[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6233783B -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3783B
CN106233783B CN201480078449.8A CN201480078449A CN106233783B CN 106233783 B CN106233783 B CN 106233783B CN 201480078449 A CN201480078449 A CN 201480078449A CN 106233783 B CN106233783 B CN 1062337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user equipment
angular domain
support set
represe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84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33783A (zh
Inventor
饶雄斌
刘坚能
孔翔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33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3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33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3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04B7/0421Feedback systems utilizing implicit feedback, e.g. steered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Description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天线是未来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端的大规模天线可以带来额外的空域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如可以利用BS端的多天线来实现多用户之间的干扰消除,也可以利用BS端多天线实现波束成形,从而提高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端的接收信号能量。
在现有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F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在BS端得到发射端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t theTransmitter,简称CSIT)的方法是:首先BS端发送一段长度为T的训练序列给UE,UE接收这段训练序列经过信道之后的信道响应序列,并采用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简称LS)从该信道响应序列中恢复出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简称CSI),之后再将恢复出的CSI通过上行反馈链路反馈到BS端即可。
然而,现有CSIT的估计方法,UE的反馈开销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在进行CSIT估计时UE反馈开销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道测量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道测量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信道测量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信道测量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处理器,用于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发送器,用于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第四方面所述的用户设备。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包括第五方面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第六方面所述的用户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信道测量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信道测量装置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步骤S101、信道测量装置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步骤S102、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上述各步骤的执行主体为信道测量装置,在实际中,该信道测量装置可以为基站。具体在实现时,既可以用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用硬件的方式实现,还可以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这里并不限制该无线通信系统中总的用户设备的总数,并且,信道测量装置可以以广播的形式将天线域训练序列发给各用户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即为现有技术中测量信道的时域特定序列,本发明只是缩短序列长度,不对其进行其它改变。
进一步地,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在实际中,可以由用户设备将其接收的经过信道后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反馈给信道测量装置。
更进一步地,信道测量装置在接收到上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之后,由于这些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中携带了信道的信息,并且,信道测量装置到不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对其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从而得到信道测量装置到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即下行CSIT。
需要说明的是,信道测量装置通过对多个用户设备反馈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从而得到下行CSIT,其发送给用户设备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可以远小于信道测量装置的发射天线数,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用户设备需要反馈CSI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只需将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反馈给信道测量装置即可,因而其反馈开销较小。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再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并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0、用户设备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步骤S201、用户设备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CSIT,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上述各步骤的执行主体为用户设备,具体在实现时,既可以用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用硬件的方式实现,还可以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用户设备可以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由于该天线域训练序列是经过信道之后的序列,因此,用户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即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对应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发送给信道测量装置,以使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从而得到信道测量装置到用户之间的下行CSIT。
与现有技术中用户设备需要反馈CSI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只需将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反馈给信道测量装置即可,因而其反馈开销较小。此外,由于用户设备无需进行信道估计等复杂运算,因而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能耗。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用户设备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再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在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00、步骤S303~S305的执行主体为信道测量装置,步骤S301~S302的执行主体为用户设备,在实际中,该信道测量装置可以为基站。具体在实现时,既可以用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用硬件的方式实现,还可以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为了后续描述方便,这里先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假设该无线通信系统有一个信道测量装置,K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的发射天线数为M,用户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为N,从信道测量装置到第i个用户设备的理论天线域信道状态矩阵表示为Hi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081
即Hi为N行M列的矩阵,信道测量装置到不同用户设备之间的理论天线域信道状态矩阵为{H1,H2,...,HK},上述天线域信道状态矩阵为用户设备到信道测量装置之间的不同物理通道上的信道增益值,该矩阵即为信道状态信息。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300、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该步骤的描述与步骤S100相同,并且,在实际中,该天线域训练序列的长度可以远小于信道测量装置的发射天线数。
步骤S301、用户设备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该步骤的描述与步骤S20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302、用户设备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该步骤的描述与步骤S2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303、信道测量装置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该步骤的描述与步骤S1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304、信道测量装置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从信道测量装置到用户设备之间的空间散射物是有限的。一方面,当信道测量装置端的发射天线数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用户设备的CSI就会变得稀疏。另一方面,在多用户的大规模天线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设备会共享同一个无线传输环境,因此不同用户设备的CSI之间会有一些关联特性。例如,当用户设备在比较低的物理空间位置时,相对于用户设备的接收天线数N而言,用户设备周围的散射物相对比较丰富。当存在一条路径从信道测量装置端抵达某个用户设备时,一般会从该用户设备的N个不同接收方向都抵达该用户设备。由于不同用户设备共享同一个信道测量装置端的散射环境,而各用户设备在物理位置或者方向上均比较靠近,所以用户设备在信道测量装置端可能会共享一些散射物,因此,在多用户的大规模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设备的CSI会呈现联合稀疏的特性,即多个用户设备的CSI可能都在固定的角度上有非零值,而在其他一些角度上为零,因此,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利用上述联合稀疏的特性,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上述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上述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为用户设备到信道测量装置之间的不同角度上的信道增益值。在实际中,该稀疏度集合为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的CSI稀疏度的统计信息,即多个用户设备到信道测量装置之间,信道增益值非零的角度的相关信息,其可以是根据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环境预先设定的。
举例来说,上述稀疏度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05
可以表示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01
其中,sC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索引值相同的非零列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例如,系统中有两个用户设备,第1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的列为{1,3,5},第2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的列为{1,4,6},那么,sC即为1,s1与s2均为3。
具体的,该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信道测量装置对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利用联合稀疏的特性对每个用户设备反馈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在此之前,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先将发送给各用户设备的天线域训练序列转换为角域的角域训练序列。
举例来说,可以用角域转换矩阵AT对上述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比如,当信道测量装置采用线性阵列式天线(Uniform Linear Array Antenna)时,该角域转换矩阵AT可以是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02
其中e(ω)=[1,e-j2π(ω),e-j2π(2ω),...,e-j2π((M-1)ω)]T,e为自然常数;当信道测量装置端采用其他不同的天线类型,如3-D线性天线或3-D平面天线等时,该角域转换矩阵AT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后续相同符号表示的涵义均与此处相同,后面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信道测量装置侧的发射天线类型具体设定,一旦给定信道测量装置端的发射天线类型,该角域转换矩阵AT是确定不变的。
具体在转换时,可以采用公式: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03
确定上述角域训练序列
其中,X为上述天线域训练序列,其长度为T,第h个时间片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符号即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11
AT的维度为T乘T,XH的维度为M乘T,则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12
的维度为M乘T。
2)信道测量装置根据稀疏度集合和角域训练序列,对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当得到角域训练序列后,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该角域训练序列,对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上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表示第一非零列的索引值的集合,该第一非零列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索引值相同的非零列,上述第一残余量为去除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首先,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初始化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举例来说,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将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初始化为空集,并根据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例如,用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Yi表示信道测量装置接收的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后续相同符号表示的涵义均与此处相同,后面不再赘述。
接着,信道测量装置可以重复执行如下迭代过程:
第一步是对于每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均根据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上述稀疏度集合,估计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第二步是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第三步是对于每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均根据该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信道测量装置第一次按照初始化后的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执行上述第一步至第三步,之后再按照第二步和第三步处理后的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重新执行第一步至第三步,直至上述迭代过程的执行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该第一阈值可以sC,即预设的稀疏度集合中的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索引值相同的非零列的数目。
下面用具体公式说明上述迭代过程。
在第一步中,对于第i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其意义是该用户设备估计的其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的非零列的索引,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Ri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所述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4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5
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6
Ri的Frobenius范数。后续相同符号表示的涵义均与此处相同,后面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假设M为50,T为100,则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7
的维度为50乘100,若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8
为5,第1个用户设备的s1为8,那么,|Ω|即为3,因此,公式(2)的实际含义是,从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9
的每3列中找出一个使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10
最大的列的索引值,这些最大的列的索引值即构成了Ω1
在第二步中,对于第i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11
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212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后续相同符号表示的涵义均与此处相同,后面不再赘述。
在该步骤中,由于每个用户设备在第一步中都计算出了自己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因此,此步骤是统一对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进行处理,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列的索引,并将其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举例来说,若第一步中第1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为{1,3,5,7},第2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为{1,3},那么,若只有这两个用户设备,则由于索引值1和索引值3既在第1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又在第2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因此,公式(2)计算出的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1
即为{1,3}。
在第三步中,对于第i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2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Ri
其中,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3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4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5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6
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7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38
后续相同符号表示的涵义均与此处相同,后面不再赘述。
3)信道测量装置根据角域训练序列、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稀疏度集合,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当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之后,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角域训练序列、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每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和稀疏度集合,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上述信道支撑集合表示第二非零列的索引值的集合,第二非零列为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
首先,信道测量装置可以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所述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举例来说,信道测量装置可以用上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即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的初始值设置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并且用上述第一残余量初始化该第二残余量,即将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的初始值设置为第一残余量。
接着,对于每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均执行以下的迭代过程:
第一步是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所述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第二步是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对于每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第一次按照初始化后的信道支撑集合和该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执行上述第一步和第二步,然后判断该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是否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若上述任一条件都不满足,则信道测量装置再按照第一步处理后的信道支撑集合和第二步处理后的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重新执行第一步和第二步,如此循环,直至满足停止条件,该第二阈值可以为si,即预设的稀疏度集合中的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值η可以根据信道的噪声能量值设定,假设信道的噪声能量均值为N0,那么η一般取值η=αN0T,α>1。比如一个典型的取值方法是α=2。
下面用具体公式说明上述迭代过程。
在第一步中,对于第i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41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
在第二步中,对于第i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43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可以看出,在本步骤中,信道测量装置首先计算每个用户设备公共的共享信道支撑集合,然后再分别计算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从而确定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索引值。
4)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具体的,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举例来说,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52
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53
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之后,信道测量装置再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即可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步骤S305、信道测量装置对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具体的,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54
对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并最终得到信道测量装置到各用户设备之间的下行CSIT。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55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中,考虑到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样性,假设无线通信系统中共有U个用户设备,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它们可能不能共享同一个信道支撑集。对于这种情况,信道测量装置可以根据系统中所有用户设备的信道状况,先对所有用户设备进行分组;再向同一组内的各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之后再按照步骤S303~S305所描述的方法,对于每一组内的各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最后得到下行CSIT。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反馈给信道测量装置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的维度为N乘T,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信道测量装置对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因此在实际中,信道测量装置发射序列的长度T可以远小于其发射天线数目M,在现有技术中,用户设备反馈给信道测量装置的信道状态矩阵为N乘M,由于T远小于M,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再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并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多个实施例,其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本文中的相同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便于解释,给出了大量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很明显,也可以不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现所述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以方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也可以称为系统、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信道测量的装置可以为基站。基站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基站可以是无线(WiFi)的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或者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等。
此外,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k,简称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如图4所示,该信道测量装置1包括:发送模块10、接收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
具体的,发送模块10用于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处理模块11用于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对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对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根据稀疏度集合和角域训练序列,对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第一残余量为去除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根据角域训练序列、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稀疏度集合,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初始化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稀疏度集合,估计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直至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第二残余量为去除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直至本用户设备的残余量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2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集合Ω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3
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4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5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表示Ri的Frobenius范数。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8
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9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K表示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总数,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0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1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2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3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4
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5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1916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2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3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5
表示Ri的Frobenius范数。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8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信道支撑集合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2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3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4
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5
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6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8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19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21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022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信道测量装置1为基站。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1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1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再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并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如图5所示,该用户设备2包括:接收模块20和发送模块21。
具体的,接收模块20用于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发送模块21用于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2,用户设备2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再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如图6所示,该信道测量装置3包括:发送器30、接收器31和处理器32。
具体的,发送器30用于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接收器31用于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处理器32用于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对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对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根据稀疏度集合和角域训练序列,对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第一残余量为去除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根据角域训练序列、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稀疏度集合,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初始化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稀疏度集合,估计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直至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初始化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第二残余量为去除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直至本用户设备的残余量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角域训练序列和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2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集合Ω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3
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5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6
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7
Ri的Frobenius范数。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8
将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9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K表示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总数,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0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1
表示共享信道支撑集合,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3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4
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5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316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2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3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4
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6
Ri的Frobenius范数。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7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8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9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信道支撑集合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表示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2
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3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处理器32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4
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5
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7
表示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8
表示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19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表示的伪逆,
Figure GPA00002151442200002422
Yi表示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更进一步地,信道测量装置3为基站。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3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3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再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并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如图7所示,该用户设备4包括:接收器40和发送器41。
具体的,接收器40用于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发送器41用于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4,用户设备4接收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再向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图4的信道测量装置1和至少两个图5的用户设备2。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图6的信道测量装置1和至少两个图7的用户设备2。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信道测量装置向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再接收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该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并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CSIT。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用户设备的反馈开销。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或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3)

1.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所述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稀疏度集合和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第一残余量为去除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角域训练序列、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所述稀疏度集合,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稀疏度集合和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初始化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稀疏度集合,估计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直至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角域训练序列、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所述稀疏度集合,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初始化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所述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所述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所述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直至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稀疏度集合,估计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集合Ω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33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所述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34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35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36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37
的Frobenius范数。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
将所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2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K表示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总数,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3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5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6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7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8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9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所述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0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1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2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3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4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415
的Frobenius范数。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2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3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4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5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6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7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具体包括:
所述信道测量装置根据
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9
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0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1
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2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3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4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5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516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13.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14.一种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所述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
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对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
根据所述稀疏度集合和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第一残余量为去除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根据所述角域训练序列、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所述稀疏度集合,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初始化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稀疏度集合,估计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直至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初始化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所述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所述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所述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所述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直至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2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集合Ω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3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所述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4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5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7
的Frobenius范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8
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9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K表示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总数,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2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3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4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5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816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2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3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4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5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6
的Frobenius范数。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7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8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9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2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3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4
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5
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6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7
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8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19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20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21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0922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为基站。
27.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28.一种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天线域训练序列;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处理器,用于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预设的稀疏度集合和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对接收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所述稀疏度集合为预设的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非零列数目的集合;
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进行转换,得到下行CSIT。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对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进行转换,得到角域训练序列;
根据所述稀疏度集合和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对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处理,得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第一残余量为去除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根据所述角域训练序列、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和所述稀疏度集合,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初始化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稀疏度集合,估计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并从对应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该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直至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一阈值。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初始化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和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所述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所述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重复执行以下步骤:根据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通过估计本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并从所述第二角域信道响应中选取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根据接收的本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所述第二残余量为去除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的信道响应产生的测量值分量后的残余量;
直至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操作次数达到预设的第二阈值。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所述角域训练序列和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
根据发射天线数目,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中除非零列之外的数值置为零,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其中,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2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集合Ω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角域信道响应,|Ω|表示所述集合Ω中元素的数目,s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4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5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元素的数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6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7
的Frobenius范数。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8
将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加入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j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索引值,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29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K表示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总数,Ω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估计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3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
得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一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2
表示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3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共享信道支撑集合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6
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7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8
将本用户设备期望的非零列的索引值加入本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中;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9
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的第k列,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残余量,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1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角域信道响应,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2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3
的Frobenius范数。
3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4
得到本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
其中,Ri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第二残余量,I表示单位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5
表示所述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6
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7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18
表示的伪逆,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320
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39.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根据
得到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
其中,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42
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的非零列的数值,表示第i个用户设备的信道支撑集合,表示所述每个用户设备的角域信道状态矩阵,表示所述角域训练序列中索引属于所述信道支撑集合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46
的列向量组合起来形成的子矩阵,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47
表示
Figure FDA0002231722600000148
的伪逆,Yi表示所述接收的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
4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测量装置为基站。
4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的天线域训练序列;
发送器,用于向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发送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以使所述信道测量装置对接收的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的信道响应测量序列进行联合处理得到下行信道状态信息CSIT,所述信道响应测量序列为所述天线域训练序列经过信道后被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序列。
42.一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26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
43.一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8-40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测量装置和至少两个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用户设备。
CN201480078449.8A 2014-04-30 2014-04-30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6233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6591 WO2015165070A1 (zh) 2014-04-30 2014-04-30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3783A CN106233783A (zh) 2016-12-14
CN106233783B true CN106233783B (zh) 2020-02-14

Family

ID=54358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449.8A Active CN106233783B (zh) 2014-04-30 2014-04-30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7799B2 (zh)
EP (1) EP3131339B1 (zh)
JP (1) JP6392893B2 (zh)
CN (1) CN106233783B (zh)
BR (1) BR112016025486A2 (zh)
RU (1) RU2653466C1 (zh)
WO (1) WO20151650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5491B2 (en) * 2015-09-28 2019-02-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rge scal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KR101995882B1 (ko) * 2017-10-11 2019-07-04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시분할 이중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0693620B2 (en) 2017-10-27 2020-06-23 Ofinno, Llc Bandwidth part configuration and operation
CN112702288B (zh) * 2020-12-23 2022-03-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低导频开销的水声ofdm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
CN113411107B (zh) * 2021-06-23 2022-07-01 内蒙古大学 一种基于波束束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宽带信道估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09385A2 (en) * 1996-08-29 1998-03-05 Cisco Technology, Inc. Spatio-temporal processing for communication
US7394865B2 (en) * 2003-06-25 2008-07-01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 constellations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WO2008023315A2 (en) 2006-08-21 2008-02-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form-domain feedback signaling for mimo communication
CN101257367B (zh) * 2007-02-28 2013-03-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ES2566974T3 (es) 2010-02-23 2016-04-18 Alcatel Lucent Realimentación de información de estado de canal
KR20110111855A (ko) 2010-04-05 2011-10-12 주식회사 팬택 채널상태정보 피드백 장치와 그 방법, 기지국
US8976877B2 (en) * 2010-09-24 2015-03-10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ulti-user MIMO sound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594491B (zh) * 2011-01-12 2014-12-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US9001914B2 (en) * 2011-05-06 2015-04-07 Dynamic Invention Llc Dynamic interference alignment for partially connected quasi-static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
US8467363B2 (en) * 2011-08-17 2013-06-18 CBF Networks, Inc. Intelligent backhaul radio and antenna system
US9036684B2 (en) * 2011-09-28 2015-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patially randomized pilot symbol transmission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3166734B (zh) * 2011-12-14 2017-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KR101890419B1 (ko) * 2012-01-16 2018-08-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준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5743965B2 (ja) * 2012-06-26 2015-07-0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1339B1 (en) 2020-01-08
EP3131339A1 (en) 2017-02-15
US10057799B2 (en) 2018-08-21
WO2015165070A1 (zh) 2015-11-05
US20170048735A1 (en) 2017-02-16
CN106233783A (zh) 2016-12-14
EP3131339A4 (en) 2017-04-19
JP2017518688A (ja) 2017-07-06
JP6392893B2 (ja) 2018-09-19
RU2653466C1 (ru) 2018-05-08
BR112016025486A2 (pt) 2017-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18661A1 (en) Methods,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remote radio unit and base band unit system for handling uplink signals
US9654264B2 (en) Beam forming using a dual polarized antenna arrangement
KR102156208B1 (ko) 채널 정보 전송 방법,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6233783B (zh) 信道测量方法、信道测量装置、用户设备及系统
US10680697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system
KR102202364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 피드백 방법, 단말 디바이스, 및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CN109792609B (zh) 信号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KR20180037037A (ko) 프리코딩 정보 송신 및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CN104917554A (zh) 基站及形成波束的方法
KR102235686B1 (ko) Mimo 기반 신호 간섭 제거 방법
EP2779765B1 (e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KR102184074B1 (ko)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간섭 정렬 방법 및 장치
CN107409318A (zh) 波束信息获取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7294588B (zh) 通信设备、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信道估计方法
CN106506112B (zh)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3269238B (zh) 干扰对齐与抵消的方法、系统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1587543B (zh) 信道状态信息矩阵信息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EP3526908B1 (en) Relative uplink channel estimation
CN110999114B (zh) 基于宽带幅度的码本子集限制
CN105519007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179569B (zh) 通信中数据中继的方法和中继设备
CN103167611B (zh) 发射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CN116208210A (zh) 波束赋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133850A1 (en) Compressed sensing method an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