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节能降碳工作者
碳中和的概念最初由欧洲那边的民间组织提出来的,后来被其他国家认同,并且协同加入。具体来说,“碳中和”这一术语起源于1997年,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随后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碳中和的概念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多个重要时间节点。
起源与发展
- 1970年代之前: 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影响,但碳中和的具体概念尚未成形。
- 1992年: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制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
- 1997年: 京都议定书通过,各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这一术语,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
现代发展
- 2006年: “碳中和”成为年度词汇,反映出其全球关注度。
- 2014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净零排放的概念,即人为排放与吸收汇达到平衡。
- 2015年碳中和”这一概念由欧盟再次提出的,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2020年: 中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定义与内涵
- 碳中和: 指企业、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手段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 方法: 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等技术,同时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方式。
实现方法
- 植树造林: 通过种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 碳捕集与封存: 收集并储存二氧化碳,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
- 节能减排: 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目标确定
- 2030年碳达峰: 各国设定峰值以控制碳排放。
- 2060年碳中和: 许多国家承诺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减少气候变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