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质合同曾被视为商业世界的“铁律”,但在“萝卜章”骗局频发的今天,其安全性漏洞早已暴露无遗。哪怕你是老手,在面对精心设下的“局”的时候,你也很难有招架之力,更别说普通人了。
这不,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糟心的事情,其财务总监利用私刻的公章,疯狂侵占公司的资金,几年后被发现时,居然损失了5600余万元,让公司高管惊出了一身“冷汗”。
到底怎么回事呢?怎么如此重大的事情几年之后才被发现呢?以下就给大家讲讲。
案情回顾
深圳某科技公司财务总监陈某,利用保管公司公章的机会,私自刻制了包括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在内的全套印章,总计37枚。在2017-2020年间,其通过伪造《股东会决议》,将公司名下房产抵押贷款,虚构《咨询服务合同》向关联公司转账,以及篡改《劳动合同》套取员工赔偿金等方式,累计非法侵吞资金达5600余万元。
这几年之间,由于陈某本身就是财务总监,公司对于陈某的行为一直不知情,直到2020年审计时,这些使用在纸质合同上的37枚假章才被发现。最终,陈某因职务侵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但是公司损失的钱,已经追不回来了。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情呢?究其原因,除了公司的公章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外,纸质合同签约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1、印章核验形同虚设
要想验证合同上的签章,可选择的方式单一,且有些验签方式成本特别高,很多人为了避免麻烦一般不会这样去审核验证,这也就给了陈某这样的人可乘之机。
肉眼识别局限:即便采用防伪编码、紫外暗记等技术,高仿章仍可达到90%相似度
验证成本高企:每份合同都需向工商局调取备案章比对,实操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2、过程追溯如大海捞针
纸质合同签署后即“凝固”,无法追溯何人、何时、何地盖章。上述案例中,陈某的37份假合同用了3年才被发现,有这方面的原因存在,时间久远之后,很难排查签章的人到底是谁。
3、篡改风险防不胜防
合同正文可被拆页替换、签字页可二次利用,深圳某房企曾发生员工用酒精擦除原合同金额后重新打印的恶性事件。
那么,如今已经进入到2025年,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有效规避这类的风险呢?你还别说,方法一直有,只是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相信,如今的电子合同签约,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为什么电子合同签约可以实现对合同签约风险的“封杀”呢?主要由于它的技术条件所决定:
1、生物识别+数字证书,让假章彻底消失
活体检测:强制要求签约人进行眨眼、摇头等动作,杜绝照片/视频造假
数字证书:由国家授时中心同步时间戳,工信部认证CA机构颁发身份证书
司法黑科技:2023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实现“自动调取电子合同签约时的IP地址、设备指纹、操作轨迹”
2、区块链存证,篡改即现形
合同哈希值实时上链,修改任意标点符号都会导致哈希值变化。北京某知识产权案中,被告试图PS电子合同,但因区块链存证记录被当庭拆穿,因此如果合同篡改了,将在电子证据面前无所遁形。
3、权限管理颗粒化,操作全程留痕
在进行电子合同签约时,可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自定也签署权限,比如设置“合同金额超过50万需董事长人脸识别+U盾双认证”,这样即使发生风险,也不会引发重大的后果。某制造业企业上线电子合同后,将私自签约风险从年发生率7.3%降至0.02%。
当纸质合同还在依赖肉眼核验这种“中世纪手段”时,电子合同已通过生物识别+区块链+司法存证构建起三重防护网。数据显示,采用电子合同的企业,合同纠纷发生率平均下降68%,争议解决周期缩短至7天内。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商业安全的革命,在别有用心之人学会伪造DNA之前,电子合同早已竖起下一道防线,让你的签约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