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古人的环保是怎么样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5-01-22 09:25:3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环境保护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小编今天带大家穿越一次,看看古人的环保是怎样的。

  环境保护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小编今天带大家穿越一次,看看古人的环保是怎样的。


  一、提出“环保治国”理念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里面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的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管仲在任时,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第二、舜设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


  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即舜的“环保部部长”,朱、虎、熊、罴4人任“环保部副部长”。


  伯益确是环保专家,环保部长做得相当称职。从史书记载和传说来看,伯益是嬴姓史祖,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同时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谓“伯益知禽兽”。另传,《山海经》也是伯益写的。


  在周代,“环保部”编制更大,但“环保部”被进一步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级机构。



  第三、古代环保法令


  中国古代的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当时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对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


  到了周代,环保禁令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了。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曾出台“伐崇令”,里面有这样的规定:地面部队进入崇国境内内,“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所谓“毋填井”、“毋伐树木”,即要求部队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一句话,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夏禹和周文王这些环保禁令,并不是专门为环保而定制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田律》。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第四、古代环保典范


  古代不乏环保典范。杜甫、欧阳修等先贤的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


  ◎杜甫—茅草串鱼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到成都居住。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扽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欧阳修—敬字惜纸


  古人说,要敬字惜纸。这虽然说是敬重文化的思想体现,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来,也算是环保意识。宋代的欧阳修自幼即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他学习写字的时候,是挥舞荻草秆在地上写,当然,这是因为欧阳修家贫,但客观上的确省下了不少笔墨纸砚,累计下来至少少砍了几棵树,少染脏了几池水。



  ◎贾思勰—轮次采伐


  古人缺乏一些科学技术,但观念并不落后,所谓“可持续发展”,居然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



  四、室内超前环保设备


  古代的环保设备,在今天来看,也是充满智慧的。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雁鱼灯,灯盘内有两道直壁圈沿,可控制灯盘转动。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可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亮度。


  当灯火点燃时,利用大雁的脖子作为虹管,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吸进的烟尘溶于盛水底座,可以有效防止烟雾污染室内空气。


  古人尚有如此多的环保理念和技术,面对重度雾霾的现代,我们更应该为环保事业共享一份自己的力量,为大家的每一次呼吸负责!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开始!


 
标签: 古人 环保

本文标题: 古人的环保是怎么样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92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