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文

时间:2024-04-22 15:22:10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第1篇

这四条总目标中,第一条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第二条是对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要求;第三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总体要求;第四条则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渗透提出了要求。

而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物理难学。开始几节课还不知不觉,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听得懂但不会做题了,到后来有些学生连新课都听不懂了,甚至对物理产生了畏惧情绪。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的这一过渡阶段中的学生来讲,由于初高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异,包括:1.心理特点的差异、2.知识结构差异、3.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4、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改变他们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也正因高一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些急需解决的衔接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势、解题模式及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对高中阶段学习有着很大的隐患,阻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高中物理教学表明:教师帮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畏惧情绪,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品格和正确观点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板块知识体系的构建

由于物理知识点多,思维难度大,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因此,学完力、热、电、光、原后,有必要单独对每一板块进行知识方法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重点知识的物理意义、横向联系和区别。

如:学完力学后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一是从力和运动关系的角度对各种运动产生条件,运动学规律,动力学规律进行总结,比较;二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三条途径)进行分析总结;三是以典型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从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入手,体会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重点知识循环体系的构建

高中物理中有些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不能一步到位,教材中采取螺旋式编排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不断总结提高。

如:摩擦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力”一章中学生只可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及力的三要素;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不仅可充当阻力,还可充当动力,静摩擦力可以因加速度不同而不同;在“曲线运动”一章中,教师通过摩擦力充当向心力的有关实例研究,学生可认识到摩擦力可充当向心力,其方向可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通过“功和能”一章的学习,学生可认识到摩擦力不仅可做负功,还可以做正功,也可不做功。静摩擦力做功只伴随物体间机械能转移,而滑动摩擦力做功不仅伴随机械能转移,而且有机械能向内能转化,摩擦生热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相对位移大小之乘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以上各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对摩擦力的认识。那么,摩擦力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点就突破了。

综上所述本人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配合三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初高中衔接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

1.知识结构的调整: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好教材的衔接为分章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安排教材内容时,必须考虑到这样的两条规律:一是教学内容要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不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二是教学内容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学生早已透彻理解内容,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授课过程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依靠课堂45分钟来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可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景,改变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为板块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第2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施工质量问题措施

一、引言

砖混结构住宅中的“砖”,是指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也有其他尺寸的异型粘土砖、空心砖等。“混”是指由钢筋、水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料,包括楼板、过梁、楼梯、阳台、排檐。这些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住宅,由于抗震的要求,砖混住宅一般在5层、6层以下。

所谓的砖混结构通常是指是指在建筑物中附壁柱或是竖向承重结构的墙等选用的砌筑砌块或是砖,柱、桁架、屋面板、楼板、梁等一般是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更为简单一点的讲,砖混结构就是以大部分砖墙承重以及小部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所以通常又称之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通常砖混结构的设计的计算性要求不高,主要倾向于构造设计和概念设计,由于砖混结构的主导承重

结构是砖砌墙体,因此,砂浆和砖的强度也就对房屋的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作为多层砖混结构用来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构造柱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时现阶段还存在有些管理人员对构造柱的作用原理了解的不到位,导致在施工中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这造成一部分位置的构造柱没有达到抗震目的,同时还影响了总体结构的安全,所以这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构造

柱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总体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砖混结构房屋的施工质量问题已经不单纯的是建设的问题,同时也是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切身利益和政府的管理问题。因此,为了确保砖混结构房屋施工的质量,并符合总体设计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此类的质量问题或是技术问题是,应当立即采取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控制要点,做到严格规范,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施工工程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砖混结构房屋的优点

因为砖是建筑施工中最小的标准化建筑构件,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场地要求较低,产地较为广泛,并且可砌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墙体。砖本身具有大气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很好的耐久性。所以可以节省木材、钢材和水泥的用量,不需要模板,而且造价偏低。施工设备与施工工艺简单。砖的保温隔热性和隔音要比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更为优秀,所以砖混结构广泛的用于低层住宅建设中,是社会上一直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三、砖混结构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

(一)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1、钢筋搭接不规范问题。我们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来决定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就是楼层高加上35d,而且一般情况是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进行搭接位置的设立。但是有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却是人为意识来确定的,搭接长度也没有达到35d的要求,更有甚者还出现了I级钢筋两端都不弯钩或是单端弯钩的情况。导致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没有达到要求。

2、纵向钢筋上下错位问题。因为在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两个楼层位置有偏差或是柱筋定位放线时与原来的设计位置偏离,导致柱筋的上下错位,最终造成不得不选取弯折方法来弥补错位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一致,这违反了标准规范要求,并且严重影响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3、箍筋歪斜、松散且数量不足问题。箍筋施工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例如在砌体施工期间,因为成品保护不周到,导致严重松散、歪斜、滑移、合模板前也未修整;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等。

4、没按规定加密箍筋。感觉规范的要求,圈粱与柱相交时,在交点处一定范围内需要加密箍筋。在圈梁上下的加密范围都不应当小于1/6层高或是45厘米,箍筋间距不要大于10厘米,而箍筋间距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不要大于20m。但在实际的施工中,却出现了上述亮点要求没有向操作人员说明,进而导致了工程质量隐患。

5、箍筋弯钩角度和长度不规范。虽然在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长度和角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执行”。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而且经过盘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中,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应大于箍筋直径的10倍,而且指出了对有受扭和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135。在实际的施工中上述这一点通常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调查发现,大部分都是采用90、90弯钩,在长度上也有很多没有达到10d的。

6、拉结筋的摆放问题。规范明确规定构造柱与240厚墙应当沿这墙高每50厘米设置2Φ6(在墙体每增加120厘米厚是增加1Φ6)。针对于水平拉结钢筋的连结,每边探入墙内都应当大于100厘米。但时在实际施工操作中,通常会把拉结筋错放或漏放,端头未作弯钩及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

(二)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骨料级配问题。通常构造柱的截面大小为240mmx240mm,而且混凝土浇筑高度也通常都大于2.6m。所以针对这样偏小的截面面积,为确保混凝土浇筑顺畅并且密实不会出现断条卡壳问题,规范规定骨料粒径不要大于20mm,但是很多施工现场对骨料的选配很不在乎,时常会因为骨料过大而出现断条和不密实情况。

2、坍落度问题。规范规定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控制在50到70mm,是为了方便混凝土经过振捣更为充分流入马牙槎的洞内,进而更为有效地与砌体互相结合。但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的坍落度偏小,振捣不密实,加之流动性不好,导致表面出现麻面、蜂窝,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尤其是根部容易出现烂根的现

象,转根部清理不够切底。规范规定构造柱根部需要事先预留清扫口,为了方便清除砌筑时的碎砖块和落地灰等杂物。但很多实际施工现场没有留清扫口或是对其清理不净,结果往往是层层柱根在隔层,整个构造柱从实质上来讲是一个有着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并且断点叉都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对上述这种柱子是没办法起抗震作用的,适得其反会对墙体节点处造成破坏,从而破坏了的建筑整体性。

3、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规范规定混凝土施工缝必须要用润湿和冲洗,之后再铺1到2cm厚水泥砂浆之后才可以继续浇筑混凝土,但是实际施工时很多人却笑了这道工序,造成新老混凝土在界面结合不好,导致暗缝内伤。

(三)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1、砌筑方法不当,墙体在砌筑之前没有立杆摆样,导致墙体有竖向通缝现象,砌体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砌筑用砂浆、砖的强度没有符合总体设计的要求,有的甚至在施工中为了力求施工方便而添加回影响砂浆强度的外加剂。

2、马牙槎留设不够规范。留设马牙槎主要是为了加强混凝土砖砌体与构造柱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体。这样一方面增强了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核查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在这方面的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槎口深度和高度不一,先进后退,遇到内外墙丁字砌体节点时,内墙只留直槎,甚至有的工程干脆不用马牙槎。

3、砌体砂浆不清理。在砌体施工过程中,挂在砖口上挤揉出的砂浆,通常不清理。因为砖本身有大有小都有可能挤出砂浆,这等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大小。此外,因为砂浆的阻碍,浇筑混凝土时容易出现表面孔洞、蜂窝,或者是柱筋外露。

四、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钢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控制垂直度。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构造柱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都要首先安定柱子的轴线位置,并且在砌筑中要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因此,砌筑过程中应随时的调整已经绑扎的钢筋笼,砌体与可用柱的拉结筋来固定。

2、确保钢筋下料正确。纵筋下料的长度是以单个的楼层高度加上弯钩长度和搭接长度为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当根据抗震要求为135、135类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算加密部位箍筋的增加数量。

3、拉结筋。拉结筋应当根据楼层所需数量提前制作并且放置在砌筑操作的现场,确保随用随拿,以防漏放。拉结筋不应该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去,应该靠在柱子的纵筋边,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受到阻碍。

(二)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1、粗骨料粒直径应当小于2cm,在施工现场可以用筛子进行筛选或者可以事前直接选购合适骨料。很多的施工现场构造柱选用一个楼层高度(即2.6到3.0m)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手段,所以必须对混凝土的振捣方式、坍落度和级配进行严格的控制,认真的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2、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清扫柱根施工垃圾。在清扫口内为了方便清理垃圾,每层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都需要超过楼面板高度5厘米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过程中进行2到3次的清理。混凝土在正式浇筑前要用清水冲洗柱根,之后根据规范要求,先浇筑1到2cm厚水泥砂浆。

(三)砌筑质量控制措施

在每道工序施工前需要进行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责任制。定是不定时的检查砂浆的饱满度以及强度,外加剂使用需要严格根据有关规范进行;还要确保墙体轴线与构造柱的轴线一致,结构上应当对位。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也要符合规范标准,先退后进,保证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饱满密实;保持砖模表面的清洁,对挤揉出来的砂浆用工具随时清扫掉。

参考文献:

[1]张大全.砖混结构房屋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09).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优质课堂;兴趣;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2-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教育教学更加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在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优质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正处于青春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往往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歧视或者讽刺挖苦,就必然引起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的话,我们再好的教学理念,再精彩的教学设计都毫无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对学生多一份鼓励与赞美,多一份关心与爱护,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产生最佳效果。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地激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并从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让学生对物理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二、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

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必然要注重课堂的教学。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更新教师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走出传授式教学的误区,原来我经常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教会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要弯下腰来和学生平等对话,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积极创造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到物理,并使学生找到探究的问题。从物理到社会,让学生有例可思,整堂课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品位物理、生活和社会的精彩。同时积极地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祭科学知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和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以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央所发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展现他们的潜在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三、重视课内探讨,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第4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物理作为建立在自然(实验)现象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是通过对物质运动变化的现象,以力、能、光、磁、热学、压强等角度进行观察与研究,进而了解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及规律的一种过程。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物理原理变化多端,这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思路,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将知识重点以浅显易懂的形式总结出来,形成树状结构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树状结构图形式将知识重点整体地概括出来,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利于理解。初中物理既形象具体又抽象模糊,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初中物理知识要点的构建,主要体现在现象、概念、规律及应用四个方面。

二、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物理学习与认知体系的构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握规律、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地构建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背景下,可充分利用知识构建体系,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知识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学习资料。多媒体知识体系为初中物理知识总图、各章节单元知识图、课时知识图等。其中,初中物理知识总图主要体现在物理知识树状结构图方面;各章节单元知识图包括各单元知识结构图、知识链接、标注等;课时知识图包括课时课件、课时教案、课时练习、检测题、文本、数据、视频、网页等。

(2)建构多媒体初中物理认知结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方法等,多媒体认知结构的建构也十分重要。多媒体认知结构体系为:①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学推理等方法,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并对物理实验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总结、归纳出物理的概念与规律等。②通过知识构建地图软件,将与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的概念、现象、实验演示视频、问题、习题等与地图软件建立链接,以知识结构图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形成先进、直观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与网络链接,从而为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多媒体知识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例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课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知识构建体系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洛仑兹力),并引导学生发现洛仑兹力的方向与带电粒子运动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关系,使学生对这个现象有个宏观的了解。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动画课件,教师结合动画的内容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现象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动画由宏观领域的安培力过渡到微观领域的洛仑兹力,并逐渐领悟安培力方向与洛仑兹力方向判断的相同点――两者均运用左手定则。

三、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的应用

逻辑性概念知识结构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三点来体现:

1.在每一单元教学完毕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所学单元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通过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结合单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制作的逻辑体系图能与教学内容相接近。

2.学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制作逻辑体系图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有能力将逻辑体系、物理观念、物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整个单元小节物理知识结构的了解,并弄清楚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内在规律。通过将零散物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的构建,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开发其智力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与记忆能力。

第5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看书看得懂,但在解决问题时一做就容易错的情况。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笔者发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构建起完整、准确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准确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发散思维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中《质量与密度》中,抽象的密度概念让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将使这一物理概念孤立于学生自己已经初步构建形成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之外,且不利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取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先测出不同体积的铜、铁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通过设问“体积相同的铜块与铁块质量是否相同?体积不同的铜块(或铁块),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初步感知质量不但跟体积有关,还和物质种类有关。进一步设问:“对铜块(或铁块)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与体积之比又有什么特点?铜、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它表明了什么?”通过学生对表格中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讨论,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体积的值不变,与质量、体积无关,而不同的物质,质量/体积的值一般不同;说明质量/体积的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样学生们就能很直观地知道,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进了密度这一物理量。

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的基础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呢?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或现象分析、数学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定性或定量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出物理概念、规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和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这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指的其实就是发散思维及其方法。通过对已知知识的运用推导出未知知识的原理。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整体把握,归纳和梳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目标的吸纳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视频、现象分析、前置问题以及习题等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结构体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探究和建构新知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物理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发散思维因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从速度均匀变化、加速度不变、合外力恒定三个方面来认识,也可以用公式来确定,同时还可以用图象来描述这一运动。我们还可以利用物理学典故向学生渗透发散思维的思考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解物理学概念。如果单纯地向学生讲述发散思维的方法,无疑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借助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们渗透思维方法既生动有趣又易于接受。如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受到启发,他反向思考——“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学生们学习着其中的知识、品味着其中的方法,会深受启发,思维插上翅膀变得活跃,这为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

一、借助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实际联系与结构关系,促使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课标与教材目录作为大范围知识的节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第7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物理教学 实践性 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区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模式来记忆知识结构,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这种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初中教师更加形象的把相关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快的去理解。初二是初中物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的阶段,由此使得很多学生感到陌生,难以快速融入教学环境中,而思维导图的直白式引导则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思维导图模式简介

思维导图建立被使用后,其区别于传统的记忆教学模式,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各个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思维导图与传统的笔记对比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很大的优势,具体如下:首先,它以更加直观以及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接受的图形模式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展现出来,顺应了我们的大脑正常的思维模式,同时加深了我们的记忆能力。其次,可以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图形展示中包含知识结构中的很多关键词,这样便可以促使学生掌握重点,同时可以在思维中提醒学生思考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自身的理解来总结知识结构的规律。同时这种系统思维结构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再者,思维导图的绘制还要使用学生大脑的想象力、形状、颜色等抽象思维。人体的左脑主要是负责词汇、逻辑以及数字,而右脑则是负责创造力、直觉、想象力以及抽象思维。所以利用思维导图书写不但有助于记忆,同时有助于大脑抽象思维的开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使得其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脉络,从而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更形象的将知识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在基本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思维导图用于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学是指由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组成的较为系统的自然教育学科。广义上说主要包含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对于陈述性知识是指实验的理论、相关的概念规律、支撑概念的物理事实以及误差分析等。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指解决物理问题的具体操作等。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重视习题教学而忽视知识建构关系。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技巧。针对目的性较强的教学目的,对于具体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就忽视,物理实验更是能不做就省略了。教师教学过程过于单调,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结构单一分离,所以学生只能是知道表面的知识概念,而并不知道其深层的含义。

其次,作为升学阶段的初中教学,所有的教学都为最终的中考考试服务。所以针对初中的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渗透很多的中考考题,加大学生初步学习物理概念的难度,学生的负担也加大。

针对这种相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给学生增加复习的压力。而思维导图模式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细化。它利用图形结构来表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有利于知识系统的整合,通过将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认知,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也可以掌握一种学习技巧,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如在学习熟悉与陌生的力一章的内容时,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前,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重力、重心的概念等;然后选择教学中心主题,对此需要了解力的概念、性质、作用效果等,由此确定相应的思维导图,在确定一级主题之后,需要对概念、性质、作用效果等进行详细论述,设计分支,在确定二级主题后,还要进行分支,确定三级主题,延伸相应的知识点,最后形成一张系统的关于力的思维导图。如下所示

图1力的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可以系统的把各个知识点组织在一个系统的树状结构图上,每个分支上都清楚的写着教学概念中的主要关键词,同时不同的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从而使得学生的两个大脑半球都得到锻炼,让分析、记忆以及触发灵感同时开发发挥。这种记忆思维模式同时有利于三维教学课程目标,也就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们要发挥自身的归纳、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能够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按照自身的学习特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更深层次的去理解知识点背后蕴含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总结: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老师用更加形象灵活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得课堂的教学氛围也更加的灵活。同时学生也可以按照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模式,再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进行自身思维导图模式的绘制。同学之间相互的探讨思维导图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这种学习的模式充分的开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郑金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杨丽娜,邹霞,周浩.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

[3]刘丽丽,杨亚丽,安艳鸽.透析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所体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J].软件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