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查字典范文网 >>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1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1篇)

小编:纸韵

写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寻找进一步提升的机会。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估,找出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一

1.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mm”。1厘米=10毫米。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dm”。

千米。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m“,千米也叫作公里。

2.1千米=1000米。

3.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8千米=8000米9000米=9千米。

1.计量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2.1吨=1000千克。

3.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4吨=4000千克5000千克=5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二

图像的平移可以参照顶点的平移。

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 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

1 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 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 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1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九章 投影和视图

1 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

2 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 三视图的画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三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勤奋地学习,持之以恒,才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你们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经过反复练习,你们确实取得好成绩了吧!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前不心浮气躁可以让你高速而有质量的复习。另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能让你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四

1、列竖式计算除法。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

3、一步计算的问题。

4、两步计算的问题。

1、质量单位千克、克数与代数常见的量。

2、千克、克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6.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2÷266÷672÷347÷7。

(2)口算:36÷360÷268÷290÷3。

(3)列竖式计算:39÷389÷467÷2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64÷584÷395÷481÷3。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第二单元认数1.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非整千数: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练习:

(1)口算:201+4000800030006000201000+100。

(2)写一写: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练习:

比较大小:3650和2520,7890和8790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第四单元加和减。

1.口算两位数加、减。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练习。

口算:44+2532+5714+687664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练习。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包括: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利用线段图)。

求经过时间:

记忆: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经过时间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凌晨1时1时。

深夜12时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练习。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00,晚上9:00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2.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练习。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3.连乘计算。练习:

(1)200×3152×4261×3224×5(2)124×3×21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练习。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1.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五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六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能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对许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观察、分析过程,探索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直接判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正确性。

(1)能灵活利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含义,并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七

(日月):喷薄欲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

(山峦):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苍翠欲滴。

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3、表达朋友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有关气象的谚语: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八

1、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计算是基础,基础要打牢:

三年级数学课本系统的介绍了四则运算及其巧算,关于数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它同时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历次竞赛或选拔比赛中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练习机里很多计算题,电脑自动批改,家长省心省力。

就资深数学教练陆霞老师的教学经验表明,在二、三年级打下良好运算基础的同学,一方面使得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高年级竞赛或选拔中往往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2、应用题,重中之重:

从三年级起,数学课本中介绍了大量的数学专题知识,尤其是应用题部分,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许多五六年级同学数学水平提高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三年级的数学专题知识掌握的不牢靠。

3、学习方法很重要:

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的时间。在三年级接触学习大量数学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九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28天或29天。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

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2.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5.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

(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1、加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例1。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例2。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能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3、例3。

(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对许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观察、分析过程,探索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直接判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正确性。

4、例4。

(1)能灵活利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含义,并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判断位置时现要弄清楚是以谁为标准。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2)想乘算除。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被除数前两位能被一位数整除时)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口算时的注意事项。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4、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5、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6、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

7、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1、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2、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3、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1、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1、小数的意义。

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4、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一、年月日: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二月把一加.

二、100以内的质数口诀:

2、3、5、7和11,

13后面是17,

19、23、29,(十九、二二十九)。

31、37、41,(三一、三七、四十一)。

43、47、53,(四三、四七、五十三)。

59、61、67,(五九、六一、六十七)。

71、73、79,(七一、七三、七十九)。

83、89、97.(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多位数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若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就可以,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先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要是你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关于这个事情的一切你就会很关注,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钻研它,思考它,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完成起它来也很顺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抓牢这一点,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我们教数学的老师,要是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总是在读数学书,在做数学题,在思考数学问题;要是能听到学生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玩最有意思”。那么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到中体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活动不动脑筋的学生也都勇跃参与,而且也很好地掌握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个用语。这一课我感觉很成功,因为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会让教师身心愉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还得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外在的知识,要转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那就得让知识参与我们的生活,并共同构建我们的生活世界。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就生活在数学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数学知识建构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些物品,水,柑子,饼子,让学生来分一分,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学生在这种亲手操作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思想——平均分。当分到饼子的时候,学生会说分成两半或四份等,那么这个一半或四份等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便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是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产生的数学问题,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一、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我正因为掌握应用了这一方法,所以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了武汉市一等奖。

三、培养创造精神: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有一些难度高的题目,我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还要自己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能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认识钟表:

跑的最快是秒针,个儿高高,身材好;。

跑的最慢是时针,个儿短短,身材胖;。

不高不矮是分针,匀速跑步作用大.

量角:

中心对顶点,

0线对一边,

一边读刻度,

内外要分辨.

计量单位间的换算:

大化小,用乘好.

小化大,除不差.

大月、小月的记忆:

七前单月大,

八后双月大.

我是1厘米: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

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

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

大于号、小于号.

开口朝着大数笑.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先用整十数、整百数前面的数去乘,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法计算的关键:

(1)乘的顺序。

(2)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估算的方法:可以把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确定它们的积的范围,这样估算的结果比较准确。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知识点】:

1、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掌握千克、克、吨之间关系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换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轻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克的概念,体验它们分别有多重。

4、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5、活动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二是对重量的估计的准确性。

6、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

7、同一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表示,如:一个西瓜重2(kg),也可以说这个西瓜重2000(g)。

8、通过实际的称量,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天平、台秤、电子称。学会使用称量工具给物体称重。

第二节1吨有多重(认识吨)。

【知识点】:1、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质量的估计能力.

4、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5、以大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参照物,让学生感受一吨有多重,从而建立吨的概念.吨用字母表示为“t”.

能分辨出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为物体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

掌握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第三课:搭配中的学问。

【知识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与策略。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运用摆学具、画搭配线路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解决搭配问题。并从中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5、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6、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的愿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游园。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

第五课时练习六。

1、练习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第六课时交通与数。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从方法出发,掌握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打败应用题这个“大魔王”的关键法宝。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做题时,不能只单单让孩子解答出答案就可以了,还需要让孩子能够理解做题的思路,并能够说出每一步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培养孩子解题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去解决应用题。

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尝试去总结。因为在三年级阶段,应用题的题目虽然不会完全相同,但解题思路是存在着相同点的,所以当孩子把每一类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都掌握了,并能够将其运用在不同的题目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数学应用题也就不再是“魔王”了。

二、以经验为基,丰富解题思维。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做题只需要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就够了,但其实有时候孩子生活中的经验也会对应用题的解题思维有一定的帮助。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孩子在解题时若是能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丰富孩子的解题思维的。

比如,在三年级阶段,应用题中经常会涉及购物、单位换算等内容。若孩子能够对购物和重量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经验,那么孩子就能够很轻松地记住“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一千克等于1000克”知识,从而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去求解出正确答案。

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做题时,不仅可以从书本知识出发,还可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能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去丰富孩子的解题思维,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得到结果。

三、从情境入手,增加解题兴趣。

大部分孩子在学习数学时,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其实在数学中有很多点可以去进行发散,让其变得有趣。应用题是孩子三年级阶段所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与计算题、图形题等其他题型不同,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比较繁杂,且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比较广泛。

因此,家长在教孩子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情境入手,去增强应用题的解题氛围,使得其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解题。这样一来,孩子解题的过程就变为了一种玩乐的过程,更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找到解题技巧。

比如,在解决购物类题目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情景剧,让孩子能够真正去体验买卖的过程,并能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得到答案。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地锻炼中学会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技巧。

数学应用题是三年级阶段孩子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数学考试中必考且占分较高的重要题型。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求解应用题时,既需要让孩子熟悉解题的步骤,也需要孩子掌握解题的思维,让孩子能够将二者完美融合,又快又好地解出答案,从而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让孩子成为数学考场上的佼佼者。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十九

1.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mm”。1厘米=10毫米。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dm”。

千米。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m“,千米也叫作公里。

2.1千米=1000米。

3.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8千米=8000米9000米=9千米。

1.计量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2.1吨=1000千克。

3.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4吨=4000千克5000千克=5吨。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二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篇二十一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规律。

2.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从而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找规律。

1.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让学生经历交流乘法的过程。

住新房。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使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2.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方法。注意书写格式要理解对应值要对齐的道理。

3.准确叙述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

电影院。

知识点:1.准确叙述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估算和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乘法进的进位。

旅游中的数学。

1.租车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了解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2.用餐活动中:应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复习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

3.旅游计算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先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要是你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关于这个事情的一切你就会很关注,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钻研它,思考它,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完成起它来也很顺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抓牢这一点,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我们教数学的老师,要是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总是在读数学书,在做数学题,在思考数学问题;要是能听到学生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玩最有意思”。那么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到中体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活动不动脑筋的学生也都勇跃参与,而且也很好地掌握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个用语。这一课我感觉很成功,因为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会让教师身心愉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还得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外在的知识,要转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那就得让知识参与我们的生活,并共同构建我们的生活世界。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就生活在数学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数学知识建构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些物品,水,柑子,饼子,让学生来分一分,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学生在这种亲手操作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思想——平均分。当分到饼子的时候,学生会说分成两半或四份等,那么这个一半或四份等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便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是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产生的数学问题,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数学知识点详解范文(19篇)

下一篇:2025村法制宣传工作计划完整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