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6030857B -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0857B
CN106030857B CN201580008851.3A CN201580008851A CN106030857B CN 106030857 B CN106030857 B CN 106030857B CN 201580008851 A CN201580008851 A CN 201580008851A CN 106030857 B CN106030857 B CN 1060308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d porous
heat
porous film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88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0857A (zh
Inventor
仓金孝辅
村上力
奥川贵弘
铃木丰
大关朋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30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0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8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29Natural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多孔膜,是在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的层叠多孔膜,满足下述式(I):0.1136×α+0.0819×β+3.8034≥4.40(I)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

Description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多孔膜。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包含该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因此在电池破损时,例如在像以穿刺试验为代表那样的因异物的贯穿而产生内部短路时,会流过大电流而使电池急剧地发热。
因此,对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要求防止一定程度以上的发热的功能。作为具有这样的功能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已知有包含具有关闭功能的隔板的电池。所谓关闭功能,是在异常发热时利用隔板阻断正-负极间的离子的通过的功能。利用该功能,可以防止进一步的发热。
作为具有关闭功能的隔板,可以举出包含在异常发热时熔融的材质的多孔膜。具有该隔板的电池在异常发热时所述多孔膜会熔融而无孔化,从而阻断离子的通过,可以抑制进一步的发热。
作为这样的具有关闭功能的隔板,例如可以使用以聚烯烃作为主成分的多孔膜。该包含聚烯烃多孔膜的隔板在电池的异常发热时,在约80~180℃熔融而无孔化,从而阻断离子的通过,由此抑制进一步的发热。但是,在发热剧烈等情况下,包含聚烯烃多孔膜的隔板会收缩或破膜等,从而使得正极与负极直接接触,有可能引起短路。如此所述,包含聚烯烃多孔膜的隔板的形状稳定性不足,有时无法抑制由短路造成的异常发热。
已经提出过几个高温下的形状稳定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作为其中之一,提出过包含层叠了含有微粒的填料的耐热层和以聚烯烃作为主体的多孔膜的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该包含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的形状稳定性优异,可以抑制由短路造成的异常发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279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2-532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愿2006-1557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伴随着大型化而有电池容量增大的趋势。因而,对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电池容量增大的情况下,期望是对于因以穿刺试验为代表的异物的贯穿而产生的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的电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于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的层叠多孔膜,其在电池容量增大了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可以形成对于因以穿刺试验为代表的异物的贯穿而产生的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的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1>~<5>的发明。
<1>一种层叠多孔膜,是在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的层叠多孔膜,满足下述式(I):
0.1136×α+0.0819×β+3.8034≥4.40 (I)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值(cc/m2)
<2>根据<1>中记载的层叠多孔膜,其满足下述式(I-2):
4.90≥0.1136×α+0.0819×β+3.8034≥4.40 (I-2)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值(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值(cc/m2)
<3>根据所述<1>或<2>中记载的层叠多孔膜,其中,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α为0.25~5.00Ω·cm2
<4>根据所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多孔膜,其中,耐热性材料含有粘合剂和填料。
<5>根据所述<4>中记载的层叠多孔膜,其中,填料的重量比例在粘合剂与填料的合计100重量%中为20~99重量%。
<6>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包含所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多孔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适于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的层叠多孔膜,其在电池容量大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可以形成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受该方式限制,可以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是层叠了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以下有时称作“A层”。)和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以下有时称作“B层”。)的多孔膜。而且,A层在电池剧烈地发热时熔融而无孔化,从而对层叠多孔膜赋予关闭的功能。另外,B层具有在产生关闭的高温下的耐热性,因此具有B层的层叠多孔膜即使在高温下形状稳定性也很优异。
上述的A层和B层只要是被依次层叠,则也可以是3层以上。例如,也可以在A层的两面形成有B层。
另外,在A层的两面形成B层的情况下,B层也可以含有各自不同的耐热性材料。
(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A层))
对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的A层进行说明。A层是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作为聚烯烃,例如可以举出将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等聚合而得的高分子量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这些聚烯烃可以单独地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上述聚烯烃当中,优选以乙烯作为主体的高分子量聚乙烯。
A层中的聚烯烃成分的比例通常大于整个A层的50体积%,优选为7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90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体积%以上。
在A层中,也可以在不损害A层的功能的范围中,含有聚烯烃以外的成分。
A层在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用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的情况下,从防止向电解液中的溶解的方面考虑,优选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105~15×106的高分子量成分,A层中所含的聚烯烃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所述给定的范围。
A层的厚度通常为4~50μm,优选为5~30μm。若厚度小于5μm,则层叠多孔膜的强度有可能不足,若大于50μm,则层叠多孔膜的厚度变大,电池的容量(即体积能量密度)有可能变小。
A层的空隙率通常为20~80体积%,优选为30~70体积%。
若空隙率小于20体积%,则电解液的保持量有可能变少,若大于80体积%,则产生关闭的高温下的无孔化不充分,即在电池急剧地发热时有可能无法阻断电流。
对于A层的孔径,从将层叠多孔膜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隔板使用时具有优异的离子透过性,并且防止粒子向正极、负极的混入的方面考虑,优选为3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下。
A层是在其内部具有连通了的微孔的结构,气体、液体可以从一面向另一面透过。其透过率通常以透气度表示。A层的透气度通常为30~1000sec/100cc,优选为50~800sec/100cc。
A层的面密度通常为4~15g/m2,优选为5~12g/m2。若面密度小于4g/m2,则层叠多孔膜的强度有可能不足,若大于15g/m2,则层叠多孔膜的厚度变大,电池的容量有可能变小。
A层的制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法:如日本特开平7-29563号公报中记载所示,向热塑性树脂中加入增塑剂而进行膜成形后,将该增塑剂用适当的溶剂除去;或如日本特开平7-304110号公报中记载所示,使用包含利用公知的方法制造的热塑性树脂的膜,选择性地拉伸该膜的结构上弱的非晶部分而形成微细孔。例如,在A层由含有重均分子量大于100万的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重均分子量为1万以下的低分子量聚烯烃的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情况下,从制造成本的方面考虑,优选利用包括以下的各工序的方法来制造。
即,是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
(a)将高分子量聚乙烯100重量份、低分子量聚烯烃5~200重量份、和碳酸钙等无机填充剂100~400重量份混炼而得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
(b)使用所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成形为片。
(c)从工序(b)中得到的片中除去无机填充剂。
(d)拉伸工序(c)中得到的片而得到A层。
(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B层))
下面,对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的B层进行说明。B层是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因B层是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而可以使气体、液体从一面向另一面透过,此外,可以对层叠多孔膜赋予高温下的形状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所谓耐热性材料,被定义为在A层熔融的温度(例如,在A层包含聚乙烯的情况下,约为130℃)下不会熔融或热分解的材料。
B层中的耐热性材料成分的比例通常大于B层的固体成分整体的50体积%,优选为7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90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体积%以上。作为耐热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耐热树脂、包含粘合剂和填料的耐热性组合物。
作为耐热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缩醛、聚砜、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芳香族聚酯、聚醚砜、聚醚酰亚胺。这些耐热树脂可以单独地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上述耐热树脂当中,从进一步提高耐热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砜、聚醚酰亚胺,更优选为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进一步优选为芳香族聚酰胺(例如对位取向芳香族聚酰胺、间位取向芳香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酰亚胺、芳香族聚酰胺酰亚胺等含氮芳香族聚合物。作为含氮芳香族聚合物,尤其优选为芳香族聚酰胺,其中,从制造容易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为对位取向芳香族聚酰胺(以下有时称作“对位芳族聚酰胺”。)。
对位芳族聚酰胺是利用对位取向芳香族二胺与对位取向芳香族二羧酸卤化物的缩聚得到的物质,由酰胺键在芳香族环的对位或以之为基准的取向位(例如4,4’-联苯撑、1,5-萘撑、2,6-萘撑等那样的在相反方向同轴或平行地延伸的取向位)被键合的重复单元实质上构成。作为对位芳族聚酰胺,例如可以举出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聚(对苯甲酰胺)、聚(4,4’-苯甲酰苯胺对苯二甲酰胺)、聚(对亚苯基-4,4’-联苯撑二甲酸酰胺)、聚(对亚苯基-2,6-萘二甲酸酰胺)、聚(2-氯-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2,6-二氯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共聚物等对位取向型或具有以对位取向型为基准的结构的对位芳族聚酰胺。
作为芳香族聚酰亚胺,优选利用芳香族的二酐与二胺的缩聚制造的全芳香族聚酰亚胺。作为二酐,例如可以举出均苯四酸二酐、3,3’,4,4’-二苯砜四羧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作为二胺,例如可以举出二氨基二苯醚、对苯二胺、二苯甲酮二胺、3,3’-亚甲基二苯胺、3,3’-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砜、1,5’-萘二胺。
作为芳香族聚酰胺酰亚胺,可以举出使用芳香族二羧酸及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而由它们的缩聚得到的物质、使用芳香族二酸酐及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而由它们的缩聚得到的物质。作为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可以举出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另外,作为芳香族二酸酐,例如可以举出偏苯三酸酐。作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例如可以举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邻甲苯二异氰酸酯、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在耐热性材料为耐热树脂时,B层也可以在不损害B层的功能的范围中含有填料。作为填料,可以举出与作为耐热性组合物中的填料在后面记述的填料相同的例子,在后述的填料当中,从进一步提高高温下的形状稳定性的方面考虑,优选无机氧化物的填料,其中更优选α-氧化铝。
在包含粘合剂和填料的耐热性组合物中,粘合剂优选具有使填料之间、以及A层与填料粘结的性能、不溶于电池的电解液、在电池的使用范围中电化学稳定的聚合物。另外,粘合剂可以是水溶性的聚合物,也可以是非水溶性的聚合物。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偏二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含氟树脂、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或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含氟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及其氢化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橡胶、聚乙酸乙烯酯等橡胶类、聚苯醚、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醚酰亚胺、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胺、聚酯等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0℃以上的树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纤维素醚、海藻酸钠、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等聚合物。这些粘合剂可以单独地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上述聚合物当中,从加工、环境负担的方面考虑优选水溶性的聚合物,在水溶性的聚合物当中,优选羧基烷基纤维素、烷基纤维素、羟基烷基纤维素、淀粉、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更优选纤维素醚。
作为纤维素醚,例如可以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羟乙基纤维素(HEC)、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氰乙基纤维素、氧乙基纤维素等。
其中,优选化学、热稳定性优异的CMC、HEC,更优选CMC。
作为填料,可以使用有机或无机的填料。作为有机的填料,例如可以举出包含苯乙烯、乙烯基酮、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等的均聚物或2种以上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等氟系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醛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微粒。另外,作为无机的填料,可以举出包含碳酸钙、滑石、粘土、高岭土、二氧化硅、水滑石、硅藻土、碳酸镁、碳酸钡、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钡、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钛、氧化铝、云母、沸石、玻璃等的微粒。
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填料的水合物之类的、与上述填料类似的物质。这些填料可以单独地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上述填料当中,从进一步提高化学稳定性、高温下的形状稳定性的方面考虑,优选无机氧化物的填料,其中更优选α-氧化铝。
而且,填料优选为可以形成足以确保B层的离子透过性的程度的孔的物质。
填料的重量比例在粘合剂与填料的合计100重量%中,通常为20~99重量%,优选为60~99重量%。通过使填料的重量比例为上述特定的范围,可以得到离子透过性与粉粒脱落的难度的平衡优异的层叠多孔膜。所谓粉粒脱落,是填料从层叠多孔膜剥落的现象。
在B层中,也可以在不损害B层的功能的范围中,含有耐热性材料以外的成分。作为这样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分散剂、增塑剂、pH调节剂。
B层的厚度通常为1~25μm以下,优选为5~20μm以下的范围。若厚度小于1μm,则在因事故等产生该电池的发热时无法克服A层的热收缩而使隔板有可能收缩,若大于25μm,则层叠多孔膜的厚度变大,电池的容量有可能变小。
而且,在B层形成于A层的两面的情况下,B层的厚度是指两面的合计厚度。
作为在A层的一面形成B层的方法,可以举出分别制造A层和B层而将其分别层叠的方法、在A层的一面涂布含有耐热性材料的涂布液而形成B层的方法等,然而由于更加简便,因此优选后者的方法。
作为在A层的一面涂布含有耐热性材料的涂布液而形成B层的方法,在作为耐热性材料使用耐热树脂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包括以下的各工序的方法(以下有时称作“方法1”。)。
(a)制备将耐热树脂溶解于极性有机溶剂中的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在溶解有耐热树脂的极性有机溶剂溶液中分散填料的浆料。
(b)将该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该浆料涂布于A层的一面,形成涂膜。
(c)利用加湿、除去溶剂或向不溶解耐热树脂的溶剂中浸渍等方法,使耐热树脂从所述涂膜析出,根据需要进行干燥。
在极性有机溶剂溶液中,在耐热树脂为芳香族聚酰胺(芳族聚酰胺)的情况下,作为极性有机溶剂,可以使用极性酰胺系溶剂或极性尿素系溶剂,例如可以举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四甲基脲。
在作为耐热树脂使用对位芳族聚酰胺的情况下,出于改善对位芳族聚酰胺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的目的,优选在对位芳族聚酰胺聚合时添加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的氯化物。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氯化锂或氯化钙,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对于上述氯化物向聚合体系中的添加量,在因缩聚而生成的酰胺基每1.0摩尔中优选为0.5~6.0摩尔的范围,更优选为1.0~4.0摩尔的范围。若氯化物小于0.5摩尔,则所生成的对位芳族聚酰胺的溶解性会变得不充分,若大于6.0摩尔,则实质上大于氯化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因此并不优选。一般而言,若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的氯化物小于2重量%,则对位芳族聚酰胺的溶解性会变得不充分,若大于10重量%,则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的氯化物有时会不溶于极性酰胺系溶剂或极性尿素系溶剂等极性有机溶剂。
在耐热树脂为芳香族聚酰亚胺的情况下,作为使芳香族聚酰亚胺溶解的极性有机溶剂,除了作为使芳族聚酰胺溶解的溶剂例示的溶剂以外,还可以合适地使用二甲亚砜、甲酚、以及邻氯苯酚等。
作为在A层的一面涂布含有耐热性材料的涂布液而形成B层的方法,在作为耐热性材料使用耐热性组合物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包括以下的各工序的方法(以下有时称作“方法2”。)。
(a)制备含有粘合剂、填料及介质的浆料。
(b)将该浆料涂布于A层的一面,形成涂膜。
(c)除去介质。
作为介质(溶剂或分散介质),只要是可以使耐热性材料的成分均匀并且稳定地溶解或分散的介质即可。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水、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丙酮、甲苯、二甲苯、己烷、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等,可以是单独一种,或者在相溶的范围中混合多种。其中,从加工、环境负担的方面考虑,优选介质的80重量%以上为水,更优选仅为水。
在作为介质含有水的情况下,优选在将浆料涂布于A层上之前,预先对A层进行亲水化处理。通过对A层进行亲水化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涂布性,获得更加均匀的B层。该亲水化处理在介质中的水的浓度高时特别有效。
A层的亲水化处理可以是任何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借助酸、碱等的药剂处理、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
此处,电晕处理除了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将A层亲水化以外,还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借助电晕放电的聚烯烃的改性仅限于A层的表面附近,可以不使A层内部的性质变化地确保高涂布性。
对于介质从涂布于A层上的浆料中的除去,一般是借助干燥的方法。也可以准备溶解于该介质中、而且不会溶解所用的树脂的溶剂,将涂布后且干燥前的膜浸渍于该溶剂中,将该介质置换为该溶剂而使树脂析出,除去介质,利用干燥除去溶剂。而且,在将浆料液涂布于A层上的情况下,介质或溶剂的干燥温度优选为不会改变A层的透气度的温度。
另外,在浆料液中,也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中,例如添加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分散剂、增塑剂。
在方法1及方法2中,将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浆料涂布于A层上的方法只要是可以均匀地湿式涂布的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毛细管涂布法、旋涂法、缝模涂布法、喷涂法、辊涂法、丝网印刷法、柔性印刷法、棒涂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等。所形成的B层的厚度可以通过调节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浆料的涂布量、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浆料中的粘合剂的浓度、浆料中填料与粘合剂的比来控制。而且,作为支承体,可以使用树脂制的膜、金属制的带、转筒等。
在方法1及方法2中,作为获得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浆料的方法,只要是可以获得均匀的极性有机溶剂溶液或浆料的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定。特别是在浆料的情况下,优选机械搅拌法、超声波分散法、高压分散法、介质分散法等方法,从易于更加均匀地分散的方面考虑,更优选高压分散法。对于此时的混合顺序,只要是没有产生沉淀物等特别的问题,就没有特别限定。
(层叠多孔膜)
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是在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的层叠多孔膜,是满足下述式(I)的层叠多孔膜。优选为满足下述式(I-2)的层叠多孔膜。
0.1136×α+0.0819×β+3.8034≥4.40 (I)
4.90≥0.1136×α+0.0819×β+3.8034≥4.40 (I-2)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
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包含满足上述式(I)的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穿刺试验中的50%击穿电压为4.40V以上,即使在电池容量大的情况下,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也很优异。作为其理由,可以如下考虑。
本发明人等如后所述,在包含层叠多孔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发现,穿刺试验中的50%击穿电压与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及B层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面密度(即,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分别具有相关性。
首先,50%击穿电压与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的相关性可以用下述式(II)表示。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越大,在内部短路时就越难以流过电流。
50%击穿电压=0.1136×α+3.941 (II)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
然后,50%击穿电压与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的相关性可以用下述式(III)表示。耐热性材料的体积越大,在内部短路时就越难以流过电流。
50%击穿电压=0.0819×β+3.899 (III)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
此外,根据上述式(II)及(III),50%击穿电压可以作为下述式(IV)来表示。
50%击穿电压=0.1136×α+0.0819×β+γ (IV)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
γ:常数
对于上述式(IV)中的常数γ,根据后述的50%击穿电压的实测值、以及α及β的各实测值,算出为3.8034。根据该常数γ的算出结果,由上述式(IV)导出下述式(V)。
50%击穿电压=0.1136×α+0.0819×β+3.8034 (V)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cc/m2)
由此,通过使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的由上述式(V)的右边算出的值为4.40以上,即满足上述式(I),则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包含该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50%击穿电压就为4.40V以上,该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大到4.40V以上,即使在电池容量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产生内部短路时的异常发热,即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
对于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从电池特性(离子透过性、负载特性)的方面考虑,通常为0.25~5.00Ω·cm2,优选不大于2Ω·cm2。若膜电阻小于0.25Ω·cm2,则虽然离子透过性优异,然而产生微小短路的危险性有可能升高,若大于2.00Ω·cm2,则无法获得良好的离子透过性,电池特性有可能降低,若大于5.00Ω·cm2,则电池特性有可能明显地降低。要增大膜电阻,例如,只要使A层及B层的、或者A层或B层的任意一者的厚度增大、或使空隙率降低即可,要减小膜电阻,只要使A层及B层的、或者A层或B层的任意一者的厚度减小、或者使空隙率提高即可。
对于层叠多孔膜的B层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面密度(即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从加热时的稳定性及电池特性的方面考虑,通常为0.5~20cc/m2,优选为1cc/m2以上,更优选为5cc/m2以上。另外,优选为15cc/m2以下,更优选为10cc/m2以下。另外,优选为1~10cc/m2。若体积面密度小于0.5cc/m2,则层叠多孔膜被加热时有可能容易破膜,若大于20cc/m2,则层叠多孔膜的厚度变大,电池的容量有可能变小。若为5cc/m2以上,则层叠多孔膜被加热时容易破膜的可能性变得足够低,若为15cc/m2以下,则层叠多孔膜的厚度足够小,电池的容量变小的可能性降低。要增大体积面密度,例如只要提高B层形成用浆料的固体成分浓度、或提高涂布时的吐出量即可,要减小体积面密度,例如只要降低B层形成用浆料的固体成分浓度、或降低涂布时的吐出量即可。
而且,在B层形成于A层的两面的情况下,体积面密度是指两面的合计值。
层叠多孔膜整体(A层+B层)的厚度通常为5~75μm,优选为10~50μm。若层叠多孔膜整体的厚度小于5μm,则层叠多孔膜有可能容易破膜,若大于50μm,层叠多孔膜的厚度变大,电池的容量(体积能量密度)有可能变小,若大于75μm,则电池的容量有可能更加明显地变小。
层叠多孔膜的透气度通常为50~2000sec/100cc,优选为70~1000sec/100cc。若透气度大于2000sec/100cc,则有可能损害电池特性(离子透过性、负载特性)。
在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中,也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中,包含A层和B层以外的、例如胶粘层、保护层等多孔层。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下面,对本发明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作为隔板包含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夹设于该正极与该负极的对置面间的隔板、和非水电解液。以下,对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以该电池为以锂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情况为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这些构成要素。
作为非水电解液,例如可以使用使锂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非水电解液。作为锂盐,可以举出LiClO4、LiPF6、LiAsF6、LiSbF6、LiBF4、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2B10Cl10、低级脂肪族羧酸锂盐、LiAlCl4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作为锂盐,在它们当中优选使用含有选自包含氟的LiPF6、LiAsF6、LiSbF6、LiBF4、LiCF3SO3、LiN(CF3SO2)2、以及LiC(CF3SO2)3中的至少1种的锂盐。
作为非水电解液,例如可以使用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4-三氟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烷-2-酮、1,2-二(甲氧基羰基氧基)乙烷等碳酸酯类;1,2-二甲氧基乙烷、1,3-二甲氧基丙烷、五氟丙基甲基醚、2,2,3,3-四氟丙基二氟甲基醚、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等醚类;甲酸甲酯、乙酸甲酯、γ-丁内酯等酯类;乙腈、丁腈等腈类;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3-甲基-2-噁唑烷酮等氨基甲酸酯类;环丁砜、二甲亚砜、1,3-丙磺内酯等含硫化合物或向所述的物质中导入了氟基的物质,然而通常混合使用它们中的2种以上。
它们当中优选含有碳酸酯类的物质,更优选环状碳酸酯与非环状碳酸酯、或环状碳酸酯与醚类的混合物。作为环状碳酸酯与非环状碳酸酯的混合物,从工作温度范围宽、并且在作为负极的活性物质使用了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石墨材料的情况下也是难分解性的方面考虑,优选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及碳酸甲乙酯的混合物。
正极通常使用在集电体上担载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合剂的材料。具体而言,作为该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含有能够以锂离子进行掺杂、去掺杂的材料、作为导电剂含有碳质材料、作为粘合剂含有热塑性树脂等的物质。作为该能够以锂离子进行掺杂、去掺杂的材料,可以举出包含V、Mn、Fe、Co、Ni等过渡金属的至少1种的锂复合氧化物。从平均放电电位高的方面考虑,其中优选举出镍酸锂、钴酸锂等具有α-NaFeO2型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锂锰尖晶石等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
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含有各种金属元素,特别是若使用以相对于选自Ti、V、Cr、Mn、Fe、Co、Cu、Ag、Mg、Al、Ga、In及Sn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的摩尔数与镍酸锂中的Ni的摩尔数之和使所述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为0.1~20摩尔%的方式含有该金属元素的复合镍酸锂,则高容量下的使用中的循环性提高,因此优选。
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举出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热塑性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
作为导电剂,可以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焦炭类、炭黑等碳质材料。作为导电剂,可以分别单独地使用,也可以例如将人造石墨与炭黑混合使用。
作为负极,例如可以使用能够以锂离子进行掺杂、去掺杂的材料、锂金属或锂合金等。作为能够以锂离子进行掺杂、去掺杂的材料,可以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焦炭类、炭黑、热分解碳类、碳纤维、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等碳质材料、在低于正极的电位进行锂离子的掺杂、去掺杂的氧化物、硫化物等硫属化合物。作为碳质材料,从由于电位平坦性高、另外平均放电电位低、因此在与正极组合时可以获得大的能量密度的方面考虑,优选以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石墨材料作为主成分的碳质材料。
作为负极集电体,可以使用Cu、Ni、不锈钢等,然而特别是从在锂二次电池中难以与锂形成合金、并且容易加工为薄膜的方面考虑,优选Cu。作为使该负极集电体担载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方法,可以举出进行加压成型的方法、或使用溶剂等加以浆料化而涂布于集电体上并干燥后进行压制等而压接的方法。
而且,本发明的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纸型、钮扣型、圆筒型、方形等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适于作为电池、特别是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隔板。包含本发明的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即使在电池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因穿钉而产生内部短路时的异常发热,是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可以期待,在过充电特性、耐冲击特性等安全性、负载特性等电池特性方面也优异。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受它们限定。
而且,层叠多孔膜的物性等是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1)厚度(单位:μm):
层叠多孔膜的厚度(整体厚度)是利用株式会社三丰制的高精度数字测长仪测定。将层叠多孔膜切成一边的长度为8cm的正方形,在该范围中进行5点测定,根据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厚度。
而且,A层的厚度(A层厚度)是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测定而求出。B层的厚度(B层厚度)是从层叠多孔膜的厚度中减去A层厚度而求出。
(2)耐热性材料的体积面密度(β、单位:cc/m2):
从层叠多孔膜中,切出一边的长度为0.08m的正方形的样品,测定出切出的样品的重量W(g)。同样地,从聚烯烃多孔膜(A层)中,切出一边的长度为0.08m的正方形的样品,测定出切出的样品的重量Wa(g)。此后,从W中减去Wa而算出B层的重量Wb(g)(=W-Wa)。然后,将算出的B层的重量Wb(g)除以耐热性材料的真比重D(g/cc)和切出的层叠多孔膜的面积S(m2)(=0.08×0.08),算出耐热性材料的体积面密度(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Wb/(D×S))。
(3)透气度(单位:sec/100cc)
依照JIS P8117,利用旭精工(株)王研式数字透气度试验机测定。
(4)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α、单位:Ω·cm2)
从层叠多孔膜中,作为测定用样品,切出直径17mm的圆形的测定用样品6片、和直径15mm的圆形的测定用样品24片。另外,准备了2032型钮扣电池的构件(上盖、下盖、垫片、隔离件(直径15.5mm、厚度0.5mm的圆形的隔离件)×2片、波形垫圈)(从宝泉公司买入)。
首先,在填充有氩气、将露点温度设为-80℃以下的手套箱内,在下盖上,从下盖侧其依次载放了隔离件、测定用样品、隔离件。
配置于隔离件间的测定用样品的片数设为2片、5片、8片,将配置了所述各片数的测定用样品的电池制作了各2个。另外,在各电池中,将多片测定样品当中的1片制成直径17mm的圆形的测定用样品,剩余的制成直径15mm的圆形的测定用样品。此后,以将直径17mm的圆形的测定用样品固定的方式放置垫片,在隔离件上设置了波形垫圈。然后,向设置有波形垫圈的电池中,注入在LiPF6中配合了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及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EC/DMC/EMC=30/35/35[体积比])的浓度1M的电解液(Kishida化学株式会社制)。注液后,将电池在约-80kPa的压力下静置10分钟,使电解液浸渗测定用样品。其后,在电池上加盖上盖,用钮扣电池铆接机密闭而得到样品电池。
将所得的样品电池放入25℃的恒温槽中,放置24小时后,使用交流阻抗测定装置在振幅5mV、频率1MHz~10kHz的范围中测定出该电池的电阻。将所测定的电池的电阻成分的值(虚轴的值为0时的实轴的值)相对于配置于电池中的层叠多孔膜的片数绘图,对该绘图进行线性近似而求出斜率。在该斜率上乘以隔离件的面积(1.88cm2(=(1.55cm/2)2×π),将所得的值作为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的值(Ω·cm2)。
(5)穿刺试验(50%击穿电压单位:V)
对10个圆筒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分别充电至给定的试验电压后,相对于电池的中心部,以1mm/sec的速度贯穿2.77mmφ的钉子而实施了穿刺试验,进行了该电压下的安全性的好坏判定。在该好坏判定中,将有异常发热的情况判定为×,将异常发热受到了抑制的情况判定为○。10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穿刺试验依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a)对1个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某个试验电压下实施了穿刺试验。
(b)对另外的1个锂二次电池,在(a)的穿刺试验中的判定为○的情况下,在比(a)的穿刺试验中的试验电压高0.05V的试验电压下实施了穿刺试验,在相同判定为×的情况下,在比(a)的穿刺试验中的试验电压低0.05V的试验电压下实施了穿刺试验。
(c)对另外的1个锂二次电池,在(b)的穿刺试验中的判定为○的情况下,在比(b)的穿刺试验中的试验电压高0.05V的试验电压下实施了穿刺试验,在相同判定为×的情况下,在比(b)的穿刺试验中的试验电压低0.05V的试验电压下实施了穿刺试验。
(d)对剩下的7个锂离子二次电池,依次与(c)相同地设定试验电压,实施了穿刺试验。而且,穿刺试验是对10个圆筒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分别进行。另外,(a)的穿刺试验中的试验电压(初次的试验电压)选择了3.8~4.4V间的任意的电压。
使用该试验结果,模仿“JIS K 7211硬质塑料的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中记载的方法,算出50%击穿电压。算出的50%击穿电压意味着在因穿钉而产生内部短路时异常发热得到抑制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在因穿钉而产生内部短路时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池电压为该50%击穿电压以下时,异常发热得到抑制。50%击穿电压由下式表示。
V50=VI+d[∑(i·ni)/N±1/2]
V50:50%击穿电压
VI:电压水平(i)为0时的试验电压(在试验电压下,是○与×共存的电压,并且是×的数目多的电压)
d:使试验电压上下变动时的电压间隔(V)
i:将VI时设为0,逐个增减的电压水平(i=···-3,-2,-1,0,1,2,3···)(例如,在d=0.05V时,从VI升高0.05V的情况下i=1,降低0.05V的情况下i=-1。)
ni:在各电压水平下的穿刺试验中变为○的(或变为×的)电池的数目
N:该电池的全部的穿刺试验中变为○的(或变为×的)电池的总数(N=∑ni)
(对于使用变为○的电池的数目(总数)、或变为×的电池的数目(总数)的哪一个,是使用该电池的全穿刺试验中数目多的一方的结果。而且在相同数目的情况下,使用哪一个都可以。)
±1/2:作为ni及N,使用了变为○的电池的数目(总数)的情况下为+1/2,使用了变为×的电池的数目(总数)的情况下为-1/2
(比较例1)
<B层形成用浆料的制作>
向纯水∶异丙醇的重量比为90∶10的介质中以使固体成分浓度为28重量%的方式以3∶100的重量比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1110(DAICEL FINECHEM株式会社制)、真比重:1.6g/cm3)和氧化铝粉末(AKP3000(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真比重:4.0g/cm3)并进行混合,利用高压分散,制备出B层形成用浆料。
<A层的制造>
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末(GUR4032(Ticona株式会社制))为70重量%,重均分子量1000的聚乙烯蜡(FNP-0115(日本精蜡株式会社制))为30重量%,相对于该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乙烯蜡的合计100重量份,加入抗氧化剂(Irg1010(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0.4重量份、抗氧化剂(P168(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0.1重量份、硬脂酸钠1.3重量份,再以相对于总体积为38体积%的方式加入平均粒径0.1μm的碳酸钙(丸尾钙株式会社制),将它们保持为粉末不变地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后,用双轴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而制成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将该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用表面温度为150℃的一对辊轧制而制作出片。利用相同的方法制作出改变了轧制时的拉伸比的片,将这2片的片在130℃热压接而制成层叠片。通过将该片浸渍于盐酸水溶液(盐酸4mol/L、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0.5重量%)中而除去碳酸钙,接下来在105℃以任意的倍率拉伸,得到给定厚度的聚烯烃多孔膜(A层)。
<层叠多孔膜的制造>
使用凹版涂布机,在进行了电晕处理的A层的一面直接涂布B层形成用浆料,并进行了干燥。由此得到在A层的一面层叠B层而成的给定厚度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2、3、5、6、9)
除了将A层厚度、B层厚度、以及整体厚度设为如表1所示以外,进行与比较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在A层的一面层叠B层而成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4)
除了使用凹版涂布机,在进行了电晕处理的A层的两面直接涂布B层形成用浆料,并进行了干燥以外,进行与比较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在A层的两面层叠B层而成的给定厚度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7、8)
除了将A层厚度、B层厚度、以及整体厚度设为如表1所示以外,进行与比较例4相同的操作,得到在A层的两面层叠B层而成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1)
除了将A层设为市售的聚烯烃多孔膜,将A层厚度、B层厚度、以及整体厚度设为如表1所示以外,进行与比较例4相同的操作,得到在A层的两面层叠B层而成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10)
<对位芳族聚酰胺的合成>
使用具有搅拌叶片、温度计、氮气流入管及粉体添加口的、3升的可分离烧瓶,进行了对位芳族聚酰胺(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的制造。向充分干燥了的所述烧瓶中,加入N-甲基-2-吡咯烷酮(NMP)2200g,然后添加在200℃进行了2小时真空干燥的氯化钙粉末151.07g。将其升温到100℃而将氯化钙完全溶解于NMP中。将该氯化钙溶解液恢复到室温,添加对苯二胺68.23g而使之完全溶解。将该溶液保持为20℃±2℃不变,将对苯二甲酸二氯化物124.97g分为10份每次约隔5分钟地添加。其后也一边搅拌,一边将溶液保持为20℃±2℃不变,熟化1小时,得到对位芳族聚酰胺浓度为6重量%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
<B层形成用浆料的制作>
向所得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100g中添加NMP243g,搅拌60分钟,得到对位芳族聚酰胺浓度为1.75重量%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另一方面,将氧化铝粉末(Alumina C(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真比重:3.2g/cm3)6g、和氧化铝粉末(Advanced Alumina AA-03(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真比重:4.0g/cm3)6g混合,得到氧化铝粉末混合物12g。此后,向对位芳族聚酰胺浓度为1.75重量%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中,混合氧化铝粉末混合物12g,搅拌240分钟,得到含有氧化铝粉末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继而,将该含有氧化铝粉末的对位芳族聚酰胺溶液用1000目的金属网过滤。其后,向滤液中添加氧化钙0.73g,搅拌240分钟而进行中和,在减压下进行脱泡,得到B层形成用浆料。
<A层的制造>
进行与比较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给定厚度的聚烯烃多孔膜(A层)。
<层叠多孔膜的制造>
将A层的卷筒(宽300mm、长300m)安装在卷出机上,一边拉出A层,一边在A层的一面涂布所述B层形成用浆料,连续地得到层叠多孔膜。
具体而言,首先,在拉出的A层的下面用微型凹版涂布机涂布NMP,在上面用棒涂机以给定厚度涂布所述B层形成用浆料。然后,使涂布后的A层通过恒温恒湿槽内(温度50℃、相对湿度70%),使对位芳族聚酰胺从涂膜中析出。接下来,使该膜在水洗装置(在被以10升/分钟注入离子交换水、且充满内部的离子交换水被以与所述注入速度相同的速度排出的槽内安装有导辊的结构的装置)中通过,从A层中除去NMP及氯化钙。
其后,在向被清洗了的A层用Yankee干燥器吹送热风的同时,使之通过热辊(直径1m、表面温度70℃、由间位芳族聚酰胺布的帆布覆盖)而将水分干燥除去。由此得到在A层的一面层叠B层而成的给定厚度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
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11)
首先,进行与比较例10相同的操作,得到在A层的一面层叠B层而成的层叠多孔膜。然后,在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的A层的面,进行与比较例1相同的操作而形成B层,得到在A层的两面层叠有B层、一个B层是含有对位芳族聚酰胺的层、另一个B层是含有CMC的层的层叠多孔膜。对所得的在A层的两面层叠有B层的层叠多孔膜,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将所得的物性表示于表1中。另外,对所得的层叠多孔膜,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1中。
(参考例1)
估计出通过增大比较例4的B层(耐热层:两面、粘合剂CMC)的厚度而将整体厚度设为50μm时的膜电阻(α),算出“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
若将B层(耐热层)的膜厚设为TB,将体积面密度设为β,则耐热层的每单位膜厚的体积面密度F可以用下式表示。
F=β/TB
根据具有相同的层叠构成的比较例4、7、以及8的TB及β算出的F如下所示。
比较例4:F=0.470cc/m2/μm
比较例7:F=0.479cc/m2/μm
比较例8:F=0.473cc/m2/μm
上述3点的平均值Fave.为0.474cc/m2/μm。
若将2个实验结果的膜电阻差设为Δα,将B层的体积面密度差设为Δβ,则B层的每单位体积面密度的膜电阻值U可以用下式表示。
U=Δα/Δβ
根据具有相同的层叠构成的比较例4、7、以及8的α及β的差算出的U如下所示。
比较例4与比较例7的差:U=0.081Ω·cm2·m2/cc
比较例4与比较例8的差:U=0.101Ω·cm2·m2/cc
比较例7与比较例8的差:U=0.072Ω·cm2·m2/cc
上述3点的平均值Uave.为0.085Ω·cm2·m2/cc。
由于比较例4的整体膜厚为26.3μm,因此要得到整体厚度50μm的隔板,需要追加23.7μm的B层。根据上述的结果算出追加23.7μm的B层时的体积面密度的增加量,为23.7μm×Fave.=23.7μm×0.474cc/m2/μm=11.23cc/m2
对于在比较例4中得到的隔板上再层叠耐热层而设为50μm时的膜电阻,根据上述结果算出为Uave.×11.23cc/m2+1.02Ω·cm2=0.085Ω·cm2·m2/cc×11.23cc/m2+1.02Ω·cm2=1.97Ω·cm2
因而,算出膜电阻(α)为1.97Ω·cm2、体积面密度(β)为4.28cc/m2+11.23cc/m2=15.51cc/m2的层叠多孔膜的“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为5.30。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参考例2)
算出通过增大实施例1的B层(耐热层:两面、粘合剂CMC)的厚度而将膜电阻(α)设为2Ω·cm2时的“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
由于实施例1的膜电阻(α)为1.60Ω·cm2,因此要得到膜电阻(α)为2Ω·cm2的隔板,膜电阻需要升高0.4Ω·cm2。对于0.4Ω·cm2的膜电阻升高,通过使用上述Uave.,算出可以利用0.4Ω·cm2/Uave.=4.71cc/m2的B层体积面密度得到。
对于追加4.71cc/m2的体积面密度时的膜厚增加,通过使用上述Fave.,算出为4.71cc/m2/Fave.=9.9μm。即,算出整体厚度为30.2μm+9.9μm=40.1μm。
算出膜电阻(α)为2.00Ω·cm2、体积面密度(β)为6.35cc/m2+4.71cc/m2=11.06cc/m2的层叠多孔膜的“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为4.94。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表1]
(穿刺试验)
<正极的制作>
使用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合剂1、粘合剂2、水,以使正极活性物质(Cellseed(セルシ一ド)C-10N(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LiCoO2、真比重4.8g/cm3):导电剂(乙炔黑(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真比重2.2g/cm3):粘合剂1(PTFE31-JR(Dupont-MitsuiFlurochemicals株式会社制)、真比重2.2g/cm3):粘合剂2(Cellogen 4H(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真比重1.4g/cm3)的混合比例为92∶2.7∶4.55∶0.75(重量比)的组成的方式分别称量。向混炼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将粘合剂2溶解后,加入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合剂1而进行混炼,以使粘度为2700±1000cp的方式,再次加入水调整,得到正极合剂。将该正极合剂涂布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片的厚20μm且没有空隙的铝箔的两面的给定部分,干燥后,利用辊式压制机,轧制至涂布膜的厚度为140μm(表观密度3.5g/cm3),得到将宽度设为54mm的正极。
<负极的制作>
使用负极活性物质1、负极活性物质2、粘合剂、水,以使负极活性物质1(BF15SP(株式会社中越石墨工业所制)、真比重2.2g/cm3):负极活性物质2(CG-R-A(日本石墨商事株式会社制)、真比重2.2g/cm3):粘合剂(Cellogen 4H(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真比重:1.4g/cm3)的混合比例为58.8∶39.2∶2(重量比)的组成的方式分别称量。向混炼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粘合剂后,加入负极活性物质1及负极活性物质2而进行混炼,以使粘度为2100±500cp的方式,再次加入水调整,得到负极合剂。将该负极合剂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片的厚12μm且没有空隙的铜箔的两面的给定部分,干燥后,利用辊式压制机,轧制至涂布膜的厚度为140μm(表观密度1.45g/cm3),得到将宽度设为56mm的负极。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
将所述比较例1~11的层叠多孔膜(宽60mm、长700mm)作为隔板使用,继而,使用焊接有正极耳(铝)的所述正极(宽54mm、长560mm)、焊接有负极耳(镍)的所述负极(宽56mm、长600mm),依照正极、层叠多孔膜、负极的顺序层叠并卷绕。将所得的电极组放入18650圆筒电池用的电池罐,用台式车床进行颈缩加工,进行负极耳的罐底焊接和正极耳的盖焊接后,进行真空干燥。其后,在氩气气氛的手套箱内将在碳酸酯系溶剂中含有1.3mol/L的LiPF6盐的非水电解质(Kishida化学株式会社制、比重:1.21g/cm3)5g(相当于正极、负极及层叠多孔膜中的空隙的合计体积的1.1倍)注入电池罐内,用铆接机进行密闭,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18650圆筒电池)。对所得的圆筒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穿刺试验,算出50%击穿电压,将所得的结果表示于表2中。
(循环试验)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作>
(正极的制作)
向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Ni1/3Mn1/3Co1/3O2 90重量份中,加入乙炔黑6重量份、以及聚偏二氟乙烯(株式会社Kureha制)4重量份而混合,将所得的混合物分散于N-甲基-2-吡咯烷酮中而制作出浆料。将所得的浆料均匀地涂布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的铝箔的一部分并使之干燥后,利用压制机轧制为厚80μm。然后,以使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大小为40mm×35mm、并且在其外周残留有宽13mm且没有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方式,对轧制了的铝箔进行剪切而制成正极。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密度为2.50g/cm3
(负极的制作)
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粉末98重量份中,加入作为增稠剂及粘结剂的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100重量份(羧甲基纤维素的浓度;1重量%)、以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水性乳液1重量份而混合,制作出浆料。将所得的浆料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厚20μm的轧制铜箔的一部分并使之干燥后,利用压制机轧制为厚80μm。然后,以使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大小为50mm×40mm、并且在其外周残留有宽13mm且没有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方式,对轧制了的轧制铜箔进行剪切而制成负极。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密度为1.40g/cm3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作)
在层压袋内,以使层叠多孔膜的B层与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接触,并且使层叠多孔膜的A层(在两面的情况下是B层)与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接触的方式,将上述正极、层叠多孔膜、以及负极依次层叠(配置),由此得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构件。此时,以使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主面的全部包含于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主面的范围中(与主面重叠)的方式,配置了正极及负极。
接下来,将上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构件放入层叠铝层与热封层而成的袋中,再向该袋中加入非水电解液0.25mL。上述非水电解液如下制备,即,在将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以3∶5∶2(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以达到1mol/L的方式溶解LiPF6。此后,在将袋内减压的同时,将该袋热封,由此制作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循环试验>
对没有经过充放电循环的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25℃以电压范围;4.1~2.7V、电流值;0.2C(将用1小时将基于1小时率的放电容量的额定容量放电的电流值设为1C,以下也相同)的恒电流充放电作为1个循环,进行了4个循环的初期充放电。
接下来,在25℃以电压范围;4.2~2.7V、电流值;1.0C的恒电流充放电作为1个循环,进行了100个循环的充放电。
以上述100个循环的充放电中的第1个循环的充放电(即,进行4个循环的初期充放电,接下来进行的第1个循环的充放电)的放电容量(即,从充电状态起进行放电时能够取出的电量)作为基准,基于下式,作为容量维持率(%)算出上述100个循环的充放电中的第100个循环的充放电的放电容量(第100个循环的放电容量)与作为基准的放电容量(第1个循环的放电容量)的比例。
容量维持率=(第100个循环的放电容量/第1个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将算出的容量维持率为50%以上的情况判定为○,将小于50%的情况判定为×。
对分别使用比较例2、比较例11及实施例1中得到的层叠多孔膜制作的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进行了上述的循环试验。将结果表示于表2中。
[表2]
从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观点考虑,隔板膜厚优选不大于50μm。另外,从电池特性的观点考虑,隔板的膜电阻优选不大于2Ω·cm。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在“0.1136×α+0.0819×β+3.8034”的值为4.40~4.90的区域中,可以得到满足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穿钉安全性)、电池特性、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所有方面的隔板。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一种适于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隔板的层叠多孔膜,其在电池容量大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可以形成对于内部短路的安全性优异的电池,并且获得包含该层叠多孔膜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laims (5)

1.一种层叠多孔膜,是在含有聚烯烃的多孔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的层叠多孔膜,满足下述式(I):
0.1136×α+0.0819×β+3.8034≥4.40(I)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单位为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值,单位为cc/m2
所述α为0.25~2.00Ω·cm2,所述β为0.5~20cc/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多孔膜,其满足下述式(I-2):
4.90≥0.1136×α+0.0819×β+3.8034≥4.40(I-2)
α:层叠多孔膜的膜电阻值,单位为Ω·cm2
β:含有耐热性材料的多孔层每1m2中所含的耐热性材料的体积值,单位为cc/m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多孔膜,其中,
耐热性材料含有粘合剂和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多孔膜,其中,
填料的重量比例相对于粘合剂与填料的合计100重量%为20~99重量%。
5.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多孔膜。
CN201580008851.3A 2014-02-18 2015-02-06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Active CN1060308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8206 2014-02-18
JP2014028206 2014-02-18
PCT/JP2015/054048 WO2015125712A1 (ja) 2014-02-18 2015-02-06 積層多孔質フィル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0857A CN106030857A (zh) 2016-10-12
CN106030857B true CN106030857B (zh) 2019-06-28

Family

ID=53878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8851.3A Active CN106030857B (zh) 2014-02-18 2015-02-06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0849B2 (zh)
JP (2) JP5920496B2 (zh)
KR (1) KR102271546B1 (zh)
CN (1) CN106030857B (zh)
WO (1) WO20151257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0496B2 (ja) * 2014-02-18 2016-05-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多孔質フィル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EP3166173B1 (de) * 2015-11-05 2019-01-09 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Batterie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JP6025958B1 (ja) 2015-11-30 2016-11-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利用
JP6053903B1 (ja) * 2015-11-30 2016-12-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6014743B1 (ja) 2015-11-30 2016-10-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利用
JP6025957B1 (ja) * 2015-11-30 2016-11-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積層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部材、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8078710A1 (ja) * 2016-10-24 2018-05-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セパレータを含む二次電池
KR102073224B1 (ko) * 2016-10-24 2020-02-05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세퍼레이터 및 세퍼레이터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WO2018078702A1 (ja) * 2016-10-24 2018-05-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セパレータを含む二次電池
KR20190062535A (ko) * 2016-10-24 2019-06-05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세퍼레이터 및 세퍼레이터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2073225B1 (ko) * 2016-10-24 2020-02-05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세퍼레이터 및 세퍼레이터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2117501B1 (ko) * 2016-10-24 2020-06-01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세퍼레이터 및 세퍼레이터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09952668B (zh) * 2016-10-31 2022-04-15 远景Aesc能源元器件有限公司 用于电化学器件的电极、电化学器件、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US10553906B2 (en) * 2017-10-24 2020-02-0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porous layer
CN109935892A (zh) * 2017-12-19 2019-06-25 成都英诺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固态电解质及其锂电池电芯、锂电池
EP3766868A4 (en) * 2018-03-16 2021-11-24 Nissan Chemical Corporation ANILINE DERIVATIVE PRODUCTION PROCESS
JP6490285B1 (ja) * 2018-06-01 2019-03-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47406B2 (ja) * 2018-11-09 202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極、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US10511059B1 (en) * 2018-11-15 2019-12-17 ZAF Energy Systems, Incorporated Alkaline pouch cell with coated terminals
CN111834585A (zh) * 2019-04-16 2020-10-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多孔层
JP7551328B2 (ja) 2020-05-01 2024-09-17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積層セパレータ、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KR102582948B1 (ko) * 2021-05-27 2023-09-27 더블유스코프코리아 주식회사 분리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CN114824646B (zh) * 2022-03-21 2024-07-05 惠州锂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油基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二次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9311A (zh) * 2007-06-06 2010-07-14 帝人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隔膜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基材、其制备方法、非水系二次电池隔膜和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3155215A (zh) * 2010-10-13 2013-06-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锂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2683A (ja) 1997-09-25 1999-04-13 Nitto Denko Corp 多孔質フィルムの評価方法
US6555272B2 (en) * 1998-09-11 2003-04-29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active material for negative electrode i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4056195B2 (ja) * 2000-03-30 2008-03-05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AT411041B (de) * 2000-05-18 2003-09-25 Josef Lindenber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lasfliesen, glasbordüren, glasdekorpaneelen oder dgl.
US20020192549A1 (en) * 2000-12-07 2002-12-19 Tdk Corporation Electrode compositio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6753112B2 (en) * 2000-12-27 2004-06-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100403888B1 (ko) * 2001-07-28 2003-11-05 김희택 아이스크림 분배장치
JP2003257480A (ja) * 2002-02-27 2003-09-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解質組成物及び非水二次電池
JP4792688B2 (ja) 2003-01-24 2011-10-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US7490009B2 (en) * 2004-08-03 2009-02-10 Fei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JP2006155745A (ja) 2004-11-29 2006-06-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磁気転写装置のディスク吸着搬送方法及び磁気転写装置
CN101199079B (zh) * 2005-06-15 2010-1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JP2007324073A (ja) 2006-06-05 2007-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並びにその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58027B2 (ja) * 2008-06-30 2013-03-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
KR101716907B1 (ko) * 2008-08-19 2017-03-15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2 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US20110004718A1 (en) 2009-07-02 2011-01-06 Ross John Stenfort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ordering a plurality of write commands associated with a storage device
JP2011210436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eijin Ltd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1210574A (ja) * 2010-03-30 2011-10-20 Teijin Ltd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KR101924408B1 (ko) 2010-12-17 2018-12-03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 전해질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JP2012226921A (ja) * 2011-04-18 2012-11-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積層多孔質フィルム
JP6109467B2 (ja) 2011-06-28 2017-04-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耐熱絶縁層付セパレータ
KR102022822B1 (ko) 2011-07-28 2019-09-18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적층 다공질 필름 및 비수 전해액 이차 전지
KR101833693B1 (ko) 2012-03-28 2018-02-28 아사히 가세이 이-매터리얼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공막 및 다층 다공막
US9226674B2 (en) * 2013-06-26 2016-01-05 The Aga Khan University Vector-cardio-graphic signal analyzer
US9742028B2 (en) * 2013-08-21 2017-08-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lexible membranes and coat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sed batteries
JP5920496B2 (ja) * 2014-02-18 2016-05-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多孔質フィル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9311A (zh) * 2007-06-06 2010-07-14 帝人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隔膜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基材、其制备方法、非水系二次电池隔膜和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3155215A (zh) * 2010-10-13 2013-06-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锂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25712A1 (ja) 2015-08-27
KR20160121535A (ko) 2016-10-19
US10290849B2 (en) 2019-05-14
CN106030857A (zh) 2016-10-12
JP5920496B2 (ja) 2016-05-18
KR102271546B1 (ko) 2021-07-01
JP2016155385A (ja) 2016-09-01
US20170040584A1 (en) 2017-02-09
JP2015171814A (ja)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0857B (zh)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KR101762087B1 (ko) 비수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적층체,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 이차 전지
CN106410096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间隔件、层叠间隔件、构件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US10367182B2 (en) Laminated body
CN106972140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层叠间隔件
JP5969683B1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積層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部材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6163807B (zh) 层叠多孔膜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US10707517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5476844B2 (ja) 多孔質フィルム、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JP5714441B2 (ja) セパレータ
WO2012043501A1 (ja) スラリー及び該スラリーを使用した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9935767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5476845B2 (ja) 多孔質フィルム、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JP6671255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積層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部材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21061143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部材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9994781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11834593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多孔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