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3696A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13696A CN105813696A CN201480065316.7A CN201480065316A CN105813696A CN 105813696 A CN105813696 A CN 105813696A CN 201480065316 A CN201480065316 A CN 201480065316A CN 105813696 A CN105813696 A CN 1058136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k
- main body
- mask main
- weld portion
- wel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07—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A41D13/1115—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with a horizontal pleated pocke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61—Means for fastening to the user's hea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口罩,口罩主体侧部很好地紧贴于脸面部,抑制在口罩主体与脸面部之间产生间隙,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口罩(1)包括口罩主体(10)、和在该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形成的挂耳部(12),形成有多个压褶(15),其中,多个压褶(15)由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熔接部(22)固定,熔接部(22)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以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为3mm以上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感冒病毒、花粉、尘埃、PM2.5等进行防护目的等而使用的口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除了花粉症对策用口罩、感冒预防用口罩等之外,对呼吸器系统及心脏、血管等循环器系统带来影响的PM(particulatematter)2.5等微小颗粒状物质对策用口罩的需要正在变高。以往,作为微小颗粒状物质对策用口罩,已知N95口罩,但是,存在价格较高、设计性较差、呼吸困难等问题。因此,期望一种一般的口罩,是为了抑制PM2.5的侵入而提高了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密合性的口罩。此外,N95口罩是满足美国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N95规格而被许可的口罩。
例如,作为提高了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密合性的口罩,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口罩:包括在横向实施了褶锏加工的口罩主体部、和分别设置在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的线(绳状)或带状的挂耳部件,将挂耳部件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以预定间隔安装,该预定间隔在戴口罩时使该挂耳部件所产生的拉伸力向口罩主体部的纵向外侧进行作用,从而抑制佩戴时的口罩主体的横向端部的弯曲,提高了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密合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日本特开2011‐182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口罩中,也有可能在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之间产生间隙,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罩,在佩戴时口罩主体的侧部很好地紧贴脸面部,抑制在口罩主体与脸面部之间产生间隙,能够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述的问题能够利用以下的手段来解决。
(1)一种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和在该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形成的挂耳部,通过使所述口罩主体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有多个压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压褶由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熔接部固定,
所述熔接部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
相邻的所述熔接部的间隔为3mm以上。
(2)如(1)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由侧条带覆盖。
(3)如(2)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条带由与所述挂耳部相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挂耳部安装于所述侧条带。
(4)如(2)或(3)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接部是通过将所述侧条带和所述口罩主体叠合并进行热封缄而形成的。
(5)如(2)~(4)的任一项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侧条带覆盖的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在比所述熔接部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多个压褶通过热封缄而固定的临时熔接部,
所述纵向上的所述临时熔接部的数量比所述熔接部的数量少。
(6)如(5)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熔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纵向与所述熔接部重叠。
(7)如(5)或(6)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上的相邻的所述临时熔接部的最小间隔比所述熔接部的间隔大。
(8)如(1)~(7)的任一项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形成有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延伸的、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横向熔接部,
所述纵向上的所述熔接部的间隔比所述横向上的所述横向熔接部的间隔大。
(9)如(1)~(8)的任一项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上,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的横向两端部,以将所述脸面部与所述口罩主体的间隙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侧封阻。
(10)如(1)~(9)的任一项记载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上,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的下端部,设置有将所述佩戴者的下颚收容的下颚收容袋。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记载的口罩,在形成在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中,确保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为3mm以上,因此,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容易沿着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以下,也将其称为形状适配性),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间隙变小,密合性增加,能够有效地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根据上述(2)记载的口罩,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由侧条带覆盖,因此,抑制口罩主体的裁断面的起毛,能够使触感良好。
根据上述(3)记载的口罩,将挂耳部安装在由与其相同的材料构成的侧条带上,因此,利用热封缄使相同的材料互熔,从而能够牢固地安装挂耳部。
根据上述(4)记载的口罩,如果与熔接部独立地将侧条带熔接在口罩主体上,则形状适配性会恶化,不过,通过用熔接部来熔接侧条带,从而能够防止形状适配性的恶化。
根据上述(5)记载的口罩,通过进行临时固定,从而压褶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使临时熔接部的数量比熔接部的数量少,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而妨碍形状适配性。
根据上述(6)记载的口罩,通过使临时熔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熔接部重叠,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而形状适配性恶化。
根据上述(7)记载的口罩,通过使临时熔接部的最小间隔比熔接部的间隔大,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而形状适配性恶化。
根据上述(8)记载的口罩,一般使纵向熔接部及横向熔接部的间隔一致,不过,通过故意将纵向熔接部的间隔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形状适配性。
根据上述(9)记载的口罩,能够进一步提高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密合性,能够进一步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根据上述(10)记载的口罩,能够进一步提高口罩主体的下端部与脸面部的密合性,能够进一步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内侧的立体图。
图2是从内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内侧的立体图。
图4是从内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内侧的立体图。
图6是内侧观察从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
图7(a)是示出拍摄实施例1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7(b)是将图7(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8(a)是示出拍摄实施例2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8(b)是将图8(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9(a)是示出拍摄比较例1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9(b)是将图9(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10(a)是示出拍摄比较例2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10(b)是将图10(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11(a)是示出拍摄比较例3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11(b)是将图11(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12(a)是示出拍摄比较例4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12(b)是将图12(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13(a)是示出拍摄比较例5的口罩的照片的图,图13(b)是将图13(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佩戴者实际佩戴实施例1的口罩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佩戴者实际佩戴比较例2的口罩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口罩
2口罩
3口罩
10口罩主体
12耳绳
14折痕
15压褶
16a、16b横向熔接部
18收容空间
20鼻夹部件
22熔接部
17、24、25网眼封缄体
30侧条带
31侧部阻挡条带
32侧封阻
34下颚收容袋
36临时熔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口罩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图1是示出口罩如实际佩戴那样、使中央部分向上下扩展并在宽度方向弯曲的状态、并从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口罩的内侧)观察的样子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口罩内侧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包括:口罩主体10,其在佩戴时将佩戴者的鼻和口覆盖;以及耳绳12,其为形成在口罩主体10的宽度方向(以下,称为横向)两端部的挂耳部。
作为构成口罩主体10的材料,优选以聚酯系纤维、聚丙烯系纤维、聚乙烯系纤维、尼龙系纤维、棉系纤维等为原料而制造的无纺布。另外,耳绳12由橡胶材料和覆盖该橡胶材料的覆盖材料构成,作为构成耳绳12的材料,橡胶材料优选以聚氨酯系纤维、热塑性弹性体等为原料而制造的材料,覆盖材料优选以聚酯系纤维、尼龙系纤维等为原料而制造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是被称为所谓的“褶锏加工型”的形态的口罩,口罩主体10由将无纺布多张重叠而成的主体构成,通过在多个(在图中是4条)横向的折痕14处折叠,从而成为口罩主体10的一部分重叠并形成有多个压褶(襞)15。此外,在图1及图2中,对于口罩主体10,示出为由1张无纺布构成,但是,实际上是多张无纺布重叠而构成的(以下,在图3~6中也同样)。
口罩主体10的上端部10a遍及横向整体地向口罩主体10的内侧回。该折回的部分由网眼封缄体17和横向熔接部16a、16b固定,该网眼封缄体17通过热封缄而沿着横向呈直线状延伸地形成为网眼状,该横向熔接部16a、16b通过热封缄而沿着横向呈直线状地形成有2列。横向熔接部16a、16b分别等间隔地平行地形成,位于上部的横向熔接部16a的一部分与通过热封缄形成为网眼状的网眼封缄体17重叠。作为热封缄(熔接),除了热熔接之外,也可以是利用高频波、超声波进行的热封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网眼封缄体的意思是:并列为2列的熔接点的各列以等间距(间隔)熔接,一列的相邻的列在其间距的一半的位置以相同间距熔接,将该2列作为一组并设置一组以上,从而形成封缄部分。
在口罩主体10的上端部10a,利用横向熔接部16a、16b在口罩主体10的一端侧的内部形成有袋状的收容空间18,在该收容空间18中,收容有根据口罩佩戴者的鼻的形状进行变形的鼻夹部件20。作为鼻夹部件20,优选能够紧贴鼻的形状而维持其形状,可以是聚酯等树脂制成,也可以是铁、铝等金属性。
另外,口罩主体10的下端部10b遍及横向整体地向口罩主体10的内侧折回,沿着横向呈直线状延伸地由网眼封缄体24固定。另外,耳绳12的端部也由网眼封缄体25固定在口罩主体10的角部端部。
上述多个压褶15由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多个熔接部22固定。该熔接部22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在与横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
此处,如图2所示,在该纵向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形成为至少3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在该纵向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被形成为比上述横向熔接部16a、16b的在横向相邻的横向熔接部的间隔d0大。熔接部22优选形成有1列。另外,相邻的熔接部22间的中心间距离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mm以上。
一般而言,在形成熔接部22的情况下,与网眼封缄体17、24同样地做成为网眼封缄体,或者,即使在不做成为网眼封缄体的情况下也将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以与相邻的横向熔接部16a、16b的间隔d0一致的方式形成,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采用网眼封缄体,并且故意将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加大,特别是以达到3mm以上的方式确保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从而使口罩横向端部柔软。由于熔接部22自身一度溶解并固化,因此较硬,但是,通过减少其数量,从而增加口罩横向端部的柔软度增。这样,通过使口罩横向端部柔软,从而能够使口罩主体10相对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适配性良好。此外,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在能够固定压褶15的范围内即可。
在佩戴者佩戴本口罩1时,将口罩1的2条耳绳12挂到佩戴者的耳朵上,并且,使鼻夹部件20根据鼻梁的形状弯曲,使口罩主体10的上端部10a与脸面部密合来进行佩戴。佩戴了口罩1后,口罩主体10的压褶15在其中央部被拉开,由此覆盖佩戴者的鼻和口。
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受到来自耳绳12的张力,但是,如上所述,在形成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22中,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确保为3mm以上,因此,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容易沿着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由于将形成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22的纵向的间隔加大,使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为3mm以上、在纵向呈直线状形成,因此,口罩主体10相对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适配性良好,口罩主体10的侧部与脸面部的间隙变少而密合性增加,能够有效地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也可以在口罩主体10中内置阻止微颗粒的侵入的捕集过滤器。通过内置捕集过滤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3及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内侧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口罩内侧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另外,在图3及图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中,对于与图1、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如下:在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侧分别包括以覆盖横向两侧端部的方式设置的侧条带30、30。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中,如图4所示,以无纺布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压褶15在横向端部分别由临时熔接部36临时固定。该临时熔接部36在将压褶15临时固定的纵向的各位置处在横向分别并列形成有2个。通过这样将压褶15临时固定,从而压褶15的制造变得容易。
侧条带30、30优选为以聚酯系纤维、聚丙烯系纤维、聚乙烯系纤维、尼龙系纤维等为原料而制造的侧条带,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以在从口罩主体10的前表面向后表面折回的状态下将临时固定的压褶15的端部覆盖的方式安装。侧条带30、30利用在纵向形成为1列的熔接部22而与口罩主体10重合并熔接。
特别是,通过使侧条带30、30的材料为与耳绳12相同材料并将耳绳12通过热封缄安装在侧条带30、30上,从而由于相同材料互熔而能够将耳绳12更牢固地固定到口罩主体10。在耳绳12由橡胶材料和覆盖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使侧条带30、30为与覆盖材料相同的材料。
临时熔接部36以比熔接部22在横向形成在外侧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同样点在于,熔接部22也不采用网眼封缄体,并且故意将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加大,形成得比横向熔接部16a、16b的间隔d0大,特别是达到3mm以上。另外,临时熔接部36的数量形成得比熔接部22的数量少。这样,通过使临时熔接部36的数量比熔接部22的数量少,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36而妨碍形状适配性。此外,临时熔接部36不需要在横向分别并列2个地形成,也可以在纵向形成为1列。
另外,为了抑制因临时熔接部36而妨碍形状适配性,优选尽可能使临时熔接部36与熔接部22的、纵向的位置一致。因此,如图4所示,以临时熔接部36的至少一部分在纵向与熔接部22重叠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纵向的相邻的临时熔接部36的间隔d2、d3被形成得比熔接部22的间隔大。临时熔接部36的间隔d2、d3中任意一个可以较大,也可以相同,但是,通过将相邻的临时熔接部36的最小间隔形成得比熔接部22的间隔大,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36而形状适配性恶化。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2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所记载的效果之外,通过用侧条带30、30覆盖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从而能够抑制口罩主体10的裁断面的起毛,能够使触感良好。并且,通过使侧条带30、30的材料为与耳绳12相同的材料,从而能够将耳绳12牢固地固定于口罩主体10。另外,因临时熔接部36而压褶15的制造变得容易。并且,通过使临时熔接部36的最小间隔比熔接部22的间隔大,从而能够抑制因临时熔接部36而形状适配性恶化。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5及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图5是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内侧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口罩内侧的横向端部的放大图。另外,在图5及图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3中,对于与图3、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3如下:在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中,在口罩主体10的横向两端部包括将佩戴者的脸面部与口罩主体10的间隙覆盖的侧封阻32、32,还在口罩主体10的下端部包括收容佩戴者的下颚的下颚收容袋34。此外,在图5及图6中,包括侧封阻32、32和下颚收容袋34者双方,但是,包括某一方的口罩也属于本实施方式。
侧封阻32、32是将被形成为宽幅的带状的侧部阻挡条带31的一端夹入在口罩主体10与侧条带30之间而形成的,下颚收容袋34是将口罩主体10的下端部10b向内侧较大地折回而形成的。此外,侧封阻32(侧部阻挡条带31)与下颚收容袋34相比位于上方、即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口罩的内侧)。
侧部阻挡条带31通过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丙烯膜、聚乙烯膜等没有通气性的材料,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3中,如图6所示,使将口罩主体10的下端部10b折回的部分、与侧部阻挡条带31的一端重叠并夹在侧条带30上,将它们一起从侧条带30之上进行热封缄而形成了熔接部22。侧部阻挡条带31的上端部由网眼封缄体17固定,下端部由网眼封缄体25固定。另外,安装耳绳12的网眼封缄体25也是从它们之上形成的。
这样,侧封阻32、32通过分别由熔接部22固定右(或左)端、并由网眼封缄体17、24固定上下端,从而形成。另外,下颚收容袋34通过由熔接部22固定左右两端,并由网眼封缄体24固定下端,从而被形成为袋状。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口罩3中,通过将口罩主体10的压褶15拉开、或者将佩戴者的下颚收容到下颚收容袋34,从而左右的侧封阻32、32相对于口罩主体10起立。由此,在口罩佩戴时,口罩主体10与脸面部的间隙完全被覆盖,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合性,能够进一步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同样点在于,熔接部22也不采用网眼封缄体,并且故意将相邻的熔接部22的间隔d1加大,形成得比横向熔接部16a、16b的间隔d0大,特别是达到3mm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3中,除了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2所记载的效果之外,通过包括侧封阻32、32及下颚收容袋34,从而口罩主体10与脸面部的间隙完全被覆盖,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合性,能够进一步抑制微颗粒向口罩内的侵入。
实施例
以下,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口罩的效果,参照图7~图15,对比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口罩与比较例的口罩来进行说明。
图7~图13的(a)都是从内侧或外侧拍摄的口罩的照片,(b)都是将(a)的口罩的横向端部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口罩的图,如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那样,是与包括侧条带的图3、4所记载的口罩大致同一形态的口罩。另外,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口罩的图,如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那样,是与包括侧条带、侧封阻及下颚收容袋的图5、6所记载的口罩大致同一形态的口罩。另外,图9示出A社产品(以下作为比较例1),图10示出B社产品(以下作为比较例2),图11示出C社产品1(以下作为比较例3),图12示出C社产品2(以下作为比较例4),而且,图13示出D社产品(以下作为比较例5),都是市售的口罩。
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口罩、及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口罩是如下这样制作的:将从外侧向内侧以聚丙烯无纺布、聚丙烯无纺布、捕集过滤器、聚丙烯无纺布的顺序构成的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为1列,并使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为约5mm。另外,关于比较例的市售口罩中的间隔d1等,将尺压到实际的口罩上进行了计测。
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1的口罩中,在口罩主体上形成有多个压褶,另外,除了设置有鼻夹部件之外,还在口罩主体的内侧设置有能够根据口罩佩戴者的鼻的形状而进行变形的海绵。另外,在纵向形成有2条压褶,使得口罩主体的下端部比上端部短,尽管口罩主体因纵向的压褶而从上方向下方而向内侧成为曲线状,但是,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在纵向等间隔地成直线状形成为1列,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为约2mm。
在图10所示的比较例2的口罩中,在口罩主体上形成有多个压褶,另外,在上端部设置有鼻夹部件。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等间隔地形成为一列,并且,中央部相对于上端部及下端部向横向外侧扩展而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为2mm。
在图11所示的比较例3中,在口罩主体上形成有多个压褶,另外,在上端部设置有鼻夹部件。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的熔接部由位于横向内侧并固定压褶的第1熔接部、和位于横向外侧并遍及横向端部的全长地将挂耳部固定在口罩主体上的第2熔接部构成。第1熔接部在纵向呈直线状形成为1列,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1为约1.5mm,d12为约6mm,两间隔交替地设置。第2熔接部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为1列,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3为约1mm。
在图12所示的比较例4中,在口罩主体上未形成压褶,在口罩主体的横向中央沿着纵向形成有中央熔接部,在口罩佩戴时,中央熔接部向前方突出。另外,在口罩主体的上端部设置有与脸颊贴合那样的贴合部件。在口罩主体的横向端部,为了将挂耳部安装到口罩主体上,遍及横向端部的全长地利用网眼封缄体形成有熔接部。网眼封缄体设置有3.5组、即熔接部设置有7列,各列的间隔距离、即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为1mm。
在图13所示的比较例5中,在口罩主体上形成有多个压褶,口罩主体横向端部被侧条带覆盖,在侧条带上固定有耳绳。在被侧条带覆盖的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形成有临时熔接部。另外,在临时熔接部的横向内侧,侧条带与口罩主体利用熔接部重叠地熔接。熔接部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为2列,在纵向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d1为约0.5mm。
对于具有上述的构成的实施例1、2及比较例1~5这7种类的口罩(都使用普通尺寸),基于JIS规格(JIST8159:2006呼吸用保护具的泄漏率试验方法,其中被检者的数量在各例中为成人男性2名),进行了口罩泄漏率试验。本口罩泄漏率试验中,被检者戴着口罩进入充满NaCl的腔室(试验室),进行静止、或将脸朝向左右、或上下运动、或发声等动作,并每次测量口罩内的NaCl的浓度,观察NaCl以哪种程度被吸引到口罩内部。如果完全切断了向口罩内部的NaCl的吸引,则口罩内的NaCl浓度为0而泄漏率为0%,在NaCl完全被吸引到口罩内部的情况下,口罩内的NaCl浓度与腔室内的NaCl浓度相同而泄漏率为100%。将它们全部取平均的结果是最终的泄漏率。此外,测量条件为NaCl颗粒:0.06~0.1μm、平均浓度:8±4mg/m3。将该泄漏率试验的结果在表1中与间隔d1等一起示出。此外,表1中的数量值是被检者2名的平均值。
[表1]
这样,本实施例1、2的泄漏率与比较例1~5的泄漏率相比非常低。认为其原因在于:在本实施例1、2中,将熔接部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并且,故意将相邻的熔接部的间隔增大而形成为达到5mm,从而口罩横向端部变得柔软,口罩主体相对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适配性良好,口罩主体的侧部与脸面部的间隙变小而密合性增加,能够有效地抑制NaCl向口罩内的侵入。
另外,认为相对于实施例1的口罩,实施例2的口罩的泄漏率改善的原因在于:利用侧封阻及下颚收容袋进一步将口罩主体与脸面部的间隙完全覆盖,密合性增加,能够进一步抑制NaCl向口罩内的侵入。
并且,关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口罩,以8名成人男性为被检者而进行了与上述相同的口罩泄漏率试验。其结果与表1中记载的2名的泄漏率合起来共计10名的实施例1的口罩的泄漏率的平均值为29.7%,实施例2的口罩的泄漏率的平均值为19.2%,即使增加被检者的数量,也是非常低的泄漏率。根据以上所述,判明了本发明的口罩所具有的形状适配性对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也能够充分对应。
接下来,图14及图15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在实际上佩戴了口罩的状态下对在口罩主体的侧部产生哪种程度的间隙进行比较的照片。
图14是示意性地图示佩戴者实际佩戴本发明的实施例1(图7)的口罩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佩戴者实际佩戴比较例2(图10)的口罩的状态的图。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口罩中,口罩主体的侧部A沿着脸表面适应,恰好贴合佩戴者的脸面部,几乎不可见间隙。与之相对,在图15的比较例2的口罩中,口罩主体的侧部B在B1、B2这2个部位折曲,在该部分产生了间隙。根据以上所述,显而易见,本发明的口罩的口罩主体相对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的形状适配性良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口罩很好地紧贴于佩戴者的脸面部,特别是抑制在口罩主体的侧部产生间隙,能够高度地抑制微颗粒等向口罩内的侵入。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口罩,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3-248014,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Claims (10)
1.一种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和在该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形成的挂耳部,通过使所述口罩主体的一部分重叠从而形成有多个压褶,所述口罩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压褶由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熔接部固定,
所述熔接部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侧在纵向等间隔地呈直线状形成,
相邻的所述熔接部的间隔为3mm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由侧条带覆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条带由与所述挂耳部相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挂耳部安装于所述侧条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接部是通过将所述侧条带和所述口罩主体叠合并进行热封缄而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2~4的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侧条带覆盖的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两端部,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在比所述熔接部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通过热封缄而将所述多个压褶临时固定的临时熔接部,
所述纵向上的所述临时熔接部的数量比所述熔接部的数量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熔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纵向与所述熔接部重叠。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上的相邻的所述临时熔接部的最小间隔比所述熔接部的间隔大。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形成有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横向延伸的、通过热封缄而形成的横向熔接部,
所述纵向上的所述熔接部的间隔比所述横向上的所述横向熔接部的间隔大。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上,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的横向两端部,以将所述脸面部与所述口罩主体的间隙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侧封阻。
10.如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罩主体上,在所述口罩主体的与佩戴者的脸面部抵接的一侧的下端部,设置有将所述佩戴者的下颚收容的下颚收容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48014 | 2013-11-29 | ||
JP2013248014 | 2013-11-29 | ||
PCT/JP2014/081469 WO2015080228A1 (ja) | 2013-11-29 | 2014-11-27 | マス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13696A true CN105813696A (zh) | 2016-07-27 |
CN105813696B CN105813696B (zh) | 2019-10-25 |
Family
ID=53199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5316.7A Active CN105813696B (zh) | 2013-11-29 | 2014-11-27 | 口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97826B2 (zh) |
KR (1) | KR102150345B1 (zh) |
CN (1) | CN105813696B (zh) |
TW (1) | TWI656898B (zh) |
WO (1) | WO2015080228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8821A (zh) * | 2017-02-04 | 2017-06-2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折叠式口罩 |
WO2020103656A1 (zh) * | 2018-11-20 | 2020-05-28 | 华新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气密防护口罩 |
CN111296957A (zh) * | 2020-04-17 | 2020-06-19 |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坠口罩 |
CN111700327A (zh) * | 2020-08-04 | 2020-09-25 | 浙江蓝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绑带口罩及其生产装置 |
CN116669817A (zh) * | 2020-12-28 | 2023-08-29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口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002452A (ja) * | 2015-06-12 | 2017-01-05 | 日進医療器株式会社 | フィット性を向上させるプリーツマスク |
JP6499032B2 (ja) * | 2015-06-30 | 2019-04-1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マスク |
JP5837252B1 (ja) * | 2015-08-04 | 2015-12-24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マスク |
CA3009620A1 (en) * | 2015-12-23 | 2017-06-29 | O&M Halyard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 Facemas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EP3393286A1 (en) | 2015-12-23 | 2018-10-31 | O&M Halyard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 Facemasks with material layers for enhanced bonding process |
JP7264579B2 (ja) * | 2018-04-13 | 2023-04-25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マスク |
JP2019203217A (ja) * | 2018-05-23 | 2019-11-28 | 株式会社重松製作所 | 使い捨てマスク |
KR102056797B1 (ko) * | 2018-10-26 | 2019-12-17 | 김인종 | 5면 수평 적첩식 마스크 |
JP7100611B2 (ja) * | 2019-08-22 | 2022-07-13 | 伊藤忠リーテイルリンク株式会社 | 衛生マスク |
PH12022551641A1 (en) * | 2020-03-19 | 2023-11-20 | Kowa Co | Mask |
CN111407021B (zh) * | 2020-03-30 | 2024-08-27 | 中鸿纳米纤维技术丹阳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活性纳米级熔喷布构成的卫生口罩及其生产设备 |
IT202000008881A1 (it) * | 2020-04-24 | 2021-10-24 | Fameccanica Data Spa | Procedimento e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mascherine di protezione facciale, mascherina di protezione facciale e confezione di mascherine di protezione facciale |
KR102297257B1 (ko) | 2020-07-24 | 2021-09-03 | 윤성문 | 착용감이 향상된 비말 및 악취차단용 투명마스크 |
KR20220026897A (ko) | 2020-08-26 | 2022-03-07 | 김주영 | 위생 마스크 |
KR20220036301A (ko) | 2020-09-15 | 2022-03-22 | 류욱현 | 마스크 끈 연결시스템 |
CN112515259A (zh) * | 2020-12-01 | 2021-03-19 | 金绿源(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护口罩及制备该防护口罩的口罩机 |
KR102402996B1 (ko) | 2021-09-15 | 2022-05-30 | 주식회사 영창에스엔티 | 일회용 마스크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12432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Katsuhiro Yoshie | マスク |
JP3150339U (ja) * | 2009-02-25 | 2009-05-07 | 玉川衛材株式会社 | マスク用液剤含浸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
CN101433382A (zh) * | 2007-11-13 | 2009-05-20 | 興和株式会社 | 女士的口罩 |
CN101827633A (zh) * | 2007-09-20 | 2010-09-0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具有动态支承结构和褶状过滤结构的呼吸器 |
JP2010279620A (ja) * | 2009-06-05 | 2010-12-16 | Masaru Imaizumi | 衛生マスク |
EP2484235B1 (en) * | 2011-02-03 | 2013-11-20 | SAN-M Package Co., Ltd. | Mas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256747A1 (en) * | 1974-01-08 | 1975-08-01 | Johnson & Johnson | Surgical facial masks prodn. - from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aligned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air flow |
JPH10258065A (ja) * | 1997-03-17 | 1998-09-29 | Sanemu Package Kk | 顔面マスク |
JP2007260110A (ja) * | 2006-03-28 | 2007-10-11 | Hakujuji Co Ltd | マスク |
KR100891701B1 (ko) * | 2008-09-01 | 2009-04-03 | 장정산업 주식회사 | 4면 방진마스크 |
KR20110006182U (ko) * | 2009-12-14 | 2011-06-22 | 주식회사 뉴맨코포레이션 | 마스크 |
JP4528881B1 (ja) * | 2009-12-21 | 2010-08-25 | 株式会社杉山 | マスク用耳掛け部 |
JP2011182810A (ja) | 2010-03-04 | 2011-09-22 | Japan Vilene Co Ltd | マスク |
TWM433873U (en) * | 2011-11-25 | 2012-07-21 | Nanox Technology Co Ltd | Multilayered mask |
TWM461443U (zh) * | 2013-04-16 | 2013-09-11 | Ct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 具有阻擋件的口罩結構 |
-
2014
- 2014-11-27 KR KR1020167013882A patent/KR102150345B1/ko active Active
- 2014-11-27 CN CN201480065316.7A patent/CN105813696B/zh active Active
- 2014-11-27 JP JP2015551000A patent/JP6397826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1-27 WO PCT/JP2014/081469 patent/WO20150802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1-28 TW TW103141503A patent/TWI65689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12432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Katsuhiro Yoshie | マスク |
CN101827633A (zh) * | 2007-09-20 | 2010-09-0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具有动态支承结构和褶状过滤结构的呼吸器 |
CN101433382A (zh) * | 2007-11-13 | 2009-05-20 | 興和株式会社 | 女士的口罩 |
JP3150339U (ja) * | 2009-02-25 | 2009-05-07 | 玉川衛材株式会社 | マスク用液剤含浸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
JP2010279620A (ja) * | 2009-06-05 | 2010-12-16 | Masaru Imaizumi | 衛生マスク |
EP2484235B1 (en) * | 2011-02-03 | 2013-11-20 | SAN-M Package Co., Ltd. | Mask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8821A (zh) * | 2017-02-04 | 2017-06-2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折叠式口罩 |
CN106858821B (zh) * | 2017-02-04 | 2018-11-2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折叠式口罩 |
WO2020103656A1 (zh) * | 2018-11-20 | 2020-05-28 | 华新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气密防护口罩 |
US20210401079A1 (en) * | 2018-11-20 | 2021-12-30 | Motex Healthcare Corp. | Novel airtight protective mask |
CN111296957A (zh) * | 2020-04-17 | 2020-06-19 |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坠口罩 |
CN111700327A (zh) * | 2020-08-04 | 2020-09-25 | 浙江蓝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绑带口罩及其生产装置 |
CN116669817A (zh) * | 2020-12-28 | 2023-08-29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口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6945A (zh) | 2015-07-16 |
JPWO2015080228A1 (ja) | 2017-03-16 |
JP6397826B2 (ja) | 2018-09-26 |
KR20160091336A (ko) | 2016-08-02 |
TWI656898B (zh) | 2019-04-21 |
KR102150345B1 (ko) | 2020-09-01 |
CN105813696B (zh) | 2019-10-25 |
WO2015080228A1 (ja) | 2015-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13696B (zh) | 口罩 | |
CA2969454C (en) | Fitted face mask | |
EP2695641B1 (en) | Mask | |
CN203789197U (zh) | 卫生口罩 | |
JP2016532790A (ja) | 個人用呼吸保護装置 | |
JP6097241B2 (ja) | マスク | |
CA2819723A1 (en) | Medical face mask with sealing strip | |
JP2016533821A (ja) | 個人用呼吸保護装置 | |
JP5826357B2 (ja) | マスク | |
JP2020002510A (ja) | マスク | |
JP2020007662A (ja) | マスク | |
TW201318665A (zh) | 摺疊式之立體口罩 | |
JP7506416B2 (ja) | マスク | |
JP4570536B2 (ja) | 立体型マスク | |
CN210520159U (zh) | 一种一次性口罩 | |
JP2020002511A (ja) | マスク | |
CN211024871U (zh) | 一种呼吸装置 | |
WO2021212831A1 (zh) | 一种呼吸装置 | |
KR102624660B1 (ko) | 마스크 | |
JP6785590B2 (ja) | 横ヒダ型衛生マスク | |
CN211021070U (zh) | 一种折叠式呼吸面罩 | |
CN204670435U (zh) | 一种头戴式口罩 | |
KR20230022174A (ko) | 마스크 | |
RU2090225C1 (ru) | Респиратор | |
KR102800586B1 (ko) | 측면이 착용자의 볼에 밀착되는 유연형 덴탈마스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