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年轻宝妈再次来到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整形美容外科复诊,对该科精湛的医术表示了肯定及感谢。据了解,年仅30岁的宝妈曾女士(化名)在童年时期于左侧鼻翼上形成了一颗“痦子”,如今二十多年过去,这颗“痦子”渐渐增大为黄豆大小,严重影响美观,迫切想要将其去除。然而,曾女士曾咨询过当地医院,被告知传统的手术方法不仅可能需要切除部分鼻翼,还可能导致鼻子变形和留下明显的瘢痕。于是,在得知南方医院增城院区的整形美容外科能够在切除肿物的同时进行美容修复,她决定鼓起勇气,前往就诊。
该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医师洪亮接诊后,为她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通过绘图详细解释了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生动细致的讲解让曾女士看到了希望,当天就进行了左侧鼻翼肿物切除手术。手术在1个多小时后顺利结束,曾女士看着术后自己的照片,惊喜地发现鼻子没有变形,缝合线非常细致,几乎看不出痕迹,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40天后复查,曾女士鼻翼位置缝合处不明显,几乎看不出手术痕迹。
身上长了个肿块或者疙瘩等肿物,许多人或许并不以为然,洪亮提醒大家:体表发生的肿物种类繁多,小到脸上的一颗痣,大到婴儿拳头那么大的肿瘤,这些肿物有良性,也有恶性,有些生长比较缓慢,过程不痛不痒,有些生长十分迅速,还伴着强烈疼痛感,甚至破溃,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
那么,常见的体表肿物有哪些?它们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呢?洪亮为大家一一介绍。
1.色素痣
色素痣,也被称为黑色素细胞痣,是体表肿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们是由局部聚集的痣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色素痣可以根据痣细胞在皮肤中的位置被分类为三种类型: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交界痣的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的交界处,通常与皮肤表面持平,颜色从棕色到黑色不等。混合痣的痣细胞则同时存在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及真皮层内,这类痣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凸起,颜色同样从棕色到黑色。而皮内痣的痣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层,它们在体表形成凸起,颜色与周围肤色相近。
2.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多见于脂肪组织丰富的区域,如四肢、躯干、肩部、背部、臀部等。它们主要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组织构成,增生形成肿瘤。脂肪瘤的边界清晰,触感柔软,形态通常为圆形或分叶状。这种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恶变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然而,如果脂肪瘤出现触痛、体积较大、引起症状,或者位于身体深部,建议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这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脂肪瘤恶变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及时切除有助于预防潜在的恶变。
3.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也被称作粉瘤,是一种因皮脂腺排泄受阻而形成的假性肿瘤。它们多见于头部、耳周、颈部、肩背等皮脂腺分布密集的区域。这种囊肿通常呈圆形,质地柔软或略带张力,并且常常与表皮粘连。囊肿内部含有类似豆腐渣的物质,这是由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细胞混合而成。囊肿中心通常可见一个小黑点,即腺体导管的开口。囊肿继发感染后易形成脓肿,破溃后皮脂随脓液排出,有恶臭味。继发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应先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换药冲洗控制感染后二期清创缝合。无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可手术连同囊壁完整切除。皮脂腺囊肿极少数有恶变可能,发现后应尽早手术切除。
4.皮肤血管瘤
血管瘤是由成血管细胞增生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常见于口腔颌面部、躯干和四肢处的皮肤和软组织内。皮肤血管瘤常表现为皮下红色或青紫色隆起,呈针头或者黄豆大小,质地柔软,有时可见迂曲血管或闻及血管杂音。皮肤血管瘤实际上是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和扩张的结果,通常不会引起自觉症状,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别治疗。然而,如果血管瘤生长过大,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可以考虑采用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药物治疗、激素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方法进行干预。
5.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是良性肿瘤,来源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处。可以是单发肿块,也可以多发肿块,多发者多合并咖啡斑,多无症状,少数伴有疼痛,有恶变可能,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6.瘢痕疙瘩
皮肤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所致的病理性瘢痕,为良性病变,好发于前胸、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等处。生长习性类似肿瘤,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不能自行消退。治疗比较困难,主要以手术、药物及放射等综合治疗。治疗后易复发。
最后,洪亮再次提醒,广大市民若有意去除身上的色素痣或其他皮肤肿物,请务必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根据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评估皮肤肿物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切勿尝试自行抠除、抠破,或是使用草药外敷、药水点痣等未经科学验证的“土方法”,这些做法可能会刺激肿物恶化,增加恶性转化的风险。
此外,专业的整形外科医生在手术切口设计和美容缝合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在确保肿物被安全切除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疤痕细小,实现治疗与美学外观的兼顾。因此,选择专业的医疗团队,不仅能确保治疗效果,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外观的影响。
(通讯员:刘进娣、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