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6026533A - 马达以及风扇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6533A
CN106026533A CN201610005001.4A CN201610005001A CN106026533A CN 106026533 A CN106026533 A CN 106026533A CN 201610005001 A CN201610005001 A CN 201610005001A CN 106026533 A CN106026533 A CN 106026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capacitor
motor
grounding parts
bon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050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6533B (zh
Inventor
桧皮隆宏
大菅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26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6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6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65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4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 H02K5/143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for cooperation with commutators
    • H02K5/148Slidably supported brus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083Sealing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uppre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2K11/026Suppressors associated with brushes, brush holders or their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4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 Dc Machin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风扇。马达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的转子、向转子供给电流的电刷盘组件、容纳转子以及电刷盘组件的机壳、固定于机壳的内侧且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永久磁铁以及保持于机壳且支承轴的轴承。转子具有固定于轴的铁芯、对铁芯励磁的线圈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换向器。线圈通过密集绕线卷绕于铁芯。电刷盘组件具有沿周向配置且通过换向器以及线圈电连接的相互异极的至少一对电刷、与电刷并联的至少一个X电容器、与电刷并联的至少两个Y电容器以及保持电刷、X电容器和Y电容器的电刷盘。电刷盘具有接地部,该接地部具有基准电位。X电容器位于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Y电容器与接地部电连接。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风扇。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公知日本公开专利第2000-14073号公报中记载的具有电刷的电动机。
在上述的具有电刷的电动机(马达)中,在交替电流时,由于电刷与换向器之间产生的火花而产生电磁噪声。因此,在将该电动机例如设置于搭载了电子元件的汽车的内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因电磁噪声而使电子元件产生误工作。
并且在另一方面,在将该电动机例如设置在汽车的内部等有限空间的情况下,由于若电动机的设置空间增大则其他部件的设置空间缩小,因此期望电动机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具有能够小型化且能够抑制电磁噪声的结构的马达以及具有这样的马达的风扇。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包括: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电刷盘组件,其向所述转子供给电流;机壳,其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电刷盘组件;永久磁铁,其固定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且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轴承,其保持于所述机壳,且支承所述轴。所述转子具有:铁芯,其固定于所述轴;线圈,其对所述铁芯励磁;以及换向器,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线圈通过密集绕线卷绕于所述铁芯。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相互异极的至少一对电刷,其沿周向配置,且通过所述换向器以及所述线圈电连接;至少一个X电容器,其与所述电刷并联;至少两个Y电容器,其与所述电刷并联;以及电刷盘,其保持所述电刷、所述X电容器以及所述Y电容器。所述电刷盘具有接地部,所述接地部具有基准电位。所述X电容器位于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所述Y电容器与所述接地部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提供具有能够小型化且能够抑制电磁噪声的结构的马达以及具有这样的马达的风扇。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机壳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接地部的图。
图12是示出向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内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单元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所具有的电路的电路图。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刷盘组件所具有的另一例的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以及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并且,在附图中,适当地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X方向作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Y轴方向是同X轴方向与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一侧)称作“前侧”,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称作“后侧”。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作“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下侧”。另外,前侧、后侧、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说中,所谓的沿轴向延伸,既包括严格地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沿在相对于轴向小于45度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沿径向延伸,既包括严格地沿径向,即沿相对于轴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沿在相对于径向小于45度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风扇>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2的截面示意图。在图1中,用粗线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本实施方式中的风扇2例如是用于冷却汽车的发动机的发动机冷却用风扇。如图1所示,风扇2具有马达1、叶轮3以及护罩4。
叶轮3安装于马达1的后述的轴21。叶轮3具有叶轮杯3a和多个动叶片3b。叶轮杯3a是固定于马达1的部分。更详细地说,叶轮杯3a固定于轴21的前侧(+X侧)的端部。叶轮杯3a呈向后侧(-X侧)开口的圆筒状。叶轮杯3a覆盖马达1的前侧(+X侧)。
动叶片3b固定于叶轮杯3a的外周面。虽省略图示,多个动叶片3b沿周向设置。
在护罩4固定有马达1。虽省略图示,护罩4呈包围马达1以及叶轮3的径向外侧的框状。
通过马达1的轴21旋转,叶轮3绕中心轴线J旋转。由此,空气从叶轮3的前侧(+X侧)吸入,向叶轮3的后侧(-X侧)排出。由此,风扇2将空气向后侧送出。
[马达]
图2至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图。图2以及图4是立体图。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卸下了托架11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具有电刷的有刷马达。如图2以及图3所示,马达1具有机壳10、转子20、永久磁铁40、前侧轴承41、后侧轴承42以及电刷盘组件30。如图4所示,电刷盘组件30具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部35。即,马达1具有连接器部35。
[机壳]
机壳10容纳转子20以及电刷盘组件30。如图2所示,机壳10具有托架11和后盖12。机壳10的材质例如是S45C(JISG4051:2009)等的碳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某些部件容纳某些对象,包括某些对象的整体位于某些部件的内侧的情况和某些对象的一部分位于某些部件的外侧的情况。例如,所谓的机壳10容纳电刷盘组件30,包括电刷盘组件30的一部分位于机壳10的外侧的情况。如图2以及图3所示,该马达1以后述的托架贯通孔13a朝向铅垂方向即下侧(-Z侧)的方式安装于实际设备。但是,不限定该马达1的安装方向。
[托架]
托架11位于后盖12的前侧(+X侧)。托架11具有托架筒状部(筒状部)13、前板状部14以及托架凸缘部15。即,机壳10具有托架筒状部13。
如图3所示,托架筒状部13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即,托架11保持永久磁铁40。在托架筒状部13的内侧面固定有永久磁铁4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筒状部13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形状。
在托架筒状部13设置有径向贯通托架筒状部13的托架贯通孔(机壳贯通孔)13a。由于托架贯通孔13a朝向铅垂方向,因此侵入托架11内的水滴集中于托架贯通孔13a,通过托架贯通孔13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
如图4所示,托架贯通孔13a位于连接器部35与后述的接地部76的周向之间。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贯通孔13a设置在托架筒状部13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下端。如图2所示,托架贯通孔13a的形状例如是沿周向延伸的细孔。通过托架贯通孔13a是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在孔朝向铅垂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在周向上错开马达1的安装位置。
前板状部14与托架筒状部13的前侧(+X侧)的端部连接。前板状部14的从前侧(+X侧)观察的形状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状。在前板状部14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前板状部14的多个前侧孔部14a。前侧孔部14a沿周向相互隔着间隔配置。
如图3所示,在前板状部14设置有前侧轴承保持部11a。前侧轴承保持部11a是前板状部14的中央部向后侧(-X侧)凹陷的部分。在前侧轴承保持部11a的径向内侧保持有前侧轴承41。
托架凸缘部15从托架筒状部13的后侧(-X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马达1例如通过托架凸缘部15被固定而安装于风扇的护罩等。
[后盖]
后盖12安装于托架11的后侧(-X侧)。后盖12保持电刷盘组件30。后盖12具有后盖筒状部(筒状部)16、后板状部17以及后盖凸缘部18。即,机壳10具有后盖筒状部16。
后盖筒状部16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盖筒状部16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大致圆筒形状。后盖筒状部16具有向径向外侧膨胀的膨胀部16b。
如图2所示,通过后盖12的前侧(+X侧)安装有托架11,在膨胀部16b与托架筒状部13的后侧(-X侧)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后盖贯通孔(机壳贯通孔)16a。后盖贯通孔16a位于膨胀部16b的铅垂方向,且径向贯通托架筒状部13。因此,侵入后盖12内的水滴集中于膨胀部16b,通过后盖贯通孔16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
并且,如图1所示,在风扇2向后侧(-X侧)输送空气的情况下,有时从前侧(+X侧)被叶轮3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例如通过后盖贯通孔16a流入到马达1的内部。进入马达1的内部的空气在马达1的内部从后侧进入前侧,从前侧孔部14a或托架贯通孔13a向马达1的外部排出。由此,通过在机壳10设置托架贯通孔13a、前侧孔部14a以及后盖贯通孔16a,能够使空气通过马达1的内部。由此,能够冷却马达1。
尤其是由于后述的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之间的摩擦,电刷51a-51d以及换向器25容易产生高温。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马达1的内部通过空气,能够冷却电刷51a-51d、换向器25、转子20、永久磁铁40以及安装于电刷盘31的平板部70的电子元件(X电容器60以及Y电容器61、62等)。
如图4所示,后盖贯通孔16a位于连接器部35与后述的接地部76的周向之间。如图3所示,后盖贯通孔16a位于机壳10的下侧(-Z侧)的端部。
后板状部17与后盖筒状部16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虽省略图示,后板状部17的从后侧(-X侧)观察的形状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在后板状部17的中央部设置有后侧轴承保持部12a。在后侧轴承保持部12a的径向内侧保持有后侧轴承42。
后盖凸缘部18从后盖筒状部16的前侧(+X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4所示,在后盖凸缘部18的前侧(+X侧)的面设置有槽18a。即,在机壳10设置有槽18a。槽18a从连接器部35至后盖贯通孔16a沿周向延伸。因此,从连接器部35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沿槽18a向后盖贯通孔16a流动。由此,侵入后盖贯通孔16a的水滴通过后盖贯通孔16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
在后盖凸缘部18的前侧(+X侧)的面设置有接地容纳部18b。在接地容纳部18b设置有后述的接地部75、76、77的接触部75b、76b、77b。
在后盖凸缘部18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有嵌合固定部19。如图2所示,嵌合固定部19嵌合于径向内侧。如图3所示,通过嵌合固定部19与后盖凸缘部18夹持有托架凸缘部15。由此固定托架11与后盖12。即,托架11与后盖12被嵌合固定。
图5是示出托架11与后盖12的固定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托架凸缘部15与后盖凸缘部18的轴向(X轴方向)之间具有使机壳10的径向内侧与设置于后盖凸缘部18的槽18a相连的微小的间隙AP1。
因此,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WD通过毛细现象从间隙AP1流入槽18a的内部。由此,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WD集中于槽18a的内部。其结果是,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WD通过后盖贯通孔16a易于更进一步从槽18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
并且,例如在托架凸缘部15与后盖凸缘部18的轴向之间形成有向机壳10的外部开口的间隙AP4。有时位于机壳10的外部的水滴想要通过间隙AP4侵入机壳10的内部。即使在该情况下,从机壳10的外部侵入间隙AP4的水滴集中于槽18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机壳10的外部的水滴侵入机壳10的内部。
[转子]
如图3所示,转子20具有轴21、铁芯22、线圈23、绝缘件24以及换向器25。
轴21以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21的前侧(+X侧)的端部向机壳10的外部露出。
铁芯22固定于轴21。铁芯22位于托架11的径向内侧。铁芯22与永久磁铁40在径向上对置。铁芯22具有铁芯背部22a和多个齿部22b。
铁芯背部22a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环状。铁芯背部22a嵌合且固定于轴21的径向外侧。齿部22b从铁芯背部22a的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齿部22b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线圈23对铁芯22励磁。如图4所示,线圈23隔着绝缘件24卷绕于齿部22b。线圈23通过密集绕线卷绕于铁芯22。因此,与线圈23通过分布绕线卷绕的情况相比,易于缩小整个线圈23的轴向(X轴方向)尺寸或径向尺寸。由此,能够使马达1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缩短线圈23的绕组,因此能够降低由于绕组的电阻而产生的损失。
如图3所示,换向器25位于铁芯22的后侧(-X侧)。换向器25具有绝缘部件25a和多个换向片25b。绝缘部件25a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绝缘部件25a例如呈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绝缘部件25a嵌合并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
多个换向片25b固定于绝缘部件25a的外侧面。多个换向片25b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换向片25b是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导体。换向片25b在前侧(+X侧)的端部具有钩部25c。在钩部25c保持有线圈配线27。线圈配线27与线圈23电连接。由此,换向片25b,即换向器25与线圈23电连接。
另外,线圈配线27既可以是构成线圈23的绕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构成线圈23的绕组分体的部件。
换向片25b的径向外侧的面能够与后述的电刷51a-51d接触。与电刷51a-51d接触的换向片25b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变化。
[永久磁铁]
永久磁铁40固定于机壳10的内侧。永久磁铁4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如图4所示,永久磁铁40例如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形状。永久磁铁40例如沿周向设置有4个。各永久磁铁40在周向上具有两个磁极。由此,永久磁铁40的极数例如是八。永久磁铁40的极数不特别限定。
[前侧轴承以及后侧轴承]
前侧轴承41以及后侧轴承42支承轴21。如图3所示,前侧轴承41保持于铁芯22的前侧(+X侧)。前侧轴承41保持于机壳10。更详细地说,前侧轴承41保持于托架11的前侧轴承保持部11a。
后侧轴承42位于换向器25的后侧(-X侧)。后侧轴承42保持于机壳10。更详细地说,后侧轴承42保持于后盖12的后侧轴承保持部12a。
[电刷盘组件]
电刷盘组件30位于转子20的铁芯22的后侧(-X侧)。电刷盘组件30包围转子20的换向器25的径向外侧。电刷盘组件30通过换向器25向转子20供给电流。
图6至图9是示出电刷盘组件30的图。图6以及图8是立体图。图7以及图9是主视图,即从前侧(+X侧)观察的图。在图8以及图9中,省略电刷盘31的树脂部32的图示。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电刷盘组件30具有电刷盘31、电刷单元50a、50b、50c、50d、X电容器60、Y电容器61、62以及扼流圈63、64。电刷单元50a具有电刷51a。电刷单元50b具有电刷51b。电刷单元50c具有电刷51c。电刷单元50d具有电刷51d。
电刷单元50a-50d、X电容器60、Y电容器61、62以及扼流圈63、64安装于电刷盘31。更具体地说,电刷单元50a-50d、X电容器60、Y电容器61、62以及扼流圈63、64安装于电刷盘31的平板部70。各部件相对于平板部70的安装方法例如能够采用嵌合部件的一部分且固定于平板部70的方法或通过焊接将部件固定于平板部70的方法。
通过平板部70和安装于平板部70的各部件构成电路,且向转子20供给电流。以下对电刷盘组件30的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电刷盘]
电刷盘31保持电刷51a-51d、X电容器60以及Y电容器61、62。如图6所示,电刷盘31具有平板部70和树脂部32。电刷盘31例如通过将平板部70嵌件于模具的嵌件成型而制造。因此,易于制造电刷盘31。
[平板部]
平板部70是电连接电刷51a-51d、X电容器60以及Y电容器61、62的导体。平板部70的材质例如是黄铜或铜。因此,例如在连接于平板部70的配线以及部件是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电蚀。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平板部70具有平板主体部71、接地部75、76、77、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即,电刷盘31具有接地部75-77。
平板主体部71具有负极侧主体部72、正极侧主体部73以及接地支承部74。负极侧主体部72具有负极侧配线部72a、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以及电刷单元设置部72c、72d。正极侧主体部73具有正极侧配线部73a、正极侧接地部73b以及电刷单元设置部73c、73d。
负极侧配线部72a通过扼流圈63与负极侧连接端子78a连接。正极侧配线部73a通过扼流圈64与正极侧连接端子78b连接。负极侧配线部72a与正极侧配线部73a通过X电容器60连接。
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通过Y电容器61与负极侧配线部72a连接。正极侧接地支承部73b通过Y电容器62与正极侧配线部73a连接。
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2c设置有电刷单元50a。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2d设置有电刷单元50b。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设置有电刷单元50c。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d设置有电刷单元50d。
电刷单元设置部72c通过电刷单元50a与负极侧配线部72a电连接。电刷单元设置部72d通过电刷单元50b与负极侧配线部72a电连接。电刷单元设置部73c通过电刷单元50c与正极侧配线部73a电连接。电刷单元设置部73d通过电刷单元50d与正极侧配线部73a电连接。
图10是示出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安装孔部73e。在安装孔部73e插入有后述的电刷壳52的安装脚部52c。安装孔部73e例如设置有四个。安装孔部73e的从前侧(+X侧)观察的形状例如呈半椭圆形状。
因此,通过使安装脚部52c与安装孔部73e的外形呈直线状的部分对齐,能够高精度地定位电刷壳52、即电刷单元50c。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配置电刷51c。并且,即使在安装脚部52c的尺寸产生了设计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易于使安装脚部52c与圆弧状的部分的任意处接触。由此,能够通过安装孔部73e的内缘稳定地支承安装脚部52c。其结果是,能够牢固地固定电刷单元50c。
并且,由于换向器25在电刷51c与换向器25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因此电刷51c与换向器25之间的摩擦使电刷51c容易产生高温。若电刷51c产生高温,则由于电刷51c的热量,电刷单元设置部73c容易产生高温。因此,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例如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电刷单元设置部73c容易熔化或变形。由此,有可能使电刷单元50c的定位精度显著下降。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平板部70的材质、即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材质是黄铜或铜,因此即使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产生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熔化或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电刷单元50c的定位精度下降。
并且,黄铜以及铜与树脂相比导热率较高。因此,电刷51c的热量通过电刷单元设置部73c易于散热,电刷51c易于冷却。这样的特性在马达1是发动机冷却用电扇等需要长时间旋转的马达的情况下非常有效。
并且,例如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换向器25侧的端部配置有树脂制的部分的情况下,树脂制的部分由于电刷51c的热量或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热量容易熔化或变形。由此,有可能降低电刷单元50c的定位精度。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没有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换向器25侧的端部配置有树脂制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电刷单元50c的定位精度下降。
另外,虽省略图示,电刷单元设置部72c、72d、73d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相同。
如图8所示,接地部75与平板主体部71的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连接。即,接地部75与平板主体部71连接。如图7所示,接地部75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位于与连接器部35相反的一侧(-Y侧)。接地部75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上侧(+Z侧)的位置。接地部75位于电刷单元50a与电刷单元50b的周向之间。如图8所示,接地部75具有延伸部75a和接触部75b。
延伸部75a是与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连接的部分。延伸部75a从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即,延伸部75a从平板主体部71沿轴向延伸。
与延伸部75a连接的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的位置是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的径向内侧的边缘。即,接地部75在比平板主体部71的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平板主体部71连接。
由此,例如在从一张平板冲裁且制造平板部70的情况下,通过将位于比冲裁的部分的外缘靠内侧部分弯折至前侧(+X侧),能够作成接地部75。因此,与接地部75与平板主体部71的外缘连接的情况相比,为了制造平板部70,能够缩小从一张平板冲裁的部分的面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增大从一张平板冲裁的平板部70的数量。由此,能够降低马达1的制造成本。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例如在平板部70的材质是黄铜的情况下,由于成本容易增大,因此能够得到更大的降低成本的效果。
并且,如上所述,在弯折冲裁了平板部分的内侧部分且作成接地部75的情况下,冲裁了接地部75的部分成为轴向(X轴方向)贯通平板主体部71的孔。因此,能够利用冲裁了接地部75的部分作成电刷盘31的后述的树脂主体孔部34c、34d。由此,省去了另外冲裁平板主体部71来作成树脂主体孔部34c、34d的麻烦。并且,在弯折冲裁了平板部分的内侧部分来作成接地部75的情况下,从平板冲裁了之后所舍弃的平板部分变少。例如,若接地部75通过冲裁对应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的平板的外侧而形成,则冲裁之后留下的接地部75的周围的平板部分被舍弃。由此,由于平板所舍弃的部分变多,因此平板的成本增加。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舍弃的平板部分较少,因此能够抑制平板的高成本。
接触部75b与延伸部75a连接。更详细地说,接触部75b与延伸部75a的前侧(+X侧)的端部连接。接触部75b从延伸部75a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4所示,接触部75b嵌入后盖凸缘部18的接地容纳部18b。
图11是从径向外侧观察接地部75的接触部75b的图。如图11所示,接触部75b位于由接地容纳部18b与托架凸缘部15的后侧(-X侧)的面构成的间隙AP2。
接触部75b同托架11与后盖12接触。即,接触部75b与机壳10接触。由此,接触部75b与机壳10同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机壳10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因此,接地部75具有基准电位。换言之,接地部75通过与机壳10接触而接地。
通过托架11与后盖12嵌件固定,接触部75b在轴向上(X轴方向)被托架11与后盖12夹持。更详细地说,接触部75b在轴向上被托架11的托架凸缘部15与后盖12的后盖凸缘部18夹持。因此,易于使接触部75b与机壳10可靠地接触。并且,能够将接触部75b牢固地固定于机壳10。
接触部75b的前侧(+X侧)的面设置有向后侧(-X侧)凹陷的凹部75d。在接触部75b的后侧的面设置有向后侧凸出的凸部75c。即,在接触部75b设置有沿轴向(X轴方向)凸出的凸部75c和沿轴向凹陷的凹部75d这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75b在托架11与后盖12嵌件固定的状态下,被挤压而变形。例如,在图11的例子中,接触部75b的凸部75c被向前侧(+X侧)挤压。接触部75b的变形既可以是弹性变形,也可以是塑性变形。
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托架11与后盖12被固定前的状态下的凸部75c。托架11与后盖12被固定前的接触部75b的轴向(X轴方向)的尺寸L2比托架11与后盖12被固定的状态下的间隙AP2的轴向尺寸L1大。
因此,通过托架11与后盖12被嵌合固定,接触部75b被向轴向(X轴方向)挤压。其结果是,能够使接触部75b可靠地与机壳10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接触部75b设置有凸部75c和凹部75d,因此在嵌件固定托架11与后盖12时,接触部75b容易变形。
并且,例如,机壳10、即托架11以及后盖12的材质是S45C,平板部70、即接地部75的材质是黄铜。S45C的强度比黄铜的强度大。因此,在嵌合固定托架11与后盖12时,接地部75的接触部75b被托架11与后盖12挤压。
如图9所示,凹部75d设置在接触部7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虽省略图示,凸部75c也同样地设置在接触部7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嵌合固定托架11与后盖12时,对托架凸缘部15与后盖凸缘部18向相互按压的方向施加的力比径向外侧的位置大。因此,通过将凸部75c以及凹部75d设置在接触部7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固定托架11与后盖12时,更容易使接触部75b变形。
如图8所示,接地部76与平板主体部71的正极侧接地支承部73b接触。即,接地部76与平板主体部71连接。如图7所示,接地部76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下侧(-Z侧)的位置。接地部76位于电刷单元50c与电刷单元50d的周向之间。
如图8所示,接地部76具有延伸部76a和接触部76b。延伸部76a以及接触部76b与接地部75的延伸部75a以及接触部75b相同。
如上所述,图4所示的托架贯通孔13a与后盖贯通孔16a位于连接器部35与接地部76的周向之间。因此,从连接器部35侵入且沿托架筒状部13或沿后盖筒状部16的水滴在到达接地部76之前,从托架贯通孔13a或后盖贯通孔16a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水滴附着于接地部76。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接地部76的接触部76b被水滴腐蚀,而与机壳10之间引起接地不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贯通孔13a以及后盖贯通孔16a位于机壳10的下侧(-Z侧)的端部。因此,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易于从托架贯通孔13a或后盖贯通孔16a排出。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滴附着于接地部76。
如图7所示,接地部76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位于与连接器部35相反的一侧(-Y侧)。因此,能够增大从连接器部35至接地部76的周向距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连接器部35侵入的水滴附着于接地部76。
如图8所示,接地部77与平板主体部71的接地支承部74连接。在图8的例子中,由于接地支承部74从正极侧主体部73和负极侧主体部72分别切断,因此虽然没有与平板主体部71的任一部分电连接,但不限于此。接地支承部74例如也可以与正极侧主体部73的正极侧接地支承部73b电连接。此时,易于将接地部76的电位维持在基准电位。
如图7所示,接地部77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位于与连接器部35相反的一侧(-Y侧)。接地部77位于与中心轴线J相同的高度。接地部77位于电刷单元50b与电刷单元50c的周向之间。
如图8所示,接地部77具有延伸部77a和接触部77b。延伸部77a以及接触部77b与接地部75的延伸部75a以及接触部75b相同。
通过接地部75的接触部75b、接地部76的接触部76b以及接地部77的接触部77b与机壳10固定,电刷盘组件30固定于机壳10。
如图9所示,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虽省略图示,负极侧连接端子78a的径向外侧(+Y侧)的端部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径向外侧(+Y侧)的端部通过后述的连接器部35露出于马达1的外部。在负极侧连接端子78a连接有与连接器部35连接的外部电源的负极。在正极侧连接端子78b连接有外部电源的正极。
如图8所示,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厚度、即轴向(X轴方向)的尺寸例如比平板主体部71的厚度大。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例如从与冲裁平板主体部71的平板不同的平板冲裁。
由此,能够使平板主体部71的厚度与负极侧连接端子78a的厚度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厚度相互不同。因此,能够将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厚度例如设置为被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规格所决定的厚度,且能够缩小平板主体部71的厚度。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冲裁平板主体部71的平板变薄,因此能够降低平板主体部71的制造成本。
并且,通过冲裁与平板主体部71、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不同的平板,从平板冲裁后舍弃的平板部分变少。例如,若使平板主体部71与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从一张平板冲裁而形成,则在冲裁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之后留下的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周围的平板部分被舍弃。由此,由于平板被舍弃的部分增多,因此平板的成本增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舍弃的平板部分变少,因此能够抑制平板的高成本。
另外,在平板主体部71以及接地部75-77例如从一张平板冲裁时,以作为单一部件连接的状态被冲裁。同样,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例如以作为单一部件连接的状态被从另一张平板冲裁。而且,在嵌件成型之后,连接各部分的部分通过冲压被冲裁,而被分割为上述说明的各部分。
(树脂部)
如图6所示,树脂部32是保持平板部70的由树脂制成的部分。树脂部32具有筒部33、树脂主体部34以及连接器部35。即,连接器部35设置于电刷盘31。
筒部33是从树脂主体部34的外缘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筒部33具有连接器壁部33a、电刷壁部33b、下侧壁部33c、上侧壁部33d以及接地支承壁部33e。
连接器壁部33a是与连接器部35连接的部分。连接器壁部33a位于筒部33的+Y侧的端部。
电刷壁部33b位于各电刷单元50a-50d的径向外侧。电刷壁部33b比各电刷单元50a-50d靠前侧(+X侧)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电刷单元50a-50d与具有基准电位的后盖12接触。并且,能够抑制侵入后盖12的内部的水滴附着于电刷单元50a-50d、即电刷51a-51d。
如图7所示,下侧壁部33c位于筒部33的下侧(-Z侧)的端部。下侧壁部33c例如与位于电刷单元50d的径向外侧的电刷壁部33b在周向上连接。如图4所示,下侧壁部33c与后盖12的膨胀部16b在径向上对置。下侧壁部33c从比后盖贯通孔16a靠后侧(-X侧)的位置向比后盖12的后盖筒状部16靠前侧(+X侧)的位置延伸。由此,后盖贯通孔16a与下侧壁部33c即后盖12的筒部33在径向上重叠。
图12是示出从后盖贯通孔16a向马达1的内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剖视图。在图12中,用粗线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如图12所示,有如下情况:空气从后盖贯通孔16a向马达1的内部、即机壳10的内部流入,且水滴WD从后盖贯通孔16a侵入。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后盖贯通孔16a侵入的水滴WD被下侧壁部33c遮断。因此,能够抑制水滴WD侵入电刷盘31的内部。
另一方面,从后盖贯通孔16a流入到机壳10的内部的空气绕进下侧壁部33c的前侧(+X侧)或后侧(-X侧)。因此,如上所述,空气在马达1的内部从后侧流向前侧,从而能够冷却马达1。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冷却效率,且抑制水滴WD侵入电刷盘31的内部,优选从后盖贯通孔16a完全看不到电刷盘31的内部。
如图4所示,在下侧壁部33c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电刷盘凹部33f。如图12所示,电刷盘凹部33f与后盖12的膨胀部16b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对置。因此,能够增大下侧壁部33c与膨胀部16b在上下方向之间的空间AP3。由此,能够使从后盖贯通孔16a流入的空气更易于流动。
图13是示出电刷盘组件30的仰视图,即从下侧(-Z侧)观察的图。如图13所示,在电刷盘凹部33f的底面33j的后侧(-X侧)的端部设置有径向贯通下侧壁部33c且向后侧开口的第一壁部贯通孔33g。因此,如图12所示,能够增大从后盖贯通孔16a绕进电刷盘31的后侧的空气的通路。由此,在马达1的内部,空气易于通过上侧(+Z侧),易于冷却整个马达1。
并且,被上述的下侧壁部33c遮断的水滴WD例如附着于电刷盘凹部33f的底面33j。根据本实施方式,附着于底面33j的水滴WD被电刷盘凹部33f的前侧(+X侧)的内壁部33h遮断。因此,能够抑制水滴WD侵入托架11的内部,且能够抑制水滴WD附着于转子20等。
在电刷盘凹部33f的前侧的内壁部33h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内壁部33h且向下侧(-Z侧)开口的第二壁部贯通孔33i。因此,能够增大从后盖贯通孔16a绕进电刷盘31的前侧(+X侧)的空气的通路。由此,能够易于使空气在马达1的内部从后侧(-X侧)向前侧通过,能够进一步冷却马达1。
如图7所示,上侧壁部33d位于筒部33的上侧(+Z侧)的端部。上侧壁部33d例如与位于电刷单元50a的径向外侧的电刷壁部33b在周向上连接。上侧壁部33d的形状与下侧壁部33c的形状相同。
如图6所示,接地支承壁部33e是支承接地部75-77的部分。接地支承壁部33e覆盖接地部75-77的延伸部75a-77a。即,筒部33覆盖延伸部75a-77a。因此,能够防止侵入机壳10的内部的水滴附着于接地部75-77的延伸部75a-77a。并且,由于上述的电刷盘31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被制造,因此易于形成延伸部75a-77a被筒部33覆盖的结构。
如图13所示,连接器壁部33a、电刷壁部33b、下侧壁部33c、接地支承壁部33e例如前侧(+X侧)的端部的轴向(X轴方向)位置相同。虽省略图示,上侧壁部33d的前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下侧壁部33c相同。
如图7所示,连接器部35与筒部33的连接器壁部33a的径向外侧的面连接。连接器部35向径向外侧(+Y侧)延伸。虽省略图示,连接器部35呈向径向外侧(+Y侧)开口的筒状。负极侧连接端子78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正极侧连接端子78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露出于连接器部35的内侧。在连接器部35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电源。
树脂主体部34是保持平板部70的平板主体部71的部分。如图7所示,树脂主体部34呈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主体部34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大致圆环状。换向器25位于树脂主体部34的内侧。
在树脂主体部34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电刷盘31的电刷盘贯通孔34a。即,在电刷盘31设置有电刷盘贯通孔34a。电刷盘贯通孔34a设置在树脂主体部34的下侧(-Z侧)的端部。电刷盘贯通孔34a位于比电刷51a-51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因此,如图7所示,在电刷盘贯通孔34a位于树脂主体部34的下侧(-Z侧)的端部的情况下,电刷盘贯通孔34a位于比电刷51a-51d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在水滴滞留于电刷盘31的内部的下端的情况下,若水滴的水位到达电刷盘贯通孔34a,则水滴从电刷盘贯通孔34a排出。因此,能够使水滴的水位不到达电刷51a-51d的高度,防止水滴附着于电刷51a-51d。
并且,如图12所示,从后盖贯通孔16a流入的空气中绕进电刷盘31的后侧(-X侧)的空气通过电刷盘贯通孔34a流入到电刷盘31的筒部33的内部。由此,能够冷却电刷盘31的内部。并且,绕进电刷盘31的后侧的空气通过电刷盘贯通孔34a流入前侧(+X侧)。因此,马达1的内部的空气易于从后侧流向前侧,进一步冷却马达1。
并且,有如下情况:例如由于电刷51a-51d的表面被削去而产生的粉尘D滞留于电刷盘31的内部的下端。粉尘D有可能由于包括水滴WD而凝固,紧固于电刷盘31内。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空气通过电刷盘贯通孔34a从电刷盘31的后侧(-X侧)向前侧(+X侧)流动,能够将粉尘D吹到托架11侧。因此,能够抑制粉尘D紧固于电刷盘31的内部。被空气吹到托架11侧的粉尘通过托架11的前侧孔部14a从马达1的内部排出。
如图7所示,在树脂主体部34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电刷盘31的电刷盘贯通孔34b。电刷盘贯通孔34b设置在树脂主体部34的上侧(+Z侧)的端部。电刷盘贯通孔34b位于比电刷51a-51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因此,例如在将电刷盘31配置为与图7上下颠倒的方向的情况下,电刷盘贯通孔34b与上述的电刷盘贯通孔34a具有相同的功能。并且,即使是在如图7所示地配置电刷盘31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有电刷盘贯通孔34b,也能够使空气易于从电刷盘31的后侧(-X侧)向前侧(+X侧)通过。
在树脂主体部34设置有轴向(X轴方向)贯通电刷盘31的树脂主体孔部34c、34d。因此,能够使空气易于从电刷盘31的后侧(-X侧)向前侧(+X侧)通过。树脂主体孔部34c位于接地部75、76的径向内侧。树脂主体孔部34d位于接地部77的径向内侧。
如图10所示,在树脂主体部34的前侧(+X侧)的面设置有突出壁部37。突出壁部37从树脂主体部34的前侧的面向前侧突出。突出壁部37位于电刷盘设置部73c的径向外侧。突出壁部37具有第一突出壁部37a、第二突出壁部37b以及第三突出壁部37c。
第一突出壁部37a以及第二突出壁部37b沿径向延伸。第三突出壁部37c同第一突出壁部37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突出壁部37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第三突出壁部37c设置在与电刷壁部33b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第三突出壁部37c与电刷壁部33b在径向上分离而设置。
电刷单元50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被第一突出壁部37a、第二突出壁部37b以及第三突出壁部37c包围的内侧。因此,例如即使在侵入筒部33的内侧的水滴沿电刷壁部33b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滴附着于电刷单元50c、即电刷51c。并且,由于第三突出壁部37c设置在与电刷壁部33b在径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不易阻碍沿电刷壁部33b的水滴的移动。由此,水滴易于沿筒部33向下侧(-Z侧)移动。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通过电刷盘贯通孔34a易于排出水滴。
虽省略图示,在电刷单元设置部72c、72d、73d的径向外侧也同样设置有突出壁部37。
如图6所示,在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设置有内侧壁部38a、38b。内侧壁部38a、38b从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向前侧(+X侧)延伸。内侧壁部38a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b的周向之间。内侧壁部38b位于电刷51c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通过内侧壁部38a、38b,能够抑制电刷单元50a-50d的后述的引出端53a-53d进入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抑制引出端53a-53d卷入换向器25等不良情况。
在内侧壁部38b设置有径向贯通内侧壁部38b的内侧壁孔部39。内侧壁部38a也相同。因此,流入电刷盘31的空气易于进入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的径向内侧。由此,易于进一步冷却易于产生高温的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之间。
图14是示出电刷盘组件30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4是从电刷盘组件30的下侧(-Z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树脂主体部34的后侧(-X侧)的面设置有向后侧突出的突起部36。即,在电刷盘31的后盖12侧(-X侧)的面设置有突起部36。突起部36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位于与连接器部35侧(+Y侧)、即与接地部75-77相反的一侧。突起部36例如设置有两个。突起部36具有支承突起部36a和接触突起部36b。
支承突起部36a是从树脂主体部34向后侧(-X侧)突出的部分。支承突起部36a与筒部33的径向内侧的面连接。
接触突起部36b是从支承突起部36a的后侧的面向后侧突出的部分。如图13所示,支承突起部36a与后盖12的后板状部17的前侧(+X侧)的前面12b接触。即,突起部36与后盖12接触。
如上所述,通过位于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与连接器部35相反的一侧的接地部75-77固定于机壳10,电刷盘组件30固定于机壳10。因此,通过被接地部75-77固定,且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位于连接器部35侧的突起部36与后盖12接触,能够相对于机壳10稳定地保持电刷盘组件30。
[电刷单元]
电刷单元50a-50d沿周向配置。即,电刷51a-51d沿周向配置。电刷单元50a-50d除了被配置的位置以及与被连接的平板主体部71的连接位置不同这一点之外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作为代表只对电刷单元50c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电刷单元50c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电刷单元50c的侧视图。在图16中,示出安装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之前的电刷单元50c。如图8、图15以及图16所示,电刷单元50c具有电刷壳52、电刷51c、引出端53c以及弹簧54。
如图15所示,电刷壳52将电刷51c容纳于内侧。电刷壳52向径向的两端开口。电刷壳52具有电刷壳主体52a、壳体凸缘部52b、安装脚部52c以及嵌合部52d。
电刷壳主体52a是从径向观察时,呈向后侧(-X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在电刷壳主体52a的前侧(+X侧)的面设置有开口部52e。
壳体凸缘部52b是从电刷壳主体52a的后侧(-X侧)的端部向与电刷51c相反的一侧延伸的部分。壳体凸缘部52b分别设置在电刷壳主体52a的周向的两侧。壳体凸缘部52b的后侧的面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前侧(+X侧)的面接触。
安装脚部52c同与壳体凸缘部52b的电刷壳主体5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安装脚部52c插入到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的安装孔部73e。比安装脚部52c的安装孔部73e向后侧(-X侧)突出的部分嵌合于电刷51c侧。由此,电刷壳52固定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电刷单元50c设置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刷壳52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由金属制成,且在其之间未隔着树脂而嵌合固定。因此,易于高精度地配置电刷壳52。并且,由于电刷壳52具有壳体凸缘部52b,因此在嵌合安装脚部52c时,能够通过电刷单元设置部73c按压且对齐安装脚部52c与壳体凸缘部52b。由此,易于嵌合安装脚部52c,并能够相对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高位置精度且牢固地固定电刷壳52。
如图16所示,安装脚部52c在电刷51c延伸的方向、即在图16中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定位凹部52f。两个定位凹部52f向电刷51c延伸的方向凹陷且相互对置。定位凹部52f的内缘与安装孔部73e的内缘接触。定位凹部52f的形状例如呈圆弧形状。
因此,即使在安装孔部73e的尺寸或安装脚部52c的尺寸产生误差的情况下,也易于使定位凹部52f的内缘的任意位置与安装孔部73e的内缘的任意位置接触。由此,能够通过安装孔部73e的内缘稳定地支承安装脚部52c。其结果是,在径向、轴向以及周向的任意方向上都能够牢固地固定电刷单元50c。
电刷51c设置为在被电刷壳52与电刷单元设置部73c包围的空间内能够沿径向移动。如图7所示,电刷51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比电刷壳52向径向内侧突出。电刷51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换向器25的换向片25b接触。电刷51c呈沿径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电刷51a、51b、51d也相同。
电刷51a以及电刷51b与负极侧配线部72a连接。即,电刷51a以及电刷51b是负极的电刷。电刷51c以及电刷51d与正极侧配线部73a连接。即,电刷51c以及电刷51d是正极的电刷。
如图3所示,电刷51a的径向内侧的端面与换向器25的换向片25b接触。电刷51b-51d也相同。负极的电刷51a与正极的电刷51c通过换向器25以及线圈23电连接。负极的电刷51b与正极的电刷51d通过换向器25以及线圈23电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刷盘组件30具有两对通过换向器25以及线圈23电连接的相互异极的一对电刷。
如图7所示,负极的电刷即电刷51a以及电刷51b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绕θ1旋转的位置。θ1例如是90度。正极的电刷即电刷51c以及电刷51d也相同。即,同极的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90度的位置。
成对的电刷即电刷51a以及电刷51c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θ2的位置。θ2例如是135度。另一成对的电刷即电刷51b以及电刷51d也相同。即,相互异极的成对的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135度的位置。
通过如此地配置各电刷51a-51d,在永久磁铁40的极数是八的情况下,能够优选地切换在线圈23流动的电流的流动。
在从轴向(X轴方向)观察时,电刷51a-51d设置为关于连接连接器部35与中心轴线J的线C1线对称。连接器部35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电刷51a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的距离在各电刷51a-51d彼此的周向之间的距离中最大。即,连接器部35在电刷盘31的电刷51a-51d彼此的周向之间设置在电刷51a-51d彼此的周向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处。
因此,能够使从连接器部35至电刷51a-51d的周向距离变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连接器部35侵入的水滴附着于电刷51a-51d。并且,由于接地部75、76易于配置在周向上从连接器部35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连接器部35侵入的水滴附着于接地部75、76。
如图8所示,嵌合部52d与电刷壳主体52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嵌合部52d分别设置在凸缘壳主体52a的周向的两侧。嵌合部52d嵌合于凸缘51c侧。嵌合部52d覆盖电刷壳主体52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的一部分。
引出端53c的一端与电刷51c的前侧(+X侧)的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引出端53c通过电刷壳主体52a的开口部52e向电刷壳52的外侧延伸。引出端53c的另一端与正极侧配线部73a连接。由此,通过引出端53c,电刷51a与正极侧配线部73a电连接。
同样,电刷单元50a具有引出端53a。电刷单元50b具有引出端53b。电刷单元50d具有引出端53d。引出端53a连接电刷51a与负极侧配线部72a。引出端53b连接电刷51b与负极侧配线部72b。引出端53d连接电刷51d与正极侧配线部73a。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引出端53a与负极侧配线部72a的连接处以及引出端53b与负极侧配线部72a的连接处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b的周向之间。引出端53c与正极侧配线部73a的连接处以及引出端53d与正极侧配线部73a的连接处位于电刷51c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
因此,通过在电刷51a与电刷51b的周向之间以及电刷51c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这两处设置内侧壁部38a、38b,能够抑制四个引出端53a-53d进入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的径向内侧。即,能够减少设置于树脂主体部34的内缘的内侧壁部38a、38b的数量。由此,在电刷盘31内能够更易于使空气通过。
弹簧54容纳于电刷壳主体52a的内侧。弹簧54位于电刷51c的径向外侧。弹簧5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被电刷壳主体52a的嵌合部52d支承。由此,防止弹簧54从电刷壳主体52a的内部拔出。
弹簧5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刷51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接触。弹簧54向电刷51c施加径向内侧方向的力。由此,能够使电刷51c被按压于换向器25,能够使电刷51c与换向器25的换向片25b接触。
[X电容器以及Y电容器]
如图9所示,X电容器60连接负极侧配线部72a与正极侧配线部73a。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直接地连接。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某些对象彼此直接地连接包括某些对象彼此通过以传递电流为主要功能的部件连接。即,如图9中的例子,所谓的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直接地连接包括通过以传递电流为主要功能的负极侧配线部72a或正极侧配线部73a连接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另外,举一例,所谓的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间接地连接的情况,是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例如通过扼流圈63、64连接的情况。
X电容器60位于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且在图9的例子中位于电刷51b与电刷51c的周向之间。即,在本实施方式中,X电容器60位于相互异极的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Y电容器61同负极侧配线部72a与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连接。由于负极侧接地支承部72b与接地部75连接,因此Y电容器61与接地部75电连接。
负极侧配线部72a与电刷51a以及电刷51b连接。因此,Y电容器61通过负极侧配线部72a与电刷51a以及电刷51b连接。即,Y电容器61与同极的电刷51a、51b这两者连接。Y电容器61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b的周向之间。即,Y电容器61位于同极的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Y电容器62同正极侧配线部73a与正极侧接地支承部73b连接。由于正极侧接地支承部73b与接地部76连接,因此Y电容器62与接地部76电连接。
正极侧配线部73a与电刷51c以及电刷51d连接。因此,Y电容器62通过正极侧配线部73a与电刷51c以及电刷51d连接。即,Y电容器62与同极的电刷51c、51d这两者连接。Y电容器62位于电刷51c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即,Y电容器62位于同极的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扼流圈]
扼流圈63同负极侧连接端子78a与负极侧配线部72a连接。扼流圈64同正极侧连接端子78b与正极侧配线部73a连接。扼流圈63、64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
扼流圈63例如是具有熔断器63a的带熔断器扼流圈。因此,通过扼流圈63能够更加降低从电源流出的电源噪声。并且,例如即使X电容器60、Y电容器61、62以及扼流圈63、64由于短路产生异常电流,通过熔断器63a的工作,也能够防止异常电流回流至电源侧。
如图7所示,从轴向(X轴方向)观察时,电刷51a-51d、X电容器60、Y电容器61、62以及接地部75、76关于连接连接器部35与中心轴线J的线C1线对称。因此,能够以与图7上下颠倒的方向使用电刷盘组件30。
之后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的图。
如图17所示,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并联。Y电容器61、62分别与接地部75、76连接,且与电刷51a-51d并联。因此,能够降低从电刷51a-51d产生的电磁噪声。
更详细地说,由于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的换向片25b之间产生的火花而造成的电磁噪声是传导电源线上的传导噪声。传导噪声是正常型噪声(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X电容器60能够降低正常型噪声。并且,通过Y电容器61、62能够降低共模噪声。
并且,传导噪声在传导电源线上时产生辐射噪声。因此,通过将抑制传导噪声的元件配置在传导噪声的发生源附近,能够降低由于传导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根据本实施方式,X电容器60配置在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因此,易于将X电容器60配置在与电磁噪声的发生源即电刷比较近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由于传导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并且,通过利用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来配置X电容器60,能够抑制电刷盘31在径向上大型化。
并且,由于传导噪声中的共模噪声传导电源线以及机壳10,因此比正常型噪声的传导路径长。因此,由于共模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比由于正常型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共模噪声的Y电容器61、62位于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因此,易于将Y电容器61、62配置在与电刷比较近的位置。由此,易于进一步降低共模噪声,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共模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并且,通过利用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来配置Y电容器61、62,能够抑制电刷盘31在径向上大型化。
扼流圈63、64与电刷51a-51d串联。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电刷51a-51d的火花而产生的电磁噪声。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扼流圈63与负极侧配线部72a连接,因此能够降低从电源流出的电源噪声。
并且,如上所述,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直接地连接。因此,与X电容器60与电刷51a-51d例如通过扼流圈63、64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传导噪声从电刷51a-51d到达X电容器60的路径。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传导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
并且,Y电容器61、62分别与同极的电刷这两者连接。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使用四个电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两个Y电容器抑制电磁噪声。
另外,虽然接地部77与接地部75、76同样地具有基准电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未与构成电路的部件连接,因此不包含于电路。Y电容器61、62也可以取代接地部75、76与接地部77连接。
如上所述,线圈23的卷绕方法是密集绕线的情况与分布绕线的情况相比易于小型化。但是另一方面,在线圈23的卷绕方法是密集绕线的情况下,与分布绕线的情况相比,电刷51a-51d与换向器25的换向片25b之间产生的火花易于变大,电磁噪声易于变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抑制电磁噪声,因此能够使用密集绕线作为线圈23的卷绕方法使马达1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小型化且能够抑制电磁噪声的结构的马达1。
例如,在装设于汽车的马达产生电磁噪声的情况下,有可能对装设于汽车的电子设备产生影响,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工作。与此相对,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能够降低电磁噪声,因此能够降低对装设于汽车的电子设备产生的影响。
并且,由于汽车的内部的空间有限,优选使装设于汽车的马达小型化。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使马达1小型化,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汽车的内部空间。由此,能够优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作为装设于汽车的马达来使用。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马达1由于水滴而产生损伤。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易于冷却马达1,抑制马达1产生高温。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各部件由于热量而产生损伤。由于能够抑制马达1由于水滴以及热量而产生损伤,因此能够长期使用马达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上述的马达1,因此能够得到可靠性较优越的风扇2。在将如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作为风扇2的马达使用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易于通过马达1的内部,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马达1的冷却效果。
并且,在风扇2是发动机冷却用风扇的情况下,由于风扇2例如露出于汽车的发动机箱而配置,因此水滴侵入的可能性较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扇2,由于即使水滴侵入到马达1内也能够抑制马达1损伤,因此在将风扇2作为发动机冷却用风扇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显著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电刷盘组件30具有相互异极的至少一对电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刷盘组件30既可以是只具有一对相互异极的电刷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三对以上相互异极的电刷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电刷盘组件30至少具有一个X电容器60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电刷盘组件30具有两个以上的X电容器60的结构。例如,在设置有两个X电容器60的情况下,能够将X电容器60设置在电刷51a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和电刷51b与电刷51c的周向之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电刷盘组件30至少具有两个Y电容器61、62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电刷盘组件30具有三个以上的Y电容器61、62的结构。
图18是示出电刷盘组件所具有的电路的另一例。在图18的例子中,电刷盘组件具有两个X电容器160a、160b、四个Y电容器161a、161b、162a、162b以及接地部175a、175b、176a、176b。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如下情况: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8所示,X电容器160a与电刷51a以及电刷51d并联。Y电容器161a、162a与电刷51a以及电刷51d并联。即,一对电刷51a、51d分别与一个X电容器160a和两个Y电容器161a、162a连接。Y电容器161a与接地部175a连接。Y电容器162a与接地部176a连接。
X电容器160b与电刷51b以及电刷51c并联。Y电容器161b、162b与电刷51b以及51c并联。即,一对电刷51b、51c分别与一个X电容器160b和两个Y电容器161b、162b连接。Y电容器161b与接地部175b连接。Y电容器162b与接地部176b连接。
由此,能够通过X电容器160a以及Y电容器161a、162a降低从电刷51a以及电刷51d产生的电磁噪声。能够通过X电容器160b以及Y电容器161b、162b降低从电刷51b以及电刷51c产生的电磁噪声。由此,根据图18的结构,由于每一对电刷分别设置有一个X电容器和两个Y电容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从电刷51a-51d产生的电磁噪声。
虽然省略图示,在图18的电路的例子中,例如X电容器160a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X电容器160b位于电刷51b与电刷51c的周向之间。即,在相互异极的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配置有一个X电容器。由此,易于将X电容器160a、160b分别与不同的一对电刷连接。并且,由于设置在不同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因此易于配置X电容器160a、160b。
Y电容器161a、161b例如位于电刷51a与电刷51b的周向之间。Y电容器162a、162b例如位于电刷51c与电刷51d的周向之间。由此,通过X电容器160a、160b和Y电容器161a、161b、162a、162b分别配置在电刷51a-51d彼此的周向之间,能够抑制电刷盘组件大型化。
X电容器160a、160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X电容器60的结构相同。Y电容器161a、161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Y电容器61的结构相同。Y电容器162a、162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Y电容器62的结构相同。接地部175a、175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接地部75的结构相同。接地部176a、176b的其他结构与上述说明的接地部76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该结构中,例如接地部也可以与图17所示的电路相同,只设置两个。此时,例如一个接地部连接有两个Y电容器161a、162a。一个接地部例如在周向上配置在两个Y电容器161a、162a之间。从一个接地部至Y电容器161a的周向距离与从一个接地部至Y电容器162a的周向距离例如能够相同。通过如此配置一个接地部和两个Y电容器161a、162a,能够分别缩短供Y电容器161a、162a与接地部之间的传导噪声通过的路径。因此,能够降低由于传导噪声而产生的辐射噪声。
另外,在图18所示的电路中未设置扼流圈63、64,但也可以与图17所示的电路相同,设置扼流圈63、6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在接触部75b设置有凸部75c、凹部75d中至少一者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接触部75b只设置有凸部75c和凹部75d中任一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凸部75c和凹部75d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接触部7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只有凸部75c和凹部75d中任一者设置在接触部7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在事先成型的树脂部嵌合固定平板部70来制造电刷盘31。
并且,上述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风扇2的用途不特别限定,也可以用于发动机冷却以外的用途。并且,上述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用途不特别限定,也可以用于风扇马达以外的用途。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在不相互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Claims (24)

1.一种马达,其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电刷盘组件,其向所述转子供给电流;
机壳,其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电刷盘组件;
永久磁铁,其固定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且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轴承,其保持于所述机壳,且支承所述轴,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有:
铁芯,其固定于所述轴;
线圈,其对所述铁芯励磁;以及
换向器,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所述线圈通过密集绕线卷绕于所述铁芯,
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
相互异极的至少一对电刷,其沿周向配置,且通过所述换向器以及所述线圈电连接;
至少一个X电容器,其与所述电刷并联;
至少两个Y电容器,其与所述电刷并联;以及
电刷盘,其保持所述电刷、所述X电容器以及所述Y电容器,
所述电刷盘具有接地部,所述接地部具有基准电位,
所述X电容器位于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所述Y电容器与所述接地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与所述电刷串联的扼流圈,
所述X电容器与所述电刷直接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两对所述一对电刷,
所述Y电容器位于同极的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所述X电容器位于相互异极的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Y电容器与同极的所述电刷这两者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Y电容器与同极的所述电刷这两者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两个所述X电容器和四个所述Y电容器,
在相互异极的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X电容器,
所述一对电刷分别与一个所述X电容器和两个所述Y电容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组件具有两个所述X电容器和四个所述Y电容器,
在相互异极的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X电容器,
所述一对电刷分别与一个所述X电容器和两个所述Y电容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久磁铁的极数是八,
同极的所述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90度的位置,
相互异极的成对的所述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135度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久磁铁的极数是八,
同极的所述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90度的位置,
相互异极的成对的所述电刷彼此设置在相互在周向上旋转了135度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部,
所述机壳具有包围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
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径向贯通所述筒状部的机壳贯通孔,
所述机壳贯通孔位于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接地部的周向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位于与所述连接器部相反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电刷设置为关于连接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中心轴线的线线对称,
所述连接器部在所述电刷盘的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设置在所述电刷彼此的周向之间的距离最大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部设置于所述电刷盘,
所述电刷盘具有:
平板部,其电连接所述电刷、所述X电容器以及所述Y电容器;以及
树脂部,其由树脂制成,且保持所述平板部,
所述平板部具有平板主体部和与所述平板主体部连接的所述接地部,
所述树脂部具有保持所述平板主体部的树脂主体部和从所述树脂主体部的外缘沿轴向延伸的筒部,
所述接地部具有:
延伸部,其从所述平板主体部沿轴向延伸;以及
接触部,其与所述延伸部连接,且与所述机壳接触,
所述筒部覆盖所述延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通过将所述平板部嵌件于模具的嵌件成型而制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贯通孔与所述筒部在径向上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刷盘设置有轴向贯通所述电刷盘的电刷盘贯通孔,
所述电刷盘贯通孔位于比所述电刷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设置有槽,所述槽从所述连接器部至所述机壳贯通孔沿周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盘具有:
平板部,其电连接所述电刷、所述X电容器以及所述Y电容器;以及
树脂部,其由树脂制成,并保持所述平板部,
所述平板部具有平板主体部以及与所述平板主体部连接的所述接地部,
所述接地部在比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所述平板主体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
后盖,其保持所述电刷盘组件;以及
托架,其位于所述后盖的轴向的一侧,且保持所述永久磁铁,
所述托架与所述后盖被嵌件固定,
所述接地部具有同所述托架与所述后盖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在轴向上被所述托架与所述后盖夹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设置有沿轴向凸出的凸部和沿轴向凹陷的凹部中的至少一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中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接触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刷盘的所述后盖侧的面设置有与所述后盖接触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位于与所述接地部相反的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部,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电刷、所述X电容器、所述Y电容器以及所述接地部设置为关于连接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中心轴线的线线对称。
24.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和安装于所述轴的叶轮。
CN201610005001.4A 2015-03-26 2016-01-04 马达以及风扇 Active CN106026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4246A JP6528501B2 (ja) 2015-03-26 2015-03-26 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
JP2015-064246 2015-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6533A true CN106026533A (zh) 2016-10-12
CN106026533B CN106026533B (zh) 2018-11-13

Family

ID=56890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5001.4A Active CN106026533B (zh) 2015-03-26 2016-01-04 马达以及风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1550B2 (zh)
JP (1) JP6528501B2 (zh)
CN (1) CN106026533B (zh)
DE (1) DE10201620447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539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的端盖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18458A (zh) * 2017-11-17 2019-05-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车载设备
CN110268605A (zh) * 2017-02-20 2019-09-2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0268606A (zh) * 2017-02-06 2019-09-2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电机
CN110401306A (zh) * 2018-04-24 2019-11-0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
CN111066229A (zh) * 2017-09-29 2020-04-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3261185A (zh) * 2019-01-16 2021-08-13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旋转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8828A1 (ja) * 2016-03-18 2017-09-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ブラシ付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7002865B4 (de) 2016-03-24 2021-07-29 Minebea Mitsumi Inc. Aufbau eines Axiallüfters
WO2018146971A1 (ja) * 2017-02-09 2018-08-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ファン
DE102019210819A1 (de) * 2019-07-22 2021-01-2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mit einem Polgehäuse und einem Elektronikgehäuse
FR3104564B1 (fr) * 2019-12-12 2022-03-04 Air Liquide Procédé et un dispositif de purification de gaz
JP2022028472A (ja) * 2020-08-03 2022-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複数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CN116264431A (zh) * 2021-12-14 2023-06-16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电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13268U (zh) * 2010-10-08 2011-04-27 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低电磁骚扰直流电机
DE102011078226A1 (de) * 2011-06-28 2013-01-03 Robert Bosch Gmbh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eibenwischeinrichtung
CN203119679U (zh) * 2013-03-20 2013-08-07 友贸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装备电容及电感元件的支承装置
CN103427568A (zh) * 2012-05-17 2013-12-04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
JP2014017935A (ja) * 2012-07-06 2014-01-30 Asmo Co Ltd ブラシ装置及び直流モータ
CN204088843U (zh) * 2014-07-29 2015-01-0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冷却风扇及其有刷电机、电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49606U (zh) * 1973-09-05 1975-05-15
JP2511194Y2 (ja) 1989-09-22 1996-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小型モ―タ
GB2248348B (en) 1990-09-28 1994-04-27 Johnson Electric Sa A brush holder for an electric motor
US5602957A (en) * 1993-06-07 1997-02-1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ermanent magnet direct current motor
JP3051656B2 (ja) 1995-06-13 2000-06-12 アスモ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JPH09308203A (ja) 1996-05-15 1997-11-28 Kokusan Denki Co Ltd ブラシ付き直流電動機
JP3945025B2 (ja) 1998-06-26 2007-07-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GB9905247D0 (en) 1999-03-09 1999-04-28 Johnson Electric Sa Small electric motor
FR2808135B1 (fr) * 2000-03-30 2002-07-05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Dispositif de filtrage et d'antiparasitage d'un moteur electrique
JP4957038B2 (ja) * 2006-03-27 2012-06-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ホルダ及び直流ブラシモータ
JP2008220079A (ja) 2007-03-06 2008-09-18 Yamaha Motor Electronics Co Ltd ブラシホルダ
EP2528208B1 (en) * 2007-08-30 2020-07-08 Johnson Electric International AG Cooling fan module
JP2009240031A (ja) * 2008-03-26 2009-10-15 Mitsuba Corp 電動モータ
DE102008001699A1 (de) * 2008-05-09 2009-11-1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mindestens zwei Paar Kohlebürsten
JP5139205B2 (ja) 2008-08-29 2013-02-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
JP5515426B2 (ja) 2009-05-28 2014-06-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843162B2 (ja) * 2012-05-22 2016-01-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9837878B2 (en) * 2014-04-16 2017-12-05 Black & Decker Inc.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uppression in a power tool
CN104734449B (zh) * 2013-12-20 2018-12-04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刷装置及使用该电刷装置的有刷电机
CN204030811U (zh) * 2014-06-23 2014-12-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刷装置及使用该电刷装置的有刷电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13268U (zh) * 2010-10-08 2011-04-27 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低电磁骚扰直流电机
DE102011078226A1 (de) * 2011-06-28 2013-01-03 Robert Bosch Gmbh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e Scheibenwischeinrichtung
CN103427568A (zh) * 2012-05-17 2013-12-04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
JP2014017935A (ja) * 2012-07-06 2014-01-30 Asmo Co Ltd ブラシ装置及び直流モータ
CN203119679U (zh) * 2013-03-20 2013-08-07 友贸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装备电容及电感元件的支承装置
CN204088843U (zh) * 2014-07-29 2015-01-0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冷却风扇及其有刷电机、电刷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8606A (zh) * 2017-02-06 2019-09-2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电机
CN110268606B (zh) * 2017-02-06 2021-11-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电机
CN110268605A (zh) * 2017-02-20 2019-09-2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24539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的端盖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66229A (zh) * 2017-09-29 2020-04-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818458A (zh) * 2017-11-17 2019-05-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车载设备
CN109818458B (zh) * 2017-11-17 2022-02-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车载设备
CN110401306A (zh) * 2018-04-24 2019-11-0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
CN110401306B (zh) * 2018-04-24 2023-02-2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
CN113261185A (zh) * 2019-01-16 2021-08-13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旋转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85340A1 (en) 2016-09-29
DE102016204479A1 (de) 2016-09-29
JP2016185025A (ja) 2016-10-20
US10411550B2 (en) 2019-09-10
CN106026533B (zh) 2018-11-13
JP6528501B2 (ja) 2019-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6533A (zh) 马达以及风扇
CN109546785B (zh)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KR102324900B1 (ko) 전기 기기, 그리고 전기 기기 제조 방법
CN109314446B (zh) 接地端子、盖组件及包括其的电机
CN105048752B (zh) 内转子型无刷马达及电气设备
EP3429067B1 (en) Motor, end ca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565204A (zh) 马达
CN110476334A (zh) 马达
CN110495078A (zh) 马达
CN106463904A (zh) 用于换向器式电机的刷保持装置
WO2019082710A1 (ja) モータ
US11251675B2 (en) Motor
CN106416015A (zh) 用于换向器式电机的刷保持装置
CN106464063A (zh) 用于换向器式电机的刷保持装置
JP5896333B2 (ja) モータ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KR102613969B1 (ko) 접지 단자, 커버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13005705A (ja) ポンプ用直流電動機
EP3211768B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for vehicle
JP5781239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63400B2 (en) Motor
JP6306479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6630765B2 (en) Coil lead and terminal securement caps for securing wires of a rotor
CN107210643B (zh) 用于机动车辆起动器的改进刷架、和相应的刷握、电马达和机动车辆起动器
JP6615690B2 (ja) 直流電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