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唐风遗韵——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留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12-30 10:31:29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代以其繁荣与开放著称,建筑作为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留证之一,常常能让人一窥昔年之风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代以其繁荣与开放著称,建筑作为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留证之一,常常能让人一窥昔年之风采。作为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虽结构繁复精巧,却也因木材料的特性而不易保存。在历经岁月、走过战火与天灾之后,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已寥寥无几,至今只余四大唐代木结构建筑,且都在山西,他们分别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天台庵以及广仁王庙。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南禅寺大殿


  建筑溯源


  南禅寺大殿为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木构大殿,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


▲南禅寺大殿(图源山西省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建筑特色


  南禅寺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


  南禅寺大殿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顶有九脊。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内部为一大间,平面呈方形。基座方整宽广,约占整个院落的一半,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吻,正面设板门和直棂窗,殿内没有天花板。


  大殿周围由12根结实的大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到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粗壮结实,柱头微微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个角柱稍高,与迭架、斗拱构成翘起,使梁、柱、枋结构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斗栱用材硕大,栱头券刹都为五瓣,每瓣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简洁有力,梁架举折相当平缓,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是中国现存建筑中屋顶最为平缓的一座。


  南禅寺大殿12根檐柱柱头均直接承托斗栱,带有明显的唐风。大殿斗栱用料较大,栱枋断面直径多为26厘米,栱高多为37厘米,均超出宋《营造法式》规定,而宽度多为17厘米,则小于规定,其余斗栱构件与规定基本一致。各栱栱头卷刹每瓣都微向内倾,常见于齐隋时期石构件。整个大殿有收有放,有抑有扬,体现了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特色。


  广仁王庙


  建筑溯源


  广仁王庙,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因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故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3千米的中龙泉村北端高阜之上,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


  建筑特色


  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庙内有戏台、厢房、正殿等,四周围墙,四合院形制布局。


  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硬山式屋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殿身当心间辟双扇板门,两次间皆辟直棂窗。柱头有复盆式卷杀,柱头用阑额相连接。柱头上施两跳五铺作双抄斗拱,皆偷心造。位于拱眼壁部位的泥道拱上施正心枋,枋上置泥道慢拱。斗拱的设置不仅形制简单,而且只设柱头斗拱不设补间铺作。是早期木构建筑具备的典型特征。殿内梁架结构,月梁形制的四椽伏上施驼峰,驼峰上置平梁,平梁两侧施叉手,叉手相交承大斗,斗上承脊檩,斗下有后加的小侏儒柱。


▲广仁王庙(图源芮城文化旅游,仅用于学习交流)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溯源


  佛光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约32公里的豆村镇东北,隐匿于佛光山(五台山南台西麓)的怀抱之中。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历经风雨沧桑,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得以重建,并一直保存至今。这座古寺不仅是我国乃至亚洲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建筑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在佛光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未见坐斗。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佛光寺东大殿(图源五台山服务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天台庵


  建筑溯源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另一说:始建年代为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为北方天台宗庵院,占地面积970平方米。


▲天台庵(图源山西省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建筑特色


  天台庵现存正殿一座,厅堂式建筑,殿身平面方形,基座由毛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这在中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中是极少见的。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柱间横向连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斗栱简洁,仅在栌斗口内出华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托檐榑,华栱乃四椽栿的两端伸出檐外制成,既无令栱,也无耍头,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天台庵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也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逐渐变高,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时期越早的建筑,屋顶越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举高越高。而天台庵延续了晚唐的特点,属于后唐时期建筑的说法,也是因为它的梁架举高更大。


  图片


  ▲天台庵细部(图源山西省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这四座建筑,每一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后,他们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如何保护并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新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推广古建筑知识、开展古建筑修缮技艺培训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同时,积极探索古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路,也能够让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标题: 唐风遗韵——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留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86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