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范文(18篇)
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涯增添光彩。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教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知识。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一
ppt:漂亮的线。
挂图:《绣品》。
塑料线若干。
中国结一个。
体验编织中的乐趣。
能够合作进行简单的编织。
欣赏中华文化中的刺绣和编织艺术。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线,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看,除了可以用画笔来画出漂亮的图画外,我们可以怎样用线来表现出漂亮的图案呢?(线贴画、刺绣等)
二、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绣品》。让幼儿了解中国刺绣。
师: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看看这幅挂图,这图上都有些什么呀?(衣服、帽子、绣品等)
这些都是每个地方不同的刺绣作品,我们来看看它们都绣了些什么东西?
你最喜欢哪一样,为什么?
2、教师展示ppt,让幼儿了解苏绣。
师:我们刚刚说这是哪个地方的刺绣呀?(教师指着挂图上的苏绣)
我们苏州的刺绣非常有名,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看看其他图案的苏绣。
(当看到工人刺绣的图片时可让幼儿模仿刺绣动作)
3、ppt展示中国结
教师拿出一个中国结给小朋友们看。
师:这个小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了,它叫什么名字呀?(中国结)
中国结一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师这里还有几张关于中国结的图片,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中国结还有哪些样式。
(有很多颜色,但普遍还是红色为主;每种结都有不一样的名称)
4、编中国结
师:我们已经看了这么多中国结了,现在小朋友们想不想编一个自己的中国结呀?
下面老师就教你们编一种十字结。
5、幼儿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师:沈老师之前给教给小朋友们编的爱心圈可以送给爸爸妈妈,编的这个中国结可以送给你们自己,编得长一点可以做手链,短一点在下面挂两个铃铛可以挂在包包上做装饰。
三、结束
师: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漂亮的绣品和中国结,小朋友们也都编了自己的中国结,老师会把剩下来的这些绳子放在我们的手工区,想要继续编的小朋友可以下课了去编中国结,感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回家学编更多的中国结,带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二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80×=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三、练习。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四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五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20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3)交流: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反馈:练一练第1题,说说圆柱的体积和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1)提问:出示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有哪两个变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生独立看图,并口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3)反馈:完成练一练第2题。
(4)讨论:与上一题比较,这里相互依存的变化量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点?
出示练一练第3题: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引导比较:这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反馈练习:将练一练第1题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2、你还能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铺垫下一课时。
板书设计:
年龄、体重、特定区域、
时间、体温、周期性、
nt数量关系。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六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八
理论分析:
当今,小学由于年龄特点,意志薄弱,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一些烦心事往往处理不当,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并保持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心境则会妨碍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保持愉快的心境,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设计这节情绪知道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情绪,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自己控制情绪。
课前准备:情绪反应情景、故事、课件
活动形式:讨论、情景扮演
适教年级:三、四年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让几位同学上前扮演以下情景的情绪反应,并把每一种情绪都写在黑板上:
你为咱们班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表扬你。(高兴)
你要看一部动画片,却被爸爸关进房间做作业。(悲伤)
假如你不慎掉进了一个老虎笼子里,又逃不出来。(恐惧)
有一位同学在玩耍的时候把你撞倒了,他不但没道歉,还骂你:“你干吗挡着路?”(生气)
考试时,时间快到了,但是你还有很多道题目没有完成。(焦急)
2、师述:“他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其实这些我们都称作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都会因某些事情而产生某种情绪,那么怎样很好地控制我们的情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做情绪的主人。”(板书:做情绪的主人)
二、讨论与训练
1、教师读两则故事,让学生回答以下的问题:
关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退步了?
小花是怎样对待跳绳失利的?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积极的心境并保持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的心境则会妨碍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师小结
宣泄法
情绪转移法
将心比心
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小红长了一双对眼儿,有的同学笑话她,她烦恼极了。
这次的班干部竞选,小珍落选了,她非常伤心。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小雪听烦了,她可以怎么办呢?
刘颖性格内向,遇到烦恼事不愿对别人说,经常憋在心里。
三、结束
师述: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们都学会了做情绪的小主人了吗?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懂得控制的情绪,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最后老师送个大家一首歌《歌声与微笑》,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结束这节课。
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情景扮演时,可能部分学生不会认真完成活动,其他学生会哄堂大笑,这样恐会造成课堂混乱。这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地奖励来帮助完成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九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活动一。
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一
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奖本学期做过的有关天气生物、物质变化现象和过程的各种记录进行分析、归类、整理;能设计各种活泼的方式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准备本组的展台;能够感受到自然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3、能够描述办展览的具体过程,并愿意将展台搬到社区或街道。
材料准备:
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制作展板底座的材料等。
课时安排:
用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我们小组的展台。
活动目标:
1、将本学期做过的各种记录进行分析、归类、整理。
2、能设计各种活泼的方式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准备本组的展台。
4.能够认识到自然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5.能够描述办展览的具体过程,并愿意将展台搬到社区。
实施过程:
1、本活动需要3课时,设计、布展和展示各占一课时。
3、指导学生布展活动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课前作了一定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鼓励学生在布展台时,既要考虑选取生动、形象、合理的图片、实物、文字等内容,又要美观、视觉效果好。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评价,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帮助。
4.指导学生展示总结活动的时候,分为三步进行;展示参观——交流评价——总结。
(1)展示参观的教学过程。学生各组展台布置好后,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参观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形成走马观花的过程。要求找出其他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2)交流评价的教学过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组织组与组的个别交流,学术讨论,让学生学习体验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3)总结的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填写教材95页的收获和改进意见。
二、到社区去办展览。
活动目标:
1、敢于把本组的展台搬到自己住的社区进行展览。
2、能听取并记录周围人们对本组展台的意见。
实施过程:
要求学生事先与有关部门协商,选好展示地点,把全班同学辛勤制作的展示板,搬到社区去展示,并做好宣讲工作,广泛征求社区成人的意见,以便改进。
评价建议:
“布置我们小组的.展台”活动评价表。
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方法新颖分工明确。
水平1只知道某种类型事物变化的现象。只能展示一种类型的变化。只能用图画、实物和记录表设计一般的展台。有分工、但个人任务不够明确。
水平2明确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能展示两种类型的变化并显示变化前后的现象。能用自撰文字、图画、实物和各种记录材料设计一般的展台。有分工、分工合理、个人任务明确。
水平3明确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运动的。展示三种以上不同同类型的变化,并显示变化前后的现象。能用自撰文字、自创图画、实物和各种记录材料设计展台。有分工,个人任务明确,还能愉快安排合作的关系。
教学反思: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三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西班牙斗牛士》,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二)展开新课。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四
1.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高兴”、“伤心”、“生气”等词意。
2.启发幼儿根据三种表情联想相应的事情,并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人格目标。
培养幼儿大胆发言和自信。
(一)物质准备。
1.教具:“高兴”、“伤心”、“生气”三种表情的图片各1张,与三种表情相应的挂图各1幅,布置一面墙。
2.学具:与三种表情相应的图卡每人1张。
(二)知识经验准备谈话活动中了解幼儿高兴、伤心、生气的情况。
(一)进一步理解“高兴”、“伤心”、“生气”等词的含义。
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分别出示三种表情的.图卡与文字卡,请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二)引导幼儿根据各种表情联想相应的事情,并学说话。
1.分别出示与三种表情相应的图画,请幼儿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最后,引导幼儿运用相应的表情,把图画上的事情用一句话讲出来。
2.启发幼儿根据三种不同表情,自由联想与表情相应的事情,要求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三)幼儿操作。
1.请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桌上的图画,要求边看边讲述图画的内容。
然后,根据图中人物的表情,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帮助语言能力差的幼儿学说话)。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把自己图画的内容用一句话说出来。
(四)教师小结:表扬大胆想像和发言的幼儿,并教育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做事之前要先动脑筋想一想。
(五)延伸活动:请幼儿把手上的图画贴在与图上表情一样的娃娃下面。
四、各领域渗透社会:利用日常谈话时间,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在本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练习,培养幼儿大胆完整地发言与说话。
五、生活中渗透家长鼓励幼儿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引导幼儿说出做事的想法,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环境中渗透在活动室内张贴各种表情的头像。
七、家庭中渗透要求家长给孩子讲一些高兴和伤心的事情,教育孩子要保持好心情。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五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推测。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六
1、对周围生活中的气象变化感兴趣。
2、知道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一段时间的天气记录、已初浅地了解一些气象方面的知识、幼儿用书等。
1、问题导入::
(1)“今天天气预报说今天的天气怎样?”
(2)教师请幼儿边看天气记录表边讲述常见的天气情况:晴、多云、阴、雨、雪。
2、天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
(1)教师出示晒衣服、开运动会、发黄的树苗、滑雪、渔船等,幼儿看图讲述。“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养的天气?”
(2)幼儿讨论:“怎样的天气会给人带来不利?你知道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3)教师小结: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很密切,世界上万物生长需要多样的.气候条件,但是持续长时间的过冷、过热、过旱、过劳都会给人类造成危害。
3、介绍天气预报:
(1)认识天气预报。“既然天气和人类的关系这么密切,我们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天气情况呢?你是经常关心天气情况?你通常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
(2)看图了解预报天气的仪器(出示百叶箱和气象卫星的图片)。
“百叶箱里的仪器室做什么的?怎样才能知道全世界的天气情况?”
(3)教师小结了解天气情况的多种途径及各种观测气象的工具。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七
初步了解四季的明显不同特征,及四季轮换的顺序。
1、图片数幅、故事录音。
2、绘画工具及纸张。
小熊登月成功吗?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
1、小熊和小鸟在什么时候开始造飞船?
2、小鸟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3、小熊到什么季节把船造好?
4、它到底上天了没有?
5、他尝到的`冰凉冰凉的是月亮吗?
6、什么季节会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
7、小熊看到的脚印是怪物的吗?
1、听故事绘画其中的一个情节。
2、自由组合排出故事顺序。
3、再次听故事并观察教师的图片顺序,证实自己的排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寻找错误的原因。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引人入胜的变化教案篇十八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一、激发兴趣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