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跳转到内容

金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修成君
修成君
出生生年不詳
漢朝
逝世卒年不詳
漢朝
职业漢朝皇族

金俗[1][2](?—?),封修成君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母亲是孝景皇后王氏,父亲是金王孙。有三個異父妹妹平陽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

生平

[编辑]

王娡的母親臧兒,是燕王臧荼的孫女。王娡本为金王孙之妻,臧兒因占卜得知女儿王娡有富贵之命,命她與金王孫離婚,並把王娡献入太子宫中。后来王娡成为汉景帝的皇后,生子继位为汉武帝,王娡成为皇太后,她此前的经历一直是不便说出来的。其时金王孙已死,金俗住在长陵小市。[3][4]

后元三年(前141年),因宠臣韩嫣乘间进言,武帝得知了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说:“为什么不早说!”先派使者去看,知道金俗在家,便亲自以车驾相迎,进入小市,巷门关闭,车驾强行开门乘舆直入其中,到金俗门外止住,派武骑围其住宅以防其逃走,派左右群臣入内呼求之。金俗家人惊恐,金俗本人逃跑躲藏在中床下,被扶着出来拜见,武帝下车站着说:“大姊,為甚麼要躲得那么遠?”命以副车载她到长乐宫,一起谒见太后。太后问:“皇帝辛苦了,从哪来?”武帝说:“今天去长陵,找到了兒臣的姊姊,与她一起来了。”看着金俗说:“谒见太后!”太后说:“是我女儿某某人吗?”答:“是的。”太后为此落泪,金氏也伏地而泣。武帝奉酒上前祝寿,赐金氏銅錢一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門第。太后谢道:“让皇帝破费了。”于是赐金俗汤沐邑,召所生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三人都来谒见姐姐,封县君,号为修成君。[3][4]

修成君得到太后的怜爱。她有一子一女,都因为不是刘氏血脉的缘故,为太后所怜。[3][4]修成君的女兒名叫「娥」,太后想把「娥」嫁给诸侯王。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是齐国人,请求出使齐国让齐王劉次昌上书请娶「娥」为王后。太后高兴,派徐甲去齐国。權臣主父偃也是齊國人,知此事,就趁机委託徐甲进言,让自己的女儿也嫁到齐王后宫。

徐甲到了齊國,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齐王劉次昌之母纪太后,但纪太后大怒:“王有王后,後宮也已具備,徐甲是齊國貧人,做了宦官,入事朝廷,對朝廷一點幫助也沒有,還想來擾亂我齊國王府!而且主父偃又是甚麼角色,也想讓女兒進入我們後宮!”徐甲回返朝廷,便回报太后:“齐王愿意娶『娥』为王后,但恐怕如同燕王。”徐甲说到燕王,是因为当时燕王刘定国刚因与女儿、妹妹通奸被处死、除国,且齐王确有和姐姐亂倫之举。太后因此生氣,不再打算把「娥」嫁到齐国。

主父偃也因此和齐国有隙,趁得宠之际告发齐王乱伦,天子拜主父偃为齐国國相,到齊國調查此事,齐王畏罪自杀,武帝一怒,廢除齊國。武帝之兄赵王刘彭祖也與主父偃有過節,上書彈劾主父偃,公孙弘又进言为齐厉王身死国除不平,最後汉武帝族滅了主父偃。[5][6]

后来「娥」被嫁给淮南王刘安太子刘迁[4]刘安意圖谋反,怕「娥」知情泄密,与刘迁合谋,叫刘迁疏遠「娥」,三个月不与「娥」同席,刘安再假装为此发怒,禁闭刘迁,让他与「娥」同住三个月,刘迁还是不與「娥」親近。「娥」请求离去,刘安就上书谢罪,让「娥」回娘家了。[7][8]《史记·外戚世家》载修成君“女为诸侯王王后”,未详「娥」后来是否改嫁于其他诸侯王,而为王后。《史记集解》引徐广注认为此语指的就是「娥」嫁为淮南「太子妃」之事。

修成君的儿子「仲」号为「修成子仲」,也仗着有王太后撑腰横行京师,折辱吏民,吏民为之所苦。[3][4]后来义纵为长安令,将「仲」逮捕法办,武帝认为义纵是能臣,迁为河內郡都尉[9][10]

影视形象

[编辑]
  • 1996年电视剧《汉武帝》,杨君饰演修成君。
  • 2005年电视剧《汉武大帝》,杨童舒饰演修成君,同时亦饰演平阳公主。
  • 2006年电视剧《大汉天子3》,林小又饰演修成君。剧中修成君身世未公开,武帝以表彰为名封她为华国夫人准许进宫,其子名金不换,封孝义侯,后因犯法被处死。
  • 2008年电视剧《东方朔》,孙卓饰演修成君,以武帝表姐名义被接进宫;其子取名金吾子,其夫取名金不换。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
  2. ^ 《史记集解·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集解徐广曰:“名俗。”正义按:后封修成君者。
  3. ^ 3.0 3.1 3.2 3.3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4. ^ 4.0 4.1 4.2 4.3 4.4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
  5. ^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6. ^ 《汉书·高五王传第八》
  7.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8. ^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9. ^ 《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0. ^ 《汉书·酷吏传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