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9276U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79276U CN216479276U CN202122547299.0U CN202122547299U CN216479276U CN 216479276 U CN216479276 U CN 216479276U CN 202122547299 U CN202122547299 U CN 202122547299U CN 216479276 U CN216479276 U CN 216479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duct
- block
- jacking
- jacking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涉及管道、管廊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前后设置的前套管和后套管;位于所述前套管内的前顶块,所述前顶块与前套管之间设置有前快拆结构,所述前顶块通过所述前快拆结构与所述前套管固定或分离;位于所述后套管内的后顶块,所述后顶块与后套管之间设置有后快拆结构,所述后顶块通过所述后快拆结构与所述后套管固定或分离;以及顶进组件,所述顶进组件一端连接所述前顶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顶块,以使所述前顶块和所述后顶块远离和靠近,从而使前顶块向前顶进或使后顶块向后顶进。本实用新型可双向安装管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管廊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非开挖管道施工中,顶力装置设置位置有几种类型,一是设置在管道前端,与刀盘装置结合的,如盾构法;二是设置在管道后部,将管道整体顶进的,如顶管法;三是先将引导装置钻进完成,再将管道进行反向拖拉,如拖拉管。
这几种顶力系统均不足之处,一、盾构法每顶进一环,需要对盾尾进行注浆,加注油脂等措施,保证盾尾部位的土体稳定,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盾尾透水,造成质量安全事故,且每一环均需要进行这种繁琐的操作。二、顶管法中顶力要对整条管道进行整体顶进,顶力极大,需要设置中继间分段顶进,也难以进行曲线顶进。三、拖拉管是利用钢丝绳拉力,拖进小口径的管道,其拉力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可双向安装管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包括前后设置的前套管和后套管;位于所述前套管内的前顶块,所述前顶块与前套管之间设置有前快拆结构,所述前顶块通过所述前快拆结构与所述前套管固定或分离;位于所述后套管内的后顶块,所述后顶块与后套管之间设置有后快拆结构,所述后顶块通过所述后快拆结构与所述后套管固定或分离;以及顶进组件,所述顶进组件一端连接所述前顶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顶块,以使所述前顶块和所述后顶块远离和靠近,从而使前顶块向前顶进或使后顶块向后顶进。
在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套管前端插入到所述前套管后端,所述前套管和所述后套管之间设置有止水橡胶圈。
在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进组件包括多个主千斤顶,所述主千斤顶一端连接所述前顶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顶块。
在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主千斤顶呈环形圆周分布。
在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前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套管的多个第一连接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顶块的多个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通过第一插销实现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或分离。
在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套管的多个第二连接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顶块的多个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凸起通过第二插销实现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或分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前套管和后套管,内部的前顶块可以与前套管固定或分离,内部的后顶块可以与后套管固定或分离。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与前套管分离,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与后套管固定,在前套管内位于前顶块前方的位置安装管片,操作顶进组件,使前顶块向前顶进,向前顶开管片一个行程,从而安装管片;或者,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与前套管固定,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与后套管分离,在后套管内位于后顶块后方的位置安装管片,操作顶进组件,使后顶块向后顶进,向后顶开管片一个行程,从而安装管片。本实用新型可双向安装管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2是图1中A圈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曲线管段顶进的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曲线管段安装管片的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直线管段顶进的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直线管段安装管片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包括前套管11、后套管12、前顶块21、后顶块22以及顶进组件。其中,前套管11和后套管12前后设置,前顶块21位于前套管11内的前套管11内,后顶块22位于后套管12内的后套管12内。
顶进组件一端连接前顶块21,另一端连接后顶块22,以使前顶块21和后顶块22远离和靠近,从而使前顶块21向前顶进或使后顶块22向后顶进。另外,前顶块21与前套管11之间设置有前快拆结构,前顶块21通过前快拆结构与前套管11固定或分离,后顶块22与后套管12之间设置有后快拆结构,后顶块22通过后快拆结构与后套管12固定或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参照图5,可以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21与前套管11分离,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22与后套管12固定,在前套管11内位于前顶块21前方的位置安装管片200,操作顶进组件,使前顶块21向前顶进,向前顶开管片一个行程,从而安装管片,可用于安装直线管段的管片,图5中出示了掘进机300,先顶进掘进机300,后顶进组件回缩,形成掘进机300与前顶块21之间具有安装管片的空隙,如图6所示,后放入管片200,再继续顶进管片200。
或者,如图3所示,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21与前套管11固定,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22与后套管12分离,在后套管12内位于后顶块22后方的位置安装管片200,操作顶进组件,使后顶块22向后顶进,向后顶开管片200一个行程,可用于安装直线管段的管片,再参照图4,顶进组件回缩,形成管片2与前顶块21之间具有安装管片的空隙,后放入管片200,再继续顶进管片200。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还包括角度调节组件,角度调节组件一端连接前套管11,另一端连接后套管12,以调节前套管11和后套管12 之间的角度,从而调整顶进角度。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角度调节组件调整顶进角度,操作顶进组件,使后顶块22向后顶进,可用于安装曲线管段的管片。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前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套管11的多个第一连接块31以及设置在前顶块21的多个第一连接凸起32,第一连接凸起32通过第一插销33实现与第一连接块31 固定或分离。即拆除第一插销33,实现第一连接凸起32与第一连接块31分离;插入第一插销33,实现第一连接凸起32与第一连接块31固定。后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后套管12的多个第二连接块34以及设置在后顶块22的多个第二连接凸起35,第二连接凸起35通过第二插销36实现与第二连接块34固定或分离。即拆除第二插销36,实现第二连接凸起35与第二连接块34分离;插入第二插销36,实现第二连接凸起35与第二连接块34固定。
具体而言,顶进组件包括多个主千斤顶41,主千斤顶41一端连接前顶块21,另一端连接后顶块22,用于提供顶力。具体的,角度调节组件包括多干个铰接千斤顶51,铰接千斤顶51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凸起32,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凸起35,用于调整顶进角度。本实施例中,管段截面为圆形管道,相应的,多个铰接千斤顶51呈环形圆周分布。
本实施例中,管段截面为圆形管道,相应的,多个主千斤顶41呈环形圆周分布。在其它实施例中,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也可用于矩形管段、异形管段等施工中。
其中,图1和图2还出示钢丝刷10和注浆管11,用于前套管11和后套管12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钢丝刷10和注浆管11的应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后套管12前端插入到前套管11后端,前套管11和后套管12之间设置有止水橡胶圈13。
参照图5和图6,上述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的施工方法,使用上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S1,结合图1和图5,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21与前套管11分离;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22与后套管12固定。
S2,在前套管11内位于前顶块21前方的位置安装管片200。
操作顶进组件,具体是操作主千斤顶41,使前顶块21向前顶进,向前顶开管片200一个行程。
S3,操作顶进组件,使前顶块21回缩,在前顶块21和管片200之间的空隙处安装管片 200。
S4,循环操作步骤S2和步骤S3,形成直线管段。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管段在第一次顶进时,先顶进掘进机300,后顶进组件回缩,形成掘进机300与前顶块21之间具有安装管片的空隙,如图6所示,后放入管片200,再继续顶进管片200。
参照图3和图4,上述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向后顶进的直线管段的施工步骤可参照上文描述。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应用于曲线管段的施工步骤如下:
S1,结合图1和图3,通过前快拆结构,使前顶块21与前套管11固定;通过后快拆结构,使后顶块22与后套管12分离。
S2,在后套管12内位于后顶块22后方的位置安装管片200。
通过角度调节组件调整顶进角度,具体是铰接千斤顶51通过顶进回缩来调节前套管11 和后套管12之间的角度,从而调节顶进角度。
操作顶进组件,具体是操作主千斤顶41,使后顶块22向后顶进,向后顶开管片200一个行程。
S3,操作顶进组件,使后顶块22回缩,在后顶块22和管片200之间的空隙处安装管片 200,如图4所示。
S4,循环操作步骤S2和步骤S3,形成曲线管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直线管段的管片在中继间结构前端安装,曲线管段的管片在中继间结构后端安装。也可以均为直接顶进,或多个组合形成复杂曲线。
本实用新型中继间结构顶进一段距离后,在中继间结构后段安装曲线管段的管片,曲线管段顶管完成后,则在中继间结构前段安装管片,将前段管道顶进,进而形成大曲率或长距离顶管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出示了前后方向,仅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和结构,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后设置的前套管和后套管;
位于所述前套管内的前顶块,所述前顶块与前套管之间设置有前快拆结构,所述前顶块通过所述前快拆结构与所述前套管固定或分离;
位于所述后套管内的后顶块,所述后顶块与后套管之间设置有后快拆结构,所述后顶块通过所述后快拆结构与所述后套管固定或分离;
顶进组件,所述顶进组件一端连接所述前顶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顶块,以使所述前顶块和所述后顶块远离和靠近,从而使前顶块向前顶进或使后顶块向后顶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套管前端插入到所述前套管后端,所述前套管和所述后套管之间设置有止水橡胶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组件包括多个主千斤顶,所述主千斤顶一端连接所述前顶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后顶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主千斤顶呈环形圆周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套管的多个第一连接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顶块的多个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通过第一插销实现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快拆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套管的多个第二连接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顶块的多个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凸起通过第二插销实现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或分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47299.0U CN21647927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47299.0U CN21647927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79276U true CN216479276U (zh) | 2022-05-10 |
Family
ID=81443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47299.0U Active CN21647927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79276U (zh) |
-
2021
- 2021-10-21 CN CN202122547299.0U patent/CN2164792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12256B2 (ja) | 内面材嵌着装置 | |
CN216479276U (zh)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结构 | |
US9057463B2 (en) | Quick disconnect connector for subsea tubular members | |
CN114017061A (zh) | 一种在管道中可双向安装管片的中继间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111042830A (zh) | 一种推入自锁式的管片连接件及管片连接结构 | |
CN119435638A (zh) | 一种用于钢索末端的防脱组件 | |
CN102544883A (zh) | 拉绳脱落连接器 | |
JP2021046775A (ja) | 推進敷設工法用推進力伝達装置 | |
CN114784712B (zh) | 高速公路通信管道集束管敷设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3419108U (zh) | 盾构隧道洞门注浆止回装置 | |
CN218863490U (zh) | 一种高密封性汽车空调管路总成 | |
US7918626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ipe replacement | |
CN112780834B (zh) | 一种管道连续接长顶拉施工方法 | |
JP2014169537A (ja) | 特殊中押装置 | |
CN210459322U (zh) | 一种用于锚索抗拔检测的锚索延长装置 | |
CN202454807U (zh) | 一种拉绳脱落连接器 | |
CN219220420U (zh) | 一种盾尾止浆结构 | |
CN210917407U (zh) | 品字型双排抗滑桩支挡结构 | |
CN215981430U (zh) | 静拉裂管法管道原位更换装置、系统及胀管机头 | |
JP2004238851A (ja) | 推進工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装置 | |
CN116594134B (zh) | 一种埋地管道变形下的光缆气吹敷设通行设备及方法 | |
CN220037609U (zh) | 一种可伸缩调节的便携开阀器 | |
JP3095725B2 (ja) | 全周滑材吐出孔付き拡幅リング | |
JP4367782B2 (ja) | 地中管取替え装置 | |
CN114412424B (zh) | 一种煤矿井下筛管水力/空气输送用可降解球式助推接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