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338013A -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8013A
CN111338013A CN201811554213.3A CN201811554213A CN111338013A CN 111338013 A CN111338013 A CN 111338013A CN 201811554213 A CN201811554213 A CN 201811554213A CN 111338013 A CN111338013 A CN 111338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diffusion
setting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42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8013B (zh
Inventor
焉逢运
孙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lead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lea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ead Inc filed Critical Silead Inc
Priority to CN2018115542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80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8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8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8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该扩散膜片包括:沿厚度方向具有多个设置层的承载体,每个设置层上均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的空置区域,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不重叠。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以及指纹识别组件,使屏下光学指纹在LCD显示屏中的运用成为可能。

Description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屏下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膜片,以及应用或配置有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发明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屏下光学指纹多运用在OLED显示屏中,在LCD显示屏中鲜有应用。原因是LCD显示屏背光中存在使光散射而变得显示均匀的扩散膜片。而经手指反射回来的光因为经过扩散膜片所变成的无序散射光线,难以在LCD显示屏下方的光感元件中成像。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散膜片,以及运用或配置有该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从而使屏下光学指纹在LCD显示屏中的运用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扩散膜片,包括:承载体,所述承载体沿其厚度方向具有多个设置层,每个所述设置层上均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的空置区域;其中,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不重叠。
优选地,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朝向与该设置层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设置层的投影,至少有部分投影区域位于该另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的范围外。
优选地,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和与该设置层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承载体为单层结构,从而所述承载体具有相背对的两个表面,两个所述表面分别限定两个所述设置层;或者,
所述承载体为多层结构,从而所述承载体具有多个表面,多个所述表面分别限定多个所述设置层。
一种指纹识别组件,包括:
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扩散膜片;其中,所述承载体及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形成能供光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的入射路径;
位于所述扩散膜片一侧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入射路径相对应;
光感元件,其与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扩散膜片的同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入射路径射出时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亦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扩散膜片之间成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90°。
优选地,所述承载体及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还形成能供光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的回射路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经手指反射后的回射光至少部分的经所述回射路径到达所述光感元件。
优选地,所述回射光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所述回射光经所述回射路径射出时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亦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
优选地,所述回射光与所述扩散膜片之间成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90°。
优选地,所述承载体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相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一设置层和第二设置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一空置区域,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二空置区域;
多个所述第一填充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空置区域相对应,多个所述第二填充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一空置区域相对应。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一空置区域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空置区域亦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
优选地,所述基材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导光片,所述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另一侧设置有增亮膜;
所述基材、所述导光片和所述增亮膜中的至少两个构成所述承载体。
优选地,所述导光片具有相背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增亮膜具有相背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
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三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五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
所述第一设置层至所述第六设置层中的至少两个上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的空置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源为可见光光源、不可见光源或者背光光源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承载体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所述第一光源为不可见光源;
所述指纹识别组件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片和所述承载体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承载体的侧面;
所述反射片能供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穿透,且所述反射片能将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朝向所述扩散膜片的方向反射。
优选地,所述承载体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另一侧设置有显示面板和盖板玻璃,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盖板玻璃和所述承载体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组件,通过在LCD显示屏中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第一光源在特定角度发出的不可见光可以穿透LCD显示屏到达手指,手指反射的光可以在特定角度穿透LCD显示屏到达光感元件,从而实现屏下指纹识别。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A为配置有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配置有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配置有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D为配置有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E为配置有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F为配置有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扩散膜片的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一种实施例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部分不重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一种实施例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完全不重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另一种实施例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完全不重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图1A至图1F中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和空置区域的分布示意图;
图3B为图1A至图1F中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和空置区域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将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指向或面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与之相反,或者背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下”。
具体的,当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4被配置在电子设备中时,将电子设备的显示屏指向或面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与之相反,或者背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下”。
更具体的,将图1A至图1F中所示意的向上的方向定义为“上”,将图1A至图1F中所示意的向下的方向定义为“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对各方向定义,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方便,并不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4在包括但不限定于使用、测试、运输和制造等等其他可能导致组件方位发生颠倒或者位置发生变换的场景中的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片4,可以被运用在指纹识别组件中,使屏下指纹识别在LCD显示屏中成为可能。
具体的,如图1A至图1F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组件大致可以包括第一光源1、光感元件2,以及包含有扩散膜片4的LCD显示屏3。
第一光源1用于向LCD显示屏3发射可供手指反射的信号光,其可以为可见光源,也可以为不可见光源。
通常,肉眼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至780nm之间。而处于可见光范围外即波长小于380nm或者大于780nm的光即为不可见光。
当第一光源1为可见光源时,其发出的可以为波长在380至780nm范围内的任意合适的光,例如白光。
当第一光源1为不可见光源时,其发出的可以为波长小于380nm或者大于780nm的任意合适的光,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红外光、紫外光、远红外光等。
因此,第一光源1可以选用相应的光源发射装置来实现。例如LED(实现可见光)、红外光光源、紫外光光源、远红外光光源(实现不可见光)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当然,第一光源1也可以为LCD背光光源自身所具有的背光光源。即LCD显示屏3自身所具有的背光光源,同样也可以发挥与第一光源1相同的作用。也就是说,此时,可以将第一光源1去除,而不影响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组件的正常使用。
LCD显示屏3自身所配备的背光光源,可以为如图1A至图1F所示意的第二光源307。第二光源307一般为可见光源例如LED,其可以设置在扩散膜片4的背面,也可以设置在扩散膜片4的侧面。
具体的,扩散膜片4配置有承载体401,承载体401靠近第一光源1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306。第二光源307可以设置在反射片306和承载体401之间(如图1C、图1D和图1F所示意的实施例),也可以设置在承载体401的侧面(如图1A、图1B和图1E所示意的实施例)。
反射片306可以将第二光源307的光尽量多的朝向LCD显示屏3的外部发射,以提高LCD显示屏3的显示亮度。具体的,反射片306可以将第二光源307发出的光朝向扩散膜片4的方向反射,进而光可以穿透扩散膜片4继续向外发散。
而为了使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能顺利到达用户的手指,在设置有反射片306的情况下,第一光源1优选为不可见光源例如红外光源。由于不可见光源具有较佳的穿透性,因此作为第一光源1的不可见光源所发出的光,可以穿透反射片30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和光感元件2位于扩散膜片4的同一侧(如图1A至图1F所示意的,均位于扩散膜片4的下方),并与扩散膜片4相间隔。
光感元件2主要用于将携带有用户的指纹信息的信号光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指纹的采集及成像。
在本实施例中,光感元件2可以仅为指纹芯片。即指纹芯片单独构造形成光感元件2。
或者,光感元件2也可以为配置有指纹芯片的指纹传感器。即配置有指纹芯片的指纹传感器构造形成光感元件2。
亦或者,光感元件2也可以为指纹传感器阵列(如公告号为CN203909812U所提供的已知实施例)。该指纹传感器阵列可以包括多个指纹传感器,每个指纹传感器均配置有指纹芯片。
换句话说,光感元件2可以为配置有指纹芯片的任意合适的构造,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A至图1F所示,LCD显示屏3可以包括基材301,以及设置在基材301两侧的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导光片302靠近第一光源1,增亮膜303远离第一光源1。从而,导光片302位于第一光源1和基材301之间,基材301位于增亮膜303和第一光源1之间。
其中,基材301、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作为用以分布扩散粒子402的承载体401。该承载体401连同其上分布的扩散粒子402一起,构建形成扩散膜片4。
LCD显示屏3进一步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304和盖板玻璃305,显示面板304和盖板玻璃305位于承载体401远离第一光源1的一侧,并且显示面板304位于盖板玻璃305和承载体401之间。
此外,基材301、导光片302、增亮膜303、显示面板304和盖板玻璃305均有透光材料制成,以具有透光性。
具体的,导光片302可以将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提高LCD显示屏3的显示均一性。增亮膜303可以提高LCD显示屏3背光系统的发光效率。
显示面板304同导光片302作用相似,用于使光线亮度得以均一化显示。盖板玻璃305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LCD显示屏3外观的作用,并为用户提供手指按压区域。
现有技术中,扩散膜片所包含的扩散粒子分布在承载基体(该承载基体一般为类似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材301)的一侧,具体为扩散粒子布满承载基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即现有技术中,扩散膜片上的扩散粒在承载基体上为单面连续分布的。
与之相对的,在本实施例中,扩散粒子402并非在承载体401的一个表面上连续分布的,而是在承载体401所具有的多个表面上均有分布。并且,每个表面上的扩散粒子402是分区域间断设置,而多个表面上设置扩散粒子402的区域又是交错设置的。
也就是说,承载体401的多个表面上的扩散粒子402并不布满这个表面,而是设置在多个呈游离的区域块中。并且,承载体401的多个表面上设置有扩散粒子402的区域块至少存在不重叠的部分。
具体的,承载体401可以被配置为沿其厚度方向具有多个设置层。每个设置层上均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其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不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不重叠可以为,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朝向与该设置层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至少有部分投影区域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外。
具体可以包括,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朝向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有一部分投影区域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内,还有一部分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外(如图2A所示意的实施例)。
在该情形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部分不重叠。具体表现为,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朝向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的形状,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形状之间的位置为相交。
或者,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朝向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完全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外(如图2B和图2C所示意的实施例)。
在该情形中,相邻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完全不重叠。具体表现为,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朝向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的形状,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形状之间的位置为共边或相离。
由于扩散粒子402在承载体401的任意一个设置层上并非以连续的方式分布,则承载体401的所有设置层上均应具有未分别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具体的,同一个设置层上相邻的两个填充区域5之间可以形成有空置区域6。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相对应。这样,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中分布的扩散粒子402和与之相邻的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相对应,从而分布在相邻两个设置层上的扩散粒子402不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和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相对应可以为,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朝向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内。
具体的,在一种情形中,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上的投影面积,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面积相等。则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朝向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重合。
或者,在另一种情形中,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上的投影面积,大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面积。则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朝向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将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完全覆盖。
亦或者,在再一种情形中,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与之相邻的另一个设置层上的投影面积,小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面积。则其中任意一个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朝向另一个设置层的投影,位于该另一个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可以为任意合适的形状,并以任意可行的排列方式布置在对应的设置层上。
例如,如图3A和图3B所示,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可以呈方形,且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以矩形阵列的方式规则的排布在设置层上。
通过将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设置为方形,并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布,可以有效的提高设置层的利用率。
当然,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的形状以及排布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
且填充区域5和空置区域6也可以为杂乱无章的非规则方式排布,只要满足相邻的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5之间至少部分不重叠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承载体401可以为单层结构。从而承载体401可以具有相背对的两个表面,两个表面分别限定两个设置层。即单层结构的承载体401的两个相背对的表面,分别作为两个设置层。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LCD显示屏3中所包含的基材301、导光片302、增亮膜303中的任意一个,均可以单独作为承载体401。
当然,单层结构的承载体401,可以为额外设置的部件,而并不是基材301、导光片302、增亮膜303中的任何一个。
例如,如图1A和图1C所示意的实施例中,承载体401可以包括且仅包括基材301。即基材301单独构成该承载体401。
基材301具有相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分别为如图1A和图1C所示意的基材301的上下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分别作为第一设置层和第二设置层。
承接上文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上可以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第一空置区域。同样的,第二表面上可以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第二空置区域。
并且,多个第一填充区域与多个第二空置区域相对应,多个第二填充区域与多个第一空置区域相对应。籍此,实现相邻层位亦即基材30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不重叠。
此外,多个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第一空置区域可以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在第一表面上,多个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第二空置区域亦可以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在第二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片302或者增亮膜303也可以单独构成该承载体401,即导光片302或者增亮膜303也可以作为承载体401。并且,当导光片302或者增亮膜303作为承载体401时,基材301可以省去,即LCD显示屏3可以不包括有基材301。
当然,承载体401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从而承载体401可以具有多个表面,多个表面可以分别限定多个设置层。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LCD显示屏3中所包含的基材301、导光片302、增亮膜303中的至少两个构成该承载体401。例如,承载体401可以为基材301+导光片302、基材301+增亮膜303、导光片302+增亮膜303、基材301+导光片302+增亮膜303这四种组合关系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的,导光片302可以具有相背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增亮膜303可以具有相背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可以分别为如图1A至图1F所示意的导光片302的上下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分别为如图1A至图1F所示意的增亮膜303的上下表面。
并且,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可以分别限定出第三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可以分别限定出第五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
则此时的承载体401沿其厚度方向(如图1A至图1F所示意的上下方向)总计有六个不同的设置层。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中,至少有两个设置层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
例如,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中,可以有两个设置层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另外四个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的状态。
或者,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中,可以有三个设置层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另外三个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的状态。
亦或者,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中,可以有五个设置层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另外一个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的状态。
再或者,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中,所有设置层上均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
在如图1B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基材301的第二表面(下表面)和增亮膜303的第五表面(上表面)上分别分布有扩散粒子402。
则在该实施例中,基材301和增亮膜303构成承载体401。该承载体401为双层结构,其总计有四个设置层,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限定的第一设置层和第二设置层,以及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限定的第五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
其中,第一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状态(此时的第一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相迭置。图1B仅示意出两者相迭置的情形),第二设置层和第五设置层上分别有扩散粒子402。该双层结构的承载体401连同其第二设置层和第五设置层上分布的扩散粒子402构成扩散膜片4。
或者,在如图1D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导光片302的第四表面(下表面)和增亮膜303的第五表面(上表面)上分别分布有扩散粒子402。
则在该实施例中,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构成承载体401。该承载体401同样为双层结构,其总计有四个设置层,分别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限定的第三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以及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限定的第五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
其中,第三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状态(图1D示意的为第一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之间夹设有基材301,且两者处于间隔状态的情形。但第一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也可以相迭置,则该情形中,不存在基材301),第四设置层和第五设置层上分别有扩散粒子402。该双层结构的承载体401连同其第四设置层和第五设置层上分布的扩散粒子402构成扩散膜片4。
亦或者,在如图1E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基材301的第一表面(上表面)和导光片302的第四表面(下表面)上分别分布有扩散粒子402。
则在该实施例中,基材301和导光片302构成承载体401。该承载体401同样为双层结构,其总计有四个设置层,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限定的第一设置层和第二设置层,以及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限定的第三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
其中,第二设置层和第三设置层处于完全空置状态(此时的第二设置层和第三设置层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相迭置。图1E仅示意出两者相迭置的情形),第一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上分别有扩散粒子402。该双层结构的承载体401连同其第一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上分布的扩散粒子402构成扩散膜片4。
又或者,在如图1F所示意的实施例中,基材30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导光片302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增亮膜303的第五表面和第六上表面上分别分布有扩散粒子402。
则在该实施例中,基材301、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构成承载体401。该承载体401同样为三层结构,其总计有六个设置层,分别为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所分别限定的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并且,第一设置层至第六设置层上均分别有扩散粒子402。该三层结构的承载体401连同其六个设置层上分布的扩散粒子402构成扩散膜片4。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仅为承载体401为多层结构的几种可行的组合或实现方式,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多层结构的承载体401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承载体401可以为额外配置的多层膜结构,从而承载体401无需依托或借助基材301、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来实现其多层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片302可以与基材301间隔设置,也可以相叠置。同样的,增亮膜303也可以与基材301间隔设置,也可以相叠置。
当导光片302、增亮膜303与基材301相间隔时,可以降低基材301因与导光片302和增亮膜303进行封装贴合可能出现良率或性能较差而产生的报废耗材成本。
由于承载体401的不同设置层上具有未分布扩散粒子402的空置区域6,加之承载体401可透光,则承载体401及相邻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可以形成有能供光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的入射路径和回射路径。
这里的无扩散可以理解为,光未受到扩散粒子402的扩散作用,从而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由于扩散粒子402聚集在填充区域5中,而空置区域6中未分布有任何扩散粒子402。则光经空置区域6入射或出射,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扩散粒子402的扩散作用。
由此,在第一光源1向扩散膜片4发射不可见光时,第一光源1的出光方向的延长线与扩散膜片4的交点即入射点位于空置区域6上。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①经入射路径射出时与扩散膜片4的交点即出射点亦位于空置区域6上。
而经入射路径射出的不可见光被手指反射后,回射的光②至少部分的可以经回射路径到达光感元件2。同样的,回射光②与扩散膜片4的交点即入射点位于空置区域6上,回射光②经回射路径射出时与扩散膜片4的交点即出射点也位于空置区域6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邻的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6相错开。因此,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入射路径和回射路径的光,与承载体401或扩散膜片4倾斜。即以倾斜入射到扩散膜片4上的光(包括第一光源1直接发出的光①,以及经手指反射回来的光②),方有可能通过入射路径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
因此,第一光源1与扩散膜片4倾斜设置,以使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①能尽量多的通过入射路径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
具体的,第一光源1的出光方向与扩散膜片4之间成第一预设角度α,第一预设角度α大于0°小于90°。即第一光源1的出光方向与扩散膜片4不垂直,也不平行。
这样,达到手指的光①亦是倾斜的,则经手指反射回来的回射光②亦是倾斜入射到扩散膜片4上。且回射光②与扩散膜片4之间成第二预设角度β,第二预设角度β大于0°小于90°。即回射光②与扩散膜片4不垂直,也不平行。
如此,与扩散膜片4以倾斜方式设置的第一光源1,可以朝向入射路径发射光①。光①射入入射路径并射出扩散膜片4,到达手指。经手指反射回后,回射光②携带有指纹信息,至少部分回射光②射入回射路径并射出扩散膜片4,达到光感元件2。从而,光感元件2实现指纹信息的识别。
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组件,通过在LCD显示屏3中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4,第一光源1在特定角度发出的不可见光可以穿透LCD显示屏3到达手指,手指反射的光可以在特定角度穿透LCD显示屏3到达光感元件2,从而实现屏下指纹识别。
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4可以被运用或配置在指纹识别组件中,可以用在包括但不限于屏下指纹解锁、权限获取、身份验证等场景中。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扩散膜片4分层设置分布有扩散粒子402的填充区域5,则垂直入射的光线,仍可以经过扩散粒子402的扩散作用,达到均一显示的目的。因此,借助本发明实施例的扩散膜片4,在使得屏下光学指纹在LCD显示屏3中的运用成为可能的同时,不影响其均一LCD显示屏3强度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18)

1.一种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所述承载体沿其厚度方向具有多个设置层,每个所述设置层上均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的空置区域;其中,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不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朝向与该设置层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设置层的投影,至少有部分投影区域位于该另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的范围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和与该设置层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设置层上的填充区域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体为单层结构,从而所述承载体具有相背对的两个表面,两个所述表面分别限定两个所述设置层;或者,
所述承载体为多层结构,从而所述承载体具有多个表面,多个所述表面分别限定多个所述设置层。
5.一种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扩散膜片;其中,所述承载体及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形成能供光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的入射路径;
位于所述扩散膜片一侧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入射路径相对应;
光感元件,其与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扩散膜片的同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入射路径射出时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亦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扩散膜片之间成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90°。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及相邻所述设置层上的空置区域还形成能供光以无扩散的形式透过的回射路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经手指反射后的回射光至少部分的经所述回射路径到达所述光感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射光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所述回射光经所述回射路径射出时与所述扩散膜片的交点亦位于所述空置区域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射光与所述扩散膜片之间成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0°小于90°。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相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一设置层和第二设置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一空置区域,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第二空置区域;
多个所述第一填充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空置区域相对应,多个所述第二填充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一空置区域相对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填充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一空置区域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填充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空置区域亦以矩形阵列的形式排布。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导光片,所述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另一侧设置有增亮膜;
所述基材、所述导光片和所述增亮膜中的至少两个构成所述承载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片具有相背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增亮膜具有相背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
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三设置层和第四设置层,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分别限定出第五设置层和第六设置层;
所述第一设置层至所述第六设置层中的至少两个上配置有多个分布有扩散粒子的填充区域和多个未分布扩散粒子的空置区域。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为可见光光源、不可见光源或者背光光源的任意一种。
1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所述第一光源为不可见光源;
所述指纹识别组件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片和所述承载体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承载体的侧面;
所述反射片能供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穿透,且所述反射片能将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朝向所述扩散膜片的方向反射。
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另一侧设置有显示面板和盖板玻璃,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盖板玻璃和所述承载体之间。
CN201811554213.3A 2018-12-18 2018-12-18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Active CN1113380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4213.3A CN111338013B (zh) 2018-12-18 2018-12-18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4213.3A CN111338013B (zh) 2018-12-18 2018-12-18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8013A true CN111338013A (zh) 2020-06-26
CN111338013B CN111338013B (zh) 2025-04-04

Family

ID=71185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4213.3A Active CN111338013B (zh) 2018-12-18 2018-12-18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8013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8846Y (zh) * 2008-07-14 2009-04-08 宁波高新区激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14125A (zh) * 2009-02-25 2010-08-25 金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识别系统
JP3176825U (ja) * 2012-04-24 2012-07-05 金佶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光学指紋認識装置
CN102629614A (zh) * 2011-02-07 2012-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传感器
US20120266939A1 (en) * 2008-07-17 2012-10-25 Fortmann Charles M Spectral modification
US20130034274A1 (en) * 2011-08-05 2013-02-07 Gingy Technology Inc. Finger board
CN105404053A (zh) * 2015-12-04 2016-03-1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427153A (zh) * 2017-12-27 2018-08-21 深圳市长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扩散膜
CN108508516A (zh) * 2018-04-19 2018-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9264995U (zh) * 2018-12-18 2019-08-16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8846Y (zh) * 2008-07-14 2009-04-08 宁波高新区激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20266939A1 (en) * 2008-07-17 2012-10-25 Fortmann Charles M Spectral modification
CN101814125A (zh) * 2009-02-25 2010-08-25 金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识别系统
CN102629614A (zh) * 2011-02-07 2012-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传感器
US20130034274A1 (en) * 2011-08-05 2013-02-07 Gingy Technology Inc. Finger board
JP3176825U (ja) * 2012-04-24 2012-07-05 金佶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光学指紋認識装置
CN105404053A (zh) * 2015-12-04 2016-03-1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427153A (zh) * 2017-12-27 2018-08-21 深圳市长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扩散膜
CN108508516A (zh) * 2018-04-19 2018-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9264995U (zh) * 2018-12-18 2019-08-16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8013B (zh) 2025-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4456B (zh) 光學裝置
CN108803146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256698C (zh) 正面光照明的接触面板
CN102576265B (zh) 触摸检测
US10348239B2 (en) Multi-layered solar cell device
EP2812752B1 (en) Backlight device
CN106355160A (zh) 一种纹路识别器件及电子设备
TW200540527A (en) Light 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light diffusing sheet
JP2012504253A (ja) 導光装置
CN103631450A (zh) 触控显示板及其光学式触控板
US11663800B2 (en) Texture recogni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633959A (zh) 可实现屏内指纹识别的显示装置
CN108761922A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209264995U (zh)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CN111108324B (zh) 一体型光学片模块以及具备该一体型光学片模块的背光单元
JP2014211596A (ja) 角度依存性光線透過フィルム
CN210573819U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10241977A1 (en) Enhanced viewing brightness for surface display
JP5391798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1338013A (zh) 扩散膜片及指纹识别组件
CN108776412A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JP2010062112A (ja) 光デバイス、光均一デバイス、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200905257A (en) Diffusio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sheet
CN11125809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564181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