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1879A -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1879A CN105071879A CN201510541062.8A CN201510541062A CN105071879A CN 105071879 A CN105071879 A CN 105071879A CN 201510541062 A CN201510541062 A CN 201510541062A CN 105071879 A CN105071879 A CN 1050718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sub
- mrow
- signal
- mover
- ms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移动通信中的认知无线电全双工中继领域。本发明首先下行链路传输中,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向PR发送数据,发送数据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CT端监听来自PT端传输信号的SNR,对比PR的目标SNR,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初步检测认知用户区域,CT作为全双工中继,转发来自PT端的信号给PR,PR根据接收到的两条链路信号给出新的SNR,触发PT-PR的CLPC系统,PT的发射功率会做出相应的调整,CT根据接收到的新的PT信号获得新的SNR,CT根据其开启前后的SNR大小变化检测认知用户区域。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在干扰概率为5%的前提下,随着PT-PR距离r的变化,成功选择概率大于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移动通信中的认知无线电全双工中继领域。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十年中,认知无线电技术已被广泛的研究,其中的频谱共享技术成为未来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最热门。在频谱共享中,CT端到PR端的交叉信道增益估计是影响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对CT-PR的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CT-PR交叉信道增益的估计只能是现有PR将其估计出来,然后通过两个系统间的回程链路将估计出的结果传送给CT,但是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这种回程链路通常是无效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人提出来一种称作主动估计的方法,它的交叉信道增益估计过程不需要回程链路,也不用PR发射反向功率。其原理是:CT首先通过交叉信道发送一个干扰信号,从而导致PR接收的信号发生变化。由于PT-PR系统有闭环功率控制(CLPC),使得PT能根据PR端接收的信噪比不同,自动的调节其发射功率,且该功率变化附带了CT-PR交叉信道增益的信息。通过这种主动估计方式,CT能根据检测到的携带交叉信道增益信息的PT发射功率变化估计出交叉信道增益值。但是这种办法在实际系统中很难执行,因为它们需要CT发送干扰信息,从而无可避免的对PR产生了干扰。
最近,有研究人员在主动估计的方法中引入了全双工中继技术。由于CT扮演的是全双工中继的角色,其对来自PT的发射信号进行转发放大,然后发送给PR,从而对PR不会产生干扰。这种方法巧妙地让CT触发了CT-PR系统的CLPC。但是在该方法中,PR将直传和中继链路的两条信号视作理想信号,这就需要两条路径的到达时间差(TDOA)小于PR的最大容许时延,这种情形成为小时延(STD)。但是,如果两条路径的TDOA大于或等于最大容许时延,则PR将会视其中一条链路的信号(直传链路或者中继链路)作为理想信号,另一路视作干扰,这种情形成为大时延(LTD)。在实际场景下,我们根本不能保证PR接收信号的时延在控制范围内,所以该问题也成了交叉信道增益估计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在本发明中,CT能在对PR段不造成干扰的前提下很精确地区分大小时延,即对CT所在区域进行判定。
为了方便的描述本发明的内容,首先对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和模型进行介绍:
定义1主基站(PT,PrimaryTransmitter):主系统中的信号发射端。
定义2主用户(PR,PrimaryUser):主系统中的信号接收端。
定义3认知发射机(CT,CognitiveTransmitter):次级系统中具有认知功能的信号发射端。
定义4信噪比(SNR,SignalNoiseRatio):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
定义5闭环功率控制(CLPC,ClosedLoopPowerControl):发射端根据接收端信噪比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发射功率,从而保证接收端的接收质量。
定义6频分双工(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上、下行通信分别采用同一时隙的不同频率信道进行工作。
定义7全双工(FD,Full-Duplex):上、下行通信分别采用相同频率信道的相同时隙进行工作。
定义8交叉信道增益(CCG,Cross-ChannelGain):S-BS与M-UE之间的信道增益。
定义9到达时间差(TDOA,TimeDifferenceofArrival):直传链路信号和中继转发信号到达PR端的时间差。
定义10小时延(STD,Smalltimedelay):PR接收到的两路信号时延很小,则将两路信号合并视作一路信号。
定义11大时延(LTD,Largetimedelay):PR接收到的两路信号时延较大,则选取一路信号较强的视作理想信号,另一路视作干扰信号。
本发明所使用的系统为:
如图1所示,
系统有CLPC,PT与PR在某个频段内通信,PT位置固定,其覆盖范围R,则设圆心为PT,半径为R的圆为圆A。PR与PT的直线距离为L,且PR位于以PT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内,则设圆心为PT,半径为L的圆为圆B。全双工CT与PT的直线距离为r,且CT位于以PT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内。其中,PR与CT的直线距离为l,0.035km<L≤R,0.035km<r≤R,l>0.035km。PT、PR和CT之间的信道系数为其中,PT-PR链路的信道系数为PT-CT链路的信道系数为CT-PR链路的信道系数为hk为小尺度衰落系数,服从瑞利衰落,gk为大尺度衰落系数,其服从如下分布:PL(dB)=128.1+37.6log10(d),ford≥0.035km,其中,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PR端接收信号的容忍时延为Tm,则可知PT与PR点的STD区域形成了一个以PT,PR为焦点的椭圆,且椭圆端点距离其最近焦点的距离其中,c为电磁波传输速度,则椭圆外部即为LTD区域,设焦点为PT,PR,椭圆端点距离其最近焦点的距离的椭圆为椭圆C。
所述圆B∩椭圆C部分为区域I,所述圆B-(圆B∩椭圆C)部分为区域III,所述(圆A-圆B)∩椭圆C部分为区域II,所述圆A-(区域I+区域II+区域III)部分为区域IV。椭圆C边界代表了最大容许时延Tm的边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首先下行链路传输中,下行链路传输中,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向PR发送数据,发送数据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CT端监听来自PT端传输信号的SNR,对比PR的目标SNR,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初步检测认知用户区域,CT作为全双工中继,转发来自PT端的信号给PR,PR根据接收到的两条链路信号给出新的SNR,触发PT-PR的CLPC系统,PT的发射功率会做出相应的调整,CT根据接收到的新的PT信号获得新的SNR,CT根据其开启前后的SNR大小变化检测认知用户区域。
本发明的原理:
在不干扰PR的情况下对认知用户的所在区域进行估计,如果CT对接收到的来自PT主信号进行中继转发,而不是对PR直接发干扰信号,则可避免对PR的干扰。CT在PT和PR的通信过程中起到了全双工中继的作用:接收,放大,转发来自PT的主信号。因此,PR端可以接收到来自两条链路的信号:PT端的直传链路和CT端的中继链路。如果CT设计合理,这种方法可能会提高PR端SNR,降低PT发射功率。CT则可以利用PT与PR间的CLPC(闭环功率控制)技术来检测认知用户CT的所在区域。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下行链路传输中,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向PR发送数据,发送数据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CT端监听来自PT端传输信号的SNR,对比PR的目标SNR,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初步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具体步骤如下:
S11、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以初始发射功率p0向PR发送信号x(i,j),发射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PR端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为求期望操作,i,j分别为样本数和block数,np(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PR的接收信噪比g0为PT与PR之间的信道增益;
S12、CT接收到PT的信号则CT接收到的平均信噪比为其中,g1为CT与PT之间的信道增益,nc(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
S13、通过比较S11所述g0和S12所述g1可以得出和的大小关系,即
S14、根据S13所述和的大小关系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 排除的情况,即区域II,IV;
S2、CT转发来自PT端的信号给PR,PR根据接收到的中继链路信号给出新的SNR,触发PT-PR的CLPC系统,PT的发射功率会做出相应的调整,CT根据接收到的新的PT信号获得新的SNR,具体如下:
S21、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进行转发放大,向PT发送xct(i,j)=Gxcr(i,j),此时,PT接收到的信号为
g2为CT到PR的信道增益,G为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的放大倍数,为α,β分别为样本和block的周期数;
S22、若S21所述yp(i,j)中与之间时延<Tm,则将两路信号合并视作一路信号,所述两路信号包括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则根据公式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 转入S3;
S23、若S21所述yp(i,j)中与之间时延≥Tm,则在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选取信号较强的一路作为理想信号,另一路视作干扰信号,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 转入S3;
S3、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得出区域I为无干扰区域,即,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S22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比较S23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其中,K为经验值。
进一步地,S23所述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具体方法为:
步骤1、若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
可以得到信噪比
由于则不考虑该情况;
步骤2、若PR接收到的的CT转发放大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可以得到信噪比
,则等效信道增益为
进一步地,S24所述K∈(0,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无需CT和PT端的回程链路紧密合作,不会对PR造成干扰,这样就可以极大的简化系统复杂性,同时,也不是在限定的小时延场景工作。即CT能在对PR段不造成干扰的前提下很精确地区分大小时延,对CT所在区域进行判定。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在干扰概率为5%的前提下,随着PT-PR距离r的变化,成功选择概率大于9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模型图。
图2是认知用户区域模型图。
图3为g0和ge的关系示意图。
图4为检测过程原理图。
图5为STD和LTD在r=0.2km时的概率密度曲线。
图6为干扰概率的相关系数。
图7为区域I成功选择的概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
PT在以半径R=0.5km的圆中心,CT和PR随机分布在圆内,且PT距离CT为rkm,为避免近场效应,三点的距离都要大于0.035km。在仿真过程中,令目标信噪比噪声功率为-114dBm,block数B=200,每个block中的样本数为100,蒙特卡罗次数M=1000,最大容忍时延为Tm=1μs。三点的无线信道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小尺度服从瑞利分布,且λk=1,(k=0,1,2),路径损耗为PL(dB)=128.1+37.6log10(d),ford≥0.035km,阴影衰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方差为4。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下行链路传输中,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向PR发送数据,发送数据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CT端监听来自PT端传输信号的SNR,对比PR的目标SNR,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初步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具体步骤如下:
S11、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以初始发射功率p0向PR发送信号x(i,j),发射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PR端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为求期望操作,i,j分别为样本数和block数,np(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PR的接收信噪比g0为PT与PR之间的信道增益;
S12、CT接收到PT的信号则CT接收到的平均信噪比为其中,g1为CT与PT之间的信道增益,nc(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
S13、通过比较S11所述g0和S12所述g1可以得出和的大小关系,即
S14、根据S13所述和的大小关系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 排除的情况,即区域II,IV;
S2、CT转发来自PT端的信号给PR,PR根据接收到的中继链路信号给出新的SNR,触发PT-PR的CLPC系统,PT的发射功率会做出相应的调整,CT根据接收到的新的PT信号获得新的SNR,具体如下:
S21、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进行转发放大,向PT发送xct(i,j)=Gxcr(i,j),此时,PT接收到的信号为
g2为CT到PR的信道增益,G为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的放大倍数,为α,β分别为样本和block的周期数;
S22、若S21所述yp(i,j)中与之间时延<Tm,则将两路信号合并视作一路信号,所述两路信号包括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则根据公式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 转入S3;
S23、若S21所述yp(i,j)中与
之间时延≥Tm,则在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选取信号较强的一路作为理想信号,另一路视作干扰信号,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转入S3,其中S23所述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具体方法为:
步骤1、若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
可以得到信噪比
由于则不考虑该情况;
步骤2、若PR接收到的的CT转发放大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可以得到信噪比
,则等效信道增益为
如图3所示,
图3(a)中,区域I和III在第一跳的情况下使得中继链路信道强于直传链路信道,即g1>g0,在区域I,根据理论1,其EEECG的ge是恒定大于g0的,在区域III,根据理论2,当(或),其EEECG小于(或大于)主链路信道增益g0。在区域I,即STD情形下,PR视两路信号为理想信号,在区域III,当时,类似于传统的方法,PR视直传链路信号为理想信号,中继链路信号为干扰;当时,PR视中继链路信号为理想信号,直传链路信号为干扰。
若在图3(b),即为II,IV区域,其主链路信号都是强于中继链路信号。由图可知,不论STD还是LTD,其EEECG恒定小于主链路信道增益,即g0<ge。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当CT在I区域时,能保证无干扰检测;当CT在III区域时,需要保证才能避免对PR的干扰。
S3、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得出区域I为无干扰区域,即,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S22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比较S23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其中,K∈(0,1)。
如图4所示,
图4的(a)和(b)分别提供了STD和LTD的随转发增益G值的变化过程。通过比较和的大小来判决有无干扰,即当时,CT对PR不产生干扰,反之则有干扰。具体的检测过程是G从Gmax以ΔG的步长逐渐调整下降,并检测此时在区域I或III的值,直到但是在区域I时,G=35dB,而在区域III时,且则可以根据这一特性,即以为门限区别区域I或III,此时的G为数值统计量,定义为Ω。
从理论上来讲,逐渐的降低转发增益G值,能够无干扰地获得最小判决门限Ω,且保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转发增益是以步长ΔG调节的,使得CT逐渐判决出现而此时就会造成对PR的干扰。为了限制这种干扰情况,将停止门限调整为如图4所示。通过选择合适的K值,CT能有效地控制其干扰概率
图5提供了统计测试量Ω的PDF曲线,此时PR在PT的覆盖范围内随机分布,PT-PR距离为r=0.2km,G值的测试步长ΔG=0.5dB,参数K值为0.9,由图4可知,CT可以区分出区域I和III通过:
来最大化判决概率,门限Gt能通过下式获得:Pr{Ω<Gt|III}<5%(即CT在III区域时,被错误地判断为在区域I的概率),且STD的成功选择概率为:J=Pr{Ω<Gt|I}。
不等式中,Pr{I}和Pr{III}表示CT分别在I区域和III区域的概率。
图6提供了CT在不同PT-CT距离下做中继协助探测时的干扰概率曲线,有图可知,K值从0.7到1,干扰概率不断上升,此外,随着r距离的降低,干扰概率也不断上升。这是因为当CT距离PT较近时,CT端的SNR的曲线斜率在点越大,如图4-(b)。当转发增益的步长ΔG为一个给定值时,该SNR的减少值更大。此时,CT获得的测试统计值Ω使得的概率更大,从而干扰概率更大。在余下的仿真中,我们选择K=0.9,使得干扰概率PI<5%。
由图7可知,在干扰概率为5%的前提下,随着PT-PR距离r的变化,成功选择概率大于90%。
Claims (3)
1.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下行链路传输中,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向PR发送数据,发送数据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CT端监听来自PT端传输信号的SNR,对比PR的目标SNR,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初步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具体步骤如下:
S11、PT采用自适应调制方式,以初始发射功率p0向PR发送信号x(i,j),发射过程中保持信噪比恒定,PR端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 为求期望操作,i,j分别为样本数和block数,np(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PR的接收信噪比g0为PT与PR之间的信道增益;
S12、CT接收到PT的信号则CT接收到的平均信噪比为其中,g1为CT与PT之间的信道增益,nc(i,j)为期望为0,方差为σ2的复杂高斯白噪声;
S13、通过比较S11所述g0和S12所述g1可以得出和的大小关系,即
S14、根据S13所述和的大小关系排除有干扰的区域,即 排除 的情况,即区域II,IV;
S2、CT转发来自PT端的信号给PR,PR根据接收到的中继链路信号给出新的SNR,触发PT-PR的CLPC系统,PT的发射功率会做出相应的调整,CT根据接收到的新的PT信号获得新的SNR,具体如下:
S21、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进行转发放大,向PT发送xct(i,j)=Gxcr(i,j),此时,PT接收到的信号为
g2为CT到PR的信道增益,G为CT对PT发送的信号x(i,j)的放大倍数,为α,β分别为样本和block的周期数;
S22、若S21所述yp(i,j)中与之间时延<Tm,则将两路信号合并视作一路信号,所述两路信号包括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则根据公式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 转入S3;
S23、若S21所述yp(i,j)中与之间时延≥Tm,则在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和CT转发放大的信号选取信号较强的一路作为理想信号,另一路视作干扰信号,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为保持恒定的目标信噪比则CLPC会根据公式自动调节PT的发射功率,即由p0变为p1″,则CT的接收信噪比更新为 转入S3;
S3、检测认知用户区域,得出区域I为无干扰区域,即,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S22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
根据预设门限值比较比较S23所述和Γ的大小,若则排除区域III,其中,K为经验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S23所述求出PR的等效信道增益的具体方法为:
步骤1、若PR接收到的的PT发送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可以得到信噪比
由于则不考虑该情况;
步骤2、若PR接收到的的CT转发放大的信号作为理想信号,则可以得到信噪比,则等效信道增益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S3所述K∈(0,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41062.8A CN105071879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41062.8A CN105071879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1879A true CN105071879A (zh) | 2015-11-18 |
CN105071879B CN105071879B (zh) | 2017-06-09 |
Family
ID=5450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410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1879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7187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69031A (zh) * | 2017-10-20 | 2018-04-27 | 宁波大学 | 一种主信道增益和交叉信道增益联合估计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6268A (zh) * | 2000-11-15 | 2004-03-31 | ��ŵ˹�������Ʒ��˾ | 用于包装可可豆以及此类天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419276A (zh) * | 2008-12-10 | 2009-04-29 | 清华大学 | 一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定位主用户的方法 |
CN102790995A (zh) * | 2012-08-16 | 2012-11-21 | 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增益估计方法 |
-
2015
- 2015-08-28 CN CN201510541062.8A patent/CN10507187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6268A (zh) * | 2000-11-15 | 2004-03-31 | ��ŵ˹�������Ʒ��˾ | 用于包装可可豆以及此类天然物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419276A (zh) * | 2008-12-10 | 2009-04-29 | 清华大学 | 一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定位主用户的方法 |
CN102790995A (zh) * | 2012-08-16 | 2012-11-21 | 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增益估计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LIN ZHANG,GUODONG ZHAO等: "Cross-Channel Gain Estimation with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in Cognitive Radio", 《2013 IEEE GOLB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GLOBECOM)》 * |
LIN ZHANG、GUODONG ZHAO等: "Relay-Assisted Proactive Channel Gain Estim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2013IEEE78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CT FALL)》 * |
MENGSHENG RUI,LIN ZHANG,GUODONG ZHAO等: "Interference-Free Proactive Channel Gain Estim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2014 IEEE 2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PIMRC)》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69031A (zh) * | 2017-10-20 | 2018-04-27 | 宁波大学 | 一种主信道增益和交叉信道增益联合估计方法 |
CN107969031B (zh) * | 2017-10-20 | 2020-10-27 | 宁波大学 | 一种主信道增益和交叉信道增益联合估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1879B (zh) | 2017-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95399B2 (ja) | マージンタイムを用いた送/受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
TW411673B (en) | Downlink power control in a cellular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KR101457610B1 (ko) | 적응적으로 센싱 기준 레벨을 제어하는 인지 무선 통신장치 및 그 방법 | |
EP2491739B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detecting victim terminal and performing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s | |
CN102790995B (zh)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增益估计方法 | |
Furtado et al. | PHY/MAC uplink performance of LoRa class a networks | |
CN107124215B (zh) | 基于最优天线选择的全双工多天线目的节点干扰传输方法 | |
CN103155657A (zh) | 基站以及方法 | |
CN104837189A (zh) | 一种基于lte-a系统的闭环功率控制修正方法 | |
CN101399579A (zh) |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上行(反向)链路功率控制方法 | |
CN105101378B (zh) |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
JP2007520908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CN105682210A (zh) | 针对认知无线电系统中主用户接收机的信噪比估计方法 | |
Singh et al. | Uplink rate distribution in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with power control and load balancing | |
CN105828442B (zh) | 一种协作中继认知无线网络时隙分配方法 | |
Sofotasios et al. | Full-duplex regenerative relaying and energy-efficiency optimization over generalized asymmetric fading channels | |
CN105071879B (zh) | 在交叉信道增益估计中判断认知用户所在区域的检测方法 | |
Jing et al. |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optimization of throughput for IEEE 802.15. 4 slotted CSMA/CA networks | |
CN102104941A (zh) | 基于业务整形和信道预测的移动站点睡眠周期调整方法 | |
CN103780316B (zh) | 一种用于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的被动式接收机检测方法 | |
CN104486268B (zh) | 一种交叉信道增益估计方法 | |
CN105227222A (zh) | 一种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高能效大规模mimo波束成形方法 | |
Li et al. | Improved spectrum sharing algorithm based on feedbac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 |
KR101906918B1 (ko) | Tdd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상향링크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 |
Jiawei et al. | Adaptive sidelink open loop power contro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s in 5G-NR-V2X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