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过去了,我们缅怀在这一年里去世的两位老海归:
朱起鹤,1947年赴美,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51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2月20日于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张存浩,1948年赴美,就读于密西根大学,1950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7月12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据所能了解到的老海归信息,2024年去世的人数比以往几年少多了:
2020年1[
阅读全文]
今年初夏,开始对野生蘑菇感兴趣,在林子里采蘑菇,参加觅食小组的采蘑活动,学习野生蘑菇的辨认,品尝野生蘑菇的美味,是退休后的新爱好。圣诞节儿子和儿媳妇就送给我一本辨认蘑菇的书,亲家的礼物更独特,是一个蘑菇养殖包。
蘑菇是靠孢子繁殖,那个包里是木屑参拌着蘑菇孢子。本来是可以在室内培育的,但自己家里没地方,就按照说明存放在冰箱里,准备[
阅读全文]
圣诞节的到来标志着又一年过去了,换句话说,又老了一年。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很配合,都“与时俱退”。今年大脑退的快了点,让我略受惊吓。
退休以后,十分注意体力和脑力的锻炼。岁月不饶人,上了岁数,体力和脑力都每况愈下。进入耳顺之年还能做30个俯卧撑,慢慢减少到25个,现在进入古稀之年撑死也做不了20个。这大概就是自然规律吧。
脑力的自然规律[
阅读全文]
最近在看一本书,《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写得非常精彩,入木三分,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角度,探讨华人饮食的来龙去脉,把华人的“吃相”描述得淋漓精致。作者高成鸢是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天津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历史研究。90年代在《中国烹饪》杂志开设专栏“中国饮食之道”,提出“饮食哲学”论点,受[
阅读全文]
感恩节期间,孩子们在Massanutten滑雪度假村租了一个民宿,全家一起过感恩节。孩子们都住在“外地”,以前能有一家回来过感恩节就不错了。这次在Massanutten,差不多在三家的中间,第一次三家人包括孙女和狗一起过感恩节。
房子很大,上下三层,客厅除了电视以外,还有两台游戏机,四间卧室也都有电视。每家都带来很多食物,本人做的烤猪排极受欢迎,这是后话[
阅读全文]
2019年,为了纪念中国留学生回国潮70周年,上海立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拍摄故事片《爱契》,获得批准。影片内容是主人公方柄,解放前赴英国留学,并与奥地利妻子结婚,签订爱情契约,偕妻于1951年回国。回国后与其他老海归创建金属研究所,以后25年历经艰辛。
主人公方柄的真实姓名就是方柄,妻子叫蒲希莉。方柄这个名字在老海归中并不是那么响亮,有很多家喻[
阅读全文]
感恩节过去了,到处开始呈现圣诞节的节日气氛。救世军募捐的铃声又在各大超市、商场门口回荡,希望人们慷慨解囊。每年在美国各地,都有一些神秘的人往救世军的募捐桶里丢金币银币。今年的第一枚金币出现在芝加哥地区,价值两千七百多美元。这些人到底是谁,至今大部分还是个迷。救世军是1865年在英国成立的,当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来发展到世界各地(曾包[
阅读全文]
自己不常出门旅行,丢行李的几率会比别人低。有一次回北京,人到了可是行李没到,两天后航空公司把行李送到家门口,虚惊一场。最近几年去看孩子,喜欢坐火车。因为不太远,住几天就回来,所以总是轻装,一个小行李箱加上一个双肩包。平时在近处游玩,也总是挎着这个双肩包,里面放照相机、折叠伞、瓶装水、洗手液什么的。感恩节前,孩子们在一个滑雪胜地租了[
阅读全文]
1936年,鲁迅发出惊世骇俗的言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振振有词地说,“只有大胆地推广借鉴外国文字,中国才有振兴的希望。”同一年,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倡议。
早在明朝,西方传教士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只是传教士们自己使用。19世纪末,英国人创造出了韦氏拼音,以后又出现了耶鲁拼音,成为西洋人[
阅读全文]
还记得一次性相机吗?比“傻瓜相机”还傻的相机,连胶卷都不用买,照完了,送去冲洗,相机就丢掉了。刚开始的一次性相机是用硬纸板做的,一个小镜头,一个快门而已。后来有塑料机身,还带闪光灯。一次性相机是8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占领了“傻瓜相机”很大市场。出去玩没带相机,或根本没有相机,想拍照留影,就买一个一次性相机。那个时候到处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