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淡的港股IPO市场,正骤然变得热闹起来。
6月24日至28日,港股出现了一周之内19家公司递表的盛况,创下了2024年以来的新纪录。格外引入注目的是,这19家公司中,还出现了一只港股过去不太常见的硬科技、专精特新大军:半导体企业英诺赛科、光伏企业正信光電、工业机器人企业越疆科技……去香港上市不再是消费赛道的专利了。
缺乏硬科技企业一直是港股的痛。为了吸引硬科技企业到香港上市,港交所在2023年3月推出了18C改革,允许未盈利甚至无收入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这是继2018年港股18A改革之后又一重磅改革。然而,与港股18A推出后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潮形成鲜明对比,18C在推出后却出乎预料的遇冷,长时间乏人问津。18C推出的第一年只有两家公司以此条申请在港上市,1年3个月后才迎来首家上市公司。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对广大硬科技、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赴港上市不再是“只闻楼梯响”了,一大批企业正在选择付诸行动。新形势下,VC们对赴港上市的态度也不一样了,从过去的嫌弃,去香港上市要把企业家“腿打断”,到现在也开始积极推动被投企业去香港上市。对于如今的退出难,投资人谈的最多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并购,另一个就是香港上市。
一批“专精特新”涌向港股
过去,港股从来都不是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目的地。在2018年以前,港股主要是传统企业的天下,科技板块几乎只有一个腾讯。2018年改革之后,一批互联网、生物科技、AI企业来到港股,而近日涌向港股的,是最“硬邦邦”的硬科技企业。
6月26日交表的英诺赛科,是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龙头企业,2022年入选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月28日交表的正信光电是一家光伏组件制造商,2023年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越疆科技国内“协作机器人三杰”之一,2021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凌凯科技是一家化学合成企业,2022年获评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这是港股3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硬科技企业扎堆上市的盛况,港交所近几年来“补硬科技短板”的努力终于开始收到成效。
并且这些赴港上市的硬科技企业质量不低,基本都是国内一级市场和相应行业的明星企业,过往的融资额、估值也都很高。
英诺赛科是全球最大的氮化鎵功率半导体厂商,2023年占氮化鎵功率半導體行業市場份額的33.7%。融资方面,英诺赛科在2023年融到了E轮,估值超过230亿元,头部VC、国有基金扎堆。
越疆科技出货量中国最多、全球第二的协作机器人厂商。越疆科技在2022年完成D+轮融资,估值达35.3亿元,投资者阵容同样豪华。
凌凯科技从事小分子化合物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专注于制药、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2022年、2023年凌凯科技先后获得富祥药业、华神科技两家上市公司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达到35亿元。
过去,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几乎都会奔向科创板。实际上,它们当中有些企业也的确尝试过科创板上市。越疆科技2023年1月就进入了深圳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程序。今年4月中金公司披露的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还提到越疆科技拟申报科创板IPO。
而现在它们全都来到了港股。这背后的原因,估计大家也猜到了——翻开它们的招股书,几乎都是高额亏损的状态。
比如英诺赛科,2021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分别为-34亿元、-22亿元、-11亿元,三年净亏67亿元。考虑到英诺赛科毛利尚未转正(2023年收入仅5.9亿元,销售成本却高达9.5亿元),短期内还看不到盈利前景。
越疆科技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4176万元、-5248万元、-1亿元,也是连续三年亏损。
只有凌凯科技2023年实现了盈利,其2023年收入4.8亿元,净利润达1.6亿元。不过2021年、2022年,凌凯科技分别亏损了3694万元、7115万元。
港股的18C改革力度非常大,针对“特专科技企业”豁免了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等所有财务指标要求,只在预期市值、研发投入等方面设置门槛。在目前形势下,港股可能是这些亏损的硬科技企业们最后一个“温暖港湾”了。
港股IPO不再“丐”
虽然硬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势头开始出现,但目前港股已上市的硬科技企业还非常少,对于上市后能拿出什么表现,大家心里都不太有底。
一些迹象表明,现在港股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不乏热情。6月初,後端半导体传输介质制造商优博控股在港交所创业板上市,意外成为打新的热门股,认购倍数高达2500多倍,不仅是今年的“超购王”,也是整个港股历史上超额认购倍数排名的第五位。
过去,投资人对赴港IPO的抵触无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估值低,二是流动性差。估值方面,一位投资人向投中网悲观地表示,去港股上市要做好估值打对折的准备。流动性方面,近些年港股的低流动性是有目共睹,尤其是科技板块更是重灾区,“100亿市值、日成交100万”几乎成了常态。2023年港股18C刚出台的时候,就有投资人向投中网直言意义不大,硬科技企业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在A股排队。
半年前,港股IPO的确是估值倒挂、没有交易量的代名词。
2023年底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是较早选择赴港上市的硬科技企业。优必选上市时市值380亿港币,而其2020年D3轮融资的估值就达到了300亿人民币,几乎就要估值倒挂。并且,优必选上市后流动性也非常差,日成交低时候只有几十万甚至几万元,几乎等于没流通,上市前的投资人基本不可能减持退出。
另一个例子是“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其上市时市值只有200亿港元,基本与2022年D轮融资165亿人民币的估值持平。速腾聚创上市后还一度破发,D轮投资人更是陷入浮亏。
这些最早吃港股IPO螃蟹的硬科技公司几乎都成了先烈,极大打击了市场积极性。但是经过3月份以来的一轮行情,港股的这些问题正在明显得到改善。
经过3月份的大涨,优必选目前市值超过600多亿港元,流动性也明显改善,日成交来到了亿元级别。现在来看,对优必选所有轮次的投资人来说,这都是一次成功的IPO。速腾聚创的股价则在5月一个月内大涨了60%,同样拯救了所有投资人。
应该说,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赴港上市正在逐渐走出所谓的“丐版IPO”。VC们,尤其是后期投资者、Pre-IPO轮投资者们也没必要那么担心估值倒挂了。
整体来看,近期港股IPO市场的热度在持续走高。可能是由于全球主要市场IPO都在放缓,特别是A股IPO大幅下降,热衷于打新的投资者也将目光瞄向了港股。
2024年上半年港股主板上市的新股平均超额认购倍数近150倍,而2023年同期的平均还不到10倍,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从新股首日表现来看,2024年上半年港股30个IPO当中,首日仅9家破发,与2023年51.5%的破法率相比也有大幅改善。可以说,港股IPO的破发、低估值、低流动性等刻板印象,正在成为老黄历。
当下,整个中国创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退出难,港股有望成为逆境中的那一束光。
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医疗行业仍然“热闹”,先后共有4家医疗企业折戟IPO,领域涉及医美、肿瘤早筛、创新器械和IVD。
据览富财经网统计,4月15日-4月19日,2家企业提交注册,2家企业顺利拿到批文,1家企业成功上市,8家企业终止审核。下周无首发上会企业。
在证监会严把上市入口关的背景下,上市门槛提高,IPO持续收紧。据统计,截至6月17日,年内超200家公司IPO终止审核,较去年同期增加86.29%。
茶饮企业选择上市既是扩张的表现,也充满了风险挑战,尤其是对于以加盟模式为主力的品牌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一根紧绷的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