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艺演出心得体会(实用8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五月的鲜花》将主题定为——以青春的名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春的力量,共筑中国梦。晚会看点十足,精彩不断,同时也饱含满满的正能量。让观众在领略当代大中学生的风采的同时,注重通过先辈足迹、先辈精神引领年轻人要志存高远。
情景表演唱节目《鲜红的旗帜》由赣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学子组成。通过《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四个篇章的演绎,重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依依惜别”“突破敌人封锁”“爬雪山过草地”以及“胜利会师”的喜悦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牺牲、共同进退的长征精神。同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望这段荡气回肠的燃情岁月。
一位参演的高校学子表示,在演出中我感到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希望把红军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奋斗、团结拼搏的红色精神,发扬下去并传承它。
致敬信仰:经典荟萃,铸就忠诚。
青年者,国家之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作为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由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学子组成的艺术团,合作演出了诗朗诵《忠诚的灵魂》、合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向先辈学习,向信仰致敬,让青春在党旗下闪光。
《甲午海魂》由一群来自海南嘉积中学普通的学生们带来的舞蹈节目,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舞台上再现出甲午海战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表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民族情、家国魂,以及对民族英雄的缅怀、崇敬之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在当今,青年学子更要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康的责任和担当。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二
致橡树文艺演出是一台极具触动人心的现代舞蹈表演。在这场演出中,我无论是在舞蹈者的表演技巧上,还是在剧情的叙述上,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冲击。这篇文章将以五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我对这场演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技术表演的精准与优美。
致橡树文艺演出的舞蹈技术非常精湛,舞者们通过灵动的身体语言和独特的肢体表达,将故事情节传递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他们的身姿和步伐,既优美又独特,召唤出各个时代的舞蹈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华丽的空中芭蕾,还是激情四溢的街舞,都展现了舞者们精湛的技巧和极高的艺术修养。
第二段:情感的呈现与观众共鸣。
致橡树文艺演出以一段深情而又悲怆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爱情的辛酸与坚持。演出中的情感表露丰富而真实,每个舞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都能深情地传达出爱情的喜怒哀乐。观众们在观赏演出的过程中,不禁被演员们所演绎的爱的故事所打动,情感上与他们共鸣。
第三段:舞台设计的独创与独特。
致橡树文艺演出的舞台设计形式多样,华丽而别具匠心。演出舞台的布置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而逼真。背景音乐的选择与舞蹈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舞台设计的独创独特提升了演出的艺术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
第四段:剧情的发展与深度思考。
致橡树文艺演出的剧情发展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安排紧凑合理,每个环节都与前后相连,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连续叙事的体验。演出中穿插了现代社会的许多符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使观众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能从舞台上的表演中得到一些深度的思考。
第五段: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与升华。
致橡树文艺演出是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集大成者。演出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揭示,通过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真挚情感表露得到了升华。观众在享受演出的同时,也能在艺术中汲取力量,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致橡树文艺演出以其精湛的技巧、真挚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舞台设计、曲折离奇的剧情发展和深度思考题材,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这场舞蹈表演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更是对我们情感的唤醒和人生思考的启示,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到艺术和生活的交融与升华。这样的演出让人深追慕,期待再次欣赏。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g20杭州峰会的重要欢迎活动之一,g20峰会文艺演出将于9月4日(晚)21:15开始。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定名为“最忆是杭州”,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单是名称,都充满诗意与韵味。中国将通过这样一场演出,给g20峰会的与会来宾留下美好印象。
据了解,此次文艺演出由张艺谋担任导演,总制作人为沙晓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担任乐队指挥。整场演出由9大节目构成,总时长在50分钟左右。灯光是此次演出的一大亮点,张艺谋说:“50分钟的演出我们可能有100个以上的灯光变化,要靠灯光、湖水倒景、月色等方方面面传递出“诗情画意”。”
张艺谋这次一个大进步,便是说了“必须用别人听得懂看得懂的普适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之美”,他还说,“如果片面强调民族化本土化,别人看不懂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审美视野的一个提升。无论如何,当中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需要面对整个世界时,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都不得不走向普世化。所以,对此确实值得期待。另外一方面,虽然演出综合了当今声光电以及其他视觉表现技术,从表现形式上看极具创造,可以创造出传统形式无法相比的震撼效果,但是,整台演出的艺术原创均为中外历史上的经典曲目,由此也可以想见创新的难度。
举例说,如果就以原样推出《印象西湖》给g20的参会者欣赏,那会是什么效果?不言自明。
这几年,我在北京上海等地跟《印象刘三姐》的执行导演、国家大剧院和不少这方面人士做过交流,核心就是中国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普世化问题,张艺谋是创造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的,某些经典甚至于成为西方人理解中国社会的名片或者符号,比如《菊豆》,这些文化符号只能表征过去时代的片段,已经完全不足以反映现实,无论是内容抑或形式均无法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更无法给于社会一种更高的审美视野,因而无法起到高逼格的教化作用。
大众的审美境界终归是受教化民俗等影响的,如果精英文化总是提供粗俗的审美作品,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最终将交给你一群只具备理解下里巴人的受众,对于一个希望文明复兴的国家来说,是不可以长此以往的。
所以,大众的理解力和审美境界总是受精英作品诱导的,这构成我们评价精英作品孰是孰非的依据之一。很多年前,李安一部《色•戒》制造了空前的商业效果,连评论家都被裹了进去。殊不知,大家都被李安的私人动机消费了,而且消费得兴高采烈,尽管他也侮辱了我们的智商。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四
芭蕾舞演员孙艺萌:平时都是在专业的教室或者舞台,都是有专业的.地胶,但现在我们是在水上,包括全息影像台上。它是一边移动我们一边跳,所以本来脚尖鞋的地方就窄,重心会比较不稳,这也是一个挑战。包括在水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那个脚尖鞋特别滑,就连走路都不行,后来就请师傅专门定制了一款防滑鞋,也不能说全部防滑吧,但是会好一点。
指挥家李心草: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它有很多的灯光,到下一个节目要到位的时候,你才能开始,所以这完全要在我把控当中。有几次就是因为我眼睛没有看到几个地方,后来下来导演组就要求我,一定要在看见什么什么的情况下,我们下面才能开始,所以就增加了很大很大难度。
琵琶演奏家赵聪: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应该是最高级别的一场音乐会。虽然也出过许多次国,也给许多国家元首演出过,但是20多个国家的元首同时在我们中国这个主场上看音乐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激动在心里边。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一名大学生,每年都有幸参与校庆活动,感受着浓厚的校园氛围。今年的校庆,我特地去欣赏了一场精彩的校庆文艺演出。通过演出,我不仅感受到了校友的深情厚意,也领悟到了文艺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爱国爱校的热情。
第一段:演出前的期待。
今年的校庆演出举办在学校的大礼堂,人们早早就开始排队,等待进场。我也早早赶到了现场,看到人们的期待之情让我备受感染,更加期待演出的精彩。大厅内灯光昏暗,气氛凝重,还未开始,但人们的期待已充斥在空气中。
第二段:舞台上的精彩呈现。
演出正式开始,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和灯光的变幻,一幕幕优美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有舞蹈、器乐、话剧、歌曲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每个节目都让人惊叹不已。其中有一支舞蹈《青春舞曲》,舞者们展现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让我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还有一支笛子独奏《春江花月夜》,演奏者的技巧和表演力令人赞叹不已,让我仿佛置身于春江花月之中。
第三段:情感交融的现场氛围。
在演出现场,观众们情感交融,为演出者不断鼓掌喝彩。尤其是当校训宣读时,观众们纷纷齐声回应,校歌奏响时,更是引起全场高潮。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体会到了校园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的情感共鸣使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母校的热爱。
第四段:文艺的力量。
通过这场校庆文艺演出,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文艺的力量。文艺可以唤醒人们的感情,激发人们的思考。每一首动人的歌曲、每一段感人的表演,都让我深深地被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一种艺术的魅力,能够唤起人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的向往。而在这场校庆演出中,它们也成为了凝聚人心、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第五段:坚定爱国爱校的决心。
在校庆文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演出虽然结束了,但心中的感动却难以忘怀。通过观看这场演出,使我更加坚定了爱国爱校的决心。母校培养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我们应该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给予的一切。
总之,这次观看校庆文艺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文艺的魅力和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通过文艺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友们的情感和深情厚意,同时也感悟到了文艺的力量。这场观赏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爱国爱校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将肩负起建设美好校园的责任,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六
8月15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对外发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将出席并主持峰会。瞩望20天后即将举行的10多场峰会活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愿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中国为主办峰会付出了辛勤努力,中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重要的公共产品。
早在2014年11月二十国集团布里斯班峰会上,主席就郑重向世界承诺,作为2021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从2021年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上主席发表讲话介绍杭州峰会总体思路和设想,到同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之际主席专门就杭州峰会发表致辞,再到今年以来主席多次就办好杭州峰会同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进行沟通,杭州峰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方普遍认为杭州峰会集众智、聚合力,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开创新愿景,提供新动力。
今年4月,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门就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尽管各方学者在具体政策层面出现了不少技术性分歧,但在关键的一点上却取得了普遍一致——杭州峰会是由“正确的国家”在“正确的时间”主办的一次二十国集团峰会。这种“一致”背后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杂多变、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亟须政策共识,而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恰为收获这样的共识提供了引领。
杭州峰会的战略远见和雄心,体现在主题议题设置的方方面面。“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等重点议题,将促使各方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挑战,为国际合作明确方向。
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即是一个突出例子。纵观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国将创新问题引入该平台,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创新。世界经济怎么了?又该如何实现想要的增长?这是中国办会时思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长远视角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过渡期,单纯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的老路子走不通,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因此,各方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新动力。中方倡议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正是对这种普遍需求的有效回应,世界舆论寄望中国能够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在改革创新上达成共识,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事实上,创新同样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词。人们看到,在峰会主办地杭州,每1000人就拥有43.95家企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99万家新企业创立。上半年,信息经济在杭州gdp中的占比高达23.8%,而同期杭州经济增长率达到10.8%。这样的数字,这样的故事,在整个中国大地上生发、传递,汇聚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景象。中国成就的世界意义有目共睹。日本富士通公司一位经济学家评论强调,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平台上提出“创新增长方式”的议题是基于自身的实践,而非凭空而来。
举办一次成功、富有成果的杭州峰会,推动二十国集团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是对中国的信心。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七
四月二十八日晚上7:30,我校校园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迎着明媚的阳光,听着嘹亮的歌声,我们全体师生身着节日的盛装,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来了又一个“五一”劳动节。举行了隆重的“庆五一”文艺汇演。为了进一步搞好校园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培养和艺术教育,我校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这段快乐、短暂的时光,为学生们献上了一份份节日的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丰富情感。
“五一”虽然过去了,但整个策划、排练、演出时的热烈场面,孩子们那不怕苦累的天真模样,同组教师携手奋进的感动时刻,校领导的鼎立支持,都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正是我们全体师生的相互理解和通力协作,才取得了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现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做一总结。
一、加强组织、营造氛围。
我校根据中心校加强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方案,将每件工作落实到班级、老师中,使各项工作都有具体老师负责,形成人人参与的和谐局面。在活动期间,学校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墙报等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活动氛围和校园和谐气氛。
文艺演出心得体会篇八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是歌舞与光影交织的华彩篇章。演出以中国道路的曲折展开为主线,让我们在艺术中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中国道路的求索、开辟本就是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但演出之所以具有诗的质地,还因为其独特的“动力学”——整场演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民心的互动中推进并走向高潮的。
这一切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演出完美地再现了这一主题。“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就是为了让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一尝到共产主义“真理的味道”就矢志不渝,是因为共产主义将要建设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联合体”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戏剧与舞蹈《破晓》将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初心、确立初心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初心一经确立,就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加以落实。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彼此纠结,势力强大,由于中国的国情错综复杂,革命要解决的问题盘根错节,也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生的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因而可以说中国革命是一场危机四伏的漫漫长旅,其艰难险阻,可谓空前。尽管如此,由于真理的力量,由于初心的感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一条光荣的道路、辉煌的道路,但这也是一条牺牲的道路、艰难的道路。回望来路,才能明确去路。情景舞蹈《起义起义》、戏剧与舞蹈《长征》、合唱与舞蹈《向前向前向前》等,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革命烈火中淬炼初心、坚定初心的,让人心潮起伏,感动不已。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革命过程中淬炼初心,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砥砺初心,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忘我奋斗。演出中,每当有这样的场景,比如戏曲与舞蹈《激情岁月》、诗朗诵与合唱《跨越》,总是掌声如潮。危机时刻是初心绽放的时刻,也是感人至深的时刻:2003年,“非典”肆虐时,让人民安心的是鲜艳的党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地动山摇中稳定人心的还是鲜艳的党旗。情景舞蹈《党旗在我心中》生动地演绎了这些艰难而光彩的时刻。抗震救灾部分的编排极具特色:背景中,废墟层累,灰白一片,突然闪现出一面党旗,犹如火炬,点亮画面,然后是一面又一面党旗迎风飘展,无数党旗连接起来,如同红色血脉,使大地重生、生活重启,令人泪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瞬间陷入困境,是党中央派出的一支支医疗队让人民看到希望。舞台上,舞者逆行的脚步,是对“人民至上”的完美诠释。那开遍武汉的樱花,也是对这一主题的完美诠释。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又一伟大壮举。戏剧与歌舞《东方奇迹》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顾这一彪炳史册的历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2021年2月,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中国共产党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才赢得这场战役的——在这一过程中,有180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再次生动地诠释了初心的真意。
因此,当《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在童稚的清音中响起时,全场掌声不断。随着背景中各地人民“山歌”高唱,真情向党,演出达到高潮,国家体育场成了歌舞的海洋、欢呼的海洋。至此,整场演出中引而不发的“人心”这一主题以强劲的方式凸显出来、鲜明起来,与初心实现完美互动——初心感召人心,人心坚定初心!这不仅是这场演出的“动力学”,也是百年来中国道路的“动力学”。因为,只有将初心融入民心,实现初心与民心的辩证律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动力充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才能动力充足。
演出收束得简洁明快。在主题曲《领航》昂扬的旋律中,一颗颗金色的光点跳跃、飞升,化成一条条金色的光线,无数金色的光线交织在一起,跳跃、飞升,形成一片循环涌动的金色光波。在这金色光波托举下,庄严的党徽缓缓上升。当党徽升至最高点时,盛大的焰火腾空而起,照亮国家体育场上辽阔的夜空,国家体育场再次沸腾。这个收尾极富美学意味。那一颗颗跳跃、飞升的光点,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中国的民心,正是由于初心与民心的完美融合,中国共产党才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才在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