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中和區

位於中華民國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區

24°59′58″N 121°29′56″E / 24.999397°N 121.49898°E / 24.999397; 121.49898

中和區
Zhonghe District
舊稱:中和庄、中和鄉、中和市
市轄區
中和區位於新北市內西南部
中和區位於新北市內西南部地图
中和區位置圖
坐标:24°59′50″N 121°30′15″E / 24.9972°N 121.5042°E / 24.9972; 121.5042
國家 中華民國
上級區劃新北市
下級區劃932,963
政府
 • 區長楊薏霖中和區區長列表)
面积
 • 总计20.1440 平方公里(7.7776 平方英里)
海拔39 公尺(128 英尺)
人口(2024年9月)(175,686[1][2]戶)
 • 總計406,128[1][2]
 • 排名臺灣的第5位/新北市的第3位
 • 密度20,161人/平方公里(52,217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235
戶政資料代碼65000030
毗鄰板橋區土城區新店區永和區臺北市萬華區文山區
網站http://www.zhonghe.ntpc.gov.tw/
Zhonghe District
汉语中和區

中和區,舊稱「中和庄」,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西南部,台北盆地的西南側,屬於臺北都會區衛星城市。區內人口約有40.7萬人,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區[1],在中華民國所有鄉鎮市區中,人口高居第五[註 1] [2]

中和區最早前身為1920年成立的「中和庄」,得名自境內的「中坑」與「漳和」兩庄。二戰後初期改為「中和鄉」,由於該地位處與臺北市之間的交通要道,工商業日益繁榮而人口成長快速,遂於1979年升格為縣轄市「中和市」,直至2010年配合縣市合併而改制為「中和區」。因與從該區分出的永和區緊密相鄰,關係密切,兩區生活圈界線模糊而融為一體,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歷史

编辑

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

文字記載中和區早期為原住民族雷朗族(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3][4]。據考證,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5]

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佔領台灣後規置郡縣,北部台灣皆隸天興縣。1664年升天興縣為州,中和地區亦改隸天興州。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氏政權滅亡,清廷重新規劃郡縣,以天興州舊北界,置諸羅縣,所以中和地區又改屬諸羅縣。在此之後,中和地區仍屬荒地,不見有漢人居住的記載;而後隨著郡縣幾次重劃,亦分別改隸過淡水廳淡水堡、擺接堡。直到1741年(清乾隆六年)來此開墾的人與日俱多,始有漢人村莊之記載,[6]而枋寮是最早的市街地。

1859年(咸豐九年)九月七日漳泉械鬥,當日瓦磘為械鬥爆發地,枋寮街大火,造成兩地村莊皆被毀。此事件乃因造成此地泉、漳兩族群之語言、信仰、習慣不同與利益衝突所造成的不合,械鬥之後影響甚久,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兩族群彼此視為世仇,互不來往、互不通婚、互不為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六日,日本馬關條約登陸臺灣。十一月十六日南勢角呂潮棟呂元典兩兄弟及鄉民約兩千餘人,聯絡台北地區各反日軍勢,約定在觀音山舉火為暗號,進攻台北城;但在網尾渡(今永和區中正橋下)為日軍所截擊,呂潮棟被捕後成仁,呂元典亦憂憤而亡死。日本為了報復,將南勢角一帶村莊悉數焚毀。

1920年(大正九年),地方制度再次變革,取坑庄之首字、之次字,合稱中和庄,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相當於現今的中永和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後,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接收時期行政可能會有銜接不上的現象,所以暫時依循原制以維持政務。

1946年地方制度改制,廢街庄為鄉鎮,臺北縣當時本區人口數不及3萬人,依制稱「中和鄉」,隸臺北縣海山區。1950年8月16日廢區,由台北縣直轄。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因中和鄉鄰近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又將中和鄉劃入台北市民防空疏散地區,且此地房地產價格相對較為低廉,以致人口急速增加。其中尤以靠近台北市的龜崙蘭溪洲地區人口增加最為快速,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

1958年4月1日,中和鄉分割出龜崙蘭溪洲地區的全部六個村及潭墘秀朗地區各一個村,正式設鎮。初擬鎮名為中興鎮,但因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之中興新村有同名之嫌,所以定名為永和鎮。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十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和、永和正式分治。[7]此外,中和鄉自清治日治時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今中和區之永和路即由此而來,與永和鎮並無關連。

分鄉設鎮後,中和鄉仍轄有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總面積為19.71平方公里,共轄176鄰、4,619戶、23,312人[8]

其後因台灣經濟結構改變,農村人口逐漸向都市遷移,中和鄉距離台北市較近,人口因而快速增加,遂繼永和之後,變成台北市的衛星城市。1976年底,中和鄉人口突破15萬人,遂於1979年1月1日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改制為縣轄市,即中和市。此後人口持續快速成長,至2001年底,人口數已超過40萬。2010年因為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而更名中和區

地理

编辑

地形

编辑

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方,東北與永和區交界;西北與板橋區接攘;北隔新店溪臺北市萬華區相望,東南依新店溪及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西與土城區相鄰;面積為20.294平方公里 。

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台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公尺。

水文

编辑

新店溪為東端與北端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南勢角溪下游為廟仔尾溝,五月時溝畔台灣魚木盛開
 
灰磘里的水塘水放乾前的美景

南勢角溪又名南山溝,為新店溪的支流,也是一條貫穿中和的細長河川,發源於橫路里山區,全長約8公里[9]二八張溝是南勢角溪西側支流,在勝利橋附近匯入南勢角溪[10]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本區與永和區的界河。早年南勢角溪、瓦磘溝下游均可通行小舟,現已都被整治成為典型的大排水溝,其中二八張溝下游因水患工程整治為排水路主線,改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

中原溝也是新店溪的支流,流經中原里,現為工業排水溝,由中原抽水站排入新店溪。

中和區沒有大型湖泊,在中和國中附近曾有一大型灌溉水塘,名為南勢角大陂,今已填平[11]。在灰磘里的軍營則尚存一埤塘,湖面面積約0.5公頃,地主亦已將水放乾。

氣候

编辑

中和區氣候基本上與台北盆地相似。台北盆地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1.7度。但本區位置較偏於山地邊緣,所以山地降雨量較盆地之平原中心略高。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46 20,196—    
1951 24,138+19.5%
1956 44,325+83.6%
1961 30,201−31.9%
1966 48,839+61.7%
1971 84,371+72.8%
1976 153,100+81.5%
1981 279,664+82.7%
1986 334,663+19.7%
1991 379,968+13.5%
1996 383,715+1.0%
2001 401,619+4.7%
2006 411,011+2.3%
2011 414,939+1.0%
2016 414,266−0.2%
2021 406,140−2.0%
來源:
  1. 林澤田 & 龔佩嫻 2005,第599-604頁,下冊,第七篇·住民篇
  2.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中和區戶數約17.4萬戶,人口約40.7萬人,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區[1],也是全國人口第五多的鄉鎮市區[2]。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中原里與橫路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9,846人與318人[1]

二戰後初期,1946年中和鄉人口為20,196人,隨著居民生活步入常軌,加上1949年起大量外省人口的移入,使得該鄉人口逐漸成長[12]:595、613。1956年,中和鄉人口上升至44,325人[12]:595。1958年與永和鎮分治後,中和鄉人口一度降至24,542人[12]:599,唯其後中和鄉人口仍因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量外來城鄉人口遷入而持續成長,在1967年該鄉人口已突破5萬人[12]:599-601、613。1973年與1978年,中和鄉人口分別已突破10萬人與20萬人[12]:600。1986年與2001年,中和市人口分別已突破30萬人與40萬人[12]:604。此後該市社會增加率開始出現負值,人口成長開始趨緩[12]:604。2012年11月,中和區人口達到416,553人的巔峰值,此後便開始減少[2]

政治

编辑

歷任首長

编辑
  • 1945年:游火金(政府任命)
間接選舉鄉長
  • 1946年:游火金(第一屆)
  • 1948年:游建池(第二屆)
  • 1949年:游建池(第三屆)
直接民選鄉長
  • 1950年:蕭昌銅(第一屆)
  • 1953年:蕭昌銅(第二屆)
  • 1956年:蕭昌銅(第三屆)
  • 1959年:第四屆選舉原由張鞏當選,但因當選票數受質疑,就任後被台北地方法院判決當選無效[14]
  • 1960年:江貴元(第四屆重選)
  • 1964年:江貴元(第五屆)
  • 1968年:林德喜(第六屆)
  • 1973年:林德喜(第七屆)
  • 1977年:呂芳海(第八屆)
直接民選市長
  • 1979年:呂芳海(改制為市,直接改任第一屆市長)
  • 1985年:江上清(第二屆)
  • 1986年:江上清(第三屆)
  • 1990年:童永雄(第四屆)
  • 1994年:童永雄(第五屆)
  • 1998年:呂芳煙(第六屆)
  • 2002年:呂芳煙(第七屆)
  • 2006年:邱垂益(第八屆)
新北市派任區長
  • 2010年:邱垂益(改為市轄區,改任第一屆區長)
  • 2014年:諶錫輝(第二屆區長)
  • 2016年:柯慶忠(第三屆區長)
  • 2019年:賴俊達(第四屆區長)
  • 2023年:楊薏霖(第五屆區長)

區域立法委員

编辑

中和區由於人口眾多,故被拆成兩個選區。其中東端秀安地區十七里與永和區合併成新北市第九選區,其餘各地為新北市第八選區。

區政組織

编辑
 
中和區公所

中和區公所新北市政府在中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6課4室等10個內部單位[15]。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中和區為新北市議會第六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中和區共選出6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16]

行政區

编辑

現今中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8年,將原屬中和鄉的頂溪村等8個村劃出永和鎮。1979年,中和鄉改制為「中和市」[17]。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中和市改組為市轄區「中和區」,隸屬新北市[18]

中和區共轄93里,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19]

次分區 里名
漳和區 中原里 正行里 廟美里 福祥里 新南里 仁和里 碧河里 連和里 德行里
福真里 瓦磘里 南山里 中正里 中山里 連城里 枋寮里 福善里 福和里
平河里 建和里 信和里 力行里 漳和里 福美里 佳和里
員山區 錦和里 錦昌里 灰磘里 積穗里 民享里 員山里 嘉穗里 文元里 嘉新里
民安里 安穗里 瑞穗里 明穗里 清穗里 自強里 德穗里 民生里 國光里
壽德里 明德里 錦中里 錦盛里 民有里 員富里 國華里 冠穗里 嘉慶里
南勢區 頂南里 正南里 華南里 崇南里 景南里 內南里 壽南里 華新里 東南里
忠孝里 興南里 景本里 福南里 景文里 外南里 中興里 吉興里 復興里
和興里 橫路里 景平里 景新里 景福里 景安里
秀安區 安樂里 宜安里 安和里 安順里 秀仁里 安平里 中安里 泰安里 秀山里
秀成里 秀義里 秀福里 秀景里 秀明里 秀峰里 秀士里 秀水里

警政治安

编辑

經濟

编辑

中和區早期以農業礦業為主。1961年左右,開始發展工商業,以紡織印刷為主。近期由於一些科技園區的陸續興建,再次轉型為發展高科技產業,主要以國道三號中和交流道附近為主要聚集地。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如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微星科技顯示卡製造商麗台科技等均在此地設廠,記憶體製造商威剛科技與軟體業如大宇資訊遊戲橘子宇峻奧汀等企業亦在此設立總部。附近也因工商企業聚集而有31家銀行(共61家分行)及其他多家金融業在此設立分行據點。(大宇資訊總部轉移至台北市信義區、遊戲橘子總部轉移至台北市內湖區)

交通

编辑

捷運

编辑
 
台北捷運南勢角站
台北捷運
新北捷運

公共自行車

编辑

國道及公路

编辑
 
景平路(上為省道台64線高架橋)

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

编辑

市道

编辑
  •   市道106號:中山路三段→景平路→秀朗橋(26.7K~33.4K)
  •   市道111號:中和路→景安路 →景新街(4.2K~6.8K)

鄉道

编辑

主要道路

编辑

聯外橋樑

编辑

趣談

编辑

由於雙和地區路名錯綜複雜,常讓不熟悉雙和地區的人迷路,故天下雜誌在2001年的「319鄉向前行」特刊中,稱中和為「迷宮城市」;網路也流傳一首打油詩,說明雙和地區路名複雜的程度:

公車

编辑

捷運接駁公車

编辑

國道客運

编辑

公路客運

编辑

聯營公車

编辑

新北市區公車

编辑

捷運先導公車

编辑

快速公車

编辑

內湖科學園區通勤專車

编辑

南港軟體園區通勤交通車

编辑

跳蛙公車

编辑
  • 中和-板橋公車站(由華安街口發車,為紓解早上通勤族和學生對667路公車的壓力而闢駛,目前為單向路線)

新北市新巴士(免費社區巴士)

编辑
  • 577 (原F511)

(109年7月1日轉換為收費公車)

自強國中 - 捷運府中站(現為:板橋後站-府中)

未來

编辑

捷運

编辑
台北捷運
  •   萬大線(興建中):中和站 - 雙和醫院站 - 中和高中站 - 莒光站
  • 2010年2月12日,行政院核定台北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規劃報告書暨周邊土地發展計畫案。全案分為2期興建:第1期興建路段為中正紀念堂站至金城機廠,長約8.4公里,設置8座車站;預計西元2025年2月完成;第2期興建路段為金城機廠至迴龍站,長約13.3公里,擬設置11座車站,預計2028年底完成。

輕軌

编辑
新北捷運 [註 2]

教育

编辑

大專院校

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

编辑

國民中學

编辑

國民小學

编辑

公立托兒所與公共托育中心

编辑
  • 安樂
  • 秀山
  • 復興
  • 碧湖
  • 安民
  • 慈光
  • 日新
  • 嘉惠
  • 飛駝
  • 中和南勢角公共托育中心
  • 中和連城公共托育中心(中和國小內)

圖書館

编辑
 
國立臺灣圖書館

進修學校

编辑
  • 新中和社區大學
  • 新北市松年大學
  • 樂齡大學(華夏技術學院)

觀光

编辑
 
烘爐地的土地公塑像

昔日中和八景[20]

编辑
  • 尖山晚渡
  • 璧湖石怪
  • 潭墘甘泉
  • 石門灘音
  • 福和鐘聲
  • 員山遠眺
  • 網溪泛月
  • 永和暮潮

中和新八景

编辑

鑒於昔日八景至今, 已有不短的時間,許多景點已經消失或因行政區改變(永和區從中和分出獨立),故中和區公所於2016年舉辦中和新八景票選活動,選出新八景如下:

名勝

编辑
  • 中和圓通寺:位於新北市中和區錦昌里山區的擺接山,海拔180公尺 建築風格為融合日本、西洋及台灣特色之廟宇建築,為北台灣著名之尼寺。
  • 中和慈雲寺:供奉觀世音菩薩,位於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66號,在圓通寺附近,是旅遊勝地。
  • 中和福和宮: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主祀神農大帝,起初稱為「五穀廟」。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神農大帝聖誕是地方一大盛事。
  • 中和廣濟宮:創建於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主祀開漳聖王。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開漳聖王壽誕時,陳、林、呂、范、張、游、江等中和地方大姓會納獻歌仔戲或電影酬神,稱為「字姓戲」。
  •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又稱「烘爐地土地公廟」,位於新北市中和區內南里、烘爐塞山的土地祠,本為茶農所祭祀的小廟,後擴展成香火興盛的大廟,有一尊土地公巨像為地標。是呂家大姓長期興建,維持的信仰勝地。
  • 中和竟南宮:創立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俗稱烘爐地仙公廟,主祀純陽真人,位於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399巷136號,在「烘爐地土地公廟」旁。
  • 霹靂宮:位於新北市中和區中原里、少見以五雷元帥為主祀的廟宇。霹靂宮廣受周邊(國際MIT科學園區)的電子新貴信奉,讓該廟宇香火鼎盛。霹靂宮也祭祀文昌帝君,並且放了一支特大號的「文昌筆」供考生膜拜與加持考運。
  • 中和四面佛
  • 中和力行福德宮:新聞曾報導,2023年3月獲得某通訊公司董座贈送的「神明護法」,即三尊知名電影《變形金剛》的「大黃蜂」,擺在宮廟正殿外頭,吸引不少香客關注,除了來參拜之外,還停下拍照打卡的宮廟。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保庇新北市雙月刊-推薦的新北月老廟之一。

古蹟

编辑

市集

编辑
 
中和華新街商圈因早期許多緬甸華僑遷居來此地定居,以南洋風味美食為名,店家的招牌多使用中、緬對照

展覽場所

编辑
  • 新北市美麗永安藝文中心(位於捷運永安市場站二樓)
  • 雙和藝廊(台灣圖書館四樓)
  • 新北市學生美術館(秀山國小內)
  • 中和農會文物館(展示農家器物與民俗文物)
  • 南山藝廊(南山中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廣福路側)

特殊節日

编辑

大型公園

编辑

社區公園

编辑

百貨公司與大型商場

编辑

公有市場與生鮮量販店

编辑
  • 枋寮公有零售市場
  • 員山公有零售市場
  • 民享公有零售市場
  • 好市多中和店
  • 家樂福中和店
  • 家樂福景安店
  • 大潤發中和店
  • 大潤發景平店
  • 全聯秀朗店
  • 全聯中安店
  • 全聯南華店
  • 全聯景新店
  • 全聯民樂店
  • 全聯光華店
  • 全聯中山店
  • 全聯景平店
  • 全聯大勇店
  • 全聯福祥店
  • 全聯民德店
  • 全聯中正店
  • 全聯宜安店
  • 全聯南山店
  • 全聯新生店
  • 全聯南勢角店
  • 全聯景德店
  • 全聯華夏店
  • 全聯安邦店
  • 全聯華新店

醫療

编辑

政府機關

编辑

社福

编辑
  • 雙和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 中和就業服務站
  • 快樂小舖(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位於捷運南勢角站內)
  • 大同育幼院
  • 中和區動物之家
  • 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明新兒童發展中心
  • 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中和兒童發展中心
  • 新北市喜憨兒庇護工場
  • 中和廟子尾鶴齡交誼中心

殯葬

编辑
  • 中和區納骨堂

媒體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幸福人生-人口計算機.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20-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2-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文(臺灣)). 
  3. ^ 《諸羅縣志》
  4. ^ 郁永和,《裨海記遊》
  5. ^ 《中和的史前遺跡》,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6. ^ 劉良璧,《臺灣府志》
  7. ^ 盛清沂,《重修中和鄉誌》
  8. ^ 昨日中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和區公所
  9. ^ 地理環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和區公所
  10. ^ 中和排水路主流段開闢工程. [201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11. ^ 台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 (PDF). [2010-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20).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財團法人中華綜合發展研究所林澤田、龔佩嫻. 第七篇·住民篇. 《中和市志》 下冊 重修.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市公所. 2005. ISBN 986-00-2526-6 (中文(臺灣)). 
  13.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29].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14. ^ 中和鄉長 當選無效. 聯合報. 1960-03-15: 3. 張鞏於參加中和鄉第四屆鄉長選舉投票之日,下午四時五十分,行將開票之前,竟跑入投票所,欲阻止開票;……此種行為,庭上認其已違反《台灣省妨礙選舉罷免取締辦法》第十六條第五款「妨害或擾亂投票或開票」之規定,乃予判令張鞏當選無效。 
  15. ^ 公所簡介-組織介紹. 新北市中和區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臺灣)). 
  16. ^ 選區議員-議員介紹. 新北市議會.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中文(臺灣)). 
  17. ^ 施添福 2013,第942頁.
  18. ^ 認識中和-昨日中和. 新北市中和區公所.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中文(臺灣)). 
  19. ^ 鄰里資訊. 新北市中和區公所. [202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9) (中文(臺灣)). 
  20. ^ 昔日之中和八景. 中和區公所. [2016-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市志上冊開拓篇”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書籍
  • 盛清沂; 吳基瑞. 《中和鄉志》.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鄉公所. 1960 (中文(臺灣)). 
  • 盛清沂; 吳基瑞. 《重修中和鄉志》.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鄉公所. 1977 (中文(臺灣)). 
  • 賴萬年. 《中和發展史》.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市公所. 1989 (中文(臺灣)).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中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鄉公所. 1998 (中文(臺灣)). 
  • 財團法人中華綜合發展研究所林澤田、龔佩嫻. 《中和市志》 重修. 臺北縣: 臺北縣中和市公所. 2005. ISBN 986-00-2526-6 (中文(臺灣)).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八章·中和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