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跳转到内容

簡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簡帛竹簡帛書的統稱,亦作竹帛,古書中所言「書於竹帛」,是在古代中國人書寫所用的主要材料,直到六朝時期才完全為所代替。[1]現代所稱的簡帛多是出土文獻,概可分為書籍與文書兩類[1][2]

時期

[编辑]

有關殷商的文獻及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典冊的踪跡,已知當時的人們用,用編連成。到了春秋時期,又採用白色的作為書寫材料。此後「書於竹帛」[3][4]便成為大眾常談了。[2]

分類

[编辑]

目前出土文獻的簡帛,依其內容性質概可分為書籍文書兩大類[1]

書籍

[编辑]

作為簡帛的一類,此是狹義的「書」。按《漢書·藝文志》的分類,有六藝(六經)、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等。法律在《漢書·藝文志》中未收入,但若依後來的目錄傳統,亦可列入。[1]

文書

[编辑]

文書一類指的是當時朝廷地方的文件、簿籍、檔案。還包括邊遠地區所出與屯戍、津關、驛傳等關聯的材料。一些私家的簿籍亦歸於此類。[1]

其他性質的簡帛

[编辑]

日常生活使用的書札、曆譜、有關喪葬的祭禱記錄、遺囑、遣策等等,較為零碎的材料。[1]

特色

[编辑]

文字

[编辑]

戰國簡帛的文字,字體因國別而異,現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楚國文字,在六國古文字中自有特色。[2]

秦至漢初的簡帛多為隸書,但篆意較深,是秦篆走向漢隸的過渡型態。[2]過去講古文字學一般止於先秦李學勤則認為應放寬至漢初,理由是當時的文字仍含有較多的古文字因素。[2]

古書版本及年代判定

[编辑]

目前出土的文獻皆是傳抄本,還沒有能證明是原稿本的。[2]

有些簡帛有避諱字,能提供判定抄寫年代。例如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不諱「邦」字,乙本則諱「邦」字,知乙本抄於漢高祖或以後,甲本則是在漢兼天下之前,此類證據提供作探討當時文字演變的標準。[2]

又如有些書的成書與抄寫的年代極近,例如馬王堆帛書之《五星占》曾敍及漢文帝初事,距出帛書的墓下葬時間不久,此是因為占書目的在於實用,內容有時間性,與其他的書籍不同。[2]

出土的簡帛多為佚書祕籍,且年代久遠,自是無庸置疑的善本,但就已知的研究裡,有傳本可比較者,其間有差異者,不一定簡帛比傳本好。[2]

職業抄手

[编辑]

在漢初已有職抄手。例如馬王堆帛書的《黃帝書》、《老子》乙本、《周易》經傳、《相馬經》、《刑德》乙等,皆出自同一人之手。[2]

多通假字與同義字

[编辑]

簡帛書籍多見通假字。例如周易經文中的卦名便許多通假,且今本都是本字,帛書的都是借字,並無深文奧義可尋。[2]

又多同義字,這種情況在傳世文獻中亦可見。[2]

標點

[编辑]

簡帛上的標點亦值得研究[2]。如:

影響

[编辑]

簡帛由於是古代中國主要的書寫材料,「長期被作為書的同義語」[1]

源自簡帛的若干詞語至今仍在沿用[1]:「編」、「冊」、「篇」、「卷」等。

注釋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李學勤,裘錫圭,2000。第7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李學勤,2001。
  3. ^ 《墨子·兼愛下》:「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4. ^ 應劭,《風俗通義·皇霸·五伯》:「世之紀事者不詳察其本末,至書於竹帛,同之伯功,或誤後生,豈不暗乎!」。

參考文獻

[编辑]
  • 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共433頁。ISBN 7 5392 3606 X
  • 李學勤,裘錫圭,2000。《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 2000(3): 4-17。

研究書目

[编辑]
  • 錢存訓:《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書和文字記錄》(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
  •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