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6768B -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26768B CN105626768B CN201610194538.XA CN201610194538A CN105626768B CN 105626768 B CN105626768 B CN 105626768B CN 201610194538 A CN201610194538 A CN 201610194538A CN 105626768 B CN105626768 B CN 1056267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mi
- inertia channel
- liquid chamber
- active mount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2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侧连接螺栓、橡胶主簧、金属外壳、副惯性通道、副电磁阀、隔板、橡胶底膜、金属心轴、上液室、解耦膜、空气腔、主惯性通道、主电磁阀、车身侧安装孔、下液室、处理器。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通过发动机侧连接螺栓与发动机相连,车身侧安装孔与车身连接。处理器接收来自ECU的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速信号,根据ECU发出的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车速信号判断整车工况,根据整车工况控制主电磁阀和副电磁阀的开闭组合,实现动刚度和阻尼不同的四种工作模式。本发明能够同时控制惯性通道和解耦膜刚度,提供四种不同的动刚度和阻尼工作模式,实现根据整车工况调节半主动悬置的工作模式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主动悬置,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总成的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被动式液压半主动悬置一直是隔振降噪的主要元件。但被动式液压半主动悬置的刚度及阻尼均不可调,只能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改善乘坐舒适性,存在很大的应用局限性。而半主动悬置可通过控制液压半主动悬置的惯性通道参数、解耦膜刚度以及液体粘度等参数实现动特性的改变,以适应汽车不同工况的动特性要求。可以在较宽频率范围内明显改善乘坐舒适性及降低车内噪声和振动。
目前市面上的半主动悬置主要包含液体粘度控制式、解耦膜刚度控制式以及惯性通道控制式三种。液体粘度控制式半主动悬置存在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的缺点。解耦膜刚度控制式以及惯性通道控制式,如专利文献CN101670776A公开的“带电磁阀的半主动悬置装置”,涉及一种带电磁阀的半主动悬置装置,由液压悬置和电磁阀组成,液压悬置和电磁阀通过超声波焊接固连,电磁阀端子与控制器端子通过专用车用插座相连,上不连接螺栓与塑料骨架固连,一端设有缓冲块,另一端通过螺纹与发动机支架连接,置于液压悬置底盖的下部连接螺栓与车身连接。此种结构工作模式有限,性能变化范围小;如专利文献CN102913588A公开的“一种半主动悬置”,其结构包括外壳、悬置主簧、皮碗流道总成,其中在悬置主簧的橡胶主簧、上流道盖板、解耦膜片以及上流道中间环形壁之间形成了上液压腔,在下流道盖板、下流道内环形壁以及皮碗之间形成下液压腔,上流道内环形壁形成用于连接上液压腔和下液压腔的流动通道,半主动悬置还包括具有阀杆和阀座的阀,皮碗以硫化方式固定到阀杆上,驱动装置驱动阀杆使得阀座沿流动通道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从而使得半主动悬置在纯橡胶悬置和解耦液压悬置之间切换,以降低汽车噪声。上述结构的半主动悬置工作模式少,性能变化范围小。因此半主动悬置的结构和控制系统还有创新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同时控制惯性通道和解耦膜刚度,提供四种不同的动刚度和阻尼工作模 式,实现根据整车工况调节半主动悬置的工作模式的功能。
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包括:橡胶主簧、外壳、隔板、橡胶底膜、发动机侧连接芯轴、上液室、解耦膜、空气腔、主惯性通道、主电磁阀、下液室和处理器;所述芯轴、橡胶主簧、外壳和橡胶底膜从上自下依次装配为整体,其中,芯轴与橡胶主簧的上端硫化在一起,橡胶主簧的下端与金属外壳上端硫化在一起,金属外壳下端与橡胶底膜硫化在一起,内部形成腔体;在腔体中间设置隔板,橡胶主簧与隔板形成上液室,橡胶底膜与隔板形成下液室,隔板中设置连通上液室与下液室的主惯性通道,在隔板上设置解耦膜,形成空气腔,空气腔通过壳体外的主电磁阀控制的开闭;所述处理器通过控制线与主电磁阀,通过信号线与ECU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隔板中还设置有副惯性通道,副惯性通道下端开口与下液室连通,上端开口通过壳体外的副电磁阀控制开闭;处理器通过控制线与副电磁阀连接;处理器接收来自ECU的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速信号,根据ECU发出的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车速信号判断整车工况,处理器根据整车工况控制主电磁阀和副电磁阀的开闭组合,实现动刚度和阻尼不同的四种工作模式。
所述四种工作模式如下:
ON-1模式:主电磁阀打开,空气腔与大气连通,解耦膜刚度低,上液室体积刚度低,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低;副电磁阀打开,副惯性通道开启,液体通过主惯性通道与副惯性通道一起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N-2模式:主电磁阀打开,空气腔与大气连通,解耦膜刚度低,上液室体积刚度低,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低;副电磁阀关闭,副惯性通道关闭,液体只通过主惯性通道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OFF-1模式:主电磁阀关闭,空气腔密闭,解耦膜刚度高,上液室体积刚度高,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高;副电磁阀打开,副惯性通道开启,液体通过主惯性通道与副惯性通道一起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FF-2模式:主电磁阀关闭,空气腔密闭,解耦膜刚度高,上液室体积刚度高,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高;副电磁阀关闭,副惯性通道关闭,液体只通过主惯性通道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所述发动机侧连接芯轴上连接有螺栓,用于与发动机连接;外壳上有车身侧安装孔,用于与车身连接。
本发明的增益效果是:
本发明同时控制惯性通道和解耦膜刚度,提供四种不同的动刚度和阻尼工作模式,性能变化范围增大,同时应对不同的整车工况时可选择的最优工作模式,在宽频端范围内提高整车平顺性与舒适性,以达到最好的减震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测试的动刚度曲线;
图3是本发明测试的阻尼角曲线。
图中,1-发动机侧连接螺栓、2-橡胶主簧、3-金属外壳、4-副惯性通道、5-副电磁阀、6-隔板、7-橡胶底膜、8-金属心轴、9-上液室、10-解耦膜、11-空气腔、12-主惯性通道、13-主电磁阀、14-车身侧安装孔、15-下液室、16-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控制系统及效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包括: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橡胶主簧2、金属外壳3、副惯性通道4、副电磁阀5、隔板6、橡胶底膜7、金属心轴8、上液室9、解耦膜10、空气腔11、主惯性通道12、主电磁阀13、车身侧安装孔14、下液室15、处理器16。
所述金属心轴8,橡胶主簧2,金属外壳3和橡胶底膜7从上自下依次装配为整体,其中,金属心轴8与橡胶主簧2的上端硫化在一起,橡胶主簧2的下端与金属外壳3上端硫化在一起,金属外壳3下端与橡胶底膜7的两端硫化在一起,内部形成空腔;腔体内部,橡胶主簧2与隔板6形成上液室9,解耦膜10与隔板6的凹槽形成空气腔11,橡胶底膜7与隔板6形成下液室15;上液室9与下液室15之间为乙二醇与水混合液体。
所述空气腔11右端有一个开口,开口的闭合通过主电磁阀13控制。
所述隔板6设置主惯性通道12和副惯性通道4,主惯性通道12上端开口与上液室9连通,下端开口与下液室15连通;副惯性通道4上端开口与副电磁阀5连通,下端开口与下液室15连通。
所述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下端与金属心轴8连接。
所述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与发动机连接,车身侧安装孔14与车身连接。
所述处理器16一端通过电线与主电磁阀13和副电磁阀5连接,处理器16另一端通过导线与ECU连接。
所述主电磁阀13通过控制空气腔11的开闭控制解耦膜刚度,进而控制上液室9体积刚度。上液室9体积刚度越大,则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越大,上液室9体积刚度越小,则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小。
所述副电磁阀5主要通过控制副惯性通道4的开闭实现单惯性通道与双惯性通道两种模式的控制,进而控制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等效液感越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越高,等效液感越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越低。
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控制系统:处理器接收来自ECU的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速信号,根据ECU发出的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车速信号判断整车工况,处理器根据整车工况控制主电磁阀和副电磁阀的开闭组合,实现动刚度和阻尼不同的四种工作模式。
ON-1模式工作原理为:振动由半主动悬置支架传递至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再传递至金属心轴8,金属心轴8挤压橡胶主簧2,迫使上液室9体积缩小,上液室9内的混合液体向下流动。主电磁阀13通电,主电磁阀13将液压半主动悬置空气腔11出口打开,空气腔11为开放空气腔,解耦膜10刚度小。大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挤压解耦膜10变形来吸收上液室9体积的增大。小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惯性通道由上液室9向下液室15流动。液体在惯性通道内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动刚度以及阻尼,所以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小。同时副电磁阀5打开,副惯性通道4打开。混合液体在主惯性通道12和副惯性通道4内一起流动,所形成的液柱共振频率高,所以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综上所述,ON-1模式下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小, 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N-2模式工作原理为:振动由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支架传递至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再传递至金属心轴8,金属心轴8挤压橡胶主簧2,迫使上液室9体积缩小,上液室9内的混合液体向下流动。主电磁阀13通电,主电磁阀13将液压半主动悬置空气腔11出口打开,空气腔11为开放空气腔,解耦膜10刚度小。大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挤压解耦膜10变形来吸收上液室9体积的增大。小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惯性通道由上液室9向下液室15流动。液体在惯性通道内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动刚度以及阻尼,所以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小。同时副电磁阀5关闭,副惯性通道4关闭。混合液体只在主惯性通道12内流动,所形成的液柱共振频率低,所以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综上所述,ON-2模式下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OFF-1模式工作原理为:振动由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支架传递至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再传递至金属心轴8,金属心轴8挤压橡胶主簧2,迫使上液室9体积缩小,上液室9内的混合液体向下流动。主电磁阀13通电,主电磁阀13将液压半主动悬置空气腔11出口关闭,空气腔11为密闭空气腔,解耦膜10刚度大。小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挤压解耦膜10变形来吸收上液室9体积的增大。大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惯性通道由上液室9向下液室15流动。液体在惯性通道内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动刚度以及阻尼,所以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大。同时副电磁阀5打开,副惯性通道4打开。混合液体在主惯性通道12和副惯性通道4内一起流动,所形成的液柱共振频率高,所以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综上所述,OFF-1模式下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FF-2模式工作原理为:振动由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支架传递至发动机侧连接螺栓1,再传递至金属心轴8,金属心轴8挤压橡胶主簧2,迫使上液室9体积缩小,上液室9内的混合液体向下流动。主电磁阀13通电,主电磁阀13将液压半主动悬置空气腔11出口关闭,空气腔11为密闭空气腔,解耦膜10刚度大。小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挤压解耦膜10变形来吸收上液室9体积的增大。大部分混合液体通过惯性通道由上液室9向下液室15流动。液体在惯性通道内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动 刚度以及阻尼,所以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大。同时副电磁阀5关闭,副惯性通道4关闭。混合液体只在主惯性通道12内流动,所形成的液柱共振频率低,所以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综上所述,OFF-2模式下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性能表现为动刚度和阻尼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参见图2,为四种工作模式的动刚度测试曲线。由此可以看出四种工作模式下的动刚度变化范围较大。
参见图3,为四种工作模式的阻尼测试曲线。由此可以看出四种工作模式下的阻尼变化范围较大。
Claims (3)
1.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包括:橡胶主簧(2)、外壳(3)、隔板(6)、橡胶底膜(7)、发动机侧连接芯轴(8)、上液室(9)、解耦膜(10)、空气腔(11)、主惯性通道(12)、主电磁阀(13)、下液室(15)和处理器(16);所述芯轴(8)、橡胶主簧(2)、外壳(3)和橡胶底膜(7)从上自下依次装配为整体,其中,芯轴(8)与橡胶主簧(2)的上端硫化在一起,橡胶主簧(2)的下端与金属外壳(3) 上端硫化在一起,金属外壳(3)下端与橡胶底膜(7)硫化在一起,内部形成腔体;在腔体中间设置隔板(6),橡胶主簧(2)与隔板(6)形成上液室(9),橡胶底膜(7)与隔板(6)形成下液室(15),隔板(6)中设置连通上液室(9)与下液室(15)的主惯性通道(12),在隔板(6)上设置解耦膜(10),形成空气腔(11),空气腔(11)通过壳体外的主电磁阀(13)控制的开闭;所述处理器(16)通过控制线与主电磁阀(13),通过信号线与ECU连接;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6)中还设置有副惯性通道(4),副惯性通道(4) 下端开口与下液室(15)连通,上端开口通过壳体外的副电磁阀(5)控制开闭;处理器(16)通过控制线与副电磁阀(5)连接;处理器接收来自ECU的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速信号,根据ECU发出的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车速信号判断整车工况,处理器根据整车工况控制主电磁阀和副电磁阀的开闭组合,实现动刚度和阻尼不同的四种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种工作模式如下:
ON-1模式:主电磁阀打开,空气腔与大气连通,解耦膜刚度低,上液室体积刚度低,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低;副电磁阀打开,副惯性通道开启,液体通过主惯性通道与副惯性通道一起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N-2模式:主电磁阀打开,空气腔与大气连通,解耦膜刚度低,上液室体积刚度低,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低;副电磁阀关闭,副惯性通道关闭,液体只通过主惯性通道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OFF-1模式:主电磁阀关闭,空气腔密闭,解耦膜刚度高,上液室体积刚度高,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高;副电磁阀打开,副惯性通道开启,液体通过主惯性通道与副惯性通道一起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大,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高;
OFF-2模式:主电磁阀关闭,空气腔密闭,解耦膜刚度高,上液室体积刚度高,半主动悬置动刚度和阻尼高;副电磁阀关闭,副惯性通道关闭,液体只通过主惯性通道由上液室向下液室流动,半主动悬置等效液感小,动刚度和阻尼峰值对应频率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侧连接芯轴(8)上连接有螺栓(1),用于与发动机连接;外壳上有车身侧安装孔(14),用于与车身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94538.XA CN105626768B (zh) | 2016-03-30 | 2016-03-30 |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94538.XA CN105626768B (zh) | 2016-03-30 | 2016-03-30 |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6768A CN105626768A (zh) | 2016-06-01 |
CN105626768B true CN105626768B (zh) | 2017-11-07 |
Family
ID=5604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94538.XA Active CN105626768B (zh) | 2016-03-30 | 2016-03-30 |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267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21853B2 (en) | 2016-09-30 | 2020-11-03 | Hyliion Inc. | Vehic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
CN107301257A (zh) * | 2016-10-18 | 2017-10-27 | 重庆大学 | 一种半主动悬置参数辨识方法 |
CN106932181B (zh) * | 2016-12-08 | 2020-04-28 | 同济大学 |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参数辨识实验装置 |
CN108327506B (zh) * | 2017-01-20 | 2019-11-2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及其的主动悬置控制系统 |
KR102451984B1 (ko) * | 2017-10-31 | 2022-10-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유체 봉입형 마운트 |
CN109707581B (zh) * | 2019-02-01 | 2024-01-23 | 安徽工程大学 | 一种能量可回收的发动机半主动悬置装置 |
CN110439957B (zh) * | 2019-07-19 | 2024-05-31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一种惯性通道解耦膜式电磁主动液压悬置 |
CN113565916B (zh) * | 2021-08-31 | 2022-08-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流道半主动控制液压拉杆后悬置 |
CN114562536B (zh) * | 2022-01-24 | 2024-05-17 |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主动悬置 |
CN115111304A (zh) * | 2022-06-24 | 2022-09-27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背门液压缓冲结构及车辆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9316Y (zh) * | 2005-09-08 | 2006-12-20 | 吉林大学 | 主动控制式发动机液压悬置 |
CN201080988Y (zh) * | 2007-08-28 | 2008-07-02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变阻尼液压减振器 |
CN201922881U (zh) * | 2010-09-07 | 2011-08-10 | 吉林大学 | 汽车动力总成半主动控制磁流变液压悬置 |
CN102705426A (zh) * | 2012-06-12 | 2012-10-03 |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液压悬置解耦结构 |
CN105020327A (zh) * | 2015-06-30 | 2015-11-04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弹簧式半主动悬置 |
-
2016
- 2016-03-30 CN CN201610194538.XA patent/CN1056267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9316Y (zh) * | 2005-09-08 | 2006-12-20 | 吉林大学 | 主动控制式发动机液压悬置 |
CN201080988Y (zh) * | 2007-08-28 | 2008-07-02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变阻尼液压减振器 |
CN201922881U (zh) * | 2010-09-07 | 2011-08-10 | 吉林大学 | 汽车动力总成半主动控制磁流变液压悬置 |
CN102705426A (zh) * | 2012-06-12 | 2012-10-03 |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液压悬置解耦结构 |
CN105020327A (zh) * | 2015-06-30 | 2015-11-04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弹簧式半主动悬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6768A (zh) | 2016-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6768B (zh) | 一种混合模式半主动悬置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4565176B (zh) | 减震器用活塞阀组件 | |
CN103591207B (zh) | 减震器的活塞阀 | |
KR101816393B1 (ko) | 차량용 엔진 마운트 | |
CN106122353B (zh) |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 | |
CN101670776A (zh) | 带电磁阀的半主动悬置装置 | |
CN101349316B (zh) | 感载变阻尼或可控感载变阻尼减震系统 | |
CN103423364A (zh) | 一种阻尼可调的液压减振器 | |
CN105683611A (zh) | 缓冲装置 | |
CN201240242Y (zh) | 感载变阻尼或可控感载变阻尼减震系统 | |
CN108488306A (zh) | 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及其自适应方法 | |
CN101915281A (zh) | 带单向通道的单出杆磁流变阻尼器 | |
CN109307041A (zh) | 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 | |
CN104196944A (zh) | 动力总成半主动颗粒阻尼橡胶悬置 | |
CN101936358A (zh) | 减震器的活塞阀组件 | |
CN100381728C (zh) | 压控式可变阻尼减震器 | |
CN105546012B (zh) | 一种可控解耦膜及节流孔式半主动悬置 | |
CN219840972U (zh) |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5896020U (zh) | 刚度和阻尼可调式高速列车半主动空气悬挂装置 | |
CN105370785B (zh) | 用于减震器的主体阀总成 | |
CN208749912U (zh) | 电控可变节流孔式半主动悬置 | |
CN108843722B (zh) | 电控可变节流孔式半主动悬置 | |
CN106763428B (zh) | 一种被动式双偏频变阻尼减振器 | |
CN203717771U (zh) | 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 | |
CN215950231U (zh) | 一种基于挤压与可变流道面积混合模式的磁流变液悬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