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跳至內容

宋應星

出自維基百科
宋應星
宋應星
宋應星
性別:
異名: 長庚(字)
籍貫: 奉新
國籍: ·南昌府
出世: 1587年
北鄉雅溪牌坊村
過身: 約1666年
戴家園祖墓
配偶: 視溪余氏、本邑王氏、靖安舒氏
爺: 宋國霖
娘: 魏氏
崽: 宋士慧、宋士意
學歷

萬曆四十三年舉人

經歷
  • 分宜教諭
    (1634年-1638年)
  • 汀州府推官
    (1638年-1640年)
  • 亳州知州
    (1643年-1644年)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南昌府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村(今下嗰宋埠鄉牌樓村)人。[1]佢係明朝好有名嗰科學家。佢寫嗰《天工開物》箇本17世紀百科全書容得許時間大量嗰科學技術門類,裡頭就有火藥武器箇滴子尖端武器、技術嗰介紹。[2]佢到歷史上舞出嗰巨大成就,𠵹佢有時間會拕人跟法國嗰科學家狄德羅比得一起,話宋應星係「中國嗰狄德羅」。[3]

祖望生平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詳細嗰內容請參照 宋應星家族

揸得八修《宋氏宗譜》嗰《江西奉新世系考略》裡頭話嗰,宋應星屋裡最早嗰先祖係漢朝嗰九江太守宋均嗰時間,後世宋釗開始搬家到新吳奉新)住。但到嘍宋朝,宋應星嗰十世先祖宋瓚入贅熊氏人屋裡,故係改姓做「熊」,箇也係江西嗰大姓之一。末後佢嗰崽熊定五為到躲避戰亂,搦佢老婆嗰姓——「宋」做自簡嗰姓,但箇隻「宋」算不得係宋家人屋裡本身嗰祖姓。八修《宋氏宗譜》裡頭對箇場事係𠵹話嗰:「吾族自元以前本熊姓,二世祖定五公為劍江驛宰,娶於豐城宋氏,解組歸。值元明鼎革之際,初避兵亂,嗣畏國(明)威,遂承宋氏姓。元孔公舊譜著之甚詳。」[4]之後,宋家人屋裡搬到奉新東首個雅溪(今下嗰潦水)岸舷,以經營田產過生。[5]

宋應星老屋嗰村盤子上先頭都留得「三代尚書第」、「方伯第」、「世進士第」同得「世科坊」箇滴子大型牌坊(文革嗰時間拕毀吥嘍),箇也顯示佢屋裡早以嗰榮光。[6]「三代尚書第」牌坊係為到宋應星嗰太公宋景做嗰,宋景嗰爺宋迪嘉、公公宋宇昂也蔭封到箇隻官階。「方伯第」係為到宋應星嗰族叔宋國華做嗰,佢擔任過貴州左布政使。「世進士第」係為到宋應星嗰宋國華,同得佢嗰崽孫宋應和宋一貞做嗰,佢三隻人都係進士及第。箇隻時期也係宋應星屋裡最烊嗰時間。

等到宋應星出世嗰許下子,宋家人屋裡着嘍一場火,屋裡嗰豪華大屋、現財同得萬捲圖書都拕燒得盡光,𠵹之後,宋家開始敗下來。箇時間宋應星嗰娘魏氏都要親自下廚、燶菜舞飯。[7]屋裡甚至慳到夜裡捨不得點燈,魏氏也咩得烏尋水喫。[8]宋應星就係𠵹嗰一隻破落嗰地主家庭成長嗰。

對於宋應星出世嗰準確時間,60年代以前都係話「未詳」、「萬曆年間」、「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左右」,連八修《宋氏宗譜》都話佢「生歿未詳」。箇可能係因為而今已經冇有宋應星嗰嫡系後人嗰緣故。1935年歐陽成到佢嗰《江西鄉賢事略審核意見書》裡頭,利用宋應昇嗰《方玉堂全集》,推斷出「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應星年二十九歲」。𠵹也就確定宋應星嗰生年係1587年[9]宋應星出世嗰時間,佢爺宋國霖就係四十二歲,佢娘魏氏三十三歲。

7歲嗰時間,佢同佢兄宋應昇一下到佢俚族叔宋國祚嗰家塾裡頭讀書啟蒙。[10]宋應星自簡哈話:「余不肖髫時,讀書於塘季公家塾者八年。」箇裡嗰「塘季公」就係叔公宋和慶。宋和慶係進士出身,佢做官歸里後就到老家開辦私塾學堂,教育全族人。私塾嗰教程分兩隻階段。起先係啟蒙階段,學生會學《千字文》、《百家姓》、《龍文鞭影》箇滴子教材,末後就會開始學平仄、作文同到經書等內容。教書先生會讓學生到學堂裡一日到夜嗰讀書、背書、作文。宋國祚規定一隻學生每日上晝要讀生文七篇,接得要背下來。[11]

長庚公傳》話宋應星「公少靈芒,眉宇逼人,數歲能韻語。」宋應星到學堂念書嗰時間,佢時常好晏起床,咁佢都能一刻時背完七篇文章。箇係因為佢睏覺嗰時間,佢兄到佢身邊背書,佢也就同時到心裡頭默記下來。[1]1597年,11歲嗰宋應星讀完第一階段。佢仰上開始第二階段,研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12]宋應星花費大概4年嗰時間讀完第二階段(到1601年),箇時間學堂換嘍隻新老師,佢就係新建舉人鄧良知

讀書嗰同時,宋應星哈歡喜同佢兄宋應昇幾隻人佮伴旅遊。像縣城北首嗰獅山、西北50里路嗰越王山、西首120里嗰百丈山都係佢俚時常去嗰地方。[5]

大概到1601年,宋應星到北鄉學塾以優異成績卒業,獲得童生嗰資格。後背佢同佢兄宋應昇參加縣學考試,都成功成為奉新縣學嗰廩生。佢俚每隻月有六斗廩米嗰生活補助。佢到1611年修完學業。[13]箇段時間佢要學除吥四書五經之外嗰,諸子百家、歷代史書等教材。[5]1619年,宋應星順利通過縣學主持嗰歲考,搦得參加鄉試嗰資格。[14]

1615年,29歲嗰宋應星同佢兄宋應昇到南昌參加鄉試,箇年參加鄉試嗰江西士子有一萬多人,中舉嗰單就109人,宋應星名列第三,宋應昇列第六。[5][15]兩隻人同時中舉,許時間拕稱做「奉新二宋」。[16][1]鄉試嗰獲利,讓兄弟二人決定第年就去北京二月嗰會試,[5]宋應昇為此哈作詩話:「我年三十餘,足不出州黨。每每覽輿圖,時時寄夢想。吾弟亦復然,遐征從北舫。」佢俚兄弟二人,約正涂紹煃、姜曰廣、李光倬箇幾隻朋友一道哩去北京。佢俚從奉新陸行到南昌,到南昌碼頭坐船到鄱陽湖,接嘚由九江嗰湖口坐船順長江東下一徑到南京,之後到鎮江沿嘚京杭大運河到北京。[17]二月嗰會試到箇月九號、十二號同、十五號正式舉行,結果二隻主考跟房考韓光枯,同到一幫考生都賄賂舞弊,𠵹宋氏兄弟冇到榜上尋到自簡嗰名子,之後佢伓就仰上返贛嘍。[18]1617年-1618年,佢两人到江西第一學府——白鹿洞書院進修,洞主舒曰敬任教。[5]

1619年1623年1627年1631年,接到嗰幾場大試宋家兄弟也都冇過關。[5]箇時間宋應星已經45歲嘍。[16]佢接得一考再考都一徑失利,佢就對自簡話「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咁也打消嘍佢接得應試嗰想頭。[5]

1604年,宋家兄弟各自分產分家。多年嗰科舉花費太多同到屋裡人口嗰不斷增多,故係宋應星覺得係時間尋腳事做嘍。佢兄宋應昇到1631年最督一次會試失敗後,決定留嘚北京,候吏部選職。第年佢當上浙江桐鄉縣令。[5]1634年,宋應星也出任分宜縣教諭。教諭係隻不上品嗰文職官員。《分宜縣誌·職官志》對佢嗰記載係:「宋應星,奉新人,舉人。崇禎七年任,升汀州府推官,有賢聲,汀人肖像祀之。」[19]宋應星做教諭一徑做到1638年。箇期間佢受到分宜縣令曹國祺嗰支持,到1636年3月出版萬言政論集《野議》,佢係佢一夜時間寫正嗰。[5]末後也哈整理發表佢嗰自選詩集《思憐詩》,同到《畫音歸正》、《原耗》兩本書,但後頭嗰兩本書已經亡佚。[5]公元1637年,宋應星出版佢名垂青史嗰重要作品《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嗰序言裡頭話:

年來著書一種,名曰《天工開物卷》。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証,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
吾友涂伯聚先生,誠意動天,心靈格物。凡古今一言寬這嘉、寸長可取,必勤勤懇懇而契合焉。昨歲《畫音歸正》由先生而授梓。茲有後命,複取此卷而繼起為之,其亦夙緣之所召哉!
卷分前後,萬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觀象》、《樂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丐大業文人棄擲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時崇禎丁丑孟夏月,奉新宋應星書於家食之問堂。

箇裡頭就話到下頭幾場事。[5]

  1. 宋應星嗰書齋叫「家食之問堂」
  2. 宋應星寫作嗰目的係重視農產、輕視金財,不係搦到當官嗰看嗰
  3. 《天工開物》嗰出版時間係1637年4月(夏曆
  4. 《天工開物》、《畫音歸正》都係宋應星嗰朋友涂伯聚資助嗰
  5. 《天工開物》嗰原稿先頭係有《觀象》、《樂律》兩篇。但宋應星覺得佢俚專業傷嘍,故係刻板印梓嗰時間就刪吥嘍。

1637年6月,宋應星寫正佢嗰《卮言十種》嗰第八種《論氣》,9月寫正第九種《談天》。[5]1638年後佢嗰教諭任期期滿,但佢考列優等,[5]就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箇係隻正六品嗰刑獄司法官。[1]箇段時期嗰歷史記載係:

尋升汀州理刑廳。海賊為禍,公馘厥罪魁,餘孽盡宥。旋復匿於島汊生事。事覺,督撫責公養奸。公願隻身往擒,督撫代為危,欲助以兵,公不從,竟單騎直抵賊穴,諭以大義。賊駭且愧,頂爐香以迎,群願洗心輸誠。公焚巢以散其黨。督撫以事聞,遷亳州知州。[20]

1640年,宋應星冇等汀州府推官任期結束就辭官歸里。[5]1642年-1643年,奉新爆發李肅十肅七帶領嗰紅巾軍之亂,宋應星就跟兵備道陳起龍、司李胡時享一下鎮壓嘍箇場民亂。[5][21][22][23]

1643年,宋應星出任安徽毫州知州,正五品級,箇係宋應星一生當到嗰最高級別嗰官嘍。[1]擔任知州嗰時期,中國已經係戰亂頻頻。宋應星嗰官衙都拕毀吥嘍,故係佢捐資重做,跟到召集離散嗰官員。之後哈買下亳州城南嗰薛家閣,準備做隻書院。[5][24]第年1644年,明朝拕推翻後,宋應星就辭官歸鄉,全身退出公眾生活,佢11年嗰官宦生涯就咁結束嘍。[16]佢箇時間哈寫正《春秋戎狄解》表示自簡嗰心境。[5]

同年,南明南京建立。宋應星拕推薦做滁和兵巡道跟南瑞兵巡道,但佢一心歸隱,表示推辭。[5]明朝滅亡後,辭吥廣州知府之職嗰宋應昇同宋應星到老家重逢。1646年,宋應昇寫完兩首絕筆詩後就吞毒殉國嘍。[5]1655年。宋應星拕陳弘緒邀請,幫佢嗰《南昌郡乘》寫篇《宋應昇傳》。[5]

大概係1666年,宋應星過身,享年80歲,拕埋到戴家園祖墓。[5][25]

著作一覽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宋應星一生都非常作興科技、文學、藝術、歷史、語文、經濟、哲學箇滴子領域嗰知識,平常也歡喜音樂、書法、圍棋、騎馬、游泳。[26]佢有箇闊嗰興趣愛好,故係佢一生筆耕不錯,著述頗豐。而且佢成熟速度風快,箇多係因為佢平生大量遊歷,經驗豐富舞得。

下頭係宋應星嗰生平著作[27][28]

  • 自然科技:
  • 詩作:
    • 思憐詩》(傳世,十首「思美」詩、四十二首「怜愚」詩 )
  • 政論集:
    • 野議》(傳世)
    • 《原耗》(遺失)
  • 歷史學:
  • 文學:
    • 《美利箋》(遺失)
  • 音韻學
    • 《畫音歸正》(遺失)
  • 雜文集:
    • 《雜色文》(遺失)

天工開物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詳細嗰內容請參照 天工開物

先頭,《天工開物》箇本書拕認為到中國已經絕版嘍。地質學家丁文江(1888年—1936年)介紹佢尋到箇本書嗰過程話:

民國三年,余奉使赴滇,讀《雲南通志·礦政》篇,其所引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言冶銅法頗詳晰,因思讀其全書。次年,遍索之廠肆無所得。詢之藏書者,均謝不知。 惟余友章君鴻釗云,曾於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中一見之。乃輾轉託人就抄,年餘未得報,已稍稍忘之矣。十一年遷居天津,偶於羅叔韞先生座中言及其事。先生曰: 「是書也,余求之三十年不能得。后乃偶遇之日本古錢肆主人青森君齋中,遂以古錢若干枚易之歸。君既好此,當以相假。」於是始得慰十年嚮往之心焉。書為日本營生堂以木[村]氏兼葭堂所藏,江田益英校訂者。鋟本有明和辛卯年大江都[賀]庭鍾序,是年為乾隆三十六年。蓋據崇禎十年本翻刻,而中國今無此書,殆未嘗再版也。乃另抄副本,加以句讀。……十五年,友人章君鴻釗始從日本得其書,亦菅生堂所刻,因以校訂羅藏之殘缺。未幾,羅先生亟索原書去,云武進陶君涉園將付印于天津。今春過津,謁朱公桂辛,則新書已刻案上。[29]

末後,浙江寧波嗰墨海樓嗰蔡氏藏書嗰擁有者李慶城到1951年熱天搦崇禎十年版嗰《天工開物》捐到國家公庫,晏後拕轉送北京圖書館。[30]箇本崇禎十年版嗰《天工開物》係江西竹紙印製嗰,攏共分上中下三冊。書嗰督上寫嘚「崇禎丁丑孟夏月,奉新宋應星書於家食之問堂」,也就係1637年七月涂紹煃南昌府頭回刊印嗰。

贛藏四書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詳細嗰內容請參照 野議思憐詩談天、 同 論氣

箇下留得嗰宋應星嗰著作哈有《野議》、《思憐詩》同嘚《談天》、《論氣》箇四本嗰刊孤本,佢俚拕江西省圖書館弆到。箇四部著作係江西竹紙印製嗰,拕先頭嗰收藏者合訂做一冊,版框20.4公分高、12.7公分闊,半葉9行,一行21隻字。

書裡頭搉得「江西蔚挺圖書館珍藏」嗰隸體陽文正方朱印。封面用毛筆寫得:「明宋應星《野議》、《論氣》、《談天》、《思憐》 四種著作。蔚挺圖書館珍藏」箇23字。箇裡話嗰圖書館主人就係「蔚挺」新建蔡敬襄。佢到分宜尋到箇四本書,1933—1934年借得周憲民等人編纂《江西鄉賢事略·宋應星事略》,1952年拕收歸到江西省圖書館,1976年拕上海人民出版社重行鉛印出版。

思想傳播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17世紀嗰時間,宋應星嗰《天工開物》起首就傳到海外嗰江戶時代(1608年-1868年)嗰[日本]],佢係由「唐船」帶到日本嗰長崎做為開始嗰。 [31]日本國嗰本草學家貝原益軒(1630年-1714年)到佢嗰《花譜》、《菜譜》嗰《參用書目》裡頭話到《天工開物》箇本書,也可能係日本方面對宋應星嗰思想著作嗰最早嗰文字記錄。 [32]日本學者三枝博音覺得《天工開物》大概係1687年嗰早晏滴子傳進日本嗰。 [33]貝原益軒嗰《大和本草》(1708年)裡頭話:「登試金石上,則金銀之真偽立見分明。有名為《天工開物》一書言之甚詳。」箇之後,一大幫嗰日本學者連得引用、摘取《天工開物》嗰內容思想,像伊藤長胤嗰《名物六帖》、增田綱嗰《鼓銅圖錄》、村瀨嘉右衛門的《藝苑日涉》、草間直方的《三貨圖匯》、宇田川榕嗰《舍密開宗》等等等等,佐藤信淵更假創立「開物之學」。[34]

1942年,三枝博音到佢嗰《支那文化談叢》裡頭話:

《天工開物》都係東洋嗰一部有代表性嗰技術書。箇本書話係三百多年前寫正嗰,但佢都包納從產品到工藝品製作方法嗰全套技術。光箇點佢就係無與倫比嗰書物。……「天工」係人類對應自然嗰行為、「開物」係人類按佢嗰生存利益而舞出嗰加工大自然嗰萬事萬物嗰行為,箇可以話係人類同嘚大自然嗰交流橋樑。……歐洲嗰技術書光係記錄滴子各專業嗰技術,都冇相到像《天工開物》𠵹,從農業、工業、到藝術、兵器嗰技術箇多門類嗰技藝書。[35]

17世紀嗰時間,宋應星嗰《天工開物》傳播到歐洲。法國係最頭先收藏箇本書嗰,弆嘚在法國國立圖書館[36]而今1637年(崇禎十年)版嗰《天工開物》攏共就有三本,一本弆嘚在北京圖書館,一本弆嘚在東京靜嘉堂文庫,一本就弆嘚在法國巴黎。

1830年起,法國漢學家史答尼斯拿·儒蓮開始搦《天工開物》翻譯成法文,佢嗰歷程係:

  • 1830年,《天工開物·丹青》→《論中國嗰銀朱——翻譯自中國同時摘錄一本叫〈天工開物〉嗰技術百科全書》(Sur la vermillon chinois traduit du chinois et extrait d'un encyclopédie technologique intitulée Thien-Kung-Kai-Wu),發表到《新亞洲雜誌》(Nouveu Journal Asiatique),卷五,第205—213頁。
  • 1833年,《天工開物·製墨》→《中國嗰製墨嗰方法》(Procédés des Chinois pour la fabrication de l'encre),發表到《化學年鑒》(Annales de Chimie),卷53,第308—315頁。
  • 1833年,《天工開物·五金》、《天工開物·錘鍛》→《銅合金、青銅、鑼鉦》(Alliages du cuivre, cuivre blanc, gongs et tatams),發表到《化學年鑒》(Annales de Chimie),11月刊。
  • 1837年,《天工開物·蠶桑》→《論植桑養蠶嗰主要中國嗰著作提要》(Resumé des principaux traités Chinois sur la culture des mûries et l'éducation des vers à soie),單行本,攏共224頁。仰上,箇本譯本拕翻譯成意大利文、德文,佢俚係Dell'art di coltivare igelsi e di governare i bachi da seta secondo il metodo CineseUeber Maulbeer-baumzucht und Erzeihung der Seidenraupen,末後又接得拕翻譯成英文版、俄文版。
  • 1838年,《天工開物· 彰施》、《群芳譜》卷一、《授時通考》卷69、《便民圖纂》→《中國提製蓼藍染料嗰通用方法》(Procédés usités en Chine pour l'extraction de la matière colorante du Polygonumtinctorium),《科學院院報》,卷七,第703—704頁。
  • 1838年,《天工開物· 殺青》→《中國人造紙方法概述》(Déscription des procédés Chinois pour la fabrication du papier),《科學院院報》,卷十,第697—703頁。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讀過儒蓮翻譯嗰《授時通考》和《天工開物》後,話佢俚係「權威著作」。 [37]

對於宋應星冶煉金屬鋅嗰技術,美國化學史家韋克斯(Mary Elvira Weeks)到佢嗰《化學元素的發現》(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裡頭話:「中國1637年刊印《天工開物》裡頭,話到過鋅嗰冶煉法同到用途。歐洲人發明鋅嗰熔煉法前頭嗰一百年嗰時間,佢俚用嗰鋅,都係葡萄牙商人運自東方嗰。」[38]

1964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嗰學者第羅(Thomas Thilo)搦《天工開物》嗰頭四章翻譯成德文,寫正佢嗰博士論文《宋應星寫個〈天工開物〉嗰頭四章論農藝同到農產品嗰進一步加工》(Die Dapitel I bis IV-Ackerbau und Weiterbearbeitung der Acebauproduked des Tian-gong Kai- wu von Song Ying-Xing)。1967年,第羅接得發表《宋應星論中國農業嗰經營》 (Song Ying-xing uberchinesische andwirtschaft)。箇都係當代外國學術界對宋應星嗰學術思想研究嗰新嗰開端。

內文註腳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1. 1.0 1.1 1.2 1.3 1.4 中國的狄德羅 宋應星. http://www.iljh.ilc.edu.tw/iljhs/asp_page/%B1%D0%BE%C7%A5%AD%A5x/teacher/%B6%C0%AC%FC%B4f/%B1%D0%BE%C7%B8%EA%B7%BD/%A4%A4%B0%EA%AA%BA%A8f%BCw%C3%B9--%A7%BA%C0%B3%ACP.doc. 
  2.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36.
  3.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102.
  4. 《宋應星評傳》,26頁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宋應星生活嗰時代. http://www.zjxjzx.cn/ebook/86/kwdw/ts086052.pdf. 
  6. 《宋應星評傳》,23頁
  7. 《宋應星評傳》,39頁
  8. 《宋應星評傳》,40頁
  9. 《宋應星評傳》,43頁
  10. 《宋應星評傳》,48頁
  11. 《宋應星評傳》,49頁
  12. 《宋應星評傳》,50頁
  13. 《宋應星評傳》,50頁
  14. 《宋應星評傳》,51頁
  15. 《西江志·選舉志》,1720年
  16. 16.0 16.1 16.2 Cullen, Christopher (1990). 宋應星話「氣」同嘚「五行」. 53. pp. 295–318. http://links.jstor.org/sici?sici=0041-977X%281990%2953%3A2%3C295%3ATSIISC%3E2.0.CO%3B2-1. 
  17. 《宋應星評傳》,57頁
  18. 《宋應星評傳》,58頁
  19. 《分宜縣誌》,李寅清等,1871年
  20. 《宋氏宗譜》,卷22,第71頁
  21. 《奉新縣誌》,清·同治版
  22. 余大銓,《志兵戎略》
  23. 彭搏,《鳧鳴雜錄》
  24. 《亳州誌》,1656年版
  25. 宋應星生歿之謎
  26. 《宋應星評傳》,111頁
  27. 沈一民 等,《大明的崛起》,2007年7月,184-188頁,ISBN 978-7-80724-396-0
  28. 《宋應星評傳》,112頁
  29. 丁文江:重印天工開物卷跋,載陶湘刊本《天工開物》同嘚世界書局本《天工開物》嗰書尾,第1頁,1936年
  30. 胡道靜:天工開物及其作者宋應星,《辭書研究》,1982年,173頁
  31. 《宋應星評傳》,271頁
  32. 《宋應星評傳》,272頁
  33. 《宋應星評傳》,272頁
  34. 《宋應星評傳》,274-278頁
  35. 《支那文化談叢》,59-63頁,名取書店
  36. 《宋應星評傳》,283頁
  37. 潘吉星,《達爾文和中國生物科學》,1959年11月,《生物學通報》
  38. M.Weeks,《化學元素的發現》,第44頁,商務印書館

參考資料

[編寫 | 編寫源代碼]
  •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ISBN 7-305-00850-8
  • 邱恆聰,《鵑花緣:宋應星之路——江西籍歷史名人傳記系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聶冷,《宋應星》,新華出版社,2003年,ISBN 750116203X
  • 劉林,《宋應星和〈天工開物〉》,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年,ISBN 7-110-00398-1
  • 郭蓉、溫書貴,《實學大家——宋應星》,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ISBN 7-80609-258-7
  • 楊維增,《宋應星思想研究及詩文註譯》,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年,ISBN 7-306-00063-2
  • Brook, Timothy. (1998).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22154-0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4,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Part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ipei: Caves Books Ltd.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4,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Part 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Taipei: Caves Books Ltd.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Taipei: Caves Books, Ltd.
  • Song, Yingxing, translated with preface by E-Tu Zen Sun and Shiou-Chuan Sun (1966). T'ien-Kung K'ai-Wu: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