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0384B -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00384B CN116800384B CN202311069062.3A CN202311069062A CN116800384B CN 116800384 B CN116800384 B CN 116800384B CN 202311069062 A CN202311069062 A CN 202311069062A CN 116800384 B CN116800384 B CN 116800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get
- error rate
- bit error
- signal strength
- t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88—Throughp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适用于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背景技术
调制与编码策略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为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基站和终端设备为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所做的分段适应策略。比如,在信道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应高调制、高码率的MCS值,以保障通信传输速率;在信道环境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应低调制、低码率的MCS值,以保障通信稳定性。一般的,MCS值越大,则对应的通信传输速率越大;MCS值越小,则对应的通信传输速率越小。
实践中,通常需要在终端设备出厂之前,采用测试设备,比如,综测仪,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实际应用中发现,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通常是测试设备响应用户设置的单个MCS值,并测试终端设备在该MCS值情况下的吞吐速率。由于所需测试的MCS值通常比较多,比如,28个,测试设备每次只能针对用户输入的单个MCS值进行测试,导致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可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测试方法,应用于测试设备,包括:
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
上述目标信号强度通常是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上述目标MCS值通常为当前时刻的MCS值。上述目标误码率为当前时刻的误码率。下一信号强度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基于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改变,从而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时的吞吐速率变化情况,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通常是变化的,通过改变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来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吞吐速率变化,可以准确有效地测试终端设备在某一MCS值下的吞吐性能。另外,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或者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会对当前的MCS值进行切换,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时降低当前的MCS值,又比如,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时升高当前的MCS值,也即是,针对每个MCS值,该MCS值情况下,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通常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继续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时,若目标MCS值并非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反之,若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此时不存在下一MCS值,不执行将目标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上述预设切换条件包括: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或者,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
其中,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是指多个连续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
上述基准误码率阈值通常是通信协议标定的误码率的上限值。实践中,基准误码率阈值通常是10%。上述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是通信协议标定的误码率的下限值。实践中,上述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为0。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预设切换条件包括: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将当前的MCS值降低至下一MCS值,也即是,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的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并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下降至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大于基准误码率的场景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预设切换条件包括: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将目标信号强度与增量信号调整幅度的和值,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
在目标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确定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以及将目标信号强度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的差值,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其中,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
其中,上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为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基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在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的基础上,确定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从而实现通过改变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来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吞吐速率变化,可以准确有效地测试终端设备在某一MCS值下的吞吐性能。另外,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也即是,在目标误码率小的情况下,以大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以及在目标误码率大的时候,以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在目标误码率较大且接近基准误码率阈值时,以较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由于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通常与目标误码率反相关,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以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实现目标误码率缓慢增长,从而实现对基准误码率附近的点进行精准测试,有助于实现测试设备恰好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进行MCS值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从而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在目标误码率较小的情况下以大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因此,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可以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灵活高效测试,可以在保障测试准确率的情况下提高测试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可以将目标误码率代入预设幅度计算公式,确定得到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也可以采用目标误码率,从预先存储的误码率-信号调整幅度对应关系中,查找得到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也可以将预设幅度值,确定为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此时,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为固定值。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
在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根据目标误码率、目标信号强度、上一时刻的误码率、上一时刻的信号强度,确定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将拟合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拟合信号强度为拟合得到的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采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和目标信号强度,以及采用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和信号强度,拟合得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从而实现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将当前时刻的目标MCS值切换至下一MCS值,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另外,仅采用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和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拟合得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从而将拟合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计算复杂度小,有助于提高确定下一信号强度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
可以理解的,采用拟合方式得到下一信号强度的情况下,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当前时刻的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基于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以及基于多个历史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拟合得到目标曲线,将目标曲线上的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其中,目标曲线用于表征信号强度与误码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基于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以及基于多个历史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拟合得到目标曲线,可以准确得到表征信号强度与误码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目标曲线,基于该目标曲线得到的与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准确率会更高,有助于实现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对目标MCS值进行及时准确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提高测试准确率和测试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
在目标误码率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将目标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误码率恰好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直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可以实现在对目标MCS值切换之后,对下一MCS值情况下的首个测试点进行测试,从而保障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试设备确定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包括:
将目标误码率所属的目标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确定为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其中,目标区间包括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第一区间的下限为零且上限为设定误码率,第二区间的下限为设定误码率且上限为基准误码率阈值,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大于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其中,上述设定误码率通常是预先设定的误码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先确定目标误码率所属的目标区间,以及将目标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确定为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一个目标区间对应一个信号调整幅度,且靠近基准误码率阈值的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比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的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更小,可以实现在目标误码率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粗调,以及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细调。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细调,可以实现对基准误码率附近的点进行精准测试,有助于实现测试设备恰好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进行MCS值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从而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另外,在目标误码率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粗调,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另外,目标区间只有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共两个,且在靠近基准误码率阈值的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较小,且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的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较大,有区分地设置两种调节粒度,可以在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的前提下,降低计算复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之前,方法还包括:
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测试参数还包括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中的至少一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可以在对终端设备测试之前,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从而基于目标测试参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目标测试参数还可以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流数。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测试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方法还包括: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测试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带宽值,在该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时,若目标带宽值并非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反之,若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此时不存在下一带宽值,不执行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下一带宽值,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方法还包括: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个通信频段,在该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时,若目标通信频段并非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反之,若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此时不存在下一通信频段,不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下一通信频段,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方法还包括: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且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时,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首个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同时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种带宽值与通信频段的组合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时,若目标通信频段并非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反之,若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此时不存在下一通信频段,不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下一通信频段,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若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且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且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对通信频段时,结束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测试装置,装置包括:
信号测试单元,用于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反馈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
信号调整单元,用于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
策略调整单元,用于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设备测试装置可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为单个芯片,或者多个芯片组成的芯片模组。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测试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测试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不同MCS值下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不同MCS值下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确定下一信号强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某一MCS值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确定拟合信号强度的效果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确定拟合信号强度的效果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进行说明如下:
多个:若无特别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综测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综测仪通常是用于对终端设备的射频指标和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设备。综测仪可以响应用户配置的综测仪参数,对通信连接的终端设备进行测试。上述综测仪参数可以包括MCS值、信号强度指示参数,带宽参数、通信频段参数等。信号强度指示参数可以包括每资源粒子能量(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EPRE)、信号发射功率、信号发射电平等。
误码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误码率(Bit-ERror,BER)是常用的通信传输质量指标。误码率=(传输中的误码÷所传输的总码数)×100%。实践中,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差,比如,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则终端设备和基站通常会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下一个小的MCS值,具体地,若当前的MCS值为16,则下一个小的MCS值通常为15。同理的,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好,比如,误码率等于0,则基站和终端设备可以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下一个大的MCS值,具体地,若当前的MCS值为16,则下一个大的MCS值通常为17。
MIMO: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IMO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天线来收发信号的技术,广泛应用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系统以及后续发展的移动MIMO系统等。MIMO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信道容量、改善通信质量。实践中,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时,若终端设备支持多路数据流,也即是具有多个天线,则测试设备可以并行对各路数据流分别进行测试。举例来说,若终端设备支持2路数据流,则测试设备可以同时向这两路发送测试信号,从而实现并行对各路数据流分别进行测试。可以理解的,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的每路数据流的测试过程相同。
信号强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强度是指无线通信中传输信号的强弱程度。信号强度的绝对单位为分贝毫瓦(decibel relative to one milliwatt,dbm),通常用于表示信号的功率。信号强度的相对单位包括分贝(decibel,db),通常用于表示信号强度与参考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在无线通信中,设备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信号强度可以接影响着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一般而言,信号强度越强,传输速率越高,强信号能够提供更稳定的通信环境,减少信号传输的错误率,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信噪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噪比表示信号强度与参考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信噪比的单位为db。
通信频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频段是指在无线通信中被指定为传输无线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实际应用中,LTE所支持的频段可以包括700Mhz频段、800Mhz频段等等。
带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通常是指信号占用的频带宽度,也称为频宽,单位是赫兹(hz)。实际应用中,LTE可以支持的带宽包括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
MCS为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所做的分段适应策略。比如,在信道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应高调制、高码率的MCS值,以保障通信传输速率;在信道环境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应低调制、低码率的MCS值,以保障通信稳定性。实践中,每个MCS值可以对应一个通信传输速率。MCS值越大,对应的通信传输速率越大;MCS值越小,对应的通信传输速率越小。
实践中,通常需要在终端设备出厂之前,采用测试设备,比如,综测仪,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实际应用中发现,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通常是测试设备响应用户设置的一个或一组参数,并测试终端设备在该一个或一组参数下的吞吐速率。
作为一个示例,测试设备可以响应用户设置的单个MCS值,并测试终端设备在该MCS值情况下的吞吐速率。
作为另一示例,测试设备可以响应用户设置的一组参数,比如,MCS值和信号强度,并测试终端设备在该组参数下的吞吐速率。
由于每种参数所需测试的数值通常较多,比如,MCS的取值可以有28个,信号强度参数也可以有很多的取值。测试设备每次只能针对用户输入的单个参数或者单组参数进行测试,容易导致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较低的上述技术问题,考虑到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发生变化时,比如,误码率增加至基准误码率阈值,基站可以自动切换MCS值,因此,可选的技术方案包括:直接采用基站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但是由基站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具有如下缺陷:
1、基站的建设成本很高。
2、由于需要通过改变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远近距离等来改变二者之间的通信信号强度,由基站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需要频繁改变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测试难度非常大,且测试耗费的人力成本也极高。
3、单个基站通常只能覆盖一个通信频段,在需要测试终端设备在不同通信频段下的吞吐性能情况时,需要采用多个基站进行测试,测试成本很高。
4、由于各基站供应商提供的基站的操作方式或者控制方式通常是不公开的,采用基站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参数通常不可控,也即是,难以实现控制基站按照需要的测试方式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了提高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效率,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测试设备基于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改变,从而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时的吞吐速率变化情况,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通常是变化的,通过改变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来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吞吐速率变化,可以准确有效地测试终端设备在某一MCS值下的吞吐性能。
2、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或者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会对当前的MCS值进行切换,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时降低当前的MCS值,又比如,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时升高当前的MCS值,也即是,针对每个MCS值,该MCS值情况下,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通常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继续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测试设备上,此时测试设备即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的执行主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测试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具体限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测试设备可以实现为综测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为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亦不作具体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不同MCS值下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示意图。图1示出了28条吞吐速率变化曲线,MCS的取值从0-27,针对每个MCS值可以有一条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图1中,横坐标为信噪比,单位为db,纵坐标为相对吞吐速率。其中,信噪比表示信号强度与参考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相对吞吐速率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吞吐速率,也即是,纵坐标的取值为0-1。
从图1可以获知,针对同一MCS值,信号强度越大时,则对应的吞吐速率越大,直至到达该MCS值对应的最大吞吐速率。MCS值越大,所能达到的最大吞吐速率越大。
考虑到图1中的曲线较多,可以进一步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与终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不同MCS值下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示意图。图2中仅示出了图1中的部分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图2中,示出了MCS值为16、9、0时分别对应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为了便于描述,MCS值为16对应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用实线表示,MCS值为9对应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用虚线表示,MCS值为0对应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用双点划线表示。图2中,横坐标为信号强度,单位为dbm,纵坐标为吞吐速率,单位为兆比特每秒(mb/s)。
结合图2可知,MCS=16时,信号强度为-115 dbm时,吞吐速率为0,信号强度为-108dbm时,吞吐速率为59 mb/s,也即是,针对同一MCS值,信号强度越大时,则对应的吞吐速率越大,直至到达该MCS值对应的最大吞吐速率。
进一步结合图2可知,MCS=16对应的最大吞吐速率为59mb/s,MCS=9对应的最大吞吐速率为31mb/s,MCS=0对应的最大吞吐速率为6mb/s,也即是,MCS值越大,所能达到的最大吞吐速率越大。
考虑到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差,比如,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则基站和终端设备通常会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下一个小的MCS值,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好,比如,误码率持续等于0,则基站可以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下一个大的MCS值。结合图1进行说明,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差,且当前的MCS值为16,则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15。反之,若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质量较好,且当前的MCS值为16,则自动将当前的MCS值切换至17。
也即是,在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或者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会对当前的MCS值进行切换,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时降低当前的MCS值,又比如,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时升高当前的MCS值,也即是,针对每个MCS值,该MCS值情况下,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通常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继续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地,该设备测试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301至步骤307。可以理解的,上述设备测试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01至步骤307中的全部步骤,也可以仅包括其中的部分步骤。可以理解的,设备测试方法中的各步骤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设备测试方法可以是仅包括步骤302至步骤305的方案。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设备测试方法也可以是仅包括步骤301至步骤305的方案。
步骤301,测试设备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
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测试参数还包括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中的目标MCS值通常为初始时刻的MCS值。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中的目标信号强度通常为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中的目标带宽值通常为初始时刻的带宽值。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中的目标通信频段通常为初始时刻的通信频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初始时刻的MCS值可以为所需测试的最大的MCS值,比如27,也可以为最小的MCS值,比如0。
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可以是预设测试信号强度区间中的上限测试信号强度或者下限测试信号强度。上述预设测试信号强度区间中的上限测试信号强度可以是终端设备达到最高通信传输速率对应的信号强度,上述预设测试信号强度区间中的下限测试信号强度可以是终端设备达到最低通信传输速率对应的信号强度。
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测试信号到达终端设备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信号衰减,比如,终端设备对测试信号进行调制所带来的信号衰减,因此,上述上限测试信号强度通常为终端设备达到最高通信传输速率对应的信号强度与预设衰减信号强度的和值,以及上述下限测试信号强度通常为终端设备达到最低通信传输速率对应的信号强度与预设衰减信号强度的和值。上述预设衰减信号强度通常是预先设定的信号强度。
上述预设衰减信号强度通常与终端设备在接收信号过程中的额定信号衰减量正相关。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上述预设衰减信号强度与终端设备在接收信号过程中的额定信号衰减量相等。
在初始时刻的MCS值为所需测试的最大的MCS值时,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通常为上述上限测试信号强度,在初始时刻的MCS值为所需测试的最小的MCS值时,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通常为上述下限测试信号强度。
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测试,初始时刻的MCS值通常为最大的MCS值,以及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通常为上限测试信号强度。
另外,由于信号强度指示参数可以包括EPRE、信号发射功率、信号发射电平等。测试设备所获取的初始的信号强度可以为EPRE、信号发射功率、信号发射电平三个参数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作为示例,测试设备所获取的初始的目标信号强度可以为EPRE。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可以在对终端设备测试之前,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从而基于目标测试参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作为一个示例,测试设备可以获取用户在测试设备上输入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以基于目标测试参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作为另一个示例,测试设备也可以从通信连接的其它设备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以基于目标测试参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
考虑到终端设备可能支持MIMO技术,也即是,终端设备可能具有多个天线,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目标测试参数还可以包括MIMO流数。如此,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时,由于终端设备支持多路数据流,测试设备可以并行对各路数据流分别进行测试。举例来说,若终端设备支持2路数据流,则测试设备可以同时向这两路发送测试信号,从而实现并行对各路数据流分别进行测试。可以理解的,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的每路数据流的测试过程相同。
步骤302,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上述目标信号强度通常是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上述目标MCS值通常为当前时刻的MCS值。测试信号通常是用于测试的信号,作为示例,测试信号可以为“test”,也可以为“3”,本申请实施例对测试信号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
这里,由于每个MCS值对应一个数据传输速率。在初始时刻,测试设备可以以初始时刻的信号强度和初始时刻的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在第N时刻,测试设备可以以第N时刻的信号强度和第N时刻的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步骤303,测试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
上述目标误码率通常为当前时刻的误码率。
这里,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测试的过程中,终端设备通常会按照一定的反馈周期,比如,1秒、2秒等,向测试设备反馈误码率。这样,测试设备可以接收到上述目标误码率。
可以理解的,测试设备发送测试信号的频率可以与接收误码率的频率不相同。举例来说,测试设备可以在T1-T6时刻发送测试信号,以及在T3时刻和T6时刻接收到误码率。可以理解的,在测试设备发送测试信号的频率与接收误码率的频率不相同的情况下,当前时刻的误码率通常为最近一次接收到的误码率。继续延用上一举例,由于测试设备在T4时刻并没有接收到误码率,故而T4时刻继续沿用T3时刻的误码率,此时,T4时刻的误码率与T3时刻的误码率为同一误码率。
步骤304,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下一信号强度通常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
这里,测试设备可以采用目标误码率和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确定得到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每个误码率可以对应一个信号调整幅度。该应用场景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可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的差值,确定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另外,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测试设备可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的和值,确定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参考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确定下一信号强度的流程示意图,此时,可以将步骤304替换为步骤401至步骤402。详述如下:
步骤401,测试设备在目标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确定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上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通常为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这里,测试设备可以将目标误码率与基准误码率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目标误码率与基准误码率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目标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确定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上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从而实现在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基础上,调整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以得到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将目标误码率所属的目标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确定为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其中,目标区间包括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第一区间的下限为零且上限为设定误码率,第二区间的下限为设定误码率且上限为基准误码率阈值,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大于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其中,上述设定误码率通常是预先设定的误码率。例如,上述设定误码率可以为1%、2.5%等。实践中,上述预设误码率的取值范围通常为0-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先确定目标误码率所属的目标区间,以及将目标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确定为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一个目标区间对应一个信号调整幅度,且靠近基准误码率阈值的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比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的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更小,可以实现在目标误码率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粗调,以及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细调。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细调,可以实现对基准误码率附近的点进行精准测试,有助于实现测试设备恰好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进行MCS值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从而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另外,在目标误码率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时,对目标信号强度进行粗调,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另外,目标区间只有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共两个,且在靠近基准误码率阈值的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较小,且距离基准误码率阈值较远的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较大,有区分地设置两种调节粒度,可以在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的前提下,降低计算复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某一MCS值的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图5中,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在点A及点A左侧的曲线部分对应的误码率为0,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在点B处的误码率为设定误码率,比如,1%,吞吐速率变化曲线在点C处的误码率为基准误码率阈值,比如,10%。
结合图5,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在A点与B点之间时,以大的信号调整幅度,对当前的目标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提高测试速度。而在B点与C点之间,以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当前的目标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对基准误码率附近的点进行精准测试,有助于实现测试设备恰好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进行MCS值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从而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得到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测试设备可以将目标误码率代入预设幅度计算公式,确定得到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其中,上述预设幅度计算公式可以是预先设定的用于计算信号调整幅度的公式。作为示例,上述预设幅度计算公式可以为amp=1-P,其中,P为目标误码率,amp为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得到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测试设备也可以采用目标误码率,从预先存储的误码率-信号调整幅度对应关系中,查找得到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其中,误码率-信号调整幅度对应关系,通常用于描述误码率与信号调整幅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为本申请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测试设备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得到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测试设备也可以将预设幅度值,确定为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此时,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为固定值。其中,上述预设幅度值通常是预先设定的幅度值。
步骤402,测试设备将目标信号强度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的差值,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其中,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
其中,上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为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这里,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所使用的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通常小于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此时,测试设备可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减去所得到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以得到下一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基于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在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的基础上,确定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从而实现通过改变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来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吞吐速率变化,可以准确有效地测试终端设备在某一MCS值下的吞吐性能。另外,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也即是,在目标误码率小的情况下,以大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以及在目标误码率大的时候,以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在目标误码率较大且接近基准误码率阈值时,以较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由于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通常与目标误码率反相关,在基准误码率阈值附近以小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实现目标误码率缓慢增长,从而实现对基准误码率附近的点进行精准测试,有助于实现测试设备恰好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进行MCS值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从而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在目标误码率较小的情况下以大的信号调整幅度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因此,目标误码率与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可以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灵活高效测试,可以在保障测试准确率的情况下提高测试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上述步骤304也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在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根据目标误码率、目标信号强度、上一时刻的误码率、上一时刻的信号强度,确定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将拟合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拟合信号强度通常为拟合得到的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
这里,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采用该目标误码率、目标信号强度、上一时刻的误码率、上一时刻的信号强度,共同计算得到基准误码率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也即是,测试设备可以采用相邻两次接收到的误码率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拟合得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
可以理解的,采用拟合方式得到下一信号强度的情况下,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当前时刻的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
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拟合信号强度的效果示意图。图6中,横坐标为信号强度,纵坐标为误码率,基准误码率阈值为10%。第N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1,误码率为y1,第N-1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2,误码率为y2,其中,y2小于10%,且y1大于10%。结合图6,在信号强度与误码率满足线性关系的情况下,可以将x1、x2、y1、y2、10%,代入线性计算公式(1),直接计算得到上述拟合信号强度。
x=x1+(10%-y1)×(x1-x2)÷(y1-y2)(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可以采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和目标信号强度,以及采用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和信号强度,拟合得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从而实现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将当前时刻的目标MCS值切换至下一MCS值,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另外,仅采用上一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和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拟合得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从而将拟合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计算复杂度小,有助于提高确定下一信号强度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
考虑到信号强度与误码率之间很可能并不满足线性关系。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上述步骤304也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在目标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基于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以及基于多个历史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拟合得到目标曲线,将目标曲线上的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其中,目标曲线用于表征信号强度与误码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可以基于多个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采用曲线拟合算法,比如,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上述目标曲线。从而,从该目标曲线中,可以直接获取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信号强度,此时,该获取到的信号强度即为拟合信号强度。
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确定拟合信号强度的效果示意图。图7中,横坐标为信号强度,纵坐标为误码率,基准误码率阈值为10%。第N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1,误码率为y1,第N-1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2,误码率为y2,第N-2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3,误码率为y3,第N-3时刻的信号强度为x4,误码率为y4,其中,y2至y4均小于10%,且y1大于10%。结合图7,可以采用(x1,y1)、(x2,y2)、(x3,y3)、(x4,y4),四个已知点,拟合得到上述目标曲线,从而从该目标曲线中,直接获取到误码率为10%对应的信号强度,也即是拟合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基于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及目标信号强度,以及基于多个历史时刻的误码率及信号强度,拟合得到目标曲线,可以准确得到表征信号强度与误码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目标曲线,基于该目标曲线得到的与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准确率会更高,有助于实现在基准误码率阈值处,对目标MCS值进行及时准确切换,以测试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提高测试准确率和测试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上述步骤304也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在目标误码率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将目标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误码率恰好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直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确定为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可以实现在对目标MCS值切换之后,对下一MCS值情况下的首个测试点进行测试,从而保障对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准确全面地测试,也即是,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
步骤305,测试设备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
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
其中,上述预设切换条件通常是预先设定的适于切换MCS值的条件。实践中,上述预设切换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条件1和条件2。
条件1,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这里,在当前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为了更加逼近基站与终端设备的通信场景,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设备需要将当前的MCS值切换为下一个小的MCS值。
条件2,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这里,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是指连续多个时刻的目标误码率小于或等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上述基准误码率阈值通常是通信协议标定的误码率的上限值。实践中,基准误码率阈值通常是10%。上述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是通信协议标定的误码率的下限值。实践中,上述预设误码率下限通常为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基于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改变,从而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时的吞吐速率变化情况,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通常是变化的,通过改变测试信号的信号强度来测试终端设备在同一MCS值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吞吐速率变化,可以准确有效地测试终端设备在某一MCS值下的吞吐性能。另外,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或者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会对当前的MCS值进行切换,比如,误码率高于某个设定的上限值时降低当前的MCS值,又比如,误码率低于某个设定的下限值时升高当前的MCS值,也即是,针对每个MCS值,该MCS值情况下,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通常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场景继续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时,若目标MCS值并非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反之,若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此时不存在下一MCS值,不执行将目标MCS值切换为下一MCS值,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预设切换条件包括: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基站与终端设备的真实通信过程中,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终端设备通常不会继续延用当前的MCS值,而是将当前的MCS值降低至下一MCS值,也即是,误码率大于基准误码率阈值的场景下的吞吐性能的优劣,并不会对终端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在终端设备返回的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测试设备将当前的MCS值下降至下一MCS值,从而实现跳转至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可以避免对当前MCS值情况下的大于基准误码率的场景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量,从而提高测试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预设切换条件包括:目标误码率持续小于或者等于预设误码率下限。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测试设备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将目标信号强度与增量信号调整幅度的和值,确定为下一信号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升序排列时,测试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所使用的下一时刻的信号强度通常大于当前时刻的信号强度。此时,测试设备可以将当前时刻的目标信号强度加上增量信号调整幅度,以得到下一信号强度。
考虑到目标测试参数可以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步骤302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测试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306。
步骤306,测试设备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其中,上述预设带宽序列中的带宽值通常是预先设定的需要被测试的带宽的值。实践中,预设带宽序列中的带宽值可以包括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设备在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之后,继续循环执行步骤303至步骤305,直至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每个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被测试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测试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带宽值,在该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时,若目标带宽值并非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反之,若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此时不存在下一带宽值,不执行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下一带宽值,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考虑到目标测试参数可能只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步骤302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在目标测试参数仅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上述步骤306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其中,上述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通信频段通常是预先设定的需要被测试的通信频段。实践中,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通信频段可以包括700Mhz频段、800Mhz频段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设备在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之后,继续循环执行步骤303至步骤305,直至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每个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被测试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个通信频段,在该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时,若目标通信频段并非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反之,若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此时不存在下一通信频段,不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下一通信频段,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考虑到目标测试参数可能同时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在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上述步骤302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在目标测试参数可能同时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307。
步骤307,在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且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时,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首个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设备在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首个带宽值,以及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之后,继续循环执行步骤303至步骤305,直至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每个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被测试完成,且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每个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被测试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测试参数同时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测试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可以实现针对每种带宽值与通信频段的组合环境下,测试终端设备在各个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有助于实现对终端设备在各种使用环境下的吞吐性能进行全面准确测试。
可以理解的,终端设备在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对各个MCS值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时,若目标通信频段并非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则测试设备可以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反之,若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通信频段,此时不存在下一通信频段,不执行将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下一通信频段,可以结束测试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若目标MCS值为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且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且目标通信频段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对通信频段时,结束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可以在各项测试项被测试完成的情况下,及时停止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设备在测试得到终端设备在各种情况下的吞吐性能数据之后,可以采用测试得到的吞吐性能数据与基准吞吐性能数据进行比较,以得到针对终端设备的测试结果,该测试结果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在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不符合质量要求时,测试设备亦可以基于测试得到的吞吐性能数据确定存在问题或故障的具体位置,以及将用于指示故障位置的信息输出,比如,可以直接在测试设备上进行显示,也输出至测试人员的终端,也可以输出至研发人员的终端等等,如此,用户可以及时基于所存在的问题,对终端设备的软件抑或是硬件进行调整。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可以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设备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详述如下:
步骤801,测试设备获取初始的EPRE值、MCS值、频段、带宽值、MIMO流数。
其中 ,EPRE值用于指示信号强度。
这里,初始的EPRE值指示的信号强度为上限测试信号强度,MCS值为所需测试的最大MCS值,也即是,初始的MCS值为27,初始的频段可以为所需测试的任一频段。初始的带宽值可以为所需测试的任一带宽值。
步骤802,测试设备将EPRE、MCS和带宽值恢复为初始值。
这里,测试设备可以采用所获取的各参数的取值,给EPRE、MCS和带宽值三个参数赋初始值。
步骤803,测试设备将EPRE和MCS恢复为初始值。
这里 ,测试设备可以采用所获取的各参数的取值,给EPRE和MCS赋初始值。
步骤804,测试设备按照各参数的当前取值对终端设备进行测试。
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设备通常是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如此,终端设备可以针对所接收的测试信号,向测试设备反馈误码率。
步骤805,测试设备判断误码率是否大于或者等于10%。若大于或者等于10%则执行步骤807,反之,若小于10%则执行步骤806。
这里,10%为基准误码率阈值。
测试设备在当前的误码率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执行步骤806对信号强度进行更新。在当前的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时,则执行步骤807。
步骤806,测试设备根据误码率对EPRE参数的当前取值进行调整。
这里,若误码率大于设定误码率且小于基准误码率阈值,则以0.1db为信号调整幅度对当前的EPRE进行减弱调整,也即是,调整后的EPRE为当前的EPRE减0.1db。若误码率小于设定误码率则以1db为信号调整幅度对当前的EPRE进行减弱调整,也即是,调整后的EPRE为当前的EPRE减1db。
步骤807,测试设备判断MCS是否为0,若MCS为0则执行步骤809,若不为0则执行步骤808。
这里,当前的MCS为0,说明当前的MCS值为所需测试的最后一个MCS值。
步骤808,测试设备对MCS减1。
这里,在当前的MCS不为0时,说明当前的MCS值并非所需测试的最后一个MCS值,此时,对MCS值减1可以实现测试终端设备在下一MCS值情况下的吞吐性能。
步骤809,测试设备判断带宽是否遍历完成。若遍历完成则执行步骤811,若没有遍历完成,则执行步骤810。
步骤810,测试设备将当前的带宽切换到下一个带宽,以实现在下一个带宽的环境下执行步骤803至步骤809,对终端设备继续测试。
步骤811,测试设备判断频段是否遍历完成。若频段遍历完成则结束测试过程,若没有遍历完成,则执行步骤812。
步骤812,测试设备将当前的频段切换到下一个频段,以实现在下一个频段的环境下执行步骤802至步骤811,对终端设备继续测试。
其中,步骤801至步骤812的操作细节、原理及有益效果说明等,均可以参考上述图1-图7对应实施例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设备测试方法,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参照图9,该设备测试装置包括:
信号测试单元91,用于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反馈接收单元9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
信号调整单元93,用于根据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下一信号强度;
策略调整单元94,用于在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设备测试装置可以实现如图1-图8所示实施例以及其他相关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装置中各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具体可参考前述图1-图8所示实施例以及其他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还应理解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文本中在一些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描述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元素区分开。例如,第一表格可以被命名为第二表格,并且类似地,第二表格可以被命名为第一表格,而不背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表格和第二表格都是表格,但是它们不是同一表格。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测试设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测试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例如,测试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站点(STAT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车联网终端、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设备、无线调制解调器卡、电视机顶盒(set top box,STB)、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和/或用于在无线系统上进行通信的其它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网络中的测试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测试设备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当测试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时,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的测试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3(图10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11,存储器11中存储有可在处理器13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2。处理器13执行计算机程序12时实现上述各个设备测试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3所示的步骤301至步骤307。或者,处理器13执行计算机程序1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9所示单元91至单元94的功能。
测试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测试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13、存储器1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仅仅是测试设备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测试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发送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13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测试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测试设备的硬盘或内存。存储器11也可以是测试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测试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存储器11还可以既包括测试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存储器1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存储器1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发送或者将要发送的数据。
下文以测试设备是手机为例,图11示出了手机100的结构示意图。
手机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陀螺仪传感器180A,加速度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环境光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当然,手机100还可以包括其它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图中未示出)。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 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 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其中,控制器可以是手机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处理器110可以运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以便于对终端设备的吞吐性能进行测试,提升测试效率。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不同的器件,比如集成CPU和GPU时,CPU和GPU可以配合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测试方法,比如设备测试方法中部分算法由CPU执行,另一部分算法由GPU执行,以得到较快的处理效率。
应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手机100可以包括比图10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图示手机100仅是一个范例,并且手机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测试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测试设备的软件结构。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测试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12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电话、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12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测试设备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测试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 H.164, MP3, AAC, AMR, JPG, 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另外,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设备,测试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在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并可在至少一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使测试设备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测试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测试设备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对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测试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反馈的目标误码率;
根据所述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将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切换为所述下一信号强度;
在所述目标误码率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所述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下一MCS值,其中,所述MCS序列中的各MCS值分别对应有数据传输速率,针对同一MCS值,各个时刻的误码率与相应时刻的吞吐速率反相关,在所述MCS序列中的各MCS值为降序排列时,所述预设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在所述目标误码率小于所述基准误码率阈值时,确定与所述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以及将所述目标信号强度与所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的差值,确定为所述下一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目标误码率与所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反相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
在所述目标误码率大于所述基准误码率阈值时,根据所述目标误码率、所述目标信号强度、上一时刻的误码率、上一时刻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基准误码率阈值对应的拟合信号强度,将所述拟合信号强度确定为所述下一信号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误码率确定下一时刻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包括:
在所述目标误码率等于所述基准误码率阈值时,将所述目标信号强度确定为所述下一信号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所述目标误码率对应的目标信号调整幅度,包括:
将所述目标误码率所属的目标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确定为所述目标信号调整幅度;
其中,所述目标区间包括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的下限为零且上限为设定误码率,所述第二区间的下限为所述设定误码率且上限为所述基准误码率阈值,所述第一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大于所述第二区间对应的信号调整幅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测试设备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初始的目标测试参数,所述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所述目标测试参数还包括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中的至少一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带宽值时,所述测试设备在所述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所述目标MCS值为所述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下一带宽值,以及将所述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所述测试设备在所述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所述目标MCS值为所述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时,将所述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以及将所述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测试参数包括目标MCS值、目标信号强度、目标带宽值和目标通信频段时,所述测试设备在所述目标通信频段对应的频段环境及目标带宽值对应的带宽环境下,以目标信号强度和目标MCS值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待测试的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目标误码率大于或者等于基准误码率阈值,且所述目标MCS值为所述MCS序列中的最后一个MCS值,且所述目标带宽值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带宽值时,将所述目标通信频段切换为预设通信频段序列中的下一通信频段,将所述目标带宽值切换为预设带宽序列中的首个带宽值,以及将所述目标MCS值切换为MCS序列中的首个MCS值。
9.一种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
10.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测试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69062.3A CN116800384B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69062.3A CN116800384B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00384A CN116800384A (zh) | 2023-09-22 |
CN116800384B true CN116800384B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050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69062.3A Active CN116800384B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0038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062764A (ko) * | 2011-12-05 | 2013-06-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의 mim o ota 성능 측정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CN110166174A (zh) * | 2019-05-16 | 2019-08-23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链路自适应方法、装置、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
KR20200019484A (ko) * | 2018-08-14 | 2020-02-24 | 한국자동차연구원 | Tis 테스트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13949471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测量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14125875A (zh) * | 2020-09-01 | 2022-03-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灵敏度测试方法、测试设备、测试系统及存储介质 |
WO2022151987A1 (zh) * | 2021-01-15 | 2022-07-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16195288A (zh) * | 2020-09-30 | 2023-05-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选择方法及通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117575A (ko) * | 2011-04-15 | 2012-10-24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무선 액세스 포인트 장치 및 신호 수신 감도 테스트 방법 |
-
2023
- 2023-08-24 CN CN202311069062.3A patent/CN1168003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062764A (ko) * | 2011-12-05 | 2013-06-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의 mim o ota 성능 측정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KR20200019484A (ko) * | 2018-08-14 | 2020-02-24 | 한국자동차연구원 | Tis 테스트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10166174A (zh) * | 2019-05-16 | 2019-08-23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链路自适应方法、装置、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3949471A (zh) * | 2020-07-15 | 2022-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测量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14125875A (zh) * | 2020-09-01 | 2022-03-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灵敏度测试方法、测试设备、测试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6195288A (zh) * | 2020-09-30 | 2023-05-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选择方法及通信装置 |
WO2022151987A1 (zh) * | 2021-01-15 | 2022-07-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一种新型的VDT+OTA测试方法――在实验室中重建无线电场环境;戴巡;刘先会;裴龙;任林林;;现代电信科技(0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00384A (zh) | 2023-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63723B (zh) | 移动终端和系统升级方法 | |
US20230069398A1 (en) |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Wi-Fi Peer-To-Peer Service and Related Device | |
CN114449599B (zh) | 基于电子设备位置的网络链路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0049539A (zh) | 上行功率控制参数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JP7193647B2 (ja) | 接続確立方法および端末デバイス | |
CN113747527B (zh) | 基于电子设备状态的网络链路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4466423B (zh) | 用于选择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194534B (zh) | 一种定时确定方法及通信设备 | |
CN115314591B (zh) | 设备交互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2218196A1 (zh) | 发射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063655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6031964A (zh) | 充电控制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
US20150063337A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speed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 |
CN110035504A (zh) | 一种空间关系的确定方法、终端及基站 | |
US20250168688A1 (en) | Mode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 |
CN116800384B (zh) | 设备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及芯片系统 | |
WO2024139864A1 (zh) | 程序存储位置的调整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6196621B (zh) | 应用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4884920B (zh) | 一种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7967155A (zh) | 基于Hook共享库实现程序运行的方法、装置、服务器 | |
CN105611067B (zh) | 移动终端及其升级方法 | |
CN105744505B (zh) | 移动终端及其系统升级方法 | |
CN117896812A (zh) | 发射功率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2228102A1 (zh) | 通信资源调度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05763722B (zh) | 移动终端及其系统升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Termin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