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评语:这是一本如此特别的书,正如作者所想要营造的那样,这是一本介于小说和史料笔记之间的书。让人耳目一新,而除此之外,作者其实努力复原一个盛唐的文化语境,也是成功的。至少在于想象中,那个时代就该是这个样子。
评语:我喜欢推理小说所释放的强大诱惑力,但我不喜欢推理小说局限在犯罪案件中。我希望看到比社会推理犯罪案件背景更宽广的背景设置。至少,这本书多少让我看到了一点可能地希望。
评语:仅【发光的小猫】一篇堪称精品,其他诸篇平庸而无特点。悬疑不足,刻画不深,真是不知道怎么得的直木奖。
评语:和前作没有太大水平的起伏,基本上只是作者书写格局不得不延续的作品。
评语: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太差,严重影响了内容。中国有一流的作者,二流的读者,三流的编辑和出版机构。
评语:马尔科姆的书其实不能完全当做畅销书,因为他比一般畅销书写的认真得多,但也不能当做社会学著作,毕竟有畅销书成分。但,无论是1万小时理论,还是这本书里的各种广为人知的流行理论,显然世间人们的转述和马尔科姆所阐述的相差甚远,真的想了解,还是要看马尔科姆自己说。
评语:这本书更为准确的定位应该是解释什么是小说。当然,这样的诠释必定是作者自身的认识和观感,但是,给小说下个定义,这样的想法依然是可爱而有趣的。而且,可以通过此书充分地理解作者创作小说上的喜好和发展方向。
评语:显然,司马是不喜欢德川的。这个几乎无法掩饰。事实上作为历史小说也无需掩饰自己的喜好,是否绝对客观并不是历史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作者是否对于这段历史,这些人物深深地着迷。爱憎皆入骨,就是好书。
评语:没有想象中好。东野还是不适合没有凶杀的主题。
评语:内容确实很好,物理学的科普能写透彻特别难,读到中途有数次豁然开朗感。
评语:比我想象中的好,本来以为是一本畅销书的空洞文字,但发现作者品析的十分到位,让人重新认识了唐诗的美学意义。
评语:这本书怎么都看不下去。语言修饰过度,对话跳跃。放弃。
评语:内容很震撼。至少没有想过精神分裂症的世界是这样的。作为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没有比真实更令人动容的故事了。不过,部分章节比较拖沓,结尾过于潦草。
评语:没有想象中的好。体裁角度都很不错,但剧情推进的有点快,缺少必要的心理过渡。
评语:的确名不虚传。角度和水准都足够完美。确实当得起名作。
评语:文笔比历史人物本身更好。这让历史人物本身增加了不少魅力。那些生活细节,心理活动,民俗习惯组合起来所还原出的真实感令人叹为观止。但,毕竟上百万字6册长篇,难免前后取舍有些不平衡,前部描写胡的感情过于详细,篇幅太大,后部又都一笔带过,稍显匆忙。
评语:很多小知识,也写的很有趣味。但,总是有点零碎,当然这跟主题可能有点关系。但书一旦零碎就会脱离出去,所以很难连贯地去读完。
评语:文字驾驭的水准之高,对历史,民俗,文化细节的了解之深,在我个人读过的历史小说里还没有这样的作品。所以,我也非常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一本书耗尽了一个作家一生的心血。
评语:不太喜欢,以至于读不完。用东方的语境描述西方的故事无论如何看起来都还是太过吊诡,出离无法投入。
评语: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对于整体结构的把控能力卓绝。而且人物刻画的也特别好。情节推进特别是象征物的选取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故事本身其实戏剧性并不算强烈,但却能让你一直读下去。
评语:这类书最怕就是最后云里雾里没有说出个一二三来。阅读此书便是这种感觉。所谓的阅读整理,居然是反复阅读,默读,诵读这样的方法论。如果这些能解决人们的阅读问题,那可能阅读不会成为问题,作者开篇提到的问题很好,但作者的方法解决不了。另外,译者无法抑制的点评癖,简直是缺少职业素养的行为。一个译者,最基本的就是尽量减少主观,忠于原著的翻译,而不是借助备注发表意见。
评语:其实我的确不喜欢看文学评论的书,但张定浩还是要比唐诺要真诚和深刻许多。我必须承认,很多篇章我完全读不懂,因为没有看过作者所说的著作。但文学评论哪怕深刻的像学术论文,也好过流于自身肤浅卖弄的感悟。就这一点,这本书也依然是值得阅读的。唯一的问题是,集结成书的散乱感仍有凸显,如果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题来贯穿可能会更好一些。
评语:设计太过诡异,总觉得结尾还是有点牵强。
评语:这本书的内容是太私人化的体验,倒是出版社的营销软文写的很高明。
评语:玩悬疑当然是东野的拿手戏,但作为社会推理,其中想要探讨的关于罪与罚的本质上,缺少新意,也没有太过深入,至少在这一点上,比起【人性的证明】水平是要低一些的。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