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跳转到内容

塢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塢壁,又稱塢堡,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为抵御胡人入侵帶來的戰亂,北方漢族纠合宗族乡党,据险自守,经济自足的军事屏障。

成因

[编辑]

坞壁起源非常早[1][2],但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才大量建造。当时胡族统治者往往将其武力所到地域的各族居民,迁往其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和役使[3]。无法逃离的北方汉人为了抵御这种遣民政策和避戎狄寇盗之难,便纠合宗族兄党,据险自守。

特点

[编辑]

这种屯聚堡坞要想能够长时间坚持,最理想应该建立在既有险阻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所以这些屯聚堡坞都建立在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4]。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坞主为乡里豪帅[5][6]。但坞并非坞主所有,坞主只是起了一个督护作用,并附有战争和耕种的指挥职责。

坞壁有自己的内部规则[7],并有相应的基层权力组织,使之能将四方汇聚的流民统一起来,整齐号令,成为团结一致、且战且耕的坚强组织。

坞壁与城不同,城讲究商业交通。坞壁讲究自给自保,以农业为主。城比较大,坞比较小。

对社会的影响

[编辑]

当时北方城市因为战乱而荒芜,唯依靠堡坞务农以自给,所以堡坞在北方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业占据经济生产的主要地位。南方则相反,商业与城市比较发达。因为堡坞是宗族乡党为单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8],大大加强了乡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强宗大族以巩固政权[9],构成了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

衰败与转变

[编辑]

早在北魏孝文帝时,中央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使三长隶属于郡县,纳入国家体制,逐步削弱了他们的独立性和政治势力。同时,通过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用经济手段把豪族的依附人口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到隋唐时期,这种军事屏障被完全转化成村落。两宋之后几乎消失,进而转为团练。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2. ^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
  3. ^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八篇 《晋代人口流动及其影响》,黄山书社,2000年,130页
  4. ^ 《晋书》 列传第五十八《孝友传》:于是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蕃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
  5. ^ 《晋书》 列传第五十八《孝友传》:"‘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矣。’将若之何!”众曰:“善。今日之主,非君而谁!”"
  6. ^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八篇 《晋代人口流动及其影响》,黄山书社,2000年,138页
  7. ^ 《三国志·田畴传》:“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
  8. ^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八篇 《晋代人口流动及其影响》,黄山书社,2000年,141页
  9. ^ 《魏书》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传》:“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摘伏,事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