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没有开端和终点,如此苍老又如此年轻
本书以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讲述着近三个世纪,人们对高山(雪山、冰川),情感体验、意义追寻的历史。两条线索中,其一,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着自己成长过程中对高山的痴迷经历;其二,作者借助地质学家、诗人、学者、登山家们的著作、书信、传记等等材料,结合历史传统(宗教教化)、社会思潮(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阐释着人们进入高山的感受方式——时间旅行、追逐恐惧、踏入无人之境的欲望、重塑自我、感受登山者的“神话”、重拾对外部世界的“惊奇”。 第一条线索,作者的切身经历,配上细腻敏锐的文字,让本书充满着散文诗的魅力。如,假如掌握了些许地质学知识来看风景时——“岩石消融,海洋岩化,花岗岩像米粥一样溢溅,玄武时如炖菜般咕嘟冒泡,一层层石灰岩则宛如毯子,可以轻易翻叠。透过地质学的眼镜,坚实的陆地成了变动不居之地,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是牢固的,什么则不然。”如回忆童年捡石头的经历——“我手里拿着这本指南,脚下咯吱咯吱踩着那片地质学大杂烩,抓起一块又一块石头收集起来,放到背着的帆布挎包里,它们在包里叮铃咣当,嘎吱作响,这感觉就像可以在世界上最好的糖果店里为所欲为。”如描写山里的炎热和雨水——“下午这个点,空气静止而炎热,我能看见热量向厚厚的胶水,呈波浪状在岩石上律动着……雨划破空气,击打着石头,让湖水荡漾,看上去好似一片百合花田。”如讲述约翰·罗斯金对阿尔卑斯山谷的描写——“还能看到古代冰川的踪迹……它们可以说是冰川的脚印,历历可辨,就像一匹马行过松软的泥路,在上面留下的蹄印一样清晰。罗斯金的这个意象——冰川就像马,坚硬的山脉像松软的泥路——让遥远的古代一下子近在眼前,将幽深的过往坍缩为人们熟知的当下。”如描写自己进入大山的感受——“山峰就是另一个世界。在大山里,我曾在闪电行将劈下之际,从头到脚感受到空中电荷带来的震颤刺痛;也曾于拂晓之前抢风登坡,靴子在雪地中擦出星星点点的磷火,闪着葡萄般的绿色。我看过晶莹剔透的雪花从天而降,也见过屹立千年的石塔轰然崩塌。跨坐在窄如钢丝的一线山脊岩石上,我的两条腿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土。我还曾掉进冰隙,沐浴在冰层绿松石般青蓝的光芒里。”如冰雪世界——“语言遇上冰雪,向来只能打滑,无法牢牢抓住……冰的美因人而异,度身定制。” 而另一条线索,体现出历史学家的严谨、学者的哲理思辨、博物学家的广博,并在最后以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之死,集中展示这三百年来西方人对高山的情感与所受到的世俗驱动力(换个角度——压力)。 结语处,作者描写的雪兔好似《爱丽丝梦游仙境》,雪连着“我”和“雪兔”的路,连着广袤的大地,让“惊奇”始终排在首位。这或许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抛开登山家们刻意追逐冒险和恐惧背后,我们寻常读者可以走出漠视已久的规则人世,走向永恒的时空,感受“奇迹”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