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380B - 液体罐 - Google Patents
液体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21380B CN109421380B CN201810992594.7A CN201810992594A CN109421380B CN 109421380 B CN109421380 B CN 109421380B CN 201810992594 A CN201810992594 A CN 201810992594A CN 109421380 B CN109421380 B CN 1094213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chamber
- partition wall
- liquid chambe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搭载在能够移动的托架上、且能够容纳向打印头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中,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打印头侧的可能性的技术。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且能够容纳向打印头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具备: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室;能够向液体室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用于向液体室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设置在液体室的底面上的液体出口部;以及配置在液体室内的分隔壁。分隔壁具有在液体罐安装在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与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液体室具有:被第一分隔壁分隔的多个液体小室;在安装状态下使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的上部连通部;以及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上部连通部靠下侧、使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的下部连通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罐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技术:在托架上的副罐内设置与托架往复移动方向(简称为“移动方向”)正交的壁,使得因随着托架的往复移动的墨水液面的起伏所产生的墨水的起泡减少(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4259158号公报
在现有的技术中,当墨水从被与托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壁分隔的两个墨水室中的下游侧的墨水室向打印头流出时,墨水从上游侧的墨水室越过壁的上端向墨水减少了的下游侧的墨水室的上部空间供给。由此,存在墨水夹着空气、墨水在包含气泡的状态下向打印头供给的情况。因此,存在由于气泡流入打印头侧而引起墨水喷出不良的情况。因此,一直以来就期待一种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打印头侧的可能性的技术。并且,上述问题并不限定于搭载在托架上的副罐,而是搭载于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的液体罐中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了一种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并且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该液体罐具备:液体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液体室注入所述液体;大气导入部,其用于向所述液体室导入大气;液体出口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室的底面上;以及分隔壁,其配置在所述液体室内。所述分隔壁具有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在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所述液体室具有:多个液体小室,其被所述第一分隔壁分隔;上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上部连通部使所述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以及下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下部连通部位于比所述上部连通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使所述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
根据该方式,由于多个液体小室彼此通过高度互不相同的上部连通部和下部连通部而连通,因此当液体的液面因液体消耗而下降时,空气经由上部连通部向相邻的液体小室移动,液体经由下部连通部向相邻的液体小室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小室中的液体越过第一分隔壁而移动。并且,由于液体小室的容积相比于液体室整体的容积小,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托架的移动而产生的液体的起伏,由此能够减少因液体的起泡而产生的气泡。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侧的可能性。
(2)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室具有液体目视确认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与作为水平方向的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使得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室内的所述液体。根据该方式,由于具有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室内的液体的液体目视确认壁,因此容易识别液体室内的液体的量。并且,由于能够看到通过第一分隔壁而抑制了气泡的产生的液面,因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识别液体室内的液体的量。
(3)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具有表示容纳在所述液体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上限标识部,所述上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所述上限标识部靠上侧的位置,所述下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所述上限标识部靠下侧的位置。根据该方式,由于下部连通部在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小室中的液体越过第一分隔壁而移动。
(4)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分隔壁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液体小室设置有三个以上。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分隔壁设置有两个以上,液体小室设置有三个以上,因此能够使液体小室的容积相比于液体室整体的容积更小。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托架的移动而产生的液体的起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气泡的产生。
(5)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分隔壁还具有第二分隔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 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分隔所述液体小室。根据该方式,由于分隔液体小室的分隔壁具有第二分隔壁,因此能够使液体小室的容积相比于液体室整体的容积更小。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托架的移动而产生的液体的起伏,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气泡的产生。
(6)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上部连通部由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上端部与所述液体室的顶面的间隙形成,所述下部连通部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下端部上的下端凹部形成。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形成上部连通部和下部连通部。
(7)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室由形成于所述液体罐的罐主体上的凹部和密封所述凹部的开口的膜部件形成,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凹部为分体。根据该方式,与第一分隔壁以及第二分隔壁与凹部分不是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在液体室内形成对液体室内的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
(8)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出口部具有捕捉所述液体中的异物的过滤器部件。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过滤器部件而抑制气泡等异物的流出。
(9)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出口部形成于与所述Y 方向垂直的、划分限定所述液体室的壁的任意一个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在配置有液体出口部的区域中抑制起伏,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出口部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的可能性。
(10)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还具备:对置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对置壁位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上方、且位于比所述液体室的顶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对置壁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对置壁抑制在液体出口部的上部产生的波动的高度。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出口部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的可能性。
(11)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对置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在过滤器部件与对置壁之间产生的气泡容易地移向远离过滤器部件的方向。
(12)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对置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连接。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提供通过与第一分隔壁连接而位置被固定的对置壁。
(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了一种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并且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该液体罐具备:液体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液体室内注入所述液体;大气导入部,其用于向所述液体室导入大气;液体出口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室的底面上;以及对置壁,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在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对置壁位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上方、且位于比所述液体室的顶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根据该方式,由于液体罐具备位于比液体室的顶面靠下方的位置、且与液体出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对置壁部,因此能够通过对置壁抑制在液体出口部的上部产生的波动的高度。由此,由于能够降低液体出口部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的可能性。
(14)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室具有液体目视确认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与作为水平方向的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使得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室内的所述液体,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具有表示容纳在所述液体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下限的基准的下限标识部,所述对置壁的与所述液体出口部对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在与所述下限标识部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的位置。根据该方式,由于对置壁的与液体出口部对置的至少一部分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与下限标识部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液体保持在液体出口部与对置壁之间。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出口部暴露于空气中。
(15)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液体罐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液体室内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所述液体出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与水平方向正交的所述液体室的壁面与同所述壁面对置的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在配置有液体出口部的区域中抑制起伏,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出口部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通过除了液体罐以外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以液体罐的制造方法、具备液体罐和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液体罐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罐的主要流路结构的概念图。
图4是液体罐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罐主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6是罐主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7是罐主体的第三立体图。
图8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的第一图。
图9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的第二图。
图10A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的图。
图10B是过滤器室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分隔壁和罐主体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12是安装有分隔壁的罐主体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一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二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三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一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二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三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四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五图。
图21是分隔壁的第一立体图。
图22是分隔壁的第二立体图。
图23是从+Y方向观察到的安装有分隔壁的罐主体的图。
图24是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分隔壁的图。
图25是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分隔壁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分隔壁的效果的第一示意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分隔壁的效果的第二示意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分隔壁的效果的第三示意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的第二液体室的第一图。
图30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的第二液体室的第二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的第二液体室的第三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装置;2:前面盖;3:排出口;4:操作部;6:顶面盖;11:安装部;11a:安装部侧窗部;12:液体喷射头;13:导轨;14:盖子;15:抽吸管;16:抽吸泵;17:控制部;18:排出部;19:托架;20:记录介质;30:液体罐;40:罐主体;42:液体注入部;44:大气开放部;45:间隔壁;46:流路壁;48:角部;49:底面;50:液体供给部;51:第一液体室;52:第二液体室;54:连接流路;59:手柄;60:阀机构;64:阀芯;65:施力部件;66:密封部件;67:杆;68:受压板;70:空气连通流路;72:空气侧连接部; 73:空气第二流路;74:空气第三流路;75:供给侧连接部;76:空气第一流路;80:液体连通流路;82:上游端;83:上升流路;84:下降流路;85:下游端;86:液体中间流路;91:第一膜部件;92:第二膜部件;93:第三膜部件;100:外壳;101:顶面;102:底面; 103:前面;103a:装置侧窗部;104:背面;105:右侧面;106:左侧面;122:液体导入针部;200:供给部阀机构;202:阀座;203:阀芯;204:弹簧;300:大气连通部;302:第一大气流路;304:第二大气流路;306:蛇行流路;307:内周壁;308:气液分离室;310:缓冲室;311:间隙;312:第一缓冲室;314:第二缓冲室;316:第三缓冲室;318:第四缓冲室;319:第五缓冲室;319a:底面;331:通孔;332:通孔;333:通孔;334:通孔;335:通孔;336:通孔;337:通孔;338:缺口部;339:通孔;340:大气导入部;341: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4: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71:第三中间连接流路; 372:大气中间流路;401:顶面;402:底面;403:背面;404:前面;404fa:第二液体室底面;405:左侧面;406:右侧面;408:一侧壁;466:端面;501:第一供给部;502:第二供给部;505:液体供给口;515:侧壁;517:底壁;518:周围壁;519:最上部;521a~521n:液体小室;525:顶面;530:锥形部;541:过滤器部件;542:过滤器室;542A:第一部分;542B:第二部分;543:配置部;544:中间流路;545:连通开口;546:阀配置室;547:入口开口部;548:液体出口;549:框状部件;600:分隔壁;610:第一分隔壁;611:上端部;612:下端部;613:下端凹部;615:抵接部;616:非抵接部;620:第二分隔壁;621:上端部;622:下端部;623:下端凹部; 630:对置壁;631:一端部;632:另一端部;641:第一上部连通部; 642:第二上部连通部;651:第一下部连通部;652:第二下部连通部;809:液体入口;852:下游端部;861:液体侧最上部;930:液体罐;952:第二液体室;M1:上限标识部;M2:下限标识部。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
图1为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液体罐30的液体喷射装置1 的外观图。在图1中,绘制有互相正交的三个空间轴,即X轴、Y轴以及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亦简称为“X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亦简称为“Y方向”),将沿着Z 轴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亦简称为“Z方向”)。液体喷射装置1设置在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面(XY平面)上。 +Z轴方向为铅垂向上方向,-Z轴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在以后说明的其他图中,也根据需要标注有X轴、Y轴以及Z轴。
液体喷射装置1为所谓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向纸张等记录介质上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水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为使用作为液体的黑色墨水进行黑白印刷的打印机。
液体喷射装置1具备形成外表面的外壳100。外壳10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顶面(第一面、第一壁)101、底面(第二面、第二壁)102、前面(第三面、第三壁)103、背面(第四面、第四壁)104、右侧面(第五面、第五壁)105以及左侧面(第六面、第六壁)106。顶面101与底面102在Z轴方向上相对。前面103与背面104在X 轴方向上相对。右侧面105与左侧面106在Y轴方向上相对。前面 103、背面104、右侧面105、左侧面106为分别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 1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顶面101和底面102为分别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不仅是完全“垂直”或“水平”的意思,还包括大致“垂直”或“水平”的意思。即,各个面101~106容许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有凹凸等,只要在外观上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即可。
液体喷射装置1还具备前面盖2、排出口3、操作部4、顶面盖6。前面盖2构成前面103的一部分,在下端部被轴支撑,通过使上端部侧转动而能够开闭。在图1中,前面盖2为打开的状态。通过打开前面盖2而露出排出口3。
排出口3为排出记录介质的部分。另外,记录介质也可以配置在托盘上,所述托盘设置在图中未示出的背面104侧。通过一面向外壳 100的内部输送配置在托盘上的记录介质,一面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从而执行对记录介质的印刷。
操作部4为接收来自使用者的各种操作的按钮。作为各种操作,例如,举出了使液体喷射装置1的印刷开始的操作、用于使排出动作执行的操作,所述排出动作用于使后述的液体罐内的流体排出到外部。
顶面盖6构成顶面101。顶面盖6的背面104侧的端部被轴支撑,通过使前面103侧转动而能够开闭。通过打开顶面盖6,能够确认液体喷射装置1的内部的状态、进行后述的液体罐的装卸操作、进行液体向液体罐的注入。
在前面103中,在Y轴方向(后述的托架19的往复移动方向) 上,在与托架19的初始位置重叠的区域,形成有装置侧窗部103a。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窗部103a配置在与前面盖2不同的位置,且比前面盖2靠-Y轴方向侧。装置侧窗部103a设置在液体罐30的前面404上,所述液体罐30安装在位于初始位置的托架19上。前面404 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第二液体室52内的所述液体的液体目视确认壁。并且,在前面404上,设置有上限标识部M1和下限标识部M2。装置侧窗部103a例如可以是贯通前面103的通孔,也可以是透明的部件。上限标识部M1和下限标识部M2为用于表示液体罐30所容纳的液体的水位相关的基准的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限标识部M1 表示上限的基准,下限标识部M2表示下限的基准。上限标识部M1 和下限标识部M2具体见后述。另外,如果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初始位置的液体罐30的前面404,则装置侧窗部103a也可以不设置在前面103上。例如,装置侧窗部103a也可以设置在顶面101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通过从前方上方侧目视确认装置侧窗部103a,能够目视确认液体罐30的前面404。
图2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液体喷射装置 1在外壳100的内部具备控制部17、具备液体喷射头12的托架19、以及可装卸地搭载在托架19上的液体罐30。控制部17控制液体喷射装置1的各种动作(例如,印刷动作)。
托架19具有配置在液体喷射头12上的安装部11。安装部11为例如+Z轴方向开口的凹形状,形成安装液体罐30的安装空间。安装部11具有从划分安装空间的底面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液体导入针部 122。液体导入针部122与液体罐30连接。液体导入针部122为中空状,在顶端侧形成有与内部连通的连通孔。在液体导入针部122的内部,经由液体导入针部122的连通孔流通从液体罐30供给的液体。液体喷射头12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通,将从液体罐30供给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黑色墨水)向记录介质20(例如,印刷纸张) 喷射。
并且,安装部11具有安装部侧窗部11a,该安装部侧窗部11a用于使用者目视确认包括上限标识部M1和下限标识部M2的前面404。安装部侧窗部11a设置在至少与液体罐30的上限标识部M1和下限标识部M2相对的位置。安装部侧窗部11a例如可以是贯通形成安装部11的壁的通孔,也可以是透明的部件。在托架19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通过装置侧窗部103a(图1)和安装部侧窗部11a 目视确认具有上限标识部M1和下限标识部M2的前面404。
具备液体喷射头12的托架19被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驱动,一面被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导轨13引导一面在记录介质20上反复进行往复移动。即,托架19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并且,液体喷射装置 1具有用于将记录介质20向排出口3(图1)输送的输送机构。通过使托架19往复移动的动作与输送记录介质20的动作配合,并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液体,从而向记录介质20印刷图像等。
液体罐30容纳用于向液体喷射头12供给的液体。本实施方式所容纳的液体为黑色的墨水,为颜料粒子溶解在溶剂中的墨水。液体罐 30可装卸地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通过液体罐3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液体罐30的液体能够向液体导入针部122流通。
液体喷射装置1还具有排出部18,该排出部18执行用于从液体喷射头12将流体(例如,液体、空气)定期吸出的动作(排出动作)。
排出部18配置在外壳100的内部。排出部18具备盖子14、抽吸管15以及抽吸泵16。在液体喷射装置1不进行印刷动作的期间,托架19配置在离开印刷动作的移动区域的位置,即初始位置。
盖子14为配置在初始位置的下方的有底箱状的部件。盖子14能够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升降机构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盖子 14通过上升而被推到液体喷射头12的下面侧。由此,盖子14以覆盖形成于液体喷射头12的下面上的喷嘴孔的方式形成封闭空间(封闭空间状态)。通过该封闭空间,能够抑制液体喷射头12(喷嘴)内的墨水干燥。
抽吸管15使盖子14(具体为形成于盖子14底面上的通孔)与抽吸泵16连通。抽吸泵16通过在封闭空间状态下驱动,从而经由抽吸管15抽吸液体喷射头12或液体罐30的流体(液体或空气)。由此,能够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的初期填充、吸出液体喷射头12内的劣化的液体(干燥而粘性增大的液体)。
A-2.液体罐的概要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罐30的主要流路结构的概念图。在说明液体罐30的详细结构之前,以下利用图3对液体罐30进行概要说明。并且,以下说明时使用的“上游侧”、“下游侧”以液体从液体罐30 向液体喷射头12的流动方向为基准。另外,在图3中,在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了点(dot)。
作为液体流动的流路,液体罐3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二液体室 52、连接流路54、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以及液体供给部 50。并且,作为空气流动的流路,液体罐30具备空气连通流路70。
能够通过液体注入部42从外部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并且,第二液体室52通过包括作为一端的大气开放部44的大气连通部300 与大气连通。第二液体室52与第一液体室51连通,能够容纳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的液体,即容纳在第一液体室51之前的液体。另外,第二液体室52相当于发明内容中的“液体室”。
连接流路54连接第一液体室51与第二液体室52,能够将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连接流路54从上游侧依次具有过滤器室542、中间流路544以及阀配置室546。作为液体出口部的过滤器室542以在液体罐30的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液体室52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过滤器室542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具体而言,过滤器室542具有液体出口548,该液体出口548为形成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上的开口。即,液体出口548与第二液体室 52连接。作为液体出口部的过滤器室542设置在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上。在过滤器室542中,配设有将过滤器室542划分为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过滤器部件541,并且经由过滤器部件541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过滤器部件541捕捉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通的液体中的异物(固形物或气泡),抑制异物向下游侧流通。由此,由于能够降低异物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喷射头12的堵塞或液体的喷射不良的发生。并且,通过在比阀配置室546靠上游侧配置过滤器室542,能够降低异物流入阀配置室546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导致后述的阀机构的开闭动作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过滤器部件541为由板状的不锈钢形成的过滤器,具有能够使液体通过并能够抑制异物的通过的多个细孔。另外,过滤器部件541只要能够使液体通过并能够抑制异物的通过,则也可以由其他部件形成。
中间流路544为连接过滤器室542与第一液体室51的流路,且为使过滤器室542与阀配置室546连通的流路。阀配置室546具有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的入口开口部547。即,入口开口部547形成连接流路54的一端(下游端)。入口开口部547形成流路截面为圆形形状的通孔。在阀配置室546中,配置有用于使入口开口部547开闭而控制液体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的流入的阀机构60的一部分。通过将阀机构60设为打开状态,第二液体室52与第一液体室 51连通,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流入第一液体室51。并且,通过将阀机构60设为关闭状态,第二液体室52与第一液体室51成为非连通状态。
阀机构60具备阀芯64、杆67、受压板68以及施力部件65。阀芯64为圆板状的部件,配置在阀配置室546内。阀芯64隔着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6与入口开口部547对置。密封部件66以包围入口开口部547的方式配置在入口开口部547的周缘部。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抵接,阀配置室546与第一液体室51成为非连通状态。通过阀芯64离开密封部件66,阀配置室546与第一液体室51成为连通状态。杆67为一端与阀芯64连接,另一端与受压板68连接的棒状部件。杆67插通于入口开口部547。受压板68为圆板状的部件。受压板68通过施力部件65的施力而与划分第一液体室51的具有挠性的第一膜部件91抵接。
施力部件65为配置在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缩螺旋弹簧。施力部件65对受压板68朝向第一膜部件91侧施力。由于第一液体室51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供给并消耗,因此在第一液体室51内变为规定大小的负压时,克服施力部件65的施力,受压板68、杆67、阀芯 64通过第一膜部件91而被向远离密封部件66和入口开口部547的方向施力。由此,通过阀芯64离开密封部件66,从而阀机构60成为打开状态,阀配置室546与第一液体室51成为连通状态。在连通状态下,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液体,当第一液体室51 内的压力上升某一程度时(例如,当变为比规定的负压大时),通过施力部件65的施力,阀芯64向密封部件66侧移动而与密封部件66 抵接。由此阀机构60成为关闭状态,阀配置室546与第一液体室51 成为非连通状态。如上所述,由于阀机构60至少当第一液体室51内为规定大小的负压时成为打开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力稳定。
第一液体室51能够容纳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80连接第一液体室51与液体供给部50,能够将第一液体室51 的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空气连通流路70连接第一液体室51 与液体供给部50,能够使空气在第一液体室51与液体供给部50之间流通。
液体供给部50在下游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05。液体供给口505接纳液体导入针部122。液体供给部50可装卸地与液体喷射头12的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具体而言,通过将液体导入针部122经由液体供给部50的液体供给口505插入液体供给部50内,从而使液体供给部5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由此,能够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导入针部122供给液体。
在液体供给部50的内部,配置有用于开闭液体供给部50的流路的供给部阀机构200。供给部阀机构200从下游侧依次具备阀座202、阀芯203以及弹簧204。
阀座20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202例如由橡胶、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构成。阀座202被压入液体供给部50的内部。阀芯203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液体罐30搭载于托架19上之前的状态(安装前状态)下,阀芯203堵塞形成于阀座202上的孔(阀孔)。弹簧204 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204对阀体203向朝着阀座202侧的方向施力。在液体罐30搭载于托架19上、液体供给部5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 连接的液体罐3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使液体导入针部122向上游侧推压阀芯203,从而使阀芯203向远离阀座202的方向移动。由此,供给部阀机构200成为打开状态,能够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导入针部122供给液体。
A-3.液体罐30的详细结构:
图4是液体罐30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是罐主体40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罐主体40的第二立体图。图7是罐主体40的第三立体图。图8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40的第一图。图9是从-Y 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40的第二图。图10A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到的罐主体40的图。图10B是过滤器室542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分隔壁600和罐主体40的外观的外观图。图12是安装有分隔壁600 的罐主体40的立体图。在图5、图6、图7以及图8中,也图示有配置在罐主体40上的阀机构60。在图9中,也图示有阀机构60中的杆 67。
如图4所示,液体罐30具备罐主体40、第一膜部件91、第二膜部件92以及第三膜部件93。液体罐3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液体罐 30中,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Y轴方向为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高度方向。
液体罐30具有顶面(第一面、第一壁)401、底面(第二面、第二壁)402、背面(第三面、第三壁)403、前面(第四面、第四壁) 404、左侧面(第五面、第五壁)405以及右侧面(第六面、第六壁) 406。在液体罐30安装在托架19上的安装状态下,顶面401与底面 402在Z轴方向上对置。在安装状态下,背面403与前面404在X轴方向上对置。在安装状态下,左侧面405与右侧面406在Y轴方向上对置。左侧面405由第三膜部件93形成。右侧面406由第一膜部件91形成。顶面401、底面402、背面403以及前面404由罐主体40 形成。背面403、前面404、左侧面405、右侧面406为分别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顶面401和底面402为分别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各个面401~406容许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有凹凸等,只要在外观上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即可。
并且,前面404为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壁面,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罐30(具体为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水位的液体目视确认壁。例如,前面404由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形成。在前面404上,也可以设置与液体的水位(液面)的基准(例如,上限、下限)对应的标识(例如,刻度、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前面404上,设置有作为与上限对应的标识的上限标识部M1和作为与下限对应的标识的下限标识部M2。
上限标识部M1表示容纳在第二液体室52中的液体的量的上限。例如,当从液体注入部42注入液体时,在液体达到与上限对应的上限标识部M1的情况下,使用者停止液体的注入。下限标识部M2表示容纳在第二液体室52中的液体的量的下限的标准。例如,在液体罐30(具体为第二液体室52)的液面达到下限标识部M2的情况下,使用者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
在背面403上,设置有用于将液体罐30在托架19的安装部11 (图2)上进行装卸的手柄59。手柄59通过在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 11接合从而抑制液体罐30从安装部11脱落。安装部11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使用者通过将手柄59向背面403侧推压,从而使手柄59向背面403侧发生弹性形变而解除与安装部11的接合。通过该接合的解除,液体罐30能够从安装部11拆下。
罐主体4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例如由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第一膜部件91、第二膜部件92以及第三膜部件93通过分别气密性地粘贴在罐主体40的不同部分,从而与罐主体40一起划分形成液体罐30内的液体或空气所流通的流路等。
罐主体40(图6)具有+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部409。罐主体40 具有一侧壁408,该一侧壁408形成凹形状的罐主体40的底部。一侧壁408为划分第一液体室51和第二液体室52的壁。
一侧壁408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大致平行。如图5所示,在一侧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以及空气连通流路70。并且如图6所示,在与一侧壁408 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二液体室52。由此,由于能够有效地利用液体罐30的空间而配置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空气连通流路70以及第二液体室52,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的大型化。
如图4、图8所示,在一侧壁408上,形成有划分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液体连通流路80的槽部、以及形成第一液体室51的凹部。通过在一侧壁408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上气密性地粘贴第一膜部件 91,从而划分形成第一液体室51、空气连通流路70以及液体连通流路80。并且,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液体室52由凹部409和第三膜部件93形成,所述凹部409形成于罐主体40上,所述第三膜部件 93通过气密性地粘贴在凹部409的+Y轴方向侧端面上而密封凹部 409的开口。凹部409为将一侧壁408设为底面的凹形状。+Y轴方向侧端面是指凹部409中与一侧壁40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三膜部件 93相当于发明内容中记载的“膜部件”。
罐主体40(图4)还具有能够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42。液体注入部42从顶面401、前面404以及右侧面406相交的角部48的底面49向+Z轴方向延伸。液体注入部42为筒状的部件,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液体注入部42的内部,配置有间隔壁45。通过该间隔壁45而分隔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液体注入时,第一流路作为用于向第二液体室52流入液体的液体注入路径发挥功能,第二流路作为用于从第二液体室52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路径发挥功能。液体注入部42在液体罐30的液体使用时安装有图中未示出的瓶盖。并且,在罐主体40的上部,形成有作为大气连通部 300的一端部的大气开放部44。大气连通部300具有细槽状的流路、以及墨水逆流时能够进行容纳的缓冲室。大气连通部300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由此,在液体罐30使用时,第二液体室52 与大气连通。大气连通部300具体见后述。
如图6所示,第二液体室52具有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底面的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为底面402的内表面。在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上,形成有在安装状态下沿着铅垂向下方向(-Z 轴方向)贯通的液体出口548。液体出口548为形成于底面402上的过滤器室542的上游端。第二液体室52在内部具备分隔壁600。图1 所示的分隔壁600配置在第二液体室52的内部。如图11所示,分隔壁600与构成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罐30的凹部409为分体。在液体罐30的制造中,分隔壁600在与罐主体40分别制造之后安装在罐主体40上(图12)。分隔壁600例如通过将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型而制造。分隔壁600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过滤器室542(图7)由从底面402突出的框状部件549和气密性地粘贴在框状部件549的下端面上的第二膜部件92(图4)划分形成。过滤器室542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液体室52靠下方(-Z轴方向)的位置。在框状部件549的内侧,配置有过滤器部件54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过滤器部件541配置在形成于框状部件549的内侧的框状的配置部543(图10B)上。过滤器部件541为板状,在安装状态下与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正交。并且,在过滤器部件 541的周缘部,形成有与中间流路544连通的连通开口545(图7、图 10B)。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如箭头Y1所示沿着-Z轴方向流动而通过液体出口548、过滤器部件541,通过了过滤器部件541的液体沿着+Z轴方向流动而通过连通开口545。通过了连通开口545的液体流入中间流路544。如上,过滤器部件541(图10B)在安装状态下将过滤器室542划分为位于包含液体出口548的上侧的第一部分542A 和位于比第一部分542A靠下侧的位置的第二部分542B。并且,过滤器部件541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液体出口548的下方。由此,即使在气泡附着在过滤器部件541上的情况下,由于附着的气泡能够经由液体出口548向第二液体室52引导,因此也能够降低气泡流出到第一液体室51以及液体供给部50的可能性。
中间流路544和阀配置室546(图6)形成于第二液体室52内。中间流路544和阀配置室546由一侧壁408、从一侧壁408向凹形状的罐主体40的开口侧(+Y轴方向侧)立起的流路壁46、以及气密性地粘贴在流路壁46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466上的膜(图中未示出) 划分形成。在粘贴有膜的端面466上,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中间流路544(图6)为在安装状态下向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流路。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向是指,与水平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80°以上10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通过使中间流路544在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从而与中间流路544在与重力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中间流路544的流路长度。在此,液体罐30内的液体被消耗,在液体被消耗至液面降低到过滤器部件541的位置的程度的情况下,气泡会流入比过滤器部件541靠下游侧的流路。因此,在液面降低至过滤器部件541的位置的情况下,停止液体从液体罐30向液体喷射头12的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缩短连接第一液体室51与过滤器室542的中间流路544的流路长度,从而能够减少残留在中间流路544内的无法使用的液体的量。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间流路544也可以以在具有水平方向分量和铅垂方向分量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当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时,阀配置室546为大致圆形形状。在阀配置室546上,形成有入口开口部547。具体而言,入口开口部547为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
第一液体室51(图8)由形成于一侧壁408上、且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部和气密性地粘贴在凹部的-Y 轴方向侧端面上的第一膜部件91(图4)形成。第一液体室51的Y 轴方向的尺寸比空气连通流路70的Y轴方向的尺寸大。即,第一液体室51的深度比空气连通流路70的深度大。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 (最大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的容积(最大容积)小。第一液体室 51具有:与第一膜部件91对置的侧壁515;在安装状态下位于铅垂向下方向侧的底壁517;在安装状态下从底壁517朝向铅垂向上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的周围壁518;以及最上部519。在侧壁515上,形成有入口开口部547。周围壁518具有与底壁517对置的部分。最上部 519为从周围壁518的顶部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第一液体室51中最高的位置。
最上部519为具有一定容积的空间。并且,最上部519优选具有锥形部530,该锥形部530随着朝向上侧、即连接有空气连通流路70 的空气侧连接部72侧而流路截面积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最上部 519具有锥形部530。在最上部519具有锥形部530的情况下,与最上部519不具有锥形部530的情况相比,不但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51 的大型化,而且能够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由此,能够增加可容纳在最上部519中的空气的量(空气容纳量)。并且,由于能够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因此能够抑制因使用液体罐30的环境(例如,温度、气压)的变化而从第一液体室51向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液体或气泡。
液体连通流路80(图8)在安装状态下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流路80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倒U字形状的流路。液体连通流路80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具有上游端82、上升流路83、液体中间流路86、下降流路84以及包含下游端85的下游端部852。液体连通流路80的流路截面积优选比空气连通流路70的流路截面积大。流路截面积是指,用相对于流路内流通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流路时的流路面积。在液体连通流路 80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70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情况下,与液体连通流路80的流路截面积为空气连通流路70的流路截面积以下的情况相比,第一液体室51内的液体容易向液体连通流路80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流路80的最细处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70的最粗处的流路截面积大。因此,液体罐30能够抑制容纳在第一液体室51中的液体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
上游端82为形成于第一液体室51的周围壁518上的开口,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上升流路83位于上游端82的下游侧,在安装状态下在流动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从上游端82朝向铅垂向上方向延伸。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只要具有向上方向分量则也可以倾斜地延伸。在此,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即,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更靠近底壁517的位置。
在此,由于液体包含颜料粒子,因此有可能由于液体与气体接触、并且受到因阀机构60的开闭所造成的压力变化而存在颜料粒子聚集而变为异物的情况。如上所述,由于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水位比入口开口部 547低。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气体存在于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因此能够降低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产生异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
液体中间流路86连接上升流路83和下降流路84。液体中间流路 86具有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液体连通流路80中的最高位置的液体侧最上部861。即,液体中间流路86为在安装状态下比形成液体连通流路 80的两端的上游端82和下游端85高的部分。液体中间流路86为将液体的流动从朝上变更为朝下的流路,为弯曲了180度的流路。并且,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比后述的空气连通流路70的最高部分(空气第二流路73的上游端)低的位置。
下降流路84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上升流路83和液体中间流路86 靠下游侧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降流路84从液体中间流路86向铅垂向下方向延伸。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降流路84只要具有向下方向分量则也可以倾斜地延伸。
下游端部852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下降流路84靠下游侧的位置,且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下游端部852形成为连接室,该连接室连接下降流路84与作为液体供给部50的后述的上游端的液体入口809。该下游端部852包括与液体入口809连接的下游端85。下游端部852 优选在安装状态下以随着靠近液体供给部50,即随着朝向下游端85 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并且,下游端部852的倾斜更优选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45°以下的角度的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端部852的倾斜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5°的角度。在此,下游端部852的倾斜具有的角度是指由下游端部852的底面与水平方向所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为锐角)。在下游端部852如前所述倾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50内残留的气泡流入液体连通流路80。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连通流路80被气泡堵塞。
空气连通流路70(图8)具有:形成一端的空气侧连接部72;作为上升空气流路的空气第一流路76;作为倾斜空气流路的空气第二流路73;空气第三流路74;以及形成另一端的供给侧连接部75。在安装状态下,空气连通流路70在比作为液体连通流路80与第一液体室51的连接位置的上游端82高的位置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
空气侧连接部72为形成于周围壁518中最上部519的开口。即,空气连通流路70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连接。空气侧连接部72优选在安装状态下形成于与液体连通流路80的液体侧最上部861相同,或者比液体侧最上部861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与空气侧连接部72形成于比液体侧最上部861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第一液体室51能够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侧连接部72形成于比液体侧最上部861高的位置。
空气第一流路76在安装状态下在一端具有空气侧连接部72,并且从第一液体室51向上方延伸。空气第二流路73连接空气第一流路 76与空气第三流路74,在安装状态下向包含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空气第三流路74在安装状态下从空气第二流路73向下方延伸。供给侧连接部75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供给侧连接部75形成为连接室,该连接室连接空气第三流路74与液体入口809。
空气第二流路73优选为在安装状态下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流路。空气第二流路73更优选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45°以下的角度而倾斜。在此,空气第二流路73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的角度为由空气第二流路73的底面与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为锐角)。通过使空气第二流路73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从而与使空气第二流路73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在液体流入空气第二流路73时,流入的液体容易从空气第二流路73 向空气第一流路76或空气第三流路74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内的液体滞留在空气第二流路73中。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第二流路73被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的液体堵塞。另外,液体向空气第二流路73的流入例如会因温度或气压的变化、液体罐30 的倒置或振动而发生。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第二流路73(倾斜空气流路73)在安装状态下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而流路整体向下方倾斜,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5°的角度。
作为空气连通流路70的下游端的供给侧连接部75优选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液体供给部50的后述的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位于正上方的含义是指,当从Z轴方向观察时,以供给侧连接部75与液体入口809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更优选的是,以供给侧连接部75的流路截面的中心与液体入口809的流路截面的中心大致重合的方式配置。在供给侧连接部75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与供给侧连接部75不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的情况相比,残留在液体供给部50中的气泡由于上升而容易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由此,抑制了残留在液体供给部50中的气泡流入液体连通流路80。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侧连接部75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
液体供给部50(图7)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85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朝着液体供给口505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朝着液体供给口505向铅垂向下方向延伸,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只要具有向下方向分量,则也可以倾斜地延伸。
液体供给部50(图8)具有液体入口809、第一供给部501以及第二供给部502。液体入口809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液体供给部 50的上游端。液体入口809在安装状态下朝向铅垂向上方向开口。第一供给部501在内部形成与液体入口809连接的流路。第一供给部501 形成于罐主体40内。第二供给部502与第一供给部501连接。第二供给部502由在安装状态下从底面402向铅垂下方突出的部件形成。第二供给部502具有液体供给口505。液体供给口505在安装状态下朝向铅垂向下方向开口。
如图8所示,当从一侧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 30时,液体注入部42与液体供给口505配置在对角的位置。例如,当从一侧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30时,液体注入部42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铅垂上方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一侧(+X轴方向侧)的位置,液体供给口505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 靠铅垂向下方向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另一侧(-X轴方向侧)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部42至液体供给口505的距离较短,因此即使在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液体供给口505的可能性。由此,由于能够减少滞留在液体供给部50内中的液体供给口505附近的气泡,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并且,由于能够有效地配置从液体注入部42至液体供给口505的液体所流通的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的大型化。
接着,利用图9和图10A,对大气连通部300进行说明。在大气连通部300的说明中使用的“上游侧”“下游侧”以流体(空气)从外部朝向第二液体室52的流动方向为基准。
大气连通部300从上游侧依次具有作为上游端的大气开放部44、第一大气流路302(图9)、第二大气流路304(图9)、蛇行流路306 (图9)、气液分离室308(图9)、缓冲室310(图10A)、大气中间流路372(图9)以及作为下游端的大气导入部340。在此,在大气连通部300中,形成于一侧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的各种流路由罐主体40和第一膜部件91(图4)划分,形成于一侧壁408的另一侧(+Y轴方向侧)的各种流路由罐主体40和第三膜部件93(图4)划分。缓冲室31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一缓冲室312、第二缓冲室 314、第三缓冲室316、第四缓冲室318以及第五缓冲室319。
大气开放部44(图9)为从顶面401中的背面403侧的部分向+Z 轴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第一大气流路302(图9)为连接大气开放部44与第二大气流路304的流路。第二大气流路304为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流路。蛇行流路306为连接第二大气流路304与气液分离室308的流路。蛇行流路306为为了加长大气连通部300的流路长度而细长地蜿蜒延伸的流路。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中的水分蒸发。在气液分离室308的内周壁307上,配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气液分离膜。气液分离膜由容许气体通过并且不容许液体通过的材料形成。气液分离室308的下游端为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 331。通过通孔331连接气液分离室308与第一缓冲室312(图10A)。第一缓冲室312经由第三膜部件93与罐主体40的+Y轴方向侧端面的间隙311与第二缓冲室314连通。
第二缓冲室314与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图8)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2连通。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的下游端为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3。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与第三缓冲室316(图10A) 经由通孔333连通。第三缓冲室316与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44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4连通。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44与第四缓冲室 318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5连通。第四缓冲室318与第三中间连接流路371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6连通。第三中间连接流路371与第五缓冲室319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337和形成于通孔337周围的缺口部338连通。第五缓冲室319的底面319a从作为上游侧的缺口部338朝向作为下游侧的通孔339向下方倾斜。由此,即使在液体从通孔339进入到了第五缓冲室319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到达缺口部338的可能性。
第五缓冲室319与大气中间流路372经由贯通一侧壁408的通孔 339连通。大气中间流路372与第二液体室52经由贯通一侧壁408 的大气导入部340连通。大气导入部340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第二液体室52的上面附近。大气导入部340随着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的消耗而向第二液体室52导入大气。
A-4.液体向液体罐30的初期填充
利用图13~图15对液体向液体罐30的初期填充进行说明。图13 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一图。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二图。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的第三图。在图13~图15中,在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了点。
在液体的初期填充中,首先,从液体注入部42(图5)向第二液体室52(图6)注入液体。接着,如图13的箭头所示,开始从液体喷射头12经由液体供给部50进行液体罐30内的流体(例如,空气、液体)的抽吸(排出动作)。该抽吸通过驱动排出部18(图2)的抽吸泵16而进行。通过该抽吸第一液体室51内变为负压,阀机构60 变为打开状态,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经由入口开口部547流入第一液体室51。在此,由于通过液体连通流路80的上升流路83而拦截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一液体室51流入液体供给部50。另一方面,随着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的流入,第一液体室51内的空气通过空气连通流路70和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喷射头12侧排出。由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上升。
如图14所示,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上升,当到达与液体连通流路80的最上部相同的高度时,液体开始流入液体连通流路80内,如箭头YT所示,液体从液体连通流路80流入液体供给部50侧。液体从该液体连通流路80向液体供给部50侧的流入通过来自抽吸泵16 的抽吸和虹吸现象而快速进行。
如图15所示,当再继续抽吸时,流入液体连通流路80的液体经由供给侧连接部75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并且,流入液体连通流路 80的液体流入液体供给部50和液体喷射头12。通过使液体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从而使存在于空气连通流路70中的空气流入第一液体室51。通过使存在于空气连通流路70中的空气流入第一液体室51,从而使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下降。然而,由于与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相比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足够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51 的水位下降至空气到达上游端82的程度。换言之,在从液体充满第一液体室51的状态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份量的空气的情况下,在第一液体室51中比流入的空气所在的区域靠安装状态下的下侧的位置连接有上游端82。这样,由于能够在液体充满液体连通流路80之后,抑制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从上游端82流入液体连通流路80,因此能够降低在初期填充时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 12的可能性。
如上,完成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液体供给部50、液体喷射头12的初期填充。在初期填充完成之后,停止由抽吸泵16进行的抽吸。另外,初期填充完成时的第一液体室51内的液体并不存在于第一液体室51整个区域,存在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程度的空气。
A-5.关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
利用图16~图20对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进行说明。图 16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一图。图17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二图。图18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三图。图19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30的第四图。图20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的30的第五图。在图16~图20中,在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了点。
如图16所示,在液体的初期填充后的液体罐30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空气透过罐主体40或第一膜部件91(图4)从外部渐渐侵入第一液体室51。由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气泡成长并变大,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下降。然而,在从初期填充后几乎不经过时间的情况下,由于从外部流入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量少,因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被维持为位于比上游端82靠上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能够抑制通过了上升流路80的气泡向液体喷射头12流入,因此能够抑制不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液体的现象、即空白打印的发生。
如图17所示,再经过一些时间,在空气进一步从外部侵入第一液体室51、第一液体室51的气泡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下,第一液体室 51的水位低于上游端82的上端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游端82 与存在于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接触,因此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能够向液体连通流路80流通。在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流入液体连通流路 80的情况下,液体连通流路80内的液体(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室 52内的液体(第二液体)并不连续地连接,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被空气隔断。
在图17的状态下,在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液体并执行记录动作 (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会发生以下说明的现象。即,如图18所示,在液体连通流路80的液体被消耗的同时,如箭头YT所示,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液体供给部50侧。当进一步执行记录动作时,如图19所示,由于液体供给部50内的液体被消耗,空气流入液体喷射头12侧,因此可能发生空白打印。
如图19所示,在空气流入液体喷射头12,发生了空白打印的情况下,使用者操作操作部4(图1)而使排出部18执行排出动作。由此,经过与液体的初期填充同样的过程(图14~图15),如图20所示,液体被填充到液体连通流路80、液体供给部50以及液体喷射头 12。并且,在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的量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从液体注入部42(图4)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在此,在通过液体喷射头12的记录动作(印刷动作)、由排出部18所进行的排出动作而在液体连通流路80中产生了液体的流动的情况下,比液体连通流路80靠下游侧的压力只降低液体连通流路80的压力损失的量。然而,由于压力降低的程度非常小,因此空气连通流路70的供给侧连接部 75侧的水位几乎不会降低。因此,降低了气泡从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液体供给部50的可能性。
另外,液体喷射头12也可以新设置检测空气从液体罐30流入到液体喷射头12内的传感器,在通过传感器检测空气的流入的情况下,液体喷射装置1也可以向使用者通知促使排出动作的执行。该通知例如可以通过新在前面103(图1)上设置显示部,并在该显示部上显示促使排出动作的执行的信息而进行。
A-6.分隔壁600的详细结构
图21是分隔壁600的第一立体图。图22是分隔壁600的第二立体图。图23是从+Y方向观察到的安装有分隔壁600的罐主体40的图。图24是从+Z方向观察到的分隔壁600的图。图25是从-Z方向观察到的分隔壁600的图。以下,参照图21~图25,对分隔壁6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4和图25中,用虚线表示安装分隔壁600的罐主体40,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三膜部件93。并且,在图24和图25中,图示有当分隔壁600安装在罐主体40上时形成的液体小室521a~521n。
分隔壁600(图22)具备:第一分隔壁610、第二分隔壁620以及对置壁630。分隔壁600容纳并安装在第二液体室52内,从而将第二液体室52划分形成为多个液体小室521a~521n(图24)。液体小室521a~521n经由上部连通部641、642(图24)和下部连通部651、 652(图25)彼此连通。
第一分隔壁610为在液体罐30安装在托架19上的安装状态下与 Y方向垂直的壁。在此,与Y方向垂直的含义是指大致垂直,含义是由Y方向和第一分隔壁610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为锐角或直角)为 85°以上90°以下的范围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壁610设置有三个。
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分隔壁610(图23)具有与第二液体室52 的顶面525抵接的抵接部615、以及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之间形成间隙的非抵接部616。抵接部615和非抵接部616形成第一分隔壁610的上端部611。
非抵接部616的高度比上限标识部M1高,比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低(图23)。即,作为第一分隔壁610中的上侧的端部的上端部611在安装状态下位于上限标识部M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 之间。在第一分隔壁610的高度比上限标识部M1高的情况下,与第一分隔壁610的高度比上限标识部M1低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容纳在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通过第一分隔壁610的上侧而移动。如图23所示,在安装状态下,非抵接部616位于大气导入部340的下侧。
第二分隔壁620(图21)为在液体罐30安装在托架19上的安装状态下与Y方向以及Z方向平行的壁。第二分隔壁620与第一分隔壁610相交。在此,与Y方向以及Z方向平行的含义是指大致平行,含义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与第二分隔壁620形成的角度(该角度为锐角)为0°以上5°以下的范围的角度。第二分隔壁620的上端部621(图23)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上限标识部M1靠下侧的位置。并且,第二分隔壁620在下端部622具有下端凹部623(图22)。下端凹部623为至少下侧开口的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壁 620设置有四个。
上部连通部641、642(图24)形成用于使空气在相邻的液体小室521a~521n之间流通的通孔(间隙)。第一上部连通部641(图24) 形成第一分隔壁610的上端部61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的间隙。第二上部连通部642(图24)形成第二分隔壁620与第二液体室 52的顶面525(图23)的间隙。
下部连通部651、652(图25)形成用于使液体在相邻的液体小室521a~521n之间流通的通孔(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下部连通部651(图25)形成下端凹部613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 的间隙。第二下部连通部652形成下端凹部623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图23)的间隙。下部连通部651、652(图23)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上限标识部M1靠下侧的位置。
对置壁630(图23)为在安装状态下以与设置在第二液体室52 的底面404fa上的过滤器室542(具体为作为过滤器室542的上游端的液体出口548)对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壁。在此,对置壁630在安装状态下,从Z方向观察时,配置在液体出口548不露出的位置。对置壁630与第一分隔壁610连接。在此,对置壁630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壁630以随着从对置壁630 的一端部631朝向另一端部632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由水平方向和对置壁630形成的角度为例如10°。对置壁630 的另一端部632为了使气泡移至上侧而与其他部件隔开间隔配置。并且,如图23所示,在安装状态下,位于对置壁630的最下侧的一端部631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的距离为大约1mm。并且,位于对置壁630的最上侧的另一端部632距离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 404fa的距离为大约4.6mm。另外,一端部631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限标识部M2靠下侧的位置。在对置壁63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与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附着在过滤器室542的过滤器部件541上的气泡附着在对置壁630上。底面404fa与对置壁630 之间优选具有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液体的程度的间隙,由此,即使在液体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出口548暴露于空气中。另外,相对壁630和液体出口548如图25所示,设置在液体小室521n上,该液体小室521n位于一侧壁408与同一侧壁408对置的第一分隔壁 610之间,所述一侧壁408为与水平方向正交且划分限定第二液体室 52的壁面。由此,由于能够在配置具有液体出口548的过滤器室542 的区域抑制起伏,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室542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
图24所示的箭头示意性地表示随着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的消耗而从大气导入部340导入的空气在第二液体室52内流通时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具有14个液体小室521a~521n。从大气导入部340流入的空气经由上部连通部641、642向各个液体小室521a~521n移动。
图25所示的箭头示意性地表示随着液体的消耗液体在第二液体室52内流通时的流动。随着液体的消耗,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经由下部连通部651、652朝向下游侧在各个液体小室521a~521n中移动。并且,关于从液体注入部42注入的液体,也以与上述相同的流动在第二液体室52内移动。如上所述,通过空气经由上部连通部641、642 的移动和液体经由下部连通部651、652的移动,液体小室521a~521n 之间的液面的高度相同。
设置在对置的两个第一分隔壁610上的第一下部连通部651彼此设置在不对置的位置。在此,第一下部连通部651彼此不对置的含义是指,从Y方向观察时,第一下部连通部651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设置在对置的两个第二分隔壁620上的第二下部连通部652彼此设置在不对置的位置。在此,第二下部连通部652不对置的含义是指,从 X方向观察时,第二下部连通部652位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通过将相邻的第一下部连通部651彼此和相邻的第二下部连通部652彼此设置在不对置的位置,能够使液体的流通路径蜿蜒延伸。因此,能够加长液体从第二液体室52的上游侧向液体出口 548移动时的移动距离。由此,即使在液体中包含气泡的情况下,由于在液体向液体出口548移动的期间能够使液体中的气泡减少更多,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出口548的可能性。
图26是用于说明分隔壁600的效果的第一图。图27是用于说明分隔壁600的效果的第二图。图26和图27为从+X方向观察具备分隔壁600的液体罐30的第二液体室52的情况下的示意图,为用于说明随着托架19的扫描的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移动的图。具体而言,图26表示向+Y方向移动的托架19减速并停止移动时的液体的移动。图27表示图26所示的停止的托架19向-Y方向加速移动时的液体的移动。图26和图27中的液体罐30在第二液体室52中容纳有容积的一半程度的液体。另外,容纳在液体罐30中的液体用点表示。
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由于托架19的急剧的加速度的变化而向与作为托架19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例如,-Y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Y方向)被施加力(惯性力)。托架19的急剧的加速度的变化在例如托架19停止向+Y方向的移动而向-Y方向加速移动,即在托架19往复并逆转时发生。如图26所示,当托架19减速并停止向+Y 方向的移动时,液体凭借因惯性力所产生的运动能量,沿着壁面向上侧移动、起伏。在此,壁面是指划分液体小室521a~521n的壁面、即第一分隔壁610,或限定第二液体室52的壁面。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罐30具有分隔壁600,因此液体小室521a~521n的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整体的容积小。由此,与不具有分隔壁600的情况相比,在液体罐30中施加在各个液体小室521a~521n内的液体上的运动能量减少,沿着壁面向上侧移动并起伏的液体的量变少。因此,由于能够减小液面的高低差,因此能够减少撞击顶面525的液体的量。
当向+Y方向的移动停止了的托架19向-Y方向加速移动时,施加有+Y方向的惯性力。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罐30 中,当托架19的移动速度接近等速移动时的移动速度且向-Y方向的加速度减小时,施加在液体上的惯性力比逆转时小。当惯性力变小时,沿着壁面向上侧移动的液体由于重力而向下侧移动。这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托架19逆转时(停止时)的液面的高低差小,并且冲击顶面525的液体的量少,因此液柱会无较大地弯折地返回原来的水位。原来的水位是指在托架19等速移动的情况下的液面的高度。因此,液体罐30能够抑制倒下的液柱撞击到液面上所造成的气泡的产生。
图28是用于说明分隔壁600的效果的第三示意图。图28为从+X 方向观察具备分隔壁600的液体罐30的第二液体室52的情况下的示意图,为用于说明托架19逆转时液体在第二液体室52内的移动的图。图28中的液体罐30在第二液体室52中容纳使用至下限标识部M2所示的液体量的液体。另外,容纳在液体罐30中的液体用点表示。
在容纳在第二液体室52中的液体的量少的情况下,与量多的情况相比,由于液体的移动而使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暴露在空气中的可能性较大。在形成于底面404fa上的液体出口548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下,有可能气泡经由液体出口548流入过滤器室542而发生液体喷射装置1的打印不良等故障。液体罐30具备对置壁630。因此,能够通过对置壁630从而抑制由于急剧的加速度的变化而沿着划分具备液体出口548的液体小室521a~521n的壁面即第一分隔壁610向上侧移动的液体的移动。即,能够通过对置壁630抑制在液体出口548 的上部产生的波动的高度。由此,由于能够降低液体出口548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
图2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 的第一图。图30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的第二图。图31是用于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的第三图。在图29至图31中,示出有从+X方向观察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的情况下的示意图。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在第二液体室952内不安装分隔壁600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罐30不同。以下,关于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 的结构中的、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罐3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进行说明。
图29和图30中的液体罐930在第二液体室952中容纳有容积的一半程度的液体。图29和图30为从+X方向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的情况下的示意图,为用于说明随着托架 19的扫描的第二液体室952内的液体的移动的图。具体而言,图29 表示向+Y方向移动的托架19减速并停止移动时的液体的移动。图30 表示图29所示的停止的托架19向-Y方向加速移动时的液体的移动。另外,在图29和图30中,容纳在液体罐930中的液体用点表示,包含在液体中的气泡用白底圆圈表示。第二液体室952内的液体由于急剧的加速度的变化而向与作为托架19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例如, +Y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Y方向)被施加力(惯性力)。如图 29所示,当托架19减速并停止向+Y方向的移动时,液体凭借因惯性力所产生的运动能量,沿着限定第二液体室952的壁面向上侧移动、起伏。施加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的第二液体室952内的液体上的力(运动能量)比施加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个液体小室 521a~521n内的液体上的力(运动能量)大。因此,在比较例中,与实施方式相比,撞击顶面525的液体的量多。当停止向+Y方向的移动的托架19向-Y方向移动时,在与停止时施加的惯性力相反的方向上施加惯性力。如图30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中,当托架19的移动速度接近等速移动时的移动速度且向-Y方向的加速度减小时,施加在液体上的惯性力比托架19逆转时小。当惯性力变小时,沿着壁面向上侧移动的液体由于重力而向下侧移动。这时,在比较例中,与实施方式相比,由于托架19逆转时(停止时)的液面的高低差大,并且撞击顶面525的液体的量多,因此液柱较大地弯折。因此,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由于液柱撞击液面而产生气泡。如图30所示,由于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罐930相比向上侧移动的液体的量多,因此随着托架19向-Y方向的加速移动,液柱倒垂。因此,在液体罐930中,由于因倒垂的液柱撞击液面而产生气泡,因此有可能由于产生的气泡经由液体出口548 流入过滤器室542而产生液体喷射装置1的打印不良等故障。并且,在产生的气泡量多的情况下,难以正确地识别第二液体室952中的液面的高度。
图31是用于说明在托架19逆转时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液体罐930 的第二液体室952内的液体的移动的图。图31中的液体罐930在第二液体室52中容纳有使用至下限标识部M2所示的液体量的液体。另外,容纳在液体罐930中的液体用点表示,包含在液体中的气泡用白底圆圈表示。在容纳在第二液体室952中的液体的量少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存在第二液体室952的底面404fa因液体的移动而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在形成于底面404fa上的液体出口548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下,有可能气泡经由液体出口548流入过滤器室542而发生液体喷射装置1的打印不良等故障。由此,有可能气泡经由液体出口 548流入过滤器室542而发生液体喷射装置1的打印不良等故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 85靠下方的位置,朝着液体供给口505向下方延伸(图8)。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在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顺利地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喷射头12流通,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的供给。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从液体喷射头12侧进行液体罐30 内的抽吸而向液体喷射头12等填充液体的情况下,能够使被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的液体压出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向第一液体室 51流动。因此,能够在向液体喷射头12填充液体时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的可能性。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从液体喷射头12抽吸第一液体室51的液体从而使阀机构60变为负压而变为打开状态,因此在从不进行从液体喷射头12的抽吸的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时,阀机构60变为关闭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时52注入液体时产生的第二液体室52 的气泡流入第一液体室51。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的容积小,因此在抽吸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并向液体喷射头 12排出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的抽吸量。由此,能够缩短空气的抽吸时间。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空气连通流路70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连接(图8)。由此,能够降低液体流入空气连通流路70的可能性。并且,在初期填充时或初期填充后利用排出部18进行排出动作时,能够使液体供给部50侧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顺利地流入第一液体室51。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多个液体小室521a~521n彼此通过高度互不相同的上部连通部641、642和下部连通部651、652连通。由此,随着液体消耗,空气经由上部连通部641、642向相邻的液体小室521a~521n移动,液体经由下部连通部651、652向相邻的液体小室521a~521n移动。因此,由于能够随着液体消耗而顺利地进行液体小室521a~521n间的气液交换,因此能够随着液体消耗而使液体小室 521a~521n的液面下降为相同。由此,由于能够抑制液体小室 521a~521n中的液体越过第一分隔壁610和第二分隔壁620而移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移动时液体中混入空气(气泡)的可能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下部连通部651、652在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M1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与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M1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下部连通部651、652的液体的移动容易进行。进一步地,由于下部连通部651、652在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下限标识部M2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小室521a~521n 中的液体越过第一分隔壁610而移动。由此,与液体越过第一分隔壁 610和第二分隔壁620而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侧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罐30在第二液体小室52内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610。因此,能够将第二液体室52分隔为多个液体小室521a~521n。由于各个液体小室521a~521n的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的容积小,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托架19在Y方向上移动所导致的急剧的加速度变化而产生的液体的起伏。由此,能够减少起伏所造成的气泡的产生。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侧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罐30具备第二分隔壁620,该第二分隔壁620将被第一分隔壁610分隔的第二液体室52进一步分隔。由此,与不具备第二分隔壁620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液体小室 521a~521n的容积相比于第二液体室52整体的容积进一步缩小。并且,与不具备第二分隔壁62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液体室52 内的液体的X方向上的起伏。X方向上起伏为例如由于从液体喷射装置1(图1)输出记录介质时的振动而产生。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托架19的移动所产生的液体的起伏,并能够进一步减少气泡的产生。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具有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液体目视确认壁,即第一壁101,因此容易识别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量。并且,由于能够看到通过第一分隔壁610 而抑制了气泡的产生的液面,因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识别第二液体室52 内的液体的量。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分隔壁600与凹部409为分体。因此,与第一分隔壁610和第二分隔壁620与凹部409不是分体的情况相比,容易在第二液体室52内形成第一分隔壁610和第二分隔壁620。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上部连通部641由第一分隔壁610 的上端部61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的间隙形成,第二上部连通部642由第二分隔壁620的上端部62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 的间隙形成。并且,第一下部连通部651由设置在第一分隔壁610的下端部612上的下端凹部613形成,第二下部连通部652由设置在第二分隔壁620的下端部622上的下端凹部623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上部连通部641、642和下部连通部651、652。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置壁630与第一分隔壁61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用于固定对置壁630的其他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位置固定的对置壁630。
B.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可以进行如下变形。
B-1.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罐,也可以应用于喷射除墨水之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用于容纳该液体的液体罐。例如,可以应用于如下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罐。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 (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列举了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B-2.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空气连通流路70的倾斜流路的空气第二流路73在安装状态下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而流路整体朝向下方倾斜(图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空气第二流路73也可以不是流路整体倾斜,而是仅底面倾斜。并且,空气第二流路73也可以在安装状态下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而向上方倾斜。即使是这种情况,也与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流入空气第二流路73内的液体滞留在空气第二流路73内。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流入空气第二流路 73的液体所造成的空气第二流路73的堵塞。
B-3.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具备第二分隔壁620,但也可以不具备第二分隔壁620。
B-4.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连通部651、652在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M1靠下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不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 M1靠下侧的位置。
B-5.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壁600与凹部409为分体,但分隔壁600 与凹部409也可以不是分体。例如,在形成第二液体室52时,可以通过一体成型而形成分隔壁600。
B-6.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上部连通部641由第一分隔壁610的上端部61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的间隙形成,第二上部连通部 642由第二分隔壁620的上端部621与第二液体室52的顶面525的间隙形成。并且,第一下部连通部651由设置在第一分隔壁610的下端部612上的下端凹部613形成,第二下部连通部652由设置在第二分隔壁620的下端部622上的下端凹部623形成。但是,这并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通过对分隔壁600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上部连通部 641、642和下部连通部651、652。
B-7.第七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室542具备过滤器部件541,但也可以不具备过滤器部件541。
B-8.第八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置壁630与第一分隔壁610连接,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对置壁630也可以不与第一分隔壁610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支撑部件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连接而被固定。
B-9.第九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具备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对置壁63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液体罐30也可以具备在安装状态下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的对置壁630。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置壁630的自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的高度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液体的高度,但并不限定于此。对置壁630只要是比上限标识部M1低的位置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出口548的上侧的液体的起伏。并且,液体罐30也可以不具备对置壁630。
B-10.第十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第一分隔壁610、四个第二分隔壁620以及十四个液体小室521a~521n,但第一分隔壁610、第二分隔壁620以及液体小室521a~521n的数目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分隔壁 610、第二分隔壁620以及液体小室521a~521n的数目可以结合能够容纳在液体罐30中的液体量、托架19的扫描速度等而进行变更。第一分隔壁610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液体小室521a~521n只要是两个以上即可。另外,第一分隔壁610优选设置两个以上。并且,液体小室521a~521n优选设置三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分隔壁610为一个的情况或液体小室521a~521n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液体小室521a~521n的容积。
B-11.第十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具备作为液体目视确认壁的前面 404,但前面404也可以不是目视确认壁。
B-12.第十二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过滤器室542的端部的液体出口548设置在液体小室521n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液体出口548也可以设置在除了液体小室521n以外的液体小室521a~521m上。
在上述第一其他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其他实施方式的任意一者中,由于多个液体小室521a~521n彼此通过高度互不相同的上部连通部 641、642和下部连通部651、652连通,因此液体经由下部连通部651、 652向相邻的液体小室521a~521n移动。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侧的可能性。
B-13.第十三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具备第一分隔壁610,但在具备对置壁63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备第一分隔壁610。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能够通过对置壁630抑制在液体出口548的上部产生的波动的高度。由此,由于能够降低液体出口548与空气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
B-14.第十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壁610的上端部611形成于比上限标识部M1高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分隔壁610只要比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至顶面525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的高度高即可。并且,第二分隔壁620也是只要比从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404fa至顶面525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的高度高即可。即使是这种情况,与不具备第一分隔壁610和第二分隔壁620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由于托架19的移动而产生的液体的起伏。因此,通过减少因液体的起伏所造成的气泡的产生,能够降低气泡流入液体喷射头12侧的可能性。
B-15.第十五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罐30在第二液体室52与液体供给部50 之间具备第一液体室51,但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液体室51。即,过滤器室542的紧接着的下游侧也可以是液体供给部50。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发明内容中记载的各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进行替换、组合。并且,若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删除。
Claims (15)
1.一种液体罐,其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并且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所述液体罐具备:
液体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液体室注入所述液体;
大气导入部,其用于向所述液体室导入大气;
液体出口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室的底面上;以及
分隔壁,其配置在所述液体室内,其中,
所述分隔壁具有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在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
所述液体室具有:
多个液体小室,其被所述第一分隔壁分隔;
上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上部连通部使所述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以及
下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下部连通部位于比所述上部连通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使所述多个液体小室彼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室具有液体目视确认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与作为水平方向的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使得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室内的所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具有表示容纳在所述液体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上限标识部,
所述上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所述上限标识部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下部连通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比所述上限标识部靠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隔壁设置有两个以上,
所述液体小室设置有三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还具有第二分隔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分隔所述液体小室。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连通部由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上端部与所述液体室的顶面的间隙形成,
所述下部连通部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下端部上的下端凹部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室由形成于所述液体罐的罐主体上的凹部和密封所述凹部的开口的膜部件形成,
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凹部为分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出口部具有捕捉所述液体中的异物的过滤器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出口部形成于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划分限定所述液体室的壁的任意一个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对置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对置壁位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上方、且位于比所述液体室的顶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对置壁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壁与所述第一分隔壁连接。
13.一种液体罐,其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托架上,并且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所述液体罐具备:
液体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液体室内注入所述液体;
大气导入部,其用于向所述液体室导入大气;
液体出口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室的底面上;以及
对置壁,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在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对置壁位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上方、且位于比所述液体室的顶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所述液体出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室具有液体目视确认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与作为水平方向的所述Y方向和作为沿着与所述Y方向正交的重力方向的方向的Z方向平行,并且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使得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室内的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目视确认壁具有表示容纳在所述液体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下限的基准的下限标识部,
所述对置壁的与所述液体出口部对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在与所述下限标识部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液体罐,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液体室内的分隔壁,
所述分隔壁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第一分隔壁,
所述液体出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形成于与水平方向正交的所述液体室的壁面与同所述壁面对置的所述第一分隔壁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66851A JP6984241B2 (ja) | 2017-08-31 | 2017-08-31 | 液体タンク |
JP2017-166851 | 2017-08-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21380A CN109421380A (zh) | 2019-03-05 |
CN109421380B true CN109421380B (zh) | 2021-06-01 |
Family
ID=65436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992594.7A Active CN109421380B (zh) | 2017-08-31 | 2018-08-29 | 液体罐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00867B2 (zh) |
JP (1) | JP6984241B2 (zh) |
CN (1) | CN1094213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8617B2 (ja) * | 2017-08-31 | 2020-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7537693B2 (ja) | 2019-03-08 | 2024-08-2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電極及び生体センサ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5490A (zh) * | 2002-12-10 | 2008-02-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盒 |
CN101432144A (zh) * | 2006-03-24 | 2009-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44125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590736A (zh) * | 2008-05-27 | 2009-1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448373A (zh) * | 2012-05-31 | 2013-12-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7712B1 (en) * | 1997-11-14 | 2001-07-1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feeder |
JP4259158B2 (ja) | 2003-03-26 | 2009-04-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301897B2 (ja) * | 2003-08-27 | 2009-07-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7043838B2 (en) * | 2004-06-30 | 2006-05-1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micro-fluid ejection device |
JP5471260B2 (ja) * | 2008-11-14 | 2014-04-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5104771B2 (ja) * | 2009-01-29 | 2012-12-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プリンタ |
JP5862093B2 (ja) * | 2011-07-28 | 2016-0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JP5842462B2 (ja) * | 2011-08-24 | 2016-01-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
JP6205900B2 (ja) * | 2013-06-28 | 2017-10-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089523B2 (ja) * | 2012-09-14 | 2017-03-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JP5987564B2 (ja) * | 2012-08-31 | 2016-09-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6079156B2 (ja) * | 2012-08-31 | 2017-02-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
US9643423B2 (en) * | 2013-01-24 | 2017-05-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with optically transparent area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liquid container with visual recognition portion |
JP6260196B2 (ja) * | 2013-10-23 | 2018-01-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DE202014001242U1 (de) * | 2014-01-27 | 2014-04-24 | Beteiligungen Sorg Gmbh & Co. Kg | Regenerator für Glasschmelzwannen |
KR102560001B1 (ko) * | 2015-05-28 | 2023-07-27 | 시크파 홀딩 에스에이 | 배압 시스템을 갖는 잉크 저장조 |
JP2017077680A (ja) * | 2015-10-21 | 2017-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7094581A (ja) * | 2015-11-24 | 2017-06-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TW201718277A (zh) * | 2015-11-27 | 2017-06-01 | Seiko Epson Corp | 液體供給單元及液體噴射裝置 |
JP6805498B2 (ja) * | 2016-01-29 | 2020-12-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複合機 |
KR102560964B1 (ko) * | 2016-07-18 | 2023-07-28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다중벽 탄소나노튜브 제조용 촉매 및 이를 이용한 다중벽 탄소나노튜브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10166780B2 (en) * | 2016-08-24 | 2019-01-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accommodating body,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6748617B2 (ja) * | 2017-08-31 | 2020-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2017
- 2017-08-31 JP JP2017166851A patent/JP69842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29 CN CN201810992594.7A patent/CN10942138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8-30 US US16/117,438 patent/US1050086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25490A (zh) * | 2002-12-10 | 2008-02-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盒 |
CN101432144A (zh) * | 2006-03-24 | 2009-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44125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590736A (zh) * | 2008-05-27 | 2009-1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448373A (zh) * | 2012-05-31 | 2013-12-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500867B2 (en) | 2019-12-10 |
CN109421380A (zh) | 2019-03-05 |
US20190061363A1 (en) | 2019-02-28 |
JP2019042985A (ja) | 2019-03-22 |
JP6984241B2 (ja) | 2021-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02149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 |
JP5545374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60074441A (ko) |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장치 | |
JP5920019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9034889A (ja) | 液体収容体 | |
CN109774312B (zh) | 液体罐 | |
CN109421380B (zh) | 液体罐 | |
CN108973335B (zh) | 液体罐 | |
JP6904066B2 (ja) | 液体タンク | |
CN110341316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09132085A (ja) | 液体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収容容器 | |
JP6919421B2 (ja) | 液体タンク | |
JP2010120296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15476592B (zh) | 容器 | |
CN110385915B (zh) | 液体容器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 |
JP2022035548A (ja) |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 |
CN212046474U (zh) | 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19093618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US8857957B2 (en) |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ontainer | |
JP2011161769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