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44747A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44747A CN104444747A CN201410359929.3A CN201410359929A CN104444747A CN 104444747 A CN104444747 A CN 104444747A CN 201410359929 A CN201410359929 A CN 201410359929A CN 104444747 A CN104444747 A CN 104444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al
- engagement section
- passenger conveyor
- perimeter strip
- reinforcement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8—Carrying surfaces
- B66B23/12—Step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在形成于边界条的卡合部上形成朝向主体部的下端面倾斜的倾斜部,利用该倾斜部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顺利地插入边界条的卡合部并使其移动,将卡合部卡合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即便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的倾斜部,也能够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而使得卡合部能够在间隙内顺利地移动。由此,能够方便地更换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更换作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尤其是涉及一种为了使乘客能够清楚地知道梯级上的站立位置或者阶梯差等而在梯级的上表面安装有着色的边界条(demarcation)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在铁路车站和百货店等建筑物内设置有连接各个楼层的自动扶梯装置等乘客传送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以自动扶梯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自动扶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电动人行道等的电动通道等。
那么,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之一的自动扶梯装置,由梯级和扶手等构成,该梯级在设于建筑物的作为强度构件的框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的出入口地板之间呈环状地连结而进行循环移动,该扶手在沿着该梯级的移动方向而竖立设置于主体框架的栏杆上设置且与梯级同步地被驱动。
在上述自动扶梯装置中使用的梯级被构造成具有水平的踏板和从该踏板的后端部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踢板,踏板和踢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上。此外,在形成为长方形的踏板的上表面的各条边上固定有被着色成容易识别的颜色的边界条。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51602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了上述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160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中使用的边界条通常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构成,因长期反复承受乘客以及货物的负载和冲击而产生破损和磨耗,因此需要更换边界条。尤其是与面对前一个梯级的踢板的前端侧边界条、左端侧边界条和右端侧边界条相比,位于踏板后端侧的后端侧边界条更容易出现破损和磨耗,所以更需要更换。
而且,该更换作业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将踏板(包括设置在踏板背面的踏板增强板)从支架上拆下来,接着松开将后端侧边界条、前端侧边界条固定在踏板增强板上的固定螺钉,并且将后端侧边界条或者前端侧边界条从踏板(严格说是踏板增强板)上取下。此后,在将新的后端侧边界条或者前端侧边界安装在踏板(严格说是踏板增强板)上后,再用固定螺钉进行固定。
可是,如图9所示,现有的新品的后端侧边界条16A由在上表面侧与踏板14的突条部连结的突条部16A-1、与该突条部16A-1相连且具有供固定螺钉20穿过的孔的主体部16A-2以及如图10所示插入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并且移动而卡合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卡合部16A-3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端部不仅指前端,还包括前端附近的部位,具有“在端部附近的部分”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主体部16A-2与卡合部16A-3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强度的肋部16A-4。
并且,在该新品的后端侧边界条16A中,如图10所示,将卡合部16A-3插入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以对踏板14的突条部和后端侧边界条16A的突条部16A-1进行对位作业,此后通过固定螺钉20进行固定。
可是,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有时因制造方面的误差、处理不当等而产生了弯曲、翘曲,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变窄。此时,在进行上述更换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卡合部16A-3的下端面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发生干涉而碰撞、或者无法顺利地插入到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内并移动,导致无法顺利进行更换作业。
同样,在新品的前端侧边界条16D中,如图11所示,由在上表面侧与踏板14的突条部连结的突条部16D-1、具有供固定螺钉20穿过的孔的主体部16D-2、插入踏板14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之间并且移动而进行卡合的卡合部16D-3以及将主体部16D-2和卡合部16D-3连接起来以提高强度的肋部16D-4构成。在此,该前端侧边界条16D由于与前一个梯级的踢板12对置,所以与后端侧边界条16A的不同之处在于,突条部16D-1的前后的延伸长度较长,而基本的形状相似。
而且,新品的该前端侧边界条16D如图12所示,将卡合部16D-3插入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以对踏板14的突条部和前端侧边界条16D的突条部16D-1进行对位作业,此后通过固定螺钉20进行固定。
可是,如上所述,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有时因制造方面的误差、处理不当等而产生了弯曲、翘曲,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变窄。此时,在对前端侧边界条16D进行更换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无法顺利地将卡合部16D-3插入到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更换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使得在更换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时,能够顺利地将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插入到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顺利地移动而将其卡合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由此能够方便地进行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更换作业。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于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上形成朝向主体部的下端面倾斜的倾斜部,利用该倾斜部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使得能够顺利地将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插入到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顺利地移动而使其卡合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便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在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上形成的倾斜部,也能够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而使得卡合部能够在间隙内顺利地移动。由此,能够方便地更换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更换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概况的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后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后端侧边界条组装在踏板上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后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前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前端侧边界条组装在踏板上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前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后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现有的后端侧边界条组装在踏板上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前端侧边界条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现有的前端侧边界条组装在踏板上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梯级,12…踢板,14…踏板,16A…后端侧边界条,16A-1…突条部,16A-2…主体部,16A-3…卡合部,16A-4…卡合部(肋部),16A-5…踏板支承部,16A-6…倾斜部,16B…左端侧边界条,16C…右端侧边界条,16D…前端侧边界条,16D-1…突条部,16D-2…主体部,16D-3…卡合部,16D-4…卡合部(肋部),16D-5…踏板支承部,16D-6…倾斜部,18…踏板增强板,18A…踏板增强板端部,18D…踏板增强板端部,20…固定螺钉,22…孔,24…基座,45…基座,5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如上所述,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以自动扶梯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自动扶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电动人行道的电动通道等。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之前,先参照图1和图2对作为乘客传送设备中的一种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中,梯级10基本上由支架50、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支架50上的踢板12以及踏板14构成。踢板12被形成为从水平放置的踏板14的后端部侧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形状。在踏板14的上表面,为了乘客的安全,以方便乘客清楚地识别踏板的4条边的范围(大小)为目的,在踏板14的周围(后端、左端、右端和前端)分别固定有被着色成容易识别的黄色的后端侧边界条16A(踢板12侧)、左端侧边界条16B、右端侧边界条16C以及与前一个梯级的踢板12对置的前端侧边界条16D。需要说明的是,后端侧边界条16A和前端侧边界条16D分别以分割成3个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应用于电动人行道时,由于相邻的梯级10之间没有阶梯差,所以不需要设置踢板12。
而且,如图2所示,踏板14具有以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其自身的下表面侧的踏板增强板18,在处于该状态下的踏板14上固定有各个边界条16A至16D。更具体地说,将各个边界条16A至16D载置在踏板14的上表面的周围(4边),并且通过固定螺钉20以及在踏板增强板18上形成的螺纹孔(未图示)对各个边界条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只在后端侧边界条16A处示出了固定螺钉20,而左端侧边界条16B、右端侧边界条16C和前端侧边界条16D也同样通过固定螺钉20固定在踏板增强板18上。如上所述,通过将一体地固定有各个边界条16A至16D的踏板14的踏板增强板18的部分用螺栓固定在支架50上来完成梯级10。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自动扶梯装置的梯级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后端侧边界条16A的结构,与现有的后端侧边界条16A相同的构成要素或者具有相似功能的构成要素采用与后端侧边界条16A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图3中,后端侧边界条16A在上表面侧设置有与踏板14的突条部连结的突条部16A-1、与该突条部16A-1的下侧相连且具有供固定螺钉20穿过的孔22的主体部16A-2。在主体部16A-2的上侧,与踏板14的端部14A的下表面侧(背面侧)抵接的踏板支承部16A-5被形成为沿着踏板14的下表面侧延伸规定的长度。
在踏板支承部16A-5的下侧形成有从主体部16A-2立起的多个肋部16A-4,该肋部16A-4以支撑踏板支承部16A-5的方式与踏板支承部16A-5一体形成。而且,踏板支承部16A-5和肋部16A-4的端面位于相同的平面,也就是所谓的共面。在肋部16A-4和主体部16A-2交叉的部分形成有供固定螺钉20穿过的孔22,由此,能够防止因形成孔22而使得厚度变薄、进而导致强度下降。
上述肋部16A-4相当于设置在现有的后端侧边界条16A上的肋部16A-4,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省略了现有的卡合部16A-3,所以由该肋部16A-4发挥卡合部的作用。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称为“卡合部16A-4”,但有时会根据需要而称其为“肋部16A-4”。
在卡合部16A-4的端面上形成有倾斜部16A-6,该倾斜部16A-6通过从规定的起始点A朝向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以规定的角度进行切割而形成。设置有该倾斜部16A-6的部分根据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的狭窄程度来决定,需要设定成间隙越窄、倾斜部16A-6的起始点越靠上侧,也就是越接近踏板支承部16A-5。总而言之,只要将倾斜部16A-6形成为能够进入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那样的倾斜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还在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的靠卡合部16A-4侧的角部C上形成有连续的倾斜部16A-6。如果不在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的角部C形成倾斜部,在将后端侧边界条16A插入到踏板14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并使其移动时,该角部C可能会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发生干涉,使得卡合作业难以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现有的卡合部16A-3,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在主体部16A-2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形成作为卡合部发挥功能的肋部16A-4,能够与现有的卡合部16A-3一样将所有的肋部16A-4连结起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部分的强度。当然,在这一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切除现有的卡合部16A-3来形成倾斜部16A-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主体部16A-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有踏板支承部16A-5,但也可以设置成仅在肋部16A-4上形成踏板支承部16A-5,并且使该在肋部16A-4上形成的踏板支承部16A-5沿着踏板14的端部14A的下表面侧移动。
图4表示将具有上述结构的后端侧边界条16A组装在踏板14上时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示出了将踏板14固定在支架50上时的状态,但在实际上,在将踏板14固定在支架50上之前,预先将后端侧边界条16A固定在踏板14上。
如图4所示,踏板14和踏板增强板18采用焊接等固定方法牢固地进行固定。另一方面,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有时因制造方面的误差、处理不当等而产生了弯曲、翘曲,踏板14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变窄。因此,在图9所示的现有的后端侧边界条16A的情况下,在进行后端侧边界条16A的更换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卡合部16A-3的下端面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发生干涉而碰撞,使得无法将卡合部16A-3顺利插入到踏板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无法顺利进行更换作业。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构造成在卡合部16A-4上形成倾斜部16A-6。因此,在将后端侧边界条16A固定在踏板14上时,使后端侧边界条16A的踏板支承部16A-5沿着踏板14的端部14A的下表面侧移动,在移动了规定距离时,在卡合部16A-4上形成的倾斜部16A-6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抵接。
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后端侧边界条16A进行按压,使得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在倾斜部16A-6的楔子效应下扩大,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16A-4插入并使其移动,能够将卡合部16A-4卡合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内。也就是说,将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卡合部16A-4以及踏板支承部16A-5卡合并保持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A之间的间隙内。
最后,使踏板14的端部14A与后端侧边界条16A的突条部16A-1接触而完成卡合作业,在该状态下,通过固定螺钉20将后端侧边界条16A固定在踏板增强板18上,由此完成后端侧边界条16A的更换作业。将完成该更换作业后的踏板14用螺栓(未图示)固定在基座24(该基座24固定在支架50上)上来组装梯级10。需要说明的是,该基座24也可以兼具增强踢板12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后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形成朝向主体部的下端面倾斜的倾斜部,并利用该倾斜部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插入到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而进行卡合。
因此,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后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的倾斜部,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插入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方便地更换后端侧边界条,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其作业性。
以下,参照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以曲线形状的倾斜部16A-6来取代直线形状的倾斜部16A-6。
在图5中,从卡合部16A-4与踏板支承部16A-5交叉的部分起到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为止的部分设置有具备由规定曲率的曲线构成的倾斜部16A-6的卡合部16A-4。当然,在本变形例中,在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的角部C上也连续地形成有曲线状的倾斜部16A-6。
由于本变形例的卡合部的作用和效果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总而言之,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卡合部的倾斜部,能够将卡合部顺利地插入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并使其顺利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方便地更换后端侧边界条,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第二实施例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前端侧边界条16D的结构,与现有的前端侧边界条16D相同的构成要素或者具有相似功能的构成要素采用与前端侧边界条16D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图6中,前端侧边界条16D在上表面侧设置有与踏板14的突条部以及前一个梯级10的踢板12的突条部对置地延伸的突条部16D-1、在该突条部16D-1的下侧与该突条部16D-1相连且具有供固定螺钉20穿过的孔22的主体部16D-2。在主体部16D-2的上侧,与踏板14的端部14A的下表面侧(背面侧)抵接的踏板支承部16D-5形成为沿着踏板14的下表面侧延伸规定的长度。在之前说明的后端侧边界条的踏板支承部16A-5朝向踏板14的前侧延伸,而本实施例的前端侧边界条的踏板支承部16D-5则朝向踏板14的后侧延伸。
在踏板支承部16D-5的下侧形成有从主体部16D-2立起的多个肋部16D-4,该肋部16D-4以支撑踏板支承部16D-5的方式与踏板支承部16D-5一体形成。而且,踏板支承部16D-5和肋部16D-4的端面位于相同的平面,也就是所谓的共面。
该肋部16D-4相当于图11所示的现有的设置在前端侧边界条16D上的肋部16D-4,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省略了图11所示的现有的卡合部16D-3,所以由该肋部16D-4发挥卡合部的作用。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称为“卡合部16D-4”,但有时会根据需要而称其为“肋部16D-4”。
在卡合部16D-4的端面上形成有倾斜部16D-6,该倾斜部16D-6通过从规定的起始点D朝向主体部16D-2的下端面B以规定的角度进行切割而形成。设置有该倾斜部16D-6的部分根据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的狭窄程度来决定,需要设定成间隙越窄、倾斜部16D-6的起始点越靠上侧,也就是越接近踏板支承部16D-5。总而言之,只要将倾斜部16D-6形成为能够进入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那样的倾斜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一样,还在主体部16D-2的下端面B的角部C连续地形成有倾斜部16D-6。如果不在主体部16D-2的下端面B的角部C形成倾斜部,则在将前端侧边界条16D插入图7所示的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并使其移动时,该角部C可能会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发生干涉,使得卡合作业难以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现有的卡合部16D-3,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在主体部16D-2的两个端面形成作为卡合部发挥功能的肋部16D-4,能够与现有的卡合部16D-3一样将所有的肋部16D-4连结起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部分的强度。当然,在这一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切除现有的卡合部16D-3来形成倾斜部16D-6。
图7表示将具有上述结构的前端侧边界条16D组装在踏板14上时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构造成在卡合部16D-4上形成倾斜部16D-6。因此,在将前端侧边界条16D固定在踏板14上时,使前端侧边界条16D的踏板支承部16D-5沿着踏板14的端部14A的下表面侧移动,在移动了规定的距离时,在卡合部16D-4上形成的倾斜部16D-6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抵接。
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前端侧边界条16D进行按压,使得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在倾斜部16D-6的楔子效应下扩大,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16D-4插入并使其移动。并且,能够将主体部16D-2的下端面B、卡合部16D-4以及踏板支承部16D-5卡合并保持在踏板14的端部14A与踏板增强板18的端部18D之间的间隙内。
最后,使踏板14的端部14A与前端侧边界条16D的突条部16D-1接触而完成卡合作业,在该状态下,通过固定螺钉20将前端侧边界条16D固定在踏板增强板18上,由此完成前端侧边界条16D的更换作业。将完成该更换作业后的踏板14用螺栓固定在基座45(该基座45固定在支架上)上来组装梯级10。该基座24也可以兼具增强板(前部增强)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形成朝向主体部的下端面倾斜的倾斜部,并利用该倾斜部扩大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插入到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而进行卡合。
因此,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边界条的卡合部的倾斜部,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插入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方便地更换前端侧边界条,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以下,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以曲线形状的倾斜部16D-6来取代直线形状的倾斜部16D-6。
在图8中,从卡合部16D-4的起始点D起到主体部16A-2的下端面B为止的部分设置有具备由规定曲率的曲线构成的倾斜部16D-6的卡合部16D-4。
由于本卡合部16D-4的作用和效果与先前的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总而言之,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卡合部的倾斜部,能够将卡合部顺利地插入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并使其顺利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方便地更换前端侧边界条,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形成朝向主体部的下端面倾斜的倾斜部,利用该倾斜部将边界条的卡合部顺利插入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并使其顺利地移动而进行卡合。由此,在踏板的端部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利用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的卡合部的倾斜部,能够顺利地将卡合部插入踏板与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方便地更换后端侧边界条和前端侧边界条,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Claims (9)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具备在下表面侧固定有踏板增强板的踏板,并且至少具备设置在所述踏板的后端侧的后端侧边界条或者设置在所述踏板的前端侧的前端侧边界条,将设置在所述后端侧边界条或者所述前端侧边界条上的卡合部卡合在所述踏板的端部与所述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部上形成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能够扩大所述踏板的端部与所述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而进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侧边界条或者所述前端侧边界条具备:与所述踏板的突条部连结的突条部;与该突条部的下侧相连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上侧沿着所述踏板的端部的下表面侧延伸规定长度的踏板支承部;以及具有从所述踏板支承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部倾斜地延伸的所述倾斜部的卡合部,将所述卡合部的所述倾斜部插入由所述踏板的端部与所述踏板增强板的端部形成的间隙内,并使其在该间隙内移动,由此将所述卡合部卡合在所述踏板的端部与所述踏板增强板的端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由从所述主体部立起并朝向所述踏板支承部的端面侧延伸的肋部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由在所述踏板支承部的下侧从所述主体部立起的肋部形成,所述肋部以支撑所述踏板支承部的方式与所述踏板支承部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由多个所述肋部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有直线状的倾斜,或者具有规定曲率的曲线状的倾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卡合部交叉的角部连续地形成有所述倾斜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具有从所述踏板的后端部侧以具有弧面的方式朝向下方下垂的踢板。
9.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具备框体、梯级、栏杆以及扶手,所述梯级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在一方的出入口地板与另一方的出入口地板之间呈环状地连结而进行循环移动,所述栏杆安装在所述框体上,并且沿着所述梯级的行进方向竖立地设置在所述梯级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扶手在所述栏杆的上部移动,
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梯级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梯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89088 | 2013-09-12 | ||
JP2013189088A JP2015054765A (ja) | 2013-09-12 | 2013-09-12 |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44747A true CN104444747A (zh) | 2015-03-25 |
CN104444747B CN104444747B (zh) | 2016-09-28 |
Family
ID=52819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59929.3A Active CN104444747B (zh) | 2013-09-12 | 2014-07-25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5054765A (zh) |
CN (1) | CN10444474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57623A (zh) * | 2018-03-22 | 2018-09-21 |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 延长梯级链寿命的梯级装置以及改变梯级之间间隙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45338B2 (ja) * | 2016-04-22 | 2020-02-14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客コンベア用ステップ及びこれを具えた乗客コンベア |
JP6778419B2 (ja) * | 2018-08-03 | 2020-11-04 |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マンコンベヤ用ステップ及びマンコンベヤ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31167A (ja) * | 1995-02-24 | 1996-09-10 | Hitachi Ltd |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 |
CN1146423A (zh) * | 1995-04-28 | 1997-04-02 | 自动楼梯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自动楼梯踏步的组合式盖板 |
JP2001130857A (ja) * | 1999-11-04 | 2001-05-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スカレータのステップ |
KR100583846B1 (ko) * | 2004-02-06 | 2006-05-26 | 주식회사 아이손 | 개선된 구조의 에스컬레이터 계단 |
CN2784383Y (zh) * | 2004-12-12 | 2006-05-31 | 袁华山 | 自动扶梯安全梯级 |
JP2009051602A (ja) * | 2007-08-27 | 2009-03-12 | Hitachi Ltd | 乗客コンベア |
-
2013
- 2013-09-12 JP JP2013189088A patent/JP2015054765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7-25 CN CN201410359929.3A patent/CN1044447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31167A (ja) * | 1995-02-24 | 1996-09-10 | Hitachi Ltd |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 |
CN1146423A (zh) * | 1995-04-28 | 1997-04-02 | 自动楼梯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自动楼梯踏步的组合式盖板 |
JP2001130857A (ja) * | 1999-11-04 | 2001-05-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スカレータのステップ |
KR100583846B1 (ko) * | 2004-02-06 | 2006-05-26 | 주식회사 아이손 | 개선된 구조의 에스컬레이터 계단 |
CN2784383Y (zh) * | 2004-12-12 | 2006-05-31 | 袁华山 | 自动扶梯安全梯级 |
JP2009051602A (ja) * | 2007-08-27 | 2009-03-12 | Hitachi Ltd | 乗客コンベア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57623A (zh) * | 2018-03-22 | 2018-09-21 |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 延长梯级链寿命的梯级装置以及改变梯级之间间隙的方法 |
CN108557623B (zh) * | 2018-03-22 | 2019-06-28 |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 延长梯级链寿命的梯级装置以及改变梯级之间间隙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44747B (zh) | 2016-09-28 |
JP2015054765A (ja) | 2015-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722814C (en) | Panel, in particular a floor panel | |
CN204236567U (zh) | 挤压车辆顶梁、用于车辆框架的挤压顶梁以及车辆框架 | |
PL2146025T3 (pl) | Sposób wytwarzania paneli, zwłaszcza paneli podłogowych | |
CN100515595C (zh) | 管体制造方法,管体,以及使用该管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444747A (zh) | 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以及乘客传送设备 | |
PT2117788E (pt) | M?todo para o tratamento de uma aresta lateral de um painel | |
KR102369998B1 (ko) | 운송 시스템 | |
US10160414B2 (en) | Bumper assembly method and apparatus | |
RU2487076C2 (ru) | Ступень эскалатора, а также эскалатор с такой ступенью | |
CN104210816A (zh) | 用于传输机构的使用的输送设备 | |
CN102431873A (zh) | 乘客输送机 | |
CN106470934A (zh) | 用于乘客输送机的裙部 | |
CN102275805B (zh) | 乘客传送设备 | |
CN103261082B (zh) | 乘客传送设备和乘客传送设备的梯级 | |
CN101610966A (zh) | 乘客传送设备 | |
JP6353819B2 (ja) | 乗客コンベア | |
KR20190070929A (ko) | 복귀 진행에서 서로 정합 가능하게 맞물리는 트레드들을 갖는 에스컬레이터 | |
JP2016175740A (ja) | 乗客コンベア | |
US20190119075A1 (en) | Chain drive for a people conveyor | |
JP2015024907A (ja) | 乗客コンベアの欄干パネルおよび乗客コンベア | |
KR20150040748A (ko) | 케이블 트레이의 타격 결합형 조립방법 | |
CN1974364B (zh) | 乘客传送设备 | |
CN219791466U (zh) | 轨道结构及分拣机 | |
BE1021641B1 (nl) | Trap, balustrade of leuning of dergelijke | |
US11325786B2 (en) | Guide profile and conveying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