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The Library at Night
译者: 黄芳田
出版年: 2024-1
页数: 404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0227704
内容简介 · · · · · ·
📖 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作品
📖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写给图书馆的情书、关于阅读、书籍、图书馆的思想和知识盛宴
📖《纽约书评》《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纽约太阳报》等推荐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尤其因为它揭示了书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向读者传递的无限热情。
——约翰·格罗斯(John Gross)《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带来了一本充满乐趣的书,特别是对于那些热爱阅读、梦想着建造一个独属自己的图书馆的爱书人。
——麦克·德达(Michael Dirda,普利策奖得主)《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在本书中,曼古埃尔探讨了图书馆的历史以及阅读的本质,尤其叙述了图书馆作为“书籍的家园”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在他看来...
📖 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作品
📖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写给图书馆的情书、关于阅读、书籍、图书馆的思想和知识盛宴
📖《纽约书评》《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纽约太阳报》等推荐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尤其因为它揭示了书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向读者传递的无限热情。
——约翰·格罗斯(John Gross)《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带来了一本充满乐趣的书,特别是对于那些热爱阅读、梦想着建造一个独属自己的图书馆的爱书人。
——麦克·德达(Michael Dirda,普利策奖得主)《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在本书中,曼古埃尔探讨了图书馆的历史以及阅读的本质,尤其叙述了图书馆作为“书籍的家园”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在他看来,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储藏之所,把过去的吉光片羽带至现在,赐与读者们一窥他人心思的机会,从而对自身处遇有所了解。
“书籍各有其命运”是本雅明用于描述其藏书的格言,用至图书馆处似乎同样成立。为什么人们可以在大多数图书馆听到针掉落的声音?为什么实体图书馆无法被互联网的虚拟图书馆替代?为什么图书馆总被认为是理性和文明的避难所、读书和沉思的知识圣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铭刻在“图书馆各有其命运”的注解中。
——————————————————————————————————
白天里,这书斋是个井然有序的国度,我怀着显见的目的,游走在成行成列的书籍走道里,搜寻着一个名字或声音,根据书籍的排列和归档召唤它们出来见我……
然而一到夜晚,气氛就变了。声响压低了下去,思想变大声了。“只有在天黑之后,密涅瓦的猫头鹰才起飞。”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阿根廷裔加拿大籍作家,世界知名翻译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特拉维夫度过童年,十几岁时回到阿根廷,为已盲的博尔赫斯担任朗读书童;后前往欧洲,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生活和工作;在1980年代移居多伦多并入籍加拿大。著有《阅读史》《深夜里的图书馆》《好奇心》《迷人怪物》《和博尔赫斯在一起》等书。曾获古腾堡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奖项。
黄芳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文字记者、自由采访记者、专栏作家,目前从事翻译。著有《踏着音符去旅行》《追踪奥德赛》《笔尖下的镜头》等,译有《小说家的人生》《府上有肉豆蔻吗?》《苦柠檬之岛》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从书斋的神话背景谈起
第二章 从藏书的分类排序谈起
第三章 从书斋的空间谈起
第四章 从图书馆的威势谈起
第五章 从图书馆的阴影谈起
第六章 从书斋形状谈起
第七章 从藏书的机遇谈起
第八章 从书斋里的工作间谈起
第九章 从脑海里的书斋谈起
第十章 从孤岛性的藏书谈起
第十一章 藏书的幸存谈起
第十二章 从遗忘的藏书谈起
第十三章 从想象的藏书谈起
第十四章 从图书馆的定位谈起
第十五章 从以书海为家谈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他专门爱读某位老作家的作品。老作家死前获得盛誉,公认为文风完美,难以超越。这位青年人几乎找不到老作家一生中有什么瑕疵的著作,便到他家乡去研究。他发现死者遗留的文稿中一个奇怪的清单,其中列出了‘文学应当避免的内容’”: ————心理上的怪异与矛盾,仁爱导致杀人,美满导致自杀; ————对某些书和人物的惊人解释:说唐·璜仇恨妇女等; ————一对太不一样的人物:堂·吉诃德与桑丘,福尔摩斯与华生; ————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物,如《布瓦尔与佩居谢》,作者为一个人想出某个特点,又把同样特点赋予另一个人; ————通过怪癖来描写人物,如狄更斯; ————任何惊人的新鲜事。有教养的读者不喜欢意外事件的无礼打扰; ————玩弄时间与空间的无聊游戏,如福克纳、博尔赫斯等; ————在小说中发现原来真正的主角是草原、丛林、大海、雨、股市 ————读者在真实生活中能指认的诗,情景,人物——太不应该了; ————可能成为谚语或名言的句子,与全书的连贯性不协调; ————可能成为神话的人物; ————混乱的列举; ————丰富的词汇,同义语;表达的准确性; ————生动的描写,充满丰富细节的世界,如福克纳的作品; ————背景,环境,气氛的烘托。赤道下的炎热,醉酒,收音机的声音,不断重复的句子类似歌曲的叠句; ————以描写气候开头和结尾。将自然现象拟人化。”风吹起来了,该好好生活了!“ ————任何暗喻,特别是形象暗喻,更特别是从农业、航海、银行业引用的暗喻,如普鲁斯特的作品; ————拟人论; ————两本书讲得事情相同。尤利西斯和奥德赛; ————假扮成菜单,照片册,地图,音乐节目单的书; ————可以启发插图,制作电影的内容; ————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侦探小说中的家庭场面,哲学对话中的戏剧场面; ————预料得到的东西:爱情故事中的伤感或色情场面,侦探故事中的谜与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0页 -
在我们的时代,史诗的梦想已经被掠夺的梦想所代替。没有了它,技术却又创造了新的不朽的幻象。互联网向所有的人许诺,给他们一个位置,一个声音。这是我们的未知之海(mare incognitum)。古代旅行家想发现新宝藏,被诱惑在未知的海洋上航行。互联网也像水一样虚幻不定,无边无际,超越了凡人的理解能力,使我们把“不可捉摸”误解为“永恒”。互联网和大海一样容易蒸发变化,它的信息有70%维持不到四个月。它的好处就是变动无常,永远处于“现在”。中世纪的学者把这种特点当成地狱的定义之一。然而,亚历山大里亚和它的学者恰好相反,他们从来不误解“过去”的本质,认为“过去”是与现在无休止的变化相连的。现代的读者阅读过去的书,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变成新的了。每一个读者都使某一本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不朽。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就是使书籍复生的仪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深夜里的图书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深夜里的图书馆"的人也喜欢 · · · · · ·
深夜里的图书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一本关于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我不曾知道书里的世界
書齋——世界秩序的載體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深夜里的图书馆》版本信息 | 来自石川河 | 2024-05-09 13:32:36 | |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深夜里的图书馆》谈起 | 来自石川河 | 2024-05-09 13:31: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8.2分 415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8.3分 164人读过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8)8.8分 2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购书单【1】 (波豆豆)
- 书之书 (🌸五月雨永远🌸)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文新思 (森森)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7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深夜里的图书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艺术家六月 2024-07-26 10:14:09 北京
基本上是边看边查的,这本涵盖的专业知识和信息量很大,对于一些思想家、作家和文学作品等不太了解就难以引发深刻的共鸣。翻译有些地方比较欠缺,让人读得云里雾里的,难以把握前后逻辑的连贯。
4 有用 冬子 2024-03-18 11:50:55 北京
好看的。就是有个问题,晚上图书馆不关门吗?
0 有用 江州穆瑾 2024-07-14 18:47:12 四川
围绕图书馆的写作
1 有用 青青的衣裙 2025-02-13 11:21:48 广东
寻找我的书,寻找安置它们的地方,寻找屋外虽天黑但仍可燃亮屋内里的宁静。
4 有用 徽京小书彤 2024-03-18 15:33:04 安徽
每个读者的存在,都是为了确证某一本书一定程度的不朽性。就这方面而言,阅读,等同于一项重生仪式。 我阅读的形形色色的特质似乎渗透了每束肌肉,这一来,等到我决定熄掉书斋灯光时,带入睡眠里的是刚才合上的那本书所具有的诸般声音与动作。我已经从长期经验学到,要是想要在早上写某个主题的话,那么在夜晚所做的与该主题相关的阅读就会滋养梦境…… 任何图书馆本身的存在,都召唤出它被禁锢或被遗忘的另一魂灵;也就是... 每个读者的存在,都是为了确证某一本书一定程度的不朽性。就这方面而言,阅读,等同于一项重生仪式。 我阅读的形形色色的特质似乎渗透了每束肌肉,这一来,等到我决定熄掉书斋灯光时,带入睡眠里的是刚才合上的那本书所具有的诸般声音与动作。我已经从长期经验学到,要是想要在早上写某个主题的话,那么在夜晚所做的与该主题相关的阅读就会滋养梦境…… 任何图书馆本身的存在,都召唤出它被禁锢或被遗忘的另一魂灵;也就是说,有另一套无形的惊人藏书,却因拘泥于质量、题材,甚至体积等俗套理由,而被视为不宜在这间图书馆屋顶下生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