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由胆囊结石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或者慢性炎症。发病率较高,急性发作的时候可有右上腹剧痛或绞痛。
胆囊息肉是一种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者隆起的病变。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细胞增殖性改变,有良性和恶性息肉之分,恶性息肉可发生癌变。
胆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好发于肥胖、多产的中老年女性,表现为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的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胆汁分泌紊乱引起的。
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的动静脉血管畸形导致的疾病,是肝脏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种类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群体。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以脑和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高密度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而低密度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息息相关,一般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为每单位140到199毫克。胆固醇增高会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病症。引起胆固醇高的原因有饮食不当、进食含高胆固醇食物、肝细胞受损和阻塞性黄疸。
胆囊结石是以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为主要结石的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纪增长。成因复杂,是临床上引起胆绞痛最为常见的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是位于左、右肝管Y型分叉以上的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多见于沿海地区。结石成分以胆色素为主,含有细菌,容易发生胆道感染。
胆囊癌是起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和女性,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肿瘤性疾病。
胆管癌又称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是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肝外胆管癌又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肝脏血管瘤属于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多数认为其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肝脏血管瘤很少引起症状,只有瘤体较大或者迅速增长时,才可能出现腹部包块、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可获得良好疗效及长期生存。
胰头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一种,恶性率非常高,死亡率低于肺癌、胃癌、食管癌居于第四位。胰头癌的最早病变部位一般在胰腺的头端部位一经发现恶性率非常高。一般患病率较高的胰头癌是指胰腺的外分泌肿瘤,常常伴随着上腹部不适,肿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和一些全身中毒反应。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短时间、急速发作导致的急性炎症过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常因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腹症。
肝内钙化灶是指由于肝脏部发生疾病导致肝脏正常结构发生改变,辅助检查时能在B超或 CT图像上看到肝脏部位出现异常显影,回声异常,出现高密度高频率分布的现象,一般钙化灶单个出现。肝内钙化灶往往提示肝脏器官发生硬化或者肝脏慢性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主要注意的是要与肝脏胆管结石相区别。
胆管结石是在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性疾病,属于临床胆石症的一种,是我国民众常见的胆道疾病。
因为肝脏被阿米巴痢疾感染导致局部组织化脓被破坏,这称之为肝脓肿。肝脓肿没有传染性,不会在人类之间传染期。肝脓肿可以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多因出现开放性的肝脏损伤,导致伤口中有致病细菌进入,引发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的致病菌可以通过血液、淋巴液进入肝脏,或是直接进入肝脏,引发脓肿。该病可引起发热、腹痛、黄疸等表现。
胆道闭锁指的是发生在新生儿人群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就是由于不同节段的肝内外胆管闭塞,导致肝脏无法正常产生、排出胆汁,这时就会发生胆汁滞流的情况,引起肝硬化或是黄疸。按照闭锁部位的不同,可将此病分为3型:一型为胆总管闭锁,二型为肝管闭锁,三型为肝门部肝管闭锁。胆道闭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十分的常见,尤其是亚洲女婴的发病率极高。
肝纤维化(HF)是因肝脏试图修复及取代受损细胞而在肝内形成的异常大量的瘢痕组织,是一种可逆的病理生理学现象,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黄曲霉素等多种原因导致。肝纤维化患者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若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甚至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原发性肝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率非常高,治疗较为复杂。引起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不明,与遗传,环境的改变和日常生活中接触化学物质的刺激等有关。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特点具有地区性,较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发病年龄通常聚集在40~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比女性要较为多发。
胆管炎是指发生于胆管的炎症性病变。肝外胆管炎多继发于化脓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蛔虫引起的梗阻。临床表现为以腹痛、寒颤高热及黄疸为主的三联征(Charcot征)为主。严重的有感染性休克伴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谵语、嗜睡,乃至昏迷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慢性硬化性胆管炎两型。
核黄疸又称黄疸性脑病,常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轻症者出现凝视,为时很短。重者发生呕吐、昏睡、肌肉强直、角弓反张、并出现抽搐、肌阵挛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
重症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主要由胆道疾病引起,饮酒和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也是引起该病的原因。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休克等。急性胰腺炎可对消化、心血管、呼吸等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危及生命。
胰腺囊肿是发生于人体胰腺的囊性病变。大多数情况下,胰腺囊肿是由胰腺炎,或者局部外伤因素所引发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腹部出现可以扪及的包块和肿物。此外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反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囊肿异常增大时可以压迫肝脏和胃等器官,并可出现向后背部的放射痛。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该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这种瘙痒症状平均约3周,亦有达数月者,于分娩后数小时或数日内迅速缓解、消失。患者可因皮肤瘙痒导致失眠、恶心等,影响正常生活。
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一种发生在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按疾病部位分类。结石形成后膀胱内胆汁,胆汁的膀胱黏膜可生气。这不仅会引起慢性炎症,胆汁膀胱癌,引起继发性感染导致的急性炎症的胆汁,膀胱癌。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也可能发生胆囊癌,发病率可达1%至2%。
类癌综合征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食道除外,三分之一的阑尾中有类癌。这种情况在女性中更为常见,转移也很少见。2%位于胃,其余位于十二指肠、结肠(男性最常见)、胆囊和梅克尔憩室。它发生在小肠,恶性程度很高,可转移到肺部、骨骼和其他腹腔内器官。支气管类癌有类癌综合征,预后差。类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阑尾类癌最常见于30 - 40岁,其他部位类癌最常见于50 - 60岁。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该病的病因为感染因素:如胆管炎、胆道蛔虫感染、胆道畸形、狭窄等因素均会导致肝内胆管结石;饮食因素:胆汁的代谢主要与饮食有关,如高脂饮食多导致胆固醇增多,与肝内胆结石的发生具有关联。该病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的肿瘤,这是一种胚胎肿瘤,这种肿瘤具有多种分化模式,肝母细胞瘤由胎儿肝上皮细胞、胚胎细胞和分化的间质成分组成。由临床经验可以知道,大多数肝母细胞瘤都是恶性的,肝母细胞瘤的患者会出现腹胀、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有时也会有恶心、呕吐和腹痛。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大多数是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可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临床症状为上腹部胀满、右上腹包块、肝区坠痛或钝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囊或胆囊颈结石的疾病。临床表现取决于部位、结石大小、是否存在感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结石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病变。胆囊结石、胆道原发性或继发性结石、肝外胆道结石或肝内胆道结石,视其位置而定。我国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轻度胆囊疾病的74.68%。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至95%,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太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至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