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的认定 专题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肇事逃逸的认定 相关法律知识,以及提供全国各地的肇事逃逸的认定 律师在线为您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
目录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如何认定
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当然,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此行为做出了特别的规定,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行为性质和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主要问题。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具备主观上的故意心理状态,客观上的逃跑行为,并要具备逃逸的时空要素。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实际是积极的,具有主观的恶意,应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而不是结果加重犯,更不是独立的罪名。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必须以交通肇事罪的成立为前提,必须是逃逸行为而不是故意杀人行为,而且在逃逸行为和被害人死亡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是认定“逃逸”性质的本质要件;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立即投案”是评判“逃逸”性质的形式要件。本案被告人在肇事后即刻逃离现场,置伤者于不顾的行为,虽然说可能是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也可能是出于害怕心理等原因,虽后来能投案自首,但是仍应当认定刘*岸肇事后逃逸。但被告人在第二天能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其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虽然时隔一天,不能算上“立即投案”,但不并不妨碍对其自首情节的认定。
【案情】
2012年7月11日晚22时许,被告人刘*岸酒后在无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驾驶车牌号为桂LOU971号普通二轮摩托车沿国道323线由百色往田东方向行驶,当车辆行至国道323线148KM+800M处时
对会开车的人来说,必须要能认识一些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知识,知道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怎么认定的,避免自己将来发生交通事故后而迅速的离开。但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怎么认定?下面就让华律网的小编为大家解读吧
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如下: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能履行而不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的行为,或为了逃逸法律追究而不保护现场,不报警以及逃避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①《解释》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作了详细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指为了逃避法律惩处,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该司法解释强调认定逃逸的行为应同时具备主观客观要件,客观方面为逃离现场,同时又强调交通肇事的主观罪过,即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因此,司法解释符合了我国刑法的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要求,为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在司法实践中,逃逸的行为在客观上都是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但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不一定都是逃逸的行为,那么如何正确适用《解释》,如何正确认定交通肇事中的逃逸行为?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行为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因素,把嫌疑人主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才能对什么行为是交通肇事逃逸作出正确的认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判断在司法实践中何种行为主观具有逃逸的故意:
1、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直接表现犯罪嫌疑人主观意图的证据其实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言。因此,在审查案件时,除外注重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
交通肇事逃逸是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华律网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逃逸的责任认定情形
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交通事故处理中,肇事逃逸是要受到重罚的,那么交通事故中哪些行为不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具体是怎么样规定的?下文华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哪些行为不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
交通事故被扶养人范围指的是啥 2025-01-28
交通事故被扶养人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例如,受害人的未成年子女,他们在受害人因交通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受害人的扶养来维持生活和接受教育等。 2. 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比如,受害人的父母已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需要由受害人扶养。 3. 受害人的配偶,在某些情况下,若其因受害人的事故导致生活困难,也可被认定为被扶养人。但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以确保被扶养人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详情]
小学生撞到老人应该怎么处理 2025-01-28
1. 立即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确保老人没有受伤或伤势不严重。如果老人受伤,应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慌乱,及时呼叫 120 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固定等。 2. 联系老人的家属或其他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老人的身份信息、寻找老人身上的联系方式等方式,尽快联系到老人的家属或其他相关人员,告知他们发生的事情,并等待他们的到来。 3. 与老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在老人家属到来后,要诚实地向他们说明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歉意,并积极配合他们处理后续事宜。如果是小学生的过错导致老人受伤,家长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老人及其家属协商赔偿事宜。 4. 保留相关证据。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小学生撞到老人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需要及时、妥善地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详情]
孩子上学过马路,与车辆发生刮碰。司机现场问孩子是否... 2025-01-28
目前具体是什么影响或后果?具体是什么案情? [详情]
交通事故 2025-01-28
你好,我是天津国三奥律师事务所律师,咱们律所主要代理常年法律顾问与企业合作,擅长领域包括刑事辩护、婚姻家事、劳动仲裁、民间借贷等等,根据您这边的问题,您可以大概阐述一下内容,我这边给您做个简单分析可以电话沟通[详情]