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5253100A -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3100A
CN105253100A CN201510684639.0A CN201510684639A CN105253100A CN 105253100 A CN105253100 A CN 105253100A CN 201510684639 A CN201510684639 A CN 201510684639A CN 105253100 A CN105253100 A CN 105253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cavity
air
depressed part
compress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46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Yi Moshe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i Moshe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i Moshe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i Moshe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8463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531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53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31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1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the inflatable member formed as a belt or harness or combined with a belt or harness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2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fluids or vico-elast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行车动态由高速急速降低时,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连接的气泵开始工作,直接对气囊进行快速充气;气囊的体积扩大部分开始由开缝弹射出来,而安全带与上躯干之间最主要的接触部分即为肩部至胸部、腹部侧边区域,在安全带本体勒紧驾驶人员上躯干之前,气囊便直接与驾驶员上躯干部分接触;紧口将凹陷部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的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本发明中气囊的中部设置弧形的凹陷部,该凹陷部与所述的接触部分相适应,防止碰撞后的气囊中部直接对该接触部分造成弹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具体是指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安全研究中,气囊作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气囊在汽车内部应用广泛,包括驾驶位安全气囊、副驾驶位安全气囊、前排侧安全气囊、气帘以及膝部气囊等。安全气囊一般由传感器、电控单、气体发生器、气囊、续流器等组成,通常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做在一起构成气囊模块。传感器感受汽车碰撞强度,并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进行处理,当它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时,立即发出点火信号以触发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接收到点火信号后,迅速点火井产生大量气体给气囊充气。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安全气囊存在以下缺陷,安全气囊系统属于被动安全系统,无法对乘客实施主动安全保护;在车辆未发生碰撞时,由于突发情况,如在高速状态下进行急刹车,此时安全气囊系统均不会启动,而由于行驶状态的急剧变化,驾驶人员即使在安全带的保护下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伤害,但是正是由于安全带对驾驶员上躯干的限制,使得驾驶人员的上躯干受到明显的勒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在汽车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启动气囊对驾驶人员的上躯干进行保护,避免驾驶人员出现严重的勒伤。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当行车动态由高速急速降低时,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连接的气泵开始工作,直接对气囊进行快速充气;
B气囊的体积扩大部分开始由开缝弹射出来,而安全带与上躯干之间最主要的接触部分即为肩部至胸部、腹部侧边区域,在安全带本体勒紧驾驶人员上躯干之前,气囊便直接与驾驶员上躯干部分接触,利用气囊的高效缓冲,气囊的中部设置弧形的凹陷部,该凹陷部与所述的接触部分相适应;
C紧口将凹陷部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的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
D当危险驾驶情况消除后,则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气囊开始放气,然而行车正常,外露的气囊会对驾驶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此时直接拉动外露的收紧绳,则气囊开始逐渐被收回压缩腔体;
上述步骤中,在所述安全带内设置有压缩腔体,气囊折叠放置在压缩腔体内,且在所述安全带贴近座椅的一侧设有开缝,所述气囊的端部设有进气口,在气囊中部正对开缝的侧壁上设有弧形的凹陷部,且在所述凹陷部中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紧口,在所述凹陷部中部内壁上选取两个不同的点位,以所述点位为起点通过对气囊内壁进行折叠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褶皱,多个褶皱呈环形分布且构成的气流通道形成所述紧口,且所述紧口的内径小于凹陷部上部的最小内径;还包括弹性的收紧绳以及与所述压缩腔体连通的收紧腔体,所述收紧绳置于气囊内且与气囊正对开缝的侧壁分段连接,收紧绳上端部向上延伸直至贯穿所述收紧腔体。
众所周知,在对密闭的腔体内充入气体时,气流通常流向腔体的低压区,即将与进口处相对的腔体底端填充后,气体才将整个腔体填充完毕,因此在本发明中,针对肩部至胸部区域的最大受力部分,该部分的气囊则要求快速被填充,以降低上躯干中硬伤或是软组织伤的出现。与未使用前的气囊相比,此时使用过后的气囊体积相应增大,而压缩腔体无法将气囊完全回收,而本装置中还设置有与压缩腔体连通的收紧腔体,即收紧绳可将气囊收集至收紧腔体中;并且弹性的收紧绳与气囊的内壁分段连接,即气囊内壁与收紧绳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点,在气囊膨胀时,两个相邻的连接点之间的收紧绳被拉伸,而气囊在放气后收紧绳则恢复形变,即相应的缩小了气囊的占用空间,此时体积减小的气囊可快速被收集至压缩腔体或是收紧腔体中,避免裸露的气囊对驾驶人员的驾驶造成困扰。
其中,紧口的设置将凹陷部的上腔与下腔之间流道直径直接改变,即能够满足气囊的上部被快速填充,而当气囊上部的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在气压的挤压作用下相邻的多个褶皱上的缝合线相继断裂,使得凹陷部中部内径大小重新恢复,注入的气流则快速将气囊下部填充,此时整个气囊完全作用到上躯干上,以防止上躯干的局部受损。
所述气囊远离开缝的侧壁固定在压缩腔体的内壁上。作为优选,为避免气囊在完全膨胀后直接整体弹出开缝,将气囊远离开缝的一侧壁固定在压缩腔体的内壁上,同时限定气囊的膨胀方向,即限制气囊的膨胀方向正对开缝,最大程度上提高气囊对上躯干的保护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针对肩部至胸部区域的最大受力部分,该部分的气囊则要求快速被填充,以降低上躯干中硬伤或是软组织伤的出现,在凹陷部的中部设置有紧口,该紧口将凹陷部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的功能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进而大大降低减速过程中的受伤率;
2、本发明将气囊远离开缝的一侧壁固定在压缩腔体的内壁上,同时限定气囊的膨胀方向,即限制气囊的膨胀方向正对开缝,最大程度上提高气囊对上躯干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紧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紧口的剖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安全带、2-开缝、3-气囊、4-凹陷部、5-紧口、6-进气口、7-尼龙锥体、8-收紧绳、9-收紧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A当行车动态由高速急速降低时,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连接的气泵开始工作,直接对气囊进行快速充气;
B气囊的体积扩大部分开始由开缝弹射出来,而安全带与上躯干之间最主要的接触部分即为肩部至胸部、腹部侧边区域,在安全带本体勒紧驾驶人员上躯干之前,气囊便直接与驾驶员上躯干部分接触,利用气囊的高效缓冲,气囊的中部设置弧形的凹陷部,该凹陷部与所述的接触部分相适应;
C紧口将凹陷部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的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
D当危险驾驶情况消除后,则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气囊开始放气,然而行车正常,外露的气囊会对驾驶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此时直接拉动外露的收紧绳,则气囊开始逐渐被收回压缩腔体;
上述步骤中,在所述安全带1内设置有压缩腔体,气囊3折叠放置在压缩腔体内,且在所述安全带1贴近座椅的一侧设有开缝2,所述气囊3的端部设有进气口6,在气囊3中部正对开缝2的侧壁上设有弧形的凹陷部4,且在所述凹陷部4中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紧口5,在所述凹陷部4中部内壁上选取两个不同的点位,以所述点位为起点通过对气囊3内壁进行折叠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褶皱7,多个褶皱7呈环形分布且构成的气流通道形成所述紧口5,且所述紧口5的内径小于凹陷部4上部的最小内径;还包括弹性的收紧绳8以及与所述压缩腔体连通的收紧腔体9,所述收紧绳8置于气囊3内且与气囊3正对开缝2的侧壁分段连接,收紧绳8上端部向上延伸直至贯穿所述收紧腔体9。
当行车动态由高速急速降低时,气囊3通过气泵由进气口6快速灌入气体,气囊3则实现快速膨胀,气囊3的体积扩大部分开始由开缝2弹射出来,在安全带1本体勒紧驾驶人员上躯干之前,气囊3便直接与驾驶员上躯干部分接触,利用气囊3的高效缓冲,以降低安全带1对上躯干的勒紧效果。并且,在行车状态急速变化的过程中,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连接的气泵开始工作,直接对气囊3进行快速充气,而安全带1与上躯干之间最主要的接触部分即为肩部至胸部、腹部侧边区域,而本发明中气囊3的中部设置弧形的凹陷部4,该凹陷部4与所述的接触部分相适应,防止碰撞后的气囊3中部直接对该接触部分造成弹射伤害。
众所周知,在对密闭的腔体内充入气体时,气流通常流向腔体的低压区,即将与进口处相对的腔体底端填充后,气体才将整个腔体填充完毕,因此在本发明中,针对肩部至胸部区域的最大受力部分,该部分的气囊3则要求快速被填充,以降低上躯干中硬伤或是软组织伤的出现,在凹陷部4的中部设置有紧口5,该紧口5将凹陷部4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5的功能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3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进而大大降低减速过程中的受伤率。当危险驾驶情况消除后,则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气囊3开始放气,然而行车正常,外露的气囊3会对驾驶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此时直接拉动外露的收紧绳8,则气囊3开始逐渐被收回压缩腔体,与未使用前的气囊3相比,此时使用过后的气囊3体积相应增大,而压缩腔体无法将气囊3完全回收,而本装置中还设置有与压缩腔体连通的收紧腔体9,即收紧绳8可将气囊3收集至收紧腔体9中;并且弹性的收紧绳8与气囊3的内壁分段连接,即气囊3内壁与收紧绳9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点,在气囊3膨胀时,两个相邻的连接点之间的收紧绳9被拉伸,而气囊3在放气后收紧绳9则恢复形变,即相应的缩小了气囊3的占用空间,此时体积减小的气囊3可快速被收集至压缩腔体或是收紧腔体9中,避免裸露的气囊3对驾驶人员的驾驶造成困扰。
其中,紧口5的设置将凹陷部4的上腔与下腔之间流道直径直接改变,即能够满足气囊3的上部被快速填充,而当气囊3上部的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在气压的挤压作用下相邻的多个褶皱7上的缝合线相继断裂,使得凹陷部4中部内径大小重新恢复,注入的气流则快速将气囊3下部填充,此时整个气囊3完全作用到上躯干上,以防止上躯干的局部受损。
作为优选,为避免气囊3在完全膨胀后直接整体弹出开缝2,将气囊3远离开缝2的一侧壁固定在压缩腔体的内壁上,同时限定气囊3的膨胀方向,即限制气囊3的膨胀方向正对开缝2,最大程度上提高气囊3对上躯干的保护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当行车动态由高速急速降低时,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连接的气泵开始工作,直接对气囊(3)进行快速充气;
B气囊(3)的体积扩大部分开始由开缝(2)弹射出来,而安全带(1)与上躯干之间最主要的接触部分即为肩部至胸部、腹部侧边区域,在安全带(1)本体勒紧驾驶人员上躯干之前,气囊(3)便直接与驾驶员上躯干部分接触,利用气囊(3)的高效缓冲,气囊(3)的中部设置弧形的凹陷部(4),该凹陷部(4)与所述的接触部分相适应;
C紧口(5)将凹陷部(4)直接分成相互连通的上腔和下腔,并且紧口(5)的可缩小上腔和下腔之间的进气通道,使得气囊(3)中的气体优先填充上腔,使得其膨胀部分与最大受力部分接触;
D当危险驾驶情况消除后,则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气囊(3)开始放气,然而行车正常,外露的气囊(3)会对驾驶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此时直接拉动外露的收紧绳(8),则气囊(3)开始逐渐被收回压缩腔体;
上述步骤中,在所述安全带(1)内设置有压缩腔体,气囊(3)折叠放置在压缩腔体内,且在所述安全带(1)贴近座椅的一侧设有开缝(2),所述气囊(3)的端部设有进气口(6),在气囊(3)中部正对开缝(2)的侧壁上设有弧形的凹陷部(4),且在所述凹陷部(4)中部的内壁上设置有紧口(5),在所述凹陷部(4)中部内壁上选取两个不同的点位,以所述点位为起点通过对气囊(3)内壁进行折叠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褶皱(7),多个褶皱(7)呈环形分布且构成的气流通道形成所述紧口(5),且所述紧口(5)的内径小于凹陷部(4)上部的最小内径;还包括弹性的收紧绳(8)以及与所述压缩腔体连通的收紧腔体(9),所述收紧绳(8)置于气囊(3)内且与气囊(3)正对开缝(2)的侧壁分段连接,收紧绳(8)上端部向上延伸直至贯穿所述收紧腔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安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远离开缝(2)的侧壁固定在压缩腔体的内壁上。
CN201510684639.0A 2015-10-22 2015-10-22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Pending CN1052531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4639.0A CN105253100A (zh) 2015-10-22 2015-10-22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4639.0A CN105253100A (zh) 2015-10-22 2015-10-22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3100A true CN105253100A (zh) 2016-01-20

Family

ID=55093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4639.0A Pending CN105253100A (zh) 2015-10-22 2015-10-22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5310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2140A1 (en) * 1993-11-03 1995-05-10 Hang Sup Ohm Automobile safety air belt with air bag
CN2209106Y (zh) * 1994-11-08 1995-10-04 王精田 充气救生腰带
CN201051926Y (zh) * 2007-06-26 2008-04-30 关新宇 可折叠式双面工具包
CN201260457Y (zh) * 2008-03-12 2009-06-24 高峰 多功能活底收纳袋
US20140239622A1 (en) * 2011-11-15 2014-08-28 Takata Corporation Air belt and air belt apparatus
WO2015098369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ベルト及びエアベルト装置
JP2015157540A (ja) * 2014-02-24 2015-09-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2140A1 (en) * 1993-11-03 1995-05-10 Hang Sup Ohm Automobile safety air belt with air bag
CN2209106Y (zh) * 1994-11-08 1995-10-04 王精田 充气救生腰带
CN201051926Y (zh) * 2007-06-26 2008-04-30 关新宇 可折叠式双面工具包
CN201260457Y (zh) * 2008-03-12 2009-06-24 高峰 多功能活底收纳袋
US20140239622A1 (en) * 2011-11-15 2014-08-28 Takata Corporation Air belt and air belt apparatus
WO2015098369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ベルト及びエアベルト装置
JP2015157540A (ja) * 2014-02-24 2015-09-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の製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8660B (zh) 一种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CN102216126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5313831B (zh) 气囊装置
CN105365742A (zh) 气囊装置
CN203543883U (zh) 一种改进的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CN105253088A (zh) 汽车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US906165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filling of an airbag for a vehicle and an airbag system
CN106671930A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气囊装置
CN109204218B (zh) 一种儿童座椅安全气囊及安装该气囊的儿童座椅
US9352720B2 (en) Airbag for vehicle
CN105253099A (zh) 一种智能化汽车辅助安全装置
CN205059523U (zh) 一种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辅助安全装置
KR102182901B1 (ko) 동승석 에어백 장치
CN105253090A (zh) 安全带
CN205059522U (zh) 一种汽车用气囊式主动防护安全带
CN105253100A (zh)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CN205890819U (zh) 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
CN205059524U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安全带
CN105253089A (zh) 一种驾驶员安全预防护装置
CN105905065B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装置
CN105253091A (zh) 一种预保护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CN105253092A (zh) 一种预保护安全带
CN105253097A (zh) 一种汽车用气囊式安全带的应用方法
CN105292041A (zh) 一种汽车辅助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5253101A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安全的主动防护安全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