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
體重指的是人體(有時也指動物體)的質量,嚴格地說不是重量。常見衡量單位為公斤、斤、磅等。是在醫學、人體測量學、考古學和體育方面的有用參數。
出生體重
[編輯]目前醫學上認為,新生兒體重的正常範圍是2.5-4公斤。1.5-2.5公斤內為低出生體重,1-1.5公斤為小於極低體重,小於1公斤為超低體重。高於4公斤的稱為巨大兒。
早產兒比足月嬰兒的體重要輕。所以又根據胎齡與體重的關係分為小於胎齡兒(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適於胎齡兒和大於胎齡兒(同胎齡平均體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低出生體重容易發生低血糖、低血鈣等問題,並和以後的健康不良有正相關關係。極低和超低體重則需要特別護理。巨大兒為遺傳、母親營養過多或糖尿病導致,可能導致分娩困難和以後的健康問題。
兒童體重
[編輯]嬰兒出生後最初幾天有生理性的體重減輕(<10%),在7—10天應該恢復出生體重。此後體重逐漸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減慢。頭3個月平均每天增加25—35克,前半年每天20克,後半年每天17克。1歲以後平均年增加2公斤,學齡期年增加<2公斤。此後在青春期又有一個身高和體重都增長的過程。
兒童期的體重和體重增長速度是衡量營養和發育情況的標誌。不足或超常一般按照和同年齡、同性別人群體重分布的標準差來衡量。
2006年4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的生長曲線用於評估兒童的成長狀況,此標準採集了1997年至2003年,巴西、加納、印度、挪威、阿曼和美國的大約8500個樣本,要求都是母乳餵養,且在健康環境下生長的兒童。這個生長標準試圖證實兒童頭五年的生長差異性主要是受營養、餵食方式、環境及健康照顧的影響,而不是受基因或人種的影響,從而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嬰幼兒。[1]
成人體重
[編輯]健康成年人的體重一般在幾公斤的範圍內上下波動。近期飲食出汗情況、攝入咖啡因等利尿成分、和女性在月經期間受內分泌影響下的水瀦留等都會影響體重。更大範圍內的突然增重或減輕則可能意味著代謝異常或疾病的存在。
女性懷孕期間應該定期測量體重的增長速度以監控孕程進展。
對於不同的成年人,合適的體重範圍由於身高不同而不一樣。判斷成人是否過輕或過重的常用標準是身高體重指數(BMI)。然而BMI最早是為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設計的,只衡量總體重而不區分肌肉和脂肪,對於有進行重量訓練或體力勞動的人來說,因肌肉比例大,有可能造成BMI較高,所以不能用來當作診斷肥胖症的唯一標準。
體育運動中的體重
[編輯]拳擊、摔跤、柔道、舉重等體育競賽項目中,身體重的運動員占有相當優勢。為了公平起見,這些比賽往往把參加者按體重分級,分開競爭。
參見
[編輯]- ^ The WHO Multicentre Growth Reference Study. [2015-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