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4957145A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7145A
CN104957145A CN201510292410.2A CN201510292410A CN104957145A CN 104957145 A CN104957145 A CN 104957145A CN 201510292410 A CN201510292410 A CN 201510292410A CN 104957145 A CN104957145 A CN 104957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n piperazine
piperazine mycin
agent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bacterici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24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7145B (zh
Inventor
古越
柳永娥
李翔
吕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41052240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4222138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924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7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57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7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7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7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A和三唑类杀菌剂B,其中三唑类杀菌剂B为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等。A与B重量比为1:60~60:1。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对扩大杀菌谱和延缓植物抗药性有较好的作用,还能延长持效期,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该组合物可以添加其它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剂型。该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香蕉黑星病、香蕉黑疫病或番茄灰霉病等。

Description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特别是指一种以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为有效成分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能否健康生长,除受虫、草害影响外,对病害的防治亦很重要。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和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效、低毒、高活性、低残留已成为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即便是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也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植物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属真菌病害。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
氟环唑(epoxiconazole),又称环氧菌唑,化学名称:(2RS,3RS)-1-[3-(2一氯苯基)-2,3一环氧-2-(4一氟苯基)丙基]一1氢一1,2,4一三唑。氟环唑是含氟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持效期长等特点。属于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
氟硅唑(flusilazole)又称:Nustar、Olymp、Punch、福星、克菌星、秋福,化学名称:双(4一氟苯基)甲基(1H-1,2,4--唑-l-基亚甲撑)硅烷。氟硅唑是世界上第一个含氟又含硅的、高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属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内吸活性、保护和治疗作用。破坏和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
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又称:朵麦克、氟醚唑,化学名称:;(±)-2-(2,4-二氯苯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1,1,2,2,-四氟乙基醚。四氟醚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分子结构中含氟,杀菌活性比是第一代的2-3倍,杀菌谱广、高效、持效期长达4-6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
申嗪霉素,其结构式如(Ⅰ)所示,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M18经生物培养分泌的一种抗菌素,同时具有广谱抑制植物病原菌并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双重功能的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
结构式(Ⅰ)申嗪霉素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杀菌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大多数病菌产生了抗药性,防效并不理想,必须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才能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虽然申嗪霉素、氟环唑、氟硅唑、四氟醚唑作为杀菌剂是高效的,但是其单剂长期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的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菌产品,增加药效延缓病害的抗药性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申嗪霉素A和三唑类杀菌剂B,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60~60:1,优选为重量比为1:30~30:1,更优选重量比为1:15~15: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三唑类杀菌剂B为含氟的三唑类杀菌剂,优选为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等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干悬浮剂(DF)、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等。
A可湿性粉剂(WP),是在水中可均匀分散的固体粉末制剂。本发明可湿性粉剂除了向原药中加如白炭黑、轻质碳酸钙、陶土、硅藻土、凹凸棒土等稀释剂或惰性物质外,还有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润湿剂例如,烷基苯磺酸盐(DBS-Na),烷基萘磺酸盐(拉开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JFC),含量0.1~30%;分散剂如萘磺酸盐,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PVA、CMC含量0.1~30%;还含有渗透剂JFC、氮酮、噻酮、渗透剂T之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含量0.3~30%;还可以含有稳定剂、抑泡剂、防结块剂等其它助剂。
B水分散粒剂(WDG),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由活性成分,润湿剂、分散剂、隔离剂、崩解剂、稳定剂、黏结剂等助剂和载体等要素组成。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造粒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基本类同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
C悬浮剂(SC),是不水溶固体农药或不混溶液体农药在水或油中的分散体。由活性成分、助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稳定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经湿法超微粉碎制得。润湿分散剂可以为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NO、NN0、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M-9、POLYFON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缩合磷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1~12%;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为黄原酸胶(XG)、聚乙烯醇(PVA)、硅酸铝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0.05~0.5%;pH调节剂和消泡剂可视情况适量添加。
D干悬浮剂(Dry Flowable,简称DF),是能在水中较快崩解、分散形成高悬浮分散体系的颗粒剂。制备方法:由悬浮剂的脱水得到的制剂。其助剂与载体,以及前体(脱水干燥前的预制物)的配制方法与悬浮剂一致。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特别适用于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香蕉黑星病、香蕉黑疫病、番茄灰霉病等同领域病害的农药制剂。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杀菌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或者杀菌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有效组分A申嗪霉素和组分B三唑类杀菌剂(氟环唑、氟硅唑、四氟醚唑)以1:60~60:1的重量比施用,优选施用重量比为1:30~30:1,更优选施用重量比为1:15~15:1,其可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具体施用方式可以是喷粉法、喷雾法、烟雾法、熏蒸法及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超低容量喷雾、拌肥、撒施、灌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杀菌效果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组合物以申嗪霉素(A)为一种有效成分,三唑类杀菌剂(B)为另一有效成分,三唑类杀菌剂(B)为含氟的三唑类杀菌剂,优选为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它们之间组合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这可以从室内毒力测试结果中清楚的了解到。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香蕉叶斑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氟环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香蕉叶斑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菌种的准备:在已灭过菌的培养基中倒入约10mLPDA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香蕉叶斑病菌的菌种斜面上取一菌丝块,放在培养皿中间。连续培养几代,然后在试验前3d、在接种一次,在24~26℃条件下培养,备用。含毒平板的制作,先将已制备好的PDA培养基溶化后,放置冷却。在无菌条件下,将药液1mL加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然后用移液管吸取9mL培养基加入已有药液的培养皿中,轻轻的晃动摇匀(左3圈,右3圈),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接菌:将已准备好的病原菌用打孔器打制菌饼,然后用接种针挑取菌饼移如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上,菌丝一面朝下。标记,置24~26℃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十字交叉法调查其它处理的数据并记录。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申嗪霉素和氟环唑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3.6303+0.8267X 45.3644 ——
氟环唑(B1) —— Y=3.9332+0.5542X 84.1322 ——
A:B1 1:60 Y=4.4699+0.3359X 37.8592 120.46
A:B1 1:50 Y=4.0943+0.5000X 64.7725 123.30
A:B1 1:30 Y=3.9946+0.5537X 65.4543 125.08
A:B1 1:25 Y=4.4356+0.3623X 36.0161 126.62
A:B1 1:15 Y=3.8988+0.7061X 36.2556 128.83
A:B1 1:9 Y=4.4576+0.3513X 34.9919 130.33
A:B1 1:1 Y=3.9079+0.7062X 35.1847 130.87
A:B1 8:1 Y=4.4600+0.3541X 33.4997 136.61
A:B1 15:1 Y=4.4650+0.3487X 34.2113 133.30
A:B1 25:1 Y=4.4673+0.3428X 35.7983 127.39
A:B1 30:1 Y=3.8993+0.7049X 36.4282 126.41
A:B1 49:1 Y=3.9141+0.6475X 47.5422 123.98
A:B1 60:1 Y=4.0969+0.4933X 67.7449 122.4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显示,在重量比1:60-60:1,特别是1:30-3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15-1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环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花生叶斑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氟硅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花生叶斑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菌种的准备:在已灭过菌的培养基中倒入约10mLPDA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花生叶斑病病菌的菌种斜面上取一菌丝块,放在培养皿中间。连续培养几代,然后在试验前3d、在接种一次,在24~26℃条件下培养,备用。含毒平板的制作,先将已制备好的PDA培养基溶化后,放置冷却。在无菌条件下,将药液1mL加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然后用移液管吸取9mL培养基加入已有药液的培养皿中,轻轻的晃动摇匀(左3圈,右3圈),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接菌:将已准备好的病原菌用打孔器打制菌饼,然后用接种针挑取菌饼移如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上,菌丝一面朝下。标记,置24~26℃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十字交叉法调查其它处理的数据并记录。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申嗪霉素和氟硅唑复配对花生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3.6303+0.8267X 45.3644 ——
氟硅唑(B2) —— Y=3.9299+0.5269X 107.3661 ——
A:B2 1:60 Y=4.0500+0.4897X 87.0583 120.62
A:B2 1:50 Y=4.0483+0.4941X 84.3429 123.97
A:B2 1:30 Y=4.0474+0.4980X 81.8182 125.66
A:B2 1:25 Y=4.0465+0.5019X 79.4026 128.43
A:B2 1:15 Y=4.0456+0.5066X 76.5773 129.12
A:B2 1:9 Y=4.0455+0.5138X 72.1023 130.91
A:B2 1:1 Y=4.0274+0.5767X 48.5665 130.97
A:B2 8:1 Y=4.1063+0.5705X 36.8511 131.06
A:B2 15:1 Y=4.1251+0.5647X 35.4158 132.39
A:B2 25:1 Y=4.1245+0.5694X 34.4837 134.03
A:B2 30:1 Y=4.1430+0.5497X 36.2265 127.12
A:B2 49:1 Y=4.1430+0.5497X 36.6753 124.66
A:B2 60:1 Y=4.1423+0.5438X 37.7727 120.78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2显示,在重量比1:60-60:1,特别是1:30-3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15-1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硅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发明人以申嗪霉素和四氟醚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黄瓜白粉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盆栽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选择长势一致的三叶一心黄瓜苗备用,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5%的范围内设定)。用喷雾法将药液喷洒于备用黄瓜苗上,自然晾干后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发病黄瓜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胞子均匀斜落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黄瓜苗上,每处理3盆。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然后置28摄氏度恒温光照箱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申嗪霉素和四氟醚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配比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A) —— Y=3.6303+0.8267X 45.3644
四氟醚唑(B3) —— Y=3.5271+0.7508X 91.5936
A:B3 1:60 Y=3.8260+0.6283X 73.8804 121.9
A:B3 1:50 Y=3.8251+0.6299X 73.3287 122.44
A:B3 1:30 Y=3.8246+0.6326X 72.0938 123.00
A:B3 1:25 Y=3.8278+0.6335X 70.8386 124.38
A:B3 1:15 Y=3.8309+0.6369X 68.5011 125.65
A:B3 1:9 Y=3.8314+0.6325X 70.3863 128.81
A:B3 1:1 Y=3.8709+0.6762X 46.7667 129.41
A:B3 8:1 Y=3.8803+0.7165X 36.7088 130.44
A:B3 15:1 Y=3.8795+0.7239X 35.3055 132.18
A:B3 25:1 Y=3.8779+0.7313X 34.2230 134.64
A:B3 30:1 Y=3.8807+0.7193X 35.9815 127.68
A:B3 49:1 Y=3.8763+0.7147X 37.3397 122.26
A:B3 60:1 Y=3.8769+0.7126X 37.6843 120.9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3显示,在重量比1:60-60:1,特别是1:30-30:1的范围内,尤其在重量比1:15-15: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3显示,在重量比1:60-60:1,特别是1:30-30:1的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环唑、申嗪霉素与氟硅唑、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构建申嗪霉素分别与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复配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另外,发明人还通过实验发现,申嗪霉素分别与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的复配效果,优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的复配效果。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构建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与申嗪霉素复配的对比例,进行详细描述。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比例。应当指出的是,不仅局限在有限的对比例中。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油悬浮剂、悬浮乳剂、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一:申嗪霉素与氟环唑复配
实施例1: 30.5%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申嗪霉素0.5%,氟环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12%,白炭黑2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 30.5%多抗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多抗霉素0.5%,氟环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12%,白炭黑2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2: 30.5%申嗪霉素·丙环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申嗪霉素0.5%,丙环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磺酸钠12%,白炭黑2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 46%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45)
组分:申嗪霉素1%,氟环唑45%,聚羧酸钠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46%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3: 46%井冈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45)
组分:井冈霉素1%,氟环唑45%,聚羧酸钠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白炭黑8%,高岭土补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3: 31%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1:30)
组分:申嗪霉素1%,氟环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聚羧酸钠4%,白炭黑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 25%申嗪霉素·氟环唑悬浮剂(1:24)
组分:申嗪霉素1%,氟环唑2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聚羧酸钠4%,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氟环唑悬浮剂。
对比例4: 25%申嗪霉素·己唑醇悬浮剂(1:24)
组分:申嗪霉素1%,己唑醇2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聚羧酸钠4%,乙二醇6%,XG0.3%,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5: 38%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18)
组分:申嗪霉素2%,氟环唑36%,聚羧酸钠6%,十二烷基硫酸钠4%,无水硫酸钠10%,高岭土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38%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 16%申嗪霉素·氟环唑干悬浮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1%,氟环唑15%,木质素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6%,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氟环唑干悬浮剂。
实施例7: 20%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氟环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5: 20%井冈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1)
组分:井冈霉素10%,氟环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对比例6: 20%多抗霉素·氟环唑水分散粒剂(1:1)
组分:多抗霉素10%,氟环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聚羧酸钠4%,无水硫酸钠10%,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8: 31%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30:1)
组分:申嗪霉素30%,氟环唑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5%,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申嗪霉素·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7: 31%申嗪霉素·丙环唑可湿性粉剂(30:1)
组分:申嗪霉素30%,丙环唑1%,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5%,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9: 30.5%申嗪霉素·氟环唑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氟环唑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1,2-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氟环唑悬浮剂。
对比例8: 30.5%申嗪霉素·己唑醇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己唑醇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1,2-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二:申嗪霉素与氟硅唑复配
实施例10: 30.5%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申嗪霉素0.5%,氟硅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9: 30.5%多抗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多抗霉素0.5%,氟硅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0%,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1: 31%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1:30)
组分:申嗪霉素1%,氟硅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12%,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0: 31%申嗪霉素·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30)
组分:申嗪霉素1%,戊唑醇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12%,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2: 16%申嗪霉素·氟硅唑干悬浮剂(1:15)
组分:申嗪霉素1%,氟硅唑15%,木质素磺酸钠8%,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氟硅唑干悬浮剂。
对比例11: 16%多抗霉素·氟硅唑干悬浮剂(1:15)
组分:多抗霉素1%,氟硅唑15%,木质素磺酸钠8%,木质素萘磺酸钠8%,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3: 20%申嗪霉素·氟硅唑水分散粒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氟硅唑10%,十二烷基硫酸钠4%,聚羧酸钠5%,无水硫酸钠15%,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再经湿法造粒并烘干,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氟硅唑水分散粒剂。
对比例12: 20%申嗪霉素·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苯醚甲环唑10%,十二烷基硫酸钠4%,聚羧酸钠5%,无水硫酸钠15%,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4: 21%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氟硅唑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1%申嗪霉素·氟硅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3: 21%申嗪霉素·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19:2)
组分:申嗪霉素19%,丙硫菌唑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木质素萘磺酸钠8%,白炭黑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5: 30.5%申嗪霉素·氟硅唑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氟硅唑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氟硅唑悬浮剂。
对比例14: 30.5%申嗪霉素·戊唑醇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戊唑醇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三: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
实施例16: 30.5%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申嗪霉素0.5%,四氟醚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四氟醚唑与白炭黑混合吸附,再将其他各组分加入混合均匀,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5: 30.5%多抗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1:60)
组分:多抗霉素0.5%,四氟醚唑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7: 31%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1:30)
组分:申嗪霉素1%,四氟醚唑30%,十二烷基硫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四氟醚唑与白炭黑混合吸附,再将其他各组分加入混合均匀,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6: 31%申嗪霉素·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1:30)
组分:申嗪霉素1%,丙硫菌唑30%,十二烷基硫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无水硫酸钠8%,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8: 20%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1:1)
组分:申嗪霉素10%,四氟醚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12%,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将四氟醚唑与白炭黑混合吸附,再将其他各组分加入混合均匀,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0%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17: 20%多抗霉素·四氟醚唑可湿性粉剂(1:1)
组分:多抗霉素10%,四氟醚唑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8%,白炭黑12%,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9: 16%申嗪霉素·四氟醚唑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四氟醚唑1%,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油酸甲酯10%,1,2-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申嗪霉素·四氟醚唑悬浮剂。
对比例18: 16%申嗪霉素·丙硫菌唑悬浮剂(15:1)
组分:申嗪霉素15%,四氟醚唑1%,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3%,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3%,油酸甲酯10%,1,2-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0: 31%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干悬浮剂(30:1)
组分:申嗪霉素30%,四氟醚唑1%,木质素磺酸钠10%,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加入1.5—2.0倍制剂配制量的水,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脱水干燥即可制得31%申嗪霉素·四氟醚唑干悬浮剂。
对比例19: 31%多抗霉素·四氟醚唑干悬浮剂(30:1)
组分:多抗霉素30%,四氟醚唑1%,木质素磺酸钠10%,木质素萘磺酸钠10%,有机硅消泡剂0.4%,苯甲酸钠0.1%,白炭黑10%,滑石粉补足至100%。软水150-2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1: 30.5%申嗪霉素·四氟醚唑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四氟醚唑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0.5%申嗪霉素·四氟醚唑悬浮剂。
对比例20: 30.5%申嗪霉素·丙硫菌唑悬浮剂(60:1)
组分:申嗪霉素30%,丙硫菌唑0.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4%,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钠4%,乙二醇6%,XG 0.25%,有机硅消泡剂0.2%,苯甲酸钠0.4%,软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实施例中的氟环唑、氟硅唑、四氟醚唑可以相互替换,以形成新的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重复罗列,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香蕉叶斑病、小麦叶绣病。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12.5%氟环唑SC、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以每株谷粒上的菌球数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4、5:
香蕉叶斑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小麦叶绣病调查分级标准:
小麦叶绣病田间调查标准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表4申嗪霉素与氟环唑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4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环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30-30:1范围内,尤其是1:15-15:1范围内,对香蕉叶斑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表5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小麦叶绣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环唑复配,申嗪霉素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井冈霉素、多抗霉素、丙环唑、己唑醇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5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特别是1:30-30:1,尤其是1:15-15:1)申嗪霉素与氟环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环唑复配的防治效果,也好于申嗪霉素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的复配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黄瓜黑星病、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400g/l氟硅唑乳油、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以每株谷粒上的菌球数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6、7:
黄瓜黑星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
1级:叶片出现可见的水浸状褪绿小点或黄色小点;
3级:叶片出现少数枯斑,枯斑占叶片面积10%以下;
5级:叶片枯斑占叶片面积11%-30%,叶柄出现枯斑;
7级:叶片枯斑占叶片面积31%-60%或叶柄出现凹陷斑,有时叶柄开裂;
9级:叶片枯斑占叶片面积61%以上或叶柄折断。
小麦白粉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下;
表6申嗪霉素与氟硅唑复配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
表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硅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30-30:1范围内,尤其是1:15-15:1范围内,对黄瓜黑星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表7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硅唑复配,申嗪霉素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多抗霉素、丙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7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特别是重量比1:30-30:1,重量比1:15-15: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氟硅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氟硅唑复配的防治效果,也好于申嗪霉素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复配的防治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草莓白粉病、哈密瓜白粉病的试验。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12.5%四氟醚唑水乳剂、1%申嗪霉素SC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样,每点选10株。以每株谷粒上的菌球数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8、9:
草莓白粉病、哈密瓜白粉病试验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下;
表8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表8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30-30:1范围内,尤其是1:15-15:1范围内,对草莓白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表9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哈密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四氟醚唑复配,申嗪霉素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仅以最具代表性的多抗霉素、丙硫菌唑构建了对比例与实施例进行防效对比,如表9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60-60:1范围内,申嗪霉素与四氟醚唑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其它抗生素类杀菌剂与四氟醚唑复配的防治效果,也好于申嗪霉素与丙硫菌唑的复配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含有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所述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60~6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30~3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15~15: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类杀菌剂为氟环唑、氟硅唑或四氟醚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干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
7.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香蕉黑星病、香蕉黑疫病或番茄灰霉病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9.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效组分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以重量比1:60~60:1施用,其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效组分申嗪霉素和三唑类杀菌剂以重量比1:30~30:1施用,其按比例混合后施用、按比例同时施用或按比例依次施用。
CN201510292410.2A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04957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2410.2A CN104957145B (zh)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24066 2014-09-30
CN201410522406.6A CN104222138A (zh) 2014-09-30 2014-09-30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201510009064 2015-01-08
CN2015100090642 2015-01-08
CN201510292410.2A CN104957145B (zh)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7145A true CN104957145A (zh) 2015-10-07
CN104957145B CN104957145B (zh) 2017-04-05

Family

ID=542113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2410.2A Active CN104957145B (zh)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201510290406.2A Active CN104957152B (zh)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0406.2A Active CN104957152B (zh) 2014-09-30 2015-06-01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9571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9695A (zh) * 2017-04-09 2017-05-31 佛山市瑞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吩乙霉素和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8651475A (zh) * 2018-06-24 2018-10-16 合肥红佳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含申嗪霉素和灭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8432A (zh) * 2015-11-16 2016-01-20 周红梅 一种含申嗪霉素和烯酰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5265A (zh) * 2009-11-12 2010-05-12 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工程菌株M18G携带质粒pME6032Phz生产吩嗪-1-羧酸的方法
CN102249799A (zh) * 2011-04-27 2011-11-23 上海农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申嗪霉素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及申嗪霉素制剂
CN103155926A (zh) * 2011-12-18 2013-06-19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申嗪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444477A (zh) * 2013-09-18 2013-12-18 吴洁远 基于病虫、倒伏和污染防控的超级稻健身控害栽培方法
CN103875494A (zh) * 2014-04-14 2014-06-25 吴洁远 双季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1535B2 (ja) * 1995-03-20 2004-03-29 住友林業株式会社 雪腐病の防除材及び防除法
US6150363A (en) * 1996-12-03 2000-11-21 Nippon Chemiphar Co., Ltd. Dihydrophenazine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WO1998024773A1 (fr) * 1996-12-03 1998-06-11 Nippon Chemiphar Co., Ltd. Derives de phenazine
US6348193B1 (en) * 1999-09-02 2002-02-19 Board Of Trustees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for inhibiting 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in plants using Pseudomonas aureofacie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5265A (zh) * 2009-11-12 2010-05-12 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工程菌株M18G携带质粒pME6032Phz生产吩嗪-1-羧酸的方法
CN102249799A (zh) * 2011-04-27 2011-11-23 上海农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申嗪霉素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及申嗪霉素制剂
CN103155926A (zh) * 2011-12-18 2013-06-19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申嗪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444477A (zh) * 2013-09-18 2013-12-18 吴洁远 基于病虫、倒伏和污染防控的超级稻健身控害栽培方法
CN103875494A (zh) * 2014-04-14 2014-06-25 吴洁远 双季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穗等: ""申嗪霉素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盆栽药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金啸等: ""四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较"", 《农药学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9695A (zh) * 2017-04-09 2017-05-31 佛山市瑞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吩乙霉素和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8651475A (zh) * 2018-06-24 2018-10-16 合肥红佳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含申嗪霉素和灭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7152B (zh) 2017-03-15
CN104957152A (zh) 2015-10-07
CN104957145B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1946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3916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248424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53139A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5211075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69524B (zh) 一种含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957145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23982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503883A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919251A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2835399B (zh) 一种含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6172451A (zh) 含克菌丹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麦类赤霉病上的应用
CN104996439A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4264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115841A (zh) 一种含有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76087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90392B (zh) 一种包含苯醚甲环唑和酮康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511491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57147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19195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2991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5901008A (zh) 一种含氯苯嘧啶醇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08934A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和代森铵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21000 South Section of Mianzhou Avenue,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329

Patentee after: Sichuan LEL Crop Scien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621000 No.77 Shuangyong Road, Fenggu Town, Fucheng District,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LEL Crop Science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