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4898254B -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8254B
CN104898254B CN201510077050.4A CN201510077050A CN104898254B CN 104898254 B CN104898254 B CN 104898254B CN 201510077050 A CN201510077050 A CN 201510077050A CN 104898254 B CN104898254 B CN 1048982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770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98254A (zh
Inventor
张加欣
瞿勇
林茂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770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98254B/zh
Priority to TW104108188A priority patent/TWI553339B/zh
Priority to US14/719,310 priority patent/US991284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898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8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98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8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乃是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光学成像镜头包括五透镜,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只具备上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并满足下列关系式:ALT/G45≥5.6;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影像模块,包括:一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一模块后座单元;一基板;及一影像传感器,本发明成像质量良好且镜头长度缩短。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乃是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且尤其是与应用五片式透镜之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和数字相机的普及使得包含光学成像镜头、模块后座单元及影像传感器等之影像模块蓬勃发展,手机和数字相机的薄型轻巧化也让影像模块的小型化需求愈来愈高,随着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简称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CMOS)之技术进步和尺寸缩小,装戴在影像模块中的光学成像镜头也需要缩小体积,但光学成像镜头之良好光学性能也是必要顾及之处。
就一五片式透镜结构而言,以往设计其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均较长,不利手机和数字相机的薄型化,因此极需要开发成像质量良好且镜头长度缩短的镜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透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并以至少一个关系式控制相关参数,维持足够之光学性能,且同时缩减光学透镜的系统长度。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每一透镜都具有屈光率,而且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为了便于表示本发明所指的参数,在本说明书及图示中定义:TA代表光圈到下一个相邻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负号表示该距离方向朝向物侧)、CT1代表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CT2代表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CT3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CT4代表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CT5代表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G5IR代表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红外线滤光片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CTIR代表红外线滤光片在光轴上的厚度、AGIRImage代表红外线滤光片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1代表第一透镜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镜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镜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镜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镜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代表红外线滤光片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代表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代表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代表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5代表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代表红外线滤光片的阿贝数、E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TL代表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ALT代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五片透镜厚度总和(即T1、T2、T3、T4、T5之和)、Gaa代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即G12、G23、G34、G45之和)、B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即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即AG5IR、CTIR、AGIRImage之和)。
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光学成像镜头只具备上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ALT/G45≧5.6 关系式(1)。
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前述参数,额外满足下列关系式:
CT2/CT4≧0.42 关系式(2);
CT3/G23≧0.5 关系式(3);
CT3/G23≧0.8 关系式(3');
CT3/CT5≧0.75 关系式(4);
CT1/CT4≧1.2 关系式(5);
ALT/CT4≧3.8 关系式(6);
CT3/CT1≧0.53 关系式(7);
CT3/CT1≧0.65 关系式(7');
Gaa/G45≧3.7 关系式(8);
CT1/G23≧0.8 关系式(9);
CT3/CT4≧0.6 关系式(10);
CT1/G45≧1.65 关系式(11);
ALT/CT2≧9.5 关系式(12);
ALT/G23≧3.2 关系式(13);
CT3/CT2≧1.4 关系式(14);及/或
ALT/Gaa≧1.75 关系式(15)。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关系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不等数量施用于本发明之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前述关系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
本发明可依据前述之各种光学成像镜头,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机壳以及一影像模块,影像模块安装于该机壳内。影像模块包括依据本发明之任一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一模块后座单元、一基板、及一影像传感器。镜筒以供给设置光学成像镜头,模块后座单元以供给设置镜筒,基板用于供设置模块后座单元,影像传感器设置于基板且位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之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透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并以至少一关系式控制相关参数,可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同时有效地缩短镜头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绘示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3绘示范例一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4绘示范例二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5绘示范例三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1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1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1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1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2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2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2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2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2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3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3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3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3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3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4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4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4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4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
图4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
图5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以上十一个实施例的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的比较表;
图5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可携式电子装置之一结构示意图;及
图5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之可携式电子装置之一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3,4,5,6,7,8,9,10,11 光学成像镜头
20 摄像装置
21 机壳
22 影像模块
23 镜筒
24 模块后座单元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 第一透镜
111,121,131,141,151,211,221,231,241,251,311,321,331,341,351,411,421,431,441,451,511,521,531,541,551,611,621,631,641,651,711,721,731,741,751,811,821,831,841,851,911,921,931,941,951,1011,1021,1031,1041,1051,1111,1121,1131,1141,1151物侧面
112,122,132,142,152,212,222,232,242,252,312,322,332,342,352,412,422,432,442,452,512,522,532,542,552,612,622,632,642,652,712,722,732,742,752,812,822,832,842,852,912,922,932,942,952,1012,1022,1032,1042,1052,1112,1122,1132,1142,1152像侧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 第二透镜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 第三透镜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 第四透镜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 第五透镜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 滤光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 成像面
161 影像传感器
162 基板
1111,1121,1321,1411,1521 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1112,1122,1322,1422,1512,1522,3212,5212,7212,8212,9212 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1211,1221,1311,1421,1511,9511 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1212,1222,1312,1412,9512 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1523 位于光轴附近区域与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凹面部
9513 位于光轴附近区域与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凸面部
d1,d2,d3,d4,d5,d6 空气间隙
A1 物侧
A2 像侧
I 光轴
I-I' 轴线
A,C,E 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乃提供有图式。此些图式乃为本发明揭露内容之一部分,其主要系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之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之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本篇说明书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光轴上的屈光率为正(或为负)。该像侧面、物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的范围,其中成像光线包括了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1所示,I为光轴且此一透镜是以该光轴I为对称轴径向地相互对称,光线通过光轴上的区域为光轴附近区域A,边缘光线通过的区域为圆周附近区域C,此外,该透镜还包含一延伸部E(即圆周附近区域C径向上向外的区域),用以供该透镜组装于一光学成像镜头内,理想的成像光线并不会通过该延伸部E,但该延伸部E之结构与形状并不限于此,以下之实施例为求图式简洁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详细的说,判定面形或光轴附近区域、圆周附近区域、或多个区域的范围的方法如下:
如图1所示,其系一透镜径向上的剖视图。以该剖视图观之,在判断前述区域的范围时,定义一中心点为该透镜表面上与光轴的一交点,而一转换点是位于该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通过该点的一切线与光轴垂直。如果径向上向外有复数个转换点,则依序为第一转换点,第二转换点,而有效半效径上距光轴径向上最远的转换点为第N转换点。中心点和第一转换点之间的范围为光轴附近区域,第N转换点径向上向外的区域为圆周附近区域,中间可依各转换点区分不同的区域。此外,有效半径为边缘光线Lm与透镜表面交点到光轴I上的垂直距离。
如图2所示,该区域的形状凹凸系以平行通过该区域的光线(或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在像侧或物侧来决定(光线焦点判定方式)。举例言之,当光线通过该区域后,光线会朝像侧聚焦,与光轴的焦点会位在像侧,例如图2中R点,则该区域为凸面部。反之,若光线通过该某区域后,光线会发散,其延伸线与光轴的焦点在物侧,例如图2中M点,则该区域为凹面部,所以中心点到第一转换点间为凸面部,第一转换点径向上向外的区域为凹面部;由图2可知,该转换点即是凸面部转凹面部的分界点,因此可定义该区域与径向上相邻该区域的内侧的区域,系以该转换点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轴附近区域的面形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指近轴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部,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部;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部,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线焦点判定方式相同。
若该透镜表面上无转换点,该光轴附近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径的0~50%,圆周附近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径的50~100%。
图3为第一范例的透镜像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仅具有第一转换点,则第一区为光轴附近区域,第二区为圆周附近区域。此透镜像侧面的R值为正,故判断光轴附近区域具有一凹面部;圆周附近区域的面形和径向上紧邻该区域的内侧区域不同。即,圆周附近区域和光轴附近区域的面形不同;该圆周附近区域系具有一凸面部。
图4为第二范例的透镜物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转换点,则第一区为光轴附近区域,第三区为圆周附近区域。此透镜物侧面的R值为正,故判断光轴附近区域为凸面部;第一转换点与第二转换点间的区域(第二区)具有一凹面部,圆周附近区域(第三区)具有一凸面部。
图5为第三范例的透镜物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无转换点,此时以有效半径0%~50%为光轴附近区域,50%~100%为圆周附近区域。由于光轴附近区域的R值为正,故此物侧面在光轴附近区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圆周附近区域与光轴附近区域间无转换点,故圆周附近区域具有一凸面部。
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乃是一定焦镜头,且是由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设置之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所构成,每一透镜都具有屈光率且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总共只有前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透过设计各透镜之细部特征,而可提供较短的光学成像镜头长度及良好的光学性能。
在此设计的前述各镜片之特性主要是考虑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特性与镜头长度,举例来说:结合形成于各表面上的凹凸设计之细节,如:形成在第一透镜像侧面上的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形成在第二透镜像侧面上的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形成在第三透镜物侧面上的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形成在第四透镜像侧面上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形成在第五透镜物侧面上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以上面型搭配具有减少系统像差、消除场曲和畸变的功效,以促使提升成像质量。
前述关系式(1)~(15)之设计乃是着眼于为了使光学透镜系统长度缩短,选择将透镜间的空气间隙变薄,且在满足关系式(2)、(9)、(11)、(13)、(15)其中至少之一时,表示其具有较佳的配置,能在维持适当良率的前提之下产生良好的成像质量。若能进一步符合下列任一条件式时,则能进一步维持较适当的体积:0.84≧CT2/CT4≧0.42、1.66≧CT3/G23≧0.5、2.14≧CT3/CT5≧0.75、1.88≧CT1/CT4≧1.2、6.72≧ALT/CT4≧3.8、1.04≧CT3/CT1≧0.53、1.04≧CT3/CT1≧0.65、4.72≧Gaa/G45≧3.7、1.61≧CT1/G23≧0.8、1.82≧CT3/CT4≧0.6、3.1≧CT1/G45≧1.65、11.33≧ALT/CT2≧9.5、5.53≧ALT/G23≧3.2、3.4≧CT3/CT2≧1.4、2.87≧ALT/Gaa≧1.75。
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的关系式时,能较佳地使本发明的镜头长度缩短、可用光圈增大(即光圈值缩小)、视场角增加、成像质量提升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关系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缩短镜头长度,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其中f即是有效焦距EFL,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及一第五透镜150。一滤光件160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17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在本实施例中,滤光件160为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且设于第五透镜150与成像面170之间,滤光件160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例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得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70上。
光学成像镜头1之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及第五透镜150在此示例性地以塑料材质所构成,且形成细部结构如下: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12。物侧面111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1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12。像侧面112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2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22。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与像侧面112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2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22。物侧面121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1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12。像侧面122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2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22。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3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32。物侧面131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12。像侧面132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2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22。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与像侧面1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4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42。物侧面1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4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412。像侧面1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421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422。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与像侧面14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5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52。物侧面15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5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512。像侧面15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521、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522及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与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凹面部1523,藉此提升光学成像镜头1之光学质量。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与像侧面152皆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系设计各透镜110、120、130、140、150、滤光件16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隙,如: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1、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3、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4、第五透镜150与滤光件16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5及滤光件160与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气间隙,如:将两相对透镜的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之空气间隙。由此可知,空气间隙d1即为G12、空气间隙d2即为G23、空气间隙d3即为G34,空气间隙d4即为G45,空气间隙d1、d2、d3、d4的和即为Gaa。
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8,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轴上之长度为4.535mm,像高为2.856mm。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及像侧面142及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及像侧面152,共计十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R表示透镜表面之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各个非球面之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9。
图7(a)绘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焦距,纵轴为视场。图7(b)绘示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图,图7(c)绘示本实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焦距,纵轴为像高。图7(d)绘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百分比,纵轴为像高。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于的成像点附近,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mm内,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落在±0.1mm内,而畸变像差维持于±0.8%内。
参考图10至图13,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2,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2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2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第四透镜240及一第五透镜250。
第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211、221、231、241、2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212、222、232、242、252之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二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以下每个实施例的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省略相同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12,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211至成像面270在光轴上之长度为4.537mm,像高为2.856mm。
从图11(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5mm以内。从图11(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5mm内。从图11(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图11(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7%的范围内。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及畸变像差皆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3,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3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3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第四透镜340及一第五透镜350。
第三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311、331、341、3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312、322、332、342、35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三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321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四透镜340的屈光率为正。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3212。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16。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311至成像面370在光轴上之长度为4.538mm,像高为2.856mm。
从图15(a)当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5mm以内。从图15(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从图15(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9mm内。图15(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7%的范围内。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纵向球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4,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4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4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第四透镜440及一第五透镜450。
第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411、421、431、441、4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412、422、432、442、45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四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20,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411至成像面4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6mm,像高为2.856mm。
从图19(a)可以看出纵向球差,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从图19(b)可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mm内,从图19(c)可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从图19(d)可看出光学成像镜头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5,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5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5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第四透镜540及一第五透镜550。
第五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511、531、541、5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512、522、532、542、5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五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52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四透镜540的屈光率为正。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5212。其次,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24,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511至成像面5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373mm,像高为2.856mm。
从图23(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从图23(b)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mm内。从图23(c)当中可以看出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mm内。从图23(d)当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5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7%的范围内。
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6,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6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6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镜610、一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一第四透镜640及一第五透镜650。
第六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611、631、641、6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612、622、632、642、6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62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620的物侧面6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6212。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28,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611至成像面6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7mm,像高为2.856mm。
从图27(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图27(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mm内。图27(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图27(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6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
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7,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7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7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一第四透镜740及一第五透镜750。
第七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711、731、741、7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712、722、732、742、7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72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720的物侧面7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7212。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32,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711至成像面7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8mm,像高为2.856mm。
从图31(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从图31(b)当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6mm内。从图31(c)当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图31(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7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
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8,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8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8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镜810、一第二透镜820、一第三透镜830、一第四透镜840及第五透镜850。
第八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811、831、841、8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812、822、832、842、8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八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82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820的物侧面8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8212。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36,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811至成像面8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5mm,像高为2.856mm。
从图35(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从图35(b)当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mm内。从图35(c)当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9mm内。图35(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8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2%的范围内。
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纵向球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略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38至图41,其中图3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9,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9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9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900、一第一透镜910、一第二透镜920、一第三透镜930、一第四透镜940及第五透镜950。
第九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911、931、94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912、922、932、942、9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九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921、95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四透镜940的屈光率为正。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差异在于,第二透镜920的物侧面921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凸面部9212,且第五透镜950的物侧面951在光轴附近区域形成一凹面部9511及在圆周附近区域形成一凹面部9512,并在光轴附近区域和圆周附近区域之间形成一凸面部9513。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40,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911至成像面9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6mm,像高为2.856mm。
从图39(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mm以内。从图39(b)当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从图39(c)当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图39(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9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8%的范围内。
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纵向球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及畸变像差皆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42至图45,其中图4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0,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0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0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4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镜1010、一第二透镜1020、一第三透镜1030、一第四透镜1040及第五透镜1050。
第十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011、1021、1031、1041、10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012、1022、1032、1042、10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十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四透镜1040的屈光率为正。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44,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011至成像面10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5mm,像高为2.856mm。
从图43(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5mm以内。从图43(b)当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8mm内。从图43(c)当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6mm内。图43(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0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的范围内。
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略优。
另请一并参考图46至图49,其中图4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1,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1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1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4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100、一第一透镜1110、一第二透镜1120、一第三透镜1130、一第四透镜1140及第五透镜1150。
第十一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1、1121、1131、1141、11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112、1122、1132、1142、11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十一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48,关于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1至成像面1170在光轴上之厚度为4.537mm,像高为2.856mm。
从图47(a)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mm以内。从图47(b)当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9mm内。从图47(c)当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4mm内。图47(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1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6%的范围内。
第十一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与畸变像差较小,所以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图50统列出以上十一个实施例的CT1、G12、CT2、G23、CT3、G34、CT4、G45、CT5、AG5IR、CTIR、AGIRImage、BFL、ALT、Gaa、TTL、ALT/G45、CT2/CT4、CT3/CT5、CT1/CT4、ALT/CT4、CT3/CT1、Gaa/G45、CT1/G23、CT3/CT4、CT1/G45、ALT/CT2、ALT/G23、CT3/CT2及ALT/Gaa之值,请参考图50之值,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关系式(1)~(15)。
请参阅图51,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20包含一机壳21及一安装在机壳21内的影像模块22。在此仅是以手机为例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20,但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型式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可携式电子装置20还可包括但不限于相机、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等。
如图中所示,影像模块22内具有一焦距为固定不变之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在此示例性地选用前述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一用于供光学成像镜头1设置的镜筒23、一用于供镜筒23设置的模块后座单元(module housingunit)24、一供该模块后座单元24设置之基板172及一设置于该基板172且位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的影像传感器171。成像面170是形成于影像传感器171。
须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虽显示滤光件16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省略滤光件160之结构,并不以滤光件160之必要为限,且机壳21、镜筒23、及/或模块后座单元24可为单一组件或多个组件组装而成,无须限定于此;其次,乃是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171是采用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Chip on Board,COB)的封装方式直接连接在基板172上,和传统芯片尺寸封装(Chip Scale Package,CSP)之封装方式的差别在于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不需使用保护玻璃(cover glass),因此在光学成像镜头1中并不需要在影像传感器171之前设置保护玻璃,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整体具有屈光率的五片式透镜110、120、130、140、150示例性地是以相对两透镜之间分别存在一空气间隙的方式设置于镜筒23内。
模块后座单元24包括一用以供镜筒23设置的镜头后座2401及一影像传感器后座2406。镜筒23是和镜头后座2401沿一轴线I-I'同轴设置,且镜筒23设置于镜头后座2401内侧,影像传感器后座2406位于该镜头后座2401和该影像传感器171之间,且该影像传感器后座2406和该镜头后座2401相贴合,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不一定存在影像传感器后座2406。
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之长度仅4.535mm,因此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20之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藉此,使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另请参阅图52,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主要差别在于:镜头后座2401具有一第一座体单元2402、一第二座体单元2403、一线圈2404及一磁性组件2405。第一座体单元2402与镜筒23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I-I'设置、第二座体单元2403沿轴线I-I'并环绕着第一座体单元2402外侧设置。线圈2404设置在第一座体单元2402外侧与第二座体单元2403内侧之间。磁性组件2405设置在线圈2404外侧与第二座体单元2403内侧之间。
第一座体单元2402可带着镜筒23及设置在镜筒23内的光学成像镜头1沿轴线I-I'移动。可携式电子装置20'的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组件结构则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之长度仅4.535mm,因此可将可携式电子装置20'之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藉此,使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像散像差、畸变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透镜的设计与相互搭配,能产生优异的成像质量。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每一透镜都具有屈光率,且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只具备上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ALT/G45≧5.6;
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五片透镜厚度总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2/CT4≧0.42,C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G23≧0.5,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CT5≧0.75,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1/CT4≧1.2,C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ALT/CT4≧3.8,C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CT1≧0.65,C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Gaa/G45≧3.7,Gaa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CT1≧0.53,C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1/G23≧0.8,C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CT4≧0.6,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1/G45≧1.65,C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ALT/CT2≧9.5,C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ALT/G23≧3.2,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CT2≧1.4,C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ALT/Gaa≧1.75,Gaa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CT3/G23≧0.8,C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
18.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壳;及一影像模块,安装于该机壳内,包括:如权利要求第1项至第1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以供给设置该光学成像镜头;一模块后座单元,以供给设置该镜筒;一用于供该模块后座单元设置的基板;及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基板且位于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CN201510077050.4A 2015-02-13 2015-02-13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048982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7050.4A CN104898254B (zh) 2015-02-13 2015-02-13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104108188A TWI553339B (zh) 2015-02-13 2015-03-13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US14/719,310 US9912849B2 (en) 2015-02-13 2015-05-21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7050.4A CN104898254B (zh) 2015-02-13 2015-02-13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8254A CN104898254A (zh) 2015-09-09
CN104898254B true CN104898254B (zh) 2017-11-10

Family

ID=54031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77050.4A Active CN104898254B (zh) 2015-02-13 2015-02-13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12849B2 (zh)
CN (1) CN104898254B (zh)
TW (1) TWI5533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7398B (zh) 2016-01-20 2018-04-2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207281373U (zh) * 2017-05-22 2018-04-27 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组、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9080556A1 (zh) 2017-10-24 2019-05-0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11679413B (zh) * 2020-08-12 2020-10-30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CN101876743A (zh) * 2009-04-30 2010-11-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透镜组
CN202149966U (zh) * 2011-04-08 2012-02-2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拾取镜组
CN104105991A (zh) * 2011-10-24 2014-10-15 数位光学Mems有限公司 具有五个附前向聚焦的透镜的光学物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2773B (zh) * 2009-04-2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透鏡組
TWI414840B (zh) * 2009-08-11 2013-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透鏡系統
CN102023370B (zh) 2009-09-15 2012-05-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系统
TWI416163B (zh) 2011-07-19 201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TWI454732B (zh) * 2012-10-31 2014-10-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JP2015165286A (ja) * 2014-02-07 2015-09-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491914B (zh) * 2014-04-29 2015-07-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CN101876743A (zh) * 2009-04-30 2010-11-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透镜组
CN202149966U (zh) * 2011-04-08 2012-02-2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拾取镜组
CN104105991A (zh) * 2011-10-24 2014-10-15 数位光学Mems有限公司 具有五个附前向聚焦的透镜的光学物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211A (zh) 2015-10-01
CN104898254A (zh) 2015-09-09
TWI553339B (zh) 2016-10-11
US20160241755A1 (en) 2016-08-18
US9912849B2 (en) 201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07398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068214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589181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629447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5445904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880809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974563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5807391B (zh) 光学镜片组
CN105589182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5527693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820275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58918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820276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6772931A (zh) 光学镜片组
CN10810755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22688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09416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46881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087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5093493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80739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898254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319685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445901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