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8596B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48596B CN106448596B CN201610930979.1A CN201610930979A CN106448596B CN 106448596 B CN106448596 B CN 106448596B CN 201610930979 A CN201610930979 A CN 201610930979A CN 106448596 B CN106448596 B CN 1064485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switching tube
- pole
- signal end
- out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101000643391 Homo sapiens 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7
- 102100024991 Tetraspanin-1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7
- 101000927793 Homo sapiens Neuroepithelial cell-transforming gene 1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5
- 101001124937 Homo sapiens Pre-mRNA-splicing factor 38B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5
- 101000631937 Homo sapiens Sodium- and chloride-dependent glycine transporter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5
- 101000639975 Homo sapiens Sodium-dependen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5
- 102100028886 Sodium- and chloride-dependent glycine transporter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5
- 101000801088 Homo sapiens Transmembrane protein 20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8
- 102100032830 Tetraspanin-9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8
- 101000679867 Homo sapiens Torsin-1A-interacting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6
- 101001010861 Homo sapiens Torsin-1A-interacting protein 2, isoform IFRG1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6
- 102100022155 Torsin-1A-interacting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6
- 101001024723 Homo sapiens Nucleoporin NDC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2100037826 Nucleoporin NDC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000634679 Homo sapiens Nucleolar complex protein 2 homolog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2100030163 Tetraspanin-15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74—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G09G3/367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suitable for active matrices only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9/00—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 G11C19/28—Digital store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moved stepwise, e.g. shift registers us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48—Precharge or discharge of column electrodes before or after applying exact column voltag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6—Details of a shift regis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9—Details of voltage level shif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8—Details of timing specific for flat panels, other than clock recove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52—Improving the response spe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该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预充电模块,用于在预充电阶段对第一节点充电;输出模块,用于在输出阶段将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复位控制模块,用于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用于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发明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中,为了追求低成本、窄边框、较少的工艺流程、简洁的加工工艺等特性,在阵列基板上设计栅极驱动电路(Gate on Array,简称:GOA)受到了LCD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且GOA已经成功应用到液晶显示装置相关产品中。
现有技术中,由于GOA的逻辑电路本身的局限性,GOA中需要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作为当前级移位寄存器的复位信号,来对当前级移位寄存器中的电容进行放电,以实现复位功能。
但是,现有技术的方案中仅能通过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才能实现复位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用于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自我复位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
所述预充电模块,用于在预充电阶段对第一节点充电;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输出阶段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输出阶段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
所述复位模块,用于在所述复位阶段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可选地,所述复位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三开关管、第十四开关管、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
第十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参考信号端,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
可选地,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复位信号端;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复位阶段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所述第二节点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复位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三开关管、第十四开关管、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第十七开关管、第十八开关管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
第十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第十七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七节点;
第十八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七节点,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七节点,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
可选地,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九开关管;
第十九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可选地,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九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和第二十开关管;
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七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三节点;
第八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九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三节点,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三节点,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九节点;
第二十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开关管的控制极。
可选地,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一电容;
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
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输出信号端。
可选地,所述预充电模块包括第十开关管和第十二开关管;
第十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
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级联的上述移位寄存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栅极驱动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
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充电阶段,所述预充电模块对第一节点充电;
在输出阶段,所述输出模块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所述复位模块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可选地,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复位信号端;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之前还包括: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所述第二节点的电压。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发明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移位寄存器处于工作模式的时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移位寄存器处于工作模式的时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的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1、输出模块2、复位模块3和复位控制模块4,预充电模块1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输出模块2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和输出信号端OutputN,复位模块3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一节点NET1和输出信号端OutputN,复位控制模块3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和输出信号端OutputN。
预充电模块1用于在预充电阶段对第一节点NET1充电。输出模块2用于在输出阶段将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复位控制模块4用于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NET2向复位模块3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3用于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NET1和输出信号端OutputN进行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通过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实现复位功能,无需通过Dummy信号线实现对最后一行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从而降低了GOA结构的复杂性并降低了GOA结构在显示装置中占用的空间。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复位控制模块4包括第十三开关管M13、第十四开关管M14、第十五开关管M15、第十六开关管M16和第二电容C2。第十三开关管M13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三开关管M13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三开关管M13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四开关管M14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四开关管M14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十四开关管M14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十五开关管M15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五开关管M15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六开关管M16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第十六开关管M16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十六开关管M16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至参考信号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
进一步地,该复位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九开关管M19。第十九开关管M19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十九开关管M19的第一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十九开关管M19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
复位模块3包括第一开关管M1、第三开关管M3、第四开关管M4、第五开关管M5、第六开关管M6、第七开关管M7、第八开关管M8、第九开关管M9、第十一开关管M11和第二十开关管M12。第一开关管M1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一开关管M1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三开关管M3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NET9,第三开关管M3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三开关管M3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四开关管M4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四开关管M4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四开关管M4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五开关管M5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五开关管M5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九节点NET9,第五开关管M5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六开关管M6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十开关管M20的第二极,第六开关管M6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六开关管M6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七开关管M7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七开关管M7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七开关管M7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ET3;第八开关管M8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NET9,第八开关管M8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八开关管M8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九开关管M9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九开关管M9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ET3,第九开关管M9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十一开关管M11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ET3,第十一开关管M11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十一开关管M11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九节点NET9;第二十开关管M20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二十开关管M20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二十开关管M20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开关管M6的控制极。
输出模块2包括第二开关管M2和第一电容C1。第二开关管M2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第二开关管M2的第二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
预充电模块1包括第十开关管M10和第十二开关管M12。第十开关管M10的控制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INPUT,第十开关管M10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INPUT,第十开关管M10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第十二开关管M12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第十二开关管M12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INPUT,第十二开关管M12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ET1。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M1至第二十开关管M20均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简称TFT)。
图3为图2中移位寄存器处于工作模式的时序示意图,下面通过图2和图3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预充电阶段:第十开关管M10在输入信号端INPUT输入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其中输入信号端INPUT可以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Output(N-1)连接,则控制信号为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端Output(N-1)输出的驱动信号,该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若移位寄存器为第一级的移位寄存器,输入信号端INPUT可以与开启信号端连接,则控制信号可以为开启信号端输出的开启信号STV。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输入的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十开关管M10和第十二开关管M12导通,因此输入信号端INPUT通过第十开关管M10和第十二开关管M12向第一电容C1充电,使得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被拉高,第二开关管M2、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控制下导通。本实施例中设置第十二开关管M12可提高输入信号端INPUT的信号写入能力。由于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且第七开关管M7导通,则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且第五开关管M5导通,因此第五开关管M5对第九节点NET9进行放电以使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虽然第二开关管M2导通,但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M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低电位。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因此导通的第四开关管M4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进行放电,以保证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位为低电位。由于第八开关管M8关闭,不会对第一节点NET1进行放电,因此保证了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处于高电位。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六开关管M16关闭,进而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和第十四开关管M14关闭和第十五开关管M15均关闭。第六节点的电压NET6的电压也为低电压,因此第十五开关管M15关闭。虽然第二十开关管M20导通,但由于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低电位,因此第六开关管M6关闭。由于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低电位,因此第一开关管M1关闭。其中,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因此通过导通的第十九开关管M19对第五节点NET5进行放电,以保证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
在输出阶段:第二开关管M2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此时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出的第一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使得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高电位,因此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在自举效应(bootstrapping)的作用下被拉高,从而实现了向输出信号端OutputN传输驱动信号,以供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六开关管M16在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则由于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的驱动信号的电压为高电平信号,因此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和第十四开关管M14在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此时通过导通的第十三开关管M13对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以使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为高电位。此时参考信号端VSS的电压为低电位,以保证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五开关管M15在第六节点NET6的控制下导通,以使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高电位。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第十四开关管M14的宽长比W/L来控制第六节点NET6和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由于输入信号端INPUT输入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开关管M10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关闭。由于第二时钟信号管Clock2输入的第二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关闭。由于第七开关管M7关闭,因此第三节点NET3的电位为低电位,从而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虽然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高电位,但由于第二十开关管M20关闭,因此第二节点NET2不会导致第六开关管M6导通,第六开关管M6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开关管M1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虽然第一开关管M1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存在一定的放电作用,但由于第一开关管M1的电阻大于第二开关管M2的电阻,因此放电作用不会影响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输出。
在复位阶段: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十六开关管M16在第一时钟信号clock1的控制下关闭,且此时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的驱动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由于第十六开关管M16关闭,因此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和第十四开关管M14在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在第二电容C2的作用下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保持为高电位,图3中由于第二电容C2的放电作用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略有下降。第十五开关管M15在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使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也保持为高电位,且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和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相同。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输出的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二十开关管M20导通,因此第二节点NET2通过导通的第二十开关管M20向第六开关管M6输出复位信号,该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六开关管M6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即第六开关管M6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第二节点NET2向第六开关管M6输出复位信号,该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管M1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即第一开关管M1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七开关管M7导通,因此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则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高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M9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则第六开关管M6和第八开关管M8对第一节点NET1进行放电以使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一开关管M1、第三开关管M3和第四开关管M4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进行放电以使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低电位。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则第十九开关管M19对第五节点NET5进行放电,以保证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由于输入信号端INPUT输入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开关管M10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关闭。进一步地,由于第十二开关管M12导通,且输入信号端INPUT的电压为低电位,则可通过第十二开关管M12对第一节点NET1进行放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移位寄存器的放电能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通过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实现复位功能,无需通过Dummy信号线实现对最后一行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从而降低了GOA结构的复杂性并降低了GOA结构在显示装置中占用的空间。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复位信号端4还连接至复位信号端Reset。复位控制模块4还用于在复位阶段通过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
本实施例中复位控制模块4包括第十三开关管M13、第十四开关管M14、第十五开关管M15、第十六开关管M16、第十七开关管M17、第十八开关管M18和第二电容C2。第十三开关管M13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三开关管M13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三开关管M13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四开关管M14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四开关管M14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十四开关管M14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十五开关管M15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五开关管M15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ET2,第十五开关管M15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第十六开关管M16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第十六开关管M16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OutputN,第十六开关管M16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七开关管M17的控制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Reset,第十七开关管M17的第一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VSS,第十七开关管M17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七节点NET7;第十八开关管M18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ET5,第十八开关管N18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七节点NET7,第十八开关管M18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VSS;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七节点NET7,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NET6。
本实施例中其余结构的描述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具体描述可参见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图5为图4中移位寄存器处于工作模式的时序示意图,下面通过图4和图5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预充电阶段:第十开关管M10在输入信号端INPUT输入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其中输入信号端INPUT可以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Output(N-1)连接,则控制信号为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Output(N-1)输出的输出信号,该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若移位寄存器为第一级的移位寄存器,输入信号端INPUT可以与开启信号端连接,则控制信号可以为开启信号端输出的开启信号STV。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输入的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十开关管M10和第十二开关管M12导通,因此输入信号端INPUT通过第十开关管M10和第十二开关管M12向第一电容C1充电,使得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被拉高,第二开关管M2、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控制下导通。本实施例中设置第十二开关管M12可提高输入信号端INPUT的信号写入能力。由于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且第七开关管M7导通,则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且第五开关管M9导通,因此第五开关管M5对第九节点NET9进行放电以使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虽然第二开关管M2导通,但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M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低电位。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因此导通的第四开关管M4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进行放电,以保证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位为低电位。由于第八开关管M8关闭,不会对第一节点NET1进行放电,因此保证了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处于高电位。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六开关管M16关闭,进而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第十四开关管M14、和第十八开关管M18均关闭。第六节点的电压NET6的电压也为低电压,因此第十五开关管M15关闭。由于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的辅助复位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七开关管M17关闭,第七节点NET7的电压为低电位。虽然第二十开关管M20导通,但由于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低电位,因此第六开关管M6关闭。由于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低电位,因此第一开关管M1关闭。其中,由于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因此通过导通的第十九开关管M19对第五节点NET5进行放电,以保证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
在输出阶段:第二开关管M2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此时由于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出的第一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使得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高电位,因此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在自举效应(bootstrapping)的作用下被放大,从而实现了向输出信号端OutputN传输驱动信号,以供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驱动信号,该驱动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六开关管M16在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则由于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的驱动信号的电压为高电平信号,因此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第十四开关管M14和第十八开关管M18在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此时通过导通的第十三开关管M13对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以使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为高电位。此时参考信号端VSS的电压为低电位,使得第七节点NET7的电压为低电位,以保证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五开关管M15在第六节点NET6的控制下导通,以使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高电位。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第十四开关管M14的宽长比W/L来控制第六节点NET6和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由于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的辅助复位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七开关管M17关闭,第七节点NET7的电压为低电位。由于输入信号端INPUT输入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开关管M10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关闭。由于第二时钟信号管Clock2输入的第二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因此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关闭。由于第七开关管M7关闭,因此第三节点NET3的电位为低电位,从而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虽然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为高电位,但由于第二十开关管M20关闭,因此第二节点NET2不会导致第六开关管M6导通,第六开关管M6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开关管M1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虽然第一开关管M1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存在一定的放电作用,但由于第一开关管M1的电阻大于第二开关管M2的电阻,因此放电作用不会影响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输出。
在复位阶段:第一时钟信号端Clo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十六开关管M16在第一时钟信号clock1的控制下关闭,且此时输出信号端OutputN输出的驱动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由于第十六开关管M16关闭,因此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十三开关管M13、第十四开关管M14和第十八开关管M18在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在第二电容C2的作用下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保持为高电位。第十七开关管M17在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的辅助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其中,复位信号端Reset可以与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端Output(N+1),连接,则辅助复位信号为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端Output(N+1)输出的驱动信号,该辅助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当移位寄存器为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时,复位信号端Reset可以与dummy信号线连接,则辅助复位信号为dummy信号线输出的dummy信号。由于辅助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则第七节点NET7的电压为高电位,因此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在自举效应(bootstrapping)的作用下被拉高。第十五开关管M15在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的控制下保持导通,使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也被拉高,且第六节点NET6的电压和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相同。第二时钟信号端Clock2输出的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十二开关管M12、第七开关管M7、第四开关管M4、第十九开关管M19和第二十开关管M20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二十开关管M20导通,因此第二节点NET2通过导通的第二十开关管M20向第六开关管M6输出复位信号,该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六开关管M6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即第六开关管M6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第二节点NET2向第六开关管M6输出复位信号,该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管M1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导通,即第一开关管M1在第二节点NET2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由于第七开关管M7导通,因此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为高电位,第十一开关管M11在第三节点NET3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则第九节点NET9的电压为高电位。第三开关管M3和第八开关管M8在第九节点M9的电压的控制下导通。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则第六开关管M6和第八开关管M8对第一节点NET1进行放电以使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一开关管M1、第三开关管M3和第四开关管M4对输出信号端OutputN进行放电以使输出信号端OutputN的电压为低电位。参考信号端VSS电压为低电位,则第十九开关管M19对第五节点NET5进行放电,以保证第五节点NET5的电压为低电位。第五开关管M5和第九开关管M9在第一节点NET1的电压的控制下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本实施例中,复位控制模块在复位阶段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进一步提高了移位寄存器的放电能力,能够实现更快的复位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像素的开关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栅极驱动电路,该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采用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的移位寄存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四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
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充电阶段,所述预充电模块对第一节点充电;
在输出阶段,所述输出模块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所述复位模块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可用于驱动上述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移位寄存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输出信号端和复位信号端;
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充电阶段,所述预充电模块对第一节点充电;
在输出阶段,所述输出模块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所述第二节点的电压,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所述复位模块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可用于驱动上述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三的移位寄存器。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中,复位控制模块在输出阶段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复位模块在复位阶段在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本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在自身的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实现复位功能,从而使得移位寄存器实现了自我复位功能。本实施例中,复位控制模块在复位阶段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进一步提高了移位寄存器的放电能力,能够实现更快的复位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像素的开关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
所述预充电模块,用于在预充电阶段对第一节点充电;
所述输出模块,用于在输出阶段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输出阶段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端输出的第一时钟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并在复位阶段通过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
所述复位模块,用于在所述复位阶段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三开关管、第十四开关管、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
第十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参考信号端,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复位信号端;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复位阶段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所述第二节点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控制模块包括第十三开关管、第十四开关管、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第十七开关管、第十八开关管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六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节点;
第十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第十七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复位信号端,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七节点;
第十八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五节点,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七节点,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七节点,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九开关管;
第十九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五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九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和第二十开关管;
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三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五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六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七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三节点;
第八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九节点,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九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三节点,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参考信号端;
第十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三节点,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九节点;
第二十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二节点,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六开关管的控制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一电容;
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一时钟信号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输出信号端;
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节点,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输出信号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模块包括第十开关管和第十二开关管;
第十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
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时钟信号端,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至输入信号端,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至第一节点。
9.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移位寄存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
11.一种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预充电模块、输出模块、复位模块和复位控制模块,所述预充电模块连接至第一节点,所述输出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第二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
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充电阶段,所述预充电模块对第一节点充电;
在输出阶段,所述输出模块将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上拉并通过输出信号端输出驱动信号,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输出信号端输出的驱动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端输出的第一时钟信号拉高第二节点的电压;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所述复位模块在所述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输出信号端进行复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控制模块连接至复位信号端;
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复位模块输出复位信号之前还包括:
在复位阶段,所述复位控制模块通过复位信号端输入的复位辅助信号拉高所述第二节点的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30979.1A CN106448596B (zh) | 2016-10-31 | 2016-10-31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US15/788,116 US10438554B2 (en) | 2016-10-31 | 2017-10-19 | Shift register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gate on array circu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30979.1A CN106448596B (zh) | 2016-10-31 | 2016-10-31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48596A CN106448596A (zh) | 2017-02-22 |
CN106448596B true CN106448596B (zh) | 2019-03-15 |
Family
ID=58178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3097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48596B (zh) | 2016-10-31 | 2016-10-31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38554B2 (zh) |
CN (1) | CN1064485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30980B (zh) * | 2018-01-08 | 2020-11-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放噪控制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110060616B (zh) * | 2018-01-19 | 2021-04-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 |
CN109166542B (zh) | 2018-09-26 | 2024-05-07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0558A (zh) * | 2009-06-17 | 2012-05-16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位寄存器、显示驱动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103915067A (zh) * | 2013-07-11 | 2014-07-09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单元、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5529009A (zh) * | 2016-02-04 | 2016-04-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105679262A (zh) * | 2016-01-12 | 2016-06-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25132B (en) * | 2006-02-10 | 2010-05-21 | Au Optronics Corp | Shift register capable of self feedback |
TWI400686B (zh) * | 2009-04-08 | 2013-07-01 | Au Optronics Corp | 液晶顯示器之移位暫存器 |
CN104299594B (zh) * | 2014-11-07 | 2017-02-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CN105185320B (zh) * | 2015-10-23 | 2017-12-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goa单元、goa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205595037U (zh) * | 2016-05-13 | 2016-09-2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105895047B (zh) * | 2016-06-24 | 2018-10-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装置、显示装置、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10-31 CN CN201610930979.1A patent/CN10644859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10-19 US US15/788,116 patent/US1043855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0558A (zh) * | 2009-06-17 | 2012-05-16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位寄存器、显示驱动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103915067A (zh) * | 2013-07-11 | 2014-07-09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移位寄存单元、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5679262A (zh) * | 2016-01-12 | 2016-06-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CN105529009A (zh) * | 2016-02-04 | 2016-04-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48596A (zh) | 2017-02-22 |
US20180122321A1 (en) | 2018-05-03 |
US10438554B2 (en) | 2019-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00814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6782282A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
CN105096803B (zh)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03928001B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
CN102708926B (zh) |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 |
CN106448536B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
CN104835442B (zh) |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
CN104700769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4616618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7039017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04732945B (zh) | 移位寄存器及驱动方法、阵列基板栅极驱动装置、显示面板 | |
CN110136653A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6057147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05261341B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6601181B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 |
CN105957470B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器件 | |
CN105427799B (zh) | 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3151011A (zh) |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栅极驱动电路 | |
CN206249868U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 |
CN207409262U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4637461B (zh) |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
CN109872699A (zh) | 移位寄存器、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 |
CN105741741B (zh) | 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7358906A (zh) |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
CN108022560B (zh) | 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