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机柜防误报警锁具,机柜主门10上设有把手12,且所述机柜主门10的内侧设置有转动轴11和锁体20,转动轴11的一端与把手12相连,转动轴11的另一端向远离把手12的一侧延伸并与传动机构相连,把手12带动转动轴11转动并通过传动机构与锁体20相配合以驱动锁体20上的锁舌21伸缩移动;所述机柜主门10的内侧还设有使转动轴11和传动机构二者处于同步转动状态或转动轴11处于单独空转状态的电子控制机构。
如图2所示,所述的转动轴11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异形;机柜主门10的旁侧设有与锁舌21相配合的锁扣90,机柜主门1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舌21与锁扣90卡接在一起。
锁体20有多种安装固定方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如图1、2所示,机柜主门10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锁体20的安装架30,安装架30的上侧设有主开关13,下侧设有主控板70,安装架30的远离机柜主门10的一端设有容纳电池的电池盒31。
优选的,安装架30呈弓形,所述电池盒31安装在安装架30弓形凸起的下端。
当转动轴11和传动机构二者处于同步转动状态时,把手12带动转动轴11转动,转动轴11驱动传动机构转动,驱动机构使得锁体20上的锁舌21自锁扣90脱开并开锁,机柜主门开启;转动轴11处于单独空转状态时,此时转动把手12,把手12空转,机柜主门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转动轴11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异形,可以使转动轴11能够更好的与传动机构相配合;所述的异形包括各种非圆形的截面形状,比如六边形、八边形或不规则的图形。
如图3、6所示,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转动轴11端部且跟随转动轴11转动的第二滑套61,第二滑套61的外侧设有与第二滑套61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三滑套62,第三滑套62与设置在其旁侧的拨杆63抵靠在一起;所述拨杆63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绕固定端转动的自由端,所述拨杆63的自由端与锁体20相配合以驱动锁体20上的锁舌21伸缩移动;所述的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在电子控制机构的作用下处于分离或共同转动两种状态。
也即当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处于分离状态时,此时转动把手12,把手12带动转动方轴11和第二滑套61转动,而第三滑套62并不转动,从而实现了把手12空转的目的;当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处于共同转动的状态时,此时转动把手12,把手12带动转动方轴11和第二滑套61以及第三滑套62和拨杆63共同转动,拨杆63驱动锁舌21伸缩移动,从而实现了锁具的开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如图6所示,所述的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上均设置有沿径向贯穿本体的孔,所述的第三滑套62上设有销64,销64的周侧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641,销64的一端伸出在第三滑套62的外侧,所述的电子控制机构推动销64依次穿过第三滑套62和第二滑套61上的孔以使二者连接在一起。采用销64连接的方式动作可靠,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如图3、6所示,所述的第三滑套62上供销64通过的孔为台阶状孔,台阶状孔的直径由第三滑套62径向的外侧向内侧依次减小,所述的销64上旋绕有凸环642,凸环642的直径与台阶状孔中的较大直径相吻合,销64的销身直径与台阶状孔中的较小直径相吻合;所述套设在销64上的第一复位弹簧641的一端抵靠在台阶状孔的台阶处,另一端抵靠在凸环642上,凸环642的沿第三滑套62径向的端面外侧设有阻止销64滑出的挡板621,挡板621固定在第三滑套62上,挡板621上设有孔且孔的直径大于销身直径而小于凸环642的外径,销64的沿第三滑套62径向外侧的一端穿过挡板621上的孔突出在第三滑套62的外侧。所述第三滑套62与拨杆63以圆柱面彼此抵靠在一起,也即如图3所示,第三滑套62上的外圆柱面与拨杆63上的内圆柱面相配合,使得第三滑套62转动时能带动拨杆63转动,从而实现锁舌21的伸缩;而这种圆柱面配合也同样使得拨杆63能够带动第三滑套62回复原位。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的锁体20上设有锁杆22,锁杆22的一端与锁舌21相连,锁杆2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23;所述锁杆22上设置有用于和拨杆63的自由端相配合的夹合部24。
如图3、4、5所示,所述的电机40的朝向第三滑套62的一侧设置有转轴,执行装置包括套筒状的第一滑套51和滑块52,第一滑套51固定套设在所述的转轴上,所述的滑块52的内部设置有空腔,第一滑套51自滑块52的空腔中穿过并与滑块52构成转动配合,第一滑套51的位于滑块52空腔中的筒身上套设有推动弹簧53,所述的第一滑套51的套设有推动弹簧53的外圆周侧面上固设有凸块54,凸块54的头部伸出在推动弹簧53旋绕形成的圆周面的外侧,所述的转轴带动第一滑套51转动,同时通过推动弹簧53带动滑块52移动,滑块52的朝向第三滑套62的一端抵靠在销64伸出在第三滑套62外侧的端头处。
当第一滑套51在电机40转轴的带动下转动时,第一滑套51上的凸块54和弹簧53也一起跟随转动,所述的弹簧53在转动过程中将凭借凸块54的支撑作用沿第一滑套51的轴向移动,从而带动滑块52也沿着第一滑套51的轴向移动,使得滑块52的一端抵靠在销64端头处,并推动销64沿台阶状孔的限定方向移动,直至使销64依次穿过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上的孔以使二者连接在一起实现共同转动的目的;当电机40和执行装置反向动作时,销64在第一复位弹簧641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所述的推动弹簧53的两端呈悬臂状伸出在推动弹簧本体旋绕形成的圆周面的外侧;所述的第一滑套51的靠近电机40的一端设置有圆环状的凸板511,凸板511所处的平面与第一滑套51的径向截面相平行,第一滑套51的远离电机40的一端套设有环状的圆盘512,圆盘512设置在推动弹簧53靠近第三滑套62的一端与滑块52靠近第三滑套62的一端之间。所述的圆盘512使得弹簧53易于推动滑块52移动,保证了整个门锁的正常运行。
如图1、7所示,所述的电子控制机构包括主控板70,主控板70的输入端分别与电池供电接口、外部供电接口、紧急供电接口、设置在机柜主门10上的感应装置、设置在机柜主门10上的主开关13、设置在从属门上的从属开关以及与锁舌21伸缩移动相配合的微动开关65电连接,主控板70的输出端分别与安装在锁体20上的电机40和报警装置电连接;所述的电机40的输出端设有执行装置,电机40驱动执行装置使第二滑套61和第三滑套62处于分离或共同转动两种状态。
所述微动开关65与锁舌21伸缩移动相配合,也即当锁舌21伸缩移动时,微动开关65被触发并发出驱动信号。
所述主开关13及从属开关有多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优先选用门磁开关。
如图7所示,所述的主控板70包括中央处理器CPU71和存储芯片72,中央处理器CPU71的输出端包括与电机40电连接的第一信号输出端73,还包括与报警装置相连的第二信号输出端74,中央处理器CPU71的输入端包括与电池供电接口电连接的第一信号输入端75、与外部供电接口电连接的第二信号输入端76、与紧急供电接口电连接的第三信号输入端77、与感应装置电连接的第四信号输入端78、与主开关13发出的主门开闭信号电连接的第五信号输入端79、与从属开关发出的从属门开闭信号电连接的第六信号输入端710以及与微动开关65电连接的第七信号输入端711,所述从属门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当从属门设置为多个时,多个从属门的从属开关串联接入第六信号输入端710。
如图1所示,所述的机柜主门10的内侧设有感应罩支架15,感应罩支架15上设有用于固定感应线圈16的感应罩14,机柜主门10上与感应线圈16相对应的部位开设有孔;所述感应罩14、感应罩支架15以及感应线圈16共同构成感应装置,且感应线圈16与第四信号输入端78电连接。
下面结合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正常状态下锁具如图2所示处于闭锁状态,也即锁舌21处于伸出并与锁扣90相卡接的状态,此时转动把手12,把手12带动转动轴11及第二滑套61空转,机柜主门不能开锁;当使用T5557射频卡靠近感应罩14开锁时,开锁信号通过主控板70的第四信号输入端78传输给中央处理器CPU71,中央处理器CPU71再将开锁信号通过第一信号输出端73传输给电机40,电机40收到信号后通电转动,电机40通过执行装置中的滑块52推动销64沿第二滑套62上的台阶状孔的限定方向移动,直至使销64依次穿过第一滑套61和第二滑套62上的孔以使二者连接在一起实现共同转动,此时转动把手12开锁,把手12通过转动轴11及传动机构带动锁舌21缩回开启,锁舌21在缩回的过程中锁杆22碰触到微动开关65的弹片,微动开关65触点闭合并形成驱动信号通过主控板70的第七信号输入端711传输到主控板70的中央处理器CPU71中,当机柜主门10被开启后,安装在主门及门框上的门磁开关由通变为断并将此过程形成的驱动信号通过主控板70的第五信号输入端79传输给中央处理器CPU71,中央处理器CPU71接到信号后先判断微动开关65的触点是否闭合形成驱动信号,若微动开关65已闭合并形成驱动信号则判断此次开门合法;反之,若微动开关65未闭合而门磁开关由通变断,则说明把手12未转动而门被强行打开,则判断此次开门非法,中央处理器CPU71即将非法信号通过第二信号输出端74传输给报警装置,报警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即报警提醒。
当开启任一从属门时,安装在从属门及门框上的门磁开关由通变为断并将此过程形成的驱动信号通过主控板70的第六信号输入端710传输给中央处理器CPU71,中央处理器CPU71接到信号后先判断主门上的门磁开关是否为断,若主门上门磁开关为断则判断此次从属门开启合法,反之,则判断此次从属门开启非法,中央处理器CPU71即将非法信号通过第二信号输出端74传输给报警装置,报警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即报警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