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6000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76000A CN104576000A CN201410528524.8A CN201410528524A CN104576000A CN 104576000 A CN104576000 A CN 104576000A CN 201410528524 A CN201410528524 A CN 201410528524A CN 104576000 A CN104576000 A CN 1045760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ondary winding
- groove portion
- pressure side
- flange part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8605 Ni—Z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9 fusion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9 perm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6—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discharge lamp ballas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08—High-leakage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 H01F38/10—Ballasts, e.g. for discharge 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小型化且可靠性和制造效率良好的线圈装置。线圈装置是沿着卷轴方向从低压变化到高压的线圈装置,具备:棒状的芯(12);骨架(20),其具有容纳芯的中空筒部(21)、以及从该中空筒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缘部;次级绕组(40),其被夹持在凸缘部之间,分成形成在所述中空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多个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而进行卷绕;初级绕组(30),其在次级绕组用槽部之间被凸缘部夹持,分成形成在中空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多个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而进行卷绕;低压侧端子(50),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初级高压侧端子(60),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初级绕组的初级高压侧端部(30a);以及次级高压侧端子(70),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次级绕组的次级高压侧端部(40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用前大灯、液晶投影机或者高射投影机等所使用的用于放电灯点灯的高电压产生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汽车用前大灯等所使用的高电压产生线圈装置,已知的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装置。这样的线圈装置在将卷绕有次级绕组的骨架设置在印刷基板上后,从骨架之上将成型为U字形的多个初级线圈片设置在印刷基板,由此形成初级绕组。
然而,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由于通过用印刷配线来连接多个初级线圈片来形成初级绕组,因此利用熔接或者焊接等的接合部位多,出于接合部的可靠性或者制造效率的观点,具有技术问题。另外,由于这样的线圈装置需要印刷基板,因此在小型化的观点上也具有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7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是沿着轴向从低压变化到高压的高电压产生线圈装置并且适于小型化且可靠性和制造效率良好的线圈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棒状的芯;骨架,其具有容纳所述芯的中空筒部、以及从该中空筒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缘部;次级绕组,其被夹持于所述凸缘部之间,分成形成在所述中空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多个次级绕组用槽部而进行卷绕;初级绕组,其在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之间被所述凸缘部夹持,分成形成在所述中空筒部的所述外周表面的多个初级绕组用槽部而进行卷绕;低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初级高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初级绕组的初级高压侧端部;以及次级高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次级绕组的次级高压侧端部。
本发明的第1个观点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由于在形成在骨架的外周表面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卷绕有初级绕组用槽部和次级绕组用槽部,在凸缘部设置有低压侧端子、初级高压侧端子、以及次级高压侧端子,因此,用不需要骨架的一个印刷基板构成线圈装置。因此,这样的线圈装置适于小型化,另外,接合部少因而可靠性良好,制造也容易。
可选地,在所述芯的至少一端存在有不卷绕所述次级绕组的区域。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使芯端的磁通的流变得良好而提高线圈装置的电感(L值),可以减少次级绕组的总圈数。通过减少圈数,可以减小直流电阻,可以减小绕线的线径。
可选地,与卷绕于位于所述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的次级绕组的卷绕层数相比较,卷绕于位于所述芯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的次级绕组的卷绕层数少。通过这样构成,在总圈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线圈装置的电感(L值)。另外,通过提高电感,如果是相同的电感,则可以减少次级绕组的总圈数。通过减少圈数,可以减小直流电阻,可以减小绕线的线径。
另外,可选地,例如在多个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包含有次级低压侧槽部、以及比该次级低压侧槽部更向高压侧并且所述中空筒部的径向厚度比所述次级低压侧槽部厚的次级高压侧槽部。
通过使中空筒部的厚度在高压侧和低压侧变化,能够既谋求小型化又很好地确保线圈装置的耐电压性。
另外,可选地,例如卷绕于所述次级低压侧槽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的层数比卷绕于所述次级高压侧槽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的层数多。
通过减少中空筒部厚度厚的次级高压侧槽部的层数,能够抑制凸缘部的最大外径,谋求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可选地,例如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由从所述初级高压侧端部到所述次级高压侧端部连续的绕线构成。
通过由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连接的绕线构成,能够减少线圈装置所包含的电接合部位,减小直流电阻。另外,由于能够由连续的卷起工序来形成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因此这样的线圈装置其制造效率良好。
另外,可选地,所述低压侧端子具有利用熔合固定在所述绕线当中的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的边界部分的绕线固定部。
具有利用熔合固定在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的边界部分的绕线固定部的低压侧端子可以容易且切实地进行安装。
另外,可选地,例如所述次级高压侧端子设置在多个所述凸缘部当中的从所述中空筒部的一个端部向所述外径方向突出的第1凸缘部。
通过将次级高压侧端子设置在配置在一个端部的第1凸缘部,可以相对于多个次级绕组用槽部容易地形成次级绕组。
另外,多个所述凸缘部可以包含将夹着任意一个所述初级绕组用槽部的一对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凸缘部,所述低压侧端子可以设置在所述连接凸缘部。
通过将低压侧端子设置在连接凸缘部,可以抑制用于设置低压侧端子的空间,使线圈装置小型化。
另外,可选地,例如多个所述凸缘部当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形成并且使所述次级绕组通过的切入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表面上并且使所述初级绕组通过的初级绕组通路。
通过凸缘部具有切入部、以及形成在凸缘部的外周表面上的初级绕组通路,可以既确保次级绕组与初级绕组的绝缘距离又使线圈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上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侧面图。
图4A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4B是表示图4A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电路图。
图7A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7B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图7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图7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上面图。
图9是图7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侧面图。
图10是沿着图7B的X-X线的截面立体图。
图11是图7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110…线圈装置
12,112…磁芯
14,114…盖帽
20,120…骨架
21,121…中空筒部
30,130…初级绕组
40,140…次级绕组
23a~23k,123a~123j…凸缘部
26a,26b,126a,126b…切入部
27a,27b,127a,127b…初级绕组通路
23α,23β,123α,123β…连接凸缘部
24a~24g,124a~124g…次级绕组用槽部
25a~25c,125a~125c…初级绕组用槽部
30a,130a…初级高压侧端部
40a,140a…次级高压侧端部
BD…边界部分
50,150…低压侧端子
50a,150a…绕线固定部
60,160…初级高压侧端子
70,170…次级高压侧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线圈装置10的立体图,图6是线圈装置10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线圈装置10的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沿着卷轴方向即Z轴方向形成。该线圈装置10是沿着卷轴方向从低电压变化到高电压的线圈装置。
如图6所示,线圈装置10具有电连接于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两者的低压侧端部的低压侧端子50、连接于初级绕组30的高压侧端部的初级高压侧端子60、以及连接于次级绕组40的高压侧端部的次级高压侧端子70,由成为3相(3个端子)的电路表示。在这样的线圈装置10中,从连接于低压侧端子50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往连接到次级高压侧端子70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沿着卷轴(Z轴),次级绕组40的电压从低压变化到高压,能够得到比次级高压侧端子70更高电压的输出。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令卷轴方向为Z轴方向,令垂直于Z轴方向且相互垂直的方向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
如图1所示。线圈装置10具有骨架20、初级绕组30、次级绕组40、低压侧端子50、初级高压侧端子60、以及次级高压侧端子70。另外,如截面图即图4A和分解立体图即图5所示,线圈装置10具有容纳于骨架20的中空筒部21内的棒状的芯12,在中空筒部21的开口部设置有具有用于以使芯12不从中空筒部21之中脱落的盖帽14。再有,在图5中,未图示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
芯12具有椭圆形状或者长圆形状的截面,以芯12的长边方向成为卷轴方向(Z轴方向)的形式配置。另外,芯12的截面形状中的长轴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轴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
芯12由例如铁氧体材料、坡莫合金等软磁性材料、金属压粉成型的金属磁性材料等磁性材料所构成。线圈装置10例如在作为主要以车载用为目的的高压线圈装置来使用的情况下,作为使用环境要求-40~+130℃(作为保存温度为-40~+150℃),为了维持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的电气特性,优选居里温度为200℃以上的磁性体。
另外,在线圈装置10中,次级绕组40不是直接卷绕于芯12,次级绕组40卷绕于将芯12与次级绕组40适当绝缘的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因此,在线圈装置10中,作为芯12,不仅可以使用Ni-Zn系铁氧体那样的绝缘性材料,而且还可以适当使用高导磁率、高磁通密度且是导电性材料的Mn-Zn系铁氧体等。
骨架20具有容纳芯12的中空筒部21、从中空筒部21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缘部。骨架20是由绝缘性优异的材料构成,例如由PBT、PET、LCP、PPS等合成树脂构成,但是也大多要求耐加水分解性的树脂。或者,也可以用陶瓷来构成骨架20。再有,为了适当地确保芯12与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绝缘性,优选在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不形成贯通孔。
如图2和图4A所示,在骨架20所具有的多个凸缘部,包含有从中空筒部21的一个端部(Z轴负方向侧端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第1凸缘部23a、从中空筒部21的另一个端部(Z轴正方向侧端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第11凸缘部23k、以及配置在第1凸缘部23a与第11凸缘部23k之间的第2凸缘部23b~第10凸缘部23j。多个凸缘部从骨架20的Z轴负方向端部向Z轴正方向端部按第1凸缘部23a、第2凸缘部23b、第3凸缘部23c……第11凸缘部23k的顺序配置。
在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次级绕组用槽部。如图2所示,在多个次级绕组用槽部,包含有被第1凸缘部23a与第2凸缘部23b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被第2凸缘部23b与第3凸缘部23c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b、被第3凸缘部23c与第4凸缘部23d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c、被第5凸缘部23e与第6凸缘部23f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d、被第7凸缘部23g与第8凸缘部23h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e、被第9凸缘部23i与第10凸缘部23j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f、以及被第10凸缘部23j与第11凸缘部23k所夹持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g。再有,第1凸缘部23a~第11凸缘部23k在卷绕方向上夹着各个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
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包含有位于低压侧(Z轴正方向侧)的作为次级低压侧槽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f,24g、以及位于高压侧的作为次级高压侧槽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如图4A所示,作为次级高压侧槽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其构成该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的槽底部的中空筒部21的第1部分21a和第2部分21b的径向厚度D1大于构成次级低压侧槽部即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的槽底部的中空筒部21的第6部分21f和第7部分21g的径向厚度D2。由此,能够适当地确保卷绕在高电压侧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的次级绕组40与芯12的绝缘性。另外,可以通过在低压侧减小中空筒部21的径向厚度来增大次级绕组用槽部24f,24g的容积,使线圈装置10小型化。
再有,构成配置在次级绕组槽部24a,24b与次级绕组用槽部24f,24g之间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c~24e的槽底部的第3部分21c、第4部分21d和第5部分21e的径向厚度根据同样的理由优选做成小于第1部分21a和第2部分21b的径向厚度D1,并且优选做成大于第6部分21f和第7部分21g的径向厚度D2。
如图3和图4A所示,在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除了上述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之外还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初级绕组用槽部。在多个初级绕组用槽部,包含有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c,24d之间被第4凸缘部23d与第5凸缘部23e所夹持的初级绕组用槽部25a、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d,24e之间被第6凸缘部23f与第7凸缘部23g所夹持的初级绕组用槽部25b、以及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e,24f之间被第8凸缘部23h与第9凸缘部23i所夹持的初级绕组用槽部25c。再有,次级绕组24c~24f和第4凸缘部23d~第9凸缘部23i分别在卷轴方向上夹着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
如图4A所示,次级绕组40分成7个次级绕组用槽部24c~24f而卷绕于骨架20中的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配置在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的次级绕组40的圈数、列数(卷轴方向的重叠数)、层数(外径方向的重叠数)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出于确保构成次级绕组40的绕线的耐电压可靠性的观点,优选令配置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c~24f的次级绕组40的列数为规定值以下(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列以下)。
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当中的卷绕在次级低压侧槽部即次级绕组用槽部24f,24g的次级绕组40的层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层)优选比卷绕在次级高压侧槽部即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b的次级绕组40的层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多。如上述般,在低压侧中空筒部的径向厚度小,因而通过在构成次级绕组40的绕线不从第9凸缘部23i~第11凸缘部23k向外径方向突出的范围增加次级绕组40的层数,能够使线圈装置10小型化。
如图2所示,第2凸缘部23b~第10凸缘部23j具有从凸缘部23b~23j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形成的切入部26b。次级绕组40通过切入部26b,由此从1个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f抽回到邻接于低压侧的其他次级绕组用槽部24b~24g。再有,在第2凸缘部23b~第10凸缘部23j当中第4凸缘部23d与第5凸缘部23e、第6凸缘部23f与第7凸缘部23g、第8凸缘部23h与第9凸缘部23i构成夹着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的一对凸缘部,在这些凸缘部23d~23i之间,设置有将一对凸缘部相互连接的连接凸缘部23α,23β。
这里,在次级绕组用槽部24c~24e与邻接于其低压侧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d~24f之间,夹着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因此,这些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内的初级绕组30与通过跟这些槽部25a~25c交叉的切入部26b的次级绕组40的距离变近。然而,通过在连结相邻接的凸缘部之间的连接凸缘部23α形成有切入部26b,从而初级绕组30与次级绕组40可以立体交叉,初级绕组30与次级绕组40的绝缘性得以适当确保。
再有,由凸缘部23b,23c,23j以及形成在连接凸缘部23α的切入部26b所形成的次级绕组40的通路优选相对于卷轴方向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在骨架20形成次级绕组40。再有,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切入部26b全部在同一个方向上相对于卷轴方向倾斜地形成。
如图3和图4A所示,在骨架20的中空筒部21的外周表面,初级绕组30分成3个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b,25c而进行卷绕。各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中的初级绕组30的圈数为1,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2所示,在第3凸缘部23c~第9凸缘部23i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使初级绕组30通过的初级绕组通路27a,27b。邻接于初级绕组通路27a,27b而形成有从第3凸缘部23c~第9凸缘部23i的外周表面上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28a,28b,突起部28a,28b防止初级绕组30从初级绕组通路27a,27b脱离。
如在制造方法中所详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中的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由从连接于初级高压侧端子60的初级高压侧端部30a连接到连接于次级高压侧端子70的次级高压侧端部40a连续的一根绕线所构成。作为构成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绕线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三层绝缘电线那样的漆包线。
如图1~图3所示,低压侧端子50设置在将夹着配置在最低压侧的初级绕组用槽部25c的一对凸缘部23h,23i的一部分在外周部相互连接的凸缘部23β。如图5所示,低压侧端子50具有固定在初级绕组30与次级绕组40的边界部分BD的绕线固定部50a、插入到形成在连接凸缘部23β的狭缝中的插入部5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50c。
由绕线固定部50a、插入部50b、以及抽出部50c构成的端子50例如由金属板等导电性板材一体成形。关于端子60以及70也是同样的。再有,设置有低压侧端子50的连接凸缘部23β与形成有切入部26b的连接凸缘部23α可以在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也可以在周方向上断续地形成。
将绕线固定部50a固定于边界部分BD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由熔合(热铆接)将绕线固定部50a固定于绕线。根据熔合,不切断绕线而且不用预先除去绕线的绝缘漆包,能够同时进行绝缘覆盖膜的除去和连接固定作业,因而能够简化端子的固定工序。
初级高压侧端子60设置在骨架20的第3凸缘部23c。初级高压侧端子60具有固定于初级绕组30的初级高压侧端部30a的初级侧绕线固定部60a、插入到形成在第3凸缘部23c的狭缝中的插入部6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60c。初级侧绕线固定部60a与初级高压侧端部30a的接合与绕线固定部50a同样地可以由熔合等来进行,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所示,低压侧端子50和初级高压侧端子60设置在形成有利用切入部26b的次级绕组40的通路和初级绕组通路27a的骨架上部(Y轴正方向侧的部分),由此能够实现利用自动绕组机等简单且不浪费的绕线的引绕。
如图3和图5所示,次级高压侧端子70设置在位于中空筒部21的Z轴负方向侧端部的第1凸缘部23a。次级高压侧端子70具有固定于次级绕组40的次级高压侧端部40a的次级侧绕线固定部70a、插入到形成在第1凸缘部23a的狭缝中的插入部7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70c。再有,在第1凸缘部23a,形成有从第1凸缘部23a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的切入部26a,次级绕组40从次级侧绕线固定部70a通过切入部26a而引绕到次级绕组用槽部24a。
以下,使用图1~图5来说明线圈装置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的制造方法如图5所示具有分别将端子50,60,70安装于骨架20的凸缘部23a,23c,23β的工序。另外,该制造方法如图1~图4A所示具有将绕线卷绕于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和初级绕组用槽部25a~25c来形成次级绕组40和初级绕组30的工序。此外,该制造方法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将端子70,60的固定部70a,60a分别固定于绕线的两端部即次级高压侧端部40a和初级高压侧端部30a,并且将端子50的固定部50a固定在初级绕组30与次级绕组40的边界部分BD的工序。再有,该制造方法如图5所示具有将芯12容纳于骨架20的中空筒部21的内部的工序。
在将端子50,60,70安装于骨架20的工序中,如图5所示将各端子50,60,70的插入部50b,60b,70b插入到形成在凸缘部23β,23c,23a的狭缝中。再有,在图5所示的端子50,60,70,图示了固定部50a,60a,70a和抽出部50c,60c,70c弯曲的状态,但是在安装于骨架20的阶段中以不成为绕组操作的障碍的方式这些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抽出部70c)也可以不弯曲。
在形成绕组30,40的工序中,从次级绕组40的高压侧所配置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开始卷绕绕线,从高压侧向低压侧将绕线卷绕于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24g来形成次级绕组40(参照图4A)。在卷绕到低压侧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g结束后,如图2所示使第10凸缘部23j和第9凸缘部23i的外周表面通过而将绕线引绕到初级绕组用槽部25c。然后,从低压侧向高压侧将绕线卷绕于各初级绕组用槽部25c,25b,25a来形成初级绕组30。
在将端子50,60,70的固定部50a,60a,70a固定于绕线的工序中,通过以夹入相当于绕线中的边界部分BD、初级高压侧端部30a和次级高压侧端部40a的部分的方式一边加热固定部50a,60a,70a一边弯曲来进行固定。在这样的熔合工序中,相当于边界部分BD、初级高压侧端部30a和次级高压侧端部40a的部分中的绕线的绝缘漆包通过加热和加压除去。因此,端子50与边界部分BD的导通、端子60与初级高压侧端部30a的导通、以及端子70与次级高压侧端部40a的导通得以确保。另外,在端子的固定结束后,在初级高压侧端部30a和次级高压侧端部40a的两个外侧切断绕线。再有,在绕线切断后,根据需要,弯曲次级高压侧端子70的抽出部70c。
在容纳芯12的工序中,在将图5所示的芯12插入到骨架20的中空筒部21内部之后,通过将盖帽14设置在开口部,从而得到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10。再有,各个工序的顺序可以作适当调换,例如容纳芯12的工序可以比形成绕组30,40的工序更前地进行。
线圈装置10在被设置在外壳内部等的设置部而配线有各端子50,60,70之后,通过浇铸而埋入到树脂内,或者不埋入到树脂内而在绕组30,40在大气中露出的状态下使用。
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0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适于小型化,制造也容易。另外,如图4A所示,通过使中空筒部21的厚度在高压侧和低压侧变化,能够既谋求小型化又适当地确保线圈装置10的耐电压性。
另外,线圈装置10的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由连续的一根绕线构成,因而可以减小直流电阻,制造容易。另外,如图1所示,通过在骨架上部侧的凸缘部23c~23i形成有利用切入部26b的次级绕组40的通路和初级绕组通路27a,27b,从而能够既确保次级绕组40与初级绕组30的绝缘距离,又进一步使线圈装置10小型化。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由连续的一根绕线构成,但是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可以相互分离,也可以经由低压侧端子50而电连接。另外,各端子50,60,70与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熔合,也可以采用熔接等其他方法。
第2实施方式
图4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线圈装置10a的截面图,除了以下所示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构件赋予共同的构件符号,省略共同的构件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在位于芯12的Z轴方向两端的次级绕组用槽部24a和24g,不施加次级绕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芯12的Z轴方向两端的磁通的流变得良好,谋求电感的提高。
第3实施方式
图7A和图7B是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线圈装置110的立体图,除了以下所示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构件,数字的后两位赋予共同的构件符号,省略共同的构件的说明。
如图7A和图7B所示,线圈装置110具有骨架120、初级绕组130、次级绕组140、低压侧端子150、初级高压侧端子160、以及次级高压侧端子170。另外,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线圈装置110具有容纳于骨架120的中空筒部121内的棒状的芯112。
在设置在中空筒部121的一个端部的开口部,设置有用于以使芯112不会从中空筒部121之中脱落的盖帽114。再有,在中空筒部121的另一个端部,端壁与中空筒部121一体成形,以使芯112不会脱落。另外,在图11中未图示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
如图11所示,盖帽114具有板状的盖帽主体114a,在其X轴方向两端分别一体形成有安装片114c。在安装片114c与主体114a的角部形成有安装孔114d。各安装孔114d可以卡合于设置在骨架120的Z轴方向的一个端部的凸缘部123j的端面的安装凹部123ja的卡合凸部123jb。因此,也可以不需要用于将盖帽114安装于骨架120端部的粘结剂。
芯112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芯12同样的结构。另外,线圈装置110与线圈装置10同样地不是在将次级绕组140直接卷绕于芯112,而是将次级绕组140卷绕于将芯112与次级绕组140适当绝缘的中空筒部121的外周表面。
骨架120具有容纳芯112的中空筒部121、从中空筒部121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缘部。骨架120与骨架20同样地由绝缘性优异的材料构成。如图8和9所示,在中空筒部121,从一个端部(Z轴负方向侧端部)依次形成有多个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23a~123j。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中空筒部121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多个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23a~123j,因而在这些凸缘部123a~123j之间形成有用于卷绕或者让绕线通过的槽部。在形成在凸缘部123a与凸缘部123b之间的槽部124a既不卷绕初级绕组也不卷绕次级绕组,次级绕组的绕线端部140a仅仅通过形成在凸缘部123a和123b进行形成的切入部126a,126b进行截断。另外,在形成在凸缘部123b与凸缘部123c1之间的槽部124b,卷绕多匝成为高压侧次级绕组140的绕线。
此外,在形成在凸缘部123c1与凸缘部123c2之间的槽部125,均不卷绕成为次级绕组140的绕线或者成为初级绕组130的绕线的任意一个。在形成在凸缘部123c2与凸缘部123d之间的槽部124c,卷绕多匝成为次级绕组140的绕线。在形成在凸缘部123d与凸缘部123e之间的槽部125a,卷绕仅约1匝成为次级绕组130的绕线。
此外,在形成在凸缘部123e与凸缘部123f之间的槽部124d,卷绕多匝成为次级绕组140的绕线。在形成在凸缘部123f与凸缘部123g之间的槽部125b,卷绕仅约1匝成为初级绕组130的绕线。在形成在凸缘部123g与凸缘部123h之间的槽部124e,卷绕多匝成为次级绕组140的绕线。在形成于凸缘部123h与凸缘部123i之间的槽部125c,卷绕仅约1匝成为初级绕组130的绕线。在形成在凸缘部123i与凸缘部123j之间的槽部124f,卷绕多匝成为次级绕组140的绕线。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Z轴方向形成有5个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124f,在它们之间形成有3个初级绕组用槽部125a~125c。在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124f,包含有位于低压侧(Z轴负方向侧)的作为次级低压侧槽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f、以及位于高压侧的作为次级高压侧槽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筒部121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为恒定。中空筒部121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图4A所示的中空筒部21的厚度D2~D1的范围为恒定。
如上述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空筒部121的外周表面,除了上述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a~124f之外,还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初级绕组用槽部125a~125c。在骨架120中的中空筒部121的外周表面,次级绕组140被分成5个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124f来进行卷绕。配置在各次级绕组槽部124b~124f的次级绕组140的圈数、列数(卷轴方向的重叠数)、层数(外径方向的重叠数)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按以下的方式构成。
即,如图10所示,在配置在Z轴方向的两端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和124f的次级绕组140的层数和匝数优选与配置在Z轴方向的中央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c~124e的各个的次级绕组140的层数和匝数相比较要少。通过这样构成,确认了能够提高作为线圈装置的电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在Z轴方向中央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c~124e当中的配置在高压侧次级绕组用槽部124c和124d的各个的次级绕组140的列数优选与低压侧次级绕组用槽部124e的列数相比较较多。再有,配置在高压侧次级绕组用槽部124c和124d的各个的次级绕组140的层数优选可以相对而言与低压侧次级绕组用槽部124e的层数相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加在配置在Z轴方向的中央部的次级绕组用槽部124c~124e当中的配置在次级绕组用槽部124d和124e的各个的次级绕组140的匝数,能够提高初级绕组130与次级绕组140的耦合系数。原因在于次级绕组用槽部124d和124e被初级绕组用槽部125a~125c所夹持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芯112的Z轴方向两端,优选有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140两者均未被卷绕的无卷绕区域。这些无卷绕区域的Z轴方向的长度L1和L2与芯112的全长L0相比较优选为1~12%(单侧)。即,L1/L0优选为0.01~0.12或者L2/L0优选为0.01~0.12。再有,芯112的全长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芯12的全长同等程度。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使芯112两端的磁通的流变得良好,提高线圈装置110的电感(L值),可以减少次级绕组140中的总圈数。通过减少圈数,可以减小直流电阻,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较还可以减小绕线的线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进一步简化芯装置的构造,有助于提高线圈装置的可靠性,并且也提高制造效率。
如图8所示,分别在通过初级绕组130的一对凸缘部123d与123e之间、一对凸缘部123f与123g之间、一对凸缘部123h与123i之间,分别形成有连接凸缘部123α。在各连接凸缘部123α,形成有联络相邻接的次级绕组用槽部的切入部126b。通过各连接凸缘部123α设置在初级绕组130与次级绕组140之间,从而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绝缘性得以适当确保。
再有,切入部126b也可以形成在连接凸缘部123α以外的凸缘部,由这些切入部126b形成的次级绕组40的通路优选相对于卷轴方向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在骨架120容易地形成次级绕组140。再有,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切入部126b全部在同一个方向相对于卷轴方向倾斜地形成。
如图8所示,初级绕组130被分成3个初级绕组用槽部125a,125b,125c进行卷绕。各初级绕组用槽部125a~125c中的初级绕组30的圈数(匝数)约为1,但是并没有特别限定。在凸缘部123c2~123i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使初级绕组130通过的初级绕组通路127a,127b。
形成有邻接于初级绕组通路127a,127b而从凸缘部123c2~凸缘部123i的外周表面上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28a,128b,突起部128a,128b防止初级绕组130从初级绕组通路127a,127b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28a,128b以从凸缘部123c2~凸缘部123i的外周表面上向Y轴方向的上部突出的方式形成,以使通过初级绕组通路127a,127b的初级绕组130不与次级绕组140接触而与次级绕组140的Y轴方向的上部立体交叉。
再有,在位于Z轴方向的端部的凸缘部123j还形成有突起部128c,以使将卷绕于次级绕组用槽部124f的次级绕组140的绕端朝向低压侧端子150a引导。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10,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初级绕组130和次级绕组140由从连接于初级高压侧端子160的初级高压侧端部130a到连接于次级高压侧端子170的次级高压侧端部140a连续的一根绕线所构成。作为构成初级绕组130和次级绕组140的绕线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三层绝缘电线那样的漆包线。
低压侧端子150设置在将夹着配置在最低压侧的初级绕组用槽部125c的一对凸缘部123h,123i的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凸缘部123β。如图11所示,低压侧端子150具有固定在图8所示的初级绕组130与次级绕组140的边界部分BD的绕线固定部150a、插入到形成在连接凸缘部123β的狭缝中的插入部15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150c。由绕线固定部150a、插入部150b和抽出部150c构成的端子150例如由金属板等导电性板材一体成形。关于端子160和170也是同样的。
将绕线固定部150a固定于边界部分BD的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由激光熔接或熔合(热铆接)来将绕线固定部150a固定于绕线。根据激光熔接或熔合,不用切断绕线而且不用预先除去绕线的绝缘漆包,能够同时进行绝缘覆盖膜的除去和连接固定作业,因而可以简化端子的固定工序。
初级高压侧端子160设置在形成在骨架120中的凸缘部123c1与凸缘部123c2之间的连接凸缘部123β。初级高压侧端子160具有固定于初级绕组130的初级高压侧端部130a的初级侧绕线固定部160a、插入到形成在连接凸缘部123β的狭缝中的插入部16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160c。初级侧绕线固定部160a与初级高压侧端部130a的接合与绕线固定部150a同样地可以由激光熔接和熔合等来进行,并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8所示,低压侧端子150和初级高压侧端子160设置在形成有由切入部126b构成的次级绕组140的通路和初级绕组通路127a的骨架上部(Y轴正方向侧的部分),由此就能够实现利用自动绕组机等的简单且不浪费的绕线引绕。
如图11所示,次级高压侧端子170设置在中空筒部121的Z轴负方向侧端部的凸缘部123a。次级高压侧端子170具有固定于次级绕组140的次级高压侧端部140a的次级侧绕线固定部170a、插入到形成在凸缘部123a的狭缝中的插入部170b、以及用于连接到外部的抽出部170c。再有,如图7B所示,在凸缘部123a形成有从凸缘部123a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的切入部126a,在凸缘部123b形成有从凸缘部123b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的切入部126b。次级绕组140从次级侧绕线固定部170a通过这些切入部126a和126b而引绕到次级绕组用槽部124b。
线圈装置110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其他变形例、以及其他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而省略其说明。
Claims (10)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棒状的芯;
骨架,其具有容纳所述芯的中空筒部、以及从该中空筒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缘部;
次级绕组,其被夹持于所述凸缘部之间,分成形成在所述中空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多个次级绕组用槽部而进行卷绕;
初级绕组,其在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之间被所述凸缘部夹持,分成形成在所述中空筒部的所述外周表面的多个初级绕组用槽部而进行卷绕;
低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
初级高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初级绕组的初级高压侧端部;以及
次级高压侧端子,其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凸缘部,连接有所述次级绕组的次级高压侧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的长边方向的至少一端,存在有不卷绕所述次级绕组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包含有次级低压侧槽部、以及比该次级低压侧槽部更向高压侧并且所述中空筒部的径向厚度比所述次级低压侧槽部厚的次级高压侧槽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卷绕于所述次级低压侧槽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的层数比卷绕于所述次级高压侧槽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的层数多。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由从所述初级高压侧端部到所述次级高压侧端部连续的绕线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侧端子具有利用熔合固定在所述绕线当中的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的边界部分的绕线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次级高压侧端子设置在多个所述凸缘部当中的从所述中空筒部的一个端部向所述外径方向突出的第1凸缘部。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凸缘部包含将夹着任意一个所述初级绕组用槽部的一对所述凸缘部的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凸缘部,
所述低压侧端子设置在所述连接凸缘部。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凸缘部当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表面向内径方向形成并且使所述次级绕组通过的切入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外周表面上并且使所述初级绕组通过的初级绕组通路。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卷绕于位于所述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的次级绕组的卷绕层数相比较,卷绕于位于所述芯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所述次级绕组用槽部的次级绕组的卷绕层数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11637 | 2013-10-09 | ||
JP2013211637 | 2013-10-09 | ||
JP2014-132353 | 2014-06-27 | ||
JP2014132353A JP6344089B2 (ja) | 2013-10-09 | 2014-06-27 | コイ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6000A true CN104576000A (zh) | 2015-04-29 |
CN104576000B CN104576000B (zh) | 2017-07-18 |
Family
ID=52693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28524.8A Active CN104576000B (zh) | 2013-10-09 | 2014-10-09 | 线圈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44089B2 (zh) |
CN (1) | CN104576000B (zh) |
DE (1) | DE102014114610B4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9087A (zh) * | 2015-07-16 | 2015-10-14 | 沈阳理工大学 | 一种可在高电压下工作无磁饱和现象的电感器 |
CN108428539A (zh) * | 2017-02-15 | 2018-08-21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31101A1 (en) * | 2015-08-12 | 2017-02-15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Coil former for an electrical coil, electrical coil comprising such a coil former |
CN111952055A (zh) * | 2020-08-31 | 2020-11-17 | 纳米维景(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变压器单元 |
CN115877956A (zh) | 2021-09-30 | 2023-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键盘组件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33031B2 (ja) * | 1991-02-14 | 2000-04-17 | 株式会社キジマ | 小形トランスの巻線方法 |
JPH0582032U (ja) * | 1992-04-06 | 1993-11-05 | 東京コイ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トリガーコイル |
JPH11162760A (ja) * | 1997-12-01 | 1999-06-18 | Toshiba Tec Corp | 放電灯安定器 |
JPH11307373A (ja) * | 1998-04-23 | 1999-11-05 |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 高電圧発生コイル |
JP2000208339A (ja) * | 1999-01-18 | 2000-07-28 | Tokyo Parts Ind Co Ltd | 高圧トランスのコイルボビン |
KR100402387B1 (ko) * | 1999-04-15 | 2003-10-17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방전등 점등장치 |
JP2000331850A (ja) * | 1999-05-17 | 2000-11-30 | Sumida Corporation | 高圧発生コイル |
JP3422287B2 (ja) * | 1999-05-26 | 2003-06-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トランス |
EP1311143B1 (en) * | 2000-08-17 | 2006-04-2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for lighting discharge lamp |
JP4447621B2 (ja) * | 2000-08-18 | 2010-04-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ランプ用トランス |
JP2002313649A (ja) * | 2001-04-16 | 2002-10-25 | Ikeda Electric Co Ltd | コイルボビン |
JP2004228229A (ja) * | 2003-01-21 | 2004-08-12 | Kazuo Kono | 巻線型トランス |
JP2005322799A (ja) * | 2004-05-10 | 2005-11-17 | Sony Corp | トリガーコイル、閃光発生回路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4587930B2 (ja) * | 2005-10-13 | 2010-11-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ボビン、トリガコイル、トリガ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フラッシュユニット及びフラッシュ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4795427B2 (ja) * | 2006-03-13 | 2011-10-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放電灯点灯装置用高電圧発生トランス |
DE102007025421B4 (de) | 2007-05-31 | 2009-07-30 | Vogt Electronic Components Gmbh | Zündtransformator und Zündmodul |
CN101499365A (zh) * | 2008-02-03 | 2009-08-05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使用该变压器的灯管驱动装置及变压器的组装方法 |
US8193891B2 (en) * | 2008-02-20 | 2012-06-0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with space-saving primary windings |
DE102010040454A1 (de) * | 2010-09-09 | 2012-01-19 | Osram Ag | Transformator und Hochdruckentladungslampe mit Transformator |
-
2014
- 2014-06-27 JP JP2014132353A patent/JP63440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0-08 DE DE102014114610.7A patent/DE102014114610B4/de active Active
- 2014-10-09 CN CN201410528524.8A patent/CN104576000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9087A (zh) * | 2015-07-16 | 2015-10-14 | 沈阳理工大学 | 一种可在高电压下工作无磁饱和现象的电感器 |
CN104979087B (zh) * | 2015-07-16 | 2017-03-08 | 沈阳理工大学 | 一种可在高电压下工作无磁饱和现象的电感器 |
CN108428539A (zh) * | 2017-02-15 | 2018-08-21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装置 |
CN108428539B (zh) * | 2017-02-15 | 2020-10-13 | Tdk株式会社 | 线圈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97250A (ja) | 2015-05-21 |
CN104576000B (zh) | 2017-07-18 |
JP6344089B2 (ja) | 2018-06-20 |
DE102014114610A1 (de) | 2015-04-09 |
DE102014114610B4 (de) | 2019-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19056B2 (en) | Coil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4576000A (zh) | 线圈装置 | |
KR101240854B1 (ko) | 트랜스포머 | |
KR20120003008A (ko) | 표면 실장 자성 부품 조립체 | |
US9793044B2 (en) | Coi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6637834B2 (ja) | 電磁誘導器及び電磁誘導器の製造方法 | |
JP2014053453A (ja) | 電磁誘導器 | |
JP6413639B2 (ja) | 磁性素子 | |
CN105742008A (zh) | 表面贴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6736776B2 (ja) | アンテナ・セグメント及びマルチ・セグメント・アンテナ | |
CN204926996U (zh) | 绝缘变压器 | |
JP6499723B2 (ja) | 非接触給電装置、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JP5088638B2 (ja) | コイル部品、トランス、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US9287037B2 (en) | Transformer-bobbin and transformer | |
JP6569351B2 (ja) | 絶縁トランス実装基板および電源装置 | |
KR101090003B1 (ko) | 트랜스포머 | |
CN202758705U (zh) | 线圈组件及具有该线圈组件的电子装置 | |
JP2014197600A (ja) | 巻線部品 | |
JP6511936B2 (ja) | コイル装置 | |
CN105590739B (zh) | 变压器 | |
JP5219151B2 (ja) | トランス | |
CN207637573U (zh) | 电感元件 | |
CN112786288A (zh) | 变压器用串联次级线圈组件 | |
KR20160124622A (ko) | 코일 부품 | |
JP2006157034A (ja) | 電磁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