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进度课件汇总多篇
制定计划,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石。它如同航海图,引导我们在工作的海洋中稳步前行。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步骤,我们能够加强执行率,减少失误。完成工作后,对比计划与目标,我们便能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这样的自我反思与调整,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驶向成功的彼岸。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进度课件,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进度课件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由我担任小学一年级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全班4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3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较小,活泼可爱,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包括:“身边的物体”、“常见的动物”两个单元。其中“身边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1.观察物体的特征,2.给物体的分类,3.比较物体的轻重,4.认识物体的形状,5.观察一瓶水,6.哪个流动得快,7.它们去哪里了。“常见的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1.我们周围的动物,2.观察一种动物,3.给蜗牛建个“家”,4.水中的动物,5.它们吃什么,6.动物联欢会。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身边的物体”单元是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据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概念。本单元循序渐进地展开一系列探索活动。加深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常见的动物”单元学习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概念。本单元主要是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本单元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通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启发学生。
三、教学目标
知道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知道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知道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能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知道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知道动物生活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道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知道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知道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知道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知道动物生活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知道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难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能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道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引导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发挥主体能动性。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感悟社会,获得感受。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立足学生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感。
利用现代媒体创新学习方式,有效拓展教学空间。
提高认识、参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附:教学进度表
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进度课件2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为指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指导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获得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此,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三、教材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新教材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显著的优化和提升,一是新教材增加了单元小结,以概念图的形式对单元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直观、系统的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增加课题2.5它们吃什么,了解动物的习性,增加课题2.6动物联欢会,以游戏的方式复习学过的动物知识,做到了在玩中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三是更加注重倡导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课题1.5观察一瓶水、2.2观察一种动物,均需要运用观察方法来研究身边的物体、动物;新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运用显著的特征给物体、动物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四是每章开头均新增情境主题图,更加强调与实际相联系。
四、教学目标
1.掌握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
2.观察和了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了解其用途和功能
3.培养学牛的好奇心和探系欲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思维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指导他们进行有效记录。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