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3240A - 用于定子的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定子的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43240A CN105743240A CN201510964098.7A CN201510964098A CN105743240A CN 105743240 A CN105743240 A CN 105743240A CN 201510964098 A CN201510964098 A CN 201510964098A CN 105743240 A CN105743240 A CN 1057432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supporting member
- cuff supporting
- annular portion
- annul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0—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定子的支架,所述支架安置在电机的定子芯的周向端面上。所述支架包括外侧环状部、内侧环状部、支架齿、突出部。支架齿配置在外侧环状部和内侧环状部之间。支架齿绕电机的旋转轴线放射状地延伸,并构造成将外侧环状部连接到内侧环状部。突出部在外侧环状部的径向外周面上设置成向径向外侧突出。突出部的轴向厚度比外侧环状部的轴向厚度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的用于定子的支架。
背景技术
通常,定子线圈卷绕在定子芯的定子齿周围,从而构成回转电机。在这里,为了提高定子线圈向定子齿的卷绕操作的作业性,可将由树脂制成的支架安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该支架被称作“套箍支承件(cuffsupport)”。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312549(JP2007-312549A)描述了一种回转电机定子,其中定子套箍支承件安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该定子套箍支承件构造成包括外侧环状部、内侧环状部以及配置在外侧环状部和内侧环状部之间以放射状地连接外侧环状部和内侧环状部的多个套箍支承件齿。外侧环状部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的轭部上,多个套箍支承件齿配置成安置在它们相应的定子齿上。
在JP2007-312549A中描述的构型中,在位于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内侧环状部的定子芯侧的侧面上形成朝相邻定子齿之间的槽突出的定位突出部。定位突出部嵌入到槽的端部中。在该构型中,可通过使用定位突出部使定子套箍支承件相对于定子芯定位而配置定子套箍支承件。但是,为了提高定子中定子线圈的占空系数并防止定子套箍支承件和转子之间的干涉,希望减小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内侧环状部的径向长度。因此,内侧环状部的形成有定位突出部的部分的径向长度减小。在该定位结构中,当弯曲形成定子线圈时向定子套箍支承件施加力时,应力集中在具有薄(小)宽度的内侧环状部上,这导致破损。由于这个原因,可想到在具有宽的径向长度(宽度)并设置在外周侧的外侧环状部上设置定位突出部,但是如果在圆环状的外侧环状部中形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突出部,则在使用时会发生歪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定子的支架,该支架能利用在外侧环状部中设置定位突出部的构型抑制在使用时歪曲的发生。
与本发明相关的支架是用于定子的。所述支架安置在电机的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所述支架包括外侧环状部、内侧环状部、支架齿和突出部。所述支架齿配置在所述外侧环状部和所述内侧环状部之间。所述支架齿绕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线放射状地延伸。所述支架齿构造成将所述外侧环状部连接到所述内侧环状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径向外周面上设置成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突出部的轴向厚度比所述外侧环状部的轴向厚度小。
根据上述支架,能利用在外侧环状部中设置定位突出部的构型抑制在使用时歪曲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包含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回转电机定子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是仅示出从图1获取的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3是图2中的部分A在从斜上侧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部分C的放大视图;
图6是示出定子套箍支承件定位和配置成通过夹具安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7是在定子套箍支承件配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并且定子线圈卷绕在定子齿周围的状态下与图2的D-D截面对应的视图;
图8是对应于图5的视图,示出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另一示例;
图9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中定位突出部的厚度等同于外侧环状部的厚度的前提下、在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的情况下定位突出部的周边部中的应力分布的一个示例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中定位突出部的厚度等同于外侧环状部的厚度的前提下套箍支承件齿的周向位置和在对应的周向位置处定子套箍支承件从最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1是对应于图1的视图,示出包含根据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回转电机定子;
图12是从图11获取并从其上侧观察的定子套箍支承件的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中在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的情况下定位凹部的周边部中的应力分布的一个示例的视图;以及
图14是示出在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中套箍支承件齿的周向位置和在对应的周向位置处定子套箍支承件从最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文描述的形状、材料、数量等是用于说明的例述,并且能根据用于定子的支承件或回转电机定子的规格适当地改变。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分配给类似的构成部分。注意,包含用于定子的支架的回转电机定子与固定于回转轴的转子相结合地构成回转电机。该回转电机用作电动机或发电机,或具有电动机和发电机两者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
图1是示出包含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回转电机定子1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在下文中,回转电机定子10将仅称为定子10。在本实施例中,支架被叫做定子套箍支承件。
定子10包括定子芯12、定子套箍支承件20和定子线圈40。定子线圈40被构造为U相线圈41u、V相线圈41v和W相线圈41w的组合体。
通过沿轴向层压作为磁性材料的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定子芯12。定子芯12包括圆环状的轭部13和在轭部13的内周面上从多个周向位置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定子齿14(图7)。定子芯12包括各自形成在相邻的定子齿14之间的多个槽15。
可通过挤压树脂粘合剂和磁性粉末而形成定子芯12。在这里,“周向”表示绕定子10的中心轴线O(见图6)的周向。注意,“径向”表示垂直于中心轴线O的放射方向,“轴向”表示定子10的轴向。
定子套箍支承件20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12的一个轴向端面(图1中的上端面)上。图2是示出从图1获取并从上侧观察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视图。图3是图2中的部分A在从斜上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部分C的放大视图。
定子套箍支承件20用于辅助构成定子线圈40的导体段42(后面描述)的弯曲操作。定子套箍支承件20包括通过使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注射成形而一体形成的外侧环状部21、内侧环状部23、多个套箍支承件齿25、和定位突出部28。
外侧环状部21呈圆环形板状,并配置成在使用时安置在定子芯12的轭部13的一个轴向端面(图1中的上端面)上。内侧环状部23形成为圆环形,并在外侧环状部21的内侧配置成使得内侧环状部23的中心轴线与外侧环状部21的中心轴线一致。如图4所示,内侧环状部23的轴向厚度T1小于外侧环状部21的轴向厚度T2(T1<T2)。内侧环状部23的径向长度d1小于外侧环状部21的径向长度d2(d1<d2)。在外侧环状部21的径向外周面上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下文描述的定位突出部28。在这里,厚度表示轴向长度。
多个套箍支承件齿25放射状地配置在外侧环状部21和内侧环状部23之间以连接外侧环状部和内侧环状部。各套箍支承件齿25的径向内侧端部的配置在与定子芯12对向的一侧的部分延伸到内侧环状部23的更靠近定子芯12侧的侧面,并连接到该侧面。在各个套箍支承件齿25中,位于定子芯12侧的底面配置在定子芯12的各个定子齿14上(图7),并且该底面在周向上具有等同于各个定子齿14的宽度。此外,在相邻的套箍支承件齿25之间形成套箍支承件槽26,该槽是孔。
如图4所示,各个套箍支承件齿25的轴向厚度T3大于外侧环状部21的轴向厚度T2(T3>T2)。套箍支承件齿25和外侧环状部21的底面配置在一平面上。各个套箍支承件齿25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12的多个定子齿14(图7)中的相应一个定子齿的一个轴向端面上,使得各个套箍支承件齿25沿径向延伸以覆盖所述一个轴向端面。在各个套箍支承件齿25的轴向外端部(图3至5中的上端部)的外周面的两个周向端部形成有均具有圆弧形截面的倒角25a。
在制造定子10时,导体段42与各套箍支承件齿25的倒角25a接触,使得导体段42弯曲。如此构造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在使导体段42弯曲时调控弯曲部的位置。
如图6所示,定位突出部28形成为使得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侧环状部21的径向外周面上在相位相差180度的轴对称的两个位置处沿径向向外突出。在这里,两个定位突出部28形成在外侧环状部21的径向外周面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处。
由于两个定位突出部28具有相同的形状,故下面参照图1至5主要描述两个定位突出部28中的一个定位突出部28。当如图2所示沿轴向观察定子套箍支承件20时,定位突出部28的形状呈大体为三角形的山形。如图4所示,定位突出部28的轴向厚度T4小于外侧环状部21的轴向厚度T2(T4<T2)。例如,定位突出部28的轴向厚度T4不超过外侧环状部21的轴向厚度T2的三分之二,优选不超过外侧环状部21的轴向厚度T2的一半。定位突出部28的底面也配置在与套箍支承件齿25和外侧环状部21的底面一样的平面上。
此外,当如图2所示沿轴向观察定子套箍支承件20时,定位突出部28的径向外周面经由具有呈凹状地凹陷的圆弧形截面的曲面部29与外侧环状部21的径向外周面平滑地续接。曲面部29具有曲率半径R。当使曲率半径R大时,可缓和定位突出部28的外周面和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之间的续接部上的应力集中。
图6是示出定子套箍支承件20定位和配置成通过夹具安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定位和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12的一个轴向面上时,定位突出部28用于通过使各个定位突出部28与锁止夹具50的凹部52接合而进行定位。
更具体地,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固定到定子芯12的情况下,定子套箍支承件20在定子芯12由支承元件(未示出)支承、其中沿如图6所示的上下方向设定定子芯12的轴向的状态下配置在定子芯12的上端面上。然后,预先在定子芯12的径向外侧配置在旁边的两个锁止夹具50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移动。各个锁止夹具50作为用于回转电机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而设置,并也形成为块状。在各个锁止夹具50中,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周面的对向面上形成具有V形截面的凹部52。各个锁止夹具50向径向内侧移动,同时各锁止夹具50的凹部52接合其对应的定位突出部28,并从径向外侧挤压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周面,从而夹住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周面。在这里,定子套箍支承件20定位和配置在预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定子套箍支承件20和定子芯12的中心轴线对齐,并且定子套箍支承件20定位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
此外,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被定位的状态下,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套箍支承件齿25配置成安置在定子齿14上,且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侧环状部21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12的轭部13上。各个锁止夹具50由仅能沿定子芯12的径向移动的固定部(未示出)支承。只要各个锁止夹具50具有接合定位突出部28的凹部,各个锁止夹具50便不限于图6中所示的块状,而是可使用具有包括柱形在内的各种形状的构型。
当如上所述形成定位突出部28时,能如下文所述增大定位突出部28的强度,并且可抑制在使用时歪曲的发生。
此外,定子线圈40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定位在定子芯12上的状态下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图7是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配置成安置在定子芯12的轴向端面上且定子线圈40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的状态下对应于图2的D-D截面的视图。如图7所示,除了定子芯的所述一个轴向端面外,定子套箍支承件20也可配置在定子芯12的另一轴向端面上。定位突出部28也形成在配置在定子芯12的另一轴向端面上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
定子线圈40经由定子套箍支承件20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当形成定子线圈40时,在沿径向排布多个U形导体段42的状态下,将多个U形导体段42相对于定子芯12的另一轴向端(图7中的底端)配置在外侧。图7示出导体段42弯曲而从U形变化的状态。各个导体段42构造成使得导体元件线由绝缘覆层覆盖并且导体元件线的两端从绝缘覆层露出。然后,各个导体段42的直线状腿部从定子芯12的下侧向定子芯的上侧插入到沿定子芯12的周向彼此隔开的两个槽15中,并且腿部的从定子芯12的上端突出的部分沿相对于周向倾斜的方向弯曲。此时,导体段42的腿部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套箍支承件齿25的倒角25a接触,使得导体段42的腿部弯曲。由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由树脂形成,所以即使导体段42与其接触也能防止绝缘覆层受损。
在导体段42的腿部的各端部的从定子芯12的一个轴向端面向上突出的部分的末端形成沿轴向延伸的轴向端部44(见图1)。导体段42的轴向端部44在径向上叠置在另一导体段42的轴向端部44上,以便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这里,线圈的一个卷绕部被形成为跨多个定子齿14。重复该过程,以使得沿径向排布的多个导体段42的轴向端部44的在径向上彼此叠置的部分彼此接合,由此形成作为一个单位线圈的线圈元件。然后,配置成在定子芯12的周向上的数个位置卷绕的线圈元件以环状彼此连接,由此形成U、V、W相的各自的相线圈41u、41v、41w。
图1示出形成了构造成使得多个线圈元件以环状连接的U相第一连接线圈元件45u和构造成使得另外的多个线圈元件以环状连接的U相第二连接线圈元件46u的情况。U相第一连接线圈元件45u的一端连接到U相第二连接线圈元件46u的一端以形成U相线圈41u。U相第二连接线圈元件46u插入到从U相第一连接线圈元件45u朝周向上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偏移一个槽的槽15中(见图7)。
V相线圈41v和W相线圈41w也以与U相线圈41u相同的方式形成。U相线圈41u、V相线圈41v和W相线圈41w插入到在定子芯12的周向上彼此偏移的各个槽15中。由此,形成了通过分布式卷绕而卷绕在定子芯12的定子齿14周围的三相定子线圈40。
此外,在定子线圈40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的状态下,定子线圈40固定到定子芯12上。此时,例如,通过从定子芯12和定子线圈40的上侧滴下漆,所述漆浸渍和固化在定子芯12和定子线圈40之间。
在该示例中,定子线圈40通过分布式卷绕而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但也可通过集中式卷绕而卷绕在定子齿14周围。此外,可仅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径向外周面的一处形成定位突出部28,但是从改善定位操作的作业性的角度说,优选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外周面上的两处或更多处形成定位突出部28。例如,可在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上沿外周以等间隔彼此分开的三处或更多处形成定位突出部28。当定位突出部在径向外侧环状部的外周面上沿周向以等间隔彼此分开的数个位置形成为向外突出时,施加给外侧环状部21的力沿周向大致均等地分布。这使得能够在周向上的数个位置处大致均等地分配外侧环状部21的应力。
图8是对应于图5的视图,示出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另一示例。图5中示出的定位突出部28呈大致为三角形的山形,但也可构造成具有类似于图8的定位突出部28的圆弧形截面的形状。定位突出部28可构造成具有除图5、8所示构型以外的其它形状。
定子套箍支承件20具有在外侧环状部21中设有用于相对于定子芯12定位的定位突出部28的构型,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用时歪曲的发生。更具体地,在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上以突出的方式形成定位突出部28,并且定位突出部28的厚度T4小于外侧环状部21的厚度T2。由此,可抑制在使用定子套箍支承件20时歪曲的发生。更具体地,通过在模具内对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定子套箍支承件20。当定位突出部28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形成时,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在周向上的该部分的径向长度在模具中变大。因此,当模具内的温度从高温变为低温时,在周向上的该部分中树脂由于冷却而固化的程度与其它部分不同。这可产生所谓的缩痕,其中在周向上的该部分中树脂大程度地收缩。由于缩痕,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发生歪曲,由此在下侧面上产生弯曲,这可导致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最下端至其上端的高度在外周侧和内周侧之间很大地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定位突出部28的厚度T4小于外侧环状部21的厚度T2,可抑制歪曲的发生,由此抑制弯曲的发生。这使得能够提高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下侧面的平面度。
此外,由于定位突出部28在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上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所以在定位突出部28突出的位置处的部分的周向长度S1(图2)和径向长度d4(图4)相对于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能都增大。此外,可增大锁止夹具50和定位突出部28之间在接合部处的接触面积。由此,在使定子线圈40弯曲形成等时,即使沿周向从定位突出部28向锁止夹具50施加力,也可增大定位突出部28相对于外侧环状部21的连接强度,由此使得能够增大定位突出部28自身的强度。
此外,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具有小径向长度的内侧环状部23中形成定位突出部的情况下,在弯曲形成定子线圈40时从定子线圈40向定子套箍支承件施加力时,应力会过度地集中在内侧环状部23上。这可导致这样的可能性,即不能确保定子套箍支承件的必要强度。在这点上,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突出部28形成在外侧环状部21中。与内侧环状部23的径向长度d1相比,外侧环状部的径向长度d2可容易地增大。因此,即使在弯曲形成定子线圈40时沿周向从定子线圈40向定子套箍支承件20施加力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地实现能确保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必要强度的结构。
与在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定位凹部而不是定位突出部28的情况不同,可防止应力过度地集中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一部分上。
此外,定位突出部28和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经由具有呈凹状地凹陷的圆弧形截面的曲面部29平滑地彼此续接,由此使得能够缓和外侧环状部21和定位突出部28之间的连接部上的应力集中。
图9示出在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在定位突出部28的厚度等同于外侧环状部21的厚度的前提下、在重复预定次数冷热循环的情况下定位突出部28的周边部中的应力分布的一个示例。沿轴向观察的图9的定位突出部28的形状与图5中示出的定位突出部28的形状相同。“冷热循环”表示一个接一个地顺序执行将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温度降低至预定低温的状态和将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温度升高至预定高温的状态。通过模拟计算出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应力分布。通过重复冷热循环,可模拟地实现随着由于回转电机的起动和停止导致的温度反复变化而产生的应力。在图9中,在由斜格子标示的部分应力变得最高,在由散布的圆圈标示的部分应力变得最低。图9中由沙状区域标示的部分表示应力处于中间水平。
从图9可以看到,利用图9的构型,可减少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应力变得较高的区域。此外,可相对地降低应力变得较高的区域内应力的最大值。此外,由于定位突出部28和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之间的续接部分即凹部30的形状不急剧变化,可缓和凹部30上的应力集中。另外,与图9的构型类似,即使在图1至8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也可确保外侧环状部21的形状,并且外侧环状部21的外周面不会由于在外周面的周向上一部分处的刮擦而减小。因此,可使图1至8中所示实施例的应力分布相当于图9的构型的应力分布或得到改善。
图10示出在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定位突出部28的厚度等同于外侧环状部21的厚度的前提下套箍支承件齿25的周向位置和在对应的周向位置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从最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图9中所示的构型,图10中所示的示例也示出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的情况。
此外,在图10的示例中,定子套箍支承件20包括48个套箍支承件齿25,并且套箍支承件齿25的位置用编号1至48来规定。此外,在沿外侧环状部21的周向等间隔地彼此分开的四个位置形成定位突出部28。图10的横轴标示作为套箍支承件齿25的周向位置的套箍支承件齿25的编号。图10的纵轴标示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配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在与对应的套箍支承件齿25相同的周向位置处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最下端至其上端的高度。该高度的这些值整体上小意味着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下侧面的平面度高。示出了定子套箍支承件20在径向上的两个不同位置处的高度。更具体地,如图2中的点P1所标示,在顶面上从外侧环状部21的内周端向外偏离仅预定长度的径向位置处的高度由图10中的黑色菱形标示。此外,如图2中的点P2所标示,在顶面上从套箍支承件齿25的径向外端向内偏离仅预定长度的径向位置处的高度由图10中的空白正方形标示。如图2中的点P3所标示,在套箍支承件齿25中,在顶面上从内侧环状部23的径向内端向外偏离仅预定长度的径向位置处的高度几乎与图2中的点P2的情况一样(图10中的空白正方形)。从图10的模拟结果可确认,能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径向位置无关地使得从最下端起的高度小。
此外,与图9中的构型类似,即使在图1至8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也可确保外侧环状部21的形状,并且外周面不会由于在其周向上的一部分处的刮擦而减小。由此,在图1至8所示实施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与图10中所示的结果类似,也可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径向位置无关地使得从最下端起的高度小。
下面将利用图11至14描述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图11是对应于图1的视图,示出包含根据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回转电机定子10。图12是从图11获取并从其上侧观察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视图。
在图11、12示出的比较示例中,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周向上的一个位置处外侧环状部21的厚度增大,以变得与周向上的相同位置处的套箍支承件齿25的厚度相同。通过在外侧环状部21的具有增大的厚度的部分的径向外侧面上形成具有V形截面的凹部而形成定位凹部31。与图1至6和图8中所示实施例的定位突出部28类似,定位凹部31也具有相对于定子芯12定位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作用。在使用比较示例的定位凹部31的情况下,使作为用于回转电机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定位销从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径向外侧向内移动,以便在定位销接合定位凹部31的同时从两侧挤压定子套箍支承件20。由此,定子套箍支承件20相对于定子芯12定位,从而执行沿周向的对齐和定位。比较示例中的其它构型与图1至6和图8的实施例中的构型相同。
图13示出在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的情况下定位凹部31的周边部中的应力分布的一个示例。在图13中,由斜格子、沙状区域、散布的圆圈标示的各部分的含义与图9的情况相同。从图13可以看出,在比较示例中在定位凹部31的深端附近应力变得最高。此外,在应力变得最高的部分中应力的最大值大于图9构型的情况下由斜格子标示的部分处应力的最大值。因此,在比较示例中,由于重复冷热循环而产生热应力,从而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底面中靠近定位凹部31处产生弯曲并且变得易破损,由此导致耐久性降低。从图9和图13之间的比较可见,在如图13所示的比较示例那样形成定位凹部31的情况下,与如图9所示的构型那样形成定位突出部28的情况相比,应力变高的部分的范围增大并且应力的最大值变高。因此,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中,即使在重复冷热循环的情况下,与比较示例相比,也可降低在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产生的应力。
图14示出在比较示例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中重复预定次数的冷热循环的前提下套箍支承件齿25的周向位置和在对应的周向位置处定子套箍支承件20从最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在图14中,图12中的点P1的位置处的高度由黑色菱形标示。此外,图12中的点P2的位置处的高度由图14中的空白正方形标示。图12中的点P3的位置处的高度由图14中的空白三角形标示。图14中的其它含义与图13的情况相同。注意,图14中套箍支承件齿25的周向位置处的“25”表示定位凹部31的形成位置。
从图14和图12之间的比较可见,在比较示例中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底面上的弯曲变大,从而在径向内端附近从最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更大。因此,可以理解,即使在实施例中重复冷热循环的情况下,与比较示例相比,也可减小定子套箍支承件20的歪曲并且也可减小弯曲。
Claims (3)
1.一种用于定子的支架,所述支架安置在电机的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上,所述支架的特征在于包括:
外侧环状部;
内侧环状部;
配置在所述外侧环状部和所述内侧环状部之间的支架齿,所述支架齿绕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线放射状地延伸,所述支架齿构造成将所述外侧环状部连接到所述内侧环状部;和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径向外周面上设置成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突出部的轴向厚度比所述外侧环状部的轴向厚度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中
在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径向外周面上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外周面与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径向外周面经由呈凹陷状圆弧形的曲面平滑地彼此续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60352 | 2014-12-24 | ||
JP2014260352A JP2016123154A (ja) | 2014-12-24 | 2014-12-24 | ステータカフ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43240A true CN105743240A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485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4098.7A Pending CN105743240A (zh) | 2014-12-24 | 2015-12-21 | 用于定子的支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190876A1 (zh) |
EP (1) | EP3038234A1 (zh) |
JP (1) | JP2016123154A (zh) |
KR (1) | KR101758807B1 (zh) |
CN (1) | CN10574324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8067996A (ja) * | 2016-10-18 | 2018-04-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US10819182B2 (en) | 2017-01-09 | 2020-10-27 |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 Stator suppor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
JP6725609B2 (ja) * | 2018-09-04 | 2020-07-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コアの位置決め固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61312A (ja) * | 2006-08-29 | 2008-03-13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固定子と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
CN103187808A (zh) * | 2011-12-28 | 2013-07-03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 |
JP2014082804A (ja) * | 2012-10-12 | 2014-05-08 | Fanuc Ltd | 固定子および回転子を備えた電動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70813A (en) * | 1929-03-26 | 1932-08-09 |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 Finger plate |
US3593405A (en) * | 1969-09-05 | 1971-07-20 | Gen Electric | Apparatus for forming winding end turns |
US5755023A (en) * | 1996-06-05 | 1998-05-26 | L.H. Carbide Corporation | Lamina stack with at least one lamina layer having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segments and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id stack |
WO2001029953A1 (en) * | 1999-10-21 | 2001-04-26 | Emerson Electric Co. | Shroud for covering a stator winding head |
US6849982B2 (en) * | 2001-05-02 | 2005-02-01 | Newage International Limited | Toroidal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n annular winding carrier therefor |
JP4444737B2 (ja) * | 2003-06-24 | 2010-03-31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
JP4281458B2 (ja) * | 2003-08-07 | 2009-06-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カフサ開閉装置 |
JP4442587B2 (ja) | 2006-05-19 | 2010-03-3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176981B1 (ko) * | 2010-11-30 | 2012-08-24 | 주식회사 아모텍 | 분할 코어형 스테이터,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비엘디씨 모터 |
JP5917109B2 (ja) * | 2011-11-29 | 2016-05-11 | アイチエレック株式会社 | 端部絶縁部材、固定子および回転機 |
US9130439B2 (en) * | 2013-04-16 | 2015-09-08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Method of flaring stator windings |
-
2014
- 2014-12-24 JP JP2014260352A patent/JP2016123154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12-16 KR KR1020150179817A patent/KR10175880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12-16 US US14/971,074 patent/US2016019087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12-17 EP EP15200703.5A patent/EP303823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12-21 CN CN201510964098.7A patent/CN10574324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61312A (ja) * | 2006-08-29 | 2008-03-13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固定子と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
CN103187808A (zh) * | 2011-12-28 | 2013-07-03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 |
JP2014082804A (ja) * | 2012-10-12 | 2014-05-08 | Fanuc Ltd | 固定子および回転子を備えた電動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38234A1 (en) | 2016-06-29 |
JP2016123154A (ja) | 2016-07-07 |
KR101758807B1 (ko) | 2017-07-17 |
US20160190876A1 (en) | 2016-06-30 |
KR20160078253A (ko) | 2016-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31615B2 (ja)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JP5573327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50123503A1 (en) | Stator | |
KR20140115266A (ko) | 코일, 회전 전기 기계 및 회전 전기 기계의 제조 방법 | |
CN105743240A (zh) | 用于定子的支架 | |
US6141865A (en) | Winding method and wind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tators for electric motors | |
KR101803879B1 (ko) | 회전전기기계의 스테이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KR20110084918A (ko) | 고정자 및 코일 | |
JP4834753B2 (ja)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 |
JP5991308B2 (ja)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6093055A (ja) | ステータコアアセンブリ | |
JP4326932B2 (ja) | 固定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239826A (ja) | モータ | |
KR20060078845A (ko) | 아웃터로터타입 모터의 스테이터 | |
JP4278997B2 (ja)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4818401B2 (ja) | モータ | |
JP6233217B2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
JP2015035929A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4480085B2 (ja) |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 |
JP5977008B2 (ja) | 回転電機固定子 | |
JP5563876B2 (ja) |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15019452A (ja) |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形成方法 | |
JP2006333685A (ja) |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 |
JP5123899B2 (ja) | 分布巻き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KR102339538B1 (ko) |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갖춘 모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