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6253A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Google Patents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16253A CN110316253A CN201810288090.7A CN201810288090A CN110316253A CN 110316253 A CN110316253 A CN 110316253A CN 201810288090 A CN201810288090 A CN 201810288090A CN 110316253 A CN110316253 A CN 1103162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frame
- end module
- integrated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08000020442 loss of weight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35 tend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前端模块主体,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主体框架和第一集成管路,第一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用于连通散热装置的第一管口、第一管道和第二管口;还提供了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和前述前端模块主体,发动机散热器装配于主体框架内,发动机散热器利用第一集成管路出液;还提供了前端模块总成,包括空调冷凝系统和前端模块主体,空调冷凝系统装配于主体框架内,空调冷凝系统利用第一集成管路出液。第一集成管路作为冷却系统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主体框架上,简化了冷却系统管路布设,有利于减小前端模块总成体积,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前端模块总成是包括前端模块主体、发动机散热器、空调冷凝系统、散热风扇和前舱盖闭锁机构等部件的总成。其中,前端模块主体为由聚丙烯(PP)或尼龙(PA)等材料注塑成型的框架,安装于汽车前舱前部,位于前纵梁前段前端,替代汽车前端框架的10-20个钣金零件总成,为包括发动机散热器、空调冷凝系统、散热风扇和前舱盖闭锁机构在内的前端模块组件提供安装点,还为发动机散热器的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及空调冷凝系统的进气管路和出液管路提供部分安装点,还为包括散热风扇及前舱盖闭锁机构等组件的电气、机械线路提供安装点。
现有前端模块总成安装散热装置,如发动机散热器或空调散热器,其管路需通过前舱内部空间,受到前舱其余组件干扰,导致最终管路达到前端模块总成位置与散热装置的进气口、进液口或出液口有一定位置差距,这时候需要在前端模块总成内部安装一部分管路来实现散热装置管路循环。为了避免在前端模块总成里布置的这部分管路与其他组件干涉,常常采用钢制管路加安装支架固定的方式,安装到前端模块主体内侧。
图1所示的现有前端模块总成中,前端模块主体1',主要为发动机散热器2'、空调冷凝器、冷却介质管路和散热风扇等提供安装点;发动机散热器2'为发动机散热循环中的主体;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21'为经发动机散热器2'冷却降温后的液态冷却介质回流到发动机的出口;发动机散热器的进液管3'是液态冷却介质从发动机进入发动机散热器2'的输送管道;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一段4'、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二段5'和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三段6'是液态冷却介质从发动机散热器回流进入发动机的输送管道。从图1可以看出,出液管第二段5'限于周边环境,只能布置于前端模块主体内侧,占用前端模块主体内侧空间,导致前端模块主体体积增加。
现有前端模块总成在前端模块主体1'内侧布置一部分冷却系统管路,在装入相同其余组件的前提下,前端模块主体1'的体积会相应增大,增加汽车总布置的难度。前端模块主体1'体积的增大,会导致前端模块总成体积增大,增加材料成本。此外,前端模块总成内部这段钢制管路(即图1中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一段4'、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二段5'和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第三段6')与安装支架7'焊接,安装支架7'再通过螺钉固定到前端模块主体1'上,安装钢制管路、焊接安装支架7'和钢制管路及将安装支架7'固定到前端模块主体1'都增加了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也增加了整车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前端模块主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前端模块总成体积大,生产效率低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主体框架和第一集成管路,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一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管口、第一管道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用于连通散热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一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一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一管道的全部管壁。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一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主体框架并用于穿设线路的第二集成管路,所述第二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管口、第二管道和第四管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二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二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二管道的全部管壁。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所述第二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二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第三集成管路,所述第三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六管口、第三管道和第七管口,所述第六管口用于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三管道的全部管壁。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多个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所述第三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三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集成管路作为冷却系统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主体框架上,有利于简化加工,能够在注塑成型前端模块主体时,直接成型出主体框架和第一集成管路,简化了冷却系统管路布设,而且第一集成管路不会过多占用前端模块主体的内部空间,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前端模块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前端模块总成体积大,生产效率低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和前端模块主体,所述发动机散热器装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且该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口连通第一出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管口连通用于回流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三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
进一步地,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所述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道沿所述主体框架的右立柱纵向延伸。
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出液管、第三出液管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集成管路一起构成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路,第一集成管路作为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上,在满足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利用前端模块主体空间,节省成本,减轻了重量;第一出液管和第三出液管与第一集成管路连接,即实现了第一出液管和第三出液管在前端模块主体上的装配,无需再额外在前端模块主体上焊接用于固定出液管路的安装支架,节省了一段管路,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总成的生产效率,降低整车的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前端模块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前端模块总成体积大,生产效率低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前端模块总成,包括空调冷凝系统和前述前端模块主体,所述空调冷凝系统装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空调冷凝系统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且该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口连通第四出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管口连通用于回流入空调蒸发系统的第六出液管,所述第四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口。。
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出液管、第三出液管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集成管路一起构成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管路,第一集成管路作为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上,在满足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利用前端模块主体空间,节省成本,减轻了重量;第四出液管和第六出液管与第一集成管路连接,即实现了第四出液管和第六出液管在前端模块主体上的装配,无需再额外在前端模块主体上焊接用于固定出液管路的安装支架,节省了一段管路,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总成的生产效率,降低整车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前端模块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4的A-A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前端模块主体;2'-发动机散热器;21'-出液口;3'-进液管;4'-出液管第一段;5'-出液管第二段;6'-出液管第三段;7'-安装支架
100-前端模块主体;11-主体框架;111-框架本体;112-加强筋;113-加强筋;12-第一集成管路;121-第一管口;122-第一管道;123-第二管口;13-第二集成管路;131-第三管口;132-第二管道;133-第四管口;
200-发动机散热器;21-出液口;22-进液管;300-第一出液管;400-第三出液管;
三维坐标系中的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W表示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及类似用语,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及类似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进行说明。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主体框架11和第一集成管路12,主体框架11与第一集成管路12一体注塑成型,第一集成管路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管口121、第一管道122和第二管口123,第一管口121用于连通散热装置。其中,第一管口121、第一管道122和第二管口123只是为了表明第一集成管路12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位置,并不是装配件。
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集成管路12作为冷却系统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主体框架11上,有利于简化加工,能够在注塑成型前端模块主体100时,直接成型出主体框架11和第一集成管路12,简化了冷却系统管路布设,而且第一集成管路12不会过多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本发明所设计的前端模块主体与现有前端模块主体相同,也是安装于汽车前舱前部,且位于前纵梁前段前端,同样为发动机散热器200、冷却风扇等提供安装点。
其中,散热装置可为发动机散热器200(请参阅图2)或空调冷凝系统(未图示)。
其中,第一集成管路12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也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也可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通过第一集成管路12与主体框架11的集成,简化结构和装配操作,同时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6,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主体框架11包括框架本体111,框架本体111作为主体框架11的轮廓部位,能为包括发动机散热器、空调冷凝系统、散热风扇和前舱盖闭锁机构在内的前端模块组件提供安装点。
具体地,可选择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内部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一部分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一管道12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外侧。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是指框架本体111的面向安装空腔的一侧,如图2的框架本体111的面向发动机散热器200的一侧,框架本体111的外侧是指框架本体111的背离安装空腔的一侧。
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一管道122的一侧管壁,第一管道12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上(请参阅图6),或
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一管道122的一侧管壁,第一管道12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外壁上(请参阅图2至图5);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增大了第一管道122与框架本体111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或外壁上第一管道122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11进行增强;既能输送自散热装置内流出的冷却介质或输送需输入散热装置的冷却介质,又能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当然,也可优选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一管道122的一侧管壁,第一管道122的余下管壁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上,另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外壁上(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体积,增大了第一管道与框架本体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和外壁上第一管道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进行增强。
当然,也可选择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一管道122的全部管壁,即通过镂空框架本体形成第一管道(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
具体地,第一管道122也可与框架本体111间隔设置,如设有加强筋112时,第一管道122与加强筋112集成,而不贴合于框架本体111;简化冷却系统管路布设,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7,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主体框架11还包括设于框架本体111上的加强筋112、113,加强筋112、113能够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加强筋在图中的标号112和113,并不是为了限制加强筋112在框架本体111的右立柱上,加强筋113在框架本体111的上横梁上,而是为了方便理解后续第一管道122和第二管道132与加强筋和主体框架11的位置关系。
更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管道122穿插于框架本体111与加强筋112之间,第一管道122与加强筋112共同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具体地,第一管道122和加强筋112可各自连接于框架本体111,即第一管道122和加强筋112分别起作用;优选,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第一管道122同时连接框架本体111和加强筋112,第一管道122协同加强筋112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更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更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一管道122的一侧管壁,第一管道12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的框架本体111上且与多个加强筋112共用部分壁。增大了第一管道122与框架本体111的接触面,增大了第一管道122与加强筋112的接触面,且第一管道122协同多个加强筋112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具体地,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主体框架11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立柱和右立柱;左立柱的上端连接上横梁的左端,下端连接下横梁的左端;右立柱的上端连接上横梁的右端,下端连接下横梁的右端。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主体框架11并用于穿设线路的第二集成管路13,第二集成管路1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管口131、第二管道132和第四管口133。其中,第三管口131、第二管道132和第四管口133只是为了表明第二集成管路13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位置,并不是装配件。图7中的第二管道132位于主体框架11内,图中用虚线标识了第二管道132的延伸方向。
第二集成管路13集成于主体框架11上,能够在注塑成型前端模块主体100时,直接成型出主体框架11和第二集成管路13;第二管道132能够为线路提供过线空间及约束,保护通过其内的电线,简化布线及线路防护操作,而且第二集成管路13不会过多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其中,第二集成管路13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也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也可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通过第二集成管路13与主体框架11的集成,简化结构和装配操作,同时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具体地,可选择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内部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一部分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二管道132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外侧。
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二管道132的一侧管壁,第二管道13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上,或
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二管道132的一侧管壁,第二管道13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外壁上;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增大了第二管道132与框架本体111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或外壁上第二管道132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11进行增强,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当然,也可优选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二管道132的一侧管壁,第二管道132的余下管壁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上,另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外壁上(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体积,增大了第二管道与框架本体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和外壁上第二管道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进行增强。
当然,也可选择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二管道132的全部管壁,即通过镂空框架本体形成第二管道(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
具体地,第二管道132也可与框架本体111间隔设置,如设有加强筋113时,第二管道与加强筋113集成,而不贴合于框架本体111;简化布线及线路防护操作,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管道132穿插于框架本体111与加强筋113之间,第二管道132与加强筋113共同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具体地,第二管道132和加强筋112可各自连接于框架本体111,即第二管道132和加强筋112分别起作用;优选,第二管道132同时连接框架本体111和加强筋112,第二管道132协同加强筋112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更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更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二管道132的一侧管壁,第二管道132的余下管壁凸设于的框架本体111上且与多个加强筋113共用部分壁。增大了第二管道132与框架本体111的接触面,增大了第二管道132与加强筋113的接触面,且第二管道132协同多个加强筋113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主体框架11的第三集成管路(未图示),第三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六管口、第三管道和第七管口,第六管口用于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室。其中,第六管口、第三管道和第七管口只是为了表明第三集成管路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位置,并不是装配件。
第三集成管路集成于主体框架11上,能够在注塑成型前端模块主体100时,直接成型出主体框架11和第三集成管路;第三管道作为发动机的进气管路的一部分集成到主体框架11上,简化发动机的进气管路,而且第三集成管路不会过多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第三集成管路在主体框架11上的设置方式,可参考第一集成管路12或第二集成管路13在主体框架11上的设置方式。
其中,第三集成管路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也可全部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也可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主体框架11的外部。通过第三集成管路与主体框架11的集成,简化结构和装配操作,同时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具体地,可选择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内部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或外侧;也可选择一部分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侧,一部分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内部,余下部分第三管道位于框架本体111的外侧。
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上,或
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外壁上;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增大了第三管道与框架本体111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111的内壁或外壁上第三管道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11进行增强,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当然,也可优选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上,另一部分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外壁上(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的体积,增大了第三管道与框架本体的连接面,凸设于框架本体的内壁和外壁上第三管道的部分管壁能够对主体框架进行增强。
当然,也可选择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三管道的全部管壁,即通过镂空框架本体形成第三管道(未图标);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成型。
具体地,第三管道也可与框架本体111间隔设置,如设有加强筋时,第二管道与加强筋集成,而不贴合于框架本体111;简化发动机的进气管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体积,避免增加前端模块总成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前端模块总成减重,简化前端模块总成在汽车前舱的布置,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主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三管道穿插于框架本体111与加强筋之间,第三管道与加强筋共同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具体地,第三管道和加强筋可各自连接于框架本体111,即第三管道和加强筋分别起作用;优选,第三管道同时连接框架本体111和加强筋,第三管道协同加强筋112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更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主体的强度。
更优选地,框架本体111的部分侧壁形成为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的框架本体111上且与多个加强筋共用部分壁。增大了第三管道与框架本体111的接触面,增大了第三管道与加强筋的接触面,且第三管道协同多个加强筋对框架本体111进行加强,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布设方便,而且不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总布置空间。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6,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进行说明。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200和前述任一实施例述及的前端模块主体100,发动机散热器200装配于主体框架11内,发动机散热器200对应有一个第一集成管路12,且该第一集成管路12的第一管口121连通第一出液管300的一端,第二管口123连通用于回流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三出液管400,第一出液管300的另一端连通发动机散热器200的出液口21。
工作时,携带发动机热量而回流的高温液体由进液管22流入发动机散热器200,低温液体经过出流口流经第一出液管300、第一集成管路12和第三出液管400,回流入发动机冷却系统,第一集成管路12成为发动机散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出液管300、第三出液管400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集成管路12一起构成发动机散热器200的出液管路,第一集成管路12作为发动机散热器200的出液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在满足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利用前端模块主体空间,节省成本,减轻了重量;第一出液管300和第三出液管400与第一集成管路12连接,即实现了第一出液管300和第三出液管400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装配,无需再额外在前端模块主体上焊接用于固定出液管路的安装支架,节省了一段管路,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高前端模块总成的生产效率,降低整车的成本。
具体地,发动机散热器200的进液管的一部分也可采用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第一集成管路12。既增加集成度,避免发动机散热器200的进液管过多的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又为前端模块主体100进行加强。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连通发动机散热器200的第一管道122位于右立柱上,利用这样的第一集成管路12替代原有钢制出液管,能在无须大量改动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将此段管道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对应于发动机散热器200的第一集成管路12的第一管道122沿右立柱纵向延伸;第一管道122沿右立柱纵向延伸,相当于在现有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纵向的加强筋112,可大大增加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强度。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连通发动机散热器200的第一管道122位于右立柱的下端,简化发动机散热器200与发动机冷却系统之间的出液管路的布设,避免出液管路干涉前舱内其它结构的装配。
其中,连通发动机散热器200的第一管道122的截面可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壁厚可各向相等或不等,具体可根据工艺、散热及结构特点等需求做出调整。图5所示的第一管道122的截面为矩形。
具体地,连通发动机散热器200的第一集成管路12的第一管口121为圆形进液口,第二管口123为圆形出液口,方便第一管口121和第二管口123分别与第一出液管300和第三出液管400装配,可适用于现有的第一出液管300和第三出液管400,简化了装配工序,节省了成本。
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进行说明。前端模块总成包括空调冷凝系统和前述任一实施例述及的前端模块主体100,空调冷凝系统装配于主体框架11内,空调冷凝系统对应有一个第一集成管路12,且该第一集成管路12的第一管口121连通第四出液管的一端,第二管口123连通用于回流入空调蒸发系统的第六出液管,第四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口。
工作时,气化的冷却介质由进气管流入空调冷凝系统,通过空调冷凝系统冷凝,变成液体,液体经过出流口流经第四出液管、第一集成管路12和第六出液管,回流入空调蒸发系统,第一集成管路12成为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出液管、第六出液管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集成管路12一起构成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管路,第一集成管路12作为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管路的一部分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在满足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利用前端模块主体空间,节省成本。
具体地,空调冷凝系统的进气管的一部分也可采用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第一集成管路12。既增加集成度,避免空调冷凝系统的进气管过多的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又为前端模块主体100进行加强。
当前端模块总成同时设有前述发动机散热器200和空调冷凝系统时,发动机散热器200和空调冷凝系统均可选择利用前述第一集成管路12来进行进气、进液和出气。
前端模块总成的第一集成管路12、第二集成管路13、第三集成管路(若有设置相应结构)集成于前端模块主体100上,大大的节省了成本,提高前端模块主体100的自身空间利用;
第一集成管路12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能避免发动机散热器200的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及空调冷凝器的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过多的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避免影响前舱其它结构的布设,实现了前端模块总成减重;
第二集成管路13为前端部分电器的电线提供过线空间及约束,第二集成管路13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可以省去外部绕线的电线浪费,同时也对通过其内的电线提供保护,保证在前端模块主体100正常工况下,电线不会受到汽车震动摩擦擦破外皮,避免前舱可能存在老鼠啃咬等破坏,降低了电线老化速率,加强了所连接电器工作稳定性,减少突发意外可能性;同时,因为有前端模块主体100保护,这段电线可减少保护作用的包覆物,节省一定成本;
第三集成管路在前端模块主体100上的集成,能够避免发动机的进气管路过多的占用前端模块主体100的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避免影响前舱其它结构的布设。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和第一集成管路,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一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管口、第一管道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用于连通散热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一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一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一管道的全部管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一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主体框架并用于穿设线路的第二集成管路,所述第二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管口、第二管道和第四管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二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二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二管道的全部管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所述第二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二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第三集成管路,所述第三集成管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六管口、第三管道和第七管口,所述第六管口用于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管路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或者全部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或者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另一部分集成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外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三管道的一侧管壁,所述第三管道的余下管壁凸设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或
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侧壁形成为所述第三管道的全部管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多个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加强筋,所述第三管道穿插于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加强筋各自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或所述第三管道同时连接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和所述加强筋。
17.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所述发动机散热器装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且该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口连通第一出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管口连通用于回流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三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所述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道沿所述主体框架的右立柱纵向延伸。
19.前端模块总成,包括空调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主体,所述空调冷凝系统装配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所述空调冷凝系统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一集成管路,且该第一集成管路的所述第一管口连通第四出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管口连通用于回流入空调蒸发系统的第六出液管,所述第四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空调冷凝系统的出液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88090.7A CN110316253A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PCT/CN2018/125296 WO2019184512A1 (zh) | 2018-03-30 | 2018-12-29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88090.7A CN110316253A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16253A true CN110316253A (zh) | 2019-10-11 |
Family
ID=68059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88090.7A Pending CN110316253A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16253A (zh) |
WO (1) | WO2019184512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52150A1 (fr) * | 1993-11-05 | 1995-05-10 | Ecia - Equipements Et Composants Pour L'industrie Automobile | Façade avant perfectionnée pour véhicule à moteur thermique |
EP2196381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6 |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 Motor-vehicle structure having a front module constituted by elements made of plastic and/or composite material |
CN103661625A (zh) * | 2013-12-31 | 2014-03-26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端模块载架 |
CN103963849A (zh) * | 2014-05-21 | 2014-08-0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塑料前端模块 |
CN204309906U (zh) * | 2014-11-13 | 2015-05-06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端框架 |
CN206503637U (zh) * | 2016-12-31 | 2017-09-19 |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商用车风扇冷却系统 |
CN206623882U (zh) * | 2017-04-07 | 2017-11-10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具有集成管路的梁组件和包括该梁组件的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62632B1 (ja) * | 2006-10-19 | 2008-03-19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面構造 |
JP4479740B2 (ja) * | 2007-03-23 | 2010-06-0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及び車体前部配管固定用ブラケット |
DE102011116208B4 (de) * | 2011-10-14 | 2021-07-15 | Daimler Ag | Frontendmodul |
KR20170131088A (ko) * | 2016-05-20 | 2017-11-29 | 주식회사 에스에이치비 | 프런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2018
- 2018-03-30 CN CN201810288090.7A patent/CN11031625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29 WO PCT/CN2018/125296 patent/WO201918451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52150A1 (fr) * | 1993-11-05 | 1995-05-10 | Ecia - Equipements Et Composants Pour L'industrie Automobile | Façade avant perfectionnée pour véhicule à moteur thermique |
EP2196381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6 |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 Motor-vehicle structure having a front module constituted by elements made of plastic and/or composite material |
CN103661625A (zh) * | 2013-12-31 | 2014-03-26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端模块载架 |
CN103963849A (zh) * | 2014-05-21 | 2014-08-0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塑料前端模块 |
CN204309906U (zh) * | 2014-11-13 | 2015-05-06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端框架 |
CN206503637U (zh) * | 2016-12-31 | 2017-09-19 |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商用车风扇冷却系统 |
CN206623882U (zh) * | 2017-04-07 | 2017-11-10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具有集成管路的梁组件和包括该梁组件的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84512A1 (zh) | 2019-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29626A (zh) |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部件 | |
WO2021008493A1 (zh) | 仪表板横梁 | |
CN204895111U (zh) |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 |
CN206243492U (zh) | 无人机用整体式滑油箱 | |
CN107757725B (zh) | 汽车的整流构造 | |
JP2020196367A (ja) | 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 |
CN108974134A (zh) | 一种汽车用平台化前端框架 | |
CN108639160B (zh) | 仪表板横梁骨架结构及汽车 | |
CN110316253A (zh) | 前端模块主体及前端模块总成 | |
CN209241171U (zh) | 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 |
CN102821993A (zh) | 车辆的前车厢 | |
SE538862C2 (sv) | Metod och kommersiellt fordon innefattande omdirigeringsmedel för luftflöde | |
CN104442641A (zh) | 一种适用于多种汽车的后防撞横梁总成 | |
CN217146159U (zh) | 一种车辆的a柱总成及车辆 | |
CN204249828U (zh) | 一种仪表板 | |
CN208813341U (zh) | 一种汽车扰流板 | |
CN109661155A (zh) | 一体式五面冷却循环散热箱 | |
JP2014226953A (ja) | ホイル内駆動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 |
JP2019064315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115285050A (zh) | 一种车身一体式冷却管路及车辆 | |
KR102394565B1 (ko) | 차량의 프런트 사이드 멤버구조 | |
CN219447131U (zh) | 一种3d打印多功能复合前围结构 | |
CN102802991B (zh) | 冷却设备和包括冷却设备的车辆 | |
CN217260299U (zh) | 一种汽车梁和汽车 | |
CN220447799U (zh) | 装饰型材和客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