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7839A -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07839A CN111207839A CN202010228766.0A CN202010228766A CN111207839A CN 111207839 A CN111207839 A CN 111207839A CN 202010228766 A CN202010228766 A CN 202010228766A CN 111207839 A CN111207839 A CN 1112078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terminal equipment
- screen
- infrared
-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282 brigh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61 therm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22—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of moving bodies
- G01J5/0025—Living bodi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48—Thermography; Techniques using wholly visual mea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80—Calibr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20—Compensating for effe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ther than those to be measured, e.g. changes in ambient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K13/20—Clinical contact thermometers for use with humans or animals
- G01K13/223—Infrared clinical thermometers, e.g. tympanic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5/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thermometers
- G01K15/005—Calib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包括: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的方法,在有必要时进行环境温度的校准,降低红外测体温的操作繁琐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温测量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医疗健康,消费者对便捷测体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其中,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人体体温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方案之一。
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而平稳的,而人体表面温度(比如,额温)是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的,为了保证所测得的人体体温的准确性,需要用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因此需要先测准环境温度。
通常红外测温装置除了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还内置一个NTC温度传感器(简称NTC)或PN结温度传感器(简称PTAT),用于测量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当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与外界的环境温度一致时,可以将该腔体温度作为外界的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从而保证最终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但是将红外测温装置内置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时,由于这种终端设备对防水有要求,密闭性好,NTC/PTAT等温度传感器必然处于密闭腔体中。当终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热量较大时,NTC/PTAT等温度传感器不能准确测量环境温度,其所测量的温度仅能作为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腔体温度,并不能代表人体周围的环境温度,进而不能准确得到人体体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解决方案是: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周围物体或空气温度,将此温度作为外界的环境温度;再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人体额温,根据人体额温和外界的环境温度得到人体体温。但是这种方法在红外体温测量时需要用户进行两次红外测温操作,测量步骤增加,整体测量时间延长,用户体验不好。而且如果是整机没有发热的情况下,直接检测也能够得到准确的体温,此时没有必要采用通过测量周围物体或空气温度来校准环境温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人性化的方法,在有必要时进行环境温度的校准,降低红外测体温的操作繁琐度,提升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部分不足,提供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包括: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包括: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以下至少一种因素设置第一亮屏门限:所处地点、季节、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还包括: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包括:当黑屏时间大于第三黑屏阈值时,用黑屏之后的下一亮屏时的内部温度更新所述参考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和内部温度传感器,还包括:过热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常规测温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校准测温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进一步地,所述过热判断模块,包括:亮屏时长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还包括:内部温升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至少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根据持续亮屏时间和/或内部温度变化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在可控条件下降低红外测量方式的繁琐程度,既保证了红外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同时也让使用的便捷度得以提高,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过热判断模块,200.常规测温模块,300.校准测温模块,110.亮屏时长统计单元,120.内部温升计算单元,20.终端设备,21.存储器,22.处理器,23.计算机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制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00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具体地,终端设备是指具有红外体温测量功能的电子设备,尤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设备温度参数是指能反映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的参数,比如持续亮屏时间。持续亮屏时间越长,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越高;当用户不操作终端设备时,终端设备逐步进入黑屏状态,内部温度会逐步下降。
又比如,终端设备内部集成的NTC/PTAT等内部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可作为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的直接反映。根据内部温度的变化判断设备温升情况。
当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过大时,比如大于一定门限,则认为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此时若采用常规红外测温方法,则设备温升会导致所测得的环境温度偏差较大,进一步导致人体体温测量不准。
步骤S200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其中,在常规红外测温模式下,只需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就可以得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步骤S300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
步骤S400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具体地,环境温度校准模式需要用户在使用红外测体温时,先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
校准的方法有多种,用户可根据提示的方式进行环境温度校准。一种实施方式,提示用户暂停使用终端设备,让其休息一段时间,比如半小时,再继续测温操作。其原理是让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逐步冷却下来,再按常规红外测温方式,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得到准确的人体体温。
另一种实施方式,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目标人体周围的物体的温度,将该温度作为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再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用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得到准确的人体体温。这种方式就需要进行两次红外测温操作。
本实施例,通过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从而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10统计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步骤S120判断所述持续亮屏时间是否大于第一亮屏门限;
步骤S130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步骤S140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不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终端设备被使用时,屏幕被点亮,设备功耗大,引起设备内部温度上升;未被使用时,屏幕会逐步熄灭,设备功耗逐步减小,设备内部温度逐步下降。所以黑屏时间对内部温度也有影响。
为了更准确统计用于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的持续亮屏时间,需要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持续亮屏时间。
可选地,当黑屏时间小于第一黑屏阈值时,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比如,在亮屏过程中穿插了短时间的黑屏时间,由于黑屏时间短,不会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已记录的持续亮屏时间仍能大致反映设备内部温度情况,所以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当黑屏时间大于第二黑屏阈值时,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所述第二黑屏阈值大于第一黑屏阈值。比如,在亮屏过程中穿插了较长时间的黑屏时间,由于黑屏时间长,会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使设备内部温度恢复到与环境温度一致,所以此时需要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可选地,当黑屏时间相对已统计的持续亮屏时间的占比小于第一黑屏阈值时,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当黑屏时间相对已统计的持续亮屏时间的占比大于第二黑屏阈值时,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根据终端设备最近一次的持续亮屏时间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第一亮屏门限可根据经验设置。为了更准确地根据持续亮屏时间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可根据终端设备所处的环境灵活设置第一亮屏门限。
可选地,根据以下至少一种因素设置第一亮屏门限:终端设备的所处地点、季节、温度。这些因素影响终端设备的散热情况。同样的持续亮屏时间引起设备的发热状况大致相当,但不同的环境使终端设备的散热情况不一样,两者结合可能导致不同环境下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不一样。比如,分别在夏天和冬天在手机上看同一个视频,手机的温度变化夏天比冬天更明显。
步骤S200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步骤S300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
步骤S400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持续亮屏时间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从而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11获取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
步骤S121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步骤S131判断所述内部温度变化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门限;
步骤S141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步骤S151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不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将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作为内部温度。选择特定条件下的内部温度作为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特定条件的设定原则是当时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能够反映环境温度,即与环境温度基本一致(即在容许的误差范围内)。比如,选择终端设备在特定时间段的内部温度作为参考温度,比如凌晨二、三点的内部温度,那个时间点的内部温度与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温度大概率基本一致;又比如,选择终端设备每天初次亮屏时的内部温度作为参考温度。
当前内部温度与参考温度之差作为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当该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则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这说明从参考温度对应的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终端设备已发生明显温升。
参考温度是用来反映环境温度,当终端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变化时,参考温度也应变化。为了更准确地跟踪环境温度的变化,可选地,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参考温度。具体地,当黑屏时间达到第三黑屏阈值时,用黑屏之后的下一次亮屏时的内部温度更新参考温度。比如,用户从温暖的室内到凉爽的室外,以前在室内操作手机,参考温度为手机在室内的环境温度;后续在室外呆了一段时间,操作手机测温,参考温度也随之更新为手机在室外的环境温度。
随着参考温度的更新,内部温度变化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终端设备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步骤S200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步骤S300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
步骤S400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内部温度变化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从而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12统计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步骤S113获取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
步骤S122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步骤S132判断所述持续亮屏时间是否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或所述内部温度变化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门限;
步骤S142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或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步骤S152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不大于第一亮屏门限,且所述内部温度变化不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将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和内部温度变化相结合,用于更准确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或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则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比如,用户从温暖的室内到凉爽的室外,在室内时用手机看视频,到室外看了一会结束,然后测温,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但由于参考温度未及时更新,内部温度变化尚未达到第一温度门限;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手机处于过热状态。
步骤S200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步骤S300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
步骤S400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持续亮屏时间和内部温度变化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提高了识别的准确度,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
过热判断模块100,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具体地,终端设备是指具有红外体温测量功能的电子设备,尤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设备温度参数是指能反映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的参数,比如持续亮屏时间。持续亮屏时间越长,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越高;当用户不操作终端设备时,终端设备逐步进入黑屏状态,内部温度会逐步下降。
又比如,终端设备内部集成的NTC/PTAT等内部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可作为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的直接反映。根据内部温度的变化判断设备温升情况。
当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过大时,比如大于一定门限,则认为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此时若采用常规红外测温方法,则设备温升会导致所测得的环境温度偏差较大,进一步导致人体体温测量不准。
常规测温模块2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其中,在常规红外测温模式下,只需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就可以得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具体地,环境温度校准模式需要用户在使用红外测体温时,先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
校准的方法有多种,用户可根据提示的方式进行环境温度校准。一种实施方式,提示用户暂停使用终端设备,让其休息一段时间,比如半小时,再继续测温操作。其原理是让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逐步冷却下来,再按常规红外测温方式,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得到准确的人体体温。
另一种实施方式,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目标人体周围的物体的温度,将该温度作为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再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一次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用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修正人体表面温度,得到准确的人体体温。这种方式就需要进行两次红外测温操作。
本实施例,通过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从而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
过热判断模块100,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过热判断模块100包括:
亮屏时长统计单元110,用于统计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过热判断模块100,进一步用于判断所述持续亮屏时间是否大于第一亮屏门限;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否则,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终端设备被使用时,屏幕被点亮,设备功耗大,引起设备内部温度上升;未被使用时,屏幕会逐步熄灭,设备功耗逐步减小,设备内部温度逐步下降。所以黑屏时间对内部温度也有影响。
为了更准确统计用于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的持续亮屏时间,需要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持续亮屏时间。
可选地,当黑屏时间小于第一黑屏阈值时,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比如,在亮屏过程中穿插了短时间的黑屏时间,由于黑屏时间短,不会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已记录的持续亮屏时间仍能大致反映设备内部温度情况,所以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当黑屏时间大于第二黑屏阈值时,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所述第二黑屏阈值大于第一黑屏阈值。比如,在亮屏过程中穿插了较长时间的黑屏时间,由于黑屏时间长,会带来明显的降温效果,使设备内部温度恢复到与环境温度一致,所以此时需要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可选地,当黑屏时间相对已统计的持续亮屏时间的占比小于第一黑屏阈值时,不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当黑屏时间相对已统计的持续亮屏时间的占比大于第二黑屏阈值时,重新初始化持续亮屏时间。
根据终端设备最近一次的持续亮屏时间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第一亮屏门限可根据经验设置。为了更准确地根据持续亮屏时间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可根据终端设备所处的环境灵活设置第一亮屏门限。
可选地,根据以下至少一种因素设置第一亮屏门限:终端设备的所处地点、季节、温度。这些因素影响终端设备的散热情况。同样的持续亮屏时间引起设备的发热状况大致相当,但不同的环境使终端设备的散热情况不一样,两者结合可能导致不同环境下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不一样。比如,分别在夏天和冬天在手机上看同一个视频,手机的温度变化夏天比冬天更明显。
常规测温模块2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校准测温模块3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持续亮屏时间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从而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
过热判断模块100,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过热判断模块100包括:
内部温升计算单元120,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判断所述内部温度变化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门限;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否则,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将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作为内部温度。选择特定条件下的内部温度作为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特定条件的设定原则是当时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能够反映环境温度,即与环境温度基本一致(即在容许的误差范围内)。比如,选择终端设备在特定时间段的内部温度作为参考温度,比如凌晨二、三点的内部温度,那个时间点的内部温度与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温度大概率基本一致;又比如,选择终端设备每天初次亮屏时的内部温度作为参考温度。
当前内部温度与参考温度之差作为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当该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则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这说明从参考温度对应的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终端设备已发生明显温升。
参考温度是用来反映环境温度,当终端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变化时,参考温度也应变化。为了更准确地跟踪环境温度的变化,可选地,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参考温度。具体地,当黑屏时间达到第三黑屏阈值时,用黑屏之后的下一次亮屏时的内部温度更新参考温度。比如,用户从温暖的室内到凉爽的室外,以前在室内操作手机,参考温度为手机在室内的环境温度;后续在室外呆了一段时间,操作手机测温,参考温度也随之更新为手机在室外的环境温度。
随着参考温度的更新,内部温度变化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终端设备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常规测温模块2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校准测温模块3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内部温度变化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从而在必要时对环境温度进行校准,大概率简化了红外测温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
过热判断模块100,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过热判断模块100包括:
亮屏时长统计单元110,用于统计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内部温升计算单元120,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判断所述持续亮屏时间是否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或所述内部温度变化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门限;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或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否则,处于非过热状态。
具体地,将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和内部温度变化相结合,用于更准确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当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或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则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比如,用户从温暖的室内到凉爽的室外,在室内时用手机看视频,到室外看了一会结束,然后测温,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但由于参考温度未及时更新,内部温度变化尚未达到第一温度门限;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手机处于过热状态。
常规测温模块2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校准测温模块300,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持续亮屏时间和内部温度变化自动识别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升情况,提高了识别的准确度,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9所示,一种终端设备20,包括存储器21、处理器22。
存储器2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23。处理器22运行计算机程序23时实现如前述记载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
作为一个示例,处理器2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根据前述记载的步骤S100至S400。另外地,处理器2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记载的红外体温测量装置中的各模块的功能。作为又一个示例,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过热判断模块100、常规测温模块200、校准测温模块300的功能。
可选地,根据完成本发明的具体需要,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为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可以为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红外体温测量装置中的执行过程。
作为示例,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为虚拟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单元,譬如过热判断模块、常规测温模块、校准测温模块。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红外体温测量。根据需要,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通用处理器或其他逻辑器件等。
所述存储器可以为任意能够实现数据、程序存储的内部存储单元和/或外部存储设备。譬如,所述存储器可以为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C)、安全数字(SD)卡或闪存卡等。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及数据。
根据需要,所述终端设备2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显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及总线等。
所述终端设备20还可以是单片机,或集成了中央处理单元(CPU)及图形处理单元(GPU)的计算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用于实现相应功能的单元、模块的划分是出于便利于说明、叙述的目的,根据应用需求,将上述单元、模块做进一步的划分或者组合,即将装置/设备的内部结构重新进行划分、组合,以实现的上述记载的功能。
上述实施例的各个单元、模块可以分别采用单独的物理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模块集成在一个物理单元。上述实施例的各个单元、模块可以采用硬件和/或软件功能单元的实现对应的功能。上述实施例的多个单元、组件、模块之间可以的直接耦合、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通过总线或者接口实现;多个单元或装置的之间的耦合、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类似的方式。相应地,上述实施例的各个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及区分,并不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
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包括:
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包括:
根据发生的黑屏时间动态更新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以下至少一种因素设置第一亮屏门限:所处地点、季节、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还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
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包括:
当黑屏时间大于第三黑屏阈值时,用黑屏之后的下一亮屏时的内部温度更新所述参考温度。
7.一种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包括:
过热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设备温度参数判断终端设备是否处于过热状态;
常规测温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不处于过热状态时,进入常规红外测温模式,输出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校准测温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时,提示用户进入环境温度校准模式,得到校准后的环境温度;以及,根据校准后的环境温度得到目标人体的人体体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判断模块,包括:
亮屏时长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终端设备的持续亮屏时间;
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当所述持续亮屏时间大于第一亮屏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还包括:
内部温升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参考温度;根据当前内部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得到所述终端设备的内部温度变化;
所述过热判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当所述内部温度变化大于第一温度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处于过热状态。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体温测量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28766.0A CN111207839B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28766.0A CN111207839B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7839A true CN111207839A (zh) | 2020-05-29 |
CN111207839B CN111207839B (zh) | 2021-09-07 |
Family
ID=70789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28766.0A Active CN111207839B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07839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93149A (zh) * | 2020-06-23 | 2020-09-22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温度测量方法、装置、可穿戴设备和介质 |
CN111855020A (zh) * | 2020-07-27 | 2020-10-30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检测方法、装置、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611482A (zh) * | 2020-11-24 | 2021-04-06 | 甄十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校准智能设备的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
CN113252182A (zh) * | 2021-06-04 | 2021-08-13 | 南京甄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带人脸识别及人体测温的方法及系统 |
CN114034400A (zh) * | 2020-07-21 | 2022-02-11 |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体红外测温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4596A (zh) * | 2005-04-29 | 2013-06-05 | 泰克尼梅德有限责任公司 | 使用红外温度计的温度测量设备 |
US20160018266A1 (en) * | 2014-07-17 | 2016-01-21 | Lumasense Technologies Holdings, Inc. | Digital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using a radiometrically calibrated and a non-calibrated digital thermal imager |
US20160073901A1 (en) * | 2014-09-13 | 2016-03-17 | ARC Devices, Ltd. | Apparatus for non-touch estimation of vital signs from images and detection of body core temperature from a digital infrared sensor and based on cubic relationship factors |
CN105919565A (zh) * | 2016-07-18 | 2016-09-07 | 广州市金鑫宝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测温枪及测温方法 |
CN106919314A (zh) * | 2015-12-24 | 2017-07-0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移动终端及亮屏方法 |
CN107040658A (zh) * | 2017-04-12 | 2017-08-11 |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屏幕的方法和装置 |
CN107576421A (zh) * | 2017-08-23 | 2018-01-12 | 王沛 | 一种体温测量设备、方法及其装置 |
CN109036243A (zh) * | 2018-07-18 | 2018-12-18 | 中国农业大学 | 智能显示屏控制装置及方法 |
US20190048882A1 (en) * | 2017-08-14 | 2019-02-14 | Fu Tai 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 Smart fa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10228766.0A patent/CN1112078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4596A (zh) * | 2005-04-29 | 2013-06-05 | 泰克尼梅德有限责任公司 | 使用红外温度计的温度测量设备 |
US20160018266A1 (en) * | 2014-07-17 | 2016-01-21 | Lumasense Technologies Holdings, Inc. | Digital 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using a radiometrically calibrated and a non-calibrated digital thermal imager |
US20160073901A1 (en) * | 2014-09-13 | 2016-03-17 | ARC Devices, Ltd. | Apparatus for non-touch estimation of vital signs from images and detection of body core temperature from a digital infrared sensor and based on cubic relationship factors |
CN106919314A (zh) * | 2015-12-24 | 2017-07-0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移动终端及亮屏方法 |
CN105919565A (zh) * | 2016-07-18 | 2016-09-07 | 广州市金鑫宝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测温枪及测温方法 |
CN107040658A (zh) * | 2017-04-12 | 2017-08-11 |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屏幕的方法和装置 |
US20190048882A1 (en) * | 2017-08-14 | 2019-02-14 | Fu Tai 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 Smart fa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CN107576421A (zh) * | 2017-08-23 | 2018-01-12 | 王沛 | 一种体温测量设备、方法及其装置 |
CN109036243A (zh) * | 2018-07-18 | 2018-12-18 | 中国农业大学 | 智能显示屏控制装置及方法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93149A (zh) * | 2020-06-23 | 2020-09-22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温度测量方法、装置、可穿戴设备和介质 |
CN114034400A (zh) * | 2020-07-21 | 2022-02-11 |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体红外测温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1855020A (zh) * | 2020-07-27 | 2020-10-30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检测方法、装置、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2021649A1 (zh) * | 2020-07-27 | 2022-02-0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检测方法、装置、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611482A (zh) * | 2020-11-24 | 2021-04-06 | 甄十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校准智能设备的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
CN113252182A (zh) * | 2021-06-04 | 2021-08-13 | 南京甄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带人脸识别及人体测温的方法及系统 |
CN113252182B (zh) * | 2021-06-04 | 2021-10-12 | 南京甄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带人脸识别及人体测温的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7839B (zh) | 202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07839B (zh) | 一种红外体温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
US12259278B2 (en) |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26282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2101115B (zh) | 基于热成像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
KR102361814B1 (ko) |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자외선 회피 정보 제공 방법 | |
CN106855436B (zh) | 一种终端设备及温度测量的方法 | |
CN108697329A (zh) | 可穿戴设备的检测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 |
CN107085462B (zh) | 用于管理电力的电子设备及控制其的方法 | |
CN108604432A (zh) | 电子设备及用于控制其的方法 | |
CN111855020A (zh) | 一种温度检测方法、装置、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R20170011521A (ko) | 스마트 체온계 및 체온계의 온도산출방법 | |
EP3378395B1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ski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KR20140144423A (ko) | 발열 제어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 |
CN110140351A (zh) | 用于校准立体相机的方法和电子装置 | |
CN110879624B (zh) | 烹饪器具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烹饪系统 | |
US20190290186A1 (en) | Perspiration state estimation device, perspiration state estimation method, and perspiration state estimation program | |
US10768014B2 (en) |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systems | |
CN105571722A (zh) |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及终端 | |
CN110971761A (zh) | 生成显示参数曲线的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
EP3693713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for measuring illuminance | |
CN108826572B (zh) | 一种空调状态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855019B (zh) | 一种温度测量方法、装置、腕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839209B (zh) | 一种显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8965525A (zh) | 检测方法和装置、终端、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479379B (zh) | 一种空调压缩机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