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深度体验Deepseek后,我发现新媒体人最稀缺的能力是这个

用户思维不仅是新媒体内容能否成功的关键,更是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深入探讨用户思维在新媒体领域的核心价值,分析如何通过用户思维实现精准的内容创作、避免常见误区,并在不断变化的平台规则中保持竞争力。

深度体验Deepseek后,我发现新媒体人最稀缺的能力是这个深度体验Deepseek后,我发现新媒体人最稀缺的能力是这个

有人说,Deepseek文笔太强了,新媒体岗位很快要被AI取代了。

真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思考一下,新媒体人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如果这个核心能力是AI能做到的,那这个观点就是对的。

决定新媒体数据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标题封面、内容质量、文笔、平台算法、用户互动、数据分析、持续输出等等。

但如果我们只能做到其中一条,那最核心的、决定内容生死的一条是什么?

是用户思维。

所有新媒体人必须明白:内容为王≠自嗨为王,流量密码的本质是用户思维

新媒体编辑有可能被取代,但新媒体运营永远不会。

一、为什么用户思维是新媒体的生死线?

先记住一个公式:

用户需求*平台规则*你的优势 = 有效内容

三者缺一不可,而用户需求是支点。

1. 新媒体不是媒体,而是“用户需求翻译器”

传统媒体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信息;

新媒体时代,用户用0.5秒决定是否划走你。

“用户思维”的本质是:站在对方的世界里说ta想听的话。

卖母婴产品,新手妈妈不想听“德国工艺”,但会为“3招让婆婆闭嘴的科学育儿法”停留;

讲商业知识,创业者懒得看“波特五力模型”,但会点开“海底捞服务员如何套出我银行卡密码”;

甚至官方号都在用“雍正整顿职场”和年轻人对话。

用户不为专业买单,只关心“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2. 算法是用户思维的“数字代言人”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发抖音和小红书,流量天差地别?

因为每个平台的算法都在执行同一道指令:“我的用户喜欢什么?”

抖音的“标签池”本质是用户兴趣的数字化;

小红书的“关键词推荐”是用户搜索习惯的镜像;

公众号的“在看”是用户社交身份的投票器。

不懂用户思维的内容,就像往大海倒矿泉水——再优质也激不起浪花。

二、用户思维≠跪舔用户

很多账号踩过这两个坑:

盲目追热点,结果粉丝涨了但转化率为0;

无底线玩梗,品牌形象碎了一地。

真正的用户思维是“双向筛选”:

用你的核心价值,服务精准用户的需求。

记住三个关键动作:

1. 画“用户需求-内容价值”坐标轴

深度体验Deepseek后,我发现新媒体人最稀缺的能力是这个深度体验Deepseek后,我发现新媒体人最稀缺的能力是这个

  • 横轴:用户需求强度(弱→强)
  • 纵轴:你的内容价值(低→高)

只做第一象限(强需求+高价值)的内容。

朋友的职场教练账号初期盲目追热点,流量起伏不定。

后来他们通过问卷发现,粉丝最痛的点不是“升职加薪”,而是“如何优雅拒绝同事甩锅”。

围绕这个场景产出系列内容,单月涨粉5万+。

2. 建立“用户语言转化器”

专业术语→用户语言:

  • “非对称降准” → “银行从你手里抢走的钱又吐回来一点”
  • “沉浸式体验” → “玩Switch到半夜,发现手机居然有20个未接来电”

高阶技巧:用“用户原声”倒推内容

  • 扒目标用户的社交媒体评论区;
  • 记录线下场景中的真实对话;
  • 把调研问卷的答案直接做成标题。
  • 某美妆账号曾把粉丝吐槽“粉底液氧化快”的原话做成视频标题:

《早上白月光,中午黄脸婆?这个锅粉底液不背!》,播放量暴涨3倍。

3. 设计“用户获得感”闭环

所有爆款内容都在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获得感:

  • 生理爽感(短剧的“逆袭打脸”套路)
  • 认知颠覆(“原来手机充电到100%是错的”)
  • 情绪共鸣(“00后整顿职场”的集体狂欢)
  • 社交货币(提供谈资的“MBTI职场人格测试”)

关键测试:

写完内容后问自己:“用户看完会想截图/转发/评论吗?为什么?”

还可以同一主题准备两个版本标题:

  • A版:专业视角(例:《5大维度解析底层逻辑》)
  • B版:用户视角(例:《老板夸我“逻辑好”全靠这个心机》)

发布后观察打开率。

三、警惕:用户思维的三个致命误区

误区1:把“用户想要”当成“用户需要”

用户想要“3天瘦10斤”,但需要科学减脂方案;

用户想要“刷剧式学英语”,但需要深度学习体系。

想要是“结果”,需要是“解决方案”。

在标题/封面满足“想要”,在内容中解决“需要”。

误区2: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盲目日更但从不分析用户流失原因;

疯狂投流但忽略内容本身的价值缺口。

用户思维是ROI最高的投放。

误区3:把用户当数据,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当你说“用户画像”时,眼前浮现的是Excel表格,还是具体的人?

别再用模糊的“18-35岁女性”,试试具象化:

她的微信聊天背景是猫还是娃?

她最近在拼多多搜过什么?

她刷抖音时最常点赞什么情绪?

记住这个场景:

一个妈妈在凌晨3点奶娃时刷到你的内容,屏幕微光照亮她疲惫却期待的脸——你的内容值得成为她继续向前的小小慰藉吗?

四、写在最后:流量会死,人性永存

新媒体平台的规则每年都在变:

  • 公众号从图文转向视频;
  • 抖音从娱乐场变成商城;
  • 小红书从种草神器到搜索引擎;

但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用户思维不是技巧,而是对人性的敬畏。

当你在为数据焦虑时,不妨回到那个最原始的问题:

“如果这是我的朋友,我会怎么把这件事讲给他听?”

毕竟,算法终究是工具,

人心,才是永恒的内容坐标。

本文为@喵妹原创,运营喵专栏作者

(1)
喵妹的头像喵妹官方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
VIP会员畅学全站课程,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