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4333240A -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3240A
CN104333240A CN201410676697.4A CN201410676697A CN104333240A CN 104333240 A CN104333240 A CN 104333240A CN 201410676697 A CN201410676697 A CN 201410676697A CN 104333240 A CN104333240 A CN 104333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output module
elementary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766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杰
石新明
孙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Technology Co Ltd
Xiao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Inc filed Critical Xiaomi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6766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332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33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3240A/zh
Priority to KR1020167000002A priority patent/KR101900577B1/ko
Priority to MX2016000465A priority patent/MX359057B/es
Priority to EP15851631.0A priority patent/EP3051679B1/en
Priority to JP2016559498A priority patent/JP2017501675A/ja
Priority to RU2016103766A priority patent/RU2627680C1/ru
Priority to PCT/CN2015/093852 priority patent/WO2016078515A1/zh
Priority to US15/090,738 priority patent/US9871458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谐振整流装置,将谐振整流装置的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MOS管。本公开用于通过谐振整流电路初级端和次级端的谐振和同步整流,实现电量利用率的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应用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而交互界面越来越简单的趋势,必然导致控制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耗也越来越大。对芯片的应用电路来说,需要通过更合理的电路拓扑结构和合理的逻辑控制电路实现提高效率。
相关技术中,主要采用使用谐振的方式,将变压器初级能量传递到次级输出的电路。升压电路将电压升到预设电压后,由两颗场效应晶体管组成的半桥电路控制预设电压给电容充电。而串联的电容和变压器构成LC谐振电路,谐振电路的能量由变压器从初级传递到次级,次级接收到能量后,通过整流二极管将能量传递给负载,供负载使用。
相关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变压器有漏感的存在,所以这种将电容和变压器并联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谐振电路,也就是说,LC并未工作在谐振点。而且变压器的漏感不是一个常数,只能控制在某个区间内,所以该电路如果按照谐振频率工作的话,应该工作在容性区,也就是电容占主导的区域。漏感现象导致初级线圈的能量小于理论值,也就降低了能量的转换效率。
(2)次级圈整流电路多是通过二极管实现,由于二极管始终有电流流过,如果二极管的内阻比较大,会极大影响转换效率,功耗较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谐振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初级输入模块、次级输出模块及变压器,
所述初级输入模块将能量通过所述变压器传递到所述次级输出模块;
所述初级输入模块包括,串联于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连接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一结电容;连接于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二结电容;连接于所述变压器初级线圈两端的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并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次级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初级输入模块还包括:第二电感;
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感连接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之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谐振整流控制方法,用于对所述述1或2的谐振整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导通,控制第三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从电源接收能量;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向次级输出模块传递;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先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二结电容放电,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对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充电,直到所述第一结电容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三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四时间段,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相继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五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放电,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大于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
可选的,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用于对所述述谐振整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导通,控制第三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从电源接收能量;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向次级输出模块传递;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先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二结电容放电,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对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充电,直到所述第一结电容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三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四时间段,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相继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五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放电,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谐振整流装置的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可以有效地断开次级端的回路,降低或者消除耦合对负载的影响,并且,本实施例电路中,初级端和次级端的MOS管打开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初级端的MOS管先打开后,延时一定时间次级端的MOS管才打开;而次级端的MOS管关断后,再延时一段时间初级端的MOS管才关断,有效地避免了漏磁对负载的影响。这样,通过将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MOS管,实现了同步整流,提高转换效率,提高负载设备工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负载设备,避免负载设备被损坏。并且,可以使用零电压切换技术,降低MOS管上的能量损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工作时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初级驱动信号和次级驱动信号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在谐振电路的次级端一般使用的是二极管,由于二极管是一直导通的,也就意味着次级端始终是一个完整的放电回路。当次级端不需要电流时,由于初级端的耦合作用,一定会在次级端产生一个小的电流,有了电流就会有损耗,而且这个电流还会使得耦合电流达不到负载所需要的能量,负载工作不稳定。另外,变压器会产生漏磁,且漏磁会导致磁场空间有大的干扰,二极管的这种始终导通的特性,会使得漏磁所产生的电流尖峰传递到次级端,次级端也会相应的产生电流尖峰,容易对负载设备造成损坏。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将谐振整流电路的次级端的二极管用场效应晶体管(MOS管)替换,已解决漏磁和耦合电流损耗的问题;还可在谐振整流电路的初级端增加一个电感以解决漏感问题。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初级输入模块11、变压器T1及次级输出模块12。
其中,初级输入模块11将能量通过变压器T1传递到次级输出模块12。
初级输入模块11包括,串联于电压源Vin与地之间的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连接于第一MOS管S1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一结电容Coss1;连接于第二MOS管S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二结电容Coss2;连接于变压器T1初级线圈两端的第一电感Lm,第一电感Lm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容Cr连接于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之间,第一电感Lm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次级输出模块12包括:第三MOS管S3的源极与变压器T1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四MOS管S4的源极与变压器T1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S3的漏极与第四MOS管S4的漏极连接,并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CO和第一电阻RL连接于次级输出模块12的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将谐振整流装置的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可以有效地断开次级端的回路,降低或者消除耦合对负载的影响,并且,本实施例电路中,初级端和次级端的MOS管打开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初级端的MOS管先打开后,延时一定时间次级端的MOS管才打开;而次级端的MOS管关断后,再延时一段时间初级端的MOS管才关断,有效地避免了漏磁对负载的影响。这样,通过将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MOS管,实现了同步整流,提高转换效率,提高负载设备工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负载设备,避免负载设备被损坏,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延长电量使用时间。并且,可以使用零电压切换技术,降低MOS管上的能量损耗。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可选的,初级输入模块11还包括:第二电感Lr。第一电感Lm的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Cr和第二电感Lr连接于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之间。
在可选方案中,在初级端增加一个电感,可以弥补漏感造成的L值偏小,使得实际谐振频率等于或者大于理论谐振频率,让实际谐振点落在感性区域,已解决漏感问题,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装置的电路工作时序图,如图3所示,将该谐振整流装置的一个工作周期分为五个时间段。本发明还提供给一种谐振整流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谐振整流装置按照如图3所示的电路工作时序进行工作。将该谐振整流装置的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5个时间段,以下分别对每个时间段内的具体控制流程进行说明。
(一)第一时间段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第一MOS管S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S2管导通,控制第三MOS管S3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11从电源Vin接收能量。控制第三MOS管S3导通,使得初级输出模块11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T1向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控制第三MOS管S3先于第一MOS管S1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11不再向所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能量,次级输出模块12存储能量。
(二)第二时间段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5所示,控制第一MOS管S1、第二MOS管S2、第三MOS管S3和第四MOS管S4截止,使得所述第二MOS管S2的第二结电容Coss2放电,第二MOS管S2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此时第二电感Lr上的电流保持连续,对第一MOS管S1的第一结电容Coss1充电,直到第一结电容Coss1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Vin,而第二结电容Coss2两端电压从Vin放到0。
MOS管的结电容Coss为VDS的函数,可知:
C oss = C stary + 8 3 C oss ′ V oss ′ V DS ,
其中C′OSS为MOS管在VDS=V′oss条件下的结电容,可以通过MOS管制造商的资料手册中查知。
在第二时间段,整个电路处于ZVS状态。
(三)第三时间段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6所示,控制第一MOS管S1、第二MOS管S2、第三MOS管S3和第四MOS管S4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11不再向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能量,次级输出模块12输出能量。
(四)第四时间段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7所示,控制第二MOS管S2和第四MOS管S4相继导通,使得初级输出模块11向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能量,次级输出模块12存储能量。
由于第二MOS管S2的导通形成了回路,开始释放能量,第一电容Cr上的电压为当第四MOS管S4也导通时,能量从初级输出模块11经第四MOS管S4向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同时给第二电容CO充电。
(五)第五时间段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8所示,控制第一MOS管S1、第二MOS管S2、第三MOS管S3和第四MOS管S4截止,使得所述第一MOS管S1的第一结电容Coss1放电,第一MOS管S1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同时,初级输出模块11由于电感的特性,电流不会突然消失,保证谐振电流的连续性。初级输出模块11向次级输出模块12传递能量,次级输出模块12输出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谐振整流装置的MOS管交替导通,有效地避免了漏磁对负载的影响。通过将次级端中的整流二极管换成MOS管,实现了同步整流,提高转换效率,提高负载设备工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负载设备,避免负载设备被损坏。并且,可以使用零电压切换技术,降低MOS管上的能量损耗。另外,在初级端增加一个电感,可以弥补漏感造成的L值偏小,使得实际谐振频率等于或者大于理论谐振频率,让实际谐振点落在感性区域,已解决漏感问题,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
可选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大于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谐振整流装置的初级驱动信号和次级驱动信号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的,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例如,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可分别设定为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的10%。
在可选方案中,导通延迟是考虑初级半桥MOS管的开关延迟和占空比等因素,也即在电流值非正的情况下,次级驱动信号不能为高电平,否则会有逆电流回灌到初级。截止延迟是考虑次级同步整流MOS管的开关延迟,当电流仍在减小时,次级驱动信号要提前变低电平,否则会有逆电流回灌。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101。
该第一控制模块101被配置为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导通,控制第三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从电源接收能量;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向次级输出模块传递;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先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二结电容放电,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对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充电,直到所述第一结电容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三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四时间段,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相继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五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放电,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如图10所示,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102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如图10所示,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103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谐振整流控制装置,也可采用实际电路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如下: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如图11所示,而当谐振整流电路处于轻载或者空载模式时,控制电路必须采用变频的方式,维持高效率。因此,此时采用FM控制模式。当轻载或者空载时,控制电路输出电压Vout降低,经分压网络Rf1和Rf2,放大器A的正相输入端VFB的电压也会降低,此时A的输出端FEAO为低电平,低于模式选择电路内部基准电压,模式选择电路输出高电平到放大器C的反向输入端。放大器C此时输出的信号经过逻辑控制电路,逻辑控制电路选择FM控制模式。其实质是逻辑控制电路通过控制PGA来改变电荷泵的充放电时间常数,此时外接的CT/RT失效,CT/RT只决定最低的谐振频率;通过PGA来控制电荷泵的充放电,进而控制晶振所生成的锯齿波的斜率大小(前提是每个周期的储能相同)。内部的比较器和锯齿波比较,从而改变控制脉冲的频率,输出的四组驱动信号,分别驱动开关半桥MOS管,和次级的同步整流MOS管,实现FM控制。
当谐振整流电路的负载处于满载时,控制电路不需要变频,处于谐振频率状态,也即PWM控制模式。控制电路输出电压Vout的电压会升高,经分压网络Rf1和Rf2得到的放大器A正相输入端VFB端的电压也会升高,此时A的输出端FEAO为高电平。然后选择模式电路输出的电平与放大器C的反向输入端相接,其输出的控制信号在逻辑电路中选择PWM控制模式,与芯片内的晶振锯齿波比较,输出的四组驱动信号,分别驱动开关半桥MOS管,和次级的同步整流MOS管,实现PWM控制。当输出电流达到所设定的最大极限电流时,检测端ILIM所取样的电压值,与放大器D比较,放大器D控制逻辑电路内部的选择开关,也即控制电路的SD端口。该端口与地直接连接,从而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停止工作或者继续工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谐振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初级输入模块、次级输出模块及变压器,
所述初级输入模块将能量通过所述变压器传递到所述次级输出模块;
所述初级输入模块包括,串联于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连接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一结电容;连接于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二结电容;连接于所述变压器初级线圈两端的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地连接;
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并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次级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输入模块还包括:第二电感;
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感连接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之间。
3.一种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所述述权利要求1或2的谐振整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导通,控制第三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从电源接收能量;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向次级输出模块传递;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先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二结电容放电,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对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充电,直到所述第一结电容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三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四时间段,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相继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五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放电,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大于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7.一种谐振整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所述述权利要求1或2的谐振整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一个工作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导通,控制第三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初级输出模块从电源接收能量;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存储的能力通过变压器向次级输出模块传递;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先于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二结电容放电,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对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充电,直到所述第一结电容两端电压达到所述电源电压;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三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不再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四时间段,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相继导通,使得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存储能量;
在所述工作周期的第五时间段,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截止,使得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第一结电容放电,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在下一个导通周期处于零电压切换状态,所述初级输出模块向所述次级输出模块传递能量,所述次级输出模块输出能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所述导通时间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T = 2 π L r C r ,
其中,T为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导通时间,L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二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初级输出模块中第一电容的电容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的次级驱动信号的脉宽相对于控制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的初级驱动信号的脉宽延迟预设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延迟时间包括:预设导通延迟时间和预设截止延迟时间,所述预设导通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导通,所述预设截止延迟时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和第四场效应晶体管延迟截止。
CN201410676697.4A 2014-11-21 2014-11-21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43332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76697.4A CN104333240A (zh) 2014-11-21 2014-11-21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20167000002A KR101900577B1 (ko) 2014-11-21 2015-11-05 공진 정류 장치, 공진 정류 제어 방법, 장치, 프로그램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기록매체
MX2016000465A MX359057B (es) 2014-11-21 2015-11-05 Dispositivo de rectificación resonante, método de control y aparato para rectificación resonante.
EP15851631.0A EP3051679B1 (en) 2014-11-21 2015-11-05 Resonant rectifier apparatus, and resonant rectifi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6559498A JP2017501675A (ja) 2014-11-21 2015-11-05 共振整流装置、共振整流制御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RU2016103766A RU2627680C1 (ru) 2014-11-21 2015-11-05 Резонансный выпрямитель, а также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резонансным выпрямителем
PCT/CN2015/093852 WO2016078515A1 (zh) 2014-11-21 2015-11-05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5/090,738 US9871458B2 (en) 2014-11-21 2016-04-05 Resonant rectify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nant rectify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76697.4A CN104333240A (zh) 2014-11-21 2014-11-21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3240A true CN104333240A (zh) 2015-02-04

Family

ID=5240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76697.4A Pending CN104333240A (zh) 2014-11-21 2014-11-21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871458B2 (zh)
EP (1) EP3051679B1 (zh)
JP (1) JP2017501675A (zh)
KR (1) KR101900577B1 (zh)
CN (1) CN104333240A (zh)
MX (1) MX359057B (zh)
RU (1) RU2627680C1 (zh)
WO (1) WO201607851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8515A1 (zh) * 2014-11-21 2016-05-2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186219A (zh) * 2016-08-25 2016-12-07 魔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卫浴产品的核磁杀菌装置及方法
CN108075667A (zh) * 2016-11-17 2018-05-2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装置
CN109643950A (zh) * 2016-08-26 2019-04-16 依赛彼公司 具有双象限转换器的改进的电源及操作技术
CN110301088A (zh) * 2017-02-23 2019-10-01 夏普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电源单元
TWI689166B (zh) * 2019-03-04 2020-03-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延長維持時間的諧振轉換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US10784790B1 (en) 2019-03-04 2020-09-22 Delta Electronics, Inc. Resonant conversion apparatus with extended hold-up ti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6526874A (zh) * 2023-07-04 2023-08-01 湖南大学 一种零电压导通的lc谐振电源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092B (zh) * 2017-01-05 2020-08-14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整流ic以及使用该整流ic的绝缘型开关电源
CN115395786A (zh) * 2021-02-10 2022-11-2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非对称半桥变换器的控制器、电源装置及控制系统
CN113595400B (zh) * 2021-07-13 2023-08-2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器
CN114204817B (zh) * 2021-09-03 2024-08-23 杰华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及其尖峰电流抑制方法
US11901828B2 (en) * 2022-02-16 2024-02-13 Zhejiang University Bidirectional CLLC resonant circuit with coupled induc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157A (zh) * 2002-08-15 2004-02-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间歇性控制的同步整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78232A (zh) * 2007-08-28 2009-03-04 日立计算机机器株式会社 双向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1425751A (zh) * 2007-11-02 2009-05-0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转换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07440A (zh) * 2009-11-12 201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lc谐振变换器控制方法、同步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437750A (zh) * 2011-10-31 2012-05-02 上海大学 Llc同步整流谐振变换器数字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2810991A (zh) * 2011-06-02 2012-12-05 世系动力公司 同步整流器驱动电路整流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5361A (ja) * 2000-03-28 2001-10-05 Tokimec Inc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における整流回路、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US6934167B2 (en) * 2003-05-01 2005-08-23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tactless electrical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having a primary side current feedback control and soft-switched secondary side rectifier
JP4449461B2 (ja) * 2004-01-08 2010-04-14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流共振型コンバータ
JP2007252113A (ja) * 2006-03-16 2007-09-27 Ricoh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TWM301461U (en) * 2006-05-09 2006-11-21 Hipro Electronics Taiwan Co Lt Half-bridge LLC resonant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izing rectifying function
RU2316884C2 (ru) * 2006-07-20 2008-02-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ью Лай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напряжения
KR100809269B1 (ko) * 2006-10-31 2008-03-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직류-직류 컨버터의 제어회로
TWI326963B (en) * 2006-12-14 2010-07-01 Tungnan Inst Of Technology Resonant converter and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driving circuit thereof
TWI338996B (en) 2007-10-16 2011-03-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Resonant converter system having synchronous rectifier control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KR100940227B1 (ko) * 2008-07-04 2010-02-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류 스트레스를 개선한 위상 천이 풀 브릿지 컨버터
JP5278224B2 (ja) * 2008-12-08 2013-09-0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およ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制御回路
EP2309632B1 (en) * 2009-10-12 2013-05-29 STMicroelectronics Srl Half bridge resonant DC-DC control device
JP5394213B2 (ja) * 2009-11-27 2014-01-22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直列共振型コンバータ回路
US8456868B2 (en) * 2010-04-30 2013-06-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ontroller for a resonant switched-mode power converter
US8665611B2 (en) * 2010-04-30 2014-03-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ontroller for a resonant switched-mode power converter
JP5652969B2 (ja) * 2010-10-19 2015-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WO2012153799A1 (ja) * 2011-05-12 2012-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202282743U (zh) * 2011-09-29 2012-06-20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变换器控制装置
CN102355147A (zh) * 2011-10-28 2012-02-15 上海大学 数字化 llc同步整流谐振变换器控制装置和方法
US9515562B2 (en) * 2013-03-05 2016-12-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LLC resonant converters
JP5925150B2 (ja) * 2013-03-14 2016-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直流電源装置
US9647528B2 (en) * 2014-02-11 2017-05-09 Fairchild Korea Semiconductor Ltd Switch control circuit and resonant convert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099195B (zh) * 2014-05-07 2017-12-05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模式主动箝位电源转换器
CN203859683U (zh) * 2014-05-16 2014-10-01 西安唯电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US20160057822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Abbeydorney Holdings Ltd. Driving circuit,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reducing power dissipation
CN104333240A (zh) * 2014-11-21 2015-02-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157A (zh) * 2002-08-15 2004-02-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间歇性控制的同步整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78232A (zh) * 2007-08-28 2009-03-04 日立计算机机器株式会社 双向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1425751A (zh) * 2007-11-02 2009-05-0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转换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07440A (zh) * 2009-11-12 201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lc谐振变换器控制方法、同步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810991A (zh) * 2011-06-02 2012-12-05 世系动力公司 同步整流器驱动电路整流器
CN102437750A (zh) * 2011-10-31 2012-05-02 上海大学 Llc同步整流谐振变换器数字控制装置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范杰: "超薄高效H-LCD电源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71458B2 (en) 2014-11-21 2018-01-16 Xiaomi Inc. Resonant rectify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nant rectifying
WO2016078515A1 (zh) * 2014-11-21 2016-05-2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186219A (zh) * 2016-08-25 2016-12-07 魔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卫浴产品的核磁杀菌装置及方法
CN109643950A (zh) * 2016-08-26 2019-04-16 依赛彼公司 具有双象限转换器的改进的电源及操作技术
US11394304B2 (en) 2016-08-26 2022-07-19 Esab Ab Power supply having two quadrant converter and techniques for operation
CN108075667B (zh) * 2016-11-17 2020-12-22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装置
CN108075667A (zh) * 2016-11-17 2018-05-2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装置
CN110301088B (zh) * 2017-02-23 2021-05-28 夏普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电源单元
CN110301088A (zh) * 2017-02-23 2019-10-01 夏普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电源单元
US10784790B1 (en) 2019-03-04 2020-09-22 Delta Electronics, Inc. Resonant conversion apparatus with extended hold-up ti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TWI689166B (zh) * 2019-03-04 2020-03-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延長維持時間的諧振轉換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6526874A (zh) * 2023-07-04 2023-08-01 湖南大学 一种零电压导通的lc谐振电源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6526874B (zh) * 2023-07-04 2023-09-08 湖南大学 一种零电压导通的lc谐振电源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6000465A (es) 2016-12-20
KR20160073955A (ko) 2016-06-27
US9871458B2 (en) 2018-01-16
EP3051679B1 (en) 2019-08-21
RU2016103766A (ru) 2017-08-10
KR101900577B1 (ko) 2018-09-19
JP2017501675A (ja) 2017-01-12
EP3051679A1 (en) 2016-08-03
EP3051679A4 (en) 2017-01-25
WO2016078515A1 (zh) 2016-05-26
RU2627680C1 (ru) 2017-08-10
US20160294299A1 (en) 2016-10-06
MX359057B (es)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3240A (zh)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5883055U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2959846B (zh) Dc-dc变换器
CN101796708B (zh) 具有同步续流mosfet的增压和上下开关调节器
CN101826810B (zh) 一种用于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电路
CN101795076B (zh) 功率变换器以及控制功率变换器的方法
CN101821930B (zh) 直流变换装置
CN102097949B (zh) 一种开关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32249A (zh) 同步调节电路
JP2013520148A (ja) 高入力対出力電圧変換のためのdc−dcコンバータ回路
CN103441683A (zh) 一种有源嵌位正激电源电路
CN103973138A (zh) 动态变频电源转换系统
CN114301297A (zh) 一种功率变换器、增大逆向增益范围的方法、装置、介质
Xue et al. A nove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03683867B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及应用该电路的背光源驱动装置
CN105406715A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201312262Y (zh) 一种具有较高转换效率的高频开关电源
CN101860219B (zh) 一种dc-dc变换器
CN102299632A (zh) 一种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102170232B (zh) 一种自驱动有源缓冲器和反激式开关电源
CN104953843A (zh) 谐振dc/dc转换器
CN105591542A (zh) 一种Buck变换器及其反流控制电路
KR100911541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양방향 3상 pwm dc-dc 컨버터
US20080278971A1 (en) Forward-forward converter
TW202029613A (zh) 用於傳送電力至電力負載之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