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9918A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19918A CN105719918A CN201610235189.1A CN201610235189A CN105719918A CN 105719918 A CN105719918 A CN 105719918A CN 201610235189 A CN201610235189 A CN 201610235189A CN 105719918 A CN105719918 A CN 105719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short circuit
- circuit conductor
- multibreak
- brea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8—Terminals;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14—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 H01H71/16—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with bimetal element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包括至少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的一绝缘壳体,在该绝缘壳体的基座的每一极的内部设置有彼此配成对的一动触头和一静触头,并且相邻两极之间通过构成于基座上的极间隔墙相互隔开,在所述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其中一极的所述动触头与相邻的一极的静触头之间通过短接导体进行串联连接,并且该短接导体在所述极间隔墙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的极间隔墙设置。体现安装使用时的便捷性,避免增大断路器的整体体积;满足高工作电压、高保护特性的要求;导体与绝缘壳体安装方便;提高用户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低压电器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电气保护元件的性能指标要求日趋严苛,例如在光伏电源直流系统中,采用多断点串联连接的接线方式可提高断路器的分断性能,为此,国内外众多光伏发电厂商纷纷提出了断路器的各种接线方案。目前普遍采用的接线方案是:在断路器的外接线端子处进行接线,使断路器的两极或更多极串联而藉以形成串联断点。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接线方式存在以下欠缺:由于需要采用外部的短接导体在使用现场(即安装施工现场)对断路器进行接线,因而一方面有失接线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占用空间大,并且由于在工程应用中往往因接线端子处的接线达不到规定的长度,因而导致连接处的热积累增大,于是热量会以热传递方式传递至断路器的内部,对采用双金属片作为长延时保护的脱扣器的长延时动作特性产生直接影响,进而造成断路器保护特性不精确。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文献检索,但是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中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得以解决前述技术问题的启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用户在安装施工现场对接线端子作业形成串联断点的接线工作而藉以体现使用时的便捷性、有利于以预置连接方式实现极间串联形成串联断点而藉以避免增大断路器的整体体积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包括至少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的一绝缘壳体,在该绝缘壳体的基座的每一极的内部设置有彼此配成对的一动触头和一静触头,并且相邻两极之间通过构成于基座上的极间隔墙相互隔开,在所述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其中一极的所述动触头与相邻的一极的静触头之间通过短接导体进行串联连接,并且该短接导体在所述极间隔墙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的极间隔墙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极间隔墙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短接导体的位置构成有短接导体容纳腔,短接导体插嵌在该短接导体容纳腔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有一与所述基座相配合的壳盖,在该壳盖朝向基座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短接导体容纳腔的位置构成有一用于阻止所述短接导体在短接导体容纳腔内窜动的短接导体限位块。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短接导体紧贴在所述极间隔墙外部的其中一侧,并在短接导体表面包裹有绝缘壳,以在所述短接导体表面形成隔离层。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有第三极、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一接线端子和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极的所述静触头电连接,而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静触头电连接,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所述动触头电连接,而两个第二接线端子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极的所述动触头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一第一联结板和一第二联结板,第一联结板与第一极的所述动触头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短接导体电连接,第二联结板与第二极的所述动触头电连接,并且在对应于非接线处设置有防护罩。
在本发明的进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静触头与所述的短接导体构成为一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有至少一个脱扣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预置连接的方式将其中一极的动触头与相邻的一极的静触头之间由短接导体进行串联连接,因而无需用户在安装施工现场对接线端子作业形成串联断点的接线工作,既可体现安装使用时的便捷性,又能避免增大断路器的整体体积;由于可在预置连接的接线情形下可对长延时特性进行整定,因而能保障采用双金属片作为长延时保护的脱扣器的长延时动作特性;采用预置的连接方式使断路器实现多断点串连,增加短路电流的切断口,使每一个断口分别承担一部分电压和相应的电弧能量,在高工作电压时便于断路器分断,满足高工作电压,高保护特性的要求;导体与绝缘壳体安装方便,导体外形不超出绝缘壳体,断路器外形尺寸不会增加;同时导体处装配相应的防护罩,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形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移除基座和壳盖后的结构图。
图6为图3移除基座和壳盖后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示意图。
图7为图3移除壳盖后的俯视图。
图8为图4所示的基座的俯视图。
图9为图4所示的基座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0为图3和图4所示的壳盖的仰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和3至11,示出了一种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该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包括至少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的绝缘壳体1、设置在绝缘壳体1内的绝缘转轴7和触头系统以及脱扣器6,在绝缘壳体1的每一极内部都设置有一个触头系统,每个触头系统包括相互配合的一动触头2和一静触头3。由于本实施例为一种三极塑壳断路器,因而前述的绝缘壳体1具有第一极、第二极和第三极,所述的第一极、第二极和第三极排列方式为图1中从右到左排列。前述的触头系统也有三个,动触头2以及静触头3也相应有三个,三个静触头3固定安装在基座11上,并且三个静触头3置于基座11的同一端,在本实施中如图4所示三个静触头3置于基座11的上端,也就是绝缘转轴7的上侧,前述的动触头2与静触头3相对应,三个动触头2与动触头2数量相同的弹簧(图中未示出)分别安装于绝缘转轴7上,安装后各动触头2之间相互绝缘,分别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绝缘转轴7转动,绝缘转轴7转动地安装在前述的绝缘壳体1的基座11上。前述的第一极、第二极以及第三极之间即相邻两极之间通过基座11上的极间隔墙111隔开,在两个极间隔墙111上都开设有U型凹槽1115,前述的绝缘转轴7枢置于两个U型凹槽1115中,可带动动触头2与静触头3接通或断开。
本发明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一接线端子和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两个第一接线端子的其中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而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接第二线端子与第三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而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在绝缘壳体1内,第二极的静触头3和相邻的第一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前述的第二极的静触头3和第一短接导体4既可相互独立,也可一体成型制作,即构成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选择一体结构)。
在前述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极间隔墙111的长度方向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短接导体4的位置开设有容纳短接导体4的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在靠近第二极的静触头3处开设有第一开口槽1112,在靠近第一极的动触头2的尾部处开设有第二开口槽1113,第一开口槽1112和第二开口槽1113用于短接导体4穿过第二极的静触头3和相邻的第一极的动触头2之间的电连接,前述的短接导体4穿过(途经)U型凹槽1115时置于绝缘转轴7下,并且短接导体4与第二极的动触头2以及相邻的第一极的静触头3之间由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的两腔壁相互绝缘。在前述的断路器的绝缘壳体1的壳盖12上并且在对应于短接导体4的位置构成有短接导体限位块121,该限位块121在基座11与壳盖12装配时与前述的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配合,既限制了短接导体4上下移动(窜动),又提高了短接导体4绝缘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断路器具有第一联结板8和第二联结板9,该第一联结板8通过第一极的动触头2的第一动触头导线21与第一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并与短接导体4电连接;第二联结板9一端通过第二极的动触头2的第二动触头导线22与第二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另一端安装在第一极且作为断路器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极间隔墙111在靠近第二联结板9处开设有第三开口槽1114。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脱扣器6,安装在第三极;第二极的静触头3与第一极的动触头2通过短接导体4与第一联结板8电连接,短接导体4采用硬导体,第二极的动触头2的第二动触头导线22穿过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第三开口槽1114连接到第二联结板9,使第二联结板9作为断路器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前述的基座11在第二极的动触头2的第二动触头导线22与第二联结板9接线处设置有挡板112,该挡板112可使第二极的动触头2的第二动触头导线22和短接导体4之间相互绝缘。
在前述的绝缘壳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极的上、下部位分别设有防护罩5。
由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可知,由于实施例1例举的是三极塑壳断路器,因而其中一极的动触头2与相邻的一极的静触头3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联连接的含意为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即涵盖以下四种方式:A.第二极的静触头3与相邻的第三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B.第一极的静触头3与相邻的第二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C.第三极的静触头3与相邻的第二极的动触头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D.第二极的静触头3与相邻的第一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串接。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给出了四极塑壳断路器的电原理接线图。包括具有第一极、第二极、第三极以及第四极的绝缘壳体1,所述的第一极、第二极、第三极和第四极排列方式为图2中从右到左排列。此时,前述的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一接线端子和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的接线方式是:两个第一接线端子的其中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而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四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而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且第二极的静触头3和相邻的第一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第三极的静触头3和相邻的第四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其余电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前述的绝缘壳体1上在对应于第二极、第三极的上、下部位分别设有防护罩5,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3:
请参见图11,给出了二极塑壳断路器的电原理接线图。由上述的实施例1中,所述的短接导体4可应用到二极塑壳断路器。二极塑壳断路器只包括具有第一极、第二极的绝缘壳体1,所述的第一极、第二极排列方式为从图11中右到左排列。前述的第二极的静触头3和相邻的第一极的动触头2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接,短接导体4设置在前述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的极间隔墙111的长度方向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短接导体4的位置开设有容纳短接导体4的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此时,前述的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两个对外接线的接线端子的接线方式是:其中一个接线端子与第一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而另一个接线端子与第二极的动触头2电连接。前述的绝缘壳体1上在对应于第一极下部位、第二极的上部位分别设有防护罩5,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所述的短接导体4在极间隔墙111长度方向沿所述的极间隔墙111设置时,也可紧贴在极间隔墙111外部的其中一侧(即与极间隔墙111的其中一侧的壁体紧贴),为确保短接导体4的绝缘性,需在短接导体4表面包裹有绝缘壳,以在所述短接导体4表面形成隔离层。该绝缘壳可以是绝缘材料作的壳体,也可以由绝缘胶带缠绕而成,或者喷涂绝缘漆。
Claims (8)
1.一种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包括至少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的一绝缘壳体(1),在该绝缘壳体(1)的基座(11)的每一极的内部设置有彼此配成对的一动触头(2)和一静触头(3),并且相邻两极之间通过构成于基座(11)上的极间隔墙(111)相互隔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其中一极的所述动触头(2)与相邻的一极的静触头(3)之间通过短接导体(4)进行串联连接,并且该短接导体(4)在所述极间隔墙(111)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的极间隔墙(111)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极间隔墙(11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短接导体(4)的位置构成有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短接导体(4)插嵌在该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1)还包括有一与所述基座(11)相配合的壳盖(12),在该壳盖(12)朝向基座(1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的位置构成有一用于阻止所述短接导体(4)在短接导体容纳腔(1111)内窜动的短接导体限位块(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短接导体(4)紧贴在所述极间隔墙(111)外部的其中一侧,并在短接导体(4)表面包裹有绝缘壳,以在所述短接导体(4)表面形成隔离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有第三极、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一接线端子和两个对外接线的第二接线端子,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极的所述静触头(3)电连接,而两个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静触头(3)电连接,两个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三极的所述动触头(2)电连接,而两个第二接线端子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极的所述动触头(2)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一第一联结板(8)和一第二联结板(9),第一联结板(8)与第一极的所述动触头(2)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短接导体(4)电连接,第二联结板(9)与第二极的所述动触头(2)电连接,并且在对应于非接线处设置有防护罩(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触头(3)与所述的短接导体(4)构成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断点塑壳断路器还包括有至少一个脱扣器(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35189.1A CN105719918B (zh) | 2016-04-15 | 2016-04-15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35189.1A CN105719918B (zh) | 2016-04-15 | 2016-04-15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19918A true CN105719918A (zh) | 2016-06-29 |
CN105719918B CN105719918B (zh) | 2019-06-21 |
Family
ID=56161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35189.1A Active CN105719918B (zh) | 2016-04-15 | 2016-04-15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71991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06768A1 (zh) * | 2016-07-06 | 2018-01-11 |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断路器的导电回路 |
EP3291277A1 (en) * | 2016-08-31 | 2018-03-07 | LSIS Co., Ltd. | Trip mechanism for direct current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
CN112366123A (zh) * | 2020-11-30 | 2021-02-12 | 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极断路器和具有该双极断路器的配电箱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56515A (zh) * | 2010-10-20 | 2012-05-16 |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 一种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
CN102568945A (zh) * | 2010-12-02 | 2012-07-11 | 伊顿公司 | 包括用于提供若干个极的多个可现场配置的跨接器和多个可分离触点的可配置电开关装置 |
CN102592903A (zh) * | 2011-01-10 | 2012-07-18 |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 多断点断路器 |
CN203192715U (zh) * | 2013-03-07 | 2013-09-11 | 上海华声电气研究所 | 一种断路器 |
CN205542635U (zh) * | 2016-04-15 | 2016-08-31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
2016
- 2016-04-15 CN CN201610235189.1A patent/CN1057199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56515A (zh) * | 2010-10-20 | 2012-05-16 |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 一种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
CN102568945A (zh) * | 2010-12-02 | 2012-07-11 | 伊顿公司 | 包括用于提供若干个极的多个可现场配置的跨接器和多个可分离触点的可配置电开关装置 |
CN102592903A (zh) * | 2011-01-10 | 2012-07-18 |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 多断点断路器 |
CN203192715U (zh) * | 2013-03-07 | 2013-09-11 | 上海华声电气研究所 | 一种断路器 |
CN205542635U (zh) * | 2016-04-15 | 2016-08-31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06768A1 (zh) * | 2016-07-06 | 2018-01-11 |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断路器的导电回路 |
EP3483912A4 (en) * | 2016-07-06 | 2020-01-15 | Sear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OOP OF A CIRCUIT BREAKER |
EP3291277A1 (en) * | 2016-08-31 | 2018-03-07 | LSIS Co., Ltd. | Trip mechanism for direct current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
CN107785218A (zh) * | 2016-08-31 | 2018-03-09 | Ls 产电株式会社 | 用于直流模制壳体断路器的跳闸机构 |
CN107785218B (zh) * | 2016-08-31 | 2019-06-11 | Ls 产电株式会社 | 用于直流模制壳体断路器的跳闸机构 |
US10332714B2 (en) | 2016-08-31 | 2019-06-25 | Lsis Co., Ltd. | Trip mechanism for direct current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
CN112366123A (zh) * | 2020-11-30 | 2021-02-12 | 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极断路器和具有该双极断路器的配电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19918B (zh) | 2019-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68314U (zh) | 多断点直流型塑壳断路器 | |
US9343250B2 (en) | Compact bus bar assembly, switching devic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
CN103382708B (zh) | 一种吹吸机 | |
US20130134811A1 (en) | Electric direct-current motor | |
CN203300573U (zh) | 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 |
CN105719918A (zh)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
CN205542635U (zh) | 多断点塑壳断路器 | |
CN201781213U (zh) | 一种开关柜系统 | |
CN101710557A (zh) | 带有多功能罩壳的塑壳式漏电断路器 | |
EP3483912B1 (en) |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oop of circuit breaker | |
CN202150773U (zh) | 一种控制器组件及其应用的电机 | |
CN202145420U (zh) | 带肘头型插座双熔断器电压互感器 | |
CN107195511A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短接排安装改良结构 | |
CN201383608Y (zh) | Pdu电源分配器及电气机柜 | |
CN105515520B (zh) | 太阳能接线盒 | |
JP2002110022A (ja) | 住宅用分電盤の主幹開閉器 | |
CN203398067U (zh) | 高压三相固体绝缘熔丝筒 | |
CN202977757U (zh) | 一种具有隔离保护功能的端子座结构装置 | |
CN205407245U (zh) | 风力发电机组的专用防雷器 | |
CN204270999U (zh) | 一种带电子保护和漏电保护的断路器 | |
CN205177892U (zh) | 防护罩、熔断器组件以及电池箱 | |
CN204204727U (zh) | 一种隔离开关熔断器组 | |
CN216015247U (zh) | 一种自适应塑壳断路器的连接器 | |
CN202260798U (zh) | 一种电机接线装置 | |
CN203013642U (zh) | 断路器接线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