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4094535B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535B
CN104094535B CN201380007934.1A CN201380007934A CN104094535B CN 104094535 B CN104094535 B CN 104094535B CN 201380007934 A CN201380007934 A CN 201380007934A CN 104094535 B CN104094535 B CN 104094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didate
sending method
mapping
mapping candidate
polymerization gr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9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4535A (zh
Inventor
堀内绫子
铃木秀俊
西尾昭彦
星野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to CN20171070633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086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94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4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pace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4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er for adjusting OFDM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e.g. transmission tim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抑制盲解码次数以及通知所需的信令量的增加,同时切换发送方法的接收装置。该装置中,接收单元(201)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信息的多媒体化,不仅传输语音数据,还传输静态图像数据和运动图像数据等大容量数据的情况逐渐普遍。另外,在高级LTE(LTE-Advanced,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中,积极地研讨利用宽带的无线频带、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技术、干扰控制技术来实现高传输率。
考虑到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等导入各种设备作为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以及通过MIMO传输技术,终端的复用数增加的情况,担心被映射用于控制信号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号)的区域(即“PDCCH区域”)的资源不足。若由于该资源不足而不能映射控制信号(PDCCH),则无法对终端分配数据。因此,存在如下的顾虑:即使映射数据的资源区域空闲也无法使用,使系统吞吐量降低。
作为消除该资源不足的方法,研讨如下的方法:将面向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属下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控制信号也配置在数据区域(即“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公享信道)区域”)。被映射该面向基站属下的终端的控制信号的资源区域称为Enhanced(增强)PDCCH(ePDCCH)区域、New(新)-PDCCH(N-PDCCH)区域、或X-PDCCH区域等。通过这样将控制信号(即ePDCCH)映射到数据区域,可实现对发送到位于小区边缘附近的终端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者所发送的控制信号对其他小区造成的干扰的控制、或其他小区对本小区造成的干扰的控制。
另外,在高级LTE中,为了扩大各基站的覆盖区域,正在研讨在基站和终端之间,设置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以下简称为“中继站”),经由中继站进行基站和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中继(Relay)技术。使用中继(Relay)技术,无法与基站直接进行通信的终端也能够经由中继站进行通信。在高级LTE所引入的中继技术中,中继用的控制信号配置在数据区域中。存在将该中继用控制信号进行扩展来用作终端用控制信号的可能性,因此映射中继用控制信号的资源区域也称为R-PDCCH。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中,通过PDCCH发送DL grant(下行资源指示)和UL grant(上行资源指示),DL grant(也称为DL assigment)指示下行线路(DL:Downlink)的数据分配,UL grant指示上行线路(UL:Uplink)的数据分配。
高级LTE中,与PDCCH同样,在R-PDCCH中也配置DL grant和UL grant。在R-PDCCH中,DL grant被配置在第一时隙(lst slot),UL grant被配置在第二时隙(2nd slot)(参照非专利文献1)。中继站在由基站通过高层信令(higher layer signaling)指示的资源区域(即“搜索区间(Search Space)”)内,监视(盲解码)由基站使用R-PDCCH发送的控制信号,从而找到发往本站的控制信号。
这里,如上所述,由基站通过高层向中继站通知与R-PDCCH对应的搜索区间。
在LTE和高级LTE中,1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在频率方向上具有12个副载波,在时间方向上具有0.5毫秒的宽度。在时间方向上组合两个RB而成的单位被称为RB对(RB pair)(例如,参照图1)。即,RB对在频率方向上具有12个副载波,在时间方向上具有1毫秒的宽度。另外,在RB对表示频率轴上的12个副载波的块(组)的情况下,RB对有时简称为RB。另外,在物理层中,RB对也被称为PRB对(Physical RB pair,物理RB对)。此外,由1个副载波和1个OFDM(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划定的单位是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参照图1)。
另外,PDCCH和R-PDCCH具有等级1、2、4、8的四个等级(level)作为聚合等级(Aggregation level)(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而且,等级1、2、4、8例如分别具有6、6、2、2种“映射候选”。这里,映射候选指的是映射控制信号的区域的候选,由多个映射候选构成搜索区间。在对于1个终端设定1个聚合等级后,控制信号被实际映射到该聚合等级具有的多个映射候选内的1个候选中。图2是表示一例与R-PDCCH对应的搜索区间的图。各椭圆表示各聚合等级的搜索区间。在VRB(Virtual Resource Block,虚拟资源块)中,连续地配置各聚合等级的各搜索区间中的多个映射候选。并且,VRB中的各资源区域候选根据高层的信令被映射到PRB中。
正在研讨对每个终端单独设定与ePDCCH对应的搜索区间。另外,对于ePDCCH的设计,可以使用上述的R-PDCCH的设计的一部分,也可以使用与R-PDCCH的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实际上,正在研讨使ePDCCH的设计与R-PDCCH的设计不同的方案。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与ePDCCH对应的搜索区间中的映射候选称为“ePDCCH候选”。
如上所述,在R-PDCCH区域中,DL grant被映射到第一时隙,UL grant被映射到第二时隙。即,由时间轴划分映射DL grant的资源和映射UL grant的资源。相对于此,还研讨在ePDCCH中,由频率轴(即,副载波或PRB对)划分映射DL grant的资源和映射UL grant的资源,或者将RB对内的RE划分为多个组。
作为ePDCCH的分配方法,正在研讨将ePDCCH集中地配置在频带上的彼此接近的位置的“局部式(localized)分配”,以及将ePDCCH分散地配置在频带上的“分布式(distributed)分配”(例如,参照图3)。局部式分配是用于获得频率调度增益的分配方法,能够基于线路质量信息,对线路质量良好的资源分配ePDCCH。分布式分配能够使ePDCCH分散在频率轴上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在高级LTE中,可以考虑设定局部式分配用搜索区间和分布式分配用搜索区间双方(例如,参照图3)。
另外,作为高级LTE中定义的发送方法,可举出基于1天线端口预编码的发送和基于多天线端口预编码的发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和3)。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也将基于1天线端口预编码的发送称为“1天线端口发送(有时也表示为“One Tx port(1发送端口)”)”,将基于多天线端口预编码的发送称为“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有时也表示为“Multi ports Tx diversity(多端口发送分集)”或简单地表示为“Tx diversity(发送分集)”)”。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预编码”表示对于发送信号,对每个天线端口或天线进行加权(乘以权重)。另外,“层”表示进行空间复用的各个信号,也称为流(stream)。另外,“秩(rank)”表示层的数目。另外,“发送分集”指使用多个信道或多个资源发送数据的总称。通过适用发送分集,使用分别包含信号良好的信道(资源)和信号较差的信道(资源)的信道(资源)进行发送,因而能够得到平均的接收质量。即,利用发送分集,接收质量不会非常差,而是比较稳定。例如,作为发送分集中使用的信道或资源,可举出频率、时间、空间、天线端口、波束等。
[1天线端口发送]
在1天线端口发送中,基站基于表示由终端测定的线路质量的反馈信息选择预编码(也称为闭环预编码或基于反馈的预编码)。因此,在终端的移动速度较慢的情况等反馈信息的可靠性高的情况下,1天线端口发送是有效的发送方法。而在无法得到反馈信息的情况或者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反馈信息的可靠性低的情况下,基站也能够选择任意的预编码(开环处理)。
例如,1天线端口发送适用于天线端口1(C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天线端口4(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用)、天线端口5(UE specific RS(UE专用RS))、天线端口7(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以及天线端口8(DMRS)。
[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能够不需要反馈信息而得到分集增益。因此,在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线路质量变动剧烈的情况,或者线路质量较差,需要分集增益的情况下,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是有效的发送方法。
例如,作为2以上的秩使用的、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可举出大延迟(Largedelay)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循环延迟分集)(空间复用+发送分集)。另外,作为秩1使用的、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可举出2天线端口用的空频分组编码(SFBC:SpaceFrequency Block Code)、4天线端口用的SFBC-FSTD(Frequency Switched TransmitDiversity:频率切换发送分集)等。
另外,例如,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适用于天线端口1、2(CRS)以及天线端口1、2、3、4(CRS)。此外,尽管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在CRS中得到支持,但在DMRS中却不被支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6 V10.1.0“Physical layer for relayingoperation”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 V10.4.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2 V10.4.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非专利文献4: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3GPP RAN WG1 Meeting#68,R1-120138,“Reference Signals for ePDCCH,”Feb.20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PDCCH的解调所使用的CRS的天线端口数对每个小区确定,在同一小区内的终端间是共同的。另外,发送方法因CRS的天线端口数而异。具体而言,在天线端口数为1的情况下,适用天线端口数1的预编码(即,1天线端口发送),在天线端口数为2或4的情况下,适用2天线端口或4天线端口用的发送分集(即,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基站通过高层信令向各终端通知在解调R-PDCCH时使用CRS和DMRS中的哪一者,由此能够对每个终端变更R-PDCCH的解调所使用的参考信号。不过,无法以子帧为单位动态地变更R-PDCCH的解调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因此,对于R-PDCCH,无法动态地切换使用CRS的发送分集和使用DMRS的1天线端口发送。
另外,在ePDCCH中,也在研究支持1天线端口发送和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这两者。另外,对于ePDCCH,正在研究支持不使用CRS而使用DMRS,且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因此,在ePDCCH中,在使用DMRS来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与多天线端口发送分集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通知以指示发送方法的切换。
但是,若使用高层信令进行ePDCCH的发送方法切换,则控制延迟变长,发送方法切换需要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在ePDCCH中,例如,在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协作多点发送与接收)动作的控制或干扰控制等中,要求动态切换发送方法。
对于上述要求,作为在终端中选择适当的ePDCCH发送方法的方法,考虑将ePDCCH候选的检测次数(盲解码次数)增加的方法、以及将指示发送方法的控制信号增加的方法。
将ePDCCH候选的检测次数增加的方法是,对同一ePDCCH候选假定多种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Blind Decoding)的方法。但是,若增加盲解码次数,则产生ePDCCH的接收延迟,该延迟对后续的数据接收处理也会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将指示发送方法的控制信号增加的方法是对每个ePDCCH候选指定发送方法的方法。例如,在作为发送方法切换使用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和1天线端口发送的情况下,为了通知发送方法,每个ePDCCH候选需要1比特。在对全部ePDCCH候选(例如N个ePDCCH候选)分别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下,需要N倍的比特数(例如在N=32的情况下为32比特)。
另外,除了发送方法以外,还追加盲解码所需的各种参数的通知,由此能够对于各个ePDCCH候选设定最佳的参数。例如,作为上述参数,如图4所示,除了上述发送方法(图4中:是否为“发送分集”)以外,可举出决定发送模式的“DCI格式(format)”、确定构成各ePDCCH候选的RE数的“聚合等级”、“天线端口编号”、ePDCCH的配置方法(局部式(Localized)或分布式(Distributed))等。但是,如图4所示,对于一个ePDCCH候选,这些参数的通知需要规定的比特数,在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这些参数的情况下,需要一个ePDCCH候选所需比特数的N(ePDCCH候选位置数。图4中作为一例,N=32)倍的比特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盲解码次数以及通知所需的信令量的增加,同时切换发送方法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以及处理单元,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所述处理单元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预编码单元,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发送单元,发送进行了预编码的所述信号,对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对于赋予了小于作为关于发送方法的切换的基准的候选号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对于赋予了作为所述基准的候选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接收步骤,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以及盲解码步骤,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在所述盲解码步骤中,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发送预编码后的所述信号,对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对于赋予了小于作为关于发送方法的切换的基准的候选号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对于赋予了作为所述基准的候选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盲解码次数以及通知所需的信令量的增加,同时切换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PRB对的图。
图2是表示一例与R-PDCCH对应的搜索区间的图。
图3是表示一例ePDCCH的分配方法的图。
图4是表示各发送参数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1-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1-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1-3)。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1-3)。
图13是表示一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其他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4-1)。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动作例4-2)。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一例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发送方法的切换例的图。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 分配信息生成单元
102 设定单元
103、206 纠错编码单元
104、207 调制单元
105 预编码单元
106、208 信号分配单元
107、209 发送单元
108、201 接收单元
109、203 解调单元
110、204 纠错解码单元
202 信号分离单元
205 控制信号处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发送装置设为基站100、将接收装置设为终端200来进行说明。该通信系统例如为高级LTE系统。而且,基站100例如为对应高级LTE系统的基站,终端200例如为对应高级LTE系统的终端。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基站100中,预编码单元105根据对于多个ePDCCH候选(映射候选)中的每个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1天线端口发送)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多个ePDCCH候选中的一个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终端200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发送单元107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接收被映射到多个ePDCCH候选(映射候选)的任一个中的信号。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根据对多个ePDCCH候选中的每个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1天线端口发送)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的任一者,对于多个ePDCCH候选进行盲解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终端200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基站100的结构]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7中,基站100包括: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设定单元102、纠错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预编码单元105、信号分配单元106、发送单元107、接收单元108、解调单元109以及纠错解码单元110。
在存在应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信号(DL数据信号)、以及对上行线路(UL)分配的上行线路数据信号(UL数据信号)的情况下,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确定分配数据信号的资源(RB),并生成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和UL grant)。DL assignment包括与DL数据信号的分配有关的信息。UL grant包括与从终端200发送的UL数据信号的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另外,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确定将生成的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和UL grant)分配的PDCCH候选号(对PDCCH中的映射候选赋予的号)或ePDCCH候选号。分配信息、以及PDCCH候选号或ePDCCH候选号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DL assignment作为用于分配DL数据信号的控制信息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UL grant作为用于接收UL数据信号的控制信息被输出到接收单元108。
设定单元102设定由ePDCCH或PDCCH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发送方法。例如,对于ePDCCH,设定单元102根据对多个ePDCCH候选中的每个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以及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的任一者。设定的“关于发送方法的信息”被输出到预编码单元105,同时还被输出到纠错编码单元103作为控制信号。
纠错编码单元103将发送数据信号(DL数据信号)和从设定单元102获得的控制信息作为输入,对输入的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并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于从纠错编码单元103获得的信号实施调制处理,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预编码单元105。
预编码单元105对于由ePDCCH或PDCCH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具体而言,关于控制信号,预编码单元105基于从设定单元102指示的发送方法(1天线端口发送或者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从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指示的ePDCCH候选号或PDCCH候选号,确定要使用的预编码。并且,预编码单元105对每个天线端口乘以确定的预编码,将预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关于数据信号,预编码单元105也乘以分别规定的预编码,将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
信号分配单元106将从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获得的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和UL grant)分配到ePDCCH或PDCCH。另外,信号分配单元106将从预编码单元105获得的数据信号分配到与从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获得的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对应的下行线路资源。
这样,分配信息和数据信号被分配到预定的资源,由此形成发送信号。形成的发送信号被输出到发送单元107。
发送单元107对于输入信号实施上变频等无线发送处理,通过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接收单元108通过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信号,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109。具体而言,接收单元108从接收信号中分离与从分配信息生成单元101获得的UL grant所示的资源对应的信号,并对于分离出的信号实施下变频等接收处理后,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109。
解调单元109对于输入信号实施解调处理,将获得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110。
纠错解码单元110对输入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来自终端200的接收数据信号。
[终端200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8中,终端200包括:接收单元201、信号分离单元202、解调单元203、纠错解码单元204、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纠错编码单元206、调制单元207、信号分配单元208以及发送单元209。
接收单元201通过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下变频等接收处理后,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2。接收信号中,例如包含被映射到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的任一候选的控制信号。
信号分离单元202在从接收单元201获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有关资源分配的控制信号,将提取出的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另外,信号分离单元202从接收信号提取与从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输出的DL assignment所示的数据资源对应的信号(即DL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将提取出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3。
解调单元203对从信号分离单元202输出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该解调后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204。
纠错解码单元204对从解调单元203输出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获得的接收数据信号。纠错解码单元204特别地将从基站100作为控制信号发送的“有关发送方法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
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在从信号分离单元202获得的信号成分中,基于从纠错解码单元204获得的信息所示的“有关发送方法的信息”,确定对每个PDCCH候选或ePDCCH候选设定的发送方法(预编码)。并且,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使用确定的发送方法对于各PDCCH候选或各ePDCCH候选进行盲解码,由此检测发往本机的控制信号(DL assignment或ULgrant)。例如,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根据对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的每个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以及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的任一者,对于多个ePDCCH候选进行盲解码,由此得到发往本机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将检测出的发往本机的DL assignment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2,将检测出的发往本机的UL grant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08。
纠错编码单元206将发送数据信号(UL数据信号)作为输入,对该发送数据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并输出到调制单元207。
调制单元207对从纠错编码单元206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08。
信号分配单元208将从调制单元207输出的信号,根据从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获得的UL grant来分配,并输出到发送单元209。
发送单元209对于输入信号实施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1发送端口)和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发送分集)的基准,使用聚合等级。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在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中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在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中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另一方面,终端200对于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设想1天线端口发送而接收(盲解码)信号,对于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设想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而接收(盲解码)信号。
由此,在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设定的聚合等级越低,则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来进行盲解码的映射候选越多,设定的聚合等级越高,则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来进行盲解码的映射候选越多。
另一方面,在此情况下会产生难以使用低聚合等级与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组合、以及高聚合等级与1天线端口发送的组合的限制。
但是,使用低聚合等级(例如等级1、2)时,设想线路质量良好的情况、终端200的移动速度较慢的情况等从终端200向基站100的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较高的情况。因此,对于低聚合等级,基于反馈信息选择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是有效的。
另外,使用高聚合等级(例如等级4、8)时,设想线路质量差的情况、终端200的移动速度较快的情况等,从终端200向基站100的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较低的情况。因此,对于高聚合等级,为了取得分集增益,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是有效的。
根据上述理由,关于发送方法与聚合等级的组合,即使产生上述限制,对ePDCCH的接收特性产生的影响也较小。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例1-1~动作例1-3。
在以下说明中,作为一例,对于聚合等级1、2、4、8,ePDCCH候选的数目(即,盲解码对象的数目)分别设为12、12、4、4。
另外,1天线端口发送时,使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利用高层控制信号预先通知的天线端口。另外,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时,预先设定发送分集方法(例如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和所使用的天线端口。
<动作例1-1>
在动作例1-1中,基站100和终端200对于低聚合等级,作为对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适用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高聚合等级,作为对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适用使用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例如,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对于聚合等级1、2,作为对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另一方面,设定单元102对于聚合等级4、8设定使用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作为对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
因此,如图9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与聚合等级1、2对应的ePDCCH候选(ePDCCH候选编号:#0~#23),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另一方面,预编码单元105对于与聚合等级4、8对应的ePDCCH候选(ePDCCH候选编号:#24~#31),采用使用了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如图9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与聚合等级1、2对应的ePDCCH候选(ePDCCH候选编号:#0~#23),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盲解码。另一方面,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与聚合等级4、8对应的ePDCCH候选(ePDCCH候选编号:#24~#31),采用使用了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盲解码。
这样,终端200能够根据聚合等级确定发送方法,因而不需要用于切换发送方法的信令通知。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切换发送方法的通知(是否为发送分集)所需的比特数能够从N比特(图4中为32比特)减少为0比特。
另外,在动作例1-1中,能够以特定的聚合等级(图9中是聚合等级2与4之间)为界,对与各聚合等级对应的每个ePDCCH候选切换发送方法。由此,与R-PDCCH那样通过高层信令只能设定某一种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在ePDCCH中,能够动态切换发送方法。
此外,图9中,说明了在聚合等级1、2(小于规定值4)和聚合等级4、8(规定值4以上)中切换发送方法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从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信令,该信令表示将哪一聚合等级边界作为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例如,可以在“00”的情况下,在聚合等级1、2中采用1发送天线端口,在聚合等级4、8中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在“01”的情况下,在聚合等级1、2、4中采用1发送天线端口,在聚合等级8中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在“10”的情况下,在聚合等级1、2、4、8(即全部等级)中采用1发送天线端口,在“11”的情况下,在聚合等级1、2、4、8(即全部等级)中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即使在此情况下,用于切换发送方法的信令量为2比特即可。即,即使在此情况下,与图4所示的发送方法的通知方法相比,也能够减少切换发送方法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
或者,除了上述4种模式以外,再增加一种模式,即在聚合等级1中采用1发送天线端口,在聚合等级2、4、8中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可以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即,用3比特通知)这5种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也可以从上述5种模式中除去任一种而得到4种模式,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即,用2比特通知)4种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
由此,能够实施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的应用、以及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应用。因此,即使在存在仅支持某一种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的终端200或基站10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使用全部ePDCCH候选。
<动作例1-2>
在动作例1-2中,例如,按照从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到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ePDCCH候选号。
例如,如图10所示,在32个ePDCCH候选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0~#31。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ePDCCH候选号#0~#11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1对应,ePDCCH候选号#12~#23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2对应,ePDCCH候选号#24~#27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4对应,ePDCCH候选号#28~#31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8对应。
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对每个终端200设定切换发送方法的特定的ePDCCH候选号(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例如,在图10中,设定单元102将与聚合等级2对应的ePDCCH候选号#20设定为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0(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输出到预编码单元105。另外,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0作为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200。该通知例如使用高层信令。
如图10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0的ePDCCH候选(#0~#19),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0以上的ePDCCH候选(#20~#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从基站100接收ePDCCH候选号#20作为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因此,如图10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0的ePDCCH候选(#0~#19),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盲解码。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0以上的ePDCCH候选(#20~#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盲解码。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则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ceil(log2(N+1))比特。函数ceil(x)是返回x以上的最小整数的函数。例如,图10中,N=32,因而ceil(log2(N+1))=6比特。
此外,在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了#N(图10中是#32)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在通知了#0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另外,设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范围为#0~#N-1,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了#N-1(图10中是#31)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在此情况下,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ceil(log2(N))比特。例如,图10中,N=32,因而ceil(log2(N))=5比特,与ceil(log2(N+1))的情况相比减少了1比特。
这样,通过从基站100通知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终端200能够确定发送方法。据此,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切换发送方法的通知(是否为发送分集)所需的比特数能够从N比特(图4中为32比特)减少为ceil(log2(N+1))比特或ceil(log2(N))比特(6比特或5比特)。
另外,在动作例1-2中,能够实施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的应用、以及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应用。因此,即使在存在仅支持某一种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的终端200或基站10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使用全部ePDCCH候选。
另外,在动作例1-2中,能够以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编号为界,对与各聚合等级对应的每个ePDCCH候选切换发送方法。由此,与R-PDCCH那样通过高层信令只能设定某一种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在ePDCCH中,能够动态切换发送方法。
另外,在动作例1-2中,例如,在图10所示的与聚合等级2对应的ePDCCH候选(#12~#23)中,对于部分ePDCCH候选(#12~#19)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剩余的ePDCCH候选(#20~#23)设定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即,在动作例1-1中,能够以聚合等级为单位切换发送方法,与此相对,在动作例1-2中,进一步,在特定的聚合等级中能够以ePDCCH候选为单位切换发送方法。由此,在动作例1-2中,与动作例1-1相比,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对终端200的控制信号的分配。
<动作例1-3>
在动作例1-3中,例如,按照从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到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ePDCCH候选号。L为任意自然数。小于L的聚合等级和L以上的聚合等级中分别可以包含多个聚合等级。
例如,如图11所示,在32个ePDCCH候选中,从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0~#31。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ePDCCH候选号#0~#23的ePDCCH候选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等级<L)对应,ePDCCH候选号#24~#31的ePDCCH候选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等级≥L)对应。
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对每个终端200设定切换发送方法的特定的ePDCCH候选号(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
例如,如图11所示,说明设定单元102将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号#20设定为ePDCCH的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情况。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0(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输出到预编码单元105。另外,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0作为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200。该通知例如使用高层信令。
如图11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小于ePDCCH候选号#20的编号的ePDCCH候选(#0~#19),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ePDCCH候选号#20以上的号的ePDCCH候选(#20~#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从基站100接收ePDCCH候选号#20作为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因此,如图11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0的ePDCCH候选(#0~#19),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盲解码。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0以上的ePDCCH候选(#20~#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盲解码。
接着,如图12所示,说明设定单元102将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号#28设定为ePDCCH的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情况。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8(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输出到预编码单元105,并作为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200。
如图12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8的ePDCCH候选(#0~#27),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8以上的ePDCCH候选(#28~#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从基站100接收ePDCCH候选号#28作为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因此,如图12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8的ePDCCH候选(#0~#27),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盲解码。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8以上的ePDCCH候选(#28~#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盲解码。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则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与动作例1-2同样,能够为ceil(log2(N+1))比特或ceil(log2(N))比特。
另外,在动作例1-3中,能够以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编号为界,对每个ePDCCH候选灵活地切换发送方法。由此,与R-PDCCH那样通过高层信令只能设定某一种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在ePDCCH中,能够动态切换发送方法。
另外,在动作例1-3中,例如,在图11所示的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0~#23)中,对于部分ePDCCH候选(#0~#19)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剩余的ePDCCH候选(#20~#23)设定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即,在小于L的聚合等级中包含了多个聚合等级的情况下,在多个聚合等级中,也能够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和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这两者。
另外,在动作例1-3中,例如,在图12所示的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24~#31)中,对于部分ePDCCH候选(#24~#27)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剩余的ePDCCH候选(#28~#31)设定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即,在L以上的聚合等级中包含了多个聚合等级的情况下,在多个聚合等级中,也能够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和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这两者。
此外,这里,说明了将ePDCCH候选分为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和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情况,但也可以分为与L以下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和与大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例1-1~动作例1-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和终端200对于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据此,终端200能够根据对各ePDCCH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来确定发送方法。即,与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通知发送方法所需的信令量。
另外,在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设定的聚合等级越低,则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盲解码)的ePDCCH候选越多。另一方面,设定的聚合等级越高,则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盲解码)的ePDCCH候选越多。也就是说,基站100和终端200能够根据对各ePDCCH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切换为适合该聚合等级的发送方法。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终端200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和通知发送方法所需的信令量的增加,同时动态地切换发送方法。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对每个终端200通知的1天线端口发送用的天线端口,唯一地确定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可以预先对应在这两种发送方法中使用的天线端口。例如,图13表示1天线端口发送用的天线端口与使用2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图13中,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2比特的信息(00、01、10、11),由此终端200能够唯一地确定这两种发送方法中要使用的天线端口。作为使用2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可以使用端口#7、#9,端口#8、#10的组合。例如,在分别通知各发送方法中使用的天线端口的情况下需要3比特(2比特(4种)+1比特(2种)),与此相对,在图13中需要2比特,因而能够减少1比特。或者,作为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可以预先设定为始终仅使用同一天线端口(例如,端口#7、#8,端口#9、#10,或者端口#7、#9)。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说明了使用32个ePDCCH候选的情况,但ePDCCH候选的数目不限于32个。另外,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对象的ePDCCH候选,例如既可以是全部映射有关下行线路(D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是全部映射有关上行线路(U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还可以是映射有关下行线路(DL)的控制信息和有关上行线路(U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相混合的区域。例如,对于聚合等级1、2、4、8,与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可以为6、6、2、2,与上行线路控制信息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可以为6、6、2、2。在此情况下,与图9和图10同样,ePDCCH候选的总数也为32个。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切换发送方法的ePDCCH候选,在动作例1-1中用2比特通知,在动作例1-2和动作例1-3中用ceil(log2(N+1))比特或ceil(log2(N))比特通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设通知比特数为K,可以通知对ePDCCH候选数进行(2K-1)分割的位置。图14表示K=3的例子(对ePDCCH候选数进行7分割的情况)。如图14所示,用3比特表示8种切换通知信号0~7。如图14所示,在切换通知信号为0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设定多个天线的发送分集(发送分集),在切换通知信号为7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位置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1发送端口)。另外,在图14所示的切换通知信号为1~6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与该切换通知信号对应的ePDCCH候选为切换候选位置,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切换候选位置的ePDCCH候选号的ePDCCH候选,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切换候选位置的ePDCCH候选号以上的ePDCCH候选,设定多天线的发送分集。与图14所示的切换通知信号1至6对应的ePDCCH候选(切换候选位置)既可以由高层信令预先确定,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出。作为一例通过计算求出的情况,与各切换通知信号对应的ePDCCH候选可以作为Round(((N+1)/(2K-1))*切换通知信号的值)求出。函数Round(x)返回对x进行了四舍五入的值。例如,设N=32、K=3,则切换通知信号1为ePDCCH候选位置#5,切换通知信号2为ePDCCH候选位置#9,切换通知信号3为ePDCCH候选位置#14,切换通知信号4为ePDCCH候选位置#19,切换通知信号5为ePDCCH候选位置#24,切换通知信号6为ePDCCH候选位置#28。这样,与使用ceil(log2(N+1))比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比特数。
另外,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对象的ePDCCH候选(例如,图9和图10所示的32个ePDCCH候选)例如既可以是构成终端200单独的搜索区间(UE specific Search Space:UE-SS,UE专用搜索区间)的区域,也可以是构成多个终端200共同的搜索区间(Common SearchSpace:C-SS,共同搜索区间)的区域,还可以是分别构成UE-SS和C-SS的区域相混合的区域。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预先设定与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从多个候选中选择与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方法切换可以适用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1或动作例1-2中的任一者,这里省略说明。
例如,如图15所示,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同样,如图15所示,在32个ePDCCH候选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0~#31。不过,与各ePDCCH候选对应的聚合等级的设定是可变的。
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设定切换聚合等级的ePDCCH候选。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2设定与如下切换位置分别对应的ePDCCH候选:聚合等级1与2的切换位置、聚合等级2与4的切换位置、以及聚合等级4与8的切换位置。例如,在图15中,设定单元102设定ePDCCH候选编号#6作为聚合等级2的开始位置(相当于聚合等级1与2的切换位置)。另外,在图15中,设定单元102设定ePDCCH候选号#18作为聚合等级4的开始位置(相当于聚合等级2与4的切换位置)。同样,在图15中,设定单元102设定ePDCCH候选号#26作为聚合等级8的开始位置(相当于聚合等级4与8的切换位置)。
并且,设定单元102将表示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6、#18、#26)的信息输出到纠错编码单元103。由此,将该信息通知给终端200。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接收表示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6、#18、#26)的信息。并且,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基于表示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6、#18、#26)的信息,设定多个ePDCCH候选(#0~#31)中的每个候选的聚合等级。
通过这样做,如图15所示,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ePDCCH候选编号#0~#5设定为聚合等级1,ePDCCH候选编号#6~#17设定为聚合等级2,ePDCCH候选编号#18~#25设定为聚合等级4,ePDCCH候选编号#26~#31设定为聚合等级8。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设聚合等级为1、2、4、8,则聚合等级的切换由3个ePDCCH候选号通知,因而该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3*ceil(log2(N+1))比特。例如,图15中,N=32,因而3*ceil(log2(N+1))=18比特。
此外,可以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在3个ePDCCH候选编号中全部通知了#N(图15中是#32)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聚合等级采用1,在3个ePDCCH候选编号中全部通知了#0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聚合等级采用8。
另外,设表示聚合等级切换的ePDCCH候选的通知范围为#0~#N-1,可以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了#N-1(图15中是#31)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聚合等级采用8。在此情况下,聚合等级切换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3*ceil(log2(N))比特。例如,图15中,N=32,因而3*ceil(log2(N))=15比特,与3*ceil(log2(N+1))的情况相比减少了3比特。
这样,通过从基站通知相当于聚合等级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号,终端200确定对各ePDCCH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由此,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聚合等级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从2*N比特(图4中为64比特)减少为3*ceil(log2(N+1))比特或3*ceil(log2(N))比特(18比特或15比特)。
另外,基站100在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可以可变地设定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号。例如,基站100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定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号:与使用频率较高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在多个ePDCCH候选的总数中的比例较高。例如,在RE数多的情况下可以将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设定得较多,在RE数少的情况下可以将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设定得较多。据此,能够减少与使用频率低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增加与使用频率高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也就是说,能够对选择构成各聚合等级1、2、4、8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具有自由度。因此,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能够设定适合每个小区或终端200的聚合等级而不变更ePDCCH候选的总数,,能够减少多个终端200间的ePDCCH候选的冲突几率。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ePDCCH中,设定与PDCCH中的共同搜索区间(Common searchspace:C-SS)相同的搜索区间的情况。
在以下说明中,为了区分PDCCH的C-SS,将ePDCCH中的该搜索区间称为“eC-SS(enhanced Common search space:增强共同搜索区间)”。
与PDCCH的C-SS同样,对于ePDCCH的eC-SS的设定,可举出两个用途:(1)通过使终端(UE)单独接收的控制信号的搜索区间为共同搜索区间,有效地利用资源区域;以及(2)进行终端间共同接收的控制信号(例如系统信息、呼叫等)的发送接收。
上述用途(1)中,eC-SS内的ePDCCH候选中映射面向单独终端的控制信号。因此,在某个终端不使用ePDCCH区域的情况下,将该ePDCCH区域分配给其他终端,由此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此外,在上述用途(1)中,考虑在多个终端间共用天线端口。由此,对各终端设定发送分集用的多个天线端口后,终端间的复用变得较为容易。由此,对于上述用途(1),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用途(2)中,eC-SS内的ePDCCH候选中映射面向多个终端的共同的控制信号。因此,需要使ePDCCH的接收质量较高,从而使多个终端能够接收信号。由此,在上述用途(2)中,考虑在eC-SS中仅使用高聚合等级(例如等级4、8)。因此,对于上述用途(2),对于高聚合等级(例如等级4、8),为了取得分集增益,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是有效的。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对ePDCCH设定的eC-SS中,将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盲解码)的ePDCCH候选设定得更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例3-1~动作例3-2。
<动作例3-1>
在动作例3-1中,作为对与eC-SS对应的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不依赖于聚合等级,设定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通过这样做,终端200不使用用于发送方法的新信令,就能够确定发送方法。例如,终端200即使在终端200单独的搜索区间(UE-SS)中设定1天线端口发送,也能够在eC-SS中设定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动作例3-2>
在动作例3-2中,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同样,按照从与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到与高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ePDCCH候选号。
不过,对于与eC-SS对应的ePDCCH候选号,赋予大于与UE-SS对应的ePDCCH候选号的候选号。
在以下说明中,作为一例,如图16所示,对于UE-SS的聚合等级1、2、4、8,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设为12、12、4、4,对于eC-SS的聚合等级4、8,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设为8、4。也就是说,图16中,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由32个UE-SS内的ePDCCH候选和12个eC-SS内的ePDCCH候选构成,ePDCCH候选的总数为44个。此外,UE-SS中映射面向终端200的单独的控制信号。另一方面,eC-SS中映射面向多个终端200的共同控制信号或者面向终端200的单独的控制信号。
在此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32个UE-SS的ePDCCH候选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0~#31。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ePDCCH候选号#0~#11与UE-SS的聚合等级1对应,ePDCCH候选号#12~#23与UE-SS的聚合等级2对应,ePDCCH候选号#24~#27与UE-SS的聚合等级4对应,ePDCCH候选号#28~#31与UE-SS的聚合等级8对应。
另外,如图16所示,在12个eC-SS的ePDCCH候选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32~#43,上述ePDCCH候选号#32~#43大于对UE-SS中包含的ePDCCH候选赋予的候选号的最大号(ePDCCH候选号#31)。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ePDCCH候选号#32~#38与eC-SS的聚合等级4对应,ePDCCH候选号#40~#43与eC-SS的聚合等级8对应。
这里,如图16所示,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同样,说明作为切换发送方法的ePDCCH候选号(ePDCCH的发送方法切换基准),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与UE-SS的聚合等级4对应的ePDCCH候选号#26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基站100中,如图16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6的ePDCCH候选(#0~#25),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编号#26以上的ePDCCH候选(#26~#43),采用使用了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1从基站100接收ePDCCH候选号#26作为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因此,如图16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6的ePDCCH候选(#0~#25),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号#26以上的ePDCCH候选(#26~#43),采用使用了2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盲解码。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则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ceil(log2(N+1))比特。例如,图16中,N=44,因而ceil(log2(N+1))=6比特。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同样,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了#N(图16中是#44)的情况下,将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在通知了#0的情况下,将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另外,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同样,设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范围为#0~#N-1,在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了#N-1(图16中是#43)的情况下,将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在此情况下,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ceil(log2(N))比特。例如,图16中,N=44,因而ceil(log2(N))=6比特。
这样,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从基站100通知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终端200能够确定发送方法。据此,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切换发送方法的通知(是否为发送分集)所需的比特数能够从N比特(这里,N=44比特)减少为ceil(log2(N+1))比特或ceil(log2(N))比特(图16中为6比特)。
另外,如图16所示,对于与eC-SS对应的ePDCCH候选(#32~#43),赋予大于与UE-SS对应的ePDCCH候选(#0~#31)的候选号,由此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对于与eC-SS对应的ePDCCH候选,较为容易地适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因此,eC-SS能够得到分集增益,能够进行适合上述用途(2)的通信。
另外,根据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的设定不同,还能够用与eC-SS对应的ePDCCH候选中的任一者,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和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例如,图16中,相当于设定了#33~#42中的任一者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编号的情况。在此情况下,eC-SS中,能够对部分ePDCCH候选适用基于与反馈相适应的预编码的发送(即1天线端口发送)。据此,eC-SS的部分ePDCCH候选能够作为UE-SS使用,能够进行适合上述用途(1)的通信。
由此,例如,基站100能够根据小区内的终端数或通信状况,在eC-SS中切换作为终端200单独的搜索区间使用的ePDCCH候选数与作为终端间共同的搜索区间使用的ePDCCH候选数。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同样,在按照从与小于L(L为自然数)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到与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ePDCCH候选号的情况下,对于UE-SS的ePDCCH候选,可以从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对于eC-SS的ePDCCH候选,可以以升序赋予ePDCCH候选号,该ePDCCH候选号大于对UE-SS中包含的ePDCCH候选赋予的最大号的候选号。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1发送端口)与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发送分集)的基准,使用ePDCCH的分配方法(局部式分配和分布式分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局部式分配是用于获得频率调度增益的分配方法,基于线路质量信息,能够对线路质量良好的资源分配ePDCCH。另一方面,分布式分配能够使ePDCCH分散在频率轴上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也就是说,局部式分配和1天线端口发送这两者都具有面向1个终端(UE)提高接收质量的效果,分布式分配和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这两者都具有使接收质量稳定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较高的情况下容易使用局部式分配和1天线端口发送,在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较低的情况下容易使用分布式分配和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因此,作为以往技术,如图17所示,提出如下方案:对于局部式分配,作为ePDCCH的发送方法适用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分布式分配,作为ePDCCH的发送方法适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能够在分配方法与发送方法的组合中更灵活地进行从基站100向终端200的控制信号分配的方法。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例4-1和4-2。
<动作例4-1>
在动作例4-1中,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切换ePDCCH的分配方法的ePDCCH候选、以及切换发送方法的ePDCCH候选。在以下说明中,如图18所示,对32个ePDCCH候选进行说明。
例如,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将ePDCCH候选号#22设定为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另外,设定单元102将ePDCCH候选号#19设定为ePDCCH的分配方法的切换基准。设定的ePDCCH候选号#22和#19作为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200。该通知例如使用高层信令。
如图18所示,预编码单元105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号#22的ePDCCH候选(#0~#21),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进行预编码处理,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编号#22以上的ePDCCH候选(#22~#31),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进行预编码处理。另外,如图18所示,信号分配单元106对于赋予了候选号小于ePDCCH候选编号#19的ePDCCH候选(#0~#18),通过局部式分配将控制信号分配到资源中,对于赋予了候选号为ePDCCH候选编号#19以上的ePDCCH候选(#19~#31),通过分布式分配将控制信号分配到资源中。
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中,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从基站100接收ePDCCH候选号#22作为有关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的信息,接收ePDCCH候选号#19作为有关ePDCCH的分配方法的切换的信息。
因此,如图18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ePDCCH候选号#0~#18,设想1天线端口发送和局部式分配进行盲解码。另外,如图18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ePDCCH候选号#19~#21,设想1天线端口发送和分布式分配进行盲解码。另外,如图18所示,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ePDCCH候选号#22~#31,设想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和分布式分配进行盲解码。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则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和作为分配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2*ceil(log2(N+1))比特。例如,图18中,N=32,因而2*ceil(log2(N+1))=12比特。
此外,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了#N(图10中是#32)作为发送方法或分配方法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或局部式分配,在通知了#0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或分布式分配。
这样,通过从基站100分别通知作为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终端200能够确定发送方法。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发送方法的情况相比,切换发送方法的通知(是否为发送分集)所需的比特数能够从N比特(图4中为32比特)减少为ceil(log2(N+1))比特(图18中为6比特)。同样,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分配方法的情况相比,切换分配方法的通知(局部式或分布式)所需的比特数能够从N比特(图18中为32比特)减少为ceil(log2(N+1))比特(图18中为6比特)。
另外,在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中,在与局部式分配对应的ePDCCH候选中,容易使用1天线端口发送来进行预编码(盲解码),在与分布式分配对应的ePDCCH候选中,容易采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来进行预编码(盲解码)。也就是说,基站100和终端200能够根据对各ePDCCH候选设定的分配方法,切换为适合该分配方法的发送方法。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设定了1天线端口发送与局部式分配的组合、或者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与分布式分配的组合的ePDCCH候选确保得较多,能够提高ePDCCH的接收质量。
另外,将以往技术(图17)与动作例4-1(图18)相比较,在以往技术中,如图17所示,只能适用局部式分配与1天线端口发送的组合、以及分布式分配与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组合。与此相对,在动作例4-1中,还支持分布式分配与1天线端口发送的组合(参照图18)、以及局部式分配与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组合(未图示)。由此,能够更灵活地进行从基站100向终端200的控制信号分配。
例如,在从终端200反馈,包含了频带整体的平均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线路质量信息)和频带整体的PMI(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的反馈信息情况下,分布式分配与1天线端口发送的组合(图18所示的ePDCCH候选编号#19~#21)是有效的。在此情况下,为了得到频带整体的CQI,无法选择可获得频率调度增益的局部式分配,因而在实施分布式分配的同时,适用根据PMI选择更好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例如,可以在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情况下必须设定分布式分配。例如,将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编号设定得大于作为分配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即可做到这一点。由此确保分布式分配与1天线端口发送的组合。
另外,例如,在通过某个终端中的局部式分配与其他终端(UE)中的使用发送分集的分布式分配,双方的信号映射到同一RB对中的情况下,能够在多个终端间共用天线端口,因而局部式分配与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组合是有效的。
另外,在动作例4-1中,还能够实施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或局部式分配的应用、以及对全部ePDCCH候选采用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或分布式分配的应用。因此,即使在存在仅支持某一种发送方法或分配方法的终端200或基站10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使用全部ePDCCH候选。
另外,在动作例4-1中,能够以作为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的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编号为界,对每个ePDCCH候选切换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由此,与R-PDCCH那样通过高层信令只能设定某一种发送方法或分配方法的情况相比,在ePDCCH中,能够动态切换发送方法或分配方法。
此外,图18中说明了分别设定作为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的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的情况。但是,例如,基站100也可以设定作为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中的任一者的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通过设定与所设定的ePDCCH候选号的间隔(号的差),确定作为另一者的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即,可以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作为发送方法和分配方法中的任一者的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号、以及用于确定另一者的切换基准的间隔。
<动作例4-2>
在动作例4-2中,说明组合实施方式1~3与动作例4-1的情况。这里,作为一例,说明组合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与动作例4-1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该组合,也可以在其他动作例之间进行组合。
例如,如图19所示,ePDCCH候选号#0~#11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1对应,ePDCCH候选编号#12~#23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2对应,ePDCCH候选号#24~#27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4对应,ePDCCH候选号#28~#31的ePDCCH候选与聚合等级8对应。
图19中,在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2将与聚合等级2对应的ePDCCH候选编号#22设定为ePDCCH的发送方法的切换基准。另外,设定单元102将ePDCCH候选编号#19设定为ePDCCH的分配方法的切换基准。
据此,如图19所示,终端200的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各ePDCCH候选编号#0~#31,确定发送方法、分配方法以及聚合等级的设定,基于确定的设定进行盲解码。
通过这样做,根据动作例4-2,能够取得与动作例1-2和动作例4-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DCI格式的通知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在ePDCCH中,对于各终端,关于下行线路(DL)和上行线路(UL)分别设定(configure)一个发送模式。各终端对于ePDCCH,对UL grant用的DCI格式和DL assignment用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监视)。
例如,在C-SS(Common search space:共同搜索区间)中,终端对于以下2种大小(DCI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例如,终端对于各DCI大小进行6次(对聚合等级4、8分别进行4次、2次)盲解码。
(1)DCI格式0/1A/3/3A(它们为同一大小)
(2)DCI格式1C
另外,例如,在UE-SS(UE specific search space:UE专用搜索区间)中,根据发送模式,终端进行盲解码的DCI格式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在发送模式为UL单天线端口模式(UL single antenna port mode)的情况下,终端对于以下2种DCI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例如,终端对于各DCI大小进行16次(对聚合等级1、2、4、8分别进行6次、6次、2次、2次)盲解码。
(1)DCI格式0/1A
(2)DCI格式X(依赖于下行发送模式的DCI,X的候选为1B、1D、1、2、2A、2B、2C)
另一方面,在发送模式为UL多天线端口模式(UL multi antenna port mode)的情况下,终端对于以下3种DCI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例如,终端对于各DCI大小进行16次(对聚合等级1、2、4、8分别进行6次、6次、2次、2次)盲解码。
(1)DCI格式0/1A
(2)DCI格式X(依赖于下行发送模式的DCI)
(3)DCI格式Y(依赖于上行发送模式的DCI,Y的候选为4(3GPP rel.10的情况))
此外,目前正在研究对ePDCCH是否支持上述全部DCI,但至少作为DL assignment用和UL grant用的DCI,对终端分别各设定一个。
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ePDCCH内的搜索区间的多个ePDCCH候选分别与多个DCI格式的大小(DCI大小)的种类相对应。据此,终端200基于ePDCCH候选号,能够确定分配哪一DCI大小的DCI格式。即,终端200在各ePDCCH候选中仅对确定的DCI大小的DCI格式进行盲解码。
首先对C-SS进行说明。
对于具有不同DCI大小的2种DCI格式(DCI格式0/1A/3/3A(它们为同一大小)和DCI格式1C),基站100和终端200例如将DCI格式0/1A/3/3A与偶数的ePDCCH候选编号相对应,将DCI格式1C与奇数的ePDCCH候选编号相对应。
由此,例如,在终端200中,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模运算(ePDCCH候选编号mod2)=0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0/1A/3/3A的盲解码,对于(ePDCCH候选编号mod 2)=1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1C的盲解码。
接着,对UE-SS进行说明。
对于具有不同DCI大小的2种DCI格式(DCI格式0/1A(它们为同一大小)和DCI格式X(依赖于下行发送模式的DCI)),基站100和终端200例如将DCI格式0/1A与偶数的ePDCCH候选号相对应,将DCI格式X与奇数的ePDCCH候选号相对应。
由此,例如,在终端200中,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模运算(ePDCCH候选编号mod2)=0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0/1A的盲解码,对于(ePDCCH候选编号mod 2)=1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X的盲解码。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不同DCI大小的3种DCI格式(DCI格式0/1A(它们为同一大小)、DCI格式X(依赖于下行发送模式的DCI)、以及DCI格式Y(依赖于上行发送模式的DCI)),基站100和终端200例如将DCI格式0/1A与模运算(ePDCCH候选编号mod 3)=0的ePDCCH候选相对应,将DCI格式X与(ePDCCH候选编号mod 3)=1的ePDCCH候选相对应,将DCI格式Y与(ePDCCH候选编号mod 3)=2的ePDCCH候选相对应。
由此,例如,在终端200中,控制信号处理单元205对于(ePDCCH候选编号mod 3)=0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0/1A的盲解码,对于(ePDCCH候选编号mod 3)=1的ePDCCH候选,进行设想DCI格式X的盲解码,对于(ePDCCH候选编号mod 3)=2的ePDCCH候选,设想DCI格式Y进行盲解码。
通过这样做,终端200能够基于ePDCCH候选号确定作为盲解码对象的DCI大小,因而不需要用于通知DCI格式的信令。例如,与图4所示的对每个ePDCCH候选通知DCI格式的情况相比,DCI格式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在2种的情况下能够从N比特(图4中为32比特)减少为0比特,在3种的情况下能够从2N比特(图4中为64比特)减少为0比特。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与实施方式1~4进行组合,能够对各发送方法、各聚合等级或各分配方法均等地分配不同DCI大小的DCI格式。作为一例,在实施方式1的动作例1-2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ePDCCH候选号。由此,例如,通过基于对ePDCCH候选编号的模运算将ePDCCH候选号与DCI大小相对应,能够在多个聚合等级之间均等地分配不同的DCI大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聚合等级1的ePDCCH候选的资源数少的情况下,在UE-SS的聚合等级中可以仅支持DCI格式0/1A。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于对ePDCCH候选号的模运算将ePDCCH候选号与DCI大小相对应的情况,但也可以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切换DCI格式的ePDCCH候编号。例如,图20中,作为DCI格式0/1A与DCI格式X的切换位置,通知ePDCCH候选号#13,作为DCI格式X与DCI格式Y的切换位置,通知ePDCCH候选号#26。如图20所示,在设定了与各聚合等级对应的ePDCCH候选数的比例的情况下,对各DCI格式分别分配个数与各聚合等级的ePDCCH候选数的比例相对应的ePDCCH候选。例如,图20中,根据比例对各聚合等级分别分配:对DCI格式0/1A的ePDCCH候选号#0~#12的13个ePDCCH候选、对DCI格式X的ePDCCH候选号#13~#25的13个ePDCCH候选、以及对DCI格式Y0/1A的ePDCCH候选编号#26~#31的6个ePDCCH候选。
[实施方式6]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支持使用了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相同,因此引用图7和图8进行说明。
作为使用了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例如可举出RBF(Random Beam Forming,随机波束形成)、CDD等。在RBF中,通过在频域或时域中对每个RB改变预编码,获得预编码的分集增益。另外,在CDD中,通过在频域中变动信道,获得频率分集增益。
这里,在信道估计精度不恶化的范围内,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和1天线端口发送(即,利用基于反馈的预编码进行的发送)中使用的天线端口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基站能够在终端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切换发送方法。也就是说,终端按照RB对或者按照汇集了多个RB的单位进行信道估计,因而若进行该信道估计的范围内的变动量对信道估计精度的恶化不产生影响,则能够在意识不到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和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的情况下接收信号。
另外,在使用1天数端口的发送分集中,通过在RS(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中使功率集中于一个天线端口,与使用2个以上天线端口的SFBC或长延迟(long delay)CDD等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相比,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但是,作为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用而对终端单独分配的天线端口,若直接用作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则终端之间难以共用RS。因此,产生RS的功率分散到多天线端口的问题。例如,说明作为1天线端口发送用,分配了天线端口7的终端与分配了天线端口8的终端使用同一RB对进行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码分复用)复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若在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时,也分别直接使用上述天线端口,则由进行CDM复用的天线端口7、8双方使用,从而使RS的功率分散,各天线端口中的RS的功率变低。
上述功率的问题,尤其有可能在进行CDM复用的、天线端口7、8的组合或天线端口9、10的组合中产生。即,在这些天线端口的组合中,RS的功率分散于各天线端口。
这里,在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中,在接收质量良好的区域中,需要通过对每个终端分配不同的天线端口,使预编码不同。另一方面,在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中,优选在接收质量较差的区域中,在终端之间使用同一天线端口以使RS的功率集中。
另外,设想在ePDCCH中适用QPSK调制,因而即使RS的功率与ePDCCH的功率不同,终端也能够接收ePDCCH。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低聚合等级(例如等级1、2)的情况下,基于反馈信息选择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是有效的。另外,在使用高聚合等级(例如等级4、8)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分集增益,发送分集是有效的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根据聚合等级切换所使用的天线端口。
另外,如图21所示,基站100用2比特(00、01、10、11)对于各终端200通知所使用的天线端口。
如图21所示,聚合等级1、2使用天线端口7、8、9、10中的任一者,而聚合等级4、8使用天线端口7或9中的任一者。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00”和“01”在聚合等级1、2中设定相互不同的天线端口7、8,而在聚合等级4、8中设定同一天线端口7。同样,如图21所示,“10”和“11”在聚合等级1、2中设定相互不同的天线端口9、10,而在聚合等级4、8中设定同一天线端口9。
通过这样做,在低聚合等级(图21中是等级1、2)中,对不同的每个终端200分配不同的天线端口。由此,在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时,能够对于各终端200设定不同的预编码。
另一方面,在高聚合等级(图21中是等级4、8)中,对不同的终端200分配同一天线端口。由此,在同一RB对内,在使用利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终端200之间进行复用时,能够共用同一天线端口,能够集中提高RS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功率,因而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在使用的天线端口不因聚合等级而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图21所示的“00”或“10”),终端200能够在意识不到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以及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的情况下接收信号。因此,在此情况下,基站100可以对于设定了该天线端口的终端200使用任一种发送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端口的切换可以认为是:将实施方式1~5中的1天线端口发送与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分集的切换,置换适用为如下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中使用的天线端口7、8、9、10与限定天线端口的1天线端口发送中使用的天线端口7、9的切换。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天线端口数的变更,以切换1天线端口发送、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这三种发送方法。
例如,在线路质量非常差的情况下,RS的信道估计精度高的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较为适合。另外,在能够确保信道估计精度但线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较差的情况下,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较为适合。另外,在线路质量良好,终端200的移动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利用进行基于反馈的预编码的1天线端口发送来获得频率调度增益是较为适合的。基站100可以通知相当于这些发送方法的切换位置的ePDCCH候选号。
在图22所示的一例中,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ePDCCH候选号#17和#26。由此,如图22所示,终端200对于ePDCCH候选号#0~#16设想1天线端口发送,对于ePDCCH候选号#17~#25设想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对于ePDCCH候选号#26~#31设想使用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进行盲解码。
这里,若设ePDCCH候选的总数为N个,则作为上述发送方法切换基准的ePDCCH候选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为2*ceil(log2(N+1))比特。例如,图22中,N=32,因而2*ceil(log2(N+1))=12比特。另外,在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的2个通知均为#N(图22中是#32)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1天线端口发送,在2个通知均为#0的情况下,对全部ePDCCH候选的发送方法可以采用使用了1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另外,图22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为了能够根据1天线端口发送用的天线端口来唯一地确定使用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可以预先对应这两种发送方法中使用的天线端口(例如参照图13)。或者,作为使用了多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用的天线端口,可以预先设定为始终仅使用同一天线端口。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2所示,说明了使用32个ePDCCH候选的情况,但ePDCCH候选的数目不限于32个。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对象的ePDCCH候选,例如既可以是全部映射有关下行线路(D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是全部映射有关上行线路(U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还可以是映射有关下行线路(DL)的控制信息和有关上行线路(UL)的控制信息的区域相混合的区域。例如,对于聚合等级1、2、4、8,与下行线路控制信息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可以为6、6、2、2,与上行线路控制信息对应的ePDCCH候选的数目分别可以为6、6、2、2。在此情况下,与图22同样,ePDCCH候选的总数也为32个。
另外,作为发送方法切换对象的ePDCCH候选,例如既可以是构成终端200单独的搜索区间(UE-SS)的区域,也可以是构成多个终端200共同的搜索区间(C-SS)的区域,还可以是分别构成UE-SS和C-SS的区域相混合的区域。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其它实施方式]
[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天线端口(antenna port)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一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3GPP 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在硬件的协作下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接收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接收单元,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以及处理单元,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对于与小于规定值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与所述规定值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编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所述处理单元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编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编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按照从与小于L(所述L为自然数)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到与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号,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所述处理单元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接收单元在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中包含所述多个聚合等级的情况下,在所述多个聚合等级中,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和所述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进行盲解码。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可变地设定第二号,该第二编号表示对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号。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设定所述第二号,以使与使用频率较高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的数目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的总数中的比例较高。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二号,所述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号,设定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每个映射候选的聚合等级。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包括第一映射候选组和第二映射候选组,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多个接收装置的共同信号或者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对于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对于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大于对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中包含的映射候选赋予的最大号的号。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多个映射候选由第一映射候选组和第二映射候选组构成,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多个接收装置的共同信号或者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对于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从与小于所述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对于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从与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大于对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中包含的映射候选赋予的最大号的号。
在本公开的接收装置中,所述信号使用多个格式中的任一者发送,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分别与所述多个格式相对应,所述处理单元仅对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分别对应的格式进行盲解码。
本公开的发送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预编码单元,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发送单元,发送进行了预编码的所述信号。
本公开的接收方法,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本公开的发送方法,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发送预编码后的所述信号。
2012年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031653号和2012年3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055433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极其有用。

Claims (13)

1.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以及
处理单元,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
所述处理单元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对于与小于规定值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与所述规定值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按照从与小于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到与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的顺序,以升序赋予号,其中所述L为自然数,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
所述处理单元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在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中包含所述多个聚合等级的情况下,在所述多个聚合等级中,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和所述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进行盲解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可变地设定第二号,该第二号表示对相当于不同聚合等级间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
设定所述第二号,以使与使用频率较高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的数目在所述多个映射候选的总数中的比例较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二号,
所述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号,设定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每个映射候选的聚合等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包括第一映射候选组和第二映射候选组,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多个接收装置的共同信号或者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
对于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对于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大于对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中包含的映射候选赋予的最大号的号。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包括第一映射候选组和第二映射候选组,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映射面向多个接收装置的共同信号或者面向各接收装置的单独信号,
对于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从与小于所述L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对于所述第二映射候选组,从与所述L以上的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大于对所述第一映射候选组中包含的映射候选赋予的最大号的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使用多个格式中的任一者发送所述信号,
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分别与所述多个格式相对应,
所述处理单元仅对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分别对应的格式进行盲解码。
11.发送装置,包括:
预编码单元,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进行了预编码的所述信号,
对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对于赋予了小于作为关于发送方法的切换的基准的候选号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对于赋予了作为所述基准的候选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
12.接收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接收步骤,接收映射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任一映射候选的信号;以及
盲解码步骤,根据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进行盲解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
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的、对相当于发送方法切换位置的映射候选赋予的第一号,
在所述盲解码步骤中,对于赋予了小于所述第一号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对于赋予了所述第一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盲解码。
13.发送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根据对多个映射候选中的每个映射候选设定的聚合等级,使用第一发送方法以及第二发送方法中的任一者,对映射到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中的一个映射候选的信号进行预编码,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基于从接收装置反馈的信息的预编码且使用一个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使用多个天线端口的发送分集;以及
发送预编码后的所述信号,
对于所述多个映射候选,从与较低聚合等级对应的映射候选起,以升序依次赋予号,
对所述多个映射候选赋予的号中,对于赋予了小于作为关于发送方法的切换的基准的候选号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对于赋予了作为所述基准的候选号以上的号的映射候选,所述预编码单元使用所述第二发送方法进行预编码。
CN201380007934.1A 2012-02-16 2013-02-01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Active CN1040945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06332.5A CN107508621B (zh) 2012-02-16 2013-02-01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1653 2012-02-16
JP2012031653 2012-02-16
JP2012-055433 2012-03-13
JP2012055433 2012-03-13
PCT/JP2013/000551 WO2013121727A1 (ja) 2012-02-16 2013-02-01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06332.5A Division CN107508621B (zh) 2012-02-16 2013-02-01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535A CN104094535A (zh) 2014-10-08
CN104094535B true CN104094535B (zh) 2017-09-15

Family

ID=489838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934.1A Active CN104094535B (zh) 2012-02-16 2013-02-01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N201710706332.5A Active CN107508621B (zh) 2012-02-16 2013-02-01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06332.5A Active CN107508621B (zh) 2012-02-16 2013-02-01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7) US9252861B2 (zh)
JP (5) JP5995174B2 (zh)
CN (2) CN104094535B (zh)
WO (1) WO20131217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5174B2 (ja) * 2012-02-16 2016-09-21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CN103312483B (zh) * 2012-03-14 2016-08-0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发送和接收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EP2639989A1 (en) * 2012-03-16 2013-09-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arch space for ePDCCH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n OFDM-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27521B (zh) * 2012-03-20 2016-12-1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配和检测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以及设备
WO2014165678A2 (en) * 2013-04-03 2014-10-0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Epdcch common search space design for one or more carrier types
KR20150146431A (ko) * 2014-06-19 2015-12-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간섭 제거 또는 완화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608693B2 (en) 2015-05-05 2020-03-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se station, small cell, and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method
KR20180068677A (ko) * 2016-12-14 2018-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347778B (zh) * 2017-01-25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856263B2 (en) * 2017-09-08 2020-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ized search space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US10123322B1 (en) 2017-09-18 2018-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beam switch commands through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CN112165439A (zh) 2018-01-25 2021-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15150231B (zh) 2019-01-30 2023-07-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的确定,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343704B (zh) * 2020-02-29 2022-03-22 重庆邮电大学 异构蜂窝网络中毫微微基站的联合休眠与功率控制方法
CN111680467A (zh) * 2020-06-08 2020-09-18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5g终端模拟器pdcch盲检测的fpga设计方法
CN114285446A (zh) * 2020-09-27 2022-04-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传输方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3093972A1 (en) * 2021-11-23 2023-06-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figuration of a user equipment for single-port transmiss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76962A1 (en) * 2009-09-28 2011-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information signaling
WO2011053851A2 (en) * 2009-10-30 2011-05-0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ducing blind decodings for communications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215586A (zh) * 2010-04-02 2011-10-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盲检的方法及设备
CN102244885A (zh) * 2010-05-10 2011-11-1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盲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44896A1 (en) 2007-01-09 2008-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55630B2 (en) * 2008-02-08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multiplexing system and technique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ES2763135T3 (es) * 2009-06-15 2020-05-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istema y procedimiento para compartir un canal de control para agregación de portadora
US9351293B2 (en) * 2009-09-11 2016-05-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carrier indication an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US9055576B2 (en) 2009-10-08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LTE advanced
KR20110065329A (ko) * 2009-12-09 2011-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수신 방법 및 단말
KR101655788B1 (ko) 2010-01-22 2016-09-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기 피드백 기반의 제어 채널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JP5556885B2 (ja) * 2010-03-31 2014-07-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EP2378703A1 (en) * 2010-04-13 2011-10-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Mapp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to control channel elements
AU2011241273B2 (en) * 2010-04-13 2014-03-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EP2562943B1 (en) * 2010-04-23 2019-06-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signals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relay node in a multiuser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9191159B2 (en) * 2010-05-17 2015-11-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repeater
EP2584855B1 (en) * 2010-06-21 2019-01-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124325B2 (en) * 2010-06-21 2015-09-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RU2580792C2 (ru) * 2010-09-07 2016-04-10 Панасоник Ителлекчуал Проперти Корпорэйшн оф Америка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терминал,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EP2437422A1 (en) * 2010-10-01 2012-04-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arch space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grant in an OFDM-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K2919545T3 (en) 2011-02-11 2016-1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 improved control channel (E-PDCCH).
CN102143593B (zh) * 2011-03-25 2013-09-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Pdcch的联合自适应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US20120281555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Remote Radio Heads
CN102231913B (zh) * 2011-06-17 2015-08-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配和确定pdcch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KR20200008016A (ko) * 2011-06-29 2020-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8879667B2 (en) * 2011-07-01 2014-11-04 Intel Corporation Layer shifting in open loop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CN102256358B (zh) * 2011-07-08 2013-11-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和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933981B (zh) * 2011-08-08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发送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US9197387B2 (en) * 2011-08-15 2015-11-24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9350510B2 (en) * 2011-09-28 2016-05-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761927A4 (en) * 2011-09-30 2015-08-12 Intel Corp METHODS OF SIMULTANEOUSLY TRANSPORTING INTERNET TRAFFIC ON MULTIPLE WIRELESS NETWORKS
WO2013055143A2 (ko) * 2011-10-12 2013-04-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서브프레임에서 제어 채널의 탐색 영역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891162B (zh) * 2011-10-19 2017-10-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监测控制信道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无线装置
WO2013058599A1 (ko) * 2011-10-19 2013-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773054B1 (en) * 2011-10-26 2019-04-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39714B1 (ko) * 2011-10-28 2019-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물리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 검색 방법
US20130301587A1 (en) * 2011-11-02 2013-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Blindly decoding interfering cell pdcch to acquire interfering cell pdsch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EP2774309B1 (en) * 2011-11-04 2015-10-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S2566128T3 (es) * 2011-11-07 2016-04-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 y disposición para recib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de enlace descendente para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móvil
US9363809B2 (en) * 2011-11-23 2016-06-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wireless device for monitoring control channel
US9578532B2 (en) * 2011-11-25 2017-0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81293A1 (en) * 2011-12-02 201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indicating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he same
US9572148B2 (en) * 2011-12-07 2017-02-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a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16636B2 (en) * 2011-12-07 2016-1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a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858514A1 (en) * 2011-12-09 2013-06-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itializing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EP2793518B1 (en) * 2011-12-12 2018-02-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channe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2830255B1 (en) * 2011-12-20 2015-12-16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blind decoding of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40109412A (ko) * 2011-12-28 2014-09-15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물리적 다운링크 제어 채널의 검색 공간의 매핑 방법 및 장치
CN103220802B (zh) * 2012-01-19 2019-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TWI617161B (zh) * 2012-01-24 2018-03-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用於執行傳輸時間間隔(TTI)集束的方法、無線傳輸接收單元(WTRU)及演進節點B(eNB)
JP5886639B2 (ja) * 2012-01-27 2016-03-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565665B2 (en) * 2012-01-30 2017-02-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5995174B2 (ja) * 2012-02-16 2016-09-21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US9161344B2 (en) * 2012-03-19 2015-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ggregation of resources in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s
US9843429B2 (en) * 2012-07-31 2017-12-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76962A1 (en) * 2009-09-28 2011-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information signaling
WO2011053851A2 (en) * 2009-10-30 2011-05-0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ducing blind decodings for communications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215586A (zh) * 2010-04-02 2011-10-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盲检的方法及设备
CN102244885A (zh) * 2010-05-10 2011-11-1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盲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CI format and blind decoding for lte-advanced";panasonic;《3GPP TSG-RAN WG1 Meeting #58bis R1-093941》;2009100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21727A1 (ja) 2013-08-22
JP5995174B2 (ja) 2016-09-21
US9252861B2 (en) 2016-02-02
JP2018011321A (ja) 2018-01-18
JP6767718B2 (ja) 2020-10-14
US20210243733A1 (en) 2021-08-05
US20160374063A1 (en) 2016-12-22
JP6601783B2 (ja) 2019-11-06
US11382091B2 (en) 2022-07-05
US9484996B2 (en) 2016-11-01
CN104094535A (zh) 2014-10-08
CN107508621B (zh) 2021-02-05
US10075945B2 (en) 2018-09-11
JP6210247B2 (ja) 2017-10-11
US20200260426A1 (en) 2020-08-13
US10681688B2 (en) 2020-06-09
JP2019050598A (ja) 2019-03-28
US10932252B2 (en) 2021-02-23
US10687327B2 (en) 2020-06-16
US20160112103A1 (en) 2016-04-21
JP2020005313A (ja) 2020-01-09
CN107508621A (zh) 2017-12-22
US20180352538A1 (en) 2018-12-06
JP6439950B2 (ja) 2018-12-19
JP2016197917A (ja) 2016-11-24
US20140369437A1 (en) 2014-12-18
US20190306843A1 (en) 2019-10-03
JPWO2013121727A1 (ja) 2015-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4535B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KR102414697B1 (ko) 다수의 배열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csi-rs 포트 공유를 위한 기준신호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KR102684277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기준 신호 송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22067B (zh) 用于多载波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8111292A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3477694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3687010B (zh)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681602B1 (ko) 빔포밍 기반의 향상된 채널 상태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23395B (zh) 一种用于接收或者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352967A (zh) 用于车辆通信系统中的基于全维度多输入多输出的多播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33710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3563468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3004272A (zh) 基站、终端、搜索区间设定方法及解码方法
CN109150785A (zh) 一种确定资源块组大小的方法及装置
JP2012049680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58592B2 (ja) 移動局および基地局
US1110279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modulating signal by using subframe combin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4233080A (ja)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65687A (ja) 移動局、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0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