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5745825B -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5825B
CN105745825B CN201480063052.1A CN201480063052A CN105745825B CN 105745825 B CN105745825 B CN 105745825B CN 201480063052 A CN201480063052 A CN 201480063052A CN 105745825 B CN105745825 B CN 105745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nding
shaping mould
building mortion
lea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0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5825A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伊藤克也
太田贵宪
赤尾宪彦
川浦弘贵
小林央幸
杉浦宏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45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5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42Loop windings
    • H02K15/045Form wound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2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per se;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to an external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43Motor or generator
    • Y10T29/53161Motor or generator including deform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是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而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11)成形任一个(f1)与剩余(f2、f3)的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的装置,作为移动模的第二成型模(22)具有在引线部(11)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不与引线部(11)接触而不束缚该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的退让部(230)。

Description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形成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构成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线圈,公知将具有矩形剖面的线材(扁线)卷绕形成,并且在一端具有连接线(引线部)的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线圈经由绝缘部件安装于定子铁芯。另外,线圈的连接线具有沿扁平(flatwise)方向(与剖面的长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两个扁平弯曲部,该连接线的端部与对应的其他线圈的与连接线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012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旋转电机的线圈中,引线部的两个扁平弯曲部沿相同朝向弯曲,但是为了抑制引线部(连接线)彼此的干扰并且使旋转电机小型化,有时需要在引线部形成至少任一个弯曲部相对于剩余的弯曲部反向弯曲的两个以上的扁平弯曲部。然而,若利用一对成型模在引线部一并成形上述那样的至少任一个弯曲部相对于剩余的弯曲部反向弯曲的两个以上的扁平弯曲部,则与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相比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的线材的伸长量变大,由此有引线部的尺寸误差增加、或者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的电阻增加的可能性。另外,这样的尺寸误差、电阻的增加,即便对具有矩形(长方形)状的剖面以外的例如正方形的剖面的引线部,利用一对成型模实施向与剖面的一边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也会发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一对成型模将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以使任一个向剩余的第一弯曲部的反向弯曲的方式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一并高精度地成形。
本发明涉及线圈端部成形装置,
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成形沿着第一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特征在于,
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它们能够相互接近分离,并且通过相互接近而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接近分离方向不同方向弯曲,来形成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
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该一个第一弯曲部以外的第一弯曲部朝反向弯曲,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具有退让部,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上述避让部不与上述引线部接触,从而不束缚该引线部的在上述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
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具备能够相互接近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使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沿着与接近分离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由此在该引线部成形至少任意一个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而且,在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中,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具有退让部,在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该退让部不与引线部接触,从而不束缚该引线部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这样,通过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设置退让部来在成形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到塑性变形为止)不束缚引线部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不使其塑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线材的伸长量变大地成形引线部的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在此基础上能够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由此,能够抑制各第一弯曲部中的尺寸误差、电阻的增加,并且能够使引线部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线圈的位置的精度提高。因此,根据该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能够利用一对成型模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高精度地一并成形至少任一个与剩余的弯曲部向反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
另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也可以具有包含与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对应的多个曲面的第一成形面,上述退让部也可以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形成的凹部,上述凹部形成为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与上述第一成形面的和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对应的曲面对置。由此,在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能够隔绝引线部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与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的接触,能够使引线部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不被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束缚。
并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引线部平行地延伸,并且以随着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接近上述第一成形面的方式倾斜的按压面,上述凹部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按压面侧开口。由此,引线部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能够不被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束缚,并且能够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的按压面将引线部按压至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的第一成形面,来成形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
另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也可以是相对于另一方能够接近分离的移动模,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也可以是固定模。由此,通过在利用固定模支承引线部的状态下使移动模接近固定模,能够利用一对成型模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成形至少任一个与剩余的弯曲部向反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
并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不束缚上述引线部的相比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间的线材的伸长量的偏差。
另外,在上述引线部可以形成有3个第一弯曲部,上述3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向剩余的两个弯曲部的反向弯曲。
并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也可以构成为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由此,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引线部成形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另外,上述线圈可以通过卷绕扁线形成,上述第一弯曲方向可以是扁平方向。
并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也可以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
使用能够相互接近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使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沿着与该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接近分离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由此在上述引线部成形沿着第一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以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该一个第一弯曲部以外的第一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方式,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步骤,
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不束缚上述引线部的在上述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
根据该方法,能够利用一对成型模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高精度地一并成形至少任一个向与剩余的弯曲部反向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形成的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成型模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成型模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成型模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成型模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成型模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示意图。
图17(a)、(b)以及(c)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的引线部的成形顺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形成的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线圈10是包含于与未图示的转子一起构成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驱动源以及/或者作为发电机使用的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动机用定子(省略图示)的部件。线圈10通过将具有矩形剖面的扁线卷绕多次而形成,从其一端延伸突出有较长的引线部11,并且从其另一端延伸突出有较短的连接端部12。此外,电动机用定子包括:至少一个线圈10;引线部的结构与该线圈10稍微不同的多个线圈;以及未图示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圆环状地排列的多个分割铁芯,和供这些多个分割铁芯固定的固定环。线圈10经由未图示的绝缘部件安装于对应的分割铁芯,电动机用定子(定子铁芯)从轴向的两侧被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模塑树脂覆盖。
如图1所示,线圈10的引线部11具有沿着沿边(edgewise)方向(第二弯曲方向:与剖面的短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两个沿边弯曲部(第二弯曲部)e1以及e2,和沿着扁平方向(第一弯曲方向:与剖面的长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第一弯曲部)f1、f2以及f3。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沿边弯曲部e1、e2以及3个扁平弯曲部f1~f3形成为:引线部11从线圈10的外周侧朝定子铁芯的轴向的图中上方延伸并相对于该轴向呈直角地弯曲,暂时朝向定子外周侧后再次朝向定子内周侧,自由端部11a朝向图中上方延伸。即,两个沿边弯曲部e1以及e2相互朝反向弯曲,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最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与剩余的扁平弯曲部f2以及f3朝反向弯曲。
图2是表示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成形所使用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括用于在线圈10的引线部11形成多个沿边弯曲部e1、e2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3的第一成型模21以及第二成型模22、和支承线圈10的线圈支承部25。
第一成型模21是经由支承块201被固定于安装于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设置位置的基座部200的固定模,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具有用于在线圈10的引线部11成形沿边弯曲部e2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和用于在引线部11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扁平成形面(第一成形面)215。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形成为大致L字状,包括:沿着图中Z方向延伸的受压面(支承面)211;与该受压面211连续并且与沿边弯曲部e2对应的曲面212;以及与曲面212连续并且与图中X方向大体平行地延伸的受压面213。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即受压面211、曲面212以及受压面213都沿图中Y方向延伸。
另外,扁平成形面215是沿图中Z方向延伸并且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图中上方凹陷的凹面,包括:与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16;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17;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以及按压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按压面219。如图5所示,与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16以及按压面219是朝图中下方突出的凸面。与此相对地,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17以及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是朝图中上方凹陷的凹面。并且,在第一成型模21形成有位于比扁平成形面215靠第二成型模22侧(图2中的右侧)的位置并且随着靠近第二成型模22而向图中上方倾斜的平缓的曲面状的引导面214。
第二成型模22是被移动工作台202支承的移动模,移动工作台202固定于基座部200,被在图2中沿着左右即X方向(接近分离方向)延伸的引导导轨200r能够移动地支承并且被包含电动马达或者流体压力缸等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能够沿引导导轨200r的延伸方向即图2中的X方向进退。第二成型模22能够沿在图2等中用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而接近作为固定模的第一成型模21并且能够沿在图2等中用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而与第一成型模21分离。而且,第二成型模22如图6所示,具有用于在线圈10的引线部11成形沿边弯曲部e2、e3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和用于在引线部11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的扁平成形部225。
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如图6至图8所示,位于比扁平成形部225更靠固定于移动工作台202的第二成型模22的基端部侧,并且在第二成型模22形成为与第一成型模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平行延伸。如图示那样,第二沿边成形面220包括:以与第一沿边成形面210的受压面211对置的方式沿图中Z方向延伸的按压面221;与该按压面221连续并且与沿边弯曲部e2对应的曲面212;与曲面212连续并且以与第一沿边成形面210的受压面213对置的方式朝向第二成型模22的自由端与图中X方向大体平行地延伸的按压面223;以及与该按压面223连续并且向图中Z方向弯曲的曲面即按压面224。
另外,扁平成形部225如图6至图8所示,以位于比第二沿边成形面220更靠第二成型模22的自由端侧(第一成型模21侧)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二成型模22。如图示那样,扁平成形部225包括:与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26;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27;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28;形成在比曲面226~228更靠第二成型模22的自由端侧(第一成型模21侧)的按压面229;以及退让部230。
如图6所示,与扁平弯曲部f1对应的曲面226是朝图中下方凹陷的凹面。与此相对地,与扁平弯曲部f2对应的曲面227以及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28是朝图中上方突出的凸面。这些曲面226~228形成在比第二沿边成形面220更靠第二成型模22的自由端侧(第一成型模21侧)的位置。另外,按压面229是形成为沿图中Z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图中X方向随着从第二成型模22的基端侧朝向自由端侧而接近基座部200的平坦的倾斜面。如图示那样,在按压面229、和配置于比该按压面229更靠第二成型模22的基端侧的曲面226、227等之间,形成有平缓的曲面状的引导面。
扁平成形部225的退让部230是以将与成形在引线部11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28与按压面229的连接断开的方式在按压面229侧开口并且以沿图中X方向延伸的方式在第二成型模22形成的凹部。退让部230在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引线部11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与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对置并且不与引线部11接触。如图示那样,在退让部230的外周,与周围的按压面229、曲面228等之间形成有平缓的曲面状的引导面。
线圈支承部25如图3的实线所示那样,构成为能够以引线部11沿着图中Z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线圈10。另外,线圈支承部25具有沿被该线圈支承部25支承并沿水平延伸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扁平方向即图中Y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5a,能够被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绕旋转轴25a的轴心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括用于在引线部11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未图示的弯曲引导部。弯曲引导部具有从两侧引导被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一对引导部件、和成为引线部11的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弯曲支点的圆柱状的弯曲支点部。
由此,通过使线圈支承部25绕旋转轴25a的轴心转动,使引线部11绕弯曲支点部向沿边方向弯曲而在该引线部11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此外,弯曲支点部以其外周面(圆柱面)与引线部11(其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其轴心在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时以引线部11相对于线圈支承部25和弯曲引导部不移动的方式从线圈支承部25的旋转轴25a的轴心偏置。由此,在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时能够抑制引线部11与弯曲支点部相互摩擦而损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25的旋转轴25a的轴心在通过使线圈支承部25转动而成形沿边弯曲部e1时以引线部11相对于线圈支承部25以及弯曲引导部不移动的方式,即以在被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保持(束缚)的引线部11的自由端侧以及引线部11的被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基端侧这双方被束缚的状态下引线部11不伸长的方式,从弯曲支点部偏置。由此,在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时,能够抑制引线部11伸长变细。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线圈端部成形方法,即使用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成形顺序进行说明。
在使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成形引线部11时,使移动工作台202移动至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预先使第二成型模22从第一成型模21分离。并且,使线圈支承部25转动至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初始位置,使线圈支承部25支承具有笔直地延伸的引线部11的线圈10(参照图3以及图4),并将引线部11配置于未图示的弯曲引导部的一对引导部件之间。若这样线圈10被设置于线圈支承部25,则引线部11的第一成型模21侧的侧面与包含于第一成型模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的受压面211的一部分抵接,引线部11沿着图中Z方向笔直地延伸(参照图3的实线、图5的双点划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形引线部11之前,预先从自由端部11a除去施加于表面的覆膜。
接着,如图9所示,利用移动工作台202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第一沿边成形面210与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间隔和引线部11的宽度一致的方式使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沿X方向从待机位置向第一成型模21移动(接近)预先决定的距离。伴随着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接近第一成型模21,构成第二成型模22的扁平成形部225的按压面229如图10所示,与引线部11的第二成型模22侧的侧面的边缘部抵接,并将该引线部11向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按压。即,在被第一成型模21的受压面211在X方向上支承的引线部11,从第二成型模22被施加与按压面229正交的方向的力,引线部11的与曲面216抵接的抵接部和与按压面219抵接的抵接部之间的部分,以接近扁平成形面215的曲面217、218的方式慢慢弹性变形。
并且,若伴随着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接近第一成型模21,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引线部11与构成第二成型模22的扁平成形部225的曲面226、227抵接,则引线部11的一部分被第二成型模22的曲面226按压至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曲面216而塑性变形。另外,与此同时,引线部11的一部分被第二成型模22的曲面227按压至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曲面217而塑性变形。由此,在引线部11成形基端侧的两个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在引线部11成形基端侧的两个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的期间(到塑性变形为止的期间),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形成在第二成型模22的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28和按压面229之间的凹部即退让部230,经由引线部11和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对置。即,在引线部11成形基端侧的两个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的期间,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与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部分),虽然被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曲面218按压而弹性变形,但是由于存在退让部230而未被第二成型模22束缚(被第二成型模22按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成型模22如图13所示,构成为即使引线部11的比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被第一成型模21的按压面219按压,也不与该自由端侧的部分抵接。
由此,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在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的期间,能够使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比该部分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不被束缚(不塑性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线材的伸长量变大地成形引线部11的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
在引线部11成形基端侧的两个扁平弯曲部f1以及f2之后,若使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进一步靠近第一成型模21,则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与第二成型模22的构成扁平成形部225的曲面228抵接。由此,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被第二成型模22的曲面228按压于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曲面218而塑性变形,从而在引线部11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成型模22构成为,如图16所示,比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即覆膜被除去的自由端部11a,即使被第一成型模21的按压面219等按压,也不与该自由端侧的部分抵接。由此,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的期间,能够使比该扁平弯曲部f3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不被束缚。其结果,能够抑制线材的伸长量变大地成形引线部11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
如上述那样,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能够抑制线材的伸长量变大地成形引线部11的各扁平弯曲部f1~f3。其结果,能够抑制各扁平弯曲部f1~f3的尺寸误差、电阻的增加,并且能够使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的精度提高。因此,根据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能够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11高精度地一并成形任一个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
在引线部11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之后,若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进一步接近第一成型模21,则引线部11的第二成型模22侧的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由端部11a的侧面的一部分与第二成型模22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按压面224抵接。由此,伴随着第二成型模22接近第一成型模21,用于成形沿边弯曲部e2的负载从第二成型模22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按压面224被施加于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其结果,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朝向第一成型模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的受压面213而沿着沿边方向弯曲。最终,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被第二成型模22的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曲面222按压于第一成型模21的第一沿边成形面210的曲面212而塑性变形,由此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
这样,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除了3个扁平弯曲部f1~f3之外,还能够在引线部11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成形沿边弯曲部e2时,与引线部11的比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沿边方向弯曲的部分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即覆膜被除去的自由端部11a以至少两者不同时抵接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不束缚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地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因此,能够抑制沿边弯曲部e2的线材的伸长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引线部11的尺寸误差、沿边弯曲部e2的电阻的增加。
如上述那样,在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开始移动之后从待机位置移动预先决定的距离为止的期间(到第一沿边成形面210和第二沿边成形面220的间隔与引线部11的宽度大致一致为止的期间),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引线部11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和沿边弯曲部e2。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在沿着X方向从待机位置移动了预先决定的距离的阶段被停止,并保持于停止位置。此外,在将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保持在停止位置时,可以从第二成型模22施加朝向第一成型模21的X方向的负载(扭矩),也可以通过进给丝杠等的作用将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机械式地保持于停止位置。
在使移动工作台202以及第二成型模22向第一成型模21的接近移动停止之后,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移动工作台202沿着X方向向待机位置移动以使得第二成型模22从第一成型模21分离。接下来,如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使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工作从而使线圈支承部25绕旋转轴25a的轴心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在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保持(束缚)引线部11的自由端侧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支承线圈10的线圈支承部25的转动将未图示的弯曲支点部作为支点而使引线部11沿着沿边方向弯曲而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其结果,能够确保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的精度地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图3中虚线所示那样使线圈支承部25从初始位置顺时针旋转90°来完成最靠基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1的成形。而且,在对引线部11的多个沿边弯曲部e1、e2以及多个扁平弯曲部f1、f2、f3的成形完成之后,将线圈10从线圈支承部25取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包括能够相互接近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而使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11沿着与接近分离方向(X方向)不同的方向(Y方向即扁平方向)弯曲,在该引线部1成形任一个(f1)弯曲部与剩余(f2、f3)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而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二成型模22具有在引线部11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中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不与引线部11接触而不束缚该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的退让部230。
这样,通过在第二成型模22设置退让部230来在成形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到塑性变形为止)不束缚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不使其塑性变形),由此在抑制线材的伸长量变大并且成形引线部11的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之后,能够成形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由此,能够抑制各扁平弯曲部f1~f3的尺寸误差、电阻的增加,并且能够使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相对于线圈10的位置的精度提高。因此,根据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能够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11高精度地一并成形任一个弯曲部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
另外,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一成型模21具有包含与3个扁平弯曲部f1~f3对应的多个曲面216、217以及218的扁平成形面215,第二成型模22的退让部230设为在引线部11成形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与扁平成形面215的与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对应的曲面218对置的凹部。由此,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而形成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的期间,能够断绝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与第二成型模22的接触,并且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能够不束缚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
并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二成型模22具有沿着Z方向即与被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平行地延伸,并且以随着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而接近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的方式倾斜的按压面229,作为凹部的退让部230以在按压面229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第二成型模22。由此,引线部11的在最靠自由端侧沿着扁平方向弯曲的部分不被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束缚,并且能够通过第二成型模22的按压面229将引线部11向第一成型模21的扁平成形面215按压而成形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f2。
另外,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在通过作为固定模的第一成型模21的受压面211支承引线部11的状态下,通过使作为移动模的第二成型模22接近第一成型模21来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由此,能够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在从线圈10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11,高精度地一并成形任一个弯曲部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但是,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一成型模21构成为移动模并且第二成型模22构成为固定模当然也可以。
并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构成为通过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沿边方向弯曲的最靠自由端侧的沿边弯曲部e2。由此,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相互接近,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引线部11成形3个扁平弯曲部f1~f3以及一个沿边弯曲部e2。此外,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也可以以通过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沿边方向弯曲的多个沿边弯曲部的方式构成。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的任一方的沿边成形面,并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设置能够与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中的另一方接近分离的第三成型模20,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中的另一方和第三成型模在引线部11成形至少一个沿边弯曲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三成型模以及线圈支承部25构成为与第三成型模接近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中的另一方联动地,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成形沿边弯曲部e1。
另外,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构成为不束缚引线部11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至少覆膜被除去的自由端部11a)。由此,能够抑制3个扁平弯曲部f1~f3之间的线材的伸长量的偏差,并且能够抑制沿边弯曲部e2处的线材的伸长量的增加。此外,在成形扁平弯曲部f1~f3、沿边弯曲部e1、e2之前,未除去引线部11的自由端部11a的覆膜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该覆膜的厚度,而以不束缚引线部11的比最靠自由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3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的方式构成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
并且,在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中,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构成为在引线部11成形最靠基端侧的扁平弯曲部f1与剩余的扁平弯曲部f2、f3朝反向弯曲的3个扁平弯曲部f1~f3,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使扁平弯曲部f2或者f3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相互接近来在引线部11成形至少任一个弯曲部与剩余的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两个以上的扁平弯曲部。
另外,成为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成形对象的引线部11并不限于具有矩形(长方形)状的剖面的引线,也可以是具有正方形、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状的剖面的引线。在这些情况下,与扁平方向对应的第一弯曲方向成为与引线的剖面(正方形)的一边、一个直径或者是短径正交的方向,与沿边方向对应的第二弯曲方向成为与引线的剖面(正方形)的与上述一边正交的另一边、与上述一个直径正交的其他直径或者是长径正交的方向。
而且,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20的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21、22的接近分离方向并不限于与Y方向(第一弯曲方向)和Z方向(被线圈支承部25支承的弯曲加工前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延伸方向)这双方正交的X方向。即,该接近分离方向如果是与由沿X方向延伸的轴和沿Z方向延伸的轴构成的平面(XZ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向的话,也可以是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方向。另外,第一弯曲方向并不限于与X方向(接近分离方向)和Z方向(弯曲加工前的线圈10的引线部11的延伸方向)这双方正交的Y方向。即,第一弯曲方向如果是与XZ平面交叉的方向的话,也可以是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方向。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外延的范围内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用于实施上述发明等分方式只不过是记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的发明的具体的一个形态,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并不现定于记载的发明要素。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在一端具备具有扁平弯曲部的引线部的线圈的制造产业。

Claims (66)

1.一种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成形沿着第一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它们能够相互接近分离,并且通过相互接近而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接近分离方向不同方向弯曲,来形成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
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该一个第一弯曲部以外的第一弯曲部朝反向弯曲,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具有退让部,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上述退让部不与上述引线部接触,从而不束缚该引线部的在上述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具有包含与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对应的多个曲面的第一成形面,
上述退让部是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形成的凹部,上述凹部形成为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与上述第一成形面的和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对应的曲面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具有与上述引线部平行地延伸,并且以随着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接近上述第一成形面的方式倾斜的按压面,
上述凹部形成为在上述按压面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是相对于另一方能够接近分离的移动模,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是固定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不束缚上述引线部的相比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不束缚上述引线部的相比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更靠自由端侧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线部形成有3个第一弯曲部,上述3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向剩余的两个的反向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线部形成有3个第一弯曲部,上述3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向剩余的两个的反向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线部形成有3个第一弯曲部,上述3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向剩余的两个的反向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线部形成有3个第一弯曲部,上述3个第一弯曲部中的最靠基端侧的一个向剩余的两个的反向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而成形沿着与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正交的第二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2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3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3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3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3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扁线形成,
上述第一弯曲方向是扁平方向。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3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3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3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4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5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线圈端部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构成为使上述引线部沿着与上述接近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66.一种线圈端部成形方法,使用能够相互接近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使从线圈的一端延伸突出的引线部沿着与该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接近分离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由此在上述引线部成形沿着第一弯曲方向被弯曲的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相互接近,以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任意一个与该一个第一弯曲部以外的第一弯曲部朝反向弯曲的方式,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的步骤,
借助形成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的退让部,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不束缚上述引线部的在上述最靠自由端侧沿着第一弯曲方向弯曲的部分,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另一方具有包含与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对应的多个曲面的第一成形面,
上述退让部是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的一方形成的凹部,上述凹部形成为在利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成型模在上述引线部成形上述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中的相比最靠自由端侧的一个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弯曲部的期间,与上述第一成形面的和上述最靠自由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对应的曲面对置。
CN201480063052.1A 2013-12-05 2014-12-05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Active CN105745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2000 2013-12-05
JP2013252000 2013-12-05
PCT/JP2014/082265 WO2015083827A1 (ja) 2013-12-05 2014-12-05 コイルエンド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825A CN105745825A (zh) 2016-07-06
CN105745825B true CN105745825B (zh) 2018-07-03

Family

ID=5327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052.1A Active CN105745825B (zh) 2013-12-05 2014-12-05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0500B2 (zh)
EP (1) EP3048709B1 (zh)
JP (1) JP6089118B2 (zh)
KR (1) KR101797884B1 (zh)
CN (1) CN105745825B (zh)
WO (1) WO20150838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161B (zh) * 2016-08-01 2018-02-16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增强抗振性的异步牵引电机定子结构
JP6612709B2 (ja) * 2016-10-13 2019-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着磁ヨークの製造方法
JP2018074861A (ja) * 2016-11-02 2018-05-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6544349B2 (ja) * 2016-12-27 2019-07-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平角線の曲げ加工装置
DE102017208550A1 (de) * 2017-05-19 2018-11-22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für ein Fahrzeug
JP6939484B2 (ja) * 2017-12-01 2021-09-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成形装置
CN107749700B (zh) * 2017-12-06 2024-04-12 昆山迈征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枢绕组的扁铜线扭转装置
JP6922732B2 (ja) * 2017-12-27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導線成形装置
JP6962182B2 (ja) * 2017-12-27 2021-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導線成形装置
JP6897582B2 (ja) * 2018-01-17 2021-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導線成形装置
JP2020048359A (ja) 2018-09-20 2020-03-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3113977B (zh) * 2020-01-10 2022-10-04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的绕组结构及绕制方法
CN111564941B (zh) * 2020-06-15 2021-07-20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电机长定子电缆绕组端部弯形装置及其方法
CN111934502B (zh) * 2020-07-24 2021-08-27 章文中 一种大型电机定子线圈弯形设备
CN113102654A (zh) * 2021-05-17 2021-07-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一种径向器件引线内成型的机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4672A (zh) * 2001-10-26 2003-04-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集中式配电装置以及汇流条的加工方法
CN201018367Y (zh) * 2007-03-02 2008-02-06 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 并排双头定子线圈引线头定位弯头工装
CN101303933A (zh) * 2007-05-11 2008-11-12 上海置信非晶合金变压器有限公司 线圈换位弯线工具及使用方法
CN201608605U (zh) * 2009-10-29 2010-10-13 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条形定子线圈可调节编花压弯模装置
CN101860143A (zh) * 2009-04-07 2010-10-13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使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的电线成形的装置和方法
CN102204066A (zh) * 2009-03-13 2011-09-2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CN202043005U (zh) * 2011-03-31 2011-11-16 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铜排引线的压弯工装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1505A (ja) * 1993-03-08 1994-09-16 Toshiba Corp 亀甲形コイル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2064028A (ja) * 2000-08-16 2002-02-28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およびリード形成装置並びにリード形成方法
JP2005080488A (ja) * 2003-09-03 2005-03-24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コイルエンドの拡張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JP4460499B2 (ja) * 2005-07-28 2010-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5309897B2 (ja) 2008-10-30 2013-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278546B2 (ja) * 2009-12-18 2013-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US9712024B2 (en) * 2012-07-25 2017-07-18 Aisin Aw Co., Ltd. Coil end sha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4672A (zh) * 2001-10-26 2003-04-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集中式配电装置以及汇流条的加工方法
CN201018367Y (zh) * 2007-03-02 2008-02-06 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 并排双头定子线圈引线头定位弯头工装
CN101303933A (zh) * 2007-05-11 2008-11-12 上海置信非晶合金变压器有限公司 线圈换位弯线工具及使用方法
CN102204066A (zh) * 2009-03-13 2011-09-2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CN101860143A (zh) * 2009-04-07 2010-10-13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使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的电线成形的装置和方法
CN201608605U (zh) * 2009-10-29 2010-10-13 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条形定子线圈可调节编花压弯模装置
CN202043005U (zh) * 2011-03-31 2011-11-16 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铜排引线的压弯工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8709B1 (en) 2018-12-05
KR20160072222A (ko) 2016-06-22
US20160294263A1 (en) 2016-10-06
KR101797884B1 (ko) 2017-11-14
WO2015083827A1 (ja) 2015-06-11
US10050500B2 (en) 2018-08-14
EP3048709A4 (en) 2017-01-11
CN105745825A (zh) 2016-07-06
JP6089118B2 (ja) 2017-03-01
EP3048709A1 (en) 2016-07-27
JPWO2015083827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825B (zh)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CN104365003B (zh)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US10622872B2 (en) Conductor sha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P2301050B1 (en) Winding method, winding apparatus, and stator
US201503725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concentric winding coil
CN104160570B (zh) 线束以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09818443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组装方法
EP2876789A3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Rotors
CN108011477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和马达
JP7020084B2 (ja) 導線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CN205833997U (zh) 一种汽车外横梁的修边及冲孔模具
CN110022038B (zh) 导线成型装置
JP2005302448A (ja) 被覆電線の端末接続方法、スリーブ仮接続用プレス装置及び電線接続用導電性スリーブ
CN103248142A (zh) 一种直流电机定子绕组与铁芯及其制作方法
JP7488014B2 (ja)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成形装置
CN205674706U (zh) 一种自动复位装置
CN209896879U (zh) 一种卧式电机绝缘纸插入设备
CN203251201U (zh) 一种用于汽车交流发电机定子压装的防扫镗装置
JP5179254B2 (ja) 太鼓形形状とならない蛇行環状モーターコイルの成形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る略多角形状の環状巻線
DE202024103669U1 (de) Motor
DE102021207552A1 (de)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CN117400537A (zh) 一种基于三维扫描的复杂线缆成型方法
DE102017219511A1 (de) Form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terelements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terelements mit der Formvorrichtung
JP2009284628A (ja) 蛇行環状コイルの谷部成形方法と装置及びその成形に使用するダイ
JP2015150570A (ja) 端子ピン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