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83368U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83368U CN210183368U CN201921196355.7U CN201921196355U CN210183368U CN 210183368 U CN210183368 U CN 210183368U CN 201921196355 U CN201921196355 U CN 201921196355U CN 210183368 U CN210183368 U CN 2101833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 unit
- linkage
- bending
- hinge
- cr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弯折装置,包括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和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相对转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装置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通过第一连杆机构的长度改变而实现两个铰接单元的连接的同时,第一铰接单元与第二铰接单元能够相对彼此转动即折叠,连杆机构的连接方式传递运动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屏”因其低功耗、可弯曲的特性将对电子终端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未来柔性屏幕将随着个人智能终端的不断渗透而广泛应用。
由于柔性屏涉及到弯折,现有的平板式支撑结构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弯折需求的弯折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弯折装置,包括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和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相对转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柔性装置,包括柔性屏和弯折装置,所述柔性屏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正对所述弯折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装置的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通过第一连杆机构的长度改变而实现两个铰接单元的连接的同时,第一铰接单元与第二铰接单元能够相对彼此转动即折叠,连杆机构的连接方式传递运动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弯折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弯折装置处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弯折装置中的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弯折装置中的第一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弯折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7是图1的弯折装置的再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弯折装置的第VIII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1的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滑块和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弯折装置的第VIV局部示意图;
图11是图1的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支撑板和柔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弯折装置的第XII局部示意图;
图13是图9的弯折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的示意图。该弯折装置100能够弯折,可以应用于需要弯折的柔性装置上。可选的,该柔性装置可以为柔性的移动终端、柔性的平板等终端设备。进一步的,该弯折装置100相背设置的两个端部可以连接第一结构件200和第二结构件300。换言之,弯折弯折装置100,第一结构件200和第二结构件300之间的夹角亦随之改变。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的弯折装置100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第一结构件200和第二结构件300在弯折装置100的弯折下能够层叠设置,从而便于柔性装置的收纳。
如图3所示,图3为图1中的弯折装置100的另一角度示意图。该弯折装置100包括弯折件,该弯折件可以包括第一铰接单元1、第二铰接单元2和第一连杆机构6,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转动。可以理解的,如图2所示,当弯折装置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最小,而如图3所示,当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最长,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改变而实现两个铰接单元的连接的同时,第一铰接单元1与第二铰接单元2能够相对彼此转动即折叠,连杆机构的连接方式传递运动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理解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连杆机构6分别沿着第一铰接单元1的长度方向设置。该弯折装置100通过设置两组第一连杆机构6于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之间,使得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的传动更为平稳,进一步提高弯折装置100的可靠性。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的传动作用下逆向对称移动。换言之,当第二铰接单元2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侧转动时,第一铰接单元1在第一连杆机构6的传递作用下亦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内侧转动。换言之,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可以弯折成U形。该弯折装置100的结构便于应用于柔性装置时利于柔性装置折叠收纳。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的传动作用下可以弯折成S形。换言之,当第一铰接单元1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内侧转动时,第二铰接单元2在第一连杆机构6的传递作用下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外侧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包括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曲柄63、第二连杆64;所述第一曲柄61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所述第一连杆62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曲柄6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62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所述第二曲柄63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所述第二连杆64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曲柄63 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杆64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杆62和所述第二连杆64相交于铰接点,所述第一连杆62和所述第二连杆64在所述铰接点处铰接。
具体的,第一铰接单元1具有第一底板11和两个第一支架12,第一底板 11大致呈长条形,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两个第一支架12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 X的方向设于第一底板11的内表面上,以使两组第一连杆机构6能够沿着第一铰接单元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铰接单元2具有第二底板21和两个第二支架22,第二底板21大致呈长条形,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两个第二支架22沿着第一方向X设于第二底板21的内表面上。第一连杆机构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12上,第一连杆机构6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架22上。
其中,如图5所示,以一组第一连杆机构6连接于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 22举例说明:第一曲柄61具有相间隔设置第一通孔611和第二通孔,通过销钉依次穿过第一曲柄61的第一通孔611和第一支架12,以将第一曲柄61铰接于第一支架12上;第一连杆62的长度大于第一曲柄61的长度,第一连杆62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三通孔621、第四通孔622和第五通孔623,通过销钉依次穿过第三通孔621和第二通孔,以将第一连杆62铰接于第一曲柄61上,且通过销钉穿过第五通孔623并铰接于第二底板21靠近第一底板11的侧面上,以将第一连杆62同时铰接于第二底板21上。第二连杆64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第六通孔641、第七通孔642和第八通孔643,通过销钉依次穿过第七通孔642和第四通孔622,以将第二连杆64铰接于第一连杆62上,且通过销钉穿过第六通孔641并铰接于第一底板11靠近第二底板21的侧面上,以将第二连杆64同时铰接于第一底板11上。第二曲柄63的结构与第一曲柄61的结构相同。第二曲柄63具有相间隔设置的第九通孔631和第十通孔,通过销钉依次穿过第二曲柄63的第九通孔631和第八通孔643,以将第二曲柄63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64 上,且将销钉穿过第二曲柄63的第十通孔和第二支架22,以将第二曲柄63铰接于第二支架22上。
该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杆机构6中的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 和第二曲柄63之间的铰接点沿着弯折装置100的纵向即厚度方向分布,换言之,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3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且四者各自所在的平面两两平行,完全弯折之后,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3在平行于该第一曲柄61所在平面的任一平面上的投影落入同一条直线;同样地,完全弯折以后,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 的交界线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也落在该条直线上,因此,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 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有效地利用纵深空间实现了铰接单元1和铰接单元2的联动,从而提供了一种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能够紧凑设置的弯折装置100。
如此,当第二铰接单元2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表面运动时,第二铰接单元2带动第二曲柄63转动,第二曲柄63带动第二连杆64转动,第二连杆64带动第一连杆62转动,第一连杆62带动第一曲柄61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的逆向对称转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连杆 62和第二连杆64相铰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杆62铰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上,第二连杆64铰接于第一铰接单元1上,从而使得弯折装置100从展平状态弯折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连杆62和第二连杆64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改变第一连杆机构6的整体长度,从而使得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能够相靠近即相折叠。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的表面均为弧形,并且弧半径相同;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具有相同的弧长。具体的,第二底板21的外表面为与第一底板11的外表面弧度相同的凸弧面。第一底板11的外表面的弧长和第二底板21的外表面的弧长相同。
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是图1所示的弯折装置100的结构简图。该图6中的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此时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 之间的角度为Y。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朝向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几何边为第一几何边;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朝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的几何边为第二几何边;所述第一曲柄61、所述第二连杆64、第二几何边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曲柄63、所述第一连杆62、所述第一几何边相互平行。其中,在图6所示的线段JK和线段HI分别表示为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的弧长,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的弧长相同。第二几何边和第一几何边分别与线段AB所在的直线和线段FE所在的直线共线。线段ED为第一曲柄61,线段DA为第一连杆62,线段BC为第二曲柄63,线段CF为第二连杆64,线段DA和CF相交于G点为第一连杆62和第二连杆64相铰接的铰接点。其中线段DA与第一铰接单元1的第一几何边平行,线段CF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第二几何边平行,该机构的弯折装置100的结构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绕O点转动至Y角度后,第二几何边和第一几何边重合。换言之,所述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3能够折叠至完全重叠,换言之,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最小。可以理解的,第一几何边和第二几何边非结构实际存在的边,乃是从几何意义上来弧本身的边。换言之,弧两端点至弧的圆心所在的线段为几何边。
该结构的第一连杆机构6中的所述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 和第二曲柄63折叠至完全重叠时,第一曲柄61与第一连杆62之间的连接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64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二曲柄63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连接点在平行于第一曲柄61所在平面的任一平面上的投影也落入一直线上,该直线为完全弯折之后,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3在平行于该第一曲柄61所在平面的任一平面上的投影落入的共同直线。可选的,所述第一曲柄61与所述第二曲柄63等长;所述第一连杆62与所述第二连杆64 等长;所述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62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64的第一端的距离。具体的,第一曲柄61的结构与第二曲柄63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杆62的结构与第二连杆64的结构相同。使得以O点划分的两侧的连杆的长度相同。即第一曲柄61与第一连杆62的长度等于第二曲柄63与第二连杆64的长度,进一步保证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对称移动。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7,该弯折装置100还包括第三铰接单元3,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通过第二连杆机构7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具体的,第一铰接单元1位于第二铰接单元2与第三铰接单元3之间。第三铰接单元3的结构可以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结构相同。且第三铰接单元3上设置第二连杆机构7 的位置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与第二铰接单元2上设置第一连杆机构6的位置镜像对称。换言之,第三铰接单元3上的两个第三支架32的间距与第二铰接单元 2上的两个第二支架22的间距相同。其中,第二连杆机构7的结构与第一连杆机构6的结构相同。对应的,第一底板11上具有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架12,一个第一支架12用以与第一连杆62的第一曲柄61铰接,另一个第一支架12 用以与第二连杆机构7的第一曲柄61铰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装置100还包括与第一连杆机构6及第二连杆机构7连接的第一联动件10,第一连杆机构6转动带动第一联动件10活动,第一联动件10再带动第二连杆机构7转动。可选的,所述第一联动件10联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铰接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铰接的铰接点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相对移动和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的相对移动逆向对称。具体的,所述第一联动件10包括啮合传动的第一联动齿轮101和第二联动齿轮102,所述第一联动齿轮101的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所述第二联动齿轮102的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在所述第一联动齿轮101和所述第二联动齿轮102的啮合作用下相互传动。
当第二铰接单元2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侧移动时,第二铰接单元2 带动第一连杆机构6传动,第一连杆机构6的第二曲柄63、第二连杆64、第一连杆62和第一曲柄61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曲柄61带动第一联动齿轮101逆时针转动,第二联动齿轮102在第一联动齿轮101的带动下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联动齿轮102带动第二连杆机构7中的第一曲柄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4和第二曲柄63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三铰接单元3的运动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运动对称,最终实现弯折装置100的折叠。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7,所述弯折装置100还包括第四铰接单元4、第五铰接单元5、第三连杆机构8、第四连杆机构9、第二联动件20和第三联动件 30;所述第四铰接单元4通过第三连杆机构8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所述第五铰接单元5通过第四连杆机构9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所述第二联动件20联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和所述第三连杆机构8,所述第三联动件 30联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和所述第四连杆机构9。
具体的,该弯折装置100具有五节铰接单元,换言之,第四铰接单元4和第五铰接单位5分别位于弯折装置100的最外侧以形成弯折装置100的两端。该第四铰接单元4和第五铰接单元5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连杆机构于铰接单元上的连接位置的不相同。现以第四铰接单元4为例进行说明,第四铰接单元4具有第四底板41,该第四底板41可以与第一结构件200一体连接。换言之,第一结构件200上直接形成第四铰接单元4,从而进一步保证第四铰接单元4与第一结构件200之间的连接性能,第三连杆机构8分别连接于第四底板41上的第四支架42和第二底板21上的第二支架22,从而实现第四铰接单元4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铰接。其中第三连杆机构8的结构与第一连杆机构6 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第四连杆机构9的结构与第一连杆机构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第二联动件20和第三联动件30的结构与第一联动件1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单元 1、第二铰接单元2、第三铰接单元3、第四铰接单元4和第五铰接单元5的结构可以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弯折装置100中的铰接单元可以为3个、7个、9个,等。
可选的,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21、第三底板31、第四底板41和第五底板51上皆凸设有锥形凸起40,该锥形凸起40能够进一步限制弯折装置100的弯折程度。换言之,当相邻两个底板上的锥形凸起40相碰触时,弯折装置100 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弯折,防止弯折装置100因弯折过度而断裂,进一步提高了弯折装置100的可靠性。
可选的,沿着X方向,整个弯折装置100中的第一底板11上的两个第一支架12的间距<两个第二支架22的间距=两个第三支架32的间距<两个第四支架 42的间距=两个第五支架52的间距。以位于第一底板11的中间位置的中轴线为参考,第二铰接单元2与第三铰接单元3上设置支架(第二支架22、第三支架 32)的位置镜像对称,第四铰接单元4与第五铰接单元5上设置支架(第四支架42、第五支架52)的位置镜像对称。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7和图8,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还包括限位块50,所述限位块50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杆62相对所述第二连杆64的移动,以防止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展开后过弯折。具体的,所述限位块50设于第一连杆62的侧面,且远离第二铰接单元2。在弯折装置 100从弯折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时,第二连杆64会抵接于限位块50上而无法继续弯折,从而使得弯折装置100处于平直状态。可以理解的,第二连杆机构7、第三连杆机构8、第四连杆机构9的第一连杆62上皆可以设置限位块50。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限位块50大致呈矩形,限位块50一体设置于第一连杆62的侧边上,并相对于第一连杆62凸出,当第二连杆64转动至贴合于限位块50上时,第二连杆64由于被限位块50挡住无法进一步转动。可以理解的,限位块50与第二连杆64通过面面接触的方式进行限位,通过大面积的接触而能够进一步准确的将第二连杆64限制在准确的位置。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9和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装置 100,包括可弯折的可折弯构件、滑块70及限位件,所述弯折装置100在弯折时所述滑块70相对所述可弯折构件滑动,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可弯折构件与所述滑块70之间。可选的,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可折弯构件与所述滑块70的其中之一,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可折弯构件与所述滑块70 中的另一者。优选地,在弯折件处于弯折时、展平时以及弯折或展平过程中,顶杆80的另一端始终保持抵接弧形面。可以理解的,该可弯折构件可以为弯折件,限位件的结构可以为顶杆80的结构。本实施例中,该弯折装置100可以包括能弯折的弯折件、滑块70和顶杆80,所述弯折件具有背向柔性屏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上设有导向部60,该导向部60具有弧形面601;所述滑块70设于所述弯折件的一侧,所述顶杆80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滑块60上,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弯折件上,且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导向部60 的弧形面上;所述弯折件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能沿着所述弧形面601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块70朝着靠近所述弯折件的方向运动。可以理解的,该弯折件的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图1至图8所示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第三铰接单元、第四铰接单元或第五铰接单元的至少一种组合。本实施例中,该弯折件即可弯折构件的结构具体包括第一铰接单元1、第二铰接单元2、第三铰接单元3、第四铰接单元4、第五铰接单元5、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第二连杆机构7、第三连杆机构8和第四连杆机构9;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之间;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通过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所述第四铰接单元4通过所述第三连杆机构8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所述第五铰接单元5通过第四连杆机构9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的内表面上设有导向部60,所述滑块70设于所述第五铰接单元5的一侧,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五铰接单元5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弯折件还可以包括仅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在所述弯折装置100的弯折过程中,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保持靠近所述可折弯构件与所述滑块70中的另一者。
可以理解的,请一并参照图11,所述弯折装置100还包括支撑板400,所述支撑板400通过点胶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滑块70和所述弯折件上。具体的,该滑块70可以收容于第二结构件300上,该支撑板可以为支撑钢片,该支撑板通过点胶固定于第一结构件200和第二结构件300上,其中,支撑板400直接与收容于第二结构件300上的滑块70固定连接。可选的,该支撑板400之对准弯折件的部分可以为可弯折的弯折段,该弯折段与弯折件固定连接。换言之,当弯折件弯折时,能够带动弯折段一起弯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支撑板400之对准弯折件的部分可以为镂空设置。进一步的,柔性屏500设于支撑板400上后,通过柔性屏500的结构进一步将第一结构件200、弯折件和第二结构件300组合成一个整体。
可以理解的,如图11所示,所述弯折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400 上的柔性件,所述弯折件在弯折过程中,所述弯折件的弯折外侧被拉伸,弯折内侧被挤压。可选的,该柔性件为柔性屏500,能够进行显示。优选的,所述柔性件具有相背设置的背光面和显示面,所述背光面位于所述弯折件的弯折外侧。可选的,所述弯折装置100朝向所述柔性件的一侧的长度在弯折过程中维持在阈值范围内。具体的,所述阈值范围为所述柔性件的背面在展开和弯折过程中的长度范围。换言之,该弯折装置100在弯折过程中的长度的范围维持在柔性件的背面在展开和弯折过程中的长度范围。本实施例中的弯折装置100通过进一步在支撑板400上设置能够进行显示的柔性屏400,从而使得弯折装置100形成折叠终端。所述弯折装置100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能沿着所述弧形面601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块70朝着靠近所述弯折件的方向运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件具有相背设置的背光面和显示面,所述背光面位于所述弯折件的弯折内侧。换言之,需要展平弯折装置100,才能够将柔性件的显示面外露,能够对柔性件进行保护。
具体的,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可折弯构件与所述滑块70中的另一者包括引导面,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引导面,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在所述弯折装置100的弯折过程中保持靠近所述引导面。可以理解的,该引导面可以为弧形面601。进一步的,该引导面为内凹的弧面。可选的,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的内表面上设有导向部60,所述导向部60具有弧形面601,所述弯折装置 100还包括滑块70和顶杆80,所述滑块70设于所述第四铰接单元4的一侧,所述顶杆80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滑块70上,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五铰接单元5,且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的弧形面601;所述弧形面601的轨迹与所述弯折装置100的弯折轨迹相对应,以使所述弯折装置100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能沿着所述弧形面601滑动,顶杆80的滑动过程中,所述滑块70朝着靠近所述第三铰接单元3的方向运动;当所述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顶杆80的另一端被所述弧形面601挡住。具体的,第三底板31上的锥形凸起40的端部开设有弧形槽形成导向部60,该弧形槽具有相邻接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为锥形凸起40的端部的端面构成,第二槽壁大致朝向第五铰接单元5,该第二槽壁为弧形面601。弧形面为凹面。顶杆80与滑块70一体连接,顶杆80的远离滑块70的一端凸设有柱体801,该柱体801的端面抵接于第一槽壁上,柱体801的外周面抵接于第二槽壁即弧形面601上。换言之,当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由于柱体801的端面被第一槽壁挡住,柱体801的外周面被第二槽壁挡住,故即使滑块70受到推力时亦被限制住而无法移动。当弯折装置100弯折时,由于弧形面601的轨迹的曲率与弯折的轨迹的曲率相同,故柱体801的外周面能够沿着第二槽壁滑动,滑块70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 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柔性屏贴设于滑块70上时,滑块70能够使得柔性屏在弯折状态时内缩,而防止柔性屏对准弯折装置100的部位即弯折部受应力较大而损坏,进一步提高了该弯折装置100应用于折叠装置的可靠性。由于顶杆80 持续抵接弧形面601(即顶杆80靠近弧形面601且与弧形面601接触),因而当整个装置发生跌落时或受到撞击时,滑块70不会由于外界的冲击影响而内缩,从而避免柔性屏500发生损坏。进一步地,顶杆80也可以与弧形面601保持一小段距离,即顶杆80靠近弧形面但与弧形面601间隔设置,同样可起到缓解外界冲击导致滑块70内缩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要能确保顶杆80靠近弧形面601 就可有效防止或缓解外界冲击导致滑块70内缩的情况。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该弯折装置100还包括弹性件90,所述弹性件 90设于所述弯折件和所述滑块70之间,所述弹性件90受到所述弯折件和滑块 70的作用力而被压缩和拉伸。可以理解的,弹性件90弹性连接于第五铰接单元 5与所述滑块70之间。具体的,该弹性件为弹簧,套设于顶杆80上,进一步防止滑块70于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因受推力而滑动,避免贴设于滑块70 上的柔性屏受损。弹簧被压缩于第五铰链单元5与滑块70之间,以产生将滑块 70朝远离第五铰链5的方向推动的弹性力。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照图12和图13,该弯折装置100还包括限位凸起802,该限位凸起802环设于所述顶杆80上,且能抵接于第五底板51上。具体的,在弯折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若受到拉力,由于限位凸起802与第五铰链单元的侧壁抵接而被限位,无法朝着远离第五铰接单元5的方向移动,避免贴设于滑块70上的柔性屏受损。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弯折装置100需要弯折时,则使第四铰接单元4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表面移动。首先,第二铰接单元2在第四铰接单元4的带动下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表面移动,具体为:第四铰接单元4带动第三连杆机构8传动,第三连杆机构8的第二曲柄63、第二连杆64、第一连杆 62和第一曲柄61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表面移动。
接着,第一铰接单元1在第二铰接单元2的带动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 的内表面移动,具体为:所述第三连杆机构8中的第一曲柄61带动第三联动齿轮逆时针转动,第四联动齿轮在第三联动齿轮的带动下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第三联动齿轮带动第一连杆机构6中的第二曲柄63、第二连杆64、第一连杆62和第一曲柄61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铰接单元1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的内表面移动。
接着,第三铰接单元3在第一铰接单元1的带动下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 的内表面移动,具体为:所述第一连杆机构6中的第一曲柄61带动第一联动齿轮101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联动齿轮102带动第二连杆机构7中的第二曲柄 63、第二连杆64、第一连杆62和第一曲柄61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三铰接单元3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内表面移动。
最后,第四铰接单元4在第三铰接单元3的带动下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 的内表面移动,具体为:所述第二连杆机构7中的第一曲柄61带动第五联动齿轮逆时针转动,使得第六联动齿轮带动第三连杆机构8中的第二曲柄63、第二连杆64、第一连杆62和第一曲柄61朝着重叠在一起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五铰接单元5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的内表面移动;从而实现弯折装置100 的弯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先弯折第五铰接单元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弯折装置100的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改变而实现两个铰接单元的连接的同时,第一铰接单元1与第二铰接单元2能够相对彼此转动即折叠,连杆机构的连接方式传递运动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柔性装置,包括柔性屏和弯折装置100,所述柔性屏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正对所述弯折装置100。具体的,柔性屏对准滑块 70的部分与滑块70固定连接。通过滑块70的滑动而使得柔性屏在弯折状态和在平直状态的长度保持不变。其中,当柔性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由于柱体801 的端面被第一槽壁挡住,柱体801的外周面被第二槽壁挡住,故即使滑块70受到推力时亦被限制住而无法移动。当柔性装置弯折时,由于弧形面601的轨迹与弯折的轨迹相对应,故柱体801的外周面能够沿着第二槽壁滑动,滑块70朝着靠近第三铰接单元3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柔性屏贴设于滑块70上时,滑块70能够使得柔性屏在弯折状态时内缩,而防止柔性屏对准弯折装置100的部位即弯折部受应力较大而损坏,进一步提高了该弯折装置100应用于折叠装置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装置的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连杆机构6的长度改变而实现两个铰接单元的连接的同时,第一铰接单元1 与第二铰接单元2能够相对彼此转动即折叠,连杆机构的连接方式传递运动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
可以理解的,可弯折构件的结构除了前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弯折件的结构之外,还可以为其它现有的可弯折的结构,如该可弯折构件可以为柔性的弹片构成,或者该可弯折构件可以类似合页结构,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铰接单元、第二铰接单元和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传动作用下逆向对称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曲柄、第一连杆、第二曲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曲柄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曲柄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所述第二曲柄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曲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交于铰接点,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铰接点处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表面均为弧形,并且弧半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第二铰接单元具有相同的弧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朝向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的几何边为第一几何边;所述第二铰接单元朝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的几何边为第二几何边;所述第一曲柄、所述第二连杆、第二几何边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曲柄、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几何边相互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等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等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第三铰接单元,所述第三铰接单元通过第二连杆机构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与第一连杆机构及第二连杆机构连接的第一联动件,第一连杆机构转动带动第一联动件活动,第一联动件再带动第二连杆机构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联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铰接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铰接的铰接点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的相对移动和所述第一铰接单元和所述第三铰接单元的相对移动逆向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啮合传动的第一联动齿轮和第二联动齿轮,所述第一联动齿轮的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联动齿轮的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在所述第一联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联动齿轮的啮合作用下相互传动。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所述第二连杆的移动,以防止所述第一铰接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相对展开后过弯折。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第四铰链单元、第五铰链单元、第三连杆机构、第四连杆机构、第二联动件和第三联动件;所述第四铰接单元通过第三连杆机构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所述第五铰接单元通过第四连杆机构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所述第二联动件联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三连杆机构,所述第三联动件联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机构和所述第四连杆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的内表面上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弧形面,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滑块和顶杆,所述滑块设于所述第四铰接单元的一侧,所述顶杆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滑块上,所述顶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五铰接单元上,且所述顶杆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铰接单元的弧形面;所述弯折装置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能沿着所述弧形面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块朝着靠近所述第三铰接单元的方向运动;当所述弯折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被所述弧形面挡住。
17.一种柔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弯折装置,所述柔性屏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正对所述弯折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96355.7U CN210183368U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96355.7U CN210183368U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83368U true CN210183368U (zh) | 2020-03-24 |
Family
ID=69841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96355.7U Active CN210183368U (zh) | 2019-07-26 | 2019-07-26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8336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41146A (zh) * | 2020-06-09 | 2020-10-02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机构及具有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 |
CN113446305A (zh) * | 2021-06-25 | 2021-09-28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横向与纵向弯折一体式转动机构 |
CN113727511A (zh) * | 2020-05-26 | 2021-11-30 | 嘉联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柔性电路板 |
-
2019
- 2019-07-26 CN CN201921196355.7U patent/CN2101833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7511A (zh) * | 2020-05-26 | 2021-11-30 | 嘉联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柔性电路板 |
CN111741146A (zh) * | 2020-06-09 | 2020-10-02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机构及具有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 |
CN113446305A (zh) * | 2021-06-25 | 2021-09-28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横向与纵向弯折一体式转动机构 |
CN113446305B (zh) * | 2021-06-25 | 2024-06-04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横向与纵向弯折一体式转动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83368U (zh)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
CN113404770B (zh) |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108076171A (zh) | 折叠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110442196B (zh) |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 |
WO2022042394A1 (zh) | 伸缩机构及电子设备 | |
CN110266836B (zh) | 一种屏幕折叠结构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 |
WO2018223875A1 (zh) | 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 |
WO2022160815A1 (zh) | 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 |
CN114046313A (zh) |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EP4495443A1 (en) | Hin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20147103A1 (en) | Flexible display | |
CN111536139A (zh) | 链节 | |
CN113383380A (zh)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
CN113366818A (zh) | 一种弯折装置和柔性装置 | |
CN111649056A (zh) | 折叠铰链同步锁止机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 |
CN206478108U (zh) | 枢轴总成与可折式显示装置 | |
CN213360829U (zh) | 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 |
CN116816803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7662600A (zh) | 转轴装置以及折叠屏设备 | |
KR102783707B1 (ko) | 벤딩 유닛, 힌지 및 플렉시블 모듈 벤딩 장치 | |
KR20240100408A (ko) | 회전 샤프트 메커니즘 및 전자 장치 | |
CN114495698A (zh) | 折叠机构及可弯折显示设备 | |
US8931360B2 (en) | Linkage-type synchronization module structure | |
CN221503751U (zh) | 铰链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9905044A (zh) |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172 43 Universiade Software Town, 8288 Longgang Avenue, Hengga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Ruoy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72 43 Universiade Software Town, 8288 Longgang Avenue, Hengga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