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5562A - 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 - Google Patents
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75562A CN105275562A CN201510420918.6A CN201510420918A CN105275562A CN 105275562 A CN105275562 A CN 105275562A CN 201510420918 A CN201510420918 A CN 201510420918A CN 105275562 A CN105275562 A CN 1052755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pipe
- inner cylinder
- type vehicle
- cylinder portion
-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不增加配置空间,或不损害排气管布置的自由度,就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13)设于二轮摩托车,使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流通,在排气管(13)的靠近发动机部分设置腔室构造(21)。腔室构造(21)具有:内筒部(22);设在内筒部(22)外周侧的外筒部(23);形成在内筒部(22)与外筒部(23)之间的腔室空间(24);以及形成于内筒部(22),且将内筒部(22)内和腔室空间(24)内连通的连通孔(25)。利用腔室空间(24)来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另外,由于在排气管(13)的一部分形成腔室空间(24),因此可实现省空间化,可确保排气管(13)布置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摩托车等鞍座型车辆所使用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
背景技术
二轮摩托车等的鞍座型车辆具有: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排气管;以及在排气方向下游侧与排气管连接的排气消音器(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在发动机中因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从发动机的排气口流出,在排气管内流通并流向排气消音器。对于排气管,要求使废气高效流通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2402号公报
但是,在排气管内,产生排气压力的反射波,这在进排气门打开以重叠的正时且相对于发动机的燃烧室而以正压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会与燃烧室内的压力产生干涉并使进气效率下降。其结果,有时以特定的转速产生扭矩下降,导致行驶感觉的恶化和燃油经济性的下降。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排气装置,在排气管的外部设置腔室,将与腔室连通的通道设于排气管,可使废气从排气管流通到腔室内。根据这种排气装置,通过使废气流通到腔室,从而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可抑制上述那样的反射波对发动机动作的影响。
然而,在鞍座型车辆中,难以确保将具有一定容积的腔室设在排气管外部的空间,另外,将腔室安装在排气管的外部,由此,存在零件个数及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气装置中,采用了将腔室从其外侧直接安装于排气管的构造,虽然有效地确保了设置腔室的空间,但采用了这种构造的结果是,存在排气管的布置受到限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例如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不增加配置空间,或不损害排气管布置的自由度,就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连接在鞍座型车辆发动机与排气消音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在该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内部设置为腔室构造,所述腔室构造具有:内筒部;设在所述内筒部的外周侧的外筒部;形成在所述内筒部与所述外筒部之间的腔室空间;以及形成于所述内筒部,且连通所述内筒部内和所述腔室空间内的连通孔。
通过使废气的一部分流入到腔室空间,可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另外,将排气管形成为双层筒构造,且在两筒部间形成腔室空间,从而可使排气管的内部具有腔室构造。由此,不会导致配置空间、零件个数及重量的增加,也不会损害排气管布置的自由度,就可实现对排气压力的反射波的抑制或控制。
另外,第2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以上述的第1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为基础,该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连接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排气消音器中配置在排气方向中最上游侧的排气消音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由此,可使腔室构造靠近发动机,可容易地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
另外,第3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以上述的第1或第2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形成有多个且在所述内筒部的周向隔开间隔。
这样一来,通过形成多个连通孔,并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这些连通孔,可抑制废气通过连通孔时所产生的噪声。
另外,第4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以上述的第1至第3发明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配置在与所述内筒部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所述发动机的部分。
这样一来,通过使连通孔靠近发动机,可容易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增加配置空间,也不损害排气管布置的自由度,就可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二轮摩托车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排气装置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排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中形成有腔室构造的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所看到的腔室构造的横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腔室构造中内筒部与腔室空间之间的废气流动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二轮摩托车(鞍座型车辆)
3发动机
11排气装置
12排气管口部
13、15排气管
21腔室构造
22内筒部
23外筒部
24腔室空间
25连通孔
26、27两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鞍座型车辆的具体例子的二轮摩托车。在图1中,二轮摩托车1具有车体框架2,在车体框架2上搭载有发动机3。另外,在车体框架2的前侧设有转向轴4,在转向轴4的下侧经由前叉5而悬挂有前轮6,在转向轴4的上侧安装有手柄7。另外,在车体框架2的后侧设有摆臂8,在摆臂8的后部安装有后轮9。另外,主要在车体框架2的下侧设有排气装置11。
图2或图3表示排气装置11。在图2中,排气装置11具有:排气管口部1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排气管13;第1排气消音器14;第2排气管15;以及第2排气消音器16。第1排气管13的一端侧经由排气管口部12而与发动机3的排气口连接,第1排气管13的另一端侧与第1排气消音器14的流入口连接。另外,第2排气管15的一端侧与第1排气消音器14的流出口连接,第2排气管15的另一端侧与第2排气消音器16的流入口连接。
另外,在排气装置11中,排气管13、15及排气消音器14、16的布置如下那样设定。即,如图3所示,第1排气管13从发动机3的排气口朝向二轮摩托车1的前侧突出并立即向下方弯曲后,朝向车体框架2的下侧直线状延伸,接着,向后方平缓地弯曲,然后到达发动机3的后方即配置在车体框架2的下侧的第1排气消音器14。另外,第2排气管15在从第1排气消音器14的流出口朝向二轮摩托车1的右侧突出后立即向后方弯曲,到达配置在二轮摩托车1的后部右侧的下部的第2排气消音器16的流入口。
图4表示形成于第1排气管13一部分的腔室构造的纵截面。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所看到的该腔室构造的横截面。图6表示利用腔室构造而对排气压力的反射波进行抑制的作用。
对于将在排气装置11中串联配置的多个排气消音器14、16中配置在排气方向中最上游侧的第1排气消音器14和发动机3之间连接的第1排气管13一部分的内部,形成有腔室构造21。另外,腔室构造21形成在与第1排气管13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发动机3的部分。具体来说,第1排气管13从发动机3的排气口突出并立即弯曲后,向下方直线状延伸,但是,在该第1排气管13中,在直线状地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图2或图3中由双点划线围起的部分)形成有腔室构造21。
如图4所示,腔室构造21具有:筒状的内筒部22;设在内筒部22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外筒部23;形成在内筒部22与外筒部23之间的腔室空间24;以及形成于内筒部22,将内筒部22内和腔室空间24内连通的多个连通孔25。
内筒部22及外筒部23由铁、不锈钢、钛等一般用于二轮摩托车的排气管的材料所形成。另外,内筒部22和外筒部23配置成同心状,外筒部23的内径大于内筒部22的外径。由此,在内筒部22与外筒部2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腔室空间24。另外,内筒部22和外筒部23在第1排气管13中,与配置有腔室构造21的区域的长度方向两端部26、27而分别结合。由此,腔室空间24除了连通孔25外而成为闭合的空间。内筒部22的内径例如大约是20mm至30mm,内筒部22与外筒部23之间的径向的离开距离,即腔室空间24的宽度尺寸例如大约是5mm至10mm。
另外,各连通孔25配置在与内筒部22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发动机3的部分。换言之,各连通孔25配置在与在第1排气管13中配置有腔室构造21的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发动机3的部分。另外,各个连通孔25在内筒部22的伸长方向上且靠近发动机3的一个部位,沿内筒部22的周向而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各个连通孔25沿内筒部22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具体来说,在内筒部2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放射状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90度间隔地配置有四个连通孔25。另外,各连通孔25的直径尺寸例如大约是4mm至6mm。
在具有这种构造的腔室构造中,由腔室空间24来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从而可抑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即,如图6所示,从发动机3排出的废气的大部分在内筒部22内向排气方向流通。另一方面,当在内筒部22内流动的废气一部分因排气压力的反射波而向与排气方向相反方向流动时,该相反方向的废气一部分就通过各连通孔25而流入腔室空间24内。由此,与排气方向相反方向的排气压力就减小,排气压力的反射波得到抑制。另外,当内筒部22内的压力低于腔室空间24内的压力时,腔室空间24内的废气就通过各连通孔25而返回到内筒部22内。
如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排气管13,由于具有由内筒部22和外筒部23构成的双层筒构造,且在两筒部间将划分有经由连通孔25而与内筒部22内连通的腔室空间24的腔室构造21形成在该排气管13一部分的内部,因此,可对二轮摩托车1赋予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的功能,而不会使配置空间增加。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排气管13,可对二轮摩托车1赋予抑制或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的功能,而不会导致零件个数及二轮摩托车1的重量增加。即,在二轮摩托车中,在目前,已经采用具有双层筒构造的排气管。在这种二轮摩托车的情况下,只要增加在目前采用的双层筒构造的排气管的内筒上形成连通孔等的小规模的设计变更,就可在该排气管上形成腔室构造21。因此,可将腔室构造21形成于该排气管而不增加新的零件。并且,由于在形成腔室构造21时不增加新的零件,因此,二轮摩托车的重量不增加。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排气管13,由于在该排气管13的内部设有腔室空间24,因此,可防止腔室部分与搭载在二轮摩托车1上的其它零件和装置产生干涉的现象,由此,可确保该排气管13布置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第1排气管13,由于是一种在内筒部22与外筒部23之间形成腔室空间24的结构,因此,腔室空间24的容积的调整,和腔室空间的配置的选择是容易的。例如,若将腔室空间24沿第1排气管13形成得长,则可加大容积,若形成得短,则可减少容积。由此,可容易控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
另外,根据第1排气管13,由于腔室空间24将内筒部22包围,因此,排气温度难以下降,可促进冷机起动时的制冷剂的升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因在将排气方向中配置在最上游侧的第1排气消音器14和发动机3之间连接的第1排气管13的一部分形成腔室构造21,或者在与第1排气管13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发动机3的部分形成腔室构造21,因此可容易地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由此,可提高抑制排气压力的反射波的效果。另外,在腔室构造21中,通过将各连通孔25配置在与内筒部22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发动机3的部分,从而可进一步容易地吸收排气压力的增减,可进一步提高排气压力的反射波的抑制效果。
另外,在腔室构造21中,通过在内筒部22上形成多个连通孔25,可抑制当废气通过连通孔25时所产生的噪声。另外,通过将多个连通孔25配置成放射状,可提高排气压力的增减的吸收效果及噪声的抑制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腔室构造21中,以在内筒部22的、伸长方向的一个部位配置四个放射状连通孔25的情况作为例子,但是,连通孔的个数及配置不限于此。也可在内筒部22上设置一个至三个连通孔,或设置五个以上连通孔。另外,也可在内筒部22的伸长方向的两个部位以上设置连通孔。另外,也可以不在内筒部22的全周上将连通孔配置成放射状,而仅在内筒部22的周向的一部分配置连通孔。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第1排气管13中向下方直线状延伸的部分配置腔室构造21的情况作为例子,但是,也可在第1排气管13的其它部位配置腔室构造21。另外,也可在第1排气管13的全长上形成腔室构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发动机3与第1排气消音器14之间设有一根第1排气管13的情况作为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在发动机与排气消音器之间并排设有多个排气管的二轮摩托车,在该情况下,也可分别对这些排气管设有腔室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排气装置或排气管不限于二轮摩托车,也可应用于三轮摩托车、手推车等四轮车等,以及其它鞍座型车辆。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违反可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整体理解的发明宗旨或构思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也包含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中。
Claims (4)
1.一种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所述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连接在鞍座型车辆发动机与排气消音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在该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内部设置为腔室构造,
所述腔室构造具有:内筒部;设在所述内筒部的外周侧的外筒部;形成在所述内筒部与所述外筒部之间的腔室空间;以及形成于所述内筒部,且连通所述内筒部内和所述腔室空间内的连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该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连接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排气消音器中配置在排气方向中最上游侧的排气消音器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腔室构造中,所述连通孔形成有多个且在所述内筒部的周向隔开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腔室构造中,所述连通孔配置在与所述内筒部的伸长方向的中间位置相比靠近所述发动机的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7321A JP2016023574A (ja) | 2014-07-18 | 2014-07-18 | 鞍乗型車両用排気管 |
JP2014-147321 | 2014-07-1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75562A true CN105275562A (zh) | 2016-01-27 |
Family
ID=5514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20918.6A Pending CN105275562A (zh) | 2014-07-18 | 2015-07-17 | 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6023574A (zh) |
CN (1) | CN10527556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80855A (zh) * | 2018-01-26 | 2019-08-02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消音器 |
CN113339103A (zh) * | 2020-03-02 | 2021-09-03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消音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79160B2 (ja) | 2017-10-06 | 2021-06-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2022095467A (ja) * | 2020-12-16 | 2022-06-28 |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 排気管 |
JP7695691B2 (ja) * | 2021-05-25 | 2025-06-19 | 株式会社ニチリン | 干渉長可変型消音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46861A (ja) * | 1995-03-08 | 1996-09-24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取付構造 |
JP2006266164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Toyota Motor Corp | 燃料電池用消音器 |
CN101280706A (zh) * | 2008-06-03 | 2008-10-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及其设计方法 |
CN101418715A (zh) * | 2007-10-22 | 2009-04-29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CN103237723A (zh) * | 2010-12-08 | 2013-08-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
-
2014
- 2014-07-18 JP JP2014147321A patent/JP2016023574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7-17 CN CN201510420918.6A patent/CN10527556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46861A (ja) * | 1995-03-08 | 1996-09-24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取付構造 |
JP2006266164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Toyota Motor Corp | 燃料電池用消音器 |
CN101418715A (zh) * | 2007-10-22 | 2009-04-29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消音系统 |
CN101280706A (zh) * | 2008-06-03 | 2008-10-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及其设计方法 |
CN103237723A (zh) * | 2010-12-08 | 2013-08-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80855A (zh) * | 2018-01-26 | 2019-08-02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消音器 |
CN110080855B (zh) * | 2018-01-26 | 2021-10-01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消音器 |
US11261768B2 (en) | 2018-01-26 | 2022-03-01 |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 Muffler |
CN113339103A (zh) * | 2020-03-02 | 2021-09-03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消音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023574A (ja) | 2016-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75562A (zh) | 鞍座型车辆用排气管 | |
JP5909425B2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 |
CN102953788B (zh) | 内燃机的排气管结构 | |
EP3059407B1 (en) | Exhaust muffler | |
CN100400812C (zh) |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发动机 | |
JP5771113B2 (ja) | 排気消音装置 | |
US9574471B2 (en) | Exhaust muffler | |
US20120085589A1 (en) | Muffler for Vehicle | |
EP1703099B1 (en) | Exhaust gas purifying apparatus | |
JP6404701B2 (ja) | 鞍乗型車両用の消音装置 | |
JP625625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ー構造 | |
CN109973174B (zh) | 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 |
JP5906663B2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 |
CN101311504B (zh) | 排气净化装置 | |
CN203285525U (zh) | 一种汽车排气装置 | |
CN106401698B (zh) |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 | |
JP2016065458A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レゾネータ取付構造 | |
JP670048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 |
JP5853356B2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 |
JP7293690B2 (ja) | 消音装置 | |
EP1703098B1 (en) |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device | |
JP5598058B2 (ja) |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